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平江縣柘庄鄉文昌小學五年級上冊成績查詢
平江縣轄15個鎮(三市、長壽、漢昌、加義、龍門、安定、伍市、向家、瓮江、虹橋、南江、浯口、梅仙、岑川、鍾洞)、12鄉(三陽、大坪、三墩、大洲、木金、冬塔、詠生、余坪、板江、思村、南橋、黃金洞)。
平江縣城
平江縣城:位於汨水北岸,仙江河、三望沖水於此匯注汨水。舊城中心原名鶴嶺,
平江縣風光(22張)處縣境中部略靠西南。唐元和四年(809),原昌江縣治由中縣坪遷此。縣域建制,1935年名漢昌鎮,1950年12月改名城關鎮,後改為漢昌鎮。今縣城范圍東至三陽鄉,西南抵瓮江鎮,北連梅仙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13°35′,北緯28°42′。西南距長沙112千米,西北距岳陽市區140千米。2000年城區規劃面積54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12.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7.2萬人。[8]
虹橋鎮
虹橋鎮:虹橋鎮位於湘鄂贛三省交界的幕阜山區,東鄰江西修水和本縣大坪鄉;南接本縣木金鄉,詠生鄉;西連本縣南江鎮,三墩鄉; 北與湖北通城及幕阜森林公園接址。版圖面積為182.36平方公里。中國湖南省岳陽市平江縣下轄的一個鎮。轄:虹橋居委會;天岳、柘坪、瑤田、龍行知黃、九眼、毛沅、白馬、水沅、阜沅、梘黃、東安、向陽、仁義、陡嶺、平安、梘沅、柘屋、張公、京馬、洞口、桃沅、大林、大山、高沅、西橋、民建、鳳六、正東、文昌、水口、大興、青石、桃霞、金雞34個村委會。
安定鎮
安定鎮:位於平江南部,東北接三市鎮,西南近瀏陽市社港鎮,東南鄰思村鄉,西北接三陽鄉。毀老民國時期為5區安定鄉;建國後為思安鄉,隸2區,1956年為安定辦事處所屬之安定鄉、安定鎮,1958年為東方紅人民公社;1961年恢復區建制,為安定區安定公社。1984年建為鄉級鎮。1995年,大橋鄉、長田鄉、安定鎮合並為安定鎮。面積165平方千米,總人口6.5萬,其中農業人口5.9萬餘人。轄44個村,2個居委會,644個村民小組。鎮區官塘,自1958年以後即為社、區、鄉機關駐地。
三市鎮
三市鎮:位於縣域東南,距縣城20千米。鎮域民國時期屬3區獻鍾鄉。建國初為三市鄉,1956年置爽口鄉;1958年隸東方紅人民公社,1961年縮小為安定、爽口公社;1984年社改鄉;1995年由原爽口、三市兩鄉合並而成三市鎮。面積140平方千米,總人口5.08萬。轄35個村,1個居委會。鎮區三眼橋。原爽口鄉政府駐地牛串坪集鎮。
童市鎮
童市鎮:原名鍾洞,因地處縣境中部,且多山洞,故名中洞,後演變為「鍾洞」。1995年5月撤區並鄉時原鍾洞區的鍾洞、恩溪兩鄉合並成鍾洞鄉,民國屬5區三聯鄉。建國後隸鍾洞辦事處、鍾洞區、鍾洞公社(後復為區)。1995年4月由原鍾洞區公所的鍾洞、恩溪兩鄉合並建為鍾洞鄉。面積159平方千米,總人口30000人,耕地1.9萬畝;轄28個村、380個居民小組。鄉人民政府駐童市。原恩溪鄉政府所在地恩溪集鎮。2001年11月撤鄉建鎮時,駐地在童坪,這里成為山區小市所以叫童市鎮。
加義鎮
加義鎮:距縣城42千米。民國時為義口段、加義鄉,轄9保,隸2區;大革命時期設有蘇維埃區級政權。1949年置加獻鄉,1955年改為加義鄉,隸7區;1958年為加義人民公社;1961年獻鍾區更名為加義區,1984年社改鄉,隨後建加義鎮,隸屬加義區。1995年撤區並鄉置加義鎮。面積360平方千米,總人口49958人。轄5個管區、37個行政村、2個代管村、5個居委會、488個村民小組。除加義鎮區轄區外,還有泗洲、獻鍾、東山、謝江等4個小集鎮。
長壽鎮
長壽鎮:位於縣域東南,北鄰龍門、木金、詠生等鄉鎮,東連南橋鄉,南接黃金洞鄉,西近加義鎮。清代為鳳棲鄉20都,民國為長壽區、長壽鄉。建國初為第3區,後改長壽區。1981年置鄉級建制鎮。1995年4月,由原長壽鎮、長壽鄉、桂橋鄉、邵陽鄉合並建長壽鎮。面積220平方千米,總人口6.3萬人。轄51個村,3個居委會。鎮區長壽街。
龍門鎮
龍門鎮:位於平江縣城東部,羅水上游,距檔余消縣城76千米,東鄰江西修水縣余塅鄉和大橋鎮,東南靠南橋鄉,南鄰長壽鎮,西接木金鄉,北連大坪鄉。清咸豐時設有龍門關。鎮域民國時為2區龍門鄉。建國後置龍門鄉。1995年,龍門鄉、大口塅鄉、泉水鄉合並為龍門鎮。面積205平方千米,總人口9575戶、37203人。轄36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437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大口塅。
梅仙鎮
梅仙鎮:位於縣境東北部,距平江縣城15千米。鎮域清代為南江鄉11都,民國時期為梅仙區梅福鄉。建國後初隸4區,後置梅仙辦事處,1958年為梅仙人民公社,後改為鄉,1984年建鎮為梅仙鎮,1995年,團山鄉、柘庄鄉、梅仙鎮合並為梅仙鎮。面積205.3平方千米,總人口60489人。轄36個村,2個居委會,603個村民小組。鎮區為梅仙。
瓮江鎮
瓮江鎮:位於平江縣境西南。建國前瓮江屬西陽鄉,建國後劃歸6區,1958建瓮江公社,1961年恢復瓮江區,轄浯口、三聯、瓮江、雙江、河東5個公社,1984年社改鄉。1995年,將原瓮江鄉、雙江鄉、河東鄉和三聯鄉的坎頭、中村、塘城3個村合並建瓮江鎮。面積248.8平方千米,總人口13846戶、51233人。轄47個村、1個居委會,村民小組555個。鎮人民政府駐水口嘴。
浯口鎮
浯口鎮:位於平江縣西部,距縣城41千米,東接瓮江鎮,南與長沙縣交界,北界汨羅市,西靠伍市鎮。鎮域清代隸富華鄉15都,民國初隸協和區,後隸4區南陽鄉。建國後,初隸6區,後隸瓮江辦事處,1958年隸瓮江人民公社,後改社為鄉,1984年置浯口鎮。1995年由原談岑區的西江鄉、瓮江區的浯口鎮和三聯鄉的8個村聯建浯口鎮。面積198平方千米,總人口9904戶,38793人。轄34個村,1個居委會,399個村民組。鎮政府駐地浯口。原西江鄉駐地甘棠。原為三聯鄉政府駐地三聯集鎮。
伍市鎮
伍市鎮:位於縣境西部,與汨羅市新市鎮接壤。清代為富華鄉16都,民國初隸永綏區,後隸4區綏安鄉。建國初期合並為平綏鄉,隸14區,60年代末改為栗山區,下設栗山、三和、時豐、向家四個鄉鎮,1995年,栗山、三和、時豐3個鄉合並建伍市鎮,因鎮政府所在地有古地名伍公市而得名。面積217平方千米,總人口15577戶,65735人。轄43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鎮區伍公市(伍市村)。原時豐鄉駐地椽皮嶺。原栗山鄉人民政府駐地栗山巷。
伍市鎮交通方便,G4京港澳高速在此設有出口,鄰近武鋼高鐵汨羅東站,鄰近107國道。
向家鎮
向家鎮:建國前屬平江縣第4區平安鄉,轄3個保。建國初屬平綏鄉,1952年建向家鎮,為區屬鎮。1956年設向家辦事處,轄三和、向家、栗山、時豐4鄉、66個農業社。1958年9月屬燈塔人民公社,1959年4月改屬栗山公社,1961年4月體制縮小為向家公社,1982年社改鄉,1984年建為建制鎮。面積41.4平方千米,總人口4308戶,15942人。轄11個村、1個居委會、122個村民小組。
南江鎮
南江鎮:位於平江縣北境,與岳陽縣、通城縣、修水縣三縣毗鄰,距縣城43千米,距岳陽市區98千米,距通城縣城37千米。鎮域清代為南江鄉,民國時期建有南江區。建國後為南江辦事處、南江區、南江公社。1982年建為鄉級鎮。1995年,原南江鎮、南江鄉、昌江鄉、石漿鄉合並而成今鎮。面積196平方千米,總人口7.18萬人。轄5個居委會,44個行政村,714個村民小組。2000年,鎮區南江建成區面積2.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1萬人。原石漿鄉政府所在地石漿集鎮。原昌江鄉鎮府所在地昌江集鎮。
三陽鄉
三陽鄉:位於縣境中部,分別與瓮江、安定、三市、城關、天岳開發區5個鄉鎮接壤。面積214平方千米,總人口6萬人。轄42個村、510個村民小組。鄉人民政府駐三陽街,已經融入平江縣城區。濁水集鎮是原濁水公社、濁水鄉政府所在地。
余坪鄉
余坪鄉:建國前為岑川鄉。建國後為談岑區談胥鄉、張市鄉。1995年,談胥、張市兩鄉合並為余坪鄉。全鄉面積181平方千米,耕地2.4萬畝,總人口37000人。轄28個村。鄉人民政府駐余坪,1995年建余坪鄉後,集鎮改名余坪。原張市鄉政府所在地張市集鎮。
板江鄉
板江鄉:位於縣境北部,南鄰南江鎮,北與湖北省通城縣相連,建國初為全福、南源、小水鄉,合作化時為板江鄉,後隸幕阜人民公社,1982年改社為鄉。面積72平方千米,人口14300人。鄉人民政府駐板江集鎮。
冬塔鄉
冬塔鄉:位於縣境北部,北與湖北通城縣相連,南毗南江鎮。清代屬南江鄉十三都,民國屬南口區十一保。建國後屬南江區冬塔鄉、冬塔公社,1982年復名鄉。面積60平方千米,人口22500人。轄18個行政村。鄉人民政府駐上塔市。
思村鄉
思村鄉:位於縣境南部,南鄰瀏陽縣,北靠安定鎮,東接加義鎮,西連三陽鄉。建國初為二區思村鄉,六十年代為思村公社;1982年社改鄉;1995年,由原思村鄉、蘆洞鄉合並建為思村鄉。面積138平方千米,人口22000人。轄23村、278個村民小組。鄉人民政府駐思和。原蘆洞鄉政府駐地蘆洞集鎮。
黃金洞鄉
黃金洞鄉:位於縣境東南角,東鄰江西省銅鼓縣棋坪鎮,南接瀏陽市大圍山鎮,西連加義鎮,北靠長壽鎮、南橋鄉。建國初先後名黃金鄉、黃金公社,地名普查後改為黃金洞鄉,因境內有大小48洞,盛產黃金,故名黃金洞。面積196平方千米,人口4196人。轄16行政村。鄉政府駐寺下集鎮。
木金鄉
木金鄉:位於縣境東部,東靠龍門鎮,西、南鄰長壽鎮,北連虹橋鎮大坪鄉。建國前為木貞鄉七保;建國後為木瓜、大橋、三合、金坪等鄉;1995年撤區並鄉,木瓜,金坪鄉合並為木金鄉。面積122平方千米,人口24000人。轄14個村,142個居民小組。鄉政府駐木瓜集鎮。
大坪鄉
大坪鄉:位於縣境東部。東鄰江西省修水,南接木金鄉,西連虹橋鎮,北近湖北省通城縣。建國前為5區天岳鄉六保;建國後為大坪、桂林、姜源、黃龍等鄉,公社化後為大坪公社;1995年與漿市鄉合並為大坪鄉。面積108平方千米。人口21000人。轄21村、220個村民小組。因建國初鄉機關駐地為一塊大荒坪,故名大坪。鄉人民政府駐大坪集鎮。
大洲鄉
大洲鄉:大洲鄉位於平江縣西北部,地處五福山麓.昌水由北向南流經該鄉.1995年5月撤區並鄉前屬梅仙區管轄,鄉政府駐地安全村,距平江縣城30.5公里.全鄉總面積90.5平方公里.2001年5月進行村級行政區域(並村)調整後,轄13個行政村,156個村民小組.2004年總戶數4021戶,人口15872人.
轄區東鄰拓庄,南江,南抵梅仙,西接余坪,岑川,北挨板江,岳陽張谷英鎮,梅城公路貫穿南北,昌江河由東北順流西南.境內多屬山林地帶,以花崗岩為主,高山地貌,地勢高低起伏不平.森林資源豐富,土地肥沃,耕地以水田為主,山地多為粘質黃泥土和青石構成.水系完整,地下水資源豐富.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型,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有利於雙季水稻及各種喜溫作物的生長.山川秀美,空氣清新,氣候宜人,環境優美,是休閑度假的理想地方.境內有"貓兒尖","鐵石蓋""四隱堂","試劍石","拖船坳"等風景名勝.
大洲鄉是綜合性農業經濟區,全鄉耕地面積7734畝,其中水田5264畝,2004每個農業人口平均0.3畝多.種植業以水稻,蔬菜,瓜果等為主.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後,養雞,養羊,楠竹,板栗生產已經成為農民增產增收的新亮點,2004年糧經比例為6:4.全鄉共完成退耕還林5000畝,楠竹覆蓋面積達到2000畝.目前林地面積11萬公頃,森林植被覆蓋率為95%,樹種資源豐富.養殖業主要以牲豬,黑山羊,土雞為主.境內有小Ⅰ型水庫三座,小Ⅰ型水電站1個,年總發電量100萬千瓦.工業經濟以石灰,水泥,黃金生產為主.
大洲鄉管轄爐坪,大江,大源,上洲,楊家,安全,太平,清水,雙鴿,光華,黃沙,龍洞村,以及代管石煤礦的都塘,板橋,姚洲三個村.
Ⅱ 誰是長沙保衛戰的最大功臣
薛岳
「長沙保衛戰」史稱「長沙會戰」。
在抗日戰爭初期,湖南是中國抗日戰爭的後方基地。湖南以魚米之鄉的富裕,以有色金屬之鄉的寶藏,以較為發達的工業基礎,為抗日前線提供了豐富的糧食和戰略物質。
在抗戰的相持階段和戰略反攻階段,湖南則成為中國抗日戰爭最重要的正面主戰場。在抗日戰爭中,國民黨軍隊共組織了22場大會戰,共殲滅日寇40餘萬人。
而湖南戰場則有七次大會戰,占總會戰次數的近三分之一,共殲滅日寇20餘萬,占國民黨殲滅日寇總人數的二分之一。從1938年到1945年期間,國民黨第九戰區所屬的湖南戰場先後調集40個集團軍、軍、獨立師以及游擊縱隊,近百萬正規部隊進行了著名的長沙四次會戰以及衡陽會戰、常德會戰、湘西會戰,累計殲滅日寇20餘萬人。
在中國抗日戰場上,湖南一個省區展開數次如此大規模的戰役,在中國境內是獨一無二的。而湖南戰場殲滅日軍數量之多.
僅長沙會戰就殲滅日軍十萬餘人,這也是中國軍隊在其他戰區所沒有的。在抗日戰爭中,日本軍隊將中國戰區35%的兵力投入了湖南戰場,被國民黨軍隊殲滅的日軍有近一半殲滅在湖南這塊土地上,這在中國抗戰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1939年至1944年,國民黨第九戰區以長沙為中心,東至江西鄱陽湖、贛江,西至洞庭湖、湘江,戰區轄贛西、鄂南以及湖南全省,共進行了四次大會戰。四次會戰敵我雙方投入兵力總計在數百萬人次以上,中國軍隊共殲滅日寇十餘萬人。其中第三次長沙會戰殲滅日寇5.8萬人,由此,長沙成為殲滅日寇最多的省會城市,長沙戰役也成為殲滅日寇最多的戰役。
第一次長沙會戰.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9月至10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9戰區部隊在以湖南、湖北、江西三省接壤地區對日軍進行的防禦戰役。
日軍第11軍為打擊中國軍隊的抗戰意志,消滅中國第9戰區部隊,集中第6、第33、第101、第106師團及3個旅團約10萬兵力,在司令官岡村寧次指揮下,採取奔襲攻擊的方針,發動了「湘贛會戰」,進攻長沙。為打破日軍戰略企圖,中國第9戰區代司令長官薛岳指揮 16個軍30多個師約40萬人的兵力,採取逐次抵抗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在長沙附近消滅進攻的日軍。此次會戰,主要在贛北、湘北、鄂南三個方向作戰。
在贛北方面:9月14日,日軍第106師團由贛北奉新向會埠的中國守軍第19集團軍第60軍發起進攻;以第101師團一部向高安中國軍隊第32軍與第58軍進行牽制性攻擊。中國守軍未抵抗住日軍的進攻,陣地被突破,第60軍和第58軍分別向宜豐、凌江口等地轉移;第32軍轉移至錦江右岸之灰埠、袁浦之線。18日,日軍攻佔上富、村前街、斜橋等,並向高安猛攻。19日,守軍經激戰後放棄高安,退守石鼓嶺和石腦圩西南高地,阻日軍西犯。21日,第32軍向高安反攻,與日軍展開激烈爭奪戰;22日,克復高安、高城,進占馬形山、趙家山之線。第74軍進占斜橋、南山何。日軍第101師團由高安向東北方向及五橋何退卻。第106師團主力由奉新向西進犯,突破守軍第183師和第15師陣地,24日,佔領橫街、甘坊,並繼續西進。25日,中國軍隊調集幾個師兵力向甘坊一帶之日軍反擊,與其展開激戰。至10月3日,日軍進至大墩街、石街。中國軍隊進駐甘坊、橫街,切斷了西進日軍的退路。6日,中國軍隊第1集團軍和第30集團軍奉命圍攻日軍,戰至9日,進占沙窩里、九仙湯、上富、冶城等地,並乘勝追擊,先後克復羅坊、會埠三都、修水。日軍退回武寧、靖安、奉新。
在湘北方面:9月18日,日軍主力第6師團及奈良支隊強渡新牆河,向新牆河北岸守軍第15集團軍第52軍發起進攻。守軍頑強抵抗5晝夜,於22日晚,被迫退至河南岸。23日拂曉,日軍在猛烈炮火支援下,強渡新牆河南進;上村支隊在汨羅江口附近營田登陸,對第15集團軍形成夾擊之勢;第33師團由麥市南下,企圖消滅湘北中國軍隊。第15集團軍依據新牆河、汨羅江陣地抗擊日軍,予日軍以重創後,於24日撤至汨羅江南岸。26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電令第9戰區在長沙附近與日軍主力決戰。各軍遵令隨即進占陣地,側擊、伏擊日軍。27日,日軍分路南進,至30日,日軍主力進至撈刀河北岸,直撲長沙以北永安市、金井、上杉市、青山市、橋頭驛等地。日軍由於孤軍深入,中途遭到中國軍隊的阻擊、伏擊,被迫停止進攻。
在鄂南方面:9月22日,日軍第33師團向第15集團軍第79軍發起攻擊,23日,進占麥市、桃樹港,繼向汨羅江上游進犯。中國軍隊第27集團軍和第15集團軍第79軍在麥市附近與日軍展開激戰,殲其甚多。至29日,日軍攻佔南樓嶺、平江,進抵朱溪廠、龍門廠、長壽街。中國軍隊第20軍、第79軍各一部在獻鍾、南樓嶺、桃樹港一帶夾攻日軍,主力向朱溪廠、龍門廠之日軍追擊。10月1日,第20軍收復龍門廠後,向長壽街之日軍側擊,第79軍克復桃樹港、麥市、獻鍾、嘉義。3日,日軍第33師團主力與第13師團奈良支隊會師於三眼橋,東趨渣津攻修水;4日,與第27集團軍及第79軍發生激戰後,分別向南江橋、麥市、通城方向退卻。第15集團軍尾隨日軍追擊,先後收復安定橋、長樂街、新市、淚羅等地。5日,日軍全線撤退,上村支隊遭到第54軍新編第23師襲擊後,由營田登船從洞庭湖上逃回岳陽;至9日,第6師團退向新牆河;第33師團撤回通城;奈良支隊退回通城。(作戰中,第27集團軍第134師的一個團,在白沙嶺一線阻敵時,打死一個不小的日軍軍官。日軍突然像發了瘋似地前來搶奪那個被擊斃了軍官屍體。中國軍隊見屍體竟如此 貴重,必有原因,便也發了瘋似地用猛烈的火力打退搶屍的日軍。於是,雙方展開了一場搶奪屍體的惡戰。結果,那屍體還是被中國軍隊給搶了過來,從屍體上的圖囊里,搜 出了第33師團的作戰任務區分和標圖,以及其他極為重要的文件。得知,敵第33師圖將從 南嶺攻白沙嶺,再攻龍門鎮,直下長沙,助攻長沙城。 當時楊森集團軍是由西向東布防,重點放在准備阻擊南昌方向來敵。楊森獲得了這個情報後,果斷地變更了部署,把主力都調來圍攻由北而來的第33師團。結果,在長壽街地區,將敵圍住,經一晝夜的激戰,把第33師團主力殲滅大部,殘敵遺棄輜重、馬匹逃回通城去了)中國軍隊在全線追擊中,收復了平江、南江橋等城鎮。13日,會戰結束。
此役,中國軍隊共斃俘日軍2萬餘人,炸毀日軍飛機20餘架,粉碎了日軍消滅第9戰區主力的企圖。作戰中,中國軍隊傷亡3萬餘人。
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民國三十年)年9月至10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9戰區等部隊在湖南省長沙地區對日軍進行的防禦戰役。
日軍為打擊中國第9戰區主力,摧毀中國軍民的抗戰意志,第11軍在湘北嶽陽以南地區集結了第3、第4、第6、第40師團和4個旅團,配有戰車第13聯隊,野重炮第14聯隊,獨立野戰重炮第15聯隊第1大隊及部分工兵、空軍、海軍部隊,計有步兵45個大隊,炮兵26個大隊 ,總兵力達12萬餘人;並配有軍艦20餘艘,汽艇200餘只,飛機100餘架。在司令官阿南惟畿指揮下,採取將主力並列於狹窄正面上,以縱深突破的戰略,向長沙進犯。
為了阻擊日軍南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令第3、第5、第6戰區對當面之日軍發動攻勢,以牽制日軍兵力調動,第9戰區對日軍實施襲擊,使其不能集中兵力,然後借新牆河、汨羅江、撈刀河三線陣地,誘敵主力深入至長沙東北地區圍殲。第9戰區參加會戰的部隊共計40個師,50餘萬人,由司令長官薛岳指揮。
9月7日,日軍第6師團向湘北大雲山守軍游擊根據地發動掃盪,以掩護其第3、第4、第40師團在新牆河右岸集結。中國軍隊第4軍進行抗擊後撤守。10日,第58軍增援大雲山,收復該地區;13日,與日軍第40師團在甘田地區遭遇發生激戰,至17日,日軍主力於新牆河北岸展開,完成了對湘北攻擊的部署。18日拂曉,日軍第4師團沿粵漢路向長沙前進;獨立第14混成旅團向洞庭湖南岸進出;第3、第6、第40師團由港口至新牆市一線強渡新牆河,迅速突破守軍正面防線,續向南進,中國軍隊憑借新牆河英勇阻擊後,向右翼山地轉移。19日,日軍抵達汨羅北江岸地區。
為阻止日軍向長沙推進,第9戰區電令第37、第99軍堅守汨羅江南岸,阻擊日軍;第20軍協同第58、第4軍於19日拂曉向日軍側擊;第26軍由金井向撈刀河以北急進;第74軍向瀏陽河附近急進;准備於長沙以北三姐橋、金井之線實施反擊。此時日軍破譯了第9戰區作戰命令的電報,決定放棄原作戰計劃,命令各師團向東挺進,於撈刀河以北地區圍殲從東面側擊日軍的中國軍隊。24日,日軍強渡汨羅江,企圖圍殲右翼守軍。21日至23日,第58軍在洪橋,第20軍在關王橋,第4軍在洪源洞以南,與日軍展開激戰,第37軍和第10軍與日軍第4、第3師團激戰於神鼎山、密岩山、班召廟一帶;第2軍與日軍第6、第40師團各一部激戰於瓮江、蒲塘地區。突破了第37軍陣地。第37軍被迫向安沙地區撤退。第26軍被日軍包圍於蒲塘地區。該軍於25日夜,奉命向更鼓台、石灣方向突圍;24日晨前來增援第10軍,遭日軍攻擊,苦戰至午,陷於混亂,26日,被迫突圍轉移至石鼓牛及天雷山之線。第74軍從江西趕來增援,在春華山、永安市附近地區與日軍遭遇,展開激戰,又遭日機襲擊,損失甚重,被迫向南撤退。日軍第4師團於26日渡過撈刀河。27日下午該師團一部渡過瀏陽河,並於傍晚從長沙城東南角沖入市內,28日佔領長沙。29日,日軍第3師團攻抵株州附近。
中國第9戰區已於27日奉最高統帥部電會,轉移攻勢,從各方調集增援部隊陸續趕至戰場投入戰斗,將日軍包圍於撈刀河、瀏陽河之間。與此同時,第3、第5、第6戰區部隊分別向當面之日軍發動了攻勢。長沙被圍之日軍與後方聯絡線已被切斷,補給十分困難,遂於10月1日傍晚向北撤退。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命令筇9戰區部隊追擊;第79軍向長樂街、新市方向跟蹤追擊,第58軍、第72軍向關王橋、楊林街,方向追擊;第4、第20、第99軍主力在馬鞍鋪、青山市、金井一帶截擊日軍;第26、第74軍和暫編第2軍清掃瀏陽河、撈刀河間戰場。5日,中國截擊部隊在汨羅江以南地區與日軍展開激戰,迫使其北渡汨水向新牆河以北退卻。6日,追擊部隊渡過汨羅江;8日,越新牆河,繼續向日軍攻擊。11日,中國軍隊恢復了原陣地,與日軍對峙於新牆河,會戰結束。
此次會戰歷時月余,中國軍隊共殲滅日軍4.8萬餘人,擊落飛機3架,擊沉汽艇7艘,使其妄圖一舉殲滅第9戰區主力的計劃遭到失敗。
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第23集團軍同日進攻香港。9日,中國政府正式對日宣戰,並調集軍隊反攻廣州。日軍中國派遣軍為牽制中國軍隊,策應香港作戰,令第11集團軍司令官阿南惟幾指揮4個師、2個旅、3個支隊(相當於營)及航空兵一部共12萬餘人,向長沙方向發動進攻,企圖在汨羅江兩岸殲滅第九戰區主力。中國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指 揮13個軍、1個挺進軍、1個飛行大隊等30餘萬人,採取逐次抗擊、誘敵深入戰法,擬在撈刀河、瀏陽河之間地區包圍殲滅日軍。
12月24日晚,集結於岳陽東南麻塘、新開塘一帶的日軍第6師、第40師主力在新牆、潼溪街一線強渡新牆河。次日晨,第3師亦隨第6師之後徒涉過河。第九戰區第20軍與日軍激戰竟日,一部與日軍保持接觸,主力向關王橋、王家坊山區後撤;第58軍向西側擊日軍,後撤至楊林。27日,日軍第3師於汨羅附近強渡汨羅江,南攻第99軍,迫其退至營田、湘陰一線。29日日軍第6、第40師乘勢於新市、長樂街渡過汨羅江,遭到第37軍頑強抗擊,激戰至30日,第37軍由浯口退至社港。日軍獨立混成第9旅由岳陽前進至關王橋,並指揮澤支隊掩護軍主力左側翼。阿南惟幾見進攻順利,令所部向長沙進攻。31日,日軍進入撈刀河與瀏陽河中間地區。1942年1月1日,日軍第3師渡過瀏陽河,在20餘架飛機支援下,向長沙東南郊猛攻。第10軍頑強抵抗,激戰一晝夜,白沙嶺陣地失陷。2日日軍第40師主力集結於金井,保障翼側安全;第6師主力集結於?梨市,一部於長沙東北展開,向城內攻進。守軍在嶽麓山炮兵第1旅重炮火力支援下堅守陣地,擊退日軍多次進攻,並殲滅突入白沙嶺陣地日軍。3日,日軍第3、第6師在航空兵與炮兵協同下,再向長沙猛攻。守軍得第73軍第77師增援,奮力搏殺,戰斗十分激烈。日軍受守軍炮火壓制,進攻受阻,至4日因傷亡慘重,彈糧將盡,且第九戰區調至長沙外圍的10個軍已從四麵包圍,進行向心攻擊,被迫下令北撤。贛北日軍第34師、獨立混成第14旅為策應湘北方向作戰,於12月25日分別向上高、修水發動進攻,至次年1月6日亦被守軍擊退。5日晨,湘北日軍在航空兵掩護下,向東北突圍。在中國軍隊前堵、側擊和追擊下,傷亡慘重,至16日退至新牆河北岸,會戰結束。是役日軍自稱傷亡6 000餘人。
此戰,中國軍隊採用逐次抗擊,誘敵深入,堅守長沙核心陣地,合圍聚殲,動員敵後軍民破壞日軍補給線等戰法,取得長沙會戰勝利。
第四次長沙會戰.
1944年5月27日,日軍出動36萬餘人向長沙攻擊,發動第四次長沙會戰。中國軍隊30萬人迎敵,兵力少於日軍,更為嚴重的是,由於前三次會戰的勝利,湖南戰區司令長官驕傲輕敵,指揮失當。守軍違抗增兵重點防守嶽麓山之軍令,招致會戰失敗,1944年6月17日,長沙陷落。日軍改變前三次戰法,重點攻擊我嶽麓山防線,先拿下我嶽麓山下的炮兵陣地,架重炮於嶽麓山上轟擊長沙城。城中守軍不僅失去嶽麓山炮火支援,而且處於日軍炮火威脅之下,傷亡慘重,被迫撤離。守城的陸軍第四軍軍長張德能在重慶被處決。
長沙會戰的總指揮是抗日名將薛岳將軍.
薛岳,又名仰岳,1896年生於廣東省樂昌縣。1910年加入中國同盟會,曾擔任孫中山警衛團的營長。後在國民革命軍李濟深第4軍任師長。1935年任貴陽綏靖主任,一度代理黔省主席。抗戰開始後,薛岳主動請纓殺敵,率部參加了「八·一三」上海抗戰。1939年代理第9戰區司令長官,負責指揮兩湖和江西部分地區對日作戰。
薛岳將軍在抗戰中一直戰斗在第一線,除指揮了蘭封會戰外,"萬家嶺大捷"使他名揚天下.薛岳指揮各路部隊發起總攻。萬家嶺戰役,日軍王牌部隊一○六師團除逃脫千餘人外,其第一二三(木島)聯隊、一四五(池田)聯隊和一○一師團的一四九(津田)聯隊以及配屬部隊,計一萬餘人,全部被消滅,並有三百餘人被俘。新四軍軍長葉挺稱:「萬家嶺大捷,挽洪都於垂危,作江漢之保障,並與平型關、台兒庄鼎足而三,盛名當垂不朽。」王耀武和張靈甫都是在萬家嶺戰役中讓全國人民銘記的.
薛岳還先後率部支援贛東戰役和解除常德之圍。
抗戰勝利後,薛岳被委任為徐州綏靖公署主任。1949年任廣東省政府主席,同年底任海南島防衛總司令。1950年5月去往台灣。
Ⅲ 長沙汽車東站至平江龍門鎮要多少錢
做開往修水或者長壽街的車 不會超過70元 就是60左右
Ⅳ 平江縣有27個鄉鎮,每個鄉鎮有多少個村 多少個生產組
平江縣轄15個鎮(三市、長壽、漢昌、加義、龍門、安定、伍市、向家、瓮江、虹橋、南江、浯口、梅仙、岑川、鍾洞)、12鄉(三陽、大坪、三墩、大洲、木金、冬塔、詠生、余坪、板江、思村、南橋、黃金洞)。
平江縣城
平江縣城:位於汨水北岸,仙江河、三望沖水於此匯注汨水。舊城中心原名鶴嶺,
平江縣風光(22張)處縣境中部略靠西南。唐元和四年(809),原昌江縣治由中縣坪遷此。縣域建制,1935年名漢昌鎮,1950年12月改名城關鎮,後改為漢昌鎮。今縣城范圍東至三陽鄉,西南抵瓮江鎮,北連梅仙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13°35′,北緯28°42′。西南距長沙112千米,西北距岳陽市區140千米。2000年城區規劃面積54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12.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7.2萬人。[8]
虹橋鎮
虹橋鎮:虹橋鎮位於湘鄂贛三省交界的幕阜山區,東鄰江西修水和本縣大坪鄉;南接本縣木金鄉,詠生鄉;西連本縣南江鎮,三墩鄉; 北與湖北通城及幕阜森林公園接址。版圖面積為182.36平方公里。中國湖南省岳陽市平江縣下轄的一個鎮。轄:虹橋居委會;天岳、柘坪、瑤田、龍黃、九眼、毛沅、白馬、水沅、阜沅、梘黃、東安、向陽、仁義、陡嶺、平安、梘沅、柘屋、張公、京馬、洞口、桃沅、大林、大山、高沅、西橋、民建、鳳六、正東、文昌、水口、大興、青石、桃霞、金雞34個村委會。
安定鎮
安定鎮:位於平江南部,東北接三市鎮,西南近瀏陽市社港鎮,東南鄰思村鄉,西北接三陽鄉。民國時期為5區安定鄉;建國後為思安鄉,隸2區,1956年為安定辦事處所屬之安定鄉、安定鎮,1958年為東方紅人民公社;1961年恢復區建制,為安定區安定公社。1984年建為鄉級鎮。1995年,大橋鄉、長田鄉、安定鎮合並為安定鎮。面積165平方千米,總人口6.5萬,其中農業人口5.9萬餘人。轄44個村,2個居委會,644個村民小組。鎮區官塘,自1958年以後即為社、區、鄉機關駐地。
三市鎮
三市鎮:位於縣域東南,距縣城20千米。鎮域民國時期屬3區獻鍾鄉。建國初為三市鄉,1956年置爽口鄉;1958年隸東方紅人民公社,1961年縮小為安定、爽口公社;1984年社改鄉;1995年由原爽口、三市兩鄉合並而成三市鎮。面積140平方千米,總人口5.08萬。轄35個村,1個居委會。鎮區三眼橋。原爽口鄉政府駐地牛串坪集鎮。
童市鎮
童市鎮:原名鍾洞,因地處縣境中部,且多山洞,故名中洞,後演變為「鍾洞」。1995年5月撤區並鄉時原鍾洞區的鍾洞、恩溪兩鄉合並成鍾洞鄉,民國屬5區三聯鄉。建國後隸鍾洞辦事處、鍾洞區、鍾洞公社(後復為區)。1995年4月由原鍾洞區公所的鍾洞、恩溪兩鄉合並建為鍾洞鄉。面積159平方千米,總人口30000人,耕地1.9萬畝;轄28個村、380個居民小組。鄉人民政府駐童市。原恩溪鄉政府所在地恩溪集鎮。2001年11月撤鄉建鎮時,駐地在童坪,這里成為山區小市所以叫童市鎮。
加義鎮
加義鎮:距縣城42千米。民國時為義口段、加義鄉,轄9保,隸2區;大革命時期設有蘇維埃區級政權。1949年置加獻鄉,1955年改為加義鄉,隸7區;1958年為加義人民公社;1961年獻鍾區更名為加義區,1984年社改鄉,隨後建加義鎮,隸屬加義區。1995年撤區並鄉置加義鎮。面積360平方千米,總人口49958人。轄5個管區、37個行政村、2個代管村、5個居委會、488個村民小組。除加義鎮區轄區外,還有泗洲、獻鍾、東山、謝江等4個小集鎮。
長壽鎮
長壽鎮:位於縣域東南,北鄰龍門、木金、詠生等鄉鎮,東連南橋鄉,南接黃金洞鄉,西近加義鎮。清代為鳳棲鄉20都,民國為長壽區、長壽鄉。建國初為第3區,後改長壽區。1981年置鄉級建制鎮。1995年4月,由原長壽鎮、長壽鄉、桂橋鄉、邵陽鄉合並建長壽鎮。面積220平方千米,總人口6.3萬人。轄51個村,3個居委會。鎮區長壽街。
龍門鎮
龍門鎮:位於平江縣城東部,羅水上游,距縣城76千米,東鄰江西修水縣余塅鄉和大橋鎮,東南靠南橋鄉,南鄰長壽鎮,西接木金鄉,北連大坪鄉。清咸豐時設有龍門關。鎮域民國時為2區龍門鄉。建國後置龍門鄉。1995年,龍門鄉、大口塅鄉、泉水鄉合並為龍門鎮。面積205平方千米,總人口9575戶、37203人。轄36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437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大口塅。
梅仙鎮
梅仙鎮:位於縣境東北部,距平江縣城15千米。鎮域清代為南江鄉11都,民國時期為梅仙區梅福鄉。建國後初隸4區,後置梅仙辦事處,1958年為梅仙人民公社,後改為鄉,1984年建鎮為梅仙鎮,1995年,團山鄉、柘庄鄉、梅仙鎮合並為梅仙鎮。面積205.3平方千米,總人口60489人。轄36個村,2個居委會,603個村民小組。鎮區為梅仙。
瓮江鎮
瓮江鎮:位於平江縣境西南。建國前瓮江屬西陽鄉,建國後劃歸6區,1958建瓮江公社,1961年恢復瓮江區,轄浯口、三聯、瓮江、雙江、河東5個公社,1984年社改鄉。1995年,將原瓮江鄉、雙江鄉、河東鄉和三聯鄉的坎頭、中村、塘城3個村合並建瓮江鎮。面積248.8平方千米,總人口13846戶、51233人。轄47個村、1個居委會,村民小組555個。鎮人民政府駐水口嘴。
浯口鎮
浯口鎮:位於平江縣西部,距縣城41千米,東接瓮江鎮,南與長沙縣交界,北界汨羅市,西靠伍市鎮。鎮域清代隸富華鄉15都,民國初隸協和區,後隸4區南陽鄉。建國後,初隸6區,後隸瓮江辦事處,1958年隸瓮江人民公社,後改社為鄉,1984年置浯口鎮。1995年由原談岑區的西江鄉、瓮江區的浯口鎮和三聯鄉的8個村聯建浯口鎮。面積198平方千米,總人口9904戶,38793人。轄34個村,1個居委會,399個村民組。鎮政府駐地浯口。原西江鄉駐地甘棠。原為三聯鄉政府駐地三聯集鎮。
伍市鎮
伍市鎮:位於縣境西部,與汨羅市新市鎮接壤。清代為富華鄉16都,民國初隸永綏區,後隸4區綏安鄉。建國初期合並為平綏鄉,隸14區,60年代末改為栗山區,下設栗山、三和、時豐、向家四個鄉鎮,1995年,栗山、三和、時豐3個鄉合並建伍市鎮,因鎮政府所在地有古地名伍公市而得名。面積217平方千米,總人口15577戶,65735人。轄43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鎮區伍公市(伍市村)。原時豐鄉駐地椽皮嶺。原栗山鄉人民政府駐地栗山巷。
伍市鎮交通方便,G4京港澳高速在此設有出口,鄰近武鋼高鐵汨羅東站,鄰近107國道。
向家鎮
向家鎮:建國前屬平江縣第4區平安鄉,轄3個保。建國初屬平綏鄉,1952年建向家鎮,為區屬鎮。1956年設向家辦事處,轄三和、向家、栗山、時豐4鄉、66個農業社。1958年9月屬燈塔人民公社,1959年4月改屬栗山公社,1961年4月體制縮小為向家公社,1982年社改鄉,1984年建為建制鎮。面積41.4平方千米,總人口4308戶,15942人。轄11個村、1個居委會、122個村民小組。
南江鎮
南江鎮:位於平江縣北境,與岳陽縣、通城縣、修水縣三縣毗鄰,距縣城43千米,距岳陽市區98千米,距通城縣城37千米。鎮域清代為南江鄉,民國時期建有南江區。建國後為南江辦事處、南江區、南江公社。1982年建為鄉級鎮。1995年,原南江鎮、南江鄉、昌江鄉、石漿鄉合並而成今鎮。面積196平方千米,總人口7.18萬人。轄5個居委會,44個行政村,714個村民小組。2000年,鎮區南江建成區面積2.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1萬人。原石漿鄉政府所在地石漿集鎮。原昌江鄉鎮府所在地昌江集鎮。
三陽鄉
三陽鄉:位於縣境中部,分別與瓮江、安定、三市、城關、天岳開發區5個鄉鎮接壤。面積214平方千米,總人口6萬人。轄42個村、510個村民小組。鄉人民政府駐三陽街,已經融入平江縣城區。濁水集鎮是原濁水公社、濁水鄉政府所在地。
余坪鄉
余坪鄉:建國前為岑川鄉。建國後為談岑區談胥鄉、張市鄉。1995年,談胥、張市兩鄉合並為余坪鄉。全鄉面積181平方千米,耕地2.4萬畝,總人口37000人。轄28個村。鄉人民政府駐余坪,1995年建余坪鄉後,集鎮改名余坪。原張市鄉政府所在地張市集鎮。
板江鄉
板江鄉:位於縣境北部,南鄰南江鎮,北與湖北省通城縣相連,建國初為全福、南源、小水鄉,合作化時為板江鄉,後隸幕阜人民公社,1982年改社為鄉。面積72平方千米,人口14300人。鄉人民政府駐板江集鎮。
冬塔鄉
冬塔鄉:位於縣境北部,北與湖北通城縣相連,南毗南江鎮。清代屬南江鄉十三都,民國屬南口區十一保。建國後屬南江區冬塔鄉、冬塔公社,1982年復名鄉。面積60平方千米,人口22500人。轄18個行政村。鄉人民政府駐上塔市。
思村鄉
思村鄉:位於縣境南部,南鄰瀏陽縣,北靠安定鎮,東接加義鎮,西連三陽鄉。建國初為二區思村鄉,六十年代為思村公社;1982年社改鄉;1995年,由原思村鄉、蘆洞鄉合並建為思村鄉。面積138平方千米,人口22000人。轄23村、278個村民小組。鄉人民政府駐思和。原蘆洞鄉政府駐地蘆洞集鎮。
黃金洞鄉
黃金洞鄉:位於縣境東南角,東鄰江西省銅鼓縣棋坪鎮,南接瀏陽市大圍山鎮,西連加義鎮,北靠長壽鎮、南橋鄉。建國初先後名黃金鄉、黃金公社,地名普查後改為黃金洞鄉,因境內有大小48洞,盛產黃金,故名黃金洞。面積196平方千米,人口4196人。轄16行政村。鄉政府駐寺下集鎮。
木金鄉
木金鄉:位於縣境東部,東靠龍門鎮,西、南鄰長壽鎮,北連虹橋鎮大坪鄉。建國前為木貞鄉七保;建國後為木瓜、大橋、三合、金坪等鄉;1995年撤區並鄉,木瓜,金坪鄉合並為木金鄉。面積122平方千米,人口24000人。轄14個村,142個居民小組。鄉政府駐木瓜集鎮。
大坪鄉
大坪鄉:位於縣境東部。東鄰江西省修水,南接木金鄉,西連虹橋鎮,北近湖北省通城縣。建國前為5區天岳鄉六保;建國後為大坪、桂林、姜源、黃龍等鄉,公社化後為大坪公社;1995年與漿市鄉合並為大坪鄉。面積108平方千米。人口21000人。轄21村、220個村民小組。因建國初鄉機關駐地為一塊大荒坪,故名大坪。鄉人民政府駐大坪集鎮。
大洲鄉
大洲鄉:大洲鄉位於平江縣西北部,地處五福山麓.昌水由北向南流經該鄉.1995年5月撤區並鄉前屬梅仙區管轄,鄉政府駐地安全村,距平江縣城30.5公里.全鄉總面積90.5平方公里.2001年5月進行村級行政區域(並村)調整後,轄13個行政村,156個村民小組.2004年總戶數4021戶,人口15872人.
轄區東鄰拓庄,南江,南抵梅仙,西接余坪,岑川,北挨板江,岳陽張谷英鎮,梅城公路貫穿南北,昌江河由東北順流西南.境內多屬山林地帶,以花崗岩為主,高山地貌,地勢高低起伏不平.森林資源豐富,土地肥沃,耕地以水田為主,山地多為粘質黃泥土和青石構成.水系完整,地下水資源豐富.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型,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有利於雙季水稻及各種喜溫作物的生長.山川秀美,空氣清新,氣候宜人,環境優美,是休閑度假的理想地方.境內有"貓兒尖","鐵石蓋""四隱堂","試劍石","拖船坳"等風景名勝.
大洲鄉是綜合性農業經濟區,全鄉耕地面積7734畝,其中水田5264畝,2004每個農業人口平均0.3畝多.種植業以水稻,蔬菜,瓜果等為主.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後,養雞,養羊,楠竹,板栗生產已經成為農民增產增收的新亮點,2004年糧經比例為6:4.全鄉共完成退耕還林5000畝,楠竹覆蓋面積達到2000畝.目前林地面積11萬公頃,森林植被覆蓋率為95%,樹種資源豐富.養殖業主要以牲豬,黑山羊,土雞為主.境內有小Ⅰ型水庫三座,小Ⅰ型水電站1個,年總發電量100萬千瓦.工業經濟以石灰,水泥,黃金生產為主.
大洲鄉管轄爐坪,大江,大源,上洲,楊家,安全,太平,清水,雙鴿,光華,黃沙,龍洞村,以及代管石煤礦的都塘,板橋,姚洲三個村.
Ⅳ 湖南省平江縣有多少個鄉最好能說出這些地方的名稱謝謝
城關鎮,三陽鄉,安定鎮,三市鎮,伍市鎮,岑川鄉,板江鄉,冬塔鄉,南江鎮,虹橋鎮,大坪鄉,龍門鎮,木金鄉,南橋鄉,長壽鎮,加義鎮,思村鄉,童市鎮,詠生鄉,黃金鄉,三墩鄉,梅仙鎮,大洲鄉,余坪鄉,瓮江鎮,浯口鎮,向家鎮。共27個鄉鎮.另外還有天岳經濟開發區和伍市工業園。
我是土生土長平江人,現在還是叫城關鎮。
三樓提供的數據已經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