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醫養生三部曲——氣血充足、經絡暢通、臟腑平衡
中醫 養生 ,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 養生 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總之, 養生 就是保 養生 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 健康 活力。精神 養生 是指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 健康 、延年益壽的目的。
中國傳統 養生 強調對人與自然的關系,認為人應順應自然環境、四時氣候的變化,主動調整自我,保持與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
中醫 養生 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 養生 是以培 養生 機、預防疾病、爭取 健康 長壽為目的。中醫 養生 有食養、葯養、針灸、按摩、氣功等豐富多樣的 養生 技術。
養生 首要就是養氣血
《 黃帝內經?素問篇》說:「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 景岳全書 》說:「人有陰陽,即為血氣。陽主氣,故氣全則神旺;陰主血,故血盛而形強。人生所賴,維斯而已。」先賢說:「氣血盈,則百病而不生。」人體 健康 最重要的就是「氣血」二字,我們身體的一切疾病,都是氣血出現問題而導致的。小到發燒、感冒,大到腫瘤、血栓,這些疾病產生的主要原因都是氣血不暢、氣血不足。
西醫說人體需要各種各樣的營養元素,而對於中醫來說,人體最需要的就是氣和血。可以說人體就是靠氣血在供養著,氣行血行,氣滯血淤。氣血充足,運行通暢,人就會 健康 長壽,否則人就容易得病。只要氣血和順,人體自然不會出問題。所以我們說, 養生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養氣血。氣血通調則身體無恙,百病不生;氣血不調則怪病不斷,痛苦不堪。一切人體的 健康 問題都是由氣血不暢、氣血不足導致的;所有身體問題的調理都要靠通暢氣血、補足氣血來實現。
只要我們讓氣血暢通,就能百病不生;只要我們把氣血補足,人體的自愈能力就會自動開啟,發揮作用。
氣血是人的後天之本,人體的五臟六腑、骨骼經絡,乃至毛發皮膚都必須依賴氣血的滋養,沒有氣血就沒有生命。
而養氣血又分兩個方面:一是補,通過睡眠、葯物和食物等方法來補充足夠的氣血,氣血充足是人體 健康 的基礎。二是運,光把氣血補足了不夠,還得把它們運送到身體各個部位,否則還是徒勞無功。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張子和說「氣血流通為貴」也是這個意思。如何補足氣血呢?
現在的人物質條件充裕,似乎吃進去了東西,就等於補充了營養,身體就 健康 了一樣。其實不是這樣的,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所需要進養的食物及補品自然不同。另外,自然界的風寒燥火,人的喜怒哀樂,都會對氣血的運行產生影響,會干擾本來正常運行的氣血,使之偏離正常的軌道,從而導致臟腑得不到該有的滋潤而出現病變。
養生 注重經絡暢通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才能讓氣血順暢運行,不出現逆轉呢?這個就得從經絡來說了。我們知道,氣血運行的通道是經絡,氣血如果運行不暢,就會堵在那裡,這時候最重要的是將堵塞的經絡打通。所以,中醫最強調的一個詞就是「疏通經絡」。
《黃帝內經》說:「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經絡對於人體來說,有平衡陰陽、營養全身的能力,所以經絡學在中醫里擁有至高的地位。
有人稱之,經絡在人體像個互聯網。經脈深藏在人體內,把持著各個臟腑的家政大權;絡脈是經脈上的細小分支,彼此通聯直達體表,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儼然像個龐大的互聯網。穴位是網上的一個個站點,氣血是通行在各站的機車,永遠高掛「免停」牌,一旦停了,只能由醫生來兼任網管了。
經絡具體說來,它有以下作用: (1)聯系全身經絡可以把人的內臟、四肢、五官、皮膚、肉、筋和骨等所有部分都聯系起來,每一條通路通暢,身體才能保持平衡與統一,維持正常的活動。 (2)運行氣血 氣血也要通過經絡輸送到身體各處,滋潤全身上下內外。這是經絡的第二個作用。每個人的生命都要依賴氣血維持,經絡就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只有通過經絡系統把氣血等營養輸送到全身,人才能有正常的生理心理活動。(3)人體屏障 外部疾病侵犯人體往往是從表面開始,再慢慢向里發展,也就是先從皮膚開始。經絡向外與皮膚相連,可以運行氣血到表面的皮膚,好像磚瓦一樣壘成堅固的城牆,每當外敵入侵時,經絡首當其沖地發揮其抵禦外邪、保衛機體的屏障作用。(4)反映內在 疾病也有從內生的,「病從口入」就是因為吃了不幹凈的東西,使身體內的氣血不正常,從而產生疾病。這種內生病首先表現為內臟的氣血不正常,再通過經絡反映在相應的穴位上。所以經絡穴位還可以反映人內在的毛病,中醫管這叫「以表知里」。 (5)調氣血人的潛力很大,我們的肝臟只有1/3在工作,心臟只有1/7在工作……如果它們出現問題,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激發、調動身體的潛能。按照中醫理論,內臟跟經絡的氣血是相通的,內臟出現問題,可以通過刺激經絡和體表的穴位調整氣血虛實。這也是針灸、按摩、氣功等方法可以治療內科病的原因。我們都知道,嘴不但能吃飯,還能吃進細菌,成為疾病感染的途徑。經絡也一樣,它可以運行氣血,行使上面說的那些功能,但是人體一旦有病了,它也是疾病從外向里「走」的路。但只要我們知道了它們的循行規律,就可以利用這一點來預防疾病的發展。這就好比敵人來偷襲,我們知道了他的行軍路線,就可以提前做好防護准備。
養生 重視臟腑平衡
氣血暢通、充足與否,成為一個人能否百病不生, 健康 長壽的關鍵。如果一個人長期超負荷工作、過度勞累、生活不規律等,就必然會氣血不足,那能供給五臟六腑的動力和能量也會不夠,臟腑為了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必須超負荷運轉,一天兩天沒有問題,時間久了,損傷出現,經絡不通,臟腑功能衰弱,身體內部環境一片混亂,那時我們的身體既沒有力量及時清理內部的毒素,又缺乏能力抵禦外來致病因子的侵襲,因而,生病也就成了意料之中的事情。
《黃帝內經·素問》曰: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中國傳統醫學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氣所湊,其氣必虛;百病生於氣。何以養氣,以自然物品之精髓,養人體之正氣。
五臟六腑絕對是人體的硬體。臟腑有陰陽之分,五臟屬里,故為陰;六腑屬表,故為陽。
五臟是指心、肺、脾、肝、腎。五臟具有化生和貯藏精氣以及藏神,主志的功效。其生理作用雖然各不相同,五臟間的各種生理功能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以保持其生理活動的協調平衡。六腑是指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它們的共同功能是受納腐熟水谷、傳化精微、排泄糟粕。
五臟六腑之間的各種生理功能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以保持著人體生理活動的協調平衡。
通常情況下,即使發生疾病,機體本身也能充分應付。當然,不是所有疾病都是靠機體自行治癒,有些病還是要靠葯物、手術、心理等手段來治療。多數情況,外源性病因及葯物在疾病發生與治療的過程中只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扮演主要角色的卻是人體自身。中醫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如果體內正氣充足,邪氣就不會破壞體內的陰陽平衡。
臟腑之間具有互相支持的協同作戰能力,這樣可以使全身陰陽協調,維持整體的 健康 狀態。如肝主升發,它善於升發陽氣,宣散郁滯,調暢氣機、通利氣血,所以能夠促進脾胃升降;而肝和肺的合作就更加重要了,因為肝屬木主升,肺屬金主降,他們的運作使得氣機有升有降,有升有降才達到了平衡。如果其中一個功能失調,那麼人體的氣機升降就會失去平衡,而且最後陰陽不調、氣血不周,清氣不升,濁氣不降,不能循環流通,全身就會生病。
臟腑協調能力決定了人體自我修復潛能的大小。從 養生 角度來看,協調臟腑是通過一系列 養生 手段和措施來實現的。怎樣來協調呢?一方面要強化臟腑的協同作用,增強機體新陳代謝的活力;另一方面還要「糾偏」,當臟腑間偶有失和,及時予以調整,以糾正其偏差。中醫稱之為「扶正固本」,就是重視機體的自我修復能力,用各種手段去恢復、促進機體的自我修復能力。
這個所謂的機體的自我修復能力,用現代觀念來理解,就是臟腑組織的細胞再生能力。有許多的病,如肝病、腎病、心臟病,其致病因素為多發性的、非特異性的、隱蔽性的。或查不出來,或雖查出來卻無特異性的治療。此時我們就可以應用各種手段去促進其自身的修復能力、恢復促進其細胞再生,通過這種途徑而使臟腑組織得以平衡,生理功能紊亂得以恢復。
五臟六腑都需要氣血的滋養,經絡的暢通,才能正常的工作;而充足的氣血則有賴於 健康 的五臟來提供。所以說 健康 的根本在氣血,要想身體 健康 ,就必須氣血充足、經絡疏通、臟腑平衡。
⑵ 中醫養生學的途徑是什麼
養生二十宜
1、發宜常梳:
每日早晨梳發數十次,可以疏風散火,明目清腦。
中醫認為:腎藏精,主骨生髓,其華在發。
常梳發則可促進腎功能,使全身得益。
2、面宜多擦:
每晨洗臉後,用雙手搓擦面部七八次,可煥發精神。
早晚再用中、食指揉太陽穴、枕骨下風府穴、後頸部兩側風池穴各十餘次,對預防感冒有特效。
3、目宜常運:
經常旋轉活動眼球大有益。可先從左而上再至右而下,反復七八次;再從右而上至左下,如法運轉眼球,然後閉目少息再睜開,則視覺明朗。
4、耳宜常彈:
用兩掌分別緊壓左右耳門,以中指和食指相扣,彈擊後腦勺作咚咚聲,彈擊七八次後兩掌離開耳門一次,如此行三四遍後則聽覺靈敏,並有健腦之功。
5、舌宜舔齶:
舌尖平時宜有意無意地常添上齶,可促使津液的分泌。
中醫認為口津是舌上之水,人身之寶,又是一種消化酶,故要求津宜數咽,不得隨意吐掉。
6 、齒宜數叩:
叩齒就是上下牙叩咬作聲,每晨行三四十次,可健牙齦,齒堅無疾。
7、便宜禁口:
指大小便時應該閉嘴咬牙。
練武術及氣功之人很重視此法,它既屬內養功之一種,亦有固齒護齦的作用。
8、濁宜常呵:
「不潔之氣,甚於利刃」。
在空氣新鮮的環境中,進行吐故納新的深呼吸,對健康有利。
9、體宜常動:
「生命在於運動」。
不動則肌肉、組織、關節會發生「廢用性萎縮」現象。故人到中年應腰宜常伸、胸宜常挺、腹宜常收、肢宜常搖。
10、肛宜常提:
常提肛對防治痔瘡有效。
方法是有意識的收縮、放鬆肛門括約肌,早晚各性三四十次。
11、身宜常浴:
常進行日光浴、水浴、空氣浴,可增強人體神經和心血管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亦可提高人體對氣溫變化的適應能力。
12、足宜常浴:
每晚臨睡前用熱水泡洗腳是健身要訣之一,有益於睡眠。
洗後若用手掌摩擦足心湧泉穴三四十次,則對老年人冬季保健更有意義。
13、精宜常固:
古諺雲:「毋勞汝形,毋搖汝精,乃可長生。」
性生活過度會導致腎虛,還會影響機體生理功能而促使早衰。故對性生活能節制者,多能長壽。
14、氣宜常養:
氣為人生四大患(酒、色、財、氣)之一。怒則氣上,恐則氣下,思則氣結,悲則氣消,驚則氣亂。
氣之中以怒氣為最凶。
故必須強加克制,不可放縱。
否則大怒傷肝,既能敗事,也會傷體。
15、心宜常寬:
指心胸開闊,精神舒暢,樂觀條達,隨遇而安。
16、神宜常凝:
指注意力要常凝聚不散。工作、學習要專心致志,八小時以外,應寄情於琴棋書畫、蟲鳥花草,這是凝神養生的妙法。
17、營養宜備:
指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糖類等營養素都須供應無缺,與機體消耗取得平衡,否則將不能維持人體健康。
18、飲食宜慎:
飲食必須注意衛生。要定時定量,不暴食,不偏食。煙宜謝絕,酒要少飲。
19、起居宜時:
生活起居要有規律,不戀床,不少寐。挑燈夜戰不提倡,白日「高枕」不足取。
20、勞逸宜均:
指「忙中有閑,閑中要忙」。人體各部位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要保持興奮與抑制、緊張與鬆弛的相對平衡,才能不影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