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嵇康的養生思想和貢獻
1、養生思想
嵇康繼承了老莊的養生思想,進行實踐頗有心得,他的《養生論》是中國養生學史上第一篇較全面、較系統的養生專論。後世養生大家如陶弘景、孫思邈等對他的養生思想都有借鑒。
《嵇康集》中,篇篇含養生之理,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養生看法。
2、貢獻
嵇康的文學創作,主要包括詩歌和散文。其詩現存五十餘首。有四言、五言、七言和雜言,而以四言成就較高。何焯《文選評》稱:「四言不為《風》、《雅》所羈,直寫胸中語,此叔夜高於潘、陸也。」他的四言詩是繼曹操之後一批成功之作。
嵇康通曉音律,尤愛彈琴,著有音樂理論著作《琴賦》《聲無哀樂論》。他主張聲音的本質是「和」,合於天地是音樂的最高境界,認為喜怒哀樂從本質上講並不是音樂的感情而是人的情感。
嵇康擅長書法,工於草書。其墨跡「精光照人,氣格凌雲」,被列為草書妙品。
嵇康善丹青,唐人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載,其時有嵇康的《巢由洗耳圖》《獅子擊象圖》傳世,後已佚失。
(1)嵇康為什麼要寫養生論擴展閱讀
嵇康的詩,以表現其追求自然、高蹈獨立、厭棄功名富貴的人生觀為主要內容。其中《幽憤詩》自述平生的遭遇和理想抱負,對自己無辜受冤表示極大憤慨。詩末說:「採薇山阿,散發岩岫。永嘯常吟,頤性養壽。」表示對自由生活的嚮往。這首詩詞鋒爽利,語氣清峻,可與其《與山巨源絕交書》合讀。其四言《贈秀才入軍》詩共十八章,內容是想像其兄嵇喜在軍中的生活,但那灑脫的情趣卻是屬於嵇康的。
嵇康詩的風格,劉勰《文心雕龍》評為:「嵇志清峻。」又說: 「叔夜俊俠,故興高而采烈。」突出了嵇康詩風與其人格性情之間的密切關系。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自稱「剛腸疾惡,輕肆直言,遇事便發」,他的詩亦如此。鍾嶸《詩品》評其詩為「峻切」,也是相同的意思。
2. 嵇康在《養生論》中提出了哪些養生理論措施
嵇康在《養生論》中,提出了完整的養生理論和養生措施,其中也包含了心理養生的論述。
嵇康首先論述了心理健康對於身體健康的作用,他將人的身體比喻成國家,而把精神比喻成國家的君主:「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喪於外,猶君昏於上,國亂於下也」。人的心理健康與否對於身體的影響,與君主對於國家的影響是一個道理。
因此,人的養生要形神兼養,而重在養神,要「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這就充分肯定了心理養生的重要意義。
嵇康提出的「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的比喻,形象地說明了心理保健的重要意義;他還敘述了「蒸以靈芝,潤以醴泉,晞以朝陽,綏以五弦,無為自得,體妙心玄,忘歡而後樂足」的養生方法,說明他既重視心理的調養,也重視身體的養護,這樣的養生理念對後世很有借鑒意義。
嵇康主張,善於養生的人要保持內心的清靜虛無,精神專著而舒暢,要減少私情慾望,淡泊名利,還要避免飲食中的滋膩厚味。比如他「甘為市井一鐵匠」,而且有著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
嵇康提出的具體的養生方法,是排除對於世間名利、飲食厚味等的欲求,使自己的內心淳樸恬靜,精神飽滿,遠離憂愁和思慮。他說:「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氣以醇泊獨著,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
嵇康又提出服食滋補的良葯,飲用甘美的泉水,沐浴溫煦的朝陽,聆聽優雅的音樂,這樣就能達到心境超脫、身體輕健、歡愉而滿足的境界。這樣的境界,很有利於健康長壽。
嵇康警醒人們注意滋膩厚味和過激情志對於人體的內外夾擊:「夫以蕞爾之軀,攻之者非一途;易竭之身,而外內受敵;身非木石,其能久乎?」膳食不平衡和心理不平衡,是許多慢性病的發病原因;嵇康的警句,是讓人們提高自我保健意識,珍惜身體。
嵇康還強調,養生者要自覺自願地養生,養成良好的心態或習慣,遠離不良的誘惑,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他指出,善於養生者知道追逐名利對於精神的傷害,因而自覺自願地淡泊名利,而不是內心充滿對於名利的慾望,卻勉強壓抑自己的慾望。他說:「善養生者,知名位之傷德,故忽而不營,非欲而強禁也。」
淡泊名利帶來的是心理愉悅,強壓慾望帶來的是焦慮和痛苦。顯然,前者比後者有利於身心健康。對滋膩厚味的飲食,嵇康主張「識厚味之害性,棄而弗顧,非貪而後抑」,這是倡導人們讓健康飲食成為一種生活習慣、生活常態,遠離滋膩厚味飲食的誘惑,而不是面對豐盛厚味的飲食卻竭力控制自己的食慾。
3. 養生論嵇康的養生論原文
世人或認為神仙可以修煉得來,長生不老可以通過努力實現;也有人認為人的壽命上限是百二十歲,古今相同,超過這個期限就是荒誕不經。然而,這兩種觀點都忽視了實情,讓我們簡單探討一下。
雖然神仙無法直接看見,但古籍和歷史記載表明,他們的存在並非無稽之談。有些人似乎天生異稟,得益於自然賦予的特殊體質,而非通過學習可以獲取。至於養生得法,遵循生命規律,可以活得長久,上至千年,下至百年,是有可能實現的。然而,由於世人對此理解不深,所以鮮有人能達到這樣的境界。為何這么說呢?如服用葯物尋求出汗,未必每次都能如願;一旦情緒波動,身體反應立即不同。即使一整天未進食,也會感到飢餓;而孔子悲痛七天,竟然不覺得餓。夜晚靜坐,睏倦思睡;內心憂慮,徹夜難眠。精心梳理頭發,醇酒潤膚,也只是部分人能達到的狀態;憤怒的壯士,怒氣勃發,令人震撼。這說明精神與形體的關系,就像國家需要君主一樣,精神內亂,形體必衰敗。
在商湯時代耕作的人,即使只澆灌一次,作物最終也會枯萎。但即使如此,一次灌溉的益處也是顯而易見的。然而,人們常認為怒氣和哀傷不足以傷害本性,輕率地放縱情緒,就像不懂得灌溉的重要性,期待乾旱土地長出豐收的莊稼。因此,有識之士明白形體依賴精神而立,精神需形體而存。他們懂得保養身心,不被喜怒哀樂所左右,保持心境平和。同時,通過呼吸吐納和合理飲食,使身心和諧,內外兼修。
田地耕作,一畝地能產十斛,被認為是良田,這是共識。但若精細耕作,產量可以高達百斛。同樣的土地,因養護方式不同,收獲差距懸殊。商業和農業都有可能取得豐厚回報,只是人們常常固守常規。比如豆子使人增重,榆樹助眠,合歡能消解憤怒,萱草能忘卻憂慮,這些常識人人皆知。然而,薰香可能傷眼,豚魚不宜食用,這些也是人們常見的認識。人的飲食氣息會對性情和身體產生影響,所以選擇食物要慎重。神農氏提出"上葯養命,中葯養性",正是對生命道理的深刻理解,通過調養使之和諧。但世人往往只關注五穀和聲色,忽視養生之道。
脆弱的身體面對各種挑戰,如飲食不節、色慾無度,容易受到傷害。世人往往在病入膏肓時才後悔,認為生活處理不當。實際上,從日常生活的失當開始,逐漸積累成損,最終導致衰老。養生之事,需要深思熟慮,不可輕信表面現象,也不宜盲目追求。對於那些試圖通過葯物或極端手段求壽的人,結果往往令人失望,或是半途而廢,或是身心受損。真正的養生之道,是清靜淡泊,少欲知足,不被外物牽累,內心平和,遵循自然法則,以此達到身體與精神的和諧統一。
因此,只有具備理性和耐心,遵循養生之道,才能如羨門、王喬那樣長壽,而非空想。這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通過長期實踐和內心的修煉來實現的。
養生論文名。三國·嵇康作。本文是我國古代養生論著中較早的名篇。本文論述了養生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主張形神共養,尤重養神;提出養生應見微知著,防微杜漸,以防患於未然;要求養生須持之以恆,通達明理,並提出了一些具體養生途徑。文章論述透徹,富有文采。現存《嵇中散集》、《昭明文選》等書中。
4. 嵇康的養生思想和貢獻
1、養生思想
嵇康繼承了老莊的養生思想,進行實踐頗有心得,他的《養生論》是中國養生學史上第一篇較全面、較系統的養生專論。後世養生大家如陶弘景、孫思邈等對他的養生思想都有借鑒。
《嵇康集》中,篇篇含養生之理,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養生看法。
2、貢獻
嵇康的文學創作,主要包括詩歌和散文。其詩現存五十餘首。有四言、五言、七言和雜言,而以四言成就較高。何焯《文選評》稱:「四言不為《風》、《雅》所羈,直寫胸中語,此叔夜高於潘、陸也。」他的四言詩是繼曹操之後一批成功之作。
嵇康通曉音律,尤愛彈琴,著有音樂理論著作《琴賦》《聲無哀樂論》。他主張聲音的本質是「和」,合於天地是音樂的最高境界,認為喜怒哀樂從本質上講並不是音樂的感情而是人的情感。
嵇康擅長書法,工於草書。其墨跡「精光照人,氣格凌雲」,被列為草書妙品。
嵇康善丹青,唐人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載,其時有嵇康的《巢由洗耳圖》《獅子擊象圖》傳世,後已佚失。
(4)嵇康為什麼要寫養生論擴展閱讀
嵇康的詩,以表現其追求自然、高蹈獨立、厭棄功名富貴的人生觀為主要內容。其中《幽憤詩》自述平生的遭遇和理想抱負,對自己無辜受冤表示極大憤慨。詩末說:「採薇山阿,散發岩岫。永嘯常吟,頤性養壽。」表示對自由生活的嚮往。這首詩詞鋒爽利,語氣清峻,可與其《與山巨源絕交書》合讀。其四言《贈秀才入軍》詩共十八章,內容是想像其兄嵇喜在軍中的生活,但那灑脫的情趣卻是屬於嵇康的。
嵇康詩的風格,劉勰《文心雕龍》評為:「嵇志清峻。」又說: 「叔夜俊俠,故興高而采烈。」突出了嵇康詩風與其人格性情之間的密切關系。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自稱「剛腸疾惡,輕肆直言,遇事便發」,他的詩亦如此。鍾嶸《詩品》評其詩為「峻切」,也是相同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