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醫養生重點知識列舉
中醫養生是一門博大的學問,可以用各種中醫方法增強體質、增益生命、減少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功效。養生指的是就是「治未病」,人們通過養精神、慎房事、適寒溫、調飲食、練形體等方法達到養生效果。
中醫養生主要有以下幾點知識:
1.調節飲食:脾胃是後天之本,若飲食不節制,會輕易傷到脾胃,容易造成多病早衰。
2.經常運動: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經常保持運動可以使人們保持經歷充沛,達到身強體壯的效果。
3.多吃良葯:良葯對人們治療疾病、延年益壽有著神奇的功效。
4.溫順性情:保持良好的心態、平和的性情對於自己的心態和身體都有莫大的好處。
2. 中醫養生知識點都有哪些內容
中醫養生是一種傳統的治療養生方法,只要是用於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等,從而使自己的身體更加健康,讓自己能夠延年益壽。中醫養生是古代醫學的精華,我們需要廣泛的宣傳和發揚,下面讓我們先來看看點中醫養生的知識點吧。
中醫養生主要有以下幾點知識
1、調節飲食:
脾胃是後天之本,若飲食不節制,會輕易傷到脾胃,容易造成多病早衰。
2、經常運動:
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經常保持運動可以使人們保持經歷充沛,達到身強體壯的效果。
3、多吃良葯:
良葯對人們治療疾病、延年益壽有著神奇的功效。
4、溫順性情:
保持良好的心態、平和的性情對於自己的心態和身體都有莫大的好處。
5、適飲葯酒:
葯酒往往可以幫助人們排除煩躁的思緒,同時還可以提高睡眠質量。
6、均衡營養:
平時飲食盡量做到面面俱到,葷素合理。
中醫養生觀念
中醫養生主要有預防觀、整體觀、平衡觀、辯證觀。
1. 未病先防、未老先養。
2.天人相應、形神兼具。
3.調整陰陽、補偏救弊。
4. 動靜有常、和諧適度。
養生影響因素
首先,中醫養生貴在養德,這是健康和長壽的最重要條件。中醫養生歷來重視精神衛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書《黃帝內經》中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明確提出養生應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上古天真論中的養德,主要是體現在合同與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才能有利於壽蔽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而長生不老和福壽無疆的理想境界,必須是從生活方式病和社會方式病入手轉變,必須從人類的身心素質和道德素質的根本點改造好,將身心素質和道德素質負增長的下士,力挽狂瀾地改造好和奮起直追,將庶人(中士)和身心素質和道德素質比較優越的上士們一起,向賢人、聖人、至人、真人、神聖人的福壽無疆境界利己利他,這就是合同與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和此其道生促成的科學革命成果。
養生的第二個關鍵因素就是進行有規律的運動。生病的人需要運動,沒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過運動從而得以預防。在運動的同時,達到強身健體,增強意志、促進消化循環,增強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點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養生要求我們要培養健康的精神,穩定的情緒,這樣才能避免精神極端、心理波動,和情感不穩定。根據中醫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觀點,進一步說明情緒,精神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切對人體不利因素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緒。人的精神狀態正常,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會增強,從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養生注意事項
1.常運動
人是有機的整體,常運動會使精力充沛,身體健壯。早在漢代,華佗就倡導鍛煉強身以防病。他指出:「人體欲得勞動,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孫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說:「養性之道,常欲小勞」,「體欲常勞,但勿多極」,提醒人們經常活動筋骨以祛病延年。
2.順性情
指要健康長壽,須按年齡規律自身頤養。孫思邈分析老年人說:「人年五十以上,陽年日衰,損與日至。心力漸退,忘前失後,與居怠惰,計授皆不稱心。視聽不穩,多退少進,日月不等,萬事零落,心無聊賴,健忘嗔怒,性情變異。」這就告訴我們,人在進入老年期後,會出現一系列生理和形態的變化,我們要愛護、體貼老人,順其性情以調之,以利他們盡享天年。
3.服葯餌
人生在世,享賦各異,況病魔無情,難免傷人。因此,服食葯餌也是養生學內容之一。古人重視服葯餌來防病治病,養生延年,並擬定了許多延年益壽的葯餌、葯方。但是,養生不可單靠服葯餌,否則,「雖常服葯餌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
3. 中醫保健養生知識
中醫養生保健知識
周霞繼
副主任醫師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脾胃病科 三甲
中醫養生就是人體適應內外環境、保持陰陽平衡,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還要考慮季節環境的變化,採取不同的方法順勢而為。中醫養生保健的理念有三點,第一是未病先防;第二是既病防變,扶助正氣、驅除邪氣;第三是預後防復發;另外是注重養心,保持良好的心態。
中醫的養生保健知識非常繁多,是一個很大的系統和學科。簡單的說,中醫養生可以分為四季養生,就是每個季節有每個季節的養生方式,像春天多乾燥,應該養肝;夏天預防中暑,應該補脾;秋天應該注意保濕,以防止傷肺;冬天應該注意養腎等。中醫養生性別的不同,養生的方式也不一樣,男性和女性的差別很大,男性養生重在補氣,女性養生重在補陰。中醫養生對於不同地域也有不同要求,像南、北方的養生方式也有很大差距,南方濕氣較重,所以應該重在防濕;北方氣候比較乾燥,應該重在潤燥等。
養生的方法有順應四時、起居有常、飲食有節、不妄勞作,針灸、按摩、氣功等等。《黃帝內經》中說:「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因此本質來說,養生就是養心,調攝精神,從而使精神與形體相得益彰。
4. 中醫養生需要注意什麼中醫養生有哪些注意事項
現在很多人都比較注重養生,養生也有很多種方法,比如常見的運動養生,很多中老年人都會比較注重飯後的運動等等,還有飲食方面也要注意養生,很多養生食材也比較受歡迎。那麼,中醫養生需要注意什麼?中醫養生有哪些注意事項?
1、中醫養生注意
1、中醫養生專家認為促進呼吸器官日益強健,並拋棄有害健康的習慣:首先是吸煙與喝酒。其目的大都是改善大腦供血系統和其他器官的功能,也可使免疫系統得以增強,中醫養生專家認為不良習慣很容易導致身體不健康。
2、強化骨骼肌肉組織和各關節對中醫養生有很大的幫助:這一條對所有內臟器官來說都極其重要。甚為發達的骨骼肌肉能使內臟器官的機能加強。要使這些器官經常處於訓練狀態,其手段是通過體操和按摩來增強雙手、背部、腹部、胸部、雙腿、脖子等部位肌肉,並有助於改善體態和使關節靈活。
3、中醫養生專家建議保持正常的體重:體重超過正常標准,極易導致各種器官提早衰老。要戰勝肥胖症只有兩種可靠的辦法:一是食物的熱量有所限制,但營養成分要充足(宜多食用天然蔬菜和水果,少吃麵食與甜食)。二是以循環性鍛煉(競走、跑步、游泳、滑雪、騎自行車)為主的積極運動。這些中醫養生方法對保持正常的體重都很有幫助哦!
2、冬季飲食誤區
誤區一:堅持素食有助於長壽
蛋白質是人體一切細胞組織的主要成分,而動物蛋白質中含有人體所必需的氨基酸,是優質蛋白,這是植物蛋白不能取代的。應食用適當的優質動物蛋白,如魚、奶、蛋、瘦肉等,以滿足人體的需要。
誤區二:素食中不含動物脂肪,有利減肥
不少素食者以為,只要不含動物食品原料,就是營養價值很高的食物。實際上,不少加工食品都是以植物性原料製成,但是其中大多用精白米和精白麵粉製作,除去了其中的膳食纖維,並添加了大量的油、糖或鹽,並不能替代新鮮天然食品的健康作用。針對人們對素食和植物性食品的青睞,一些產品甚至以使用「植物奶油」等為宣傳賣點,而就對血脂的影響而言,這類「素油」比動物油更糟糕。已經有多項研究證實,這些產品中所含的「氫化植物油」成份會引入「反式脂肪酸」,而它會大大增加人們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還可能危害大腦的健康。
誤區三:以為所有蔬菜一樣好
對於嚴格素食者來說,蔬菜的營養意義更為重要,不僅要擔負供應維生素C和胡蘿卜素的重任,還要在鐵、鈣、葉酸、維生素B2等方面有所貢獻,所以,應當盡量選擇富含這些營養素的蔬菜品種,綠葉蔬菜是其中的佼佼者,例如芥藍、綠菜花、莧菜、菠菜、小油菜、茼蒿菜等。為了增加蛋白質的供應,菇類蔬菜和鮮豆類蔬菜都是上佳選擇,如各種蘑菇、毛豆、鮮豌豆等。如果只喜歡黃瓜、番茄、冬瓜、苦瓜等少數幾種所謂的「減肥蔬菜」,就很難獲得足夠的營養物質。
5. 中醫養生的注意事項是什麼
中醫養生觀
中醫養生主要有預防觀、整體觀、平衡觀、辯證觀。
1. 未病先防、未老先養。
2.天人相應、形神兼具。
3.調整陰陽、補偏救弊。
4. 動靜有常、和諧適度。
中醫養生的誤區
誤區一:養生就要補
很多人選擇各種各樣的所謂名貴中葯,比如鹿茸、蟲草、西洋參、高麗參等葯物,或泡水、或泡酒來進補,這些葯物的確很名貴,也的確是補葯,但是人們恰恰忽略了一點,就是身體是不是需要,大部分健康人是不需要補的,就如同裝滿氣的輪胎,你如果繼續給它打氣,我想結果是很清楚的。
很多人會說,我的身體是亞健康,誠然,當前由於社會和家庭等各方面壓力的增加,以及環境污染、食物添加劑等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很多人的身體機能處於亞健康狀態,會出現諸如乏力、汗出、失眠多夢等各種各樣的症狀,選擇中醫葯是很正確的,但是,往往有很多人認為乏力就是氣虛、汗出就是陰虛或者氣虛、失眠多夢就是氣虛或者血虛等等,想當然的選擇中葯進補,從而越補越虛。
誤區二:中葯沒有副作用
隨著人們對各種葯物、生物制劑副作用的深入認識,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中醫葯,加之很多醫葯產品的宣傳,將中葯的副作用幾乎忽略,給人一種「中葯是純天然的,中葯是無害的」認識。
我們應該知道中醫理論指導下的中葯是葯物,其治病的基本思想中很重要的一條是「以偏治偏」,就是運用葯物的偏性來調整人體功能的偏差,所以葯物本身它是有治療作用的,雖然按照現代葯理研究,大部分中葯是沒有肝腎毒性的,但是並不代表它是沒有副作用的。
誤區三:非葯物療法無限制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關於非葯物療法的養生書籍,但是,非葯物療法作用的無限擴大,也是有副作用的,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危害。比如,拔罐療法是傳統醫學的瑰寶,它利用空氣負壓造成機體局部充血、炎症,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方法。像我們的中葯一樣,其本身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但是它的作用有其適應症,那就說明有不適宜症,甚至禁忌症。
中醫對健康的基本認識是「氣血和」、「陰陽和」,這種狀態的達到並不是通過簡單地敲打經絡就能實現的;另一方面,中醫認為,氣血有其生、長、化、收、藏的時宜,不僅體現在四季中,在一天中也同樣體現,不合時宜的激發氣血的運行就如同該睡覺的時候運動,會打亂氣血的「作息時間」從而對機體造成傷害。
誤區四:食療人人適宜
食療,是幾千年華夏文明飲食文化的瑰寶,在我們的防病保健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當前各種各樣食療養生館更是應運而生,觀其食譜,大部分是「甲魚、海參、鮑魚、枸杞、烏雞」之類各式各樣的滋補食材、葯材的綜合,當然也有如「馬齒莧、紫背天葵、香芋、山葯」等清熱解毒葯物及平補葯物,雖然樣式繁多,但是一般都是簡單拼湊,而不能根據食用者的體質進行搭配,造成重花樣而輕葯效的局面,使得食補而不能達到「補」之功效。
常見中醫養生法
飲食養生: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中醫養生理論認為,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腑功能失調而致病。
動形養生:中醫認為,「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醫療及生活實踐中摸索形成了諸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當然,人若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也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靜神養生:靜神養生在傳統中醫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會導致情志內傷,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調氣養生: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病邪、增強臟腑機能的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等諸多因素,可致元氣虛、陷、滯、逆,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變化。中醫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中醫養生的八大禁忌
一、老了才養
許多人認為養生是老人的事,年輕時無須養生。其實,養生要從娃娃抓起,正如機器要從新時保養。一旦零件有損,養生為時已晚,效果必將大打折扣。
二、病了才治
許多人不病不查體,病了才看醫生。其實,養生應以預防為主,平時應定期檢查,定時保養。
三、餓了才吃
許多人不吃早餐或不按時就餐,理由是不餓。生理學告訴我們,食物在胃內經過4~5個小時後就全部排空。感到飢餓時胃液已經開始「消化」胃黏膜,而規律飲食、均衡營養,是養生保健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
四、渴了才喝
平時不喝水,口渴才飲水,是許多人的習慣。事實上,水對人體代謝的作用比食物還重要。感到口渴時表明身體已經缺水到一定程度。臨床發現,不常飲水的人,患便秘、尿路結石的機率會明顯高於有飲水習慣的人。
五、急了才排
許多人沒有定時排便的習慣,甚至有便不解,寧願憋著,這樣對健康極為不利。大小便在體內停留時間過長,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過度充盈,糞便和尿液中的有毒物質被人體吸收,造成「自身中毒」。
六、困了才睡
人的一生約有1/3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睡眠是新陳代謝活動中重要的生理過程。只有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保證每天不少於7小時睡眠,才能維持生物鍾的正常運轉。但有些人不是按時就寢,而是毫無節制,不困不睡,甚至困了也強撐著。這不利於保護大腦,更易引起失眠,長此以往,損害生命。
七、累了才歇
累了才休息是許多人的習慣。其實,累是身體相當疲勞的感覺,這時休息已為時過晚。應養成不累也休息的習慣,做到不過分透支體力、腦力。
八、胖了才減
進食過量、營養過剩、缺乏運動是導致肥胖的主要原因,這些都是可以預防的。時下,許多人不加節制大吃大喝,大胖子隨處可見,一胖就易病。況且,目前尚無理想的減肥搖問世。因此,減肥不如防胖,莫做胖了再減、自己掐自己脖子的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