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霜降養生知識
每年陽歷10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10度時為二十四節氣中的霜降。霜降二十四節氣之一,天氣漸冷,開始有霜。小編整理了霜降節氣如何養生_霜降節氣養生九個知識,歡迎借鑒參考。
霜降節氣如何養生
九個養生小常識
1足部保暖
常言道:「寒露腳不露」。寒露後,氣溫逐漸降低,市民不要經常赤膊露身以防涼氣侵入體內,同時涼鞋可以收起來了,以防「寒從足生」。晚上用熱水泡腳,可使足部的血管擴張、血流加快,改善腳足部皮膚和組織營養,減少下肢酸痛發生,緩解疲勞。腳自古就有「人體第二心臟」之說。從養生理論看,腳離人體心臟最遠,而負擔最重,最容易導致血液循環不好,加上腳的脂肪層很薄,保溫性能差,容易受到冷刺激的影響。因此,足部保暖格外重要。
2適時添衣
寒露過後,老人、兒童和身體體質較弱者要注意防寒保暖,逐漸增添衣服。俗話悅「春捂秋凍」,但老人和患有各種慢性疾病者則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凍」出病來。
換季穿衣別太快,最好厚薄搭配,以保暖為主,不穿單衣也是寒露養生的重要一點。研究認為,當環境氣溫降低後,人體上呼吸道的抗病能力就會下降。因此,為預防感冒要適時更衣。
3朝鹽晚蜜
寒露是熱與冷交替的秋季的開始。養生專家提出,對付秋燥的最佳飲食良方就是「朝朝鹽水,晚晚蜜湯」。
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則喝點蜜水,這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還可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
現代醫學證明,蜂蜜對神經衰弱、高血壓、冠狀動脈硬化、肺病等均有療效。秋天常服蜂蜜還可起到潤肺、養肺的作用。
4早睡早起
寒露過後晝短夜長,自然界中的「陽氣」開始收斂、沉降。此時便是人們保養陽氣之時,因此,起居時間也應相應調整。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秋三月,早卧早起,與雞俱興」的論斷,就是告訴人們秋季養生的道理。專家說,早睡可順應陽氣收斂,早起可使肺氣得以舒展。
5灸臍養秋
如果因脾胃寒涼而腹瀉,可用艾灸的方式解決,艾灸肚臍的方法多種多樣,你可將燃燒的艾條直接懸在肚臍正上1厘米左右處施灸,以有溫熱感為宜。
每次灸半小時左右,每天1次,連灸10次為1療程。一般來說,一年四季都可用此法,但以秋冬季效果最佳。
因體質虛弱而出現的胃腸功能紊亂、神經衰弱等病,用此法防治效果很好。隔姜灸也是現代人常用的一種艾灸方法。取一塊姜,切厚片,在上面紮上幾個眼兒,放在臍上,點燃艾炷,在薑片上進行雀啄灸(就像鳥啄食一樣),以感溫熱且舒適為宜。
6養陰防燥
寒露後,雨水漸少,天氣乾燥,晝熱夜涼。許多人相繼出現中醫上所說的「涼燥」症狀,即咽干、鼻燥、皮膚乾燥等。
飲食上,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銀耳、蘿卜、番茄、蓮藕、百合、沙參等有滋陰潤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
水果有梨、提子、荸薺、香蕉等;蔬菜類有胡蘿卜、冬瓜、蓮藕、銀耳和豆類、菌類、海帶、紫菜等。
7適當養胃
秋天氣溫漸涼,而胃腸道對於寒冷刺激非常敏感,防護不當就會引發胃腸道疾病或使原有的胃病加重。因此,寒露以後的養生特別要注意養護好胃部。
首先要特別注意胃部保暖,適時增添衣服,夜間睡覺要蓋好棉被。另外,消化道潰瘍的發生、發展與情緒也有一定關系,要注意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緒穩定。
8適當運動
秋天氣候適宜,空氣質量較佳,不妨多接近自然、多運動,吸收天地精華。
秋季是運動鍛煉的大好時機,可根據個人情況進行鍛煉,長期堅持可增強心肺功能。散步、爬山等都是很好的選擇,但開始時強度不宜太大,應逐漸增加運動量。
9掃除抑鬱
秋季,臨床上抑鬱狀態的患者明顯增多。專家指出,深秋氣候漸冷,日照減少,風起葉落,常會勾起凄涼之感,使人們情緒不穩,易於傷感。
登山擴胸襟是抵抗秋季抑鬱症的有效辦法。中醫早就認識到,登山是治療秋季抑鬱症之良方。重陽登高,就是給秋季抑鬱症打一劑預防針。
Ⅱ 二十四節氣身體保養
二十四節氣養生大全(按時間順序列出)
小寒(公歷 1 月 5~7 日) 宜養腎;中醫認為「寒性凝滯,寒性收陰」。艾灸腎俞、湧泉、足三里、對養腎,保護脾胃有顯著效果。
大寒(公歷 1 月 20~21 日) 潤肺除惡燥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艾灸肺俞、大腸俞、中府並清痰飲食、可潤肺、保暖潤燥。
立春(公歷 2 月 3~5 日) 助陽生發「打春凍人不凍水」陽氣郁積易上火,立春養陽助生發。艾灸百會、風府、風池、肝俞、膽俞、可補陽氣、清熱解毒。
雨水(公歷 2 月 18~20 日) 《黃帝內經》說:「春主肝」,肝臟在春季活動比較旺盛。濕邪易困擾脾胃。艾灸天樞、三陰交、足三里、風市、湧泉可以健脾利濕。
驚蟄(公歷 3 月 5~7 日) 順時養陽春天肝當令,驚蟄護肝正當時,背痛腳涼者。艾灸肝俞、膽俞、三陰交、足三里、肩井可補足陽氣以健身。
春分(公歷 3 月 20~21 ) 要防舊疾發;百草發芽,百病發作,春分防故疾復發。春季眼病高發,調補肝腎是關鍵。艾灸肝俞、腎俞、三陰交、足三里、可以補充肝的精氣。
清明(公歷 4 月 4~6 日) 當防高血壓清明之時,人體肌膚腠理舒展,五臟六腑因內外清氣而潤濡。艾灸神闕、關元、氣海、湧泉、可以預防高血壓。
穀雨(公歷 4 月 19~21 日) 三月百蟲生,風熱感冒也流行,人之氣與自然界是相通的。艾灸足三里、天樞、大椎可以清肺熱、防感冒。
立夏(公歷 5 月 5~7 日) 養心正當時《黃帝內經》特別強調:「夏季「更宜調息凈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夏季心火旺。
小滿(公歷 5 月 20~22 日) 除濕正當時人憑借天地里靈氣而生,順應四季更新變化的規律而成長。小滿濕熱重,當心風疹找上門。艾灸脾胃區域可以除濕、除內熱、除濕邪。
芒種(公歷 6 月 5~7 日) 謹防梅雨傷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講道:「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莓也。」 艾灸肝俞、腎俞健脾祛濕。
夏至(公歷 6 月 21~22 日) 日吃補;從中醫理論講,、夏至也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艾絨汗蒸可以調理脾胃,清暑利濕。
小暑(公歷 7 月 6~8 日) 避暑濕;《道德經》說:「我命在我不由天,善於養生的人長壽,不會養生的人早亡」小暑謹防暑濕至水腫。艾灸豐隆、承山、會陰可以健脾祛濕。
大暑(公歷 7 月 22~24 日) 防中暑;大暑,冬病夏治的好時機,在養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說法。艾灸關元、足三里、背部俞穴對於那些每逢發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痹證等陽虛證,夏季是最佳的治療時機。
立秋(公歷 8 月 7~8 日) 養脾胃;秋來「伏」不去,祛濕養脾胃。《素問 . 金醫直言論》所說「秋氣者病在肩背」。立秋養收,以順應天地之氣。艾灸各個關節、脾俞、足三里、豐隆可以祛濕養胃。
處暑(公歷 8 月 22~24 日) 防溫燥;秋三月,謂之容平,自然界景象因萬物成熟而平定收斂。「早卧早起,與雞俱興」。艾灸腹部穴位,中醫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白露(公歷 9 月 7~9 日) 當養陰《黃帝內經》指出:「四氣調神者,、隨春夏秋冬四時之氣,調肝、心、脾、肺、腎五臟之神志也。」艾灸血海、內關、神闕、關元、氣海、天樞預防著涼易瀉肚,和養陰。
秋分(公歷 9 月 22~24 日) 防燥涼《黃帝內經》講:「肺主宣發肅降,肺是水上之源,肺開竅於鼻,肺主皮毛,諸多憤郁,皆屬於肺,在志為悲,在液為涕,在體合皮毛,在竅為鼻。」艾灸氣海、中脘、關元、天樞、足三里、三陰交可保養肺陰、護肺和養陰。
寒露(公歷 10 月 8~9 日) 防寒涼「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每(年)八月一日已(以)後,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無生意,常欲使氣在下。」意即每年農歷八月初一以後,很快進入深秋和寒冬季節,應當重視足部保暖,防止下肢受寒。
小雪(公歷 11 月 22~23 日)溫腎陽《黃帝內經》講:「夫百病之始生也,皆於風雨寒暑,清濕喜怒。喜怒不節剛傷臟,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這里所說的「風」「寒」「暑」「濕」,包括「燥」「火」中醫稱之為「六邪」。艾灸腎俞、湧泉、足三里可養腎,保護陽氣。
大雪(公歷 12 月 7~8 日) 要溫補避寒冬屬陰,大雪時節是一年中陰氣較盛的季節。這時如果藉助天氣的優勢養陰,則可以調整體內的陰陽平衡,尤其是陰虛的人。中醫認為,水是陰中的至陰,因此隆冬之際,多喝水可養陰。大雪補得當,一年不受寒。艾灸湧泉、腎俞、肺俞可溫補不受寒。
霜降(公歷 10 月 23~24 日)宜進補中醫上有句古話叫「脾是生痰之源,肺是儲痰之器」,痰濕產生的根源在於脾胃功能失調。中醫里還有句話叫「脾為氣之源,腎為氣之根」,就是說氣雖出於肺,但卻是根於腎的,霜降進補,調養脾胃是關鍵。諺語有「補冬不如補霜降。」霜降進補,調養脾胃是關鍵。諺語有「補冬不如補霜降。」
冬至(公歷 12 月 21~23 日) 護陽氣《黃帝內經》上說:「冬三月,此謂閉藏。」也就是要關閉所有開泄的氣機,要收藏住。冬至一陽生,從這一天開始陽氣慢慢回升了。艾灸腎俞、至陽可以保護陽氣,藏住腎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