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仁者,長壽
我國古代人平均壽命只有30歲左右,這與生活條件,醫療匱乏,艱苦勞作,瘟疫流行,戰亂頻繁,密切有關。但是一些哲學家與藝術家卻很長壽。
莊子83歲,孟子84歲,墨子92歲,孫思邈141歲、歐陽詢85歲柳公權88歲張先89歲、陸游85歲,黃公望85歲,文徵明90歲,黃宗羲85歲,姚鼐84歲。
近代,齊白石93歲,馮友蘭95歲,梁漱溟95歲季羨林98歲錢穆95歲,馬寅初100歲冰心99歲,巴金100歲周有光111歲,楊絳105歲、文懷沙108歲(或100歲),羅洪(姚羅英)107歲,饒宗頤101歲,流沙河88歲。
這些人有共同特點:善修養,重情操,有毅力,勤思考。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
歸根到底,就是有智慧:世事洞明!
人有智慧很重要思想性格、情操、習性等等對人的壽命有很大影響。北大哲學系教授多長壽70年來的中國,政治運動頻繁,十年動亂,事屬罕見,他們能夠長壽的根本原因是:寵辱不驚。
看清,看開,看穿看透。哲學系教授學術,教學,為人、處世,都有自己的修煉,金剛在身。
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八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他們看懂世態炎 涼看透名利浮沉,看破生老病死,這些老先生對「我是誰,我要什麼.我去哪裡」的哲學根本命題,已經參透,乃以出世之心,做著人世之事。
非仙即道,焉能不長壽?
寵辱不驚,在北大老校長馬寅初先生那裡,給人做出典範。
馬寅初先生的客廳掛一中堂條幅: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
這兩句,出自陳繼儒<幽窗小記>和洪應明<菜根譚>.是心靈修養的一個境界。
馬寅初老校長1959年末在北大遭批鬥。是陰謀家康生挑起的,康生說:"馬寅切,不是馬克思的馬,而是馬爾薩斯的馬」。
一夜之間,動員出萬張大字報貼滿燕園,轟走馬寅初校長但是第二年馬寅初先生在<新建設>里發表了「重申我的請求」文章,決心與「以勢壓人」的魔鬼"單槍匹馬」戰鬥倒底。這就是種高尚情操和境界。
晚年,馬寅初先生在客廳將自己的著作手稿鋪了地,抬頭是那副對聯,低頭是自己的著述。智慧、堅毅,不屈、悲憤之情可以想見,確實難以言表。馬寅初先生能夠長壽百歲,心理強大,無人能出其右。
人有信仰有助長壽。
西洋人,信仰基督教
中東人,信仰伊斯蘭
中國人,信仰釋儒道。
儒家,拿得起。重在人世。
佛家,放得下。期待來世。
道家,看得開。已然出世。
養生五架馬車飲食均衡,起居有常適當運動、情緒穩定,注意安全。
養生核心是養心隨心所欲!
順其自然!
仁者、長壽!
Ⅱ 中國古代的文人,都很長壽是什麼原因
1. 中國古代文人普遍長壽,這一現象引人注目。路衛兵贊同性格決定命運的觀點,並認為性格同樣影響壽命。從古代文人壽命的長短,我們可以觀察到性格與生命長度之間的某種關聯。
2. 古人的平均壽命很短,據專家根據史料推算,大約在30歲左右。惡劣的自然條件、欠缺的醫療設施、艱苦的勞作、瘟疫的流行和戰亂的頻發等因素,都對古人壽命造成了影響。
3. 盡管如此,中國古代文人卻似乎是一個特例。許多文人都能活到八九十歲,甚至超過百歲。例如,先秦兩漢時期的孔子(73歲)、荀子(74歲)、莊子(83歲)、孟子(84歲)、墨子(92歲)和伏生(92歲);隋唐五代時期的孫思邈(141歲)、書法家歐陽詢(85歲)和柳公權(88歲);宋代詩人陸游(85歲);金元時期的畫家書法家黃公望(85歲);明代的冷謙(150歲)和文徵明(90歲);清代的黃宗羲(85歲)、姚鼎(84歲)、劉大槐(83歲)和方苞(81歲)。這些數據顯示,古代文人的平均壽命大約是普通人壽命的兩倍。
4. 路衛兵認為,古代文人之所以能夠長壽,主要原因有三:首先是他們的修養和情操。通過修身養性、讀書怡情,他們能夠緩解壓力,保持心靈上的寧靜與淡定。其次,他們擁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和不屈不撓的性格,這種性格賦予了他們頑強的生命力。再者,他們勤奮多思。勤於用腦有助於健康,文人們大量用腦,延緩了腦細胞的衰老。
5. 當然,古代文人中也有不少才子,他們才華橫溢卻英年早逝。這可能與他們的性格缺陷和處事態度有關。總的來說,古代文人的性格和處事哲學是影響他們長壽的重要因素。
Ⅲ 寫書法可以讓人長壽嗎
寫書法可以讓人長壽:
歷史上來看,書法家都比較長壽,如:
唐代歐陽詢85歲,柳公權88歲,明代文徵明90歲。
梁武帝蕭衍86歲,武則天82歲,宋高宗趙構81歲,乾隆89歲。
近代書法家也大多長壽:齊白石97歲,沈君默89歲;
被稱為「南仙北佛」的北京孫墨佛109歲。上海蘇局仙11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