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養生 > 中醫養生在中華傳統中被視為什麼

中醫養生在中華傳統中被視為什麼

發布時間:2024-12-10 13:02:22

A. 淺談中醫養生知識大學生論文範文

現如今,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中醫養生越來越成為熱門話題。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中醫養生論文的 範文 ,供大家參考。

中醫養生論文篇1

淺談中醫養生倫理

【摘要】中醫養生思想源遠流長,自古有之,歷經幾千年的積淀,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和養生 方法 ,蘊含著豐富的倫理思想。

【關鍵詞】中醫;養生;倫理

中醫養生思想源遠流長,自古有之,是中華 傳統 文化 的瑰寶,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貢獻。中醫養生思想是在中華傳統文化大背景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經歷了傳統文化的洗禮和熏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蘊含著豐富的倫理思想。

1中醫養生的倫理意蘊

1.1中醫養生的內涵所謂“生”,是指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養生一詞,源出自《管子》,乃保養生命以達長壽之意。養生就是根據生命的發展規律,講求天人之和,注重四時之變,保持陰陽平衡,實現培養生機、健康精神、延年益壽的目的,從而將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達到“治未病”的境界。

養生是為了個人的健康和長壽,但健康和長壽從來就不單單是人體本身的問題,也不僅僅是每天攝入多少蛋白質這么簡單的事情。也就是說養生不能僅僅囿於人體生物模式之下,其與外在客觀條件密不可分。

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養生理論就認識到了自然環境與健康長壽之間存在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如《呂氏春秋》中論述了水質與健康的關系:“輕水所多禿與癭人,重水所多�與�人,甘水所多好與美人,辛水所多疽與痤人,苦水所多�與傴人。”[1]《黃帝內經》則提出了地理環境與健康長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認為優美的環境、適宜的水土有利於人的健康和長壽。

中國先哲還認識到了健康長壽與先天遺傳有著密切的關聯:“先天強厚者多壽,先天薄弱者多夭。”[2]需要指出的是,中國養生學作為極具生命活力的古老學科,注重客觀因素在健康長壽中的作用並不是它的最大特點。事實上,中國養生學所關注的重點完全是如何在已然的客觀條件中去努力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通過節約、慎用生命的能量,以達到祛病延年的養生目的。明代張景岳認為“後天培養者壽者更壽,後天斫削者夭者更夭”,“後天之弱者常知慎,慎則人能勝天矣”。也就是說一方面先天遺傳與健康的關系固然重要,另一方面更為關注人的主觀能動性“養”。

1.2中醫養生的特徵

與現代西方醫學不同的是,西醫強調“與疾病做斗爭”,即用化學方法對人體的干預、對疾病的斗爭和除惡務盡的態度,其前提是疾病出現器質性病變。而事實上,人體在出現器質性病變之前,在能量層面已經表現出問題,隨之而來的是功能性失調。現代醫學對器質性病變之前的問題卻無能為力,而中醫養生著眼於“知未病”和“治未病”,其特徵是它對生命和健康秉承著順應自然的信念、陰陽調和的態度以及過猶不及的中庸觀。

1.2.1順應自然的信念

道家認為順天者壽。違背自然和生命的天性是人健康長壽的第一大敵人。《呂氏春秋・重己》閃耀著順應自然的思想光輝,大凡生命長久都是順應它的天性的緣故。使生命不順的東西是人的慾望,所以聖人一定首先節制慾望,使之適度。房屋大了,陰氣就多了;檯子高了,陽氣就盛了。

陰氣多就會得腿腳行走不便的毛病。陽氣盛就會得肌肉萎縮活動困難的疾患。這是陰陽不適度帶來的疾病。因此,古代帝王不住大房,不築高台,飲食不求豐盛珍異,衣服不求過厚過暖。衣服過厚過暖脈理就會閉結,脈理閉結氣血就會不通暢。飲食豐盛珍異胃就會過滿,胃過滿胸腹就會悶脹,胸腹悶脹氣就會不通暢。可見,實現健康長壽的路徑只能是“道法自然”,而不是“我行我素”,這是已經證實了的人類生存之道的千年智慧和唯一正確的道路。

1.2.2陰陽調和的態度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陰陽是宇宙中兩個最基本的關系。陰陽和諧是萬事萬物和諧的根本,若根本不和諧,則什麼都談不上和諧了。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3],說明萬物、人事皆以陰陽和諧為存在的條件。所以說陰陽和諧是根本之道,是客觀規律。陰陽和諧論影響了中醫對健康的看法,如果人體是陰陽和諧的,那就是健康的。“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4]判斷人體健康與否的首要條件,就是看陰陽是否處於一種相對平衡和穩定的狀態。陰陽平衡便是陰陽雙方在消長和轉化的過程中,雙方誰都既不太過也不太衰,呈現出的一種和諧的狀態。這是生命存在的一種正常狀態。在中醫看來,所有的疾病都可以看作陰陽關系出現了不協調,所以對待疾病的態度應該是調和陰陽而非“與疾病做斗爭”。

1.2.3過猶不及的中庸觀

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完整和最完美的體現,它的生命觀、健康觀、治療觀等,都是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具體化。從一定意義上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倫理文化,中庸思想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核心內容和最精彩表述。

中庸觀反對“過”和“不及”,認為“物無美惡,過則為災”,因為物極必反也。司馬遷在《史記・田叔列傳》中指出物極必反是宇宙之道,“月滿則虧”,“物盛則衰”,乃天地之常也。《呂氏春秋・重己》曾論述到:從前,先輩聖王修建庭廊園池,只要能夠游目眺望、活動身體就可以了了;興造宮室台榭,只要能夠避免乾燥和潮濕就可以了;製做車馬衣裘,只要能夠安身暖體就可以了;備置飯菜酒漿,只要能夠適口充飢就可以了;創作音樂歌舞,只要能夠娛情養性就可以了。……他們之所以要這樣,並不是喜好節儉,厭惡奢靡,而是要使身心得到適當的調節。不一味地放縱,無過無不及是養生的一個最高境界,也是養生的基本理念。

2中醫養生的倫理定位

2.1貴生養生思想根植於道家的貴生思想,只有貴生,才能養生。養生亦即貴生賤物、重生輕物。也就是說生命本身是最可寶貴的,貴於生命之外的東西,即一個人不可以用生命去博取身外之物,諸如功名、利祿、道義和理想等。因為生命高於一切,是最寶貴最有價值的東西,故“死王樂為生鼠”也。一個人如果貴生輕物,那麼即使失去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得到的卻是最寶貴最有價值的東西:健康和長壽。如果一個人貴物輕身,那麼即使他得到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卻可能失去生命。會有誰願意殺身以易衣,斷首以易冠呢? 《呂氏春秋・重己》有雲:“今吾生之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論其貴賤,爵為天子,不足以比焉;論其輕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論其安危,一曙失之,終身不復得。”所以,“聖人深慮天下,莫貴於生。”[5]

隋唐時期偉大的醫學家孫思邈撰寫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起因就是他認為“人命至重,貴比千金”。在貴生的基礎上,人們才會去學習養生。養生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生命的量,也就是如何延長壽命。其次就是追求生命的質,也就是身心健康,要活得好,活得精彩。

2.2重養經濟的發展、技術的進步給人類帶來的舒適和方便毋庸贅言,但同時也帶來了疾病的施虐。也就是說經濟和技術並不必然帶來健康和長壽,“夫道者年皆百歲。”意思是懂得養生之道的人才能健康長壽。一個“養”字,既是生活方式,也是生存之道,更是獲得健康長壽最基本與最巧妙的關鍵技術所在。

中國傳統文化在一定意義上說是倫理文化,強調修身養性,甚至把“學道”和“養生”看作“一串事”。

首先,重視養德。在中國,不論儒家、佛家還是道家,自古就非常強調道德修養對人的健康的重要性。在孔子看來,“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在《莊子》中有“德全而神不虧”的思想;《黃帝內經》繼承了道家的思想,認為人的健康長壽和道德相關。孫思邈更是發揚了這個觀點,認為“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不能延壽” 。

仁者指博愛濟眾,樂善好施的美好人格形象。“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寧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6]。儒家甚至把“養德”看作“養生之根”。“善養生者,當以德行為主,而以調養為佐”。

其次,重視養心。中醫認為,心乃“君主之官”,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中醫養生強調“重在養心”,養心的核心,就是讓心態平和,清心寡慾,減少各種慾望,讓氣血按正常的規律運行。如果雜念重生,心神動盪不安,就會消耗大量能量;常保持心理平衡的人五臟調順,氣血勻和,陰平陽秘,所以能健康長壽。心理安寧,身體才能健康,才能長壽。

當今世界,利益至上,當思太白先生的“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的境界,才能“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7]

參考文獻

[1]《呂氏春秋・盡數》。

[2]《景岳全書・先天後天論》。

[3]《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4]《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

[5]《呂氏春秋・貴生》。

[6]《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7]《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

中醫養生論文篇2

試談中醫養生之足部按摩

足部按摩:人的雙足並攏恰象端坐的人體,各組織器官在雙足都有其對應的解剖部位,即反射區。運用物理方法(如手指、按摩工具)在人體雙足部相應的反射區上施以按、壓、刮等手法,能調節人體各臟腑器官的生理功能,從而達到診斷疾病、治療疾病、自我保健的目的。這種方法稱為足部按摩法。足部按摩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寶貴的文化遺產。隨著社會的發展,足部按摩已成為時尚的、流行的養生方式和社交方式。適宜的足部按摩能夠促使足部毛細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促進有毒有害代謝產物的排除,起到安神助眠、解除疲勞、自我減痛、自我救急、增強機體免疫力、延年益壽、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作用。

1足部反射區的分布規律

1.1對稱性如果人體的器官成雙,則反射區在雙足就成對存在,如腎、輸尿管、肺、眼、耳等。

1.2整體性人體的兩只腳並在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全息胚。除了成雙的器官外人體還有一些單個器官,靠近人體左側的器官反射區在左腳上,如心、脾、降結腸、乙狀結腸等。靠近人體右側的器官反射區在右腳上如肝、膽、盲腸、回盲瓣等。

1.3特殊性人體的某些器官如鼻、氣管、喉、胃、胰、十二指腸、膀胱等,位於人體中間部位,這些特殊位置的器官在反射區的定位上也呈對稱性。在對足部反射區的認知和理解上應有立體感,如兩腳並在一起,其形狀就是一個端坐的人,並在一起的部位稱腳內側,是人體的正中線脊柱的反射區,也是上述器官反射區的分布區域,兩腳外側是肩、肘、膝等的反射區。

2足部按摩的理論依據

2.1中醫經絡原理早在《黃帝內經·觀趾篇》中就有對足部按摩的記載。中醫認為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在腳上都有經絡相連,在連接人體的十二條經脈中,有六條起止於足部,雙腳是足三陰之始,足三陽之終,且分布著六十多個穴位,通過按摩,能夠調整陰陽,疏通經絡,化瘀止血,扶正驅邪,刺激會通過穴位接收,沿經絡傳導,對臟腑的生理功能有著重要的調節作用。

2.2生物全息論原理全息論是近代發展起來的一門學科,研究的對象是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根據這個理論,每一個具有獨立功能的局部器官都包含著人體的全部信息,因此叫全息胚。在足部這個全息胚中,有與人體器官相對應的特點,當人體某器官發生變化時,足部反射區首先會出現反應。相比之下足部按摩具有更大的優越性,因為足部這個全息胚具有發育程度高,最接近整體,足部又是末端的全息胚,神經血管豐富,感覺靈敏,信息傳導路徑密集,足部的體積和面積比手、耳、鼻等器官都大,便於按摩。

2.3神經反射原理神經反射是人體對外界刺激的一種反應,當人體的組織器官出現異常時,與足部相對應的反射區就會出現氣泡狀、砂粒狀、顆粒狀、條鎖狀、小結節樣等改變。按摩這些反射區時就會產生明顯的疼痛感。這種痛會沿傳入神經向中樞神經傳導,再經中樞神經調節並發出新的神經沖動,傳導到體內組織器官,從而引起一系列神經體液調節反應,激發人體潛能,調節體內失衡狀態。

實踐證明由足部反射區傳來的觸壓和痛覺沖動能形成新的興奮灶。新的興奮灶疊加,其強度超過有病理的興奮灶的強度,從而使病理興奮灶受到抑制,乃至完全消失。

2.4循環學說經測定足部血液流速為12mm/秒,按摩後血流速度可提高兩倍,由於心臟有節律的搏動,血液不停地在全身循環流動,成為機體內外物質運輸和交換的重要通道。當人體某個器官機能異常或發生病變時,就會產生一些對人體有害的代謝產物沉積在循環通道上。由於足部是處於遠離心臟的部位,加之地心引力的影響,這些有害物質就很容易在足部沉積下來,造成局部皮膚組織變異的現象,如皮膚變色、皮下顆粒、索條硬結節等。通過採用足部按摩,可促進局部循環、血流通暢,最終通過腎臟等排泄器官將這些沉積物排出體外,恢復臟腑的功能。

3按摩的手法、和力度及注意事項

3.1按摩的手法拇指按壓法、拇指推法、拇指扒法、食指扣拳法、食指鉤掌法、食指捏法、雙拇指扒法、握足扣指法、雙指鉗法等。

3.2按摩的力度應有力、均勻、柔和、持久。按摩的手法重則為瀉,輕則為補。由足跟向足尖方向為瀉,反之為補。順時針為瀉,逆時針為補。一般敏感區按摩時有痛感。指壓力度在3-5公斤,而且必須根據個人的忍耐度,在個人能承受的最大限度內,取得最好的效果,由輕到重,慢而有規律。

3.3注意事項

3.3.1飯前30分鍾、飯後1小時內不可做足部按摩。

3.3.2足部按摩前後,施受雙方須飲水300-500毫升溫開水。有嚴重心臟病、腎病的人及 兒童 、老人按摩前後飲水不要超過150毫升。

3.3.3女性在懷孕、月經期間不宜做足部按摩。但對月經不調、痛經者按摩時,力度要輕。

3.3.4各種傳染性疾病患者、足部有新鮮或未癒合的傷口,或足部骨折者、足部皮膚有皮膚病,如皮膚上的膿瘡、潰瘍者、.有出血性或出血傾向的疾病,如尿血、嘔血、便血等或白血病、血小板減少等病者。不宜做足部按摩。

3.3.5病人在服葯治療期間接受足部按摩不應停葯。

3.3.6老人和兒童按摩時間要適當縮短,對於嚴重的心臟病、腎病、糖尿病、肝病患者,按摩力度要輕,雙足按摩不能超過10分鍾。

3.3.7有資質的按摩師才可以對孕婦和月經期婦女做足部按摩。

3.3.8足部按摩師操作結束後,須用熱水洗手。

4結語

足部按摩在我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內經》里就有足部經絡學說和足部按摩的詳細記載。況且幾千年來,這種簡便、安全的保健方法一直為人們所鍾愛。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保持足部的血液循環通暢,對全身的氣血正常運行尤為重要,而足部按摩正是一種最佳的暢通足部血液循環的方法。足部按摩具有固養根氣、疏通經絡和調解神經的作用。通過對足部表面施加壓力,還可以啟動機體的調節功能,激發各器官細胞潛能,增強免疫力。通過對上述理論的應用,和對實踐的 總結 ,足部按摩,是獲取健康生活的必要的方式和方法。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中 醫養 生論 文”

B. 對中醫養生的看法

說實話,中醫中葯在養生保健,防病,治未病方面有獨到之處,不容置疑。下面我給大家介紹對中醫養生的看法,希望對你有用!

中醫養生看法1:中醫養生觀

養生和生活的關系決定了養生觀點的多面性。那麼,什麼是養生?為什麼要養生?如何養生?讓我們從養生文化高峰論壇上各位專家的精彩發言中,領略養生文化的悠久歷史和豐富內涵。

中醫養生主要有預防觀、整體觀、平衡觀、辯證觀。

1. 未病先防、未老先養。

2.天人相應、形神兼具。

3.調整陰陽、補偏救弊。

4. 動靜有常、和諧適度 。

中醫養生看法2:中醫養生法則

養生就是“治未病”,是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各種方法去實現的,是一種綜合性的強身益壽活動。

深度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養生觀。中醫認為,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無時無刻不受天地的影響,就像魚在水中,水就是魚的全部,水的變化,一定會影響到魚,同樣的,天地的所有變化都會影響到人。所以中醫養生強調天人一體,養生的方法隨著四時的氣候變化,寒熱溫涼,做適當的調整。

其二,陰陽平衡的健康觀。陰陽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養生的目標就是求得身心陰陽的平衡。什麼是陰呢?陰就是構成身體的物質基礎。什麼是陽呢?陽就是能量,陰陽是相對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動的、發熱的、都屬於陽;凡是向下的、往裡的、發冷的、都屬於陰。身體之所以會生病是因為陰陽失去平衡,造成陽過盛或陰過盛,陰虛或陽虛,只要設法使太過的一方減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陰陽再次恢復原來的平衡,疾病自然就會消失於無形了。所以,中醫養生高度強調陰陽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體觀。中醫養生注重的是身心兩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體的鍛煉保養,更注意心靈的修煉調養,身體會影響心理,心理也會影響身體,兩者是一體的兩面,缺一不可。

延長生命

《黃帝內經》在開篇《上古天真論》首起問題就是關系功能衰退和壽命的問題:“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神農本草經》則不斷提出“不老”的概念。聶文濤在《求索神農智慧》一書中指出:中醫學和中葯學的發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經驗積累,而是大量先哲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進行的探索。

《道德經》上曾經講到,那些善於養生的人們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傷害。他們知道如何通過正確的飲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從而獲得健康,也會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長久。當人們能夠遠離病痛,自然就能延緩衰老,延長壽命。

中醫養生看法3:中醫養生影響因素

首先,中醫養生貴在養德,這是健康和長壽的最重要條件。中醫養生歷來重視精神衛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書《黃帝內經》中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明確提出養生應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上古天真論中的養德,主要是體現在合同與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才能有利於壽蔽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而長生不老和福壽無疆的理想境界,必須是從生活方式病和社會方式病入手轉變,必須從人類的身心素質和道德素質的根本點改造好,將身心素質和道德素質負增長的下士,力挽狂瀾地改造好和奮起直追,將庶人(中士)和身心素質和道德素質比較優越的上士們一起,向賢人、聖人、至人、真人、神聖人的福壽無疆境界利己利他,這就是合同與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和此其道生促成的科學革命成果。

養生的第二個關鍵因素就是進行有規律的運動。生病的人需要運動,沒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過運動從而得以預防。在運動的同時,達到強身健體,增強意志、促進消化循環,增強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點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養生要求我們要培養健康的精神,穩定的情緒,這樣才能避免精神極端、心理波動,和情感不穩定。根據中醫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觀點,進一步說明情緒,精神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切對人體不利因素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緒。人的精神狀態正常,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會增強,從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中醫養生看法4:健康、平衡的飲食也是養生的必備因素。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四大基石:均衡營養、適量運動、充足睡眠、良好心態。膳食平衡首選即個性化科學食療,檢查偏食後補缺食、限過食達到膳食平衡——異病同治。個性化科學食療可以預防近百種常見身心智疾病,對於已病人群有促進康復作用。

數千年以來,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認定是達到長壽的關鍵因素,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則被認為是使健康出現問題的根源。預防疾病也是養生的重要一環。通過有規律的鍛煉,正確使用葯物,適當的進行食補,以及其他的有益於健康的活動,每個人都可達到強身健體,延緩衰老之目的。

中醫養生看法5:葯浴的好處

葯浴作用機理概言之,系葯物作用於全身肌表、局部、患處,並經吸收,循行經絡血脈,內達臟腑,由表及裡,因而產生效應。葯浴洗浴,可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淤、驅風散寒、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調整陰陽、協調臟腑、通行氣血、濡養全身等養生功效。現代葯理也證實,御眾堂葯浴後能提高血液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增強肌膚的彈性和活力。具體而言葯浴有以下功效:

1、檢測身體最真實的健康狀況(特別是亞健康,在打通的過程中);

2、檢測患病狀況和患病的部位(很多時候體檢的數據是無法檢測出身體最真實的健康狀況的,諸如亞健康、一些慢性病、身體隱形疾病及發展趨勢);

3、疏通經絡、打通全身血脈和小血管、打通全身氣血路、經絡路、臟腑及組織系統等通路;

4、祛風寒、除濕熱、散內毒、通過發汗排除體內毒素;

5、祛死血、生活血;

6、協調臟腑、通利關節、調理五行、平衡陰陽;

7、活化細胞、增強免疫力、提高血液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

8、增強肌膚彈性和活力、美容肌膚、抗衰老。

中醫養生看法6:中醫對靈芝葯用價值的認識

在中醫沿革的歷史中,靈芝深受歷代醫家的推崇,並以“太上之葯”的高貴形象和靈驗功效深入人心。我國現存最早的葯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共收錄了365種葯物,所載葯品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葯皆為有效、無毒者,靈芝即名列上品之最。

中醫認為,靈芝是所有補虛中葯中惟一歸腎、肝、心、肺、脾五經的葯物,既可補益肝、肺、腎,又可養心安神,健脾助消化。

所以,凡元氣不足、精虧神傷、齒落、發白、腰膝酸痛、關節不利、頭暈、耳聾、心悸、失眠、健忘、咳喘、氣短、乏力、納呆、腹脹等等,均可服之。

由於靈芝可大補五臟虛損、平衡陰陽、調和氣血,因此在中醫里,它被視為“輕身不老、延年神仙“的珍品。

C. 養生和養身有什麼區別

「養生」和「養身」含義不同,兩者是有區別的。

「養身」可以理解為保健,既身體保健,是為了身體健康做保養,一段時間內就可以達到目標,保健僅是為了身體健康,在人為的保護下,讓身體正常的運作提供幫助,增強身體免疫力抵禦疾病,舉個最直觀的例子,給汽車做保養,「養身」也就是這個意思。

現代青年人最常說的就是,保溫杯里泡枸杞,這是「養生」中的一種方式,「養生」是在方方面面的,「養生」要養自己的心態,保持心態良好,不悲不喜,這是「養生」,按時作息,早睡早起,這也是「養生」,飲食清淡,一日三餐都正常,這也是「養生」,學習自己的興趣愛好,看書作畫,這還是「養生」,「養生」是一門學問,是一個很寬泛的詞。

「養生」里是包含「養身」的,「養身」是「養生」的一個部分,「養身」對應「養生」中的調養身體,但他們最後統一指向的都是對自己好的方面。

閱讀全文

與中醫養生在中華傳統中被視為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農村養老金可一次性補交嗎 瀏覽:137
交農村養老保險填不填表 瀏覽:704
留學體檢哪裡可以做 瀏覽:751
呼和浩特市老年大學舞蹈班 瀏覽:349
常州養老要多少錢 瀏覽:674
老人摔跤與老年痴呆 瀏覽:743
父母和子女不同的房產如何分配 瀏覽:441
一六年退休教師補不補發工資啊 瀏覽:199
社保退休升工資 瀏覽:572
老年人胡話多 瀏覽:559
農村養老補貼政策 瀏覽:818
養老金還有8年一次補交多少 瀏覽:217
老人做肝移植能活多久 瀏覽:886
50歲求職簡歷 瀏覽:445
老年人夜間血壓高 瀏覽:727
60歲辦養老保險 瀏覽:534
濟南養老院對老人有什麼優惠 瀏覽:447
邯鄲長壽山有多高 瀏覽:205
重陽節如何祝福 瀏覽:904
株洲三甲醫院體檢有哪些 瀏覽: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