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養生 > 飲食養生的終極本質是什麼

飲食養生的終極本質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4-04-21 09:25:56

Ⅰ 中國人的飲食養生之道是什麼

古人雲,「民以食為天」。的確,在人類面臨的所有問題中,飲食是最為重要、最令人關注的了。

從本質上說,人類對飲食美的追求是一種價值追求。反之,對這種價值追求的差異,也就導致不同的飲食文化。中國傳統飲食養生,就是一種由於獨特的價值追求而產生的飲食文化現象。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所追求的,並不僅僅是口腹之樂,諸如對玉盤珍饈、色香味全的感官快感,而是更注重其實實在在的養生健身和延年益壽價值。這種文化的內涵在於,通過調養飲食來補益人體之精氣神,調整人體內部的陰陽五行關系,協調平衡人體內部系統和器官功能,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明代著名養生家高濂說過一段道盡飲食養生之道的話:「飲食,活人之本也。是以一身之中,陰陽運用,五行相生,莫不由於飲食。故飲食進則谷氣充,谷氣充則血氣盛,血氣盛則筋力強。脾胃者,五臟之宗。四臟之氣皆稟於脾,四時以胃氣為本。由飲食以資氣,生氣以益精,生精以養氣。氣足以生神,神足以全身,相需以為用者也,入於日用養生,務尚淡薄,勿令生我者害我,脾五味得為五內賊,是得養生之道矣。」追究歷史淵源,飲食養生堪稱眾多養生之道中最古老的一種。「神龍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其避就。」這表明古代先民在飲食上依靠主觀能動性來注意避害趨利,這種意識和行為顯然已經超越了動物的擇食本能,並包含了人類飲食養生文化的基本內涵。傳說商代宰相伊尹曾著《湯液經》,以論飲食調配烹飪養生之道。西周時,飲食養生已經上升為一種以五行學說為構架的理論。《黃帝內經》作為中國古代養生學和醫學理論思想的奠基者和集大成者的,更將飲食文化推倒一個極為重要的高度,總結並提出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是「謹和五味」與「食飲有節」。先秦時期所奠定的飲食養生文化,在漢唐時期得到了更深的補充和完善。張仲景、孫思邈以及崔浩、劉休等人,更加註意探究各種食物的養生價值,並特別講究飲食衛生。宋元時期,陳直、鄒鉉、忽思慧等人,著重強調食養食補食調之道。元代宮廷飲膳太醫忽思慧,撰寫了中國第一部飲食養生學和營養學專著《飲膳正要》,選取歷代朝野食養食療之精粹,重視飲食禁忌問題,實乃古代飲食養生文化著作上的里程碑。明清時期,飲食養生更發展到了極為成熟的階段,飲食養生名家迭出,如明代李梃、龔廷賢和清代的曹庭棟、顧仲則等。

總之,中國古代飲食養生文化源遠流長,積累了非常豐富的內容和方法,堪稱世界飲食文化中的瑰寶奇葩。探求其價值取向,中國飲食養生文化惟養生利生為務的目標追求,是獨特的。探求其飲食文化結構,食養與食療,葯養與葯療是相互依賴、密切相關的兩個層次,而食與葯在很多情況下又緊密相連。從中國飲食養生的主要原則來看,主要有兩點:一是食飲有方,二是食飲有節。前者包括對飲食配伍、滋味、烹調等方面的方法要求和原則,是對食物要求而言;後者則是對進食方法和要求而言。食飲有方,包括合理配伍、五味調和、烹調得法、食宜清淡等原則。食飲有節,包括飲食有節制和節度,如因時以食、因時調節、飲食避忌、飲食所宜以及食後保養等。這些都是幾千年來聰慧的炎黃祖先對生活經驗的總結。

Ⅱ 中華傳統的飲食養生思想是什麼

飲食養生是養生文化的內容之一,就是如何通過合理正確的吃來達到養生目的。對古代統治者來說,是為了調治百姓的疾苦,而對普通大眾來說是用來保養自己的身體。《黃帝內經》是最先對它的功能和要求作出解釋的,結合其他醫學和營養學書籍,基本可以概括為「九個五」:五穀為養、五菜為充、五畜為益、五果為助;五時為順、五方為宜、五態為本;五味調和、五補為養。

五補,是不同的補法兒,升補、清補、淡補、平補、溫補,這對應五臟六腑和陰陽氣血,中醫裡面用的比較多。

飲食養生是最合理有效的方式,說簡單也容易,每斷進餐都適當注意,長期下來形成習慣,自然達到養生目的。

Ⅲ 養生的重點是養什麼

中醫養生學的核心就是保養元氣,只有元氣足,身體才能健康,人亦才更長壽。
天人合一 調於四時
元氣來源於先天父母,靠後天水谷精微滋養,以調節、維持人體生、長、壯、老、已的生命全過程,元氣盛,人之輕病可不葯而愈,重病可配合葯物或療法戰勝疾病。如元氣衰敗,雖有效治療,亦難免死亡。
中醫認為,人要適應自然氣候的變化,否則就會生病,甚至死亡。中醫學叫「天人合一」,也叫「天人相應」。人的健康長壽,是不能違背自然氣候變化規律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除要注意適應四季寒、熱、溫、涼外,還要注意避其風、寒、暑、濕、燥、火六種邪氣,更要注意防範反常之氣,這種季節氣候大氣反常所致之病叫做時令病。
如何避免反常之氣致病,首先應「動作以避寒」、「隱居以避暑」等,同時更要心理舒暢,無雜念妄想,勿勞心神,保持機體元氣抗病功能。這些預防措施對於老年或體弱多病之人,更為重要。這也叫調於四時,和於人體。適應季節氣候之突變,是中醫學養生之道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情志安寧 氣血通暢
中醫認為,生命活動,貴在氣血通暢,所以「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和平」便是中醫治病的大法。影響氣血不暢的主要因素,就是心情不快,情志不寧。情緒安寧,可使氣血運行保持動態平衡,反常的情志,可使氣血運行逆亂。據統計,長壽健康者90%以上都具有溫和、開朗、樂觀的性格。中醫學將人的情志區分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個方面,也叫「七情」。七情太過就要情志不寧,損傷人體元氣和功能。七情又分別與人體五臟各有所關,如過怒傷肝、過喜傷心、過悲傷肺、憂思傷脾、驚恐傷腎。如過怒傷肝,可導致肝臟疏泄條達和動升的生理功能失調,肝氣郁而化火上逆,出現頭暈、頭痛、心煩、急躁、口苦等病症。肝氣郁滯日久,又可導致機體有關臟器的關系失衡。首先會影響脾胃,出現胃病。臨床常見的高血壓病、眩暈病、膽囊炎、各種胃炎、神經衰弱等多種病,大都是由情志不寧而引起的。可見情志和人體生命健康關系多麼密切。所以情志的安寧,是中醫養生之道又一非常重要的方面。

動靜結合 形神合一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鍛煉,可強筋壯骨,增強機體功能,使人健壯。但活動鍛煉,必須動靜結合,形神合一。如鍛煉活動時,心神不靜,胡思亂想,反而促使氣血紊亂。只有形神合一,相互為用,互相依存,才能使人元氣充足,健康長壽。五禽戲、氣功、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等等,無一不是既要形體活動,又要思想入靜,達到形神合一的。可見運動鍛煉,形與神俱,形神合一,是中醫學養生之道的重要環節。
飲食有節 保護脾胃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體生命活動最重要的物質基礎,但飲食的消化吸收排泄,又必須依賴脾胃的功能健全才能完成。人體各部分組織器官無不靠脾胃的消化、吸收、輸布水谷之精微,才能保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動。故養生十分強調重視保護脾胃。實踐證明,長壽又健康的老人,都是飲食好、脾胃健的人。同時脾胃功能健全,又可增加人體元氣的抗病能力,即免疫功能。漢末名醫張仲景亦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所以歷代醫家在治療預防疾病和養生保健方面,都十分重視調理脾胃。
脾胃之功能損傷,可來自多方面原因,如氣候的突變和精神刺激等等,但主要在飲食方面,暴飲、暴食、過食生冷肥膩之品,或過飢過飽、飲酒過度等,均可損傷脾胃。金元時代名醫李東垣亦指出:「脾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諸病之所由生也。」飲食方面最好能做到定時、定量、定性,早飯宜吃好、午飯可吃飽、晚飯要吃少,保護好脾胃。
中醫對食品種類亦非常重視。如《素問·臟器法時論》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這說明人以米、麥、谷、豆等類為主食,再輔助吃一些水果,肉類少吃為益,多吃些蔬菜以補充飲食。現代科學對人體營養方面研究提出:主食宜粗細糧搭配,吃飯宜七八分飽,不甜膩,多食蔬菜,適當吃些水果、瘦肉、蛋類、魚蝦等品,保證人體需要的蛋白質、各種微量元素等營養,才能維持身體健康。中醫養生還有食療、葯膳等,可適當選擇。
益腎固精 全真養形
腎臟為人體重要臟器之一,中醫學稱腎為「先天之本」,腎氣旺盛,可使人精氣充盛,生殖力強,思維敏捷,筋骨強健,耳聰目明,年老而精力不衰。故歷代中醫學家都主張將益腎固精作為保健強神益壽延年的養生重點。有人雖年逾古稀,但仍耳不聾、眼不花、發不落、齒不脫、精力充沛,都與腎固精足有關。相反也有人年不過花甲,卻未老先衰。造成腎精虧虛的原因很多,最常見且易造成腎虧的是青中年時期縱欲過度,妄想勞甚,不知養生所致。所以中青年時期不知固腎養生,病已造成,想補救已悔之晚矣。因此,要想健康長壽,年老不衰,青中年時期就要房事有節,清心寡慾,注意益精固腎。
中醫學養生之道,幾千年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理論,想達到精、氣、神充沛,既長壽又健康,難度雖有,但如能做好以上五個方面,是完全能實現的。的疾病與健康,衰老與長壽都和很多的飲食有關,除了外界的一些因素之外,我們自身和長壽的關系尤為重要,而尤其是對元氣的保養至關重要,中醫養生學的核心就是保養元氣,只有元氣足,身體才能健康,人亦才更長壽,那麼我我們應該如何保養元氣呢?
老人如何養生
起居養生
秋季睡眠養生應分早秋、中秋、暮秋三個階段來調整作息時間。現在已過了初秋,到了中秋和暮秋,就應該本著避潮濕、避寒涼的原則,採用早睡早起的方式,順應自然界的變化,早睡滋養陰氣,早起順應陽氣。秋季睡眠養生的早起,能夠使人提前覺醒,精力充沛,從而避免秋乏的發生。一般來說,秋季以晚9點至10點入睡,早晨5點至6點起床比較合適。
秋天天涼了也要保持居室經常通風,當室內外溫度相差10℃時,15分鍾即可將室內空氣交換一遍。少在居室內吸煙,以減少污染,廚房最好安裝換氣扇,庭院、室內可養些花草,以調節空氣濕度。
秋天防靜電傷身。為了防止靜電的發生,室內要保持一定的濕度,室內要勤拖地、勤灑些水,或用加濕器加濕;要勤洗澡、勤換衣服,以消除人體表面積聚的靜電荷。發現頭發無法梳理時,將梳子浸入水中片刻,等靜電消除之後,便可以將頭發梳理服帖了。對於老年人,應選擇柔軟、光滑的棉紡織或絲織內衣、內褲,盡量不穿化纖類衣物,以使靜電的危害減少到最低限度。
「秋凍」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遇冷不穿衣」。當天氣驟然變冷時,適當地增衣是必要的,否則不但不能預防疾病,反而會招災惹病。「適當增衣」以讓自己略感涼而不感寒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裹得嚴嚴實實。「秋凍」的另外一層意思是,晚秋可適當拖延增加衣服的時間,但要以自己能接受為限度。
飲食調理
1、防寒溫里。每日的早餐,用溫熱性質的食物,如煮粥配大棗和乾薑、核桃仁、甜杏仁、葡萄等,也可以食用豆漿、胡辣湯、羊肉湯、醋熘白菜、糖蒜等。
2、排濕祛風。遇有風雨陰濕天氣或者體內有濕、大便稀的情況,老年人應增加祛風排濕的飲食,如選用大米、扁豆、紅小豆、薏米、蓮子、栗子、蔥、姜、花椒、茴香、丁香、胡椒等。
3、潤燥滋陰。在乾燥天氣或口乾舌燥、大便乾的情況下,老年人應選擇潤燥滋陰的飲食,此類飲食品種能增強免疫力,可選用全麥面、小麥仁、豆芽、豆漿、花生、芝麻、紅薯、山葯、南瓜、蘿卜、白菜、蓮菜、百合、木耳、梨、蘋果、葡萄、枸杞、大棗、甜杏仁、甘蔗、蜂蜜、鴨蛋、蒸雞蛋羹等。
4、收斂陽氣。在飲食中適量增加山楂、五味子、柿醋等酸味食物可收斂陽氣,若無風寒天氣或體內沒有涼寒,老年人應盡量少用或不用解表發汗的食品,如大蔥、生薑、辣椒、芥末等。
5、五味調和。這是健康的八大基石之一,老年人應注意如下關系:辛辣味與酸味或者苦味是相互制約的;甘甜味與鹹味或者酸味是相互制約的;鹹味與苦味或者甘甜味是相互制約的等。
精神、運動調養
愉悅身心,陶冶情操秋令肅殺,自然界凄涼的景色容易導致老年人悲觀傷感的消極情緒。研究發現:不良的心理刺激,會抑制人體免疫防禦功能,易致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紊亂,從而導致許多疾病叢生,因此,老年人應特別注意精神保健。
秋季陽光和煦,原野金黃,秋高氣爽,是老年人閉目養神、收聚精銳的大好時光,此時老年人宜到公園、郊野、山林等林木繁榮、寧靜優雅之地,做做閉幕養神的氣功。閉目,先眼肌放鬆,再面部放鬆,心胸噴涌而出,眼睛也即會有神。許多名人學士在繁忙緊張的腦力勞動之餘,做做閉幕養神功,即可收到養精蓄銳之奇效。
另外秋天是旅遊登山的黃金季節,老年人可以結伴去野外山鄉,登高遠眺,飽覽大自然秋花爛漫、紅葉勝火等勝景,一切憂郁、惆悵頓然若失,愉悅和諧的情緒會使您煥發出青春般的活力。

Ⅳ 飲食養生有什麼意義和作用

飲食養生調理得當,不僅可以保持人體的正常功能,提高身體的抗病能力,還可以治療某些疾病;飲食不足或調理不當,則可能會導致一些疾病,因此歷代養生家都非常重視飲食營養。

每個人都離不開飲食,想要生活得更健康,想要自己身體充滿活力,不僅僅是吃飽肚子就可以了,而且各種隱私還要合理搭配,營養還要得到合理的補充,注意平時有一個好的飲食習慣,吃飯不能暴飲暴食,也不要有偏食挑食現象,並且還要根據自己的身體需要,合理的選擇吃哪一種食物。

飲食養生的要求:

飲食養生講究應用食物的營養來防治疾病,促進健康長壽的。俗話說:「葯補不如食補。」所謂食補,就是通過調整飲食來補養臟腑功能,促進身體健康和疾病的康復。

同時食補能起到葯物所無法起到的作用。在我國,利用調整飲食作為一種養生健身手段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們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前處於奴隸社會時期的周代就已經認識到了飲食養生的重要性。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飲食養生

閱讀全文

與飲食養生的終極本質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cunli不孝順父母的故事 瀏覽:183
60歲男模特alessandro 瀏覽:492
定向生體檢些什麼 瀏覽:116
基本養老保險轉移接續函 瀏覽:366
長壽花為什麼突然死亡 瀏覽:624
如何不讓父母看你微信 瀏覽:292
法律法規子女贍養父母一月多少錢 瀏覽:33
山東大學老年大學官方網站 瀏覽:730
養老院基本情況調研報告 瀏覽:9
沈陽什麼時候可以補交養老保險 瀏覽:218
60歲的女人右腳疼痛腳背紅紫 瀏覽:742
70歲男人能硬起來嗎 瀏覽:910
老人90歲全身發燒是什麼病 瀏覽:333
80歲的老人打架 瀏覽:879
重陽節老幹部座談會的感受 瀏覽:919
老年人卡住怎麼急救 瀏覽:989
孝敬老人的方式作文議論文 瀏覽:231
電焊工最新退休年齡 瀏覽:930
68歲的老人得了肝癌能活多久 瀏覽:246
第一次中風90歲 瀏覽: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