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養生 > 為什麼消沉者不利於養生

為什麼消沉者不利於養生

發布時間:2024-10-19 21:56:52

㈠ 什麼是真正的養生

(由淺入深讓你真正懂得養生) 一、什麼是真正的養生?現在,人們越來越注重養生,養生是鍛煉身體養筋骨嗎?還是吃飽、吃好養形態?古人雲:「善養生者,上養神智、中養形態、下養筋骨。」也就是說,真正的養生,不單單養身,更要滋養我們的心神,榮養我們的心智,是要涵養我們的生命,是要性命雙修,身心俱康。二、如何養生?(一)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當下的社會緊張忙碌,壓力很大,無暇顧及自己的情志與健康。往往當一個人功成名就之時,他的神智也耗散了,健康也就失去了。那麼,如何滋養自己的神智呢?如何讓自己達到養生的最高境界呢?這就需要讓人們認識一下我們最古老的傳統文化--道。道。是宇宙的根本。而道家養生,最關鍵的就是天人合一。如何做到天人合一?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既規律,規律又有大小之分。一定時空下的規律不是永恆不變的。例如冬天,北方零下十幾度,而南方還是溫暖如春。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指宇宙中的這個大規律,這種大規律是無始無終,小至精微,大到無窮。你看不見她,但是你又無時無刻的在體驗著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風霜雨雪,寒來暑往……養生能懂得順其自然,也就是真正開始接近了天地萬物。才能夠做到天人合一。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各有自身的獨到之處。而每個人又都或多或少的接受的來自自然和大宇宙的信息和靈感。當人體的小宇宙,與自然的大宇宙十分的吻合,毫無偏差的時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現在的大眾養生,還只是停留在健康的基礎上:認為吃的健康一點,運動合理一點,就能夠健康一點。生活質量也就隨之提高一點。但還沒有人提出活的長久一點,活的自在一點的觀念。而道家的很多東西,都揭示了長壽的秘密。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謂限度,是指自然壽命可以活到的年齡,中醫學稱之為「天年」。那麼,究竟人應該活到多少歲數呢?《黃帝內經》認為是一百歲,如《素問上古天真論》里說:「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禮記》稱百歲為「期頤」。《尚書》又提出「一曰壽,百二十歲也」,即活到120歲,才能叫做活到了應該活到的歲數。大哲學家王充提出:「百歲之壽,蓋人年之正數也。猶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晉代著名養生家嵇康認為,「上壽可達百二十,古今所同」。據上所述,人的壽命應該是100-120歲左右。但社會的現實告訴我們,絕大多數的人達不到自然壽命的。為什麼不能享盡「天年」?根本原因是做不到天人合一。做不到順應自然。人生最寶貴的是什麼?--生命生命最珍貴的是什麼?--健康健康最可貴的是什麼?--養生!養生最關鍵的是什麼?--自然!要想順應自然,我們首先要認識自然。其實自然就再我們的周圍。方方面面。我們看動物世界,冬天了,有的動物會冬眠,有的會換上厚厚的皮毛過冬。春天地時候,大地回暖,動物開始覓食。夏季是所有生靈最活躍的季節。秋季是忙碌儲存食物的時候。動物比人更懂得順應自然的生活。它們是天生的養生家。所以科學研究表明,它們的實際壽命往往比它們的「天年」要長久。所以,我們應該像動物學習。古人其實也是一直在和動物學習養生的。比如《五禽戲》《八錦緞》以及一些武術,都是模仿動物的基礎上創立的。而現在的人們,整日想的是名利,整日做的是競爭,家庭、社會、等等諸多的繁雜瑣事,影響著人們的心神。神不能聚,健康也就付諸東流了。其實順應自然的養生很簡單。你每日看到太陽升起來的時候,就起床。你每天看到太陽落下去的時候,就休息。不要再出去工作、喝酒。應酬少一點兒,健康也就多一點兒,生命也會長久一點兒。簡單的說,就是「跟著太陽走」。因為萬物都是順乎太陽的。太陽是熱的,發光的,明亮的,溫暖的,運動的。就好比中醫里講的人體的陽氣。太陽就是萬物的陽氣。只有我們順從太陽的時間,人體的陽氣才能充盈。人體的陽氣充盈了。也就自然健康長壽了。道家的修煉,不也是要做到純陽嗎?對於普通人,不要求純陽,只要陽氣充盈,盡享天年就是沒有問題的。而如何讓自身的陽氣充盈,則來源於大宇宙中的這個大火球--太陽。順則昌,逆則亡。你每日早睡早起,就是順。你每日夜裡不睡,早晨不起,就是逆。天人合一,最根本的就是在時間和規律上,做到與自然完美的結合。這其實做起來並不難。請晚上少一點兒應酬,多一點兒休息。少一點興奮,多一點安靜。這樣,慢慢的,心神就會安寧,身體自然與天地同步。真正的養生也就開始了。葯王孫思邈曾說「人過四十講養生」40歲,是人體走下坡路的時候了。就好象一部汽車跑了40萬公里了,就要大修,否則再跑下去就難以正常。是不是人只有到了40才要養生呢?不是的。我們知道,人性都是有弱點的。最致命的一條就是「當失去了之後才會覺得寶貴」。40歲,恰恰是健康已經失去了的時候,所以這時的人們才開始著急,才開始養生,才開始惜命。其實「物壯則老」,「物極必反」。人在最年輕,精力最旺盛的時候,也就是走向衰老的時候,這時就應該養生了。就應該認識到天人合一的觀點,並積極的配合實施了。只是現在的年輕人,整日吃喝玩樂,根本無法意識到自己已經在衰老而已。我們應該讓人們了解自己的身體,了解道家養生的觀念。做到防微杜漸。做到「壯則知養,老則久長。」上邊我們說了順應自然是天人合一的第一步。下面我們談談具體的。首先,我們說說四季如何養生。(二)四季養生(1)四季養生要領四季養生,早在《黃帝內經》里就早有記載。「春者,天氣以生,地道初萌。當夜卧早起,踏青徐步,松形深納,緩氣徐行,養乎陽道,以資志意也。」就是說,春天多風,專龔頭項。懶惰,不運動則會陰郁,陽不能生發。所以人應該早起,散步,深吸淺呼。鬆散衣發,漫步以養陽氣。「夏者,天地交化,品物華實。早卧早起,迎日緩行,清心養神,使華毓秀,濁滯清宣,通乎腠理也。」夏天所濕,多病胸肋,濕熱生痰。積郁胸肋。為什麼呢?因為夏天是天地交化,陰陽各半的時候。萬物茂盛。本應早睡早起,迎著朝陽散步,清心養神,讓剛剛掛上的果實更加漂亮俊美。這時正是濁音下降,清陽上升的時候。你若違背,自身的小宇宙就會陰陽失調。陰不能降,陽不能升。所以就會郁積中焦。最好的辦法就是運動,出汗,讓毛孔皮膚通透。不要整日呆在空調房裡。「秋者,風氣大動。地氣顯明。早卧早起,與雞同興。平心靜氣,內守神思,靜立庭外,以緩秋刑。」我們都知道,古時處決死囚,都是在秋後。因為古人比較講究順應自然。秋天,尤其是秋後,正是肅殺之氣正重的時候。這時候殺人也算是順應天意嘛。秋風凜冽,陽氣難收而陰氣顯盛。這時夏季的暑濕未散,又有燥風來襲。風客邪於肺,肩背就容易受病。要想避免,就要和雞一樣的作息。心平氣和,不能亂發脾氣。這樣才能緩和秋天的肅殺之氣。「冬者,萬物閉藏,水冰地坼。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伏匿,內守勿離,去寒就溫,緩步於庭,動無勞骨,勿泄乎陽。」自然界的許多動物都要冬眠。因為冬天是萬物休養生息的季節。我們這時候尤其要注意。身體和心神都不要太過勞累。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太陽出來後再散步運動。運動也不能過量,以身上微熱不出汗為宜。因為冬季大汗,無異於泄了陽氣。以上是四季養生的要領。結合中醫的一些理論和方法,更能讓人活得健康。有句話說:春天的艾灸,夏天的針,秋天的拔罐兒,冬天的排打。四季合乎,疾病安來?這也符合了四季的規律。春天初暖。需要傳統的艾灸來驅除一冬的寒邪。同時溫煦陽氣。夏天陽氣在表,用針刺來疏泄腠理皮毛。秋天風大,易感風邪。拔罐兒就是最好的應對方法。冬天易滯。排打到全身發熱。是最好的保健。生活的智慧其實就在我們的身邊。(2)生命在於動靜之間最後要注意兩個問題。《內經》里說的四季養生里有一靜一動。靜,是指心神要保持平靜。不管是什麼季節。心神都要靜。神不能亂,志不能移。暴怒,過喜過憂都是不對的。動,絕不是現在的快跑,而都是緩步、慢行。也就是散步似的,絕不是強體力的運動。很多人想減肥,每天拚命的跑步健身。但效果並不好。過量的強度運動等於消耗自身的陽氣。只有舒緩的運動才是養生保健所需要的。記住這一靜一動。四季養生的要領就在其中了。(3)二十四節氣養生四季在細化分,就是一年的二十四節氣了。我們都知道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分四季,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具體的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每個氣,都要如何去做呢?這里總結了二十四節氣養生歌訣。內容如下:大寒立春,萬物不容,惟木獨顯。天氣冷滯,不得化張。雨水驚蟄,根基不固,水運難行。厥陰無情,營血不布。春分清明,月高風清,一陽升騰。形實郁氣,風郁內生。穀雨立夏,嫩陽嬌弱,陰盛陽虛。形漸蕭蕭,氣遂騰騰。小滿芒種,郁從心生。丹田積病。勿勞心神,津布氣行。夏至小暑,土實形滿。熱從中生。少食勿積,病患不生。大暑立秋,陽極氣盛。形虛動風。血燥發熱,遇濕則淫。處暑白露,金水相承,心火囚中。脾土難運,陰陽難平。秋分寒露,陰陽相應,貴在平衡。耗損多燥,勞勞不葆。霜降立冬,令在三焦,節食少欲,疏導通路,滯氣自消。小雪大雪,寒水傷木,凍土封山,飽和心火,心平氣和。冬至小寒,陰盛陽微,莫飲貪杯,靜之以待,內斂生機。解釋起來就是:大寒立春:天氣由最冷轉暖。膽氣太過反間肺氣。肺氣虛遇寒宜感冒發燒。上焦傷寒當發表辛散。知道這些就能健康長壽。穀雨驚蟄:這時候的自然就好像剛剛睡醒一樣倦懶。而我們的心肺容易淤結,應當化痰行血活血為宜。這個時候,脾土虛而肝氣容易郁結,所以要多運動,好疏散郁結之氣。適當初些補益的食物葯物宜健脾養胃。春分清明:這個時候萬物復甦,土地松軟,草木開始生長,但尚幼嫩。人體也是一樣,肝木和脾土正虛,所以服葯或食物應以辛散味重為宜(如香菜、茴香、薄荷、…)如果長吃零食或飲冷水,加重脾胃的負擔,遇到風寒就會容易感冒。小孩子發熱要用清腸消積的葯物。穀雨立夏:雨水開始增多,穀物開始生長。主消化的小腸在這個時候也開始活躍起來了。所以我們可以用艾灸的方法來灸小腸的部位(肚臍下腹)。同時多吃五穀雜糧養護腸道脾胃。治療上熱症清利下焦,而寒症以溫補為宜。注意血寒和腎寒的病人不要灸小腸。小滿芒種:穀物開始漸漸飽滿。我們要注意腎和大腸,服用養陰益氣的葯物。配合按摩肚臍以下的部位。這樣才能使心臟健康。對於出虛汗的人可以燉骨頭湯喝(骨湯燉兩小時以內為宜)夏至小暑:天氣漸漸變得炎熱。脾土多實。脾主四肢,六虛原膜的病多起來,且多是實熱癲狂之證。飲食上要以清淡為主,莫貪腥膩。否則脾反克肝導致肝壅血粘。大暑立秋:天氣最熱且有濕。體內熱極生風遇濕而郁,胃和大小腸因濕滯太過運化不力。飲食上不能吃油炸的食物。肉食也要少吃,多食則助濕。處暑白露:暑天結束,天氣轉涼,萬物收引。脾土肝木也隨之衰弱,小腸和膀胱活躍力減緩。多吃蔬菜,飲食清淡,不要太過口重。腸淫的人多喝骨頭湯,可以喝點兒小酒溫腎。秋分寒露:天氣漸有寒意。人體肺火盛,用葯要清肺、養肝、護大小腸。同時可以適當扶陽氣,但切忌太過。心膽虛的吃些酸淡的食物。霜降立冬:空氣結霜,冬天來了。可以用艾灸灸小腸、六虛。用葯注意不用太過苦瀉斂下發散之葯。以免損傷陽氣。若要清利下焦,可以服用水果煮的粥。飲食要適時適量。小雪大雪:開始下雪了,樹木枯萎。這時人體的肝膽也是最虛弱的,而腎水最旺。飲食上清淡利口最好,味重的食物還是不要吃了,以免擾動腎陽。心情要安靜自然,氣息也要收斂順暢才好。冬至小寒:天冷結寒。這時人的肝和小腸是很敏感的。若吸入不時之氣就會傷人胸膈,造成咳喘之症。多吃些甜、腥的食物,就溫避寒,這樣那些血症、瘰癧(淋巴結核類)等病都能自愈。以上就是我們的一年二十四節氣應該如何養生的方法。順應天時,順應自然。你就能永葆健康!我們說了道家養生的總綱領是順應自然,天然合一。還講了四季養生和二十四節氣養生的方法,但這些還只是天時,還缺少「地利」和「人合」。三、地利與人合何謂地利?簡單說就是順應地理的變化。順天應地。比如北方人口重,四川人喜歡吃辣,南方人飲食味淡。各地有各地的地方特色。我們應該順應這種地方特色去生活。而不能逆之違之。北方這幾年年輕人的腸胃突然比以前差了很多。許多年輕人得了腸胃病。為什麼呢?這和遍布大街小巷的四川菜館有關。川菜講究麻辣鮮香。味道好極了。但人們在享受美食的同時,忘記了節制。川菜是四川的地方特色。而四川地區地勢低窪,濕氣重,那裡的人體濕大,需要辛辣的食物來排濕毒。但土生土長的北方人,本來就是燥多濕少。吃太多的辛辣食物,必然會上火,長痘痘。時間久了,腸胃就吃壞了。所以吃東西不要只圖味道美,要注意和自己的生活環境相結合。還有北方有句老話「冬吃蘿卜夏吃薑,不勞大夫開葯方」。為什麼冬天要吃蘿卜?是因為北方以麵食為主,而面屬熱,需要蘿卜來解其熱毒。還能順氣開胃。可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再是冬天只吃蘿卜白菜加土豆了。我們想吃什麼就吃什麼。然而。我們現在人的身體素質,和以前那些只吃蘿卜白菜的人相比,有過之嗎?沒有。反而是越來越差。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其實就是因為沒有順應人的地利去生活。你是北方人,就有了北方人特有的體制,就要順應北方人的生活方式。如果偏偏學南方人整天吃海鮮。那麼疾病就離你不遠了。所謂「地利」就是順應地理。南方人不要北方的生活習慣,北方人也不要學南方。各守其本。保持自己本土的生活習慣,是最好的養生。天時地利,還需人合。如何人合?在於心。你會保養,懂養生,但整日和人勾心鬥角,明爭暗鬥,那前面說的再好,做得再好也是白搭。心要靜。氣才能勻。氣勻神才能聚,神聚精才能充盈。精充人就能長壽。都說學習要用心。用心,用心,不是說讓心動,而是說讓心靜。只有靜中求動,方能達到心神飽和。真正的拳師是在用心打拳。真正的書法家是在用心寫字。不用心,做出來的事都是沒有生機的。用了心,再難的事都容易完成。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很可貴。用心的創造自己積極快樂的人生。這里的用心不是動心眼,耍心計。而是指發自內心的真真切切的東西。你真心對人,人必然也會真心對你。你把以上說的養生方法認真用心的去做。堅持,循序漸進。收獲自然就會隨之而來。不僅是健康,還有人類的終極目標--長壽。上曉天,下曉地,中通人事。天時、地利、人和。可得長生久視。四、我命在我不由天,身心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道家說「我命在我不由天」。相信人的生死命運是可以由自己掌握的,強調了個人主動不懈地修養以臻長壽,而否定聽天由命的消極思想。這種生死觀看似「反乎自然」,實質上是最高層次的「順應自然」,這也是道家養生的重要思想基礎。應當看到,道家養生學作為一門極具生命活力的古老科學,注重客觀因素在健康長壽中的作用並不是它的最大特點。事實上,道家養生所關注的重點完全是如何在已然的客觀條件中去努力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以便達到卻病延年的養生目的。也就是不信命,信自己。就算說我五更死,我也要「添油續命」。通過自身主觀的努力和修為,達到健康、長壽,盡享天年的目的。有一條簡訊很有意思,說:人生啊,0歲出場,10歲快樂成長,20歲為情彷徨,30歲基本定向,40歲拚命打闖,50歲回頭望望,60歲告老還鄉,70歲搓搓麻將,80歲曬曬太陽,90歲躺在床上,100歲掛在牆上、、、生的偉大,死得凄涼,所以啊該吃吃該喝喝,遇事別往心裡擱,洗著澡看著表,舒服一秒是一秒。如果不想這樣庸庸碌碌的了此一生,那麼從現在起,了解中華文化,學習道家養生觀和方法,為自己添油續命,盡享天年。祈願人們都能健康長壽快樂。

㈡ 在養生學方面儒家有哪些學術思想和觀點

在養生學方面,儒傢具有代表性的學術思想和觀點,從儒家許多經典中都可以發現。如強調精神調攝方面,《禮記·緇衣》說:「心以體全,亦以體傷」。養心與養形是養生的重要內容,然而精神與形體之間,具有統帥支配作用的是精神。

養生首先要強調精神調攝,而最好的方法是減少物質慾望,即所謂:「養心莫善於寡慾」。人生存在著慾望是正常的,然而只能在社會許可的條件下實現慾望,不可有過分地要求,這就需要遵循「禮」的原則。

注意身體護養也是儒家養生思想的一個方面。合理的安排生活、注意起居有時、勞逸適度、飲食有節等,是護養身體的基本原則。反之,如果不注意這些原則,「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已取之也。夫寢處不適,飲食不節,勞逸過度者,疾共殺之。」這些都是造成身體損害、不善養生的原因,是需要予以注意的。

另外孔子還指出:「居無求安」。意即居住環境和條件不可太安逸了,否則,容易使人變懶,意志消沉,事業荒廢,身體衰弱,對健康不利。他按照四時節令氣候變化調節居處和增減衣被,以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

㈢ 老年病人怎樣抵制抵制「情緒消沉」

心理學研究表明:疾病對人的心理健康安全影響是明顯的。如患明顯的心血管系統和神經系統疾病的老年人,其記憶力明顯地低於正常老年人;患高血壓、冠心病的老人還容易變得焦慮、急躁、惱怒。一些長期被疾病折磨的老人,心情也容易變得惡劣、沮喪、抑鬱、消沉,對治療失去信心,甚至整天沉默寡言、心情沉重,不願與任何人接觸;有的「破罐破摔」,不與醫護人員合作,不遵醫囑服葯;有的老年病人因久病卧床,生活不能自理,靠他人照料伺候,時間一久,覺得自己成為家人或親友的累贅或負擔,思想焦慮、內疚、痛苦,產生不如早死的念頭。

老年病人的上述心理狀態,不僅對治病無益,恰恰相反,還會加重病情的發展,使病體更難早日回歸健康安全。因此及時排除久病老人的上述消極心理情緒,對配合醫生積極進行治療是至關重要的。

其一,要正確對待疾病。俗話說得好:「人吃五穀,哪能無病。」人到老年,機體逐漸老化,易生各種疾病,本是意料之中的事,符合事物發展規律,大可不必驚慌失措,六神無主。每個老年人對晚年生病應有充分的思想准備,有思想准備與無思想准備,甚至疑慮重重,其治病效果是大不一樣的。

其二,既來之則安之。有了疾病,就得配合醫護人員積極治療,要及時排除各種影響治病的消極心理情緒,影響健康安全。須知,隨著現代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絕大多數疾病都是能夠得到治療或使病情減輕的,即使是癌症,只要早治,也能得到有效地控制或根治。老人對治病應抱有信心,不急躁,不消沉,不畏懼。要始終保持鎮定、冷靜、沉著、樂觀、開朗的心情,與病魔作頑強的抗爭。

其三,鬆弛自己的精神緊張——放鬆療法。

放鬆療法是建立在養生學基礎上的,它的基本原則是在安靜、沒有精神負擔和體力負荷的條件下,學會放鬆自己的精神是提高健康安全的重要保證,降低你的緊張、焦慮意識,使你應付困境的信心增強。放鬆療法一般要經歷以下幾個步驟:

(1)選擇一個空氣清潔、四周潔靜的環境。

(2)選擇一種自我感覺較舒適的姿式,站、坐、躺均可。如果是白天,或是精神活動比較興奮的狀態,最好選取站或坐姿,如果要進入休息狀態或睡眠狀態,那麼可以選擇坐或躺的姿式。假如想使自己放鬆,使身體形成一種舒適的姿式十分必要,這就要求你的肌肉可以不必用力而能支撐住身體。比如採取坐式時,就應該輕松地坐在沙發上,雙臂和手平放在沙發扶手上,雙腿自然前伸,頭與上身輕輕靠住沙發的後背,這便是放鬆所要求的舒適姿式。

(3)在放鬆療法之前,要松開個人所有的緊身衣物(如皮帶、領帶等),同時應摘下妨礙放鬆練習的珠寶首飾、手錶、眼鏡等物,脫掉鞋、帽。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減少觸覺刺激,而觸覺刺激是導致肌肉緊張的原因之一。

(4)放鬆身體各部分。閉目,舌抵上顎,由頭至腳,循序放鬆全身各部份關節和肌肉。為了測試自己是否放鬆了肌肉,可以先輕輕地握拳頭,以感受肌肉的鬆弛程度。如此反復感受,可以達到放鬆各部分肌肉和關節的目的。

(5)保持呼吸的自然、舒暢。呼吸的調節是很不容易掌握的,因為呼吸既受自律神經的支配,又可用你的意識去調節和支配。那麼,怎樣的呼吸最自然、舒暢呢?這只有當人根本不注意自己在呼吸,只靠身體的自然起伏帶動呼吸時,這樣產生的呼吸最自然,它既緩慢,又均勻,使人處於一種舒適、安逸的狀態。也就是要在一種自然過程中忘掉呼吸,而不是直接有意識地去控制呼吸,那樣往往適得其反。

(6)放鬆意識,注意力集中。這一步比較難做,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意識,方法是意守身體上某個部位,如意守丹田,默念一個簡單的字,想像一棵樹,來達到放鬆的目的,當意識放鬆時,你的意識可以達到一種清靜與舒適的清醒狀態。

通過放鬆療法,使得身心兩者均能放鬆,就可主動調養身體,利於病體的康復。這是通過機體內部的「自我調節」而自然地實現的。醫學心理專家認為,任何患病的器官,都有在良好條件下自我修復的功能。而放鬆療法,則是給身體創造了最佳的健康安全條件。

放鬆療法剛開始進行時,最好每天兩次,每次30分鍾左右。隨著對整個療法過程的掌握,每次的時間可減少20分鍾左右或更短一點。放鬆療法的時間一般應安排在午飯過後一小時或晚間睡覺之前。這樣,進行放鬆療法的時間比較固定,同時在臨睡前進行也有助於提高睡眠質量,增強放鬆效果。

由於放鬆療法要求病人放鬆意識,注意力集中,而注意力集中又是不少人難以保持的,為此特向你介紹兩個鍛煉人專注能力的小訓練:

一個是節拍器法,找一個節拍器,擺正姿式靜坐好,然後專心聽那嘀嘀嗒嗒的聲音。起初聽到的聲音比較遙遠和微弱,隨著你的注意力的集中,就會感到那節拍器的聲音象是在自己胸膛里的振盪,甚至象是在從室內周圍的牆壁上反射回來一樣。如果沒有節拍器,可用鍾或表來代替,比如把表貼在自己的耳朵上,聆聽表針發出的嘀嘀嗒嗒的聲音,即可進行鍛煉。

另一個是線擺法。把20多厘米長的線拴在古銅錢或螺絲母上,然後用手捏住繩子的另一端,讓銅錢或螺母靜止地垂在自己的鼻尖前面,兩眼盯住銅錢和螺母的小孔。當注意力集中到這兒以後,在心裡反復默念「左右動,左右動」,不一會兒,你就會發現銅錢或螺母真動了起來。這時你心裡可再默念「擺大些,擺大些」。結果,擺的幅度會真的變大起來。注意力越集中,反應就越強烈。如果注意力不集中,是毫無效果的。

其四,心寂則痛微,心躁則痛甚——奇妙的心理鎮痛法。心理學的研究與臨床的大量觀察證明,心理因素既可以誘發與加劇疼痛,也可以延緩與抑制疼痛。因此利用心理方法控制疼痛是當今控制疼痛的四大方法之一(其他三種方法分別為外科手術、葯物鎮痛和生理學方法)。心理鎮痛方法之所以有效,是由於疼痛的本質是由一些「發痛物質」引起的心理和生理現象。當人體受到各種不良刺激時,會引起刺激部位細胞的破裂,使某些發痛物質從細胞內跑出來接觸神經而發疼,比如「鉀」就是一種發痛的物質。鉀離子主要儲存於人體中大約60多億個細胞內,平時它沒有與神經末梢相接觸的機會,只有在細胞受到損傷時,鉀離子便會從細胞內逃出,刺激神經末梢,引起痛覺。那麼疼痛怎會與人們的心理有關呢?原來細胞的損傷還與肌肉的緊張有關。當人們心理處於一種緊張狀態時,會使人的肌肉也隨之緊張起來,這將導致血管發生痙攣,使組織細胞缺氧、缺血,鉀離子就會跑到細胞外面引起疼痛。

心理鎮痛主要包括:

(1)意志控製法:俗話說,越不怕疼,就越不疼。在堅定的意志和信心支持下,對於巨大的疼痛,人體就會產生巨大的抗痛力量,以致能使其反應緩解。大家都知道劉伯承在戰爭中眼睛受傷的故事,劉將軍愣是在沒有任何麻醉的情況下,堅持做完手術,使得給他做手術的外國醫生嘆道:「真是個軍神。」

(2)轉移注意法:患者不要把注意力總放在疼痛的部位上,那樣會造成越注意越疼痛的不良循環。因此要嘗試著用各種方法,使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對自己有意義或有趣的事情上去,如看電影、讀書、聽音樂,這樣疼痛就會減輕或消失。

(3)情緒穩定法:情緒穩定與鎮靜會使患者的痛覺感受遲鈍,疼痛反應減少。為此,老年人患重病必須堅信並不意味著死亡,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病人的家屬也要注意不在病人面前過分難過,以免導致病人的心緒不良。要經常與病人一起回憶過去美好的時光,展望未來美好的前景,使患者感受到人間溫暖。病人心情好了,就會大大增強對疼痛的耐受力,減輕疾病造成的疼痛。

(4)自我鼓勵法:在疼痛時,病人可運用自我暗示的方法,在自己心中默念:「不疼」,「沒關系」,「一會兒就會好」,這往往能收到很好的鎮疼效果。如果有條件的話,老年患者之間也可進行相互鼓勵。

其五,心理調節好,疾病康復早——病人不良心理的消除法。老年人患重病後容易形成三種不良的心理狀態:

一是急躁心理:老人患重病後,由於心情不好,肝火太旺,所以變得特愛發脾氣,常常為一些芝麻大點的小事大動肝火,俗稱「無名火」。在這種情況下,病人的親人,最容易成為他們發脾氣的對象。

在醫治過程中,急躁心理表現為總想速戰速決,企望馬上顯示療效。性急導致患者在療效尚未顯示出來時,就想換醫院、換醫生。然而心理越急躁,醫院大夫換得越勤,病就越不容易治好。

二是多疑心理:老人由於自己得了「絕症」,心理壓力較大,內心有一種空虛和不確定感,所以對周圍的許多事物都非常敏感,問題也想得較多,以至產生了一種多疑的心理。

懷疑醫生:病人先是容易懷疑醫生可能是給自己誤診了,確診後又愛懷疑醫生的醫治水平不高。人在多疑時就很敏感,總傾向於收集印證自己看法的證據,導致自己的疑心越來越重。

懷疑家人:老人患病後的自尊心變得特別的強,因此,對於家人對待自己的態度,也就疑心特重。比如和家人稍有點矛盾,病人就懷疑家人是不是已討厭自己了,是在埋怨自己連累了他們,是希望自己早死???,這樣越想越多,越想越偏,成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懷疑病情:老人患重病後,由於生命受到威脅,於是總擔心和猜想自己是不是已死到臨頭了。猜疑心理使得他們不相信醫生和親屬向他們所講的病情,會懷疑是一些騙自己的安慰話,因此內心總是處於一種不安的狀態。

三是焦慮心理:當老人患上「絕症」以後,最明顯的情緒反應之一,是意識到自己有死亡的危險而產生的焦慮感。焦慮是一種憂慮、恐懼和焦灼兼有的情緒體驗。焦慮產生於一種危險將至而又不能十分確定的狀況:自己的病能不能治好?自己還能活多久?這些焦慮導致心理活動增強,以至出現心跳加快、頭痛、驚慌、緊張、恐懼等現象,重者可坐卧不寧,寢食俱廢。焦慮心理也是病人攻擊欲增強的一種重要的誘因。

老人患病後出現的上述不良的心理反應,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同時你必須認識到,它們對於病情的治癒又是十分不利的。所以重要的是,在出現上述心理後要能及時而恰當地予以消除,尤其是在接受手術、化療和放療時,更應配合醫生搞好心理調節,幫助自己建立有利於治療和康復的最佳心理狀態。為此老年患者應提高健康安全心理需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消除疑心。病人想要為自己選一個好醫院、好醫生,這種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選准後,就要對所在的治療醫院和醫生,有一個基本的信任,認准就一定要堅持下去,不能朝三暮四,結果反而貽誤了治病的良機。所以在內心深處,一定要相信自己是能夠治好的,醫生是會有辦法的。這樣配合治療,一定會起到十分積極的效果。

此外,不要主觀任意誇大自己的病情,認為自己是重病在身、死期將至,這樣對病情也無任何好處。如果確有疑慮,也應將自己的疑慮坦誠地向醫生和自己的家人擺出,讓對方作出解釋或給予心理上的疏導,及時消除自己心中的疙瘩。

(2)謹防急躁。在老年病人的心理中,常常希望吃葯後「立竿見影」,術後手到病除。但是願望歸願望,事情卻沒有這么簡單,不可能是速戰就能速決了的。病人如果因此產生了急躁心理,失去了治療信心,會使病情更為惡化。因此,你應對自己的病,要有打大仗、打惡仗、打長仗的思想准備,內心不急不躁,一切按治療的「既定方針」辦。

(3)處好關系。病人與周圍人的關系是否和睦,對於他的病情能不能好轉,十分重要。如果能和各方友好相處,就能減輕內心的壓力,心情愉快,集中「兵力」去與疾病作斗爭。為搞好各方面的關系,病人首先一定要學會心理換位,凡事多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多把家人往好的方面想想。要能理解家人照顧自己的艱辛與巨大的壓力,體諒他們的不容易。其次要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以病賣病」,無所顧忌地隨意發泄,只管自己的嘴巴痛快,全然忘了別人內心的痛苦。在情緒快要爆發時要及時進行自我提示:「不要發火」,「又來了,不能這樣」。不讓自己對人隨意發火,並不意味著不讓自己的不良情緒得以宣洩,而是說一定要有個合理的宣洩方式,而不能只拿自己的親人當攻擊的目標。最後要注意多與他人交流,並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多對他人盡一點自己的關心與照顧之意。大家關系處好了,自己的情緒也就不容易變壞了。

(4)減輕焦慮。當人的生命受到威脅時,焦慮本是一種很好的警告信號,使人對面臨的威脅及時警覺並作出相應的反應。然而長期的、嚴重的焦慮,可引起人的內分泌功能失調,進而破壞其自然防禦系統,當然會影響對病情的治療。

病人應了解自己焦慮的真正原因,這樣才能採取針對性的措施。比如,如果病人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治療活動一無所知,常會引起或加重自己的焦慮感。因此這時就應主動去了解一些治療的進展情況,降低或消除自己的焦慮。患者還可以有意識地通過一些活動,來分散自己對所焦慮問題的注意力,比如打太極拳、看電視、練氣功、聽音樂、讀書、寫字等。此外,適量服些抗焦慮葯,對幫助恢復情緒的正常,也十分有效。

其六,音樂也有回春力——音樂輔助療法。音樂療法在我國源遠流長,兩千多年前的《樂記》,就指出音樂能調劑人的和諧生活、涵養德性、增進健康。宮、商、角、徵、羽就是古代的「五音」。《內經》認為,五音分別通五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的情緒。根據中醫的學說,五音和五臟經由五行(金、木、水、火、土)而彼此產生作用,如宮音雄偉、寬宏,具有「土」之特性,可入五臟中的「脾」,商音清凈、肅穆,具有「金」的特性,可入肺等等。

音樂為什麼能治病呢?音樂治病有物理和心理兩方面的作用。從物理作用來說,音樂是一種有規律的聲波振動,能協調人體各器官的節奏,激發體內的能力。大家都知道,人的軀體無處不在進行著振動,腦有電波,胃腸有蠕動,心臟有搏動,緊張和鬆弛,收縮和伸展,這些振動都有一定的節律,就像人的生物鍾一樣是有規律、節奏的,當音樂的節奏、旋律和自己體內所感受到的節奏吻合時,你就會產生快感和愉悅。國外有人用電子儀器測定發現:節奏感強、音調高昂的樂曲可增強肌力;節奏徐緩、音調和諧的樂曲可使呼吸平穩、心跳規律、血壓下降,並且還有助於調整植物神經功能。

音樂治療的主要功能是心理作用。音樂作用大腦,可以提高神經細胞的興奮性,改變情緒狀態,喚起積極、健康的情緒,通過神經及神經體液的調節,促進機體分泌一些對健康有益的激素、酶、乙醯膽鹼等物質,能調節血流量,增加胃腸蠕動和消化液分泌等,從而促進整個身體的代謝功能,增強抗病能力,達到減少疾病和恢復健康的目的。國內的心理學家就曾用音樂試驗了對人的心身反應,他們首先用《春江花月夜》等幽靜柔和的樂曲,發現被試對象在軀體反應上,表現出喚醒水平的下降,感到有放鬆的效果,並用生理記錄儀測得被試者軀體反應,如「胃腸活動」、「皮膚電反應」、「肌電反應」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其次,使用《歡樂的景頗之寨》等奔放歡樂的樂曲,被試對象則產生相反的效應,喚醒水平提高,整個人也感到興奮起來,人的情緒好像受到感染一樣,會隨音樂而情不自禁地進入興奮的境地。

當老年人患重病後,會對情緒產生巨大的消極影響,在心理上產生緊張、恐懼、焦慮、壓抑、狂躁等不良情緒反應,因此,如何運用音樂來調節情緒,這對於戰勝病魔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當你聽到一曲優美的音樂,特別是與自己的心境完全合拍的音樂時,那麼正處於此種心境的你,就會感到有一種神奇的功效,使你忘卻了心中的隱痛,而漸漸進入一種使人變得心境平和的狀態之中。

針對老年人的心理特點,向你介紹如何選用曲目來調節自己的心理安全健康的情緒:

失眠及神經衰弱:舒曼的小提琴小夜曲《幻想曲》、《聖母頌》、《搖籃曲》,海頓的《G大調托利奧》,比才的《卡門》,莫扎特的《催眠曲》,門德爾松的《仲夏夜之夢》,德彪西的鋼琴協奏曲《夢》,舒伯特的《小夜曲》。

抑鬱:李斯特的《匈牙利的狂想曲》,門德爾松的第三交響曲《蘇格蘭C小調》等,《步步高》、《喜相逢》、《彩雲追月》、《金蛇狂舞》、《喜洋洋》、《夜深沉》、《旱天雷》、《邊塞舞曲》、《春節序曲》、《花傘舞曲》、《採花燈》、《苗嶺歡歌》、《春天來了》。

情緒焦躁不安、易怒:貝多芬的《第八交響樂》,約翰斯特勞斯的園舞曲《藍色的多瑙河》,《漢宮秋月》,《二泉映月》,巴赫的《康搭搭》,貝多芬的《月光曲》,格里格的《A小調奏鳴曲》,肖邦的《A小調》,舒伯特的《第六交響曲》,海頓的《F大調四重奏》,費朗克的《D小調交響曲》。

憂愁:西柳貝絲的《悲愴園舞曲》,莫扎特的《b小調第十四交響曲》,待憂愁的心情漸漸消除時,再聽格什溫的《藍色狂想曲》。

心靈感到空虛:貝多芬的《命運》,博克里尼大提琴《A大調第六奏鳴曲》,日本歌曲《拉網小調》。

心緒不好,情緒不定:貝多芬的奏鳴曲,肖邦和斯特勞斯的園舞曲,《塞上曲》,《春江花月夜》,柴克夫斯基的《花之園舞曲》,瓦格納的《春之歌》,巴扎克的《A小調四重奏》,門德爾松的《第四交響曲》,勃拉姆斯的《第二交響曲》,《平沙落雁》。

促進食慾,加強消化:《花好月園》,《歡樂舞曲》。

運用音樂調節情緒,不是僅僅聽,還可自我哼唱哼唱,即有意識地、肌肉放鬆地哼唱歌曲、樂曲或者別的帶旋律的曲調,久而久之,會對身心有極大的好處。

比如當你產生了怒氣、緊張、煩躁、焦慮等不良情緒時,若你能有意識地哼上幾句歌曲,則會使心情逐漸平和下來。哼唱還有利於解除疲勞,不論這種疲勞是肉體還是精神上的。另外,哼唱還有利於氣的運行和血的流通,因為哼唱的音樂有固定節奏,這就打破了正常的呼吸節奏,起到了調節氣息的作用。

音樂這一藝術手段,在醫學中正顯示出神奇的醫療魔力,給患者帶來福音可以早日到達健康安全的彼岸。

㈣ 情志養生的情志致病

人在認識周圍事物或與他人接觸的過程中,對任何人、事、物,都不是無動於衷、冷酷無情的,而總是表現出某種相應的情感,如高興或悲傷、喜愛或厭惡、愉快或憂愁、振奮或恐懼等。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感或心情,在正常范圍內,對健康影響不大,也不會引起什麼病變。《黃帝內經》里說:「有喜有怒,有憂有喪,有澤有燥,此象之常也。」意思是說,一個人有時高興、喜笑,有時發怒、有時憂愁、有時悲傷,好像自然界氣候的變化有時候下雨、有時候乾燥一樣,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但是,內外刺激引起的七情太過,則能導致人發生多種疾病。
喜,指狂喜。舊時有所謂「四喜」:十年久旱逢甘露,千里他鄉遇故知,和尚洞房花燭夜,捐生金榜題名時」。這種突然的狂喜,可導致「氣緩」,即心氣渙散,血運無力而瘀滯,便出現心悸、心痛、失眠、健忘等一類病症。成語「得意忘形」,即能說明由於大喜而神不藏,不能控制形體活動。清代醫學家喻昌寫的《寓意草》里記載了這樣一個案例:「昔有新貴人,馬上揚揚得意,未及回寓,一笑而逝。」《岳書傳》中牛皋因打敗了完顏兀術,興奮過度,大笑三聲,氣不得續,當即倒地身亡。可見過喜對人體健康不利。有一個患急性心肌梗塞的女病人,經過住院治療,病情已經好轉。出院的那一天,她突然見到遠在千里之外的女兒從外地趕來接她,興奮過度而倒在地上死了。這些例子皆說明,暴喜、大喜、狂喜同樣不利於健康。
憂,是指憂愁、苦悶、擔心。表現在情緒上,失去歡樂,悲傷慟哭,氣怯神弱。輕者,愁眉苦臉,悶悶不樂,少言少語,憂郁寡歡,意志消沉,獨坐嘆息;重者,難以入眠、精神萎頹或緊張,心中煩躁,並會導致咳喘、噎逆、嘔吐、食呆、失眠、便秘、陽痿、癲癇等症,甚至誘發癌症或其他疑難重症。俗話說:「多愁多病,越憂越病」,「憂愁煩惱,使人易老」、「愁一愁、白了頭」。事實上正是如此,東周伍子胥,因無計闖過昭關,一夜之間愁白滿頭青發;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才華出眾,但由於遭到打擊,長期被貶,沉悶、憂郁的貶謫生活,把柳宗元折磨得形容憔悴,體質虛弱,得了毒瘡又患霍亂,47歲就含恨長逝了。
怒,指暴怒或怒氣太盛。它是由於某種目的和願望不能達到,逐漸加深緊張狀態,終於發怒。可表現為暴跳如雷、拍桌大罵、拳打腳踢、傷殺人畜、毀壞器物。輕者會肝氣郁滯,食慾減退;重者便會出現面色蒼白、四肢發抖,甚至昏厥死亡。《三國演義》中周瑜是一位「文武籌略,雄姿英發…的將才,但好生氣發怒,被諸葛亮「三氣」之下,大怒不止而死。當然,若是輕度的發怒,有利於壓抑情緒的抒發,有益於健康。
思,思是集中精神考慮問題,但思慮過度也會導致多種病症。其中最易傷脾,脾胃運化失職,則食慾大減,飲食不化,故中醫有「思慮傷脾」之說。據《呂氏春秋》記載,齊閔王因為思慮過度,損傷了脾胃功能,以致積食內停,久治不愈,後經文摯用激怒的方法,令其吐出胃中積食而告愈。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長期從事腦力勞動,大腦高度緊張的知識分子,易患心腦血管疾病和消化道潰瘍病,這和中醫學的「思慮損傷心脾」的理論是一致的。
悲,是指悲傷、悲痛、悲哀。如幼年喪母、中年喪偶、老年喪子;或者是失戀;或者是丟失了心愛的珍貴物品,或者是遭劫受災,等等,都會感到非常難過和傷心,傷心到極點便會變成沮喪和絕望。總之,悲的產生與失去所追求、所盼望的事物和目的有關;悲哀的程度與失去的事物的價值有關。若悲哀太甚,可致心肺郁結,意志消沉。正如《黃帝內經》所說:「悲則氣消。」悲痛欲絕,還能引起昏厥或突然死亡,容易悲傷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得癌症或別的疑難重症。
驚,是指突然遇到意外、非常事變,心理上驟然緊張。如耳聞巨響、目睹怪物、夜做噩夢等都會受驚。受驚後可表現為顏面失色、神飛魂盪、目瞪口呆、冷汗滲出,肢體運動失靈,或手中持物失落,重則驚叫,神昏僵仆,二便失禁,常謂如:「驚弓之烏」。幾乎誰都有這樣的體驗,驚慌時會感到心臟怦怦亂跳,這是由於情緒引起交感神經系統處於興奮狀態的緣故。血壓升高,也是最常見的表現,有人特製了一張靠背椅,一按電鈕,椅背便立刻向後傾。讓受試者緊靠椅背而坐,並測量血壓;隨後突然按動電鈕,椅背立刻倒下,這人突然受驚,血壓便驟然上升。科學試驗表明,由驚恐所致血壓升高,大多表現為收縮壓升高,其機理是心臟搏出的血量增加。
恐,是指恐懼不安、心中害怕、精神過分緊張。例如臨深淵、履薄冰、人將捕之等。嚴重者亦可導致神昏、二便失禁。中醫認為,恐懼過度則消耗腎氣,使精氣下陷不能上升,升降失調而出現大小便失禁、遺精、滑泄等症,嚴重的會發生精神錯亂,癲病或疼厥。恐與驚密切相關,略有不同,多先有驚而繼則生恐,故常驚恐並提。然驚多自外來,恐常由內生。
綜上所述,七情太過可致病。太過,主要指兩種情況:一種是情緒波動太大,過於激烈,如狂喜、盛怒、驟驚、大恐等突發性激烈情緒,往往很快致病傷人;另一種情況是七情持續時間太長、過久,也會傷人致病,如久悲、過於思慮、時常處於不良的心境,皆可積而成病。
情志致病的機理
其機理主要是影響人體內環境的穩定,如氣機運行障礙、臟腑功能失常,以及損傷機體陰陽、精血等。
(1)損傷臟腑。《黃帝內經》指出,「喜怒不節則傷臟」,說明情志不加節制會損傷臟腑功能。具體地說是:「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但臨床上並非是一情只傷一固定臟腑,既可一情傷幾臟,又可幾情傷一臟。如思慮過度可影響脾的消化吸收功能,同樣悲憂太過亦能影響於脾,導致食慾不振、脘腹脹滿。又如大喜傷心,但《黃帝內經》又提出:「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說明一切不良情緒都能影響於心,而由於「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受傷,人體的整個功能皆會受損。
(2)影響氣機。氣機,是氣的運動的根本形式,人體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的功能活動及相互聯系,均有賴於氣機的升降出入。而情志致病,首先是擾亂氣機,正如(黃帝內經》里所說:「余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這里的上下,說明氣機升降失常;這里的結,說明氣機郁滯,運行不暢;此外,消、緩、亂,亦是氣的運行障礙。可見,七情太過對於人體氣機的影響是很嚴重的,也正如原文所說「百病生於氣」,即許許多多疾病的發生皆與七情刺激,引起氣機失常有關。
(3)精血虧損。《黃帝內經》說:「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說明暴怒,可致血隨氣逆,發生嘔血。《黃帝內經》又說:「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時自下」,這里的精時自下,即是恐懼太過,五臟所藏之陰精失去統攝,耗散不止。《醫學入門》也指出:「暴喜動心不能主血」,意思是過
情志養生
喜則使氣血渙散,血行不暢。此外,過分思慮,既可耗傷心血,又能影響食慾,造成氣血生化不足,皆可使精血虧損。
(4)陰陽失調。《黃帝內經》說:「暴喜傷陽,暴怒傷陰」,說明情志過激,可損陰傷陽。《黃帝內經》又說:「大驚卒恐,則氣血分離,陰陽破散。」陰陽破散,即陰陽失調。而陰陽協調,中醫認為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條件,「陰平陽秘,精神乃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說明七情致病必須加以重視。
(5)先傷神,後傷形。《彭祖攝生養性論》說:「積怵不已,則魂神傷矣;憤怒不已,則魄神散矣,喜怒過多,神不歸定;憎愛無定,神不守形;汲取而欲,神則煩;切切所思,神則敗」,說明七情太過,能使人精神異常。這里的魂魄都是屬於精神活動的一種形式,其中魄是一種本能的,非條件反射性的感覺和動作,包括聽、觸、視、痛覺,以及肢體某些動作,與精關系密切。魂也是神的一種活動形式,如果離了神的支配而單獨活動,便表現為夢游、幻覺等。情志太激不僅傷神,亦能傷形。如《黃帝內經》說:「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這里的滿脈去形,即是情志先傷陰陽,後傷形體的結果。從上可知,七情致病,有別於外感六淫,六淫傷人多傷形體,而情志致病,多先傷人神氣,再傷形體。
現代醫學對精神因素致病的認識
國外學者胡夫蘭德在《人生延壽)一書中指出:「一切對人不利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要算是不好的情緒和惡劣的心境,如憂慮、頹喪、懼怕、貪求、怯懦、妒忌和憎恨等。」巴甫洛夫指出:「一切頑固、沉重的憂悒和焦慮,足以給各種疾病大開方便之門。」事實證明,現有50%~80%的疾病與精神因素有關。國外有學者統計,因情緒不好而致病者佔74%~76%;美國某醫院對就診病人統計,發現65%的病人的疾病與社會逆境有關。有人調查發現,在遭遇強烈刺激、感情急劇波動後,短時間內死亡的170例中,59%死於個人不幸與巨大損失消息傳來之後;34%死於面臨危險或威脅的處境;7%死於暴喜之時。前蘇聯外科學家皮羅戈夫觀察到「勝利者的傷口比失敗者的傷口要癒合得快、癒合得好」。以上說明了情緒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及預防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當任何惡劣情緒的刺激超過一定限度時,就有可能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紊亂,主要是交感神經興奮,兒茶酚胺釋放增多,腎上腺皮質和垂體前葉激素分泌增加,胰島素分泌減少,從而引起體內神經對所支配的器官的調節障礙,出現一系列的機體變化和功能失調及代謝的改變,包括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內分泌系統、植物神經系統和其他方面異常現象的發生。
情緒與心血管疾病。情緒持續緊張和精神過度疲勞是高血壓病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常有些人由於暴怒、恐懼、緊張或過於激動而引起心血管病,甚至導致死亡。有學者觀察到醫務人員一句不慎的話,甚至他們的表情和動作都可以造成病人的血壓波動。我國有醫學工作者曾對323例高血壓病人研究發現,發病前不良的個性情緒在高血壓的病因中佔74.5%。實驗研究證明,在憤怒的情緒下,由於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可導致舒張壓的顯著增高。在恐懼的情緒下,由於心輸出量的增加,可引起收縮壓的上升。說明情緒對機體的作用是有生物學基礎的。
七情太過,導致神經系統的嚴重失調,就會引起各種神經官能症,包括神經衰弱、癔病和強迫症。極為嚴重的,還可引起精神錯亂、行為失常。所謂反應性精神病大都是這樣引起的。它是由強烈、突然或持久的精神因素所引起的一種精神障礙。范進屢考不中,年近半百之後突然考中,暴喜之際,突然昏倒,繼則到處亂跑,狂呼亂叫,所以眾人都說:「新貴人歡喜瘋了!」 《儒林外史》中的這個故事,再生動不過地說明了七情太過引起精神錯亂的情景。
尤其要提出的是,消化系統對情緒的反應也相當敏感。據研究統計,消化系統功能紊亂。因情緒不良而致病者佔70%~80%。諸如食慾減退,惡心嘔吐、胃痛、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結腸過敏、腹痛腹瀉等。早在上一個世紀,有位名叫奧爾夫的醫生,就發現幾乎每一分鍾胃的機能都能受到情緒的影響。他報告了一個典型的例子,一個9歲的孩子,因食管嚴重燙傷,疤痕收縮閉塞了食道,於是被迫在腹壁開口,將食物經漏斗進入胃中。醫生藉助儀器觀察其情緒對胃的影響。結果發現:當病人發怒時,胃粘膜就充血發紅,胃的運動加強,胃酸的分泌增多;當他憂傷悲痛時,胃粘膜變得蒼白,胃的運動減弱,胃的分泌也減少了。
在呼吸方面,精神因素亦有影響,當受到較大的打擊,心理失去平衡時,可引起胸悶、氣急、心率改變、面色蒼白、頭額冒汗、哮喘等。當換氣過度時,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成分降低,則可出現手指發麻、肌肉顫抖、頭暈,甚至昏厥。
對於內分泌系統來說,強烈的刺激可導致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等病。有記者報道,如果您到協和醫院內分泌科門診了解一下,在就診人群中有半數左右患了甲狀腺疾病,而最多的是「甲亢」患者。內分泌科白教授告誡人們:「過度緊張、長期焦慮等精神負擔,是誘發『甲亢』的重要因素。」從甲亢病人就診時的主訴可得知,升學、出國、晉級、提職等,可導致情緒波動,而工作、學習過度勞累引起精神持續緊張,與發病更有密切關系,農村的「甲亢」病人就較少。
癌症是威脅人類生命的疾病之一,與心、腦血管疾病一起,號稱「世界三大死神」。全世界患有各種癌症的病人高達兩千餘萬,每年數百萬人死於非命。引起癌症的原因盡管很多,但近年來大量科學實驗證實,不良的心理一社會刺激因素是一種強烈的促癌劑,這一點已為動物實驗所證實。將狗分成兩組,一組使它們長期處於驚恐不安狀態,另一組生活在安靜環境中,結果前組六條狗中有三條狗死於癌症,而後組四條狗安然無恙。現代心身醫學實驗證實不良心理因素,過度緊張刺激、憂郁悲傷可以通過類固醇作用,使胸腺退化,免疫性T淋巴細胞成熟障礙,抑制免疫功能,誘發癌症。
當前,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競爭意識日趨強烈,不盡如人意的事情往往與人們結伴而行,萬事如意不可能,心理矛盾、心理打擊在所難免。一旦思想認識不當,死鑽牛角尖,就會造成心理不平衡,進而導致心理性疾病。此外,由於工業,尤其是化學工業的發展,空氣、水源的污染日趨嚴重,人們的腦細胞及神經細胞不斷地受到化學物質的侵害,神經的應急能力下降,神經的生理功能受到障礙,進而導致「心理疾病」。
由上可知,不管是現代醫學也好,祖國醫學也好,對於情志致病都是非常重視的,因此,如何避免不良精神因素的刺激,保持心理衛生,是非常重要的。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消沉者不利於養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能讓驗兵體檢過不去 瀏覽:80
新余退休人員年檢時間 瀏覽:375
老年人大學的年輕人 瀏覽:841
關於立志或孝順的名言 瀏覽:642
合肥2019退休金 瀏覽:657
老人自言自語老年痴呆 瀏覽:670
女人可以常喝什麼養生 瀏覽:653
總想著父母的錢的人是什麼人 瀏覽:754
駕駛員體檢怎麼掛科 瀏覽:893
養生保健有哪些部門 瀏覽:38
我的老年大學生活 瀏覽:631
清遠退休金2018最低檔次 瀏覽:745
長壽花能賣多少的 瀏覽:906
濟南市退休職工醫療報銷比例 瀏覽:446
60歲摩托車 瀏覽:540
河北省赤腳醫生養老金 瀏覽:554
農村60歲老人每個月養老錢多少 瀏覽:640
59歲養老金能拿多少 瀏覽:527
重陽節感謝徵文400 瀏覽:539
怎麼讓父母復婚 瀏覽: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