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氣血虛弱該怎麼調理
中醫所說的血虛指血量不足或血質失常或血液功能失常的病理現象。一般認為,引起血虛的病因有脾胃虛弱、飲食不足、失血過多、腎氣虧虛、勞作過度等。
中醫治療血虛的原則及方法主要有健脾和胃、益氣生血、補腎生血、祛瘀生血、解毒生血。在這個方面就有德甫的固雪和茶是調理和改善氣血不足症狀很好的方式。
(1)健脾和胃
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飲食有節,脾胃運化功能正常,則血液生成自然源源不斷。所以,補血必須先健脾胃,脾胃強健則生化之源不絕。常用的方葯有四君子湯、四物湯、當歸補血湯等。
(2)益氣生血
血液的物質基礎是精,而促進精化為血,則以氣為動力。清代李中梓《醫宗必讀》說:「血氣俱要,而補氣在補血之先;陰陽並需,而養陽在滋陰之上。」 《溫病條辨》說:「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無形之氣。」《景岳全書》則說:「有形之血難以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在臨床用葯時,依據「氣能生血」,常在補血葯中,配以益氣之品。常用的方劑有歸脾湯、當歸補血湯等;常用的補氣葯有黃芪、人參、黨參、白術、黃精、山葯、大棗等;配以養血之葯,如當歸、白芍、阿膠、熟地等。
(3)補腎生血
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既包括先天之精,又包括五臟六腑後天之精。精能生髓,髓能化血。同時,腎中之命門為原氣之所系,十二經之根,生化之源,也是溫熙、促進血液生化的原動力之所在。所以,中醫有「生血根本在於腎」。臨床上,治血虛,必當補腎以填精,精髓足,血自旺。常用方劑有菟絲子飲、二仙丹等。常用補腎葯有鹿茸、鹿角膠、阿膠、龜板膠、巴戟天、鎖陽、淫羊藿、補骨脂、菟絲子、附子、肉桂、首烏、熟地、枸杞子、紫河車等。
B. 女人補氣血的最全方法總結_女人吃什麼最補氣血
女人氣血雙足才能臉上紅潤、有光澤,氣血不足的女性往往都是臉色暗黃、蒼白,經常容易覺得疲乏、胸悶,女人氣血不足會讓你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老了好幾歲,也會有乏力、頭暈、胸悶等症狀,因此,氣血不足的女性一定要注意調理氣血,那麼,女人氣血不足如何調理呢?下面我們來看看女人補氣血最全的 方法 。
16種女人補氣血方法
女人補氣血方法1
氣血不足的表現:1.臉色蒼白、皮膚暗淡。2.頭暈眼花、疲憊。3.皮膚乾燥、易脫發、指甲易裂。4.心悸胸悶。5.手腳發麻發涼。6.食慾減退、惡心嘔吐、腹脹腹瀉。7.女生月經過少。
這樣做:大棗一日3顆補血;山楂泡茶通氣;熟地黑豆各一把煮水加冰糖飲補血;黃芪熬粥湯補氣;蓮藕活血。
補氣血方法2
脾之色為黃,面色黃說明脾胃出了問題——本草說:”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為了利於吸收,我們可以把它做成膏。
做法:大棗(500g),去核,加水煮爛,熬成膏狀,加紅糖拌勻,儲存在冰箱中。早晚兩次沖服,每次15g。不要涼吃。堅持下去,脾就會重新運化氣血,面色也會有很好的改觀。
補氣血方法3
調補氣血玉靈膏:取龍眼肉250g,西洋參15g,白糖適量。將龍眼肉搗爛如泥,西洋參研末,二物連同白糖一並拌勻,放密封的瓷器內,置鍋中,用文火蒸2小時即成。
每次取1匙,開水化開吃下。每日早晚各1次。此方出自清代名醫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調養氣血效果甚佳,益心脾,補氣血,安神益智。
補氣血方法4
壓力大,脾氣大,很容易成黃臉婆,氣色差,臉部肌肉僵硬。很簡單的方法是:趕緊揉耳垂;常常揉耳垂!把耳垂揉到發紅發熱,可能立刻就會有頭面部氣血變暢通的好感覺。耳垂對應的正是人體的頭面區域,提神醒腦,防衰老。
補氣血方法5
每天揉腹一百遍,通和氣血裨神元——腹為人體“五臟六腑之官城,陰陽源”。揉腹,即來回搓擦介於胸和骨盆之間,包括腹壁,腹腔及其內臟。
先用右手大魚際在胃脘部按順時針方向揉摸130次,下移至肚臍周圍揉摸120次,再用左手全掌揉摸全腹120次,最後逆向重復一遍。
補氣血方法6
內經說:女子過了35歲,大腸經和胃經的氣血就逐漸不足,由於這兩條經都上行於頭面發際,一旦經氣衰退,面色就開始憔悴,頭發就開始脫落。
所以要想面色紅潤,頭發濃密,胃腸的氣血就需充盛才行。常吃山葯薏米芡實粥,最長腸胃氣血;多敲胃經大腸經,養顏防老。
補氣血方法7
每天練5分鍾甩手功,會感到神清氣爽,精神抖擻——很多人用此功治好神經衰弱、失眠、健忘等。
具體方法:馬步,十趾輕輕抓地,微微提肛,舌抵上齶。緩緩上抬手臂至與肩平行,再自然甩落至身後。1次5~10分鍾,1日2~3次。這套動作可以活動手三陰手三陽六條經絡,因此能調節氣血,平衡陰陽,升清降濁。
補氣血方法8
常灸神闕,百病自滅——神闕為先天之命蒂,後天之氣舍,經絡之總樞,乃養生保健要穴。
養生 諺語 指出“常灸神闕穴,百病自會滅”,在臍部施灸(直接灸或隔姜灸),利用此穴皮膚薄、敏感度高、吸收快等特點,藉助艾火熱力,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從而達到防病駐顏及養生延年。
補氣血方法9
美容秘訣與“養血”密不可分:古籍常說“人參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
三七還具有活血、止血的功效,而老年斑往往是氣血不足的表現,因此常服三七能讓氣血通暢,養顏、祛斑。皮膚黯淡,有斑者可每天吃1-3克三七粉,混在水或粥里,攪勻後喝。
補氣血方法10
按揉三陰交,有助於打通人體淤塞,保養子宮和卵巢,調月經、除斑、祛皺、祛痘,治療皮膚過敏、皮炎濕疹。經期前3天開始每天按揉三陰交,堅持3個月,可緩解月經不調、痛經。
按揉時,將拇指直立放在穴位上,先向下按壓再揉,每次1分鍾,停歇後再揉。此穴可調暢人體氣血運轉,孕婦不能用。
補氣血方法11
氣血雙補食療方:每天早上,花生仁5粒,紅棗3顆,核桃仁1個,嚼服,然後用溫熱水送下,安靜地坐上1-2分鍾,即可。
長期堅持,補養氣血的效果非常明顯。食物雖少,動作也簡單,但這里可謂是五行具足,有效補氣血!
補氣血方法12
亞健康的食療方:①氣血虛弱,免疫下降:黃芪泡水飲或燉食。②面色萎黃,唇淡:大棗粳米熬粥。③消化能力下降:經常咀嚼黨參,黨參能健脾補氣。④睡眠質量差:百合、蓮子、酸棗、茯苓都有養心安神作用,可燉湯或熬粥食用。
補氣血方法13
用搓熱的兩手掌按住面部,手指向上並攏微曲,做洗臉狀向下、向外捋擦數十次,可“令人面色有光澤,皺斑不生,行之五年,色如少艾”。
手足三陽經脈皆經面部,尤以多氣、多血之足陽明胃經分布最廣,故本法可使氣血不衰,五臟得養,早晚各一次,華顏永駐。
補氣血方法14
腹部贅肉嚴重影響氣血運行,捏揉很疼,指下呈泡沫狀,這是垃圾脂肪,不能給身體提供能量,反而影響氣血運行,堅持捏揉可去除。
正坐位,雙手由兩肋開始充分捏住贅肉捻揉三下(前幾日要忍住痛,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然後依次向肚臍方向捏揉,每日2次,每次10分鍾。除贅肉,堅持是關鍵!
補氣血方法15
艾灸勞宮調理假性近視參考—— 近視與肝腎不足,氣血不充有關。調理時應補益肝腎為主。勞宮穴屬手厥陰心包經,手厥陰心包與足厥陰肝經相表裡並互相絡屬。
“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於諸經,人靜則血歸於肝臟。”肝開竅於目,肝的精氣盛衰,直接影響視力強弱,灸勞宮可促進肝的功能,提高視力。
補氣血方法16
脾好才能容顏靚——脾胃功能健運,則氣血旺盛,面色紅潤;反之,脾失健運,氣血津液不足,人必精神萎靡,面色淡白。
脾運障礙者宜用紅棗茯苓粥:大紅棗20枚,茯苓30克,粳米100克。紅棗洗凈去核,茯苓搗碎,與粳米共煮成粥,代早餐食。可滋潤皮膚,增加彈性光澤。
女人吃什麼食物補氣血
1、銀耳紅棗湯補氣血
銀耳又稱為“窮人的燕窩 ”,燕窩雖補,卻價格昂貴。銀耳無論顏色、口感、功效都和燕窩相似,價格便宜,所以稱為窮人的燕窩燕窩太補易上火。銀耳為涼補有潤燥的作用。燥氣和火氣就像急性慢性病,火氣來得急去的快。但是火氣太久未消就會轉成燥氣所以吃銀耳最有效銀耳、用桂圓干、枸杞、紅棗銀耳熬湯。
2、黑糯米補血粥補氣血
黑糯米、桂圓和紅棗是大家都知道的補血好咚咚,再加上營養價值很高的山葯,益氣養血的功效更顯著,每個月記得喝哦,黑糯米、紅棗、桂圓、山葯、紅糖,小小提醒,桂圓雖然可以補血氣、促進血液循環。
3、當歸紅棗排骨補氣血
治皮膚轉季乾燥粗糙,皮膚瘙癢……排骨一根,枸杞,紅棗12枚,當歸4片排焯水 ,洗凈血水放入沙鍋加入枸杞紅棗當歸,蔥,薑片,大火燒開,再小火燉至排骨蘇爛,鹽,雞精調味即可。以上幾種食材配在一起燉煮,就能收到滋陰潤燥,養顏護膚的輔助作用。
10款補氣血的湯推薦1、銀耳紅棗湯
銀耳被成為“窮人的燕窩”,因為燕窩雖然很滋補,但是卻價格高昂,不是每個人都能吃得起的。而銀耳不管是顏色、口感,還是功效,都與燕窩十分相似,而且價格便宜。燕窩太補容易上火,而銀耳則是涼補、潤燥的葯材。用桂圓肉、枸杞、紅棗、銀耳熬湯,補氣血效果相當不錯。
2、黑糯米補血粥
黑糯米、桂圓和紅棗都是補血的葯材,如果再加上營養價值很高的山葯,補氣血的功效就尤為顯著。但是桂圓雖然可以補氣血、促進血液循環,但是卻不容易消化,所以每次放七八個就行了。這款粥,如果是寒胃的朋友喝,可以下兩片紅參。
3、當歸紅棗排骨湯
排骨一根,枸杞,紅棗12枚,當歸4片。排焯水,洗凈血水放入沙鍋加入枸杞紅棗當歸,蔥,薑片,大火燒開,再小火燉至排骨蘇爛,鹽,雞精調味即可。以上幾種食材配在一起燉煮,就能收到滋陰潤燥,養顏護膚的輔助作用。
4、當歸羊脊湯
將購買的新鮮羊脊骨,和胡蘿卜、芹菜、洋蔥一起燉湯。燉好之後,將裡面的蔬菜撈出來。如果怕熬出來的羊脊湯太過油膩,那就要定時地將浮在湯上面的油脂撇掉。在湯快要熬好的時候,適當放入一些當歸。就能起到補氣的作用。
5、羊肉鵪鶉湯
鵪鶉1隻,羊肉200克,小麥仁50克,生薑、料酒、食鹽各適量。鵪鶉去毛及腸雜洗凈,羊肉切小塊。加水煮沸,打去浮沫,加人小麥仁、生薑、料酒、食鹽,文火燉至肉熟爛即可。羊肉鵪鶉湯補氣補血,滋陰壯陽。適用於年老或病後體虛,血虛頭暈,身體瘦弱,面色萎黃,體困神疲等氣血兩虧之症。
6、黃芪燉牛肉湯
牛肉1000克、黃芪10克、青菜心5棵、精鹽5克、味精2克、黃酒5克、蔥段、姜塊、麻油適量。將牛肉切成方塊,焯水洗凈。黃芪用溫水洗凈。青菜心洗凈,用沸水燙至碧綠色過涼。蔥段、姜塊拍松。炒鍋上火,倒入鮮湯,放入牛肉、黃芪、蔥姜、黃酒、精鹽,用旺火燒沸。打去血沫後,移至小火燉至牛肉熟爛,揀去蔥姜。將牛肉撈入湯盆中,擺上菜心,原湯加味精調味後,倒入湯鹽中,上蒸籠蒸10分鍾取出,淋入麻油即成。功效有益氣補肺,養心安神,強身健體。
7、牛肉西紅柿湯
新鮮西紅柿和一斤牛腩、少許八角、花椒、蔥和姜、蒜。干凈的牛腩不用焯水,用少許油煸炒八角、花椒出香味之後撈出,放入姜、蒜片和牛腩翻炒到牛腩表面稍干時加料酒;再翻炒數下添入開水,放入鍋中燉一個半小時。取出燉好的牛腩倒在炒鍋里,放入西紅柿塊,小火慢燉15分鍾收汁,用水澱粉勾芡後撒蔥花即可。牛肉是肉類(除肝臟)中含鐵最多的,中醫講也是補氣血,調脾胃上好的食物,西紅柿富含維生素C,還含有可以抗衰老防癌的番茄紅素。
8、黃豆雪梨豬腳湯
雪梨1個、大豆50克、豬腳半隻、薑片3片、鹽,豬腳加入薑片飛水去異味,分成塊;加入去核切塊的雪梨、大豆和一塊姜,加足清水煮到滾開蓋維持旺火繼續沸煮15分鍾轉慢火再煲1個小時,湯就煲好了,喝之前根據個人口味加鹽調味 。對於光滑皮膚、緩解聲沙口乾會有明顯的效果,是降低血壓和滋養清熱的好湯,可以多喝一點。
9、薑片烏雞湯
烏雞湯最適合秋冬季節進步,尤其是對於女性來說。秋冬季節多喝烏雞湯,不僅能補充多種營養元素,還能補氣補血。熬烏雞湯的時候,最好放一些薑片。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生薑具有溫經散寒、溫運血脈的作用,很適合秋冬季節服用。
10、南瓜紅糖蜜棗湯
南瓜、紅糖、蜜棗。南瓜削去表皮挖瓤,洗凈,切滾刀塊兒。將無核蜜棗、南瓜、紅糖一起放入煲中,加水用文火熬至南瓜熟爛為止。此湯含有微量元素和多種礦物質,有暖胃、補血、活血、散寒的作用。
猜你喜歡:
1. 女人補氣血的最全方法總結
2. 女人補氣血的最快方法
3. 女生補氣血的方法
4. 女人補氣血吃什麼好
5. 補氣血最簡單的方法
6. 女人吃什麼補氣血養顏食譜
C. 中醫氣血養生法
一說起氣血,一般人都覺得是很玄的東西。中醫認為,一個人健康的標准就是氣血充足。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中醫氣血養生法,供您參考!
血虛體質氣血養生法
血虛,指體內陰血虧損的病理現象。可由失血過多,或久病陰血虛耗,或脾胃功能失常,水谷精微不能化生血液等所致。由於氣與血有密切關系,故血虛每易引起氣虛,而氣虛不能化生血液,又為形成血虛的一個因素。
(1)體質特點。
面色蒼白無華或萎黃、唇色淡白、頭暈目眩、心悸失眠、手足發麻、舌質淡、脈細無力、皮膚乾燥、頭發枯焦、大便燥結,小便不利等。
(2)性格特徵:
內向、膽怯、精神不振、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
(3)患病傾向:
血虛主症為眩暈、心悸、失眠、便秘,婦女月經量少、延期、閉經等。
(4)養生原則:
《素問·舉痛論》曰:“脈澀則血虛,血虛則痛”。《經歷雜論》曰:“風痛者,善走竄,痛無定處,血虛人多患此。其脈浮大而緩……當填補血液”。
(5)養生 方法 :
精神調養:當煩悶不安、情緒不佳時,可以聽一聽音樂,欣賞一下戲劇,觀賞一場幽默的相聲或啞劇,能使精神振奮。
起居調養:傳統中醫學認為“久視傷血”,所以血虛體質的人要注意眼睛的休息和保養,防止因為過度用眼而耗傷身體的氣血。平時起床站立,動作要稍慢些,避免大腦供血不足而頭暈目眩,甚至暈厥。要注意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的睡眠。
運動調養:血虛體質的人應該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經常進行運動鍛煉。運動量不要太大,運動形式不可太猛烈,防止多汗傷血。應選擇動作柔和的運動,如散步、 太極拳 等。
飲食調養:平時可常吃補血養血的食物,如菠菜、胡蘿卜、花生、蓮藕、黑木耳、雞肉、豬肉、羊肉、海參等。水果可選用桑椹、葡萄、紅棗、荔枝、桂圓等。宜少吃辣椒、肉桂、胡椒、芥末等辛辣熱性食物,並戒煙、少酒、飲淡茶。
葯物治療:常用的補血中葯有當歸、熟地、何首烏、川芎、白芍、阿膠等。用這些中葯和補血的食物一起做成可口的葯膳,如當歸羊肉湯、四物雞湯(當歸、熟地、川芎、白芍燉雞湯)等,均有很好的養血效果。若氣血兩虛,則須氣血雙補,選八珍湯、十全大補湯或人參養榮湯,亦可改湯為丸長久服用。
中醫氣血養生理論
中醫研究的是整體而不是局部的治療,《黃帝內經》是中醫的綱領,中醫發展到今天,因為受到西醫的影響,越來越細化、精細、精準。中醫、中葯如果是無限的細分,就遠離了中醫的本質,那就相當於用顯微鏡來觀察、研究天體的運行。
這里舉個列子,睡眠不好。失眠是現在很多人都出現的問題,甚至失眠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實實在在的病症,以這個病症為中心出現了各種治療的方法及葯物。在傳統中醫里,並沒有專門針對失眠治療方式,睡眠不好只被看做是一種表象,它是因為人體五臟六腑不協調而出現的現象,對表現出來的現象進行治療,好比對人的影子做手術,沒有找到根源。
中醫是整體辯證的思維。當人體的五臟六腑出現疾病,直接對五臟六腑進行治療,表面上看是科學的、直截了當的,但實際上是一種極其野蠻的治療方式。這里也好比直接對人體的神經進行用葯來治療失眠,通過使用安眠葯的方法,麻痹神經,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會有很多副作用。也就是常說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古老的中醫智慧,把人體看做一個整體,金木水火土,心肝脾肺腎,是相互關聯的。睡眠不好,從中醫來說,會有兩種原因。一個是心腎不交,心屬火,腎屬水,心火向下,腎水向上,就能水火既濟,人體就協調。另一個原因是脾胃不和影響正氣運行,導致睡眠不好。
另外,中醫的用葯方式也是遵循整體原則。中醫、中葯都強調人體的經絡,在現代解剖學看來,經絡是不存在的,但古人通過他們特殊的對人體自省、自查的方式,領悟到經絡客觀存在於人體當中,現代科學通過青蛙和人體試驗已經印證了經絡的存在,但這個經絡仍然不是我們用眼睛可以觀察到的。經是縱向的,絡基本是橫向的,經相當於是我們的通天大道,絡相當於羊腸小道。經和絡交叉就構成了遍布於全身像蜘蛛網一樣的網路,人體攝入的營養元素通過經和絡相互之間傳導和運輸,人體才能保持應該有的精、氣、神。在中葯學里,中葯都是按經絡來歸類的,任何一味中葯都有它的性、味、歸經,性指五性:寒性、涼性、熱性、溫性、中性,味指五味:酸、甜、苦、辣、咸。歸經指的是這味中葯進入人體後發揮作用的部位。
還是以睡眠不好為例,在調理的時候,需要了解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引起,如果是因為心腎不交,就需要用心腎的歸經葯物,如果是脾胃不和,就需要用脾胃的歸經葯物。例如一種稱為大黃的葯,在中葯里它是寒性的,我們出現熱症的時候,可以用大黃來卸火,但大黃在進入腸胃後,經過肝腎的分解,腸胃的吸收,發揮作用的不是大黃物質本身,而是大黃所發散的葯性和葯氣,葯氣是無形無質的東西。所有葯物產生的葯氣都是通過經絡的傳導來發揮作用。同樣的一種葯物,無論做成葯粉口服,或者做成葯液泡腳,甚至做成針水打點滴,它都會歸經,到指定的地點,發揮它的寒涼溫熱的作用。
這個地方不禁感慨,中醫中葯是實戰的學科,古聖先賢是通過自用或者他用的方式 總結 出一味葯的葯性,並記錄傳於後世,感恩……
我們知道了中醫的養生的原理,知道中華醫學博大精深,我們只是想調理自己的身體,有沒有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呢?接下來就和大家分享養生的捷徑。
中醫把構成人體所有的東西只歸結到氣和血兩個主要因素上。氣和血構成了人體的能量基礎。氣帶動血液的運轉和循環、血是氣的載體,氣和血是密不可分的。在看中醫的時候,我們經常聽到比如:氣血兩虧、氣血兩虛、氣郁、氣滯、血瘀等等。因此,最簡單的養生方式,就是“益氣養血,平衡陰陽”。
氣屬陽,血屬陰,每個臟腑都需要陰陽平衡。當陰陽失衡時,就會有一些表現,如果再置之不理,就會形成臟器的變化,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西醫的儀器才能檢測出你生病了。而中醫在剛開始陰陽失衡的時候,就能通過表象綜合判斷,你的哪個地方出了問題。這也就是為什麼說中醫治未病。這也是我們為什麼在服務的時候需要讓客戶填寫《身體狀況記錄表》,簡單問診就可以判斷客戶的身體情況。
對於養生保健,我們只需要抓住氣血這兩個因素,就能預防和治療大部分的病症,一個人的氣和血充盈且運行良好,人體就不會生病。在中醫里講究“氣血活,六腑通,百病不生”。六腑相當於心、肝、脾、肺、腎、五臟的外圍結構,當一個人氣血充盈,六腑是相通的,病毒或者任何一種風邪、暑邪、寒邪、在人體就無法停留,人體很快就把他排出體外。 歸根結底,我們並沒有使用葯物來治療某個臟腑的病症,我們只是提供了這個臟腑所需要的充足的氣血,輔助臟腑自動去完成修復工作。中醫里有一個詞,叫“扶正”,我們只是把正氣增強,讓臟腑正常工作。
接下來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怎樣來“益氣養血,平衡陰陽”。我們使用"活血行氣+調養肝血"的調理方案,通過泡腳打通筋絡,調和氣血。
我們說人體“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在使用這個組合的時候,人體的正氣越來越強,當正氣與人體的病灶做斗爭的時候,這些部位通常會出現不適症狀,如:發熱、發痛或者是酸脹,就像雙方在進行交戰,這個交戰在中醫里叫做氣沖病灶,屬於正常現象。我們上次分享是以睡眠不好為例,按照中醫的理論,睡眠不好有四種類型,心脾兩虛,心腎不交,食滯胃脘,膽郁痰擾。有 經驗 的中醫可以提煉一下,包括心腎不交,脾胃不和兩種。那是否還有更簡化的辦法呢?有,大道至簡,氣血調理。
中醫是高思維的學科,正如我們 文章 開頭所提到的,“中醫研究的是整體而不是局部的治療,中醫、中葯如果是無限的細分,就遠離了中醫的本質,那就相當於用顯微鏡來觀察、研究天體的運行。”
中醫是一門實戰性的學科。我們說抓住氣血進行調理,就抓住了重點。那效果是否能達到我們預期的目的呢?80%以上的使用者,通過調理氣血,睡眠得到了改善。快的,當天晚上就能感受到,慢的十多天以後也會有感覺,無論是入睡困難,還是睡眠淺,或者夜裡起夜等等,都會有改善。
D. 氣血不足怎麼食補氣血不足如何食補
很多時候人們看都一個人非常虛弱的時候,往往就會說這個人的氣虛不足,可見氣血對於我們每個人的身體健康是多麼重要的。而有氣血不足症狀的人則就往往需要補氣血。那麼氣血不足怎麼食補?氣血不足如何食補?氣血不足吃什麼好?
1、氣血雙補湯
原料:黨參10克,炙黃芪10克,茯苓12克,肉桂3克,當歸12克,白芍10克,熟地10克,川穹5克,炙甘草6克,墨魚50克,豬肚100克,豬肉500克,生薑30克,豬雜骨150克,蔥段、料酒、花椒、食鹽、味精各適量。
做法:首先將中葯裝入紗布袋後扎緊袋口;然後將豬肉、墨魚、豬肚用清水洗干凈並切片;豬雜骨洗凈,捶破;生薑切碎,一並放入砂鍋中,加清水適量,加入蔥段、花椒、料酒、食鹽。置大火上燒沸,再改文火煨燉,待豬肉、豬肚熟爛時,取出葯袋,加入少許味精即可。
用法:食肉、飲湯,每日2次,可佐餐服食。
功效:益氣補血。適用於氣血不足或久病體虛所致的面色萎黃、唇甲蒼白、精神倦怠、四肢乏力及婦女經量少、閉經等症。
2、八寶雞湯
原料:母雞500克,豬肉150克、豬雜骨150克,熟地6克、當歸6克,黨參5克、白術5克、茯苓5克、白芍5克,川穹、炙甘草各3克,生薑、蔥段、料酒、食鹽、味精各適量。
做法:雞、豬肉、豬雜骨切塊,中葯裝入紗布袋,扎緊口,加水煮沸後,除去浮沫,加入生薑、蔥段、料酒適量,用小火燉爛,撈去葯袋,加入食鹽、味精即可。
用法:食肉、飲湯。每日分2次食用,連服1周。
功效:調補氣血。適用於氣血不足,面色萎黃,食慾不振,手足無力等症。
3、歸芪豬蹄湯
原料:豬蹄1對,當歸15克,黃芪30克,大棗5顆,生薑、料酒、食鹽適量。
做法:豬蹄洗凈剁成塊,大棗去核;將豬蹄入開水鍋汆燙後放入砂鍋內加水適量,黃芪、當歸、大棗同入鍋中煮沸,加入生薑、料酒、食鹽,再用文火燉至熟爛即可。
用法:吃肉、喝湯,每日2次。
功效:益氣補血,補腎健脾,強筋壯骨。氣血雙補,脾胃同治,補脾腎而壯四肢,益氣血而強筋骨。本湯是調補血氣的佳品,凡病後,產後氣虛血虧,脾胃失調均可用之。
4、羊肉歸芪湯
原料:羊肉500克,當歸30克,黃芪25克,黨參25克,生薑、蔥段、料酒、食鹽、味精各適量。
做法:將當歸、黃芪、黨參裝入紗布袋中,扎緊;羊肉洗凈切塊,與生薑、料酒、食鹽等一並放入砂鍋中。加水適量,大火煮沸,後用文火煨燉,至熟爛後,取出葯袋,調味即可。
用法:食羊肉、飲湯。每日1劑,分兩次服食。連續服食10~15天。
功效:益氣養血,健運脾胃。適用於血虛及病後、產後氣血不足,腰酸肢冷等。
上述的中葯成分與劑量,建議咨詢專業中醫師後對症酌情加減使用。
5、調理方法
1.中葯調理:常用的補血中葯有當歸、川芎、紅花、熟地、桃仁、黨參、黃芪、何首烏、枸杞子、山葯、阿膠、丹參、玫瑰花等,可以在醫師指導下選方煎服。
2.飲食注意:平時應該多吃富含優質蛋白質、微量元素(鐵等)、葉酸和維生素B12的營養食物,如紅棗、蓮子、核桃、山楂、豬肝、雞蛋、菠菜、胡蘿卜、黑木耳、黑芝麻、蝦仁、紅糖等,多喝木瓜銀耳湯。
3.運動養生:平時可練習瑜伽、太極拳、保健氣功等舒緩的運動。另外「久視傷血」,長時間坐在電腦前的人,應該特別注意眼睛的休息和保養,防止過度用眼而耗傷氣血。
4.經絡療法:經常做頭部、面部、腳部保健按摩可以消散瘀血,可以堅持艾灸關元、氣海、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