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養生 > 為什麼中醫大夫都很長壽

為什麼中醫大夫都很長壽

發布時間:2024-07-25 19:35:21

『壹』 為何有「醫不自醫」的說法為何很多中醫卻長壽

有“醫不自醫”的說法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醫生並不是全能醫生,不可能什麼都懂,醫生必然也只是在自己擅長的部分比較厲害罷了,不可能什麼都知道的。而當醫生自己得的病是自己不能診斷的,自然是不可以自醫了。而是因為醫學也是有局限性的,這具體來說是指如果這個醫生得的病以目前來說是沒有治療辦法的,那麼即使他自己是個醫生,他也不能自醫呀。

其實說簡單點,中醫之所以能夠長壽,這和他們的努力是脫離不開的,如果我們也能相中醫做到這種地步,我們一樣可以長壽。因為中醫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就注重早睡早起,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心態放平,堅持鍛煉,偶爾還有用葯膳來調理自己的身體狀況,自然中醫們比普通人會更加容易的長壽。

『貳』 中醫:長壽的秘訣在養「身」,做到這5點的人註定長壽

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中醫多長壽者。比如東漢名醫華佗,「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後漢書·方術列傳》),醫典《千金翼方》作者孫思邈百歲高齡還能著書立說等等。

中醫之所以多長壽者,是因為他們有自己的長壽之道,即 養「身」,其中能夠做到這5點的人,註定長壽:

1 、少坐、多走動

中醫:久坐傷肉!上班的時候,許多人一坐就是幾個小時,長時間如此,會導致氣血不暢、下肢萎縮,甚至引起靜脈血栓。

走路是最好的鍛煉方式,坐了一段時間後,適當站起來走幾步,可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

2 、不多卧

中醫認為「久卧傷氣」,長時間卧床休息會影響人的陽氣,當陽氣受損時,人體相應的身體機能也會受到影響,比如腸胃的消化功能等。

3 、少生氣、少發怒,會轉移

情緒是影響身體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中醫的七種情緒中,怒是最強烈的一種情緒,經常發怒的人,會導致氣機不暢,出現氣逆和氣滯現象,從而引發心腦血管疾病。

長壽者一般都很少發怒,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不會發怒,而是他們懂得該如何 克制、轉移自己的情緒。

『叄』 跟葯王孫思邈學養生,他憑什麼活到141歲長壽秘訣都寫進書里了

本文醫學指導專家

廣東省第二中醫院體檢中心主任、主任醫師 林曉潔

相傳農歷四月二十八日,是「葯王」孫思邈的誕辰。孫思邈不但醫術高明,而且 養生 有道,年逾百歲之上,是我國歷代醫葯學家中有名的壽星。

到底,孫思邈有何長壽秘訣呢?答案其實就在他所著的《 養生 銘》之中。


廣東省第二中醫院體檢中心主任、主任醫師林曉潔表示,中醫學把「精、氣、神」視為人體三寶,認為一個人要想 健康 長壽,必須重視「惜氣」及「安神」。所以,孫思邈在《 養生 銘》中首先提出不能「因怒而傷氣」,或是「因思慮傷神」,以免氣機紊亂,血脈失和,臟腑功能失調,而致百病雜生。

此外,「暢情志」「治未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等中醫 養生 理論也貫徹在《 養生 銘》其中。孫思邈認為,若世人能夠參透詩歌中的內容,並逐一認真實踐,自然有助於 健康 長壽。


林曉潔指出,從《 養生 銘》中,我們可以得知保持 健康 的生活方式是 養生 的關鍵。因此,生活起居一定要有規律。以下幾個方面的細節,需要多加留心。

神疲心易疫,氣弱病來侵。 這句話的意思是,精神過度疲勞必然影響人的血液循環,血液是由心臟泵出的,過勞容易引發心臟不適。當人體的正氣虛弱,則難以抵擋外來病邪的侵襲,不利於 健康 的維持。

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意思是,夜裡喝醉會導致人體表面的陽氣不能進入身體內部休 養生 息,與陰氣交融,造成陰陽不能相生。次日可感到身體疲勞,久而久之,自然身體衰弱。加上早晨是人體的元氣生發的時刻,如果在此時生氣發怒,導致氣機逆亂,容易怒傷肝臟。

若要無諸病,常當節五辛。 意思是,如果想要 健康 無病痛,在飲食中注意節制,少吃「五辛」類的食物。一方面,「辛」可解讀為辛辣之物。另一方面,「辛」又通「腎」,因「腎主藏精」,提示人們切忌房勞過度。

安神宜悅樂,惜氣保和純。 意思是,精神安定、保持開朗的心態,是珍惜自己身體中的元氣以及調暢情志的好方法,提示要時刻保持遇事樂觀的積極態度。



通訊員/金小洣

編輯/黃旭君

『肆』 暢談長壽心得 為何大師多長壽

對此現象,兩名中醫大師鄧鐵濤、周岱翰一致認為:胸襟廣闊、品格崇高的人能長壽,要長壽就要效仿這些大師,得意淡然,失意坦然,起居、飲食規律。 鄧鐵濤剛剛獲得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葯管理局聯合評出的首屆「國醫大師」稱號,93歲的鄧鐵濤是廣東唯一獲此殊榮者。68歲的周岱翰是中國最早成立的四大中醫學院之一———廣州中醫葯大學的首席教授、中華中醫葯學會腫瘤分會名譽會長。兩位中醫大師日前接受羊城晚報專訪,暢談長壽的心得。 鄧鐵濤: 養生必先養德,缺德者難長壽 心理素質要過硬 羊城晚報:已經逝世的多名大師均很高壽,如啟功93歲、巴金101歲、錢鍾書88歲、馬寅初101歲……遠遠超過中國人均期望壽命的70多歲,怎樣分析這一現象? 鄧鐵濤:大師之所以長壽,是因為他們的胸襟寬廣,時常考慮的是整個國家、整個民族,要做大事業,因此他們不會看重個人一時得失,對苦難、挫折的耐受力特別強,不會對瑣碎小事斤斤計較,正如經濟學大師馬寅初說的「得意淡然、失意坦然」。所謂「名利誤了一生」,很多過度追求名利的人,由於勞動太少、縱欲過度,就算名成利就,也會短命。 羊城晚報:這些大師的成長經歷,大都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經濟困難時期的飢荒……可謂多災多難,先天不足,後天也沒太多進補的機會。這么看來,營養和生活條件反而不是長壽的主要決定因素? 鄧鐵濤:不錯,心態才是決定長壽的重要因素。這些大師都是以民族的利益、人民的幸福為人生奮斗目標的人,不追求個人的享樂,不會為個人的得失想不開,不會處心積慮算計他人。在晚年經濟條件較好的時候,他們注意個人飲食起居———因為要成就國家、民族的大事業也需要健康的體魄。如馬寅初,他的一生算是苦難了,但是他有大智慧,寫出了「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雲卷雲舒」這樣大氣的對聯,他的心理素質是相當過硬的。 提倡多開展志願者活動 羊城晚報:很多在改革開放後成長起來的新一代,缺乏挫折和艱苦教育,怎樣磨練這些年輕人? 鄧鐵濤:應該提倡多開展志願者活動,讓城市這些生活優越的人下到農村去幫助困難戶,接受廣大勞動人民的教育,這樣他們就會知道最底層的人民群眾是怎樣生活的,就會珍惜現在的生活,不會因為自己有點錢、讀了點書就趾高氣揚。我和勞動人群的感情也是這樣培養出來的,1951年參加土改,整整兩年的時間,我這個在大城市培養的中醫到新會去和農民一起生活,足足生了兩年的虱子,我認識的一對夫婦,全家只有一條褲子,白天不敢下田,天黑了晚上才敢出去勞動,為什麼他們這么苦?這是我下鄉時常想的問題,感情就是這樣培養出來的。要下到農村去,才能培養出共產主義的人生觀———解放全人類,最後解放自己。 周岱翰: 長壽不一定要天天吃好東西 長壽也有遺傳因素 羊城晚報:前日剛剛辭世的季羨林、任繼愈分別高壽98歲、93歲,他們的長壽之道有什麼共通之處? 周岱翰:兩位大師都有崇高的品格、平常的心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樣才能承受多種磨難。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包括身體和心理都要沒有疾病,如果患得患失,整日憂心忡忡,醫學上認為這種人容易內分泌失調,身體各系統臟器的功能也會失去平衡狀態。當然,長壽還有遺傳背景,家族中有長壽的人,自己也有機會長壽。 要避免不良的生活方式 羊城晚報:不少高壽八九十歲甚至上百歲的大師,都經歷過物質匱乏的年代,為什麼營養不良反而沒有影響他們的壽命? 周岱翰:其實長壽不一定要天天吃好東西,不一定要吃補品。我常告訴病人,對中醫補氣、補血要正確認識。我的很多腫瘤病人,生活條件是非常優越的,家裡也有很多滋補的名貴中葯,但補多了反而有害。比如人參「補氣」,但中醫認為「氣有餘便是火」。有一名病人,用人參燉鴨來補身體,結果火氣上攻,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到了,後來用生蘿卜汁才解掉人參的大補。又如「補血」,中醫認為「血過多便滯」,盲目補血的病人反而血管堵塞,所以氣血都不是猛補就好的。 現在營養條件好了,很多營養過剩導致的「富貴病」就出現了: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這些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是現在國人死亡的主要原因,絕大多數是和生活方式有關的。所以說,要長壽就要避免不良的生活方式。上面提到的這些大師,沒有日夜顛倒生活的,而現在的很多年輕人,白天睡大覺,晚上做夜貓子,生活紊亂以致很多以前老年人才出現的疾病,在年輕人身上早早就出現,如肥胖、高血壓等。 健康長壽沒有固定的模式 羊城晚報:季羨林的養生之道,包括不刻意控制飲食,他說自己什麼都吃。這和時下不少人倡導的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海鮮、動物內臟的所謂「健康飲食方式」不一樣。 周岱翰:季羨林的觀點是對的,其實健康長壽沒有固定的模式,不能過度偏激地食用所謂的「健康食物」。現在國外有一個新的醫學名詞———「健康食物痴迷綜合征」,就是指一些人過度痴迷維生素,不吃肉,光吃蔬菜、水果汁,蔬菜里又光吃西紅柿、胡蘿卜,以為健康飲食就是吃粗糧,一點肉都不吃,一點動物內臟都不吃。其實就拿動物內臟來說,由於富含膽固醇,是大腦的必須營養成分,如果小孩攝食的膽固醇過低,會大腦發育不良;老年人膽固醇過低,會導致帕金森病、老年痴呆。所以像季羨林那樣,什麼都吃,平衡飲食才是真正科學的飲食方式。 羊城晚報:您平日接觸大量腫瘤尤其是晚期癌症的病人,您認為患癌症的人有什麼共同之處嗎? 周岱翰:現在的醫學研究發現,乳腺癌和抑鬱症是一種「共生病」,因為病人心態異常而產生,這在其他癌症病人如男性的前列腺癌中也同樣存在。有的人未病先驚,心理太脆弱,治療的效果不會好。因此在治療中,我嘗試多了解病人的心理狀態,多做心理疏導。(責任編輯:高原)[我來說兩句]

『伍』 為什麼中醫中長壽者多

許多中醫享有長壽的關鍵在於養生。《冷廬醫話》稱名醫長壽為「醫范」,專強調屬「醫人每享高齡……既精醫學必有探性命之旨,審頤養生之宜,而克葆天年也」。其養生之道有四:

1、起居有常,動靜適宜

如《管子·形勢篇》說:「起居時、飲食節、寒暑適,則身利而壽命益」。孫思邈提出:「養生之道,常於小勞」、「體欲常勞、勞勿過極」、「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華佗亦指出:「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百」。這都說明要動靜適宜,勞逸結合。即《內經》的所謂「久卧傷氣、久坐傷肉」。勞動、運動是長壽之道。

2、飲食有節,戒除偏嗜

《管子》說「……飲食有節……則身利而壽命益……飲食不節……則形累而壽命損」。說明飲食要有節制,要定時定量。《素問·臟氣法時論》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說明食物應多樣化,應互相搭配。《素問》所謂:「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則提示人們飲食應清淡,不宜太咸。

『陸』 清代中醫李慶遠為什麼能活256歲

李慶遠有一套自己的長壽秘訣,多年來一直堅持,堅持,堅持,活到了256歲。

一、李慶遠的長壽秘訣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李慶遠是清代中醫,他懂得如何保養身體,他更懂得身體內部的機理,依據他的中醫知識和生活經驗,自己創造出一套長壽秘訣。

李慶遠曾公開表示,自己是長期食用素食,是一個素食主義者;平靜的心態 ,達到“坐如龜,行如雀,睡如狗” 的狀態;最後他還經常食用枸杞、決明子、菊花、羅漢果等泡茶。最重要的一點李慶遠不喝酒、不抽煙,按時候打坐。

李慶遠還有一個名字叫做李青雲,他是生在1677年(屬於康熙年間),死在1933年(民國時期)。清朝的壽命一共300多年,李慶遠在清朝活了大半輩子, 他見證了清朝從繁榮走向衰敗。

李慶元從事中醫,在中醫方面也曾創造出傑出的成就,曾到處演講,還接受很多西方媒體的采訪等等。他一輩子娶了24位妻子,後人有180位,用子孫滿堂來形容他一點也不為過,畢竟活了這么多年,孫子的孫子恐怕也已經出生了。

『柒』 中醫是否普遍長壽

看到很多中醫,尤其老年的中醫,一般比同齡人年輕,看上去精神奕奕,心態平和。我有一個十多年的中醫領居,叫張文通,是雙城市曾經的名醫。他八十多歲的時候,性生活還很正常,可見中醫的養生有多厲害。他不找年輕的,找和自己歲數相妨的,用自己的耐力熬死了好幾個老伴,後來九十多歲而卒,可見,只要深通中醫術,養生,健康這些都是非常容易實現的。

『捌』 百歲壽星—名中醫多長壽

宋元明清時期,由於中醫養生學發展己趨成熟,所以中醫學家中百歲壽星特多。

宋代成都名醫譚仁顯108歲,當時人們問他長壽之法,他回答說:"淡名輕財,導養得理,可獲天年。」。

元代名醫賈銘106歲,明初還健在,當朱元璋問他長壽經驗時,他將自己著的《飲食須知》一書獻給了這位開國皇帝。

相傳明代養生學家冷謙150歲,著有《修齡要旨》,是專門介紹養生長壽術的。現在日本流傳的「養生十六宜」就見於此書。

明代溫病學家吳又可、針灸學家楊繼洲、葯物學家蘭茂、內科學家孫一奎等,皆年近百歲。

清代四川的百歲中醫居全國之冠,據《四川醫林人物》記載:雅安的牟太醫120歲,武勝名醫梁棟、郫縣名醫陶世堯、隆昌名醫曾繼昭及其兄曾繼旺、合川名醫蔡元和、溫江名醫陳懷斗、三台名醫林榮安、南川名醫周貴喜、達縣名醫康道人以及由山東來川行醫的管清一、河南來川行醫的余來龍等,他們不僅醫術高明,而且好養生術,所以皆享百齡,盡天年。

如此眾多的百歲中醫,說明沿著中醫養生之道確實可以通向百歲壽星之鄉,難怪有人說「名中醫多長壽"。

與為什麼中醫大夫都很長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60歲父親的話 瀏覽:840
青海好人孝敬父母 瀏覽:255
60歲該怎麼生活 瀏覽:928
學車體檢聽力多少分貝 瀏覽:646
體檢有哪些常見的誤區 瀏覽:706
甘肅70歲老人拿多少養老金 瀏覽:28
南開哪個小區有家庭養老模式 瀏覽:938
老年人能種植牙 瀏覽:981
建設銀行體檢怎麼預約 瀏覽:956
農村養老如何取消 瀏覽:254
退休職工去世後社保如何處理 瀏覽:857
養老院都有什麼好處 瀏覽:143
50歲初學瑜伽 瀏覽:724
鄉鎮衛生院退休人員有哪幾項工資 瀏覽:437
退休後還能追繳社保嗎 瀏覽:833
武漢月亮灣老年公寓 瀏覽:953
凱里市養老院叫什麼 瀏覽:172
女1971年出生退休年齡 瀏覽:824
原陽養老院 瀏覽:911
養老院護工的文章 瀏覽: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