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用音樂養生
一般都是鋼琴去把貨人是那種比較柔和的音樂,而不是那種嗯dj一樣的,比較動感的音樂,一定要調柔和的,並且是溫柔風,不要太細清也不要太悲哀,這樣有助於養生。
⑵ 為什麼說音樂能使人長壽
根據科學家的調查統計,經常聽音樂的人比不聽音樂的人,平均壽命要長5至10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醫學博士最近統計了35名美國已故音樂指揮的年齡,發現他們平均壽命為73.4歲,比美國男子的平均壽命高5歲。蘇聯的只德加蘭民間歌舞團,演員的平均年齡為90歲,建團發起人目前已經110多歲了。為什麼音樂能使人長壽呢?經過研究和觀察得知,這與使用大腦的方法不同有關。人的大腦可以分左右兩個部分,一般說來,左腦有計算、思維、語言等機能,科學家稱之為「語言腦」,右腦有控制情緒、感情、美感意識等機能,科學家稱之為「音樂腦」。由於音樂家比其他職業的人多使用「音樂腦」,使情緒和體內機能活躍,有益於健康,長壽的原因也就在這里。還有,音樂的不同的旋律、節奏、調性、速度,能使人聽了分別起到鎮靜、興奮、鎮痛、降血壓等保健作用。音樂通過人的聽覺器官傳入大腦後,對神經系統產生良好的刺激;對心臟、心血管系統,消化器官,肌肉緊張程度都有著良好的調節作用。歡快的音樂,可以加強人的消化系統的活動功能,促進胃液的分泌,增加食慾,幫助消化。另外,音樂作為外界一定頻率的機械振動(聲波的振動),作用於人體後,有使人體產生有益的共振的作用。這種共振能使人精力充沛,情緒飽滿。關於音樂能使人長壽的原因,雖然到今天為止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但是,音樂能使人長壽這個事實,已被人們普遍認識到了。
⑶ 聽音樂可以長壽嗎
可能會吧!
佛教上說,今生長壽是因為上輩子做過無畏布施(不殺生)。
⑷ 常聽音樂有助於健康長壽嗎為什麼
音樂與健康的關系,我國古代早有記載。《黃帝內經》論述了五音(宮商角徵羽)與人之五臟(脾肺肝心腎)七情間的對應關系,深刻闡述了五音在調節情緒、治療臟腑疾病中的功用,創建了「五音、五聲醫療之法」與「琴簫養生之道」。《理瀹駢文》中寫道:「七情之病,看書解悶,聽曲消愁,勝於服葯也」將音樂視為葯物;並記載用「唱舞以娛」的方法治療精神病變的驗案。宋朝的歐陽修說:「吾嘗有幽憂之疾,而閑居不能治也,既而學琴於孫友道滋,受宮音數引,久而樂之,不知疾在體」。用學習奏琴的方式,而治癒了疾病。
現代物理學、生理學、心理學與醫學科學研究的成果表明,音樂是人體的遺傳密碼。據報載,日本學者給某種大腸桿菌的遺傳密碼的每個鹼基字母定一個音符,C=3,T=5……,按其鹼基順序譜成旋律,奏出來竟是一首悅耳的樂曲。因此,報刊對音樂與健康 「不是良葯有時可勝似良葯」、「不是良方有時可勝似良方」 的報導,與日俱增。
音樂對健身具有五大功能:一是聲,通過「耳聞」與「神聽」被大腦感知作用於人體;二是情:音樂作品表達的情緒(悲、歡、喜、樂;安寧、平靜、開闊、奔放、雄壯、高昂等)直接作用於思維和人的肌體,產生養生健身效果;三是意,即音樂的旋律、和聲、配器、節奏、速度、調式與調性表現的整體效果,使聽者產生想像和追逐,將聽者帶入一種現實的意境中,諸如高山、流水、森林、草原、清晨、風雨、陽光、月夜等不同的意境之中,使人獲得滿足和享受,達到調節思維和肌體的效果;四是速,即音樂具有的快慢節奏和輕重緩急特性,快而強的音樂使人聽之欲動,安靜而詳和之音可使人心緒平和安閑,雄壯有力之樂使人精神抖擻,對人的思維與反應產生直接影響;五是波,即音樂聲波產生的能量,會直接影響人的血脈跳動和腦細胞思維頻譜。因此,音樂能量及音樂語被人接收後會對神經系統、消化系統、血液循環系統和五臟六腑產生直接影響,同時作用於思維,影響心理與情緒變化,達到健身治病的效果。
現代自然科學的研究證明,不同的音對調節人的情緒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如A柔情, B恬靜, C果敢, D熱烈, E安舒,F和悅,G平靜。中國的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宮音悠揚和諧,可助益飲食;商音熱烈隸勁,可制止躁怒;角音安舒流暢,可助人入眠;徵音激情詠越,可通調血脈;羽音透徹柔和,可啟迪心靈。有人稱音樂是神經系統的「維生素」,是花錢最少的「保健品」。
悅耳的音樂一可以改善神經、心血管、內分泌和消化系統的功能,促進人體分泌有益於健康的激素、酶、乙醯膽鹼;二可以調節血液流量、神經傳導、胃腸蠕動、肌肉張力和新陳代謝;三可以增強呼吸功能,提高應激能力;調整神經系統,提高大腦靈性;康德曾說過,「音樂是高尚機智的娛樂,這種娛樂,使人的精神幫助了人體,成為肉體的醫療者」。
http://www.shouxi.net/event/200506/5373_93629.aspx
http://www.renwen.cn/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463
http://www.pudong-e.sh.cn/teseweb/ysjy/yinyuexuexiziyuanku/yinyueyujiankang.htm
http://www.hhst.net.cn/main/detail.asp?id=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