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何有些人經常生病,卻比常年不生病的人更長壽
生活中你是不是經常見到有些身體硬朗,很少生病的人,往往一生病就是重病,大病。而有些三天二頭小病不斷,病病怏怏的人,卻活得長久,真是印證了那句老話,病怏怏活得長。
這種現象讓人很疑惑,為什麼經常小病不斷的人反而比不愛生病的人活得長呢?這是什麼原理呢?這是個例還是普遍現象呢?
生病能有什麼真相?不就是身體某個部位或某個系統受到損傷,導致一些異常的表現嗎?
的確是這樣,但又不全是這樣。
事實上,對於我們來說,所謂的“生病”指的是由於身體出現問題而引發的異常感覺。
這個怎麼理解呢?下面就看看專家怎麼說吧。
總之,無論常生病也好,不常生病也罷,關鍵還是我們得對自己的身體有個清楚的認識,好好愛護它,這樣才能讓身體保持健康,也更易長壽。
㈡ 為啥有的人幾乎不生病,但一病就比較嚴重怎麼提升免疫力
或許你也聽過這樣的說法,小病不斷的人往往能更加長壽,而那些基本上不生一次病的人更容易一病不起,其實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長期不生病,可能是因為免疫力比較差,以至於對一些致病的因素沒有及時做出反應,到最後往往以大病的形式出現,讓人一病不起。那麼該怎麼提升人的免疫力呢?
三、要保持積極的情緒。
笑口常開病不來,保持一個積極向上的情緒可以很好地提高免疫力。現在人的壓力比以前要大很多,尤其是已經工作且家裡有兒女的人,巨大的壓力會對人的免疫系統造成影響。所以要經常想一些開心的事情,緩解一下自己的壓力,這樣自己的生活也會變得舒服一些。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提升免疫力靠的是堅持,以上三點希望可以為您提供幫助。
㈢ 長壽的人具備哪幾點才能讓自己不生病,身體健康
很多老年人過生日的時候聽到的祝福語都是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之類的,意思就是祝福老人能夠長壽。現實生活中,每個人也都希望自己能夠長壽,有更多的時間來享受生活。那麼,長壽的人一般具備哪些特點呢?
1、始終保持積極的心態
長壽的人一般心態都比較好,豁達開朗,積極樂觀。他們不會因為生活中的瑣事讓自己一直處於一個消極的情緒中。愉快的心情對身體健康很有好處,有助於延長壽命。
如果我們想健康長壽,就要堅持做到以上幾點,每天都應該保持愉快的心情,多笑一笑。注意多喝白開水,多吃蔬菜瓜果,五穀雜糧。同時多鍛煉,多運動,做一個健康長壽的人。
㈣ 要長壽怎樣養生
現今我國已經走向小康社會,解決了人們吃飽,穿暖以後,就應該注意提高生活質量,講究養生保健,提高身體的健康素質,這樣,人人都可以健康長壽,頤養天年,而且是無疾而終。
我國古代社會動盪,戰爭頻繁,疾病流行,生活困苦,一般人壽命很短,而為什麼古代名醫壽命都很長呢?總結他們的經驗有四條:
(1)起居有常,飲食有度
起居有常,飲食有度。就是說生活一定要合乎生理要求的規律。《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於天年,度百歲乃去。而起居無節,故半百歲而衰也。」人的起卧,是多少代以來養成的白天活動,夜晚睡覺的習慣。定時睡覺,定時醒來,按時起床,形成一套固定的睡眠節律,到時候生物鍾便會起作用,出現想睡、想醒、起床的反映。按照這個習慣和節律起卧、作息,會感到很自然,很舒服。如果經常打亂這個規律,不按時起卧,貪戀夜生活,便會擾亂生物鍾的節律,使身體產生一些反常的病態,如失眠、煩躁不安、乏力睏倦等,導致身體抗病能力下降。早年高濂在《遵生八簽》中說:「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乃自取也。夫寢處不時,飲食不節,勞逸過度者,疾共殺之。」所以說有規律的生活、起卧實為長壽之道。
飲食有度既不是忍飢挨餓,也不是暴飲暴食,而是應該適度。老中醫大多都注意吃飯定時、定量,不強食過飲,懂得「寓醫於食」的營養學說,常常根據自身的需求,用食補的方式選擇食物調理機體,如:原北京中醫學院傷寒論教研室主任張志純老大夫,一年四季經常喝豆汁(是綠豆經過發酵做成的一種北京小吃),年已到八十多歲時,仍耳聰目明,手不抖,每天早起用毛筆寫蠅頭小楷書一篇,後人甚為欽佩。當時我也曾效仿喝過豆汁,果然喝後全身舒服,如有咽喉痛時喝一碗豆汁,即可疼痛消失。我常比喻說,喝豆汁,可以與用青黴素相媲美。
(2)善握七情,心態平靜
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態變化,是機體的精神狀態,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況下,一般不會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過了人體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動范圍,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才會導致疾病發生。七情是造成內傷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常稱「內傷七情」。
七情致病的特點是直接影響相應的內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是說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以對相應的內臟有影響,使臟腑氣機逆亂,氣血失調。
祖國醫學認為七情致病是使人體生病的「內因」。人的情緒、心態對健康影響很大,因為人在心態平和,心情愉快時,各個系統的生理功能全都正常,當情緒不好,或有各種惡劣的信息傳達到中樞神經系統時,神經系統就會發生調節紊亂,造成免疫功能下降,從而促進人的衰老進程,或導致某些疾病發生,如癌症、冠心病、高血壓等。因為七情是內傷病的重要因素,所以中醫特別強調要謹慎調理、養性強身,以保持身體健康。
(3)講究養生,注意防病
所謂「養生」,就是保養身體、預防疾病的意思。中國養生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通過反復的實踐,積累了極其豐富的寶貴經驗。它是中華民族智慧和創造的結晶。養生內容範圍很廣,涉及面也大。但一般人從醫療(治病)注意得多,而從養生(防病)考慮得少。我們的前輩在這方面既有深刻認識,又身體力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近些年來,愈來愈多的人們開始注意到養生的重要性。國際上也受到高度重視,他們逐漸認識到養生學對人的生命有著延緩衰老和預防疾病的作用,對於許多慢性疾患也有治療的功效。它是提高人體的生命系數,延年益壽的最佳手段和方法。
(4)不治「已病」,治「未病」
「早識病」「早治療」是我國漢代醫聖張仲景早就提出的主張。古人對「疾病」二字的解釋是不一樣的。他說「疾」是不易察覺的小毛病,也叫「未病」狀態。現在人們常說的「亞健康」狀態,就是古人說的「疾」的狀態。此時就應該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治療,如果不採取任何防範,就可以發展成為「病」。中醫古籍《內經》也載有「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論述。老中醫很重視身體出現不舒服時候的早期調理,也叫「治未病」。深知「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的重要。在生活中,還特別注重調理腸胃功能,他們牢記「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名言。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脾胃功能保養好,吃飯香,營養充足,身體就好。這與維多利亞宣言所提倡的健康方式四大基石中強調的,要有全面均衡營養的補充,基本是一致的。其次是重視調理氣血,認為氣與血對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非常有關系。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必先五勝(臟),疏其氣血,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意思是說治病養生的主要關鍵之一是疏通氣血,令其暢達而致於正常。《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又曰:「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陰治,陰病陽治,定其氣血,各守其鄉,血實者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血實者宜決之」意思就是引導疏通,如決江河,是祛瘀之大法。「氣虛宜掣引之」意思就是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老中醫很重視應用益氣養血補虛和行氣活血祛瘀的調理法則保養身體。我曾見到一張用三七為君葯組成的傳統葯方,從每年立冬時節開始服用,對防止老年人冬天關節不利和關節疼痛效果非常之好。
我國名老中醫的防病勝於治病的養生長壽經驗,比1992年世界心臟病學會會議上制定的「維多利亞宣言」中提倡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四大基石(即均衡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和心理平衡)要早上兩千多年,而且比維多利亞宣言更全面,更具體,也更符合實際。老中醫的養生保健經驗,也可以說是我國古老文化中極為寶貴的優秀遺產之一。
㈤ 為啥多病的人容易長壽,沒病的反而早死
怎麼才能長壽長壽是社會各界不老的話題,百歲老人們的長壽經驗是大家渴求的「寶物」,但很可惜,目前還沒有絕對的長壽公式。從統計來看,發現一個令人費解的現象:多病的人反而長壽,而沒有病的人卻容易早死!。
其實事情的真相是:多病的人知道自己身體不好,一有點小病就住醫院跑,一方面在小病階段就把病治好了,不會拖成大病。另一方面,經常去看醫院,也有利於預防大病,及時發現身體存在的問題。所以,經常生病的人反而容易長壽。
中醫認為,虛則補之。有些上了年紀的人,常有虛證是事實,適當進補可以;但一些並無虛症的人,也跟風補啊補,反而出現煩躁,失眠、頭痛、腹脹、血壓升高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