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黃帝內經》養生智慧:一年之中如何養生
春天是要養「生」,夏天是要養「長」,秋天是要養「收」,冬天是要養「藏」——養的都是不同的氣。自然界必須是春、夏、秋、冬四季都有才是吉祥的。生發、生長起來到了一定的時候,必須要有收斂、收藏的階段,否則事物就不能長久,身體也一樣。在做這一步的時候,就要想著下一步該怎麼走,這就是中國文化。 《皇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原文節選)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於曰,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痃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痾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為什麼叫「四氣調神」?《四氣調神大論》是《黃帝內經》的第二篇。首先講一下題目,為什麼叫「四氣調神」而不叫「四季調神」?因為中國古人認為,是節氣的變化導致了四季的更替,重要的是節氣。而「節」和「氣」意思略有不同,「節」是「氣」運行的節點,和關鍵點。《四氣調神大論》篇實際上講了兩個大問題:一個是氣的問題,一個是調神的問題。 春季發陳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春季佔一年中的前三個月,包含有六個節氣,每個月分到兩個節氣,是陽氣一步步生長、壯大的階段。發陳的「陳」就是指冬天所積累、收藏的東西,這是生發的基礎。春天的生發之氣源於冬天的藏納和積累,這是個如環無端的循環運動。所以只有冬天把氣養足了,春天的生發之氣才正常。在我們人身體裡面,冬對應著腎,元氣就是從腎裡面生發出來的,是由腎精轉化的。腎精屬於陰,氣化出的元氣屬於陽,我們常說「陰陽」而不說「陽陰」就是根源於此,因為陽是以陰為物質基礎的。 春天如何養生機春天如何養生機呢?經文舉了三個例子:首先是要夜卧早起,意思是晚睡早起。春天重在生發,不能總睡覺來阻礙身體氣機的生發,所以要適當地少睡點。其次是廣步於庭,意思是在庭院裡面大踏步地活動,灑脫一些來適應促成生發。「庭」指四方的大院子,表示要有一定的規矩,不能生發得沒有約束。第三呢,就是被發緩形。「被發」意味著該生發時就不要有約束。要做類似於不把頭發紮起來而隨其披散著的事情,以此適應生發之機。「緩形」就是在形體上也不要有約束,穿著寬松的衣服。做到「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這三件事情,就是為了要達到一個目的:以使志生。志是腎所藏的神,要讓腎所藏的神能表達出去,憋住了那就沒有生機了。前面講過,志向的大小來源於腎精的充足與否,所以好好保養腎精使其正常地生發變化,就能讓自己的志向變得高遠,志向高遠了就能幹成大事。經文後面還提到了夏天要「使志無怒」、秋天要「使志安寧」、冬天要「使志若伏若匿」。都在強調「志」,根本在於腎精。生而勿殺,意思是春天萬物都在生發,人體這個小天地也在生發,這個時候不能動任何殺念。比如春天的花開了,不要去折它,要是折了,現在是沒事兒,等到了秋天,就會少結一顆果實——影響是後來的。所以在春天,不要有一點殺機,在外面走的時候,你的內心要像春天一樣有欣欣向榮的那種氣機。予而勿奪,就是只有給予,絕不去剝奪。比如要讓種子長得好,就要給它經常澆水、施肥,不能去揠苗助長。賞而勿罰也是同樣的意思,感覺上都是剛從冬天蘇醒過來,如果「殺了」、「奪了」、「罰了」的話就傷了人和天地的生機。此春氣之應:這是春天之氣的對應、應象。養生之道也:春天是要養「生」,夏天是要養「長」、秋天是要養「收」、冬天是要養「藏」——養的都是不同的氣。春天是生機起來的那個氣,所以春天對應要「養生」,如果傷生機,就會導致逆之則傷肝的後果。肝木傷了就不能再生火,進入夏季就會出現問題,因為夏天屬火。出什麼問題呢?就叫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古字「奉」是兩只手捧著祭品的形象,意思是獻給、承送。獻給誰的東西少了呢?就是供給夏天「長」的氣不夠了,因為「長」是以生發為基礎的。中國文化、中醫實際上就是把世界、生命當做一個活的、運動的過程來看。我們做事業也要搞清楚,不能只想著保持生發和輸布這種狀態,這是不可能持久的。《周易》「乾卦」里說了:「見群龍無首,吉。」自然界必須是春、夏、秋、冬四季都有才是吉祥的。生發、生長起來到了一定的時候,必須要有收斂、收藏的階段,否則事務就不能長久,身體也一樣。在做這一步的時候,就要想著下一步該怎麼走,這就是中國文化。冬天藏精不夠,春天就生發不起來。拿「非典」作例子,得「非典」的那些青壯年,都是冬天沒養好,所以春天才會發病。秋天腹瀉的病人特別多,能簡單地說是昨天吃得不好所以今天才腹瀉的嗎?人能吃什麼拉什麼啊?有那麼塊嗎?絕不是「昨天」的事兒!實際上秋天拉肚子,是夏天就積累下來的問題,或者甚至是春天遺留下來的問題,要往遠了看。西醫就愛在人自身上盯著找原因,經常往爹媽身上推諉病因。說很多病都是遺傳自父母的。要中醫看,絕不是這樣的。所謂的遺傳病,就是你跟你父母的生活方式太相像了,所造成的身心狀態也相近,所以才會跟他們得一樣的病。他們是什麼情緒你從小都是耳濡目染的:他們老壓抑著你,你順從慣了,長大後還是按父母的形象找「老伴」,繼續壓制著自己,就這樣憋悶著,憋悶就容易得肝癌。你爸受你媽的壓制,你爸得了肝癌,這能說是你遺傳了你爸的肝癌基因嗎?不能那麼說!是每一個人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環境造成了自己的病。很多疾病,和家庭密切相關。中醫講陰陽要和諧,如果不和諧就太可怕了。所以要想男人好,一定要先女人好,女人是關鍵因子,女人是家庭的主婦嘛(男人是一家之主,男人屬陽,在外運化,他力量的源泉是陰、女人)!有一些老婆特別不好,把男人欺負得夠嗆,男人就在外面顯得特能幹,因為他在家實在是施展不開,所以就出去施展了。這種人身體肯定有病。這種類型的成功男士我見過不少,他們一般都特狂躁,而且家裡老婆肯定有子宮肌瘤。因為他老婆也會覺得情感壓抑。女人要是有子宮肌瘤這種病,一定要先反省自己的人生,這特別關鍵,還有乳腺癌病人也是。要先改變自己的習性,下一步才是去求醫問葯。不改變習性,由情緒造成的氣血淤滯還是會經常產生。有些癌症病人,知道自己是癌症了,反倒身心寧靜了,什麼負擔都不往心裡存了,去遊山玩水,心想反正明天就死,再也不過原來那樣的生活了。很長時間過去之後,居然發現癌瘤沒有了!這樣的例子很多的。在治療癌症的時候,一定要記住一點,就是要徹底改變生活方式,完全拋棄原先的生活方式,重新活一把,就只當明天就死,只有這樣才有救。癌是什麼?癌不就是氣的結聚嗎?只要把這「氣結」打開就好了。藏醫學、佛教醫學說得好,認為人體內正常的是水,病就是冰,西醫就是要把冰給切掉;中醫和藏醫則是要把冰重新化為水,使之成為人體正常的東西。解決了使水結冰的原因。冰化了不就是水嗎?我們講過一天的養生,這里是講四季的養生。一天的養生是從肝膽起始:子時是膽當令,丑時是肝當令。一年的養生也是從肝膽起始的,春天要護住肝膽的生發之氣。中醫有一句經典的話,叫做「凡十一臟取決於膽」,意思是體內是一個臟腑(所有的臟腑),全都取決於膽氣生發產生的生機。沒有這個生機,一切無從談起。拿做企業為例,最重要的是抓企業的生機、增長點,而不是說只看目前能賺多少錢。賺錢是後續的,是秋天的事(屬於收獲)。春天的養生,我們花了不少的功夫來講,因為春天是萬事萬物的開端,生命的初始,這個階段弄明白了,以後的夏、秋、冬就好理解了。 夏天一定要出汗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於曰,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痃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下面講夏天怎麼來「養長」。經文是夏三月,此謂蕃秀。「蕃秀」就是指夏天到了,自然界到處都是如同麥穗開始抽穗了的氣象。「蕃秀」詞義是茂盛,「秀」在《說文解字》里就是抽穗的形象。天地氣交,指夏至,一陰初生,陰陽之氣開始交會。夏至就像一天當中的正午時分,陰陽氣開始交接。萬物華實,「華」在古文里通通是花、花朵的意思;「實」就是果實。開花跟什麼有關呢?跟陽氣有關;結果跟什麼有關呢?果實屬陰,結果跟陰氣有關。開花是一個放散的功能,像陽一樣;結果是一個凝斂的過程,像陰一樣。陰主凝聚,陽主開散。 夏天如何養長接下來也是三個例子,來講在夏天如何「養長」。夜卧早起,夏天的氣機也重在生發、生長,所以也要晚睡早起。無厭於日,「厭」在造字之初是吃飽了不能再吃了的意思,理解為滿足,太滿足了就該討厭了,所以「不厭」就是不要討厭。「日」代表太陽、陽氣。夏天就該活躍地運動,充分的享受陽光。我們現代人很少能做到這些,比如夏天,我們都喜歡呆在空調房間避暑,這樣的話即使秋天不得病,冬天也得得病。人一年四季體內氣機的開泄,其實就指著夏天這個時期呢。人在空調房裡,身上的毛孔是關閉的,等一到外面,天氣熱了就會再打開。所以人都會有從空調房進出身體很難受的感覺。因為毛孔不斷地開合,會擾亂身體內部的氣機,會造病,會造很深的病。所謂的「空調病」就是這么得的。夏天就要「無厭於日」,該熱就熱,該出汗就出汗,該散就散,道理上就是不要抑制陽氣的生發和生長。使志無怒,意思就是,讓志向不要憋著、壓抑著。使華英成秀,「華」還是花、花朵的意思;「秀」,就是抽穗、結實的意思。就是說要讓花朵綻放,以便未來能結出果實。使氣得泄,夏天就是要讓氣能泄得出去。就像做企業,不能說只講收益不講投入,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夏天就相當於你在投資,就是要不斷地向外支出。若所愛在外,這是在用打比方來說明什麼叫「使氣得泄」:就好像外面有特別讓你喜歡的東西,你不得不往外跑去追求。往外跑就是氣機往外泄,就是讓你的生活活躍而富有動感。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夏天是養長的時候,要遵守自然界和人身的生長之道。逆之則傷心,意思是如果沒有保養好生長的氣機,就會傷到心。心屬火,火被傷了會導致秋為痃疾。「痃疾」就是咳嗽而且上吐下瀉。一到秋天就會有不少咳嗽病人來找我,說秋天的過敏症又犯了,整天狂咳嗽,沒完沒了地打噴嚏,鼻炎也犯了什麼的。這其實都是夏天沒養好。老呆在空調房裡,氣機不能得以疏泄,都憋住了,這樣到了秋天收斂之氣起來的時候,氣機更展不開了,那還能沒病?其實治療鼻炎就是用散法,因為鼻炎屬於肺金為病,病人自身的氣機在夏天沒有散好,那就用葯給他散,讓他別再憋著,效果會非常顯著。奉收者少,就是呈獻給秋天收斂氣機的東西就少了。夏天沒養好,秋天的氣就少,而且冬至重病,就是到了冬至那天,就會發很大的病。現在有很多人就說了,我身強體壯正當年呢,看我怎麼折騰自己也沒事嗎?那是因為還沒到時候呢!到了「冬至」,就是你自身元氣凝斂後轉而生發的時候(身體內環境的「冬至」),會發現已經沒有多少腎精可生發了。因為你夏天沒養生長之氣,到了秋天自然收獲不多,冬天能收藏的東西就沒有多少,到了冬至這天,進行來年「預算」的時候可不得「哭窮」啊!這就是「冬至重病」的道理。 秋天「與雞俱興」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再看經文是怎麼講「養收」之道的。秋三月,此謂容平,「容」就是容納,「平」就是平和,意思是秋氣是平和而寬容的收納之氣。天氣以急,中醫認為秋對應燥氣,這里的「急」說的是燥氣的性質:肅斂、不由分說。燥氣就是收斂之氣,「燥」從火,就是用火熱之氣來凝斂。舉個例子就好理解了:北京的夏天有很長一段時間叫做「桑拿天」的,這個時期家裡的衣服、牆壁、地板都潮乎乎的,可是入秋以後呢,特明顯地就能感覺到家裡的東西全變乾燥了,這就是燥氣的作用——看不見、摸不著,但是能抽干水分留下重要的形質。地氣以明,說的是地氣一上來,就顯出乾燥的氣象,所以我們秋天經常有一個形容詞叫「秋高氣爽」。為什麼能夠秋高氣爽呢?因為燥氣屬「金」。「金」又是什麼概念呢?燥就是把一切都燥乾的意思,而燥幹了之後的東西就會很密固,就會收得特別緊,這就叫「金」,金氣就是收斂之氣。什麼叫金屬,金屬是收斂得最純粹的東西,收斂之氣最足。像金子就特別明澈,而那些水晶之類的結晶品都是非常亮的,都是指這個概念。 秋天如何養收早卧早起,天地的收斂之氣開始發揮作用了,人體就應該早睡早起。晚上10點睡覺,11點就能養肝膽之氣:不然你的肝膽是死活養不起來的。尤其嗜酒的男人,老喝酒最損肝膽,然後再夜裡不睡覺,就更加損壞,所以現代男性的肝病越來越多,都是自己的習慣在造病,別怨別人!別怨爹媽的遺傳,跟遺傳沒關系,是你自己的生活方式決定了你要得這種病的。與雞俱興,金雞報曉,早晨太陽一出來,公雞就打鳴、活躍起來了,人這個時候也應該順應自然的氣機起床開始一天的生活了。屬相中講「酉雞」。酉時為腎精當令,所以這里的「雞」代指腎精,「與雞俱興」就是人隨著腎精的生發而起。如果凌晨3點到5點人經常會醒來,這是生命處於低水平狀態的表現,因為這表示你身體的收斂之氣沒了,收不住陽氣,天還沒亮,陽氣就飄到了體表,准備應對病人一天的耗散了。使志安寧,腎藏志,順應了秋收之氣,就能使腎精不妄動。說句實在話,秋天性生活都要有所收斂。動物交媾都是春天和夏天最瘋狂,秋天和冬天就非常少見了,有些動物甚至乾脆冬眠了。動物是最遵守自然法則的,要不是因為外來傷害送命的話,絕對都是「盡其天年」的。人呢,現在成了拋開了季節性規律的動物,隨時隨地就可以耗散自己,耗散了身體就會得病。還是逃不出自然規律(俗稱「天命」)。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意思是寧神保養腎精而不妄動,以此來緩解秋天的殺罰之氣。「刑」就是行罰,就是殺氣。秋天的氣機趨向是收斂,就是不再生發了,在往回收,相當於殺生(抹殺生機),殺氣是很重的,所以自己應該順應自然,收斂心神和精氣,讓殺氣盡量平和一些。無外其志,這里又是在反復強調不要外散腎精。使肺氣清,肺對應於秋季。肺的功能是宣發和肅降,宣散氣血於五臟。肺氣清肅則功能正常。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順應秋天收斂的氣機,我們就要做好「養收」。如果悖逆了秋收之氣,就會「奉藏者少」,就是沒有多少東西去發揮收藏的功能了,因為在秋收的階段都損耗掉了。臟腑上呢,就會傷到肺,肺是人體收斂功能的代表。冬為飧泄,「飧」是個會意字,夕食,就是晚飯的意思。「飧泄」是個什麼樣的症狀?就是吃過的飯菜還沒有經過消化,就拉出去了,中醫叫「完谷不化」,說明身體的消化吸收功能都紊亂了。為什麼會「飧泄」呢?因為秋天收斂回的精血太少了,腎中就沒藏納和積累多少精氣,這樣下焦元氣不足,固攝不住水谷,所以水谷未經腐熟就下泄而出了。 冬天「無擾乎陽」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冬三月,此謂閉藏,冬天的氣機是向內閉藏的。水冰地坼,無擾乎陽,這是在講天地之象。水都結了冰,地都坼裂了——生機全部回收,藏的氣機發展到了極致。這個時候,絕對不能夠擾動陽氣、做把已經藏納、回收了的陽氣再抽調出來的事兒。現在有一項運動叫冬泳。冬天毛竅都是閉合的時候多,打開的時候少的,陽氣全收在內里,可是冬泳的人,就是要強行地調出陽氣來,好使自己什麼時候都能保持活力。 冬天如何養藏早卧晚起,冬天要順應收藏之性,保證充足的睡眠。必待日光,說的是一定要等到天地的陽氣出現、人身的陽氣出現(比如說自然醒),才開始活動、工作。一定要「天人合一」,不能說天地沒動呢,自己就任性地先動起來,那不是自取滅亡嗎?使志若伏若匿,「若」是好像的意思。「伏」通「浮」,就是「起來」的意思。「匿」意思是藏著。全句的理解為:就好像人的志向若有若無、捉摸不定而不凸現出來。「志」是腎所藏的神,腎精處於收藏的狀態,那「志」當然也是伏藏著的。這樣說還太簡單,下面講得特別生動: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意思是就好像心裡懷著一個小秘密,不願意出去走,因為怕被人看出來;還像是已經得到了想要的東西,不用再耗費心機地營求了。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冬天呢,身體的陽氣都潛藏於內里,所以人要保持體溫而躲避寒冷。因為呆在寒冷的地方,陽氣就不得不被從內里調動出來,用以維持體溫了。陽氣外出體表的表現是什麼?就是微微地出汗,就是「泄皮膚」。冬天穿得少人都會打寒戰,那是肌肉在小范圍地劇烈收縮來產熱。不躲避寒冷而且開泄了皮膚的話,就是違背了冬天內藏的氣機,人體的元氣就會喪失,而且喪失得很快,「亟奪」就是嘩啦一下子就泄掉了的意思。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意思是上面講到的,就是冬天「養藏」的道理。逆之則傷腎,就是如果沒有養好,傷的是五臟六腑中的腎。春為痿厥,就是到了春天,生發之氣起來的時候,由於你沒有養好腎精,就會出現肌肉痿廢這樣的病。肌肉屬於筋,而肝主筋,肝對應著春季,由於冬天的不藏,春季無法生發元氣,所以筋的功能就不正常。「痿」就是全身、手足無力,沒有勁。「厥」是什麼呢?好多女孩子冬天不好好養生,春天就會出現厥症,不是昏厥,而是手腳冰涼的「厥」。這就是由於基礎不足,元氣生發不多,只能先保證五臟的供應,四肢元氣不夠,手腳就冰涼。遇到這樣的女孩子來看病就很難辦,因為不改變生活方式,她的病就好不了。生活方式改變了,身體自然會好,可以不吃葯!我的原則就是要環保,少用葯,大家也許不太清楚,種一畝甘草會造成幾畝地的沙漠化。國外的甘草素都是要從咱們國內進口的,用著你的資源,讓你沙漠化,我自己不種植。所以能不用葯就不用,大家都學會養生就好。這就是春、夏、秋、冬的「養生」、「養長」、「養收」、「養藏」——四季養生的原則。下面幾段還是對相同的原理進行進一步的闡述,我只簡單地講一下。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這是在講四時、陰陽的變化是萬物得以存在的根本,人肯定也不能例外。所以呢,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如何保養身體?這里說得最明白,就是春夏要養元氣的生發之機,秋冬要養元氣的斂藏之機。在《易道經》里,春夏養陽,就相當於乾卦#,就是「自強不息」,就是你該做什麼就做什麼;秋冬養陰呢,就相當於坤卦#,就是「厚德載物」,越厚越好,收斂得越多越好。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就是說順應了四時、陰陽的規律去生活,那麼就能與自然萬物同生同在,否則就是在戕伐自己生命的本真。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痾疾不起,是謂得道。 《黃帝內經》又在不厭其煩地重復強調了: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這就談到了「終始」的問題,終始就是死生。生成或者死亡的關鍵,就是要懂得「因天之序」(春夏秋冬)。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痾疾不起,就是說,違背生命的規律肆意妄為的話,最終一定會百病叢生,什麼疑難雜症都會出現;而遵守自然規律,一定是大病小病都不會得,這樣呢,就「是謂得道」。 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道者,聖人行之——這句話非常有名,「行之」就是必須得遵循規律去做。按照規律去做了,就叫「得道」。愚者佩之,「佩」是通假字,通「悖」,是違背得意思。如果違背了四時陰陽的規律,那麼這個人就是愚蠢的人,只會不斷地耗散自己,導致「半百而衰」。 不治已病治未病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這是中醫大夫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有人說,這是中醫預防醫學的內涵,指在沒生病之前就可以調養。而更深的意思是不治已經生病了的臟腑,而從沒生病的地方開始調治。舉個例子,比如說肝病。肝在五行中屬木,木能克土,所以肝癌要是轉移的話,通常是轉移成胃癌,因為脾胃屬土啊。再比如,人一生氣了,就會吃不下飯,對不對?怒這種情志屬於肝,所以生氣應該是傷肝的,可實際生活中往往體現的不是肝疼,而是胃痛,或者左肋這兒疼得要命,這就是肝有邪氣了,直接就往胃那兒傳。很多有胃病的男人,說句實在話,就是要麼受上司、領導的氣,要麼受老婆的氣。所以我說女同志啊,你們老公得了胃病,你們應該反省自己,是不是給他氣受了。在外面工作上他憋悶,這個可以理解,但如果他真得了胃病,就要很小心了,因為胃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於木克土造成的,是由於生氣造成的。所以,「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假如已經得了肝病,那肯定就知道邪氣要往脾胃這兒傳,這個時候,不要去治肝,要先固守住邪氣下一步進犯的地方,就是從脾胃開始治療。把脾胃固守住了,身體的消化吸收功能強了,元氣攢足了,反過來就能把肝氣給理順了,這樣肝病自然就好了。在這里我警告大家,生活中一定要小心,不要生氣。現代社會,很多病都是由於生氣造成的,生病能夠導致體內氣機的不暢快,生長收藏失去節律。不治已亂,治未亂,這個道理和「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一樣的。好比經營一個企業,某個部門出問題了,應該從規章制度上去改進,而不是單單去追究責任人。經典中的這些辭令,可以用在生活中的任何地方。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病已經形成了才求醫問葯,亂子已經引起來了才去關注治理,這都是現實中常見的情況,《黃帝內經》是怎麼批評的呢:就好像口渴了才拿起鎬頭挖井;兵臨城下了,才開始鑄造槍炮——這不是開玩笑嗎?在事情沒有發出徵兆以前就應該預想到、並採取相應的措施,不讓事情發展得無法控制。就像,如果不生氣了,就沒有了所謂的肝鬱嘛!這都是在講如何養生(生命)。要做一個君子,在別人不重用你的時候,你不抱怨,也不生氣,自己繼續積攢實力。古人為什麼那麼注重道德修養呢?為什麼要學習《大學》和《中庸》呢?實際上《大學》和《中庸》才是治病的良方!不要以為治病有奇效的才是良方,千萬不要有這種誤區。大道無形,道德修養才是讓人不得病的良方。葯物都只能是起到臨時賑災的作用。已經得了病再去求葯,就像是「渴而鑿井」一樣,已經晚了。試問東西破了,經過無論多精細的修補,還能回到原樣嗎?事物的道理都是一樣的。(本文是中華解讀《黃帝內經》第一人曲黎敏所著《黃帝內經·養生智慧》一書的節選,要全面、系統地了解中醫養生文化,請看曲黎敏教授的書)
Ⅱ 中醫養生的四季理論
前言
一年四季的氣候輪換,自然狀況改變之下,人們的生理狀況也會受影響。在不同的時節,我們需要攝取不同的養分來補充身體的需求,一年四季,你的餐單也要跟著換不停。中醫認為世界事物並非獨立分離的,而是處於相互和諧狀態。古代中國人對自然界的關系及規律有獨特的見解;他們以一個整體觀來認識世界,更創立陰陽、五行理論去解釋各種復雜現象。而人類是一個有機整體,屬於自然界的一份子;因此一定受外界環境氣候所影響,相應地也會根據需要,產生不同的生理或病理反應。舉例如不同季節,身體脈搏現象,包括節奏、速度、搏動量、張力方面都有轉變。春天偏向弦脈,脈管張力增加;夏天偏向洪脈,脈勢盛大驟來驟去;秋天偏向浮脈,手指輕按皮膚表面即能清楚觸到搏動;冬天偏向沉脈,輕按不明顯,要重按才能感到脈動起伏。一般在辨症時,中醫師都會考慮到這些因素。另外有關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變化都有季節性;春天好發溫病;夏天易中暑;秋天有燥症;冬天有凍傷。由此,我們需要作出不同的飲食調整。
說情志
人要健康長壽,清志調暢是一個重要條件。陶弘景在《養生延壽錄》中提出:「養性之道,莫大憂愁大哀思,此所謂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壽也」。
戒私慾
養生求靜,使身心處於萬慮皆息獨存一念的境地,也要求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心胸坦盪。孫思邈說:「人不終眉壽,或致夭歿者,皆由不自愛惜,竭情盡意,邀名射利。」故善養生者「勿汲汲於所欲」,「心無妄念」,「所至之處,勿得多求」,「旦起欲專言善事,不欲先計較錢財」。
遠房室
指性生活有節制。人的生長發育賴於腎精,腎精充盈則生生不息,人的生命活力和抗病能力強。欲保腎精,必須節制性慾,倘貪色好艷,縱欲無度,勢必損精害體折壽。
適四時
人生活在自然之中,順應季節氣候是養生學的重要內容。《呂氏春秋》說:「年壽得長者,非短而續之也,畢其數也,畢數之務,在乎去害。」所謂害,就是指非其時而有其氣以及大寒、大熱、大燥、大溫等反常氣候,中醫稱為「六淫」。
節飲食
脾胃為後天之本,飲食不節,傷及脾胃,就使人多病早衰。《內經》對飲食不節的危害,有「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多食鹽,則脈凝泣變色,多食苦,則皮枯而毛衰……」等多處論述。孫思邈對飲食宜忌的論述更全面、更科學,除「食不可過飽,務令簡少」,「常宜溫食」,「常宜輕清甜淡之物」等常識外,還對飲食方法、飲食衛生重筆描寫,如「美食宜熟嚼,生食不粗吞」,「食勿大語」,「每食以手摩面及腹」,「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陳臭物,勿飲濁酒」,「必不得食生粘滑等物」等等,這對避免損傷脾胃以及防止食物中毒,預防傳染病,乃至祛病延年都有積極而重要的意義。
常運動
人是有機的整體,常運動會使精力充沛,身體健壯。早在漢代,華佗就倡導鍛煉強身以防病。他指出:「人體欲得勞動,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孫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說:「養性之道,常欲小勞」,「體欲常勞,但勿多極」,提醒人們經常活動筋骨以祛病延年。
順性情
指要健康長壽,須按年齡規律自身頤養。孫思邈分析老年人說:「人年五十以上,陽年日衰,損與日至。心力漸退,忘前失後,與居怠惰,計授皆不稱心。視聽不穩,多退少進,日月不等,萬事零落,心無聊賴,健忘嗔怒,性情變異。」這就告訴我們,人在進入老年期後,會出現一系列生理和形態的變化,我們要愛護、體貼老人,順其性情以調之,以利他們盡享天年。
服葯餌
人生在世,享賦各異,況病魔無情,難免傷人。因此,服食葯餌也是養生學內容之一。古人重視服葯餌來防病治病,養生延年,並擬定了許多延年益壽的葯餌、葯方。但是,養生不可單靠服葯餌,否則,「雖常服葯餌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
飲葯酒
《黃帝內經》上說:「夏三月,此謂蕃秀。」夏季三個月,是萬物繁榮秀麗的季節。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之氣上下交合,植物開花結果。夏季屬火,五臟中對應的是心,心火克肺金,所以在夏季,人們可以適當地多吃些辛味的東西,少吃苦味的東西,有助於補益肺氣。夏季養生要保住好睡眠質量,睡眠時間夏季晝比較長,所以人們的睡眠質量要保持好,葯酒在幫助睡眠這方面是經過中葯研究所的研究進行研究的,他們研究方面認為葯酒在某些方面可以調節身體的物理方面,在物理方面葯酒的調節可以舒緩壓力,安神補血,在夏季葯酒可以減少煩躁,減少夏季帶來的不安,夏季氣候燥熱,以熱者涼之,燥者清之的原則,清燥解熱乃夏季之要道。葯酒在不同的方向進入脾胃幫助降火消炎。葯酒是傳承了不同的理論學說。的葯酒選擇要從客觀的方面進行考察,不能盲目。夏季養生選擇葯酒要多注意。市面上賣的葯酒例如「妙沁葯酒」「鴻毛葯酒」這兩種葯酒比較得到社會的信賴。 當前,中國的人均GDP已經超過4000美元,並且正在向更高的水平快速前進。在人們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後,必然會更加關注精神及健康方面的問題。當今社會,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生存環境不斷變化,亞健康群體日益增加,公眾的健康問題也越來越突出。而養生則是為了培養生機、預防疾病、爭取健康長壽,這些與人們當前的需求相契合。
從整個社會的需求來看,在中國專業養生服務方面,中醫養生必將是養生服務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中醫養生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沉澱,其養生方式多種多樣,大體上可分為:食膳、葯膳、針灸、按摩、氣功五大類,此外還有心理養生等方法。當然,中醫養生也需要針對不同性別、年齡和季節等。我國有1/3以上的人處於亞健康狀態,隨著人們養生意識的增強,中醫養生行業市場將逐漸發展起來。據衛生部統計,我國健康產業,包括保健產業、醫葯產業及與健康相關的產業,僅佔GNP的4%-5%,比許多發展中國家還低,而發達國家一般佔到了15%。2013年我國健康產業規模預計將達到2萬億,不同層次的需求比如養老需求、保健需求等都在快速增長。
主要方式
中醫養生主要包括:經絡養生、體質養生、氣功養生、運動養生、房事養生、情志養生、睡眠養生、環境養生、起居養生、膳食養生、順時養生、四季養生、樂娛養生、部位養生、葯物養生、沐浴養生、減毒養生、靜神養生、瑜伽養生等內容。一睡眠,二便利,三飲食。中醫養生討論專題是組織網友和醫護人員進行研究學習中醫養生的,主要目的弘揚經典中醫知識,挖掘民間中醫方劑,推廣中醫葯文化,擴大中醫葯的影響;介紹民間中醫葯方,醫師,中醫葯知識,傳播中醫葯文化,增進人們對中醫的了解。客觀、公正、通俗地介紹中醫,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對中醫的理解,並在平等交流的基礎上增加人們對中醫的正確認識。發布和交換中醫葯信息、國家政策、科研成果等。
特色療法
中醫養生中特色療法分為:拔罐刮痧氣功按摩葯膳
針灸:針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治療疾病。灸法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膚,利用熱的刺激來治療疾病。如今人們生活中也經常用到。
拔罐法:古稱「角法」。這是一種以杯罐作工具,借熱力排去其中的空氣產生負壓,使吸著於皮膚,造成鬱血現象的一種療法。古代醫家在治療瘡瘍膿腫時用它來吸血排膿,後來又擴大應用於肺癆、風濕等內科疾病。
按摩:是以中醫的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從性質上來說,它是一種物理的治療方法。從按摩的治療上,可分為保健按摩、運動按摩和醫療按摩。
刮痧:它是以中醫皮部理論為基礎,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皮膚相關部位刮拭,以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之目的。刮痧可以擴張毛細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進血液循環,對於高血壓、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風寒痹症都有立竿見影之效。經常刮痧,可起到調整經氣,解除疲勞,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氣功:是一種以呼吸的調整、身體活動的調整和意識的調整(調息,調形,調心)為手段,以強身健體、防病治病、健身延年、開發潛能為目的的一種身心鍛煉方法。
葯膳食療發源於我國傳統的飲食和中醫食療文化,葯膳是在中醫學、烹飪學和營養學理論指導下,嚴格按葯膳配方,將中葯與某些具有葯用價值的食物相配伍,採用我國獨特的飲食烹調技術和現代科學方法製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誤解1 :看中醫就是吃中葯
正解:西醫把身體當做一部機器,某個零件壞損,更換維修一下。而中醫把身體和精神當做整體,陰陽二氣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因此中醫在治療疾病時,往往通過讓身體恢復到陰陽動態平衡的狀態,不適狀況也就治癒了。所以在預防方面更有優勢。而調整的途徑除了內服中葯,還有葯物外敷、冥想、芳香療法、葯浴以及心理療法等。
誤解2 :養生是老年人的事
正解:千萬別以為養生僅僅是為了長壽,或認為養生只是老年人的事。養生在於調和陰陽,流通氣血,保持身體健康,同時提高心理的調適能力。好皮膚也是養出來的。對任何年紀的人來說,養生都是必需的功課。
誤解3 :輕微不舒服就要去醫院治療
正解:頻繁看病吃葯會降低人體自身的免疫能力。正所謂「是葯三分毒」,吃葯還有副作用。而人體免疫功能有很強的抗病毒能力和自我恢復能力,所以要健康,增強自身抵抗能力是第一。懂得一些居家的中醫保養知識,既能防患於未然,即使有輕微不舒服,也能自行調養恢復健康。
相關書籍
中醫養生
書名: 中醫養生作者:張印生,沈寧,王燕平
出版社:中國經濟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4-1
ISBN:
開本:16開
定價: 25.00元
內容簡介
《中醫養生》是由著名中醫臨床學家沈紹功主任醫師親授,張印生主任醫師、沈寧醫師二位弟子和王燕平副研究員,汲取上海大場枸橘籬沈氏女科防病治病經驗,結合歷代中醫養生理論,突出中醫治未病思想編著而成。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長壽養生之道,介紹了飲食養生、情志養生、體藝養生、四季養生和非葯物療法等九方面內容;下篇健康養生之道,介紹臨床常見的、多發的冠心病、高血壓病、糖尿病、癌瘤病等九種病證。
全書不僅有養生之術,更重要的是還有治病的方法,並附有穴點陣圖。內容豐富,實用性強,方法易學,是家庭必備的養生工具書。
作者簡介
張印生,男,1960年生,研究員、主任醫師,漢族,陝西韓城人。1987年7月畢業於陝西中醫學院醫療系中醫專業,獲學士學位。沈紹功主任醫師嫡傳弟子,兼任中華中醫葯學會理事、中華中醫葯學會心病分會常務理事。秉承沈師學術思想、診療經驗,提出「陽氣不足,痰濁有餘」學術觀點,臨證治療強調天人合一,適當扶陽,祛痰為主,痰淤同治,隨證加減。主編出版《孫思邈醫學全書》、《孫一奎醫學全書》、《撮要本草蒙筌》、《沈紹功驗案精選》、《中醫心病治法大全》、《冠心病》、《傷寒名醫驗案精選》、《胃炎和消化性潰瘍》、《中醫心病診斷療效標准與用葯規范》等18部學術著作,發表學術論文10餘篇,其中《孫一奎醫學全書》獲「中華中醫葯學會優秀學術著作」二等獎。醫療專長:擅長治療內科疑難雜症。
圖書目錄
序一
序二
前言
上篇長壽養生之道
第一章 飲食養生
第二章體藝養生
第三章 四季養生
第四章房居養生
第五章 浴療養生
第六章功法養生
第七章 心理養生
第八章針葯養生
第九章 保健養生
下篇健康養生之道
第一章冠心病
第二章高血壓
第三章中風病
第四章糖尿病
第五章咳喘病
第六章胃病
第七章失眠病
第八章婦兒病
第九章 癌瘤病
說健康
內容介紹:
《從頭到腳說健康》由中醫文化專家曲黎敏教授主講,該節目是曲黎敏教授養生健康領域最系統、最完整、最深刻的力作。曲黎敏教授以其深厚的國學功底、廣博的中醫文化知識為基礎,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健康問題入手,以一種通俗易懂、風趣幽默的方式,講解人生、分析人生,從病症、病因到養生方法,進行多角度跨文化的闡述。
在節目中,曲黎敏教授點出了生活中常見但不為人重視的生活陋習、養生誤區以及大道至簡的養生之路:好好吃飯,好好睡覺,不生氣,多做運動。
《傷寒論》
《傷寒論》為漢代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所著,與《黃帝內經》、《難經》、 《神農本草經》並稱中國古代中醫學四大經典,辨證施治是它的靈魂。全書共10卷,22篇,397法,除去重復之外共有葯方112首,重點論述人體感受風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及進行辯證施治的方法。
書中將病證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六種,即所謂「六經」;並根據人體抗病力的強弱、病勢的進退緩急等因素,將外感病演變過程中表現出的各種證候歸納出症狀特點,病變部位、損及臟腑、寒熱趨向、邪正盛衰等作為辯證治療的依據。 中醫葯學在與疾病和衰老的長期斗爭中,找到了許多簡便易行的延年益壽良方要訣。
頭為精明之府,日梳五百把病除
頭為精明之府,人體之重要12經脈和40多處大小穴位,以及十多個特殊刺激區均會聚於頭部。用木梳或骨梳替代小銀針,對這些穴位和經脈進行所謂針灸性按摩或刺激,可去病健身。勤梳頭的確是一項積極保養人體精、氣、神的簡便易行的長壽保健對策。
腳底為第二心臟,常搓湧泉益健康
中醫學認為腳上的60多個穴位與五臟六腑的12條經脈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布滿了相關全身各器官的反射區。但由於腳底部離心臟甚遠,抵抗力低下,是人體的先天薄弱環節,客觀上為寒濕邪氣的侵襲提供了有利條件,所以說腳部的保健比其他部位顯得尤為重要。經常溫浴後搓湧泉穴,可去病延年。
日咽唾液三百口,保你活到九十九
中醫認為,唾液是人體精華,貯於丹田,再化津還丹,遂成精氣,起到和脾健胃、濡潤孔竅、潤澤四肢五臟、強腎補元、滑利關節、補益腦髓的作用。所以常咽唾液是有一定道理的。
日撮穀道一百遍,治病療疾又延年
穀道,又稱肛門。撮即上提收縮也。通俗地講,就是做收縮肛門的動作。孫思邈在《枕中方》中規勸世人「穀道宜常撮」,認為肛門周圍的肌肉應時常處於運動狀態,才能養生健體,尤其對防治痔瘡有特別療效。
朝暮叩齒三百多,七老八十牙不落
叩齒,就是指用上下牙有節奏地反復相互叩擊的一種自我保健養生法。中醫學認為經常叩齒能強腎固精、平衡陰陽、疏通氣血,使局部經絡暢通,延緩衰老。
隨手揉腹一百遍,通和氣血裨神元
揉腹,即用手來回按摩腹部,包括腹壁、腹腔以及內臟的一種養生保健法。中醫認為,腹為人體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勤揉腹,即可以調整脾胃、通和氣血、增補神元、敷養腎精、充實五臟、驅外感之諸邪、清內傷之百症。
人之腎氣通於耳,扯拉搓揉健身體
中醫認為,耳為腎之上外竅,雙耳靈健則腎經通,腎氣充足,腎精盈滿,則聽覺靈敏。扯拉、按摩、搓揉、點捏耳朵,實際上就是對雙耳進行各種形式的物理刺激。
消疲健美伸懶腰,血運暢通最為高
所謂伸懶腰,就是指伸直頸部、舉抬雙臂、呼吸擴胸、伸展腰部、活動關節、鬆弛脊柱的自我鍛煉。
安心靜坐延年壽,調身調息加調神
醫學研究表明,情緒與健康二者緊密相連。凡情緒樂觀開朗之人,可使其內臟功能健康運轉,增強對外來病邪的抵抗,同時在平靜的情緒狀態下,方可從事持續的智力活動。因此,古人的攝生之道之一便是安心養神。 關於生命現象,歷來說法各異,各有其理,也有偏頗。「生命在於運動」,從文字意義上講,宇宙萬物都在運動之中,人的生命亦然。「生命在於靜止」,也有其理,這里說說生命在於平衡。
①環境平衡:一切健康長壽的生命,必須與環境保持平衡。要保護適宜人類生活的大環境,創造適宜人們生活的小環境。人與環境失衡,便會生病,甚至不能生存。
②營養平衡:要調和五味,不偏食。營養平衡,才能使人均衡發育生長。
③動靜平衡:《內經》上說:「久卧傷氣」,「久坐傷肉」……要保持健康,必須做到有張有弛,勞逸結合,動靜平衡。
④心理平衡:情緒是生命的指揮棒,精神崩潰會導致身體崩潰。生氣和憂郁可以使人生病。
⑤陰陽平衡:萬物均有陰陽屬性,一旦陰陽失調,人就生病。《黃帝內經》說:陰性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陰虛則陽亢,陽虛則陰盛。
可以說:「生命在於平衡」,失衡就會生病,以至喪生。
Ⅲ 四季養生的四大原則是什麼
古人注重養生:“智者之養生,必須四時而適應寒暑”。強調聰明的人,要要適應四季的變化,就能減少疾病的發生。保持健康身體。這對我們現代人就提出了一個很好地建議。下面我就告訴你四季養生的四大原則。
四季養生一、春。
1.春季,萬物復甦,您仔細感覺,一定會感覺到,自己也有一個特別舒展的感覺。這個季節,首先不建議睡懶覺,適合早起,去大自然戶外活動。保持氣血調暢,精神愉悅。哪怕,您就是到戶外伸伸懶腰,都能體會到特別舒服。驅趕走冬季的郁悶。
2.春季養生要點。適合早睡早起。老年人也可以“聞雞起舞”,但是,在床上停留一下,對您有好處的,起床後,一杯涼開水或溫開水,這是第一要務。可以補充夜間失去的水分,稀釋血液。這樣,就可以開始一天的活動了。是不是感覺不一樣,青青的草地、藍藍的天,流淌的河水,喜歡踏青的人們,已經來了。
四季養生二、夏。
1.夏季酷熱,要以避暑為主。當然,晨起的活動很重要的,特別建議早5點到7點的活動。配以清淡的飲食。現代中醫認為,夏季,不要飲冰水,特別是老年人更要注意,不要貪圖一時嘴痛快,引病上身。這就是得不償失了。
2.夏季養生要點。避開中午毒辣的太陽,不建議中午運動,中午是全天氣溫最高的時候,不要迷信“防曬霜”,這個東西,在真正的陽光照射下,不會起任何作用的。還可以堅持晚飯後遛彎,這是老年人最理想的選擇。年輕人,也可以選擇室內項目運動,等待中午的高溫過去以後,就可以照常運動了。
四季養生三、秋。
秋為暑末,為豐收季節。人在這個季節里,會有很強的力氣,所以,秋季到了,要順應季節,早晚很涼爽,注意增加衣服。因為剛剛走過炎熱的夏,千萬不要在當夏天過。早晚運動,要適當加些衣服。防止感冒。
四季養生四、冬。
冬季寒冷,忙碌了一年的人們,還是有些疲倦的,這個季節的養生也是關鍵的,為了在冬季養生,我把問題分開說。一、適當進補,在吃的問題上,可以適當增加一些肉、蛋、奶,也可以吃些螃蟹、大蝦等海產品。二、自己也會說:這一個正月,我長了10斤秤。這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給我們帶來的快樂和幸福,春節期間,忘記了所有養生之道,不但在自家吃,還會到親戚朋友家吃,就這樣,吃來吃去,你就變胖了。
所以,冬季養生要點就是,堅持適量運動,把吃下去的東西,多餘的脂肪代謝出去。
Ⅳ 一年四季中醫有哪些養生規律
一年四季中,一有哪些養生規律?簡單總結如下幾條
第一條,在春季穿衣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這是對農民公眾而言,而養生對於人的身體而言,在春季也是一個首要的季節,所以在春天,雨冷乍寒的季節里,要提倡春捂秋凍,在春天不能過早的減衣服,這樣的話,因為體內的毛孔還沒有充分的散開,人體對春天變化溫差大的影響不太適應,所以還要防寒,早晨很冷,晚上也很冷遇見寒氣,會進入體內
第二條,在春季,在春季飲食,尤其是在初春冬天的寒冷,還沒完全退去,在這個季節建議多吃一些辛甘發散食品,比如韭菜,大蒜,山葯,大棗,羊肉,牛肉,蘿卜白菜洋蔥,盡量少吃一些酸味的食品,乳酸奶,山楂
第三條,在春季里,由於陽光明媚,要保持良好的心情,每天要有充足的睡眠,做到心胸開闊,樂觀向上,避免憂愁寡斷,鬱郁寡歡,有良好的健康心理
第四條,在夏季,在炎熱的夏季,一定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情,神情氣爽,從而養心養神
第五條,在夏季飲食,由於夏天非常的炎熱,容易內燥外干,飲食應以清爽淡口味,多吃一些鮮藕絲,瓜黃瓜,西紅柿,薏仁,蓮子,赤小豆,綠豆,苦瓜,西瓜,山竹,多喝一些大米粥,在夏季應該少吃油膩的,生冷的食物,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葯方
第六條,在夏季,由於酷熱難忍,人體的毛孔都向外敞開,排出大量的汗液,所以早晚睡覺的時候不宜在室外乘涼,過久不易吹空調太長,避免寒氣入內。
第七條,在夏季,中醫推薦,冬病夏治三伏貼,在夏天採用艾灸,等方法治療涼濕寒病。堅持艾灸能夠驅寒,增強體內的免疫力
第八條,在秋季,秋季容易使人燥熱,在秋天最好多食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食物,綠百合蜂蜜牛奶,梨,蓮子,菠蘿,香蕉汁么等清潤補肺之食品,也可以適當的用一些中草葯,比如麥冬川貝杏仁百合,放到粥里可以起到益氣滋陰,宣肺化痰的保健作用
第九條,在秋季,正處於金秋時節,秋高氣爽,涼爽的季節讓人們格外感覺舒適,自然選擇一些戶外的運動建議,早睡早起做適量的有氧運動,另外,在秋季還建議不要過早的穿,穿的過厚,因為體內的毛孔還是敞開的,沒有封閉,如果過早的穿厚衣服,會使人容易上火,也對抗寒能力不利
第十條,在冬季飲食,講究冬令進補,意思是在冬季,數一個收藏之際,是進補的好時機,以保證體內有足夠的能力抵抗抗寒,選用溫補的食物進行調養,如牛羊肉,雞肉,韭菜,海魚,冬瓜,白菜,蘿卜,豆芽,核桃等溫熱食品,少吃生冷寒性食物,以免傷及到陽氣。
第1十一條,在冬季里,適當運動,有句諺語叫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意思就是冬天要適量的運動,而且運動的時候一定等太陽出來,帶著太陽出去做適當的有氧運動,這樣的話,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夠提高免疫力,增加抗寒能力,減少疾病,通過適當的運動,還能增加食慾。
總之,為了使人有一個更好的身體,使我們的體內有更強的免疫力,一年四季都要注意保養,都要遵守大自然的規律,結合著大自然時令,然後科學的進食,科學的運動,保持樂觀的心態,舒暢的心情,順從大自然的周而復始,使人們有一個健康的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