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立秋後如何養生
立秋後,空氣濕度明顯降低,晝夜溫差開始加大,風吹在身上也有些涼意了。專家認為,「入夏無病三分虛」。而入秋後,身體不僅要運化、排解夏季積攢的三分虛,還要聚斂陽氣,以應對三個月後的嚴冬。
何謂「秋三月」
「秋三月」的養生尤為重要。「秋三月」指的是農歷,從立秋開始,到立冬前為止,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霜降、立冬等六個節氣,每個節氣15天,共三個月。
立秋一過,白天雖然依然炎熱,但是天氣逐漸轉涼,早晚溫差開始變大,自然萬物也進入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的階段,所以立秋是大自然由陽盛漸變為陰盛的轉折點。
此時,人體的陰陽代謝自然也進入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同時人們經過一個夏天的暑熱熏蒸,必然消耗大量的體力和精力,所以有句俗話說:「入夏無病三分虛。」
立秋之後,緊接著要為冬天的藏做准備,順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因此,「秋三月」的`養生就顯得尤為重要。
那麼在這三個月當中,你怎麼去調整自己身心的節奏變化呢?被視為養生寶典的《黃帝內經》中就提到:作息時間要「早卧早起」。情緒上一定要「容平」「安寧」,保持從容平和、不急不躁的狀態。
立秋後,早晚溫差大,晚上應注意保暖,要少吃冷飲,少吹空調。常在空調環境中的人們經常喝點薑茶,可隨身備一件外套避寒。
秋季養陰防濫補
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食補以滋陰潤燥為主,具體包括如烏骨雞、燕窩、銀耳、蜂蜜、芝麻、豆漿、藕、核桃、薏苡仁、花生、鴨蛋、梨等,這些食物與其他有益食物或中葯配伍,則功效更佳。
慎食秋瓜防壞肚
民諺「秋瓜壞肚」是指立秋以後繼續生食大量瓜類水果容易引發胃腸道疾患。夏令大量食瓜雖不至於造成脾胃疾患,卻已使腸胃抗病力有所下降,立秋後再大量生食瓜果,勢必更助濕邪,損傷脾陽,脾陽不振不能運化水濕,腹瀉、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腸道疾病就隨之發生。因此,立秋之後應慎食瓜類水果,脾胃虛寒的更要少吃一點。
慎吃水果多飲雞、魚湯
立秋過後,進入水果豐收的季節,但吃水果並非多多益善,吃多了也會影響健康。比如:蘋果富含糖類和鉀鹽,患有腎炎、糖尿病、冠心病者應少食;吃梨過多會傷脾胃、助陰濕,使胃腸功能失調,胃寒腹瀉者應忌食;葡萄含較多檸檬酸、蘋果酸等,糖尿病患者應少食或不食。
立秋會帶來「秋燥」的有關疾病,應該多吃潤肺的食物,飯前多飲雞、魚湯等。常吃些清熱、生津、養陰的蘿卜、西紅柿、豆腐、藕、蜂蜜等。不吃或少吃辛辣、燥熱、油膩的食物,少飲酒。
秋天伊始早防「燥」
秋日在飲食上要注意滋養津液,可適量飲開水、淡茶、豆漿等飲料,並適當選食能夠潤肺清燥、養陰生津的食物,如梨、甘蔗、荸薺、柿子、百合、銀耳等。要少吃辛辣、油炸、烈性酒及乾燥的膨化食品,因為這類食品易生燥化熱。
❷ 二十四節氣養生 24節氣怎麼養生更健康
導語:二十四節氣除了規定農時,同時也提醒著我們要根據時節的變化來調整自己的生活作息,現在我們進城脫離了土地,但二十四節氣養生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覷的。下面就來看看24節氣怎麼養生更健康吧!
二十四節氣養生 24節氣怎麼養生更健康
春光正好時
立春(2月4/5日):開始進入春天,萬物復甦。
雨水(2月19/20日):這時春風遍吹,天氣漸暖,冰雪融化,空氣濕潤,雨水增多。
驚蟄(3月5/6日):天氣轉暖,春雷震響,蟄伏在泥土裡的各種冬眠動物蘇醒過來及開始活動,所以叫驚蟄。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
春分(3月20/21日):這一天南北兩半球晝夜相等。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清明(4月4/5日):天氣晴朗溫暖,草木始發新枝芽,萬物開始生長,農民忙於春耕春種。人們在門口插上楊柳條,到郊外踏青,以及祭掃墳墓。
穀雨(4月20/21日):天氣較暖,雨量增加,是北方春耕作物播種的好季節,因為有雨水滋潤大地。
春日融融,是令人驚喜的美好時光,也是最適合重新開始的季節。天氣回暖,萬物吐芽生發,潛伏在慵懶身軀里的靈魂已經蠢蠢欲動,等待新生的能量,因此,養生顯得十分重要。
第1招 少發脾氣,多微笑
盡量保持精神愉快,尤其要避免怒氣。科學研究發現,快樂可以增加肝血流量,活化肝細胞。而怒氣不僅傷肝,也是古代養生家最忌諱的一種情緒:「怒氣一發,則氣逆而不順。」
透過發泄和轉移,也可使怒氣消除,保持精神愉快。新的科學研究顯示,主動想一些好玩的、有趣的事,會增加腦內啡分泌,使身心愉悅。
第2招 享受清爽的綠色春蔬
春天肝氣旺盛,相對影響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因此飲食上仍以清淡為主。綠色蔬菜是最好的春季食物。蔬菜含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恰巧可以補充冬季的攝取不足。譬如春天產的菠菜嫩極味美,亦有養血功效,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春天不需要特別進補,「因為氣候上升,溫補葯反而加重身體內熱,」體質較差的人,一般可選用蓮子、芡實、薏仁、花生、核桃、燕窩、豬肝等平性食物。具多醣類成分的銀耳也有防發炎功效,亦可促進肝臟蛋白質合成。
此外,有過敏氣喘體質的人,在春天要特別注意體質的調整,少吃一些冰冷或寒性(如瓜果)的食物以免引發過敏。
第3 招 保暖工作不可少
盡管天氣回暖,保暖工作還是很重要。春天因氣候變化大,加上陽光普照,常讓人忽略初春的善變與寒冷,因此衣著最好慢慢減少。此外,由於膝關節對冷較敏感,因此穿著裙裝時,記得加雙厚一點的褲襪保暖。
第 4招 啟動身體的引擎
冬季人體新陳代謝變慢,陽氣下降,春暖花開之時,正好可以重新補充身體的陽氣。起早運動,舒筋活絡也是養護肝臟的方法之一。
試試看最簡單的呼吸調節法:靜靜坐下或站定,全神貫注在呼吸調節中,慢慢地,一點一點用鼻子吸氣、吐氣,並重復數次。簡單的深呼吸可以排除體內積熱,讓身體重新獲得能量。
夏日當頭時
立夏(5月5/6日):夏天開始,雨水增多,農作物生長漸旺,田間工作日益繁忙。
小滿(5月21/22日):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
芒種(6月5/6日):芒種表明小麥等有芒作物成熟,宜開始秋播,如晚谷、黍、稷等。長江中下游地區將進入黃梅季節,連綿陰雨。
夏至(6月21/22日):陽光直射北回歸線,白天最長。從這一天起,進入炎熱季節,萬物生長最旺盛,雜草害蟲也迅速滋長。
小暑(7月7/8日):正值初伏前後,天氣很熱但尚未酷熱,人們忙於夏秋作物的工作。
大暑(7月23/24日):正值中伏前後,一年最炎熱時期,喜溫作物迅速生長;雨水甚多。
夏熱使人體腠理開泄,加之乘涼飲冷,每易損傷陽氣。如何能做到夏季養陽呢?
調精神:夏季養生重在精神調攝,保持愉快而穩定的情緒,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熱助熱,火上加油。心靜人自涼,可達到養陽的目的。
巧運動:宜通過有益的文體活動來活動筋骨,調暢氣血,養護陽氣。運動要循序漸進,嚴格控制運動量,不要過度疲勞。
慎起居:夏季自然界萬物生長旺盛,起居也應隨之作適應性調節,如清晨早起,洗漱後在室外清靜處散步、慢跑,呼吸新鮮空氣,舒展人體陽氣。
要午睡:中午人體散熱量大,午飯後又昏昏欲睡,通過短暫午睡小歇,可以避開中暑高峰,又可補充夜間睡眠不足。
勿貪涼:老年體弱者,陽氣不足,如長時間對著電扇吹或久居空調室內,反會感到頭暈腦漲,四肢疲乏,精神睏倦,更容易導致受涼感冒等病症。
節飲食:夏季天氣溫熱,應注意飲食調節,切勿極飢而後食,食不可過飽。亦忌極渴而後飲,飲不宜過多。還須慎食瓜果冷飲,以免傷脾胃陽氣。
防中毒:盛夏細菌繁殖迅速,70%的食物中毒發生在夏季。老人小孩胃腸功能薄弱,抵抗力差,發病後極易發生脫水而危及生命,故應做好預防工作。
秋風送爽時
立秋(8月7/8日):秋天開始,氣溫逐漸下降;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開始移栽。
處暑(8月23/24日):氣候變涼的象徵,表示暑天終止,夏季火熱已經到了盡頭。
白露(9月7/8日):天氣轉涼,地面水汽結露。
秋分(9月23/24日):陽光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北方秋收秋種。
寒露(10月8/9日):天氣轉涼,露水日多。
霜降(10月23/24日):天氣已冷,開始有霜凍,所以叫霜降。南方仍可秋收秋種。
秋天有時不太明顯,但從養生角度卻很關鍵。因為由漫長酷熱轉冷冬的短暫交替,正考驗身體機能,要能儲存能量安度寒冬,就得從涼意甚濃的秋天保養起。
第1招:少辛增酸忌寒涼秋天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避免燥邪傷害。少攝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強肝臟功能,因為中醫認為「肺氣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強肝木」 。從食物屬性解釋,少吃辛,以免加重燥氣。多吃酸食有助生津止渴,但也不能過量。至於脾胃保健,多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少吃生菜色拉等涼性食物。就太陽能量來說,秋天陽氣漸收,陰氣慢慢增加,不適合吃太多陰寒食物,菜最好過個火,燙一燙再吃。尤其應避免瓜果,因為「秋瓜壞肚」,像是西瓜、香瓜易損脾胃陽氣。不妨適量吃蘋果、柿、柑桔、梨、葡萄和龍眼。
第2招:養陰補氣中醫師不反對秋天進補,但了解自己是哪種體質很重要,因為「補」的內容也各異。有時出現上呼吸道毛病,以為感冒,其實不然。而是有些年紀大的人唾液腺分泌較少,容易眼睛干澀、乾咳舌燥,並沒有出現紅腫痛的發炎現象,中醫稱為「陰虛」,要適度服用養陰葯,以改善體質。如果屬於過敏體質,著重「補氣」,要偏向溫補,忌吃寒涼食物。
第3招:情緒保守,收斂元氣依照自然界律則,秋天陰氣增、陽氣減,對應人體的陽氣也隨著內收,為了貯存體內陽氣,要早睡早起。《皇帝內經》記載:「秋三月,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在秋主「收」的原則下,情緒要慢慢收斂,凡事不躁進亢奮,也不畏縮郁結。「心要清明,性保持安靜」,在時令轉變中,維持心性平穩,注意身、心、息的調整,才能保生機元氣。
第4招:適當的運動秋天不算太冷,空氣質量較佳,不妨多接近自然、多運動,吸收天地精華。尤其伸展動作,可維持身體靈活度,滋脾補筋,強化循環。伸展具有「運化作用」,能收斂心神。運指呼吸,「運之始暢」,意思是呼吸一旦舒暢開來;「化之始通」,從呼吸帶動的循環系統、腸胃消化到內分泌系統,一路順暢,氣血循環自然活絡。要注意的是,早晚較冷時,不要在外面運動。尤其老年人,容易受寒,需調整運動方式。
第5招:穿明亮衣服有種說法,秋天要多吃白色食物,這是延伸自五行理論(「木火土金水」對應「青赤黃白黑」再對應「肝心脾肺腎」)。秋天萬物枯敗,充滿蕭瑟肅殺氣氛,情緒容易受影響。五行中既然秋天對應白色,代表清爽、明亮,表示要多穿白色、亮度高的衣服,讓心情更愉悅輕快,別人看起來也較有生氣,不致死氣沉沉。
冬掛冰凌時
立冬(11月7/8日):冬季開始,一年的田間操作結束,作物收割之後要收藏起來。
小雪(11月22/23日):氣溫下降,黃河流域開始降雪;北方已進入封凍季節。
冬至(12月21/22日):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
小寒(1月5/6日):開始進入寒冷季節。冷氣積久而寒,大部分地區進入嚴寒時期。
大寒(1月20/21日):大寒就是天氣寒冷到了極點的意思。
冬季,由於自然界陰盛陽衰,寒氣襲人,極易損傷人體的陽氣,所以冬季養生應從斂陰護陽出發,自覺地做到「七要」,就可以有效地預防疾病的發生。
要盡量早睡晚起冬季早睡晚起,保持較長的休息時間,可使意志安靜,人體潛伏的陽氣不受干擾,這是冬季保健必須首先要注意的。
要十分注意背部的保暖背部是陽中之陽,風寒等邪氣極易通過人體的背部侵入,引發疾病。老人、兒童及體弱者冬日要注意保暖背部,避免陽氣受到傷害。
要避寒就暖冬天氣候較冷,人們要注意盡量呆在溫度適中的房間里,減少外出次數。如要外出,就要穿上保暖衣服和鞋襪。
要謹慎對待洗澡冬天洗澡,稍有不慎,就會發生傷風感冒,並誘發呼吸道疾病等。因此應減少洗澡次數,老年人及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更應注意。
要堅持洗腳腳是人體之本,它與大腦、心臟都有密切的關系。冬季臨睡前如果堅持用熱水洗腳,不僅可以促進足部的血液循環,還對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大有裨益。
要嚴防病變科學研究發現,冬至之前是陰寒最嚴重的階段,重病患者往往會病情加重。對此,要採取預防措施,譬如可以給重病患者有針對性地服一些滋補葯品,如人參、大棗、桂圓等,以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要調節飲食根據冬季天氣寒冷的特點,膳食應以補為主,早晨可飲用牛奶、豆漿、各類豆粥等,中午和晚上應選用熱量高、蛋白多的羊肉、狗肉、魚、蛋等食品,同時還應多食用含有維生素B2的食物,以防皮膚干粗、皸裂。要進行適宜的身體鍛煉,冬季鍛煉一定要注意掌握一個「度」,不能透支身體的能量。各人可根據自己的身體現狀,有選擇地進行慢跑、散步、練氣功、打太極拳、習劍等適宜冬季鍛煉的項目。
❸ 處暑時節有哪些養生禁忌
處暑時節,天氣白天熱,早晚涼,晝夜溫差大,降水少,空氣濕度低。這時養生(禁忌)顯得至關重要,應該牢記「2不要」原則。
2不要
1、不要無節制的大肆進補
臨近秋天,人們要「貼秋膘」。一入秋就大肆進補,會傷及脾胃,加重腸胃負擔,導致消化功能紊亂,出現厭食、腹瀉等不良症狀,導致「虛不受補」。其實秋季正常進補就行了,最好以食補為主。建議用芡實、大棗、山葯、百合、桂圓、薏米等熬成粥,來補益氣血、健脾補腎。
2、不要急著添衣服
雖然說處暑之後晝夜溫差日益變大,但先不要急著加衣服。老話說「春捂秋凍」,應該讓身體適應一下氣溫的變化,等到寒冬季節,身體才能有更好的耐寒能力,減少疾病的發生。如果年老體弱,抵抗力差的人,早晚氣溫較低時還是要適當添加衣服的。

所以特別感謝媽媽,她是一個對生活細致入微的人,她告訴我,處暑節氣過後,天氣逐漸轉涼,讓我要注意做好保暖工作,尤其是肚臍的位置,因為表皮最薄,沒有多少皮下脂肪,特別容易敏感受病。我哪裡敢不聽話呢,因為我知道媽媽對我說的每一句話,都是深沉的愛,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