『壹』 養生學稱: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其中的五果,五畜,五菜各指什麼
1、五穀:黍、秫、菽、麥,稻等穀物和豆類。
五穀原是中國古代所稱的五種穀物,後泛指糧食類作物。關於五穀主要有兩種說法,主流的是稻(俗稱水稻、大米)、黍(shǔ,俗稱黃米)、稷(jì,又稱粟,俗稱小米)、麥(俗稱小麥,製作麵粉用)、菽(俗稱大豆)。因為有的地方氣候乾旱,不利於水稻的種植,因此有將麻(俗稱麻子)代替稻,作為五穀之一。
2、五果:棗、李、杏、栗、桃。
水果中的澱粉、蛋白質的含量雖不及谷類、豆類,但有豐富的糊精、單糖,以及檸檬酸、蘋果酸等有機酸,這些營養成分對人體健康大有益處。
3、五畜:指牛、犬、羊、豬、雞等禽畜肉食。
牛肉性溫、雞肉性微溫、犬肉性溫、羊肉性大熱、豬肉性微寒。
4、五菜:葵、韭、薤、藿、蔥等蔬菜。
蔬菜主要給人體提供豐富的維生素、膳食纖維和多種礦物質,彌補五穀的營養不足。蔬菜是維生素B2、維生素C和胡蘿卜素的重要來源;各種蔬菜都含有膳食纖維;蔬菜是鈣、磷、鉀、鎂、鐵、銅、磺、鈷、氟等礦物質的重要來源。
(1)五穀養生的詞都有哪些擴展閱讀:
五穀的發展歷程:
五穀的概念形成之後雖然相沿了兩千多年,但這幾種糧食作物在全國的糧食供應中所處的地位卻因時而異。
五穀中的粟、黍等作物,由於具有耐旱、耐瘠薄,生長期短等特性,因而在北方旱地原始栽培情況下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至春秋、戰國時期,菽所具有的「保歲易為」特徵被人發現,菽也與粟一道成了當時人們不可缺少的糧食。
與此同時,人們發現宿麥(冬麥)能利用晚秋和早春的生長季節進行種植,並能起到解決青黃不接的作用,加上這時發明了石圓磨,麥子的食用從粒食發展到麵食,適口性大大提高,使麥子受到了人們普遍的重視,從而發展成為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並與粟相提並論。
漢代關中人口的增加與麥作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直到唐宋以前,北方的人口都多於南方的人口。但唐宋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中國人口的增長主要集中於東南地區,這正是秦漢以來被稱為「地廣人稀」的楚越之地。宋代南方人口已超過北方,有人估計是6:4;此後至今一直是南方人口密度遠大於北方。
南方人口的增加是與水稻生產分不開的。水稻很適合於雨量充沛的南方地區種植,但最初並不起眼,甚至被排除在五穀之外。然而卻後來居上。
唐宋以後,水稻在全國糧食供應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據明代宋應星的估計,當時在糧食供應中,水稻十分之七,居絕對優勢,大、小麥、黍、稷等糧作物,合在一起,只佔十分之三的比重,已退居次要地位,大豆和大麻已退出糧食作物的范疇,只作為蔬菜來利用了。
但是在一些作物退出糧食作物的行列時,一些作物又加入到了糧食作物的行列,明代末年,玉米、甘薯、馬鈴薯相繼傳入中國,並成為現代中國主要糧食作物的重要組成部分。
『貳』 「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這些話都是什麼意思
《黃帝內經·素問》中提出了「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飲食調養原則。
五穀為養 五穀在古代指的是粳米、麻、大豆、麥、黃黍,現代泛指各種穀物。五穀為養是講穀物是最養生的,而且其具有輔助治療疾病的作用。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在講述桂枝湯治療惡寒發熱、有汗的表虛證時強調:「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葯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這就是說,服葯後再喝一碗熱稀粥,便可以使全身微微汗出,從而有助於中葯葯力的發揮。
五菜為充 五菜泛指各種蔬菜,「充」是補充、充實、充盛的意思。蔬菜是膳食纖維的主要來源,富含胡蘿卜素、維生素C和B族維生素等,可充實臟氣,補充機體營養,使體內各種營養素更完善。
「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這一句話的意思是說,葯、谷、果、畜、菜等各有自己的作用,他們在人體健康中發揮的作用不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調整食用的比例,不要偏食,這樣才能達到補養人體精氣的作用。
『叄』 古代有「一谷補一臟」的說法,「五穀」都有什麼區別
五穀雜糧可養五臟。早在古代就有「一谷補一臟」的說法。大豆重養腎、大米重潤肺、小米重養脾、高粱重養肝、小麥重養心。
一、大豆重養腎
大豆中的黑豆被稱為「腎之谷」,中醫認為它具有補腎強身、解毒、潤膚的功效,對腎虛、浮腫有較好的食療作用。
五、高粱重養肝
高粱和大豆都屬於雜糧,但卻是五穀里不可缺的配角,高粱具有養肝益胃、收斂止瀉的功效,尤其是患有慢性腹瀉的人,持續吃一段時間後,會有良好的功效。
做法:把高粱米加工成麵粉後炒熟,用開水調成稀糊每天早晚飯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