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養生 > 養生之道的英文怎麼說

養生之道的英文怎麼說

發布時間:2024-07-14 11:15:00

① 黃帝內經的養生之道

就中醫而言,“養生之道”應該是養“生、長、 收、藏”之道,廣義的是更多地指養護生命的意思。而生命軌跡是應該呈曲線,有起有落的。這才是 :順應天地的養生之道。下面我給大家介紹黃帝內經的養生之道,希望對你有用!

黃帝內經養生

道家始祖黃帝所著《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是影響世界最大的一部醫學著作,為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內容大致包括攝生(養生、預防)、陰陽、藏象(臟腑之生理、病理反映,並包括五臟六腑、“奇恆之腑”之功能)、經絡(十二經、奇經八脈)、論治(包括治則和治法,治法如針、砭、灸、湯葯、葯酒、按摩、納氣、溫熨及貼葯等外法)、葯性理論、天時應象運氣學說等。

主張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時主張養生、攝生、益壽、延年。被稱為醫之始祖《黃帝內經》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形成醫學家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體系。《內經》具有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舉凡人與自然、攝生、防治病、生理、臟腑、經絡、病證、診斷治療、中葯、方劑、針刺灸熨、導引、按撟,以及五運六氣七十二候等等學說莫不賅備,堪稱中醫理論的淵源。除醫學理論外,又廣泛涉及到天文、地理、氣象、物候、歷算、哲學等許多方面,因此說是我國先秦時代的網路全書,是一部綜合論述中醫理論的經典著作,也是現代中醫學研究發展的可靠基石。

《內經》一書中還有許多與人體健康有關的內容,涉及四季養生方法、預防、針灸、調攝等諸多方面,至今都有效地指導著人們的防病治病。特別是其中的“治未病”思想,在當前更為世人關注和矚目。而且,還將一如繼往地繼續為人類的健康事業保駕護航。《黃帝內經》還蘊藏了很多哲理科學 ,主張以醫道醫德盡顯人道品德陰陽五行的哲學思想,恬淡虛無的道家養生觀。

黃帝內經飲食養生

民以食為天

古人雲:民以食為天。飲食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之一,與健康也是密切相關的。飲食養生,就是通過合理地攝取飲食,以達到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目的,是養生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正所謂“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隨著物質生活的迅速發展,人類的飲食種類也越來越豐富、繁雜,飲食文化和理念也越來越多元化,了解飲食養生的基本道理和原則,採取適宜合理的飲食方式,對於保持身體健康強壯和預防疾病是非常必要的。

六經為川,腸胃為海

中醫學認為腎是先天之本,稟受於父母;脾胃是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的源泉。怎麼講呢?

《陰陽應象大論》說:“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中醫學採用的是取類比象的方法,也就是打比方。

它說腸胃就像大海一樣蘊蓄著豐富的物質,而人體的經絡就像大地上的河川一樣,將腸胃產生的營養物質輸送到人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而發揮滋潤濡養的作用。

那麼胃腸產生的營養物質有時從哪裡來的呢?

“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來源也就是人們吃的五穀雜糧。飲食經過脾胃的消磨變化成對人體有用的精微物質,這些精微物質再被運輸到全身,或濡潤臟腑,或滋養四肢百骸,身體得養,所以臟腑安寧,身體輕健,精神充沛。

飲食不僅僅提供給人體生長、發育所必需的條件,保證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對於養生和治病也非常重要。

飲食療法

在治療的方面,中醫提倡在知道疾病的原因後,先用食物的方法治療,飲食療法治療不愈者,再採用葯物治療。而在治療的過程中,疾病減輕緩解以後,也應該採用飲食調理的方法。

我國著名的老年病學家岳美中老先生治療老年或者虛人感冒喜用的一個小方“神仙湯”就是這樣的例子,葯取七片生薑、七個蔥頭、一把粳米,米熟湯成後加醋兌服,確實有解表散寒而又不傷正氣的特點。

可見,飲食不僅是維持生命所必需的條件之一,對保持身體健康、防病治病都是一樣重要的。

五字總原則——雜、少、淡、溫、忌。

從《黃帝內經》中我們可以提煉出飲食養生的五字總原則,那就是:一“雜”、二“少”、三“淡”、四“溫”、五“忌”。

黃帝內經的體質養生法

體質由四個方面組成:形態結構、生理功能、物質代謝、性格心理。這四個方面可以高度概括為:形和神。形指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有形態結構的物質部分,比如肌肉、骨骼、五臟、五官、皮膚、毛發、血脈等。神指的是人的功能活動、物質代謝過程以及性格心理精神,比如心跳、呼吸、吸收、消化、排泄、性格特點、精神活動、情緒反應、睡眠等。形神兼具就形成生命,形神和諧人就健康,形神不和人就生病,形神消失人就死亡。

人的一生中,體質有其相對的穩定性,但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它能夠在一定的范圍內發生變化。正因為體質是可變、可調的,所以才能通過養生使人的體質向好的方面轉化。應該說明的是,養生並不是針對原本的體質,跟它抗衡,而是順應體質的穩定性,放大它的優點,改善它的缺點。體質決定了人的健康情況,決定了人對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也決定了人生病之後的反應以及治療效果,所以體質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

《黃帝內經》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它的內容博大精神,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仔細研讀的醫學知識手冊。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講道:“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意思是說,在疾病出現苗頭之前,就從根源上斷絕它的產生。這也是道醫的治病理念,而這個“根源”就是我們俗說的體質。

有些人喝涼水也長膘,而有些人整天喝油都不肥,有的人動不動就生病,而有的人好像百病不侵。這些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其實多半是由於每個人的體質差異造成的。現代人都講究養生,但鋪天蓋地的養生專家、養生書籍、養生節目卻讓人頭昏眼花,失去方向。究竟應該聽誰的?到底哪種養生方法適合我?我是應該補陰,還是應該補陽?是應該多運動,還是應該多休息?是食療好,還是穴位按摩好?其實,最好的醫生就是自己,只要弄清自己屬於什麼體質,自然就知道應該怎樣去養生了。那麼,什麼是體質?體質一般分為幾種?一個人的體質是如何形成的?我們如何養護自己的體質?

在《黃帝內經·靈樞·通天》中,按人的性格、心理、精神在生理范圍內的偏陰偏陽,認為“蓋有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平和之人。凡五人者,其態不同,其筋骨氣血各不等”。這里把人的體質分為太陰、少陰、太陽、少陽和陰陽平和等五種類型,現在看來,也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人的體質按照形態結構、生理功能、物質代謝、性格心理的不同,可以分為陰虛、陽虛、氣虛、濕熱、痰濕、血瘀、血虛、氣郁、寒濕、風質10種體質。體質不同的人,在生活習慣、脾氣秉性、生病狀況都是不同的,中醫一向講究辨證治療,就是不同的人,同一種病,治療的方法也不一樣。因此,對症下葯的時候,一定要先了解病患者的體質。不然,不但不會治病,反而會加重病情。

疾病只是生命中不和諧的音符,它是從哪裡產生的呢?就是從不好的體質、偏頗的體質中來。只有從體質著手,才能徹底了解病源,治標又治本。

② 請問"養生","養生之道"的英文詞是什麼

養生
preserve one's health

養生法;養生之道regimen

Under such a regimen you'll certainly live long.
你這樣的養生法一定可以長壽

③ 養生之道什麼意思

指修養身心,以期保健延年的方法。

養生,就是保養生命。養生之道就是保養生命的道理與方法。中醫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研究人類生命規律,尋找增強生命活力,預防疾病的方法,同時探索衰老的機理以及益壽延年的原則與理論的一門學科,其學說科學實用,是中國醫葯文化之精粹。

中醫養生之道的特點:
(1)、尊重自然規律,順應自然規律:
養生,又稱為攝生、道生、保生等。攝生即攝納生命,是說自己的壽命掌握在自己手裡,如果注意養生,便可長壽,「度百歲而去,終其天年」。如果不注意養生,就會「半百而衰,夭折而去」。人的壽命是有極限的,這是自然規律。中醫養生順應規律,追求長壽但不追求長生不老。

2、強調精神方面的養生:
中醫認為,人的情志即精神世界是非常重要的。精神的調養是養生的一個重要環節。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提高自我心理調攝能力,是中醫養生遵循的原則之一。《黃帝內經》說:「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

「志意和」與人群中個體的氣質、性別、年齡、經歷、文化思想修養等密切相關。人們應善於自我心理調攝,消除不良刺激,保持良好心態。

④ 什麼是養生之道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安居樂業,衣食無憂,越來越重視身體的健康,重視尋找益壽延年等養生之道。下面我給大家介紹養生之道,希望對你有用!

4大養生之道

養身

養身便是從物質基礎上養護生命,注意的方面:服食,飲水,運動,休息……

養氣

暫時的理解還是呼吸吐納,使人體內在小氣場和外在大氣場和諧共振,共生。

養心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具有主宰人體五臟六腑、形體官竅的一切生理活動和人體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功能。

心主宰五臟六腑、形體官竅的生理活動。心之行血、肺之呼吸、脾之運化、肝之疏泄、腎之封藏、胃之受納、小腸之化物、大腸之傳導、三焦運行津液與元氣、膀胱之氣化、膽貯存與排泄膽汁以及四肢之屈伸、軀干之俯仰、目之視物、耳之聞聲、口之攝食、舌之感味……人體所有生理活動,無一例外都是在心的主宰下進行的,若心神正常,人體各部分的功能互相協調,彼此合作,則身體安泰,反之若心神不明,人體各部分得不到應有的協調和統一,各自為政,疾病由是而生,甚至危及生命。比如心神不足則精神恍惚、失眠健忘,常常是提筆忘字、張口忘言;熱擾神明則會出現神昏譫語;痰迷心竅多致舉止失常或不省人事;痰火擾心更可怕——神志狂亂,登高而呼、棄衣而歌、呼叫罵詈(kì,責罵),不避親疏。所以《素問·靈蘭秘典論》說:“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養欲

如何對待自己的慾望。

清心寡慾,專心致志。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上面這些詞,我們在小時候學語文時,都沒有深刻理解過,如今,上了點歲數,生活閱歷也豐富了,慢慢地,對中華文明的理解也越發的深刻。曲黎敏對中醫的深刻和獨特的理解,很大一部分源自於她對漢字的理解。因此,作為每一個中國人,每一個喜歡中國文化的人,每一個推動中國文化發展的人,我們都要認真研究我們的文字,以便做到去粗取精,取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理的過程。

中醫養生知識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養生是指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中國傳統養生強調對人與自然界的關系,認為人應順應自然環境、四時氣候的變化,主動調整自我,保持與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雲“一陰一陽之謂道”;“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易·系辭上》)《老子》雲“道法自然。”就是中醫養生的基本要求。

中醫養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養生是以培養生機、預防疾病、爭取健康長壽為目的。中醫養生有食養、葯養、針灸、按摩、氣功等豐富多樣的養生技術。古人認為養生之法莫如養性,養性之法莫如養精;精充可以化氣,氣盛可以全神;神全則陰陽平和,臟腑協調,氣血暢達,從而保證身體的健康和強壯。所以精、氣、神的保養是最重要的內容,為人體養生之根本。中醫學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質與功能活動概括為精、氣、神,認為這是生命之根本,是維持人體整個生命活動的三大要素。早在兩三千年前,《周易》、《黃帝內經》、《老子》裡面已經有一套很完整的養生原理,就像一個永遠也挖不完的寶庫,值得我們再三探索。中醫的養生觀包括天人合一、陰陽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寶。

方面

其一,天人合一的養生觀。中醫認為,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無時無刻不受天地的影響,就像魚在水中,水就是魚的全部,水的變化,一定會影響到魚,同樣的,天地的所有變化都會影響到人。所以中醫養生強調天人一體,養生的方法隨著四時的氣候變化,寒熱溫涼,做適當的調整。其二,陰陽平衡的健康觀。陰陽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養生的目標就是求得身心陰陽的平衡。什麼是陰呢?陰就是構成身體的物質基礎。什麼是陽呢?陽就是能量,陰陽是相對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動的、發熱的、都屬於陽;凡是向下的、往裡的、發冷的、都屬於陰。身體所以會生病是因為陰陽失去平衡,造成陽過盛或陰過盛,陰虛或陽虛,只要設法使太過的一方減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陰陽再次恢復原來的平衡,疾病自然就會消失於無形了。所以,中醫養生高度強調陰陽平衡,健康一生。其三,身心合一的整體觀。中醫養生注重的是身心兩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體的鍛煉保養,更注意心靈的修煉調養,身體會影響心理,心理也會影響身體,兩者是一體的兩面,缺一不可。

目的

養生的目的就是為了延長生命,擁有健康。《道德經》上曾經講到,那些善於養生的人們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傷害。他們知道如何通過正確的飲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從而獲得健康,也會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長久。當人們能夠遠離病痛,自然就能延緩衰老,延長壽命。

方法

首先,中醫養生貴在養德,這是健康和長壽的最重要條件。中醫養生歷來重視精神衛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書《黃帝內經》中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明確提出養生應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道家也強調人應該善良,忠誠、富於愛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願意幫助他人的美德。這些美德不但有益於自身更有益於社會。而那些可以擁有這些美德的人則會更能體會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

養生的第二個關鍵因素就是盡心有規律的運動。生病的人需要運動,沒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過運動從而得以預防。在運動的同時,達到強身健體,增強意志、促進消化循環,增強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點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養生要求我們要培養健康的精神,穩定的情緒,這樣才能避免精神極端、心理波動,和情感不穩定。根據中醫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 肺、恐傷腎的觀點,進一步說明情緒,精神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切對人體不利因素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緒。人的精神狀態正常,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會增強,從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飲食也是養生的必備因素。數千年以來,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認定是達到長壽的關鍵因素,不合理的飲食習慣責備認為是使健康出現問題的根源。

預防疾病也是養生的重要一環。通過有規律的鍛煉,正確使用葯物,適當的進行食補,以及其他的有益於健康的活動,每個人都可達到強身健體,延緩衰老之目的。

理論

一、說情志:人要健康長壽,清志調暢是一個重要條件。陶弘景在《養生延壽錄》中提出:“養性之道,莫大憂愁大哀思,此所謂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壽也。”

二、戒私慾:養生求靜,使身心處於萬慮皆息獨存一念的境地,也要求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心胸坦盪。孫思邈說:“人不終眉壽,或致夭歿者,皆由不自愛惜,竭情盡意,邀名射利。”故善養生者“勿汲汲於所欲”,“心無妄念”,“所至之處,勿得多求”,“旦起欲專言善事,不欲先計較錢財”。

三、遠房室:指性生活有節制。人的生長發有賴於腎精,腎精充盈則生生不息,人的生命活力和抗病能力強。欲保腎精,必須節制性軟,倘貪色好艷,縱欲無度,勢必損精害體折壽。

四、適四時:人生活在自然之中,順應季節氣候是養生學的重要內容。《呂氏春秋》說:“年壽得長者,非短而續之也,畢其數也,畢數之務,在乎去害。”所謂害,就是指非其時而有其氣以及大寒、大熱、大燥、大溫等反常氣候,中醫稱為“六淫”。

五、節飲食:脾胃為後天之本,飲食不節,傷及脾胃,就使人多病早衰。《內經》對飲食不節的危害,有“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多食鹽,則脈凝泣變色,多食苦,則皮枯而毛衰……”等多處論述。孫思邈對飲食宜忌的論述更全面、更科學,除“食不可過飽,務令簡少”,“常宜溫食”,“常宜輕清甜淡之物”等常識外,還對飲食方法、飲食衛生重筆描寫,如“美食宜熟嚼,生食不粗吞”,“食勿大語”,“每食以手摩面及腹”,“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陳臭物,勿飲濁酒”,“必不得食生粘滑等物”等等,這對避免損傷脾胃以及防止食物中毒,預防傳染病,乃至祛病延年都有積極而重要的意義。

六、常運動:人是有機的整體,常運動會使精力充沛,身體健壯。早在漢代,華佗就倡導鍛煉強身以防病。他指出:“人體欲得勞動,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孫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說:“養性之道,常欲小勞”,“體欲常勞,但勿多極”,提醒人們經常活動筋骨以祛病延年。

七、順性情:指要健康長壽,須按年齡規律自身頤養。孫思邈分析老年人說:“人年五十以上,陽年日衰,損與日至。心力漸退,忘前失後,與居怠惰,計授皆不稱心。視聽不穩,多退少進,日月不等,萬事零落,心無聊賴,健忘嗔怒,性情變異。”這就告訴我們,人在進入老年期後,會出現一系列生理和形態的變化,我們要愛護、體貼老人,順其性情以調之,以利他們盡享天年。

八、服葯餌:人生在世,享賦各異,況病魔無情,難免傷人。因此,服食葯餌也是養生學內容之一。古人重視服葯餌來防病治病,養生延年,並擬定了許多延年益壽的葯餌、葯方。但是,養生不可單靠服葯餌,否則,“雖常服葯餌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

⑤ 【養生之道】用英文怎麼說

regimen
a way of keeping good health
a way of life
rules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he way to keep in good health

閱讀全文

與養生之道的英文怎麼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養老院太少怎麼辦 瀏覽:346
國慶不回家怎麼跟父母說出來工作 瀏覽:451
農村養老國家保險怎麼買最劃算 瀏覽:773
老年人大暑怎麼養生 瀏覽:884
養老保險金誰發放 瀏覽:873
道家養生每天喝多少酒 瀏覽:626
特種人員體檢要多久 瀏覽:813
重陽節的特徵 瀏覽:347
長發的人怎麼長壽 瀏覽:803
金山區養老項目怎麼選 瀏覽:602
一九年退休金上調最新消息 瀏覽:758
送退休人員的祝福語 瀏覽:865
長壽最高境界是多少歲 瀏覽:773
河南2018退休職工工資調整 瀏覽:688
重慶2017養老保險費 瀏覽:803
企業事業退休金 瀏覽:159
不是父母給的工資怎麼要回來 瀏覽:463
攀枝花老年大學報名 瀏覽:829
健身有哪些養生的動作 瀏覽:780
考義務兵體檢需要什麼條件 瀏覽: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