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冬至大如年,如何正確進補
在我國民間有「冬至大如年」一說,還有「冬令進補」的習俗。每逢冬季,南北方人都以不同的方式進補山珍野味,意思是說只有這樣,在寒冷的冬天才能抵禦嚴寒的侵襲。那麼,在實際生活中,冬天進補到底該注意些什麼?首先睡覺是最好的進補 ,其次「出」也是補飲食均衡才是「補」。
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那它的由來從何說起?
在我國民間有「冬至大如年」一說,還有「冬令進補」的習俗。那麼,在實際生活中,冬天進補到底該注意些什麼?
二十四節氣是怎麼來的?
它產生於古人生息的黃河流域,是傳統農業社會的產物。二十四節氣早在漢代即已完備定型,但它的雛形可以遠推到春秋戰國時期。
從最初的一年春秋兩分法到春夏秋冬四時,再到四立(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二分(春分和秋分)和二至(夏至和冬至)的八節,然後才確定下沿襲至今的二十四節氣。
後來,人們又將每個節氣分出三個候,推演出七十二候。二十四節氣及與之相關的諺語、歌謠等知識,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農業生產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參照意義。
我們知道,地球每年繞著太陽公轉一圈,但人們卻以自己所在的地球為參照,假設是太陽運行一周,稱之為太陽的「視運行」,並稱太陽視運行軌道為黃道。
黃道與赤道平面相交於春分點和秋分點,以太陽垂直照射赤道時的春分為零度起點,太陽每運行15°所經歷的時日為一個節氣,二十四節氣即具體指太陽在黃道上的24個位置點。
二十四節氣(圖片來自網路)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冬至後白晝時間日漸增長,但在短期內氣溫仍繼續下降。氣象資料顯示,每年冬至後都有強大的冷空氣和寒潮出現,造成驟然降溫。而且我國大部分地區1月是最冷的月份,故民間有「冬至不過不冷」之說。
每逢冬季,南北方人都以不同的方式進補山珍野味,意思是說只有這樣,在寒冷的冬天才能抵禦嚴寒的侵襲。到底如何正確進補呢?
睡覺是最好的進補「冬令進補,開春打虎」,幾乎是每個進補的人熟知的「名言」。對於中國人來說,「冬令進補」,差不多就像是「人餓了需要吃飯」一樣的公理。
春生、夏長、秋斂、冬藏。其中冬藏,意為藏於養精蓄銳,藏於休養生息。所以進補的第一要招,先補覺。 古語曰:「起居有常,養其神也,不妄勞作,養其精也。」就是不要晚睡、不要熬夜。「時長保證」是優質睡眠的一個必要條件。因此,在冬季,適度的慵懶,偶爾睡個「回籠覺」,都是冬藏之時順應身體呼喚的養生之道。
同時,中國有一句老話,「民以食為天」,美食、美味、補益等概念浸淫在我們的文化當中:我們剛剛「秋貼秋膘」,而後又「冬再補膘」,這樣不停地「補」下去,「只能是一胖毀所有,三斤之後又三斤。因此,在不會餓著的好光景的當下,『補』的精髓,還是要量『出』為『入』更合理」。
「出」也是補
吃得痛快的前提是出得順暢,「出」也是補,就是要保證大便通暢。
冬季乾燥缺水,蝸居不動,同時又好補多食,這都是便秘的誘因。因此,多喝水,「可以用嘴唇乾不幹作為是否缺水的一個標志物」,抹唇膏不是關鍵,喝足水才是重點。「少量多次飲水,喝的時候不要一飲而盡,慢慢喝,小口喝,不著急。」
冬季室外寒冷,則阻擋了我們走向室外的腳步,因而,戶外運動減少。但是,室內運動不能少,這對於防治便秘很重要。在冬季,人們可選擇在室內做一些便於進行的簡單腰腹部運動,比如舞蹈、仰卧起坐等運動。另外,「肚宜常摩」,記起來的時候、閑起來的時候,多做做腹部按摩,這樣可以加速腸道蠕動,以防治便秘。
飲食均衡才是「補」
什麼才是正確的進補方式呢?吃得適度,吃得均衡,才是「補」。
首先,不要迷信「大補膏」。冬令補膏,性價比不高,不必迷信,不管廣告吹得多麼天花亂墜,哪怕是祖傳秘方也好,都當它是「大力丸」就好,不必當真。
其次,葯補不如食補。對於普通人群,食物就是最好的葯物,沒有必要追風吃葯,補葯也是葯,沒必要。只要膳食均衡,就是補。
總之,冬令進補,睡補第一,睡個小小的懶覺是養生之道;水補不能少;動(運動)補不能缺;食補就是多食蔬菜水果,均衡膳食,這樣,吃得香還不胖。
Ⅱ 冬至已至,怎麼養生更能長壽
借鑒下日式養生方法啦!他們的健康法則,該學!
1、尊重食材本真味道
日本人偏愛蔬菜,烹調少油,尊重食材原本的味道。而在中國,烹炸煎炒,是中國較傳統的烹飪方式,但高溫狀態下容易流失食用油的營養成分,甚至產生高危致癌物。
2、偏愛綠茶
科學家認為,綠茶是日本人長壽的秘訣之一。綠茶有許多保健作用,可以降低心臟病的風險,抑制膽固醇的吸收,減少壞膽固醇,殺菌消炎,緩解或延緩動脈粥樣硬化,加速體內脂肪燃燒,綠茶富含鞣酸,有助於延緩衰老,其中抗氧化能力是維生素E的18倍。兒茶素、茶多酚是強氧化劑,可抑制細胞突變、癌變。
3、愛干凈
不管在東京這種大城市還是在鄉村小鎮,日本的街道永遠是乾乾凈凈的,沒有人聲喧囂的嘈雜。櫻花飄落時,漫天粉白的花雨,路邊長凳上坐著安安靜靜的老人與貓。這種生活環境讓人心態平和,遠離浮躁。已經有明確的證據顯示,噪音污染和環境污染會導致血壓升高,甚至直接對心血管造成損害。
4、少吃鹽
日本人吃鹽也很少,每天的鹽攝入量還不到中國人的一半。這點非常關鍵,目前鹽與高血壓的關系已經非常明確,它會引發心臟肥大和動脈粥樣硬化。
日本政府早在1975年就開始重視國民減鹽問題,並發起了一系列減鹽運動。而且,在世界衛生組織的督促下,日本人現在非常注意從飲食的方方面面控鹽。比如,不喝太多味增湯,吃拉麵時別喝湯;炒菜、燉菜時最後再放鹽,這樣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鹽的攝入量。
5、每天要吃30種食材
日本厚生勞動省早在1985年就制定了《為了健康的飲食生活指南》,倡導民眾一天盡量吃30種食材(包括烹調油和調味品),營養才全面。此後,很多人將其當作每日飲食准則,比如五色壽司飯會以米飯為主料,加入甜蝦、貝肉、烏賊肉、魚籽、金槍魚、糖薑片等;做菜時,用多種食材做成一道菜;味噌湯里有豆製品、海鮮、蔬菜等。
即便在外就餐,飯館也會盡可能提供多種搭配。為了防止熱量超標,每道菜的量都很少。飲食多樣化尤其是果蔬攝入多有利於攝入足夠的營養,起到保護心血管健康、延年益壽的作用。
6、多吃海產品
日本人從小的飲食就離不開魚。很多研究證明,長期吃魚,特別是深海魚類,如鮭魚、鮪魚等,不僅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降低膽固醇,還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達52%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