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養生 > 抑目靜耳屬於什麼情志養生方法

抑目靜耳屬於什麼情志養生方法

發布時間:2024-04-19 22:35:25

『壹』 中醫精神養生法

精神養生法,是指通過凈化人的精神世界,自動清除升薯貪欲,改變自己的不良性格,糾正錯誤的認知過程,調節情緒,使自己的心態平和、樂觀、開朗、豁達,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下面我給大家介紹,希望對你有用!

中醫精神養生的方法

一、清心靜神

清心靜神,即保持心神清靜,合理地用神。而清靜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寧靜的狀態,是思想的清靜,需要修煉才能夠達到。因為神氣清靜而無雜念,可達到真氣記憶體、心神平安的目的。我們提倡的清心靜神主要是心神不妄動,用而不過,思想專一,排除雜念,不可見異思遷,想入非非,從而能專心致志地工作和學習。

近些年來,思想清靜與健康關系的研究越來越多。生理學研究證實,人在入靜以後,生命活動中樞的大腦又恢復到兒童時代大腦電波的慢波狀態,也就是人的衰老指標得到了「逆轉」。社會調查發現,凡是經過重大精神挫折和思想打擊之後,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調攝,多種疾病的發病率都有明顯的增加。所以,只有經常保持思想清靜,調神養生,練習氣功,才可以有效地增強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的發生,有益身心健康。

清心靜神,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少思寡慾

少私,是指減少私心雜念;寡慾,是降低對名利和物慾的嗜欲。少私寡慾這個詞最早見於老子的《道德經》中銀州。中醫學認為,妄思嗜欲出於心,嗜欲不止則會擾動精氣,無助於健康長壽。這是因為私心太重,慾望太高或太多,達不到吵搏者目的,就會產生憂郁、幻想、失望、悲傷、苦悶等不良情緒,從而擾亂清靜之神,使心神處於無休止的混亂之中,導致氣機紊亂而發病。如果能減少私心和慾望,從實際情況出發,節制對私慾和對名利的奢望,則可減輕不必要的思想負擔,使人變得心地坦然,心情舒暢,從而促進身心健康。我們周圍經常可以看到那些高壽的老人,他們盡管滿頭銀絲,但依然面色紅潤,精神矍鑠。這與他們光明磊落、性格豁達、無欲無求的精神境界有莫大的關系。

2、抑目靜耳,養心斂思

養心,即保養心神;斂思,即專心致志,排除雜念,驅逐煩惱,心神內守。要維持心神內守,應注意避免外界事物對心神的不良 *** 。眼耳是心神接受外界 *** 的主要器官,中醫認為其功能受心神的主宰和調節。因為人生活在社會中,人事相處,耳目所觸,都要反映在大腦里,從而影響心神,故耳目清靜,不讓瑣碎之事縈繞於心,自然會使心情舒暢、放鬆。凝神斂思的養生法,並非無知無欲,無理想無抱負,毫無精神寄託的空耗時光,也不是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它是指在學習工作時專心致志,把名利慾望丟在一邊,則心神內守,思想清靜;在學習工作之餘,寄情於琴棋書畫、花鳥蟲魚,興趣盎然,自然凝神定志,瑣碎煩心之事不能幹擾,亦有利於安定心神,此即所謂「動中求靜,以靜養動」法,這個方法對那些離退休後在家自我感覺無所事事的老年人是尤為適合的。

現代科學的發展已證明,清靜養神這種自我調節方法能避免外界因素對精神的干擾,使人體生理功能處於良好狀態中。只有精神靜謐,從容溫和,神用專一,排除雜念才能做到安靜和調,心胸豁達,神清氣和,樂觀愉快,這樣不僅有利於學習和工作,而且能使整體協調,生活規律,有助於健康長壽。

二、怡養情志

怡養情志,即保持心情舒暢愉悅,並順應外界 *** 的變化,適當地控制情緒,以調節自己的情志活動。情志又稱情感,它是人在接觸和認識客觀事物時精神心理的綜合反映。七情六慾,人皆有之,在一般情況下,屬於正常的精神生理現象。因為感情的表露乃人之常情,是本能的表現,而且各種情志活動都是抒發自己的感情並起著協調生理活動的作用。

1、七情的調節

七情,就是指喜、怒、憂、思、恐、悲、驚七種情志變化。七情是人體對客觀事物不同的情感反應。在一般情況下,人的情感能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但是,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精神 *** ,並超過人體本身的心理承受力,使氣機逆亂,功能失調,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甚至危及生命。例如我們在生活與工作之中,常可見到大發脾氣之人,往往面紅耳赤,甚至昏厥,這在中醫叫做「怒傷肝」。另外像人逢喜事,激動不已而誘發心臟疾患的,稱「喜傷心」;郁悶思慮過度而無食慾的,為「思傷脾」;悲傷哀號導致胸悶氣憋的,是「憂傷肺」;突然遭受驚嚇以致大小便失禁的,稱之為「恐傷腎」。

正因如此,中醫養生學十分重視對七情的調控,並總結出了一套以情勝情的精神治療法。以情勝情,是利用情志分屬五臟,五臟歸屬五行,而五行之間相互資生、相互制約,情志也相應而有相互資生、相互制約的關系,以此解除情志病因所致的情志病證,使恢復或重建心身平衡的狀態。如喜為心志,五行屬火,但過極則傷心氣和心陰。恐,五行屬水,水克火,且恐令氣怯,能避免對抗過喜之象,恰是以水折火,故有「恐勝喜」的療法,這也與現今的情緒轉移法相吻合。

2、和暢性情

保持良好的情緒,樂觀地對待生活,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修養,也是健康防病、益壽延年的重要因素。孔子認為,樂觀有忘憂而不知老的養生作用,樂觀還可使氣血流暢,滋養神氣,使神志和調,胸懷舒暢,久則能防止各種疾病的發生,以盡享天年。特別是老年人,要老有所為,摒除垂暮感和退縮的思想情緒,在閑暇時間參加各種情趣高雅、動靜結合的娛樂活動,以陶冶情操。如欣賞音樂,書法繪畫,種花養鳥,弈棋垂釣以及外出旅遊等。

中醫精神養生治療抑鬱症

中醫解析抑鬱症

抑鬱症是一個現代的詞彙,在我們傳統的中醫學中是沒有這個詞的,但是根據抑鬱症的表現症狀來看,和中醫學上郁證、虛勞、臟躁、百合病、心悸、不寐等病證是非常相似的。

其表現是:情緒低落,對前途悲觀失望,不願主動與人交往,意志消沉,精神委靡不振,怯懦沮喪,頭昏腦沉,嚴重失眠,耳鳴耳聾,兩眼呆滯,怔忡心悸,驚恐易哭,壓抑苦惱,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大便秘結,以及其他一些身心嚴重不適和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的表現。抑鬱症好發於多愁善感,性格孤僻,心胸狹窄,情緒冷漠,缺乏關愛,疏於交往的人群。

中醫認為抑鬱症之發生與七情內傷、勞逸失調、病後失養、所志不遂、氣郁化火等因素密切相關。這些致病因素造成了機體內的臟腑功能失和,使正常的氣血升降功能發生阻滯,最終導致了人體的陰陽失衡、氣機逆亂而發生本病。清朝醫家李用粹在《證治匯補?郁證》中說:「郁病雖多,皆因氣不調,法當順氣為先。」

這一治療原則既是抑鬱症初發的治療原則,也是治療抑鬱症最基本最重要的法則。本病初發病位尚淺,氣血尚調和,臟腑功能失衡不嚴重,治療效果較好。明朝大醫學家趙獻可在其醫著《醫貫?郁病論》中認為鬱症以木郁即肝鬱為先導,提出「以一法代五法,神而明之,屢獲奇效」。一法即「木郁達之」,抑鬱症初發,肝氣郁結,樞機不利即見郁證發生,治療原則首以疏肝解郁為主兼調他臟,則病可速效。

中醫如何治療抑鬱症?

中醫治療強調辨證施治,臨床治療抑鬱症的辨證中需辨病位、辨病性、辨虛實互相融合,做到全面准確。郁證的發生與五臟的生理功能失調有著緊密的聯絡,且五行相因,任何一臟有郁都可影響其他臟腑而致郁,一臟有郁,五臟互累,相互兼夾。最常見的如肝鬱脾虛、心脾兩虛、心肺陰虛、肝腎陰虛等。而氣郁實證多見,在臟以肝、脾、肺多見;痰郁或為實證或虛實夾雜,在臟以脾、肺多見;血瘀,多虛實夾雜,在臟以肝、腎多見;氣血兩虛,在臟以心、肝、脾多見;陰血虧虛,在臟以肝、腎多見。

中醫治療抑鬱症的偏方

補源解郁湯

准備地黃30克,白芍、黨參、合歡花、枸杞子各20克,柴胡、遠志、木香、當歸、白術、茯苓、黃芪、棗仁、甘草、桂枝各10克,薄荷5克,日一劑,水煎。症狀消失後製成丸劑,用10—15天。

黃連阿膠湯

准備浮小麥30克,棗仁15克,黃芩、白芍、菖蒲、柴胡、甘草、鬱金、阿膠各10克,大棗5枚,黃連3克,日一劑,水煎。

解郁安神湯

准備夜交藤30克,五味子25克,柴胡、茯苓、當歸、合歡皮、白芍、炒棗仁各20克,知母10克,日一劑。

平心忘憂湯

准備磁石、礞石各30克,枳實、黃柏、半夏、厚朴、茯苓、神曲各12克,生薑9克,肉桂、蘇葉、菖蒲各6克,日一劑,水煎分3次服。

歸脾湯

准備茯苓25克,人參20克,白術、黃芪、龍眼肉各15克,當歸12克,甘草,棗仁,遠志各10克,木香9克,日一劑。

小柴胡湯

准備黨參20克,柴胡15克,酒黃芩12克,姜半夏、甘草各10克,生薑6片,大棗6枚,日一劑,水煎。

『貳』 中華傳統的養身學派有哪些

在博大精深的中華養生文化中,呈現出各種學派,這些學派對中華養生學說與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從不同的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彰顯出中華養生文化兼收並蓄,百花齊放的特色。1.順從自然的順應學派

莊子首先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順乎自然的養生觀。《內經》據此提出了「天人相應」,反復論述了適應四季自然氣候變化的四季養生法,強調「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因而要求人們「處天地之知,從八風之理」。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根據四時自然的變化養生健身,防止暑、熱、風、寒、燥、濕對身體的傷害是很重要的。

除了順應大自然的變化之外,人還應該懂得順乎社會發展的規律,安心養神,不為瑣事所爭,不為冗雜煩惱。「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過憂,既事不可留住,聽其自來,應以自然,任其自去。」做到「有事即應,如照鏡物,過後便無,應事必使割藤,則心無所系。」不計較生活中非原則性的無端瑣事,怡然自樂,保持健康的心理,對於防病延年也很重要。

2.養德益精的養性學派

古人稱道德修養為養性,亦稱養德。從堯、舜起世人即把修性養神——大德與長壽聯系在一起。孔子首先提出了「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的觀點。荀子提出「凡用血氣志虛,由禮則通;不由禮則勃亂。食慾衣服動靜居處,由禮則知節;不由禮則觸陷生疾……君子之能以公義勝私慾也。」孔、荀認為堯、舜、禹之所以都比較高壽,就是因為他們具有高尚的道德。堯是古代人們理想的君王,以天下為公。孟子提出了養德的具體內容:「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子提出:去私心,去貪欲,知足之足,常足矣。《內經》分析古代百歲老人長壽的訣竅時指出:「……所以能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孫思邈提出:「……道德日全,不祈壽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之大旨也。」明?呂叔簡說:「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也」。嵇康說:「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散為五難。」

《太上老君養生訣·養生真訣》說:「且夫善攝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後可以保全性命延駐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聲色,三者廉貨財,四者損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六害不除,萬事纏心,神豈能靜。可見道德修養的重要性。道德修養好,即善於修性養神,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融匯養生之法,知其理,履其行,保持心身健康。「德高壽長」,道德修養好了,才能使機體陰陽平衡,內環境安和統一,達到延年益壽。

3.形神兼行的主動學派

《呂氏春秋》提出「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生命在於運動的觀點。華佗等歷代醫家宗之創造了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太極拳等運動形式。同時還提出了「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體欲小勞,但莫大疲」。強調運動要適度,「形與神俱」,即練形與練神同時進行。主動派並不是片面地強調單純的體育運動,事實也證明,職業運動員由於以比賽奪標為目的,往往訓練強度很大。雖然他們健壯如牛,力舉千斤,但他們未必都能獲得長壽。而在醫學及科學技術並不發達的古代,一些堅持練氣功,太極拳等養生術的人卻獲得了長壽。甚至有些人以此治癒了癌症。

適度運動是一種積極的養生防老辦法。它能使人雖到老年而心不老,充滿了理想和事業心,對生活充滿信心和情趣,「登城觀山,寓意弈棋,讀義理書,學法帖字,澆花種竹,聽琴玩鶴,焚香煎茶,益友清談,」從而活動筋骨,振奮精神,穩定健康,獲得長壽。

4.無欲則安的主靜學派

老子在《道德經》說:「清靜為天下正」,「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內經》還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老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主張安靜而無雜念,志閑少欲,即防止不正當的思想。

後人長期受道教、佛教的影響,提倡「修身養性」,「四大皆空」,講究「坐禪」、「入靜」,並常採用抑目靜耳的方法,目清耳靜則神氣內守而心不勞。雖然過分強調「無視無聽,抱神以靜」是消極和脫離實際的,但是,對外界不良的刺激,適當地抑眼靜耳,盡量避免接觸那些不良刺激,達到純潔清靜,精神平和無雜念,肯定對健康長壽是有益的。

孫思邈主張平日「耳無妄聽,口無妄言,身無妄動,心無妄念」,無大喜怒,無大用意,無大思慮,無歌嘯,無啼,無悲愁,無哀慟,無慶吊,無飲興。清靜無為,清心靜氣,不過多追求,不勉強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以保養人體精氣,安享晚年之樂。

實際上,在明代以後的道家總結了前人的養生方法後由靜態養生轉向動靜結合。體現這一觀點的「氣功」實則是靜中有動,以意領氣周遊全身,達到運行氣血,調和陰陽,陰平陽秘,精神乃至。

更全面地說,「生命在於運動和靜養」。運動時新陳代謝增高,分解、氧化加速,可以防止脂肪過多堆積引起的肥胖,並能鍛煉增強各器官的功能。靜息時神經緊張度放鬆,呼吸、心率、血壓、體溫相應降低,新陳代謝降低,還原、合成占優勢,可儲藏能量。這種積累效應有助於修復損傷,增進健康,延長壽命。動與靜是對立而統一的,只運動無靜養,或只靜養無運動都不能保持身體的陰陽平衡。

5.健腎養氣的固精學派

傳統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為生育之源,主骨生髓,開竅於耳。腎精充足,則精力充沛,骨骼堅實,牙齒堅固,耳目聰明,從而維持了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年齡至「五八」40歲時腎氣衰,腎精不足,而致衰老之象迭生。故《內經》說:「天癸竭,精少,腎氣衰」,強調了腎之精氣在衰老過程中的作用。並認為早衰是由於「竭其精,耗其真,傷其神」。清代葉天士提出「若子向老,下元先虧」,這與現代人們觀察到的腰膝酸軟無力,性功能減退、牙齒脫落、聽力減退等衰老表現是一致的。

導致腎虛的原因很多:除先天的稟賦外,還與房事不節、操勞過度有關。故《素問》說:「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則「半百而衰也」。張景岳在《類經》中強調:「故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當益壯,皆本乎腎精也……無搖汝精,乃可長生。」

自古以來認為「房勞無壽星」。嗜淫無度的帝王富豪雖然生活條件豐厚,吃盡了山珍海味,享盡了榮華富貴,但能享其天年,達到高壽者少。所以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惜精、保精、固精學派。歷代沿用有效的防老抗衰葯物也大都是以補腎填精為主。元代養生學家王中陽還提出:「古法以男子三十而婚,女子二十而嫁。三十歲者八日一施泄,四十歲者十六日一施泄,五十歲者二十一日一施泄。」諄諄告誡人們要晚婚、節欲,才能達到體健壽延。

6.平衡膳食的食療學派

孫思邈的《養老食療》問世以後,孟詵在此基礎上寫成了《食療本草》,成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食療專著。西方營養學家只注意研究食物的營養成分,卻不太重視食物的治療作用。活到86歲高齡的慈山居土曹庭棟在《老老恆言》中強調:「以方葯治未病,不若以起居飲食調攝於未病。」他在該書中收集了防治老年病徵的葯粥100多種。

中醫葯是在千百年的生活、生產實踐中總結發展起來的,大部分中葯都是植物的根、莖、葉、花、果,或有血有肉的動物,所以有「葯、食同源」之說。許多補益中葯本身就是營養豐富的食物,例如山葯、胡桃、黑芝麻、蓮子、苡米、山楂、雪梨、牛乳、羊肝、鯽魚、豬肚、蜂蜜、亦小豆等等,數不勝數。

食養學派強調以下三方面:

一是「平衡膳食」,「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強調主副食搭配防止偏食,保證完善的營養。

二是「飲食有節」,「節食以去病」,因「飽食胃氣不展,多生疾病」,只有「負腹腹自安」,做到「早飯要好,午飯要飽,晚飯要少」,「食能以時,身必無疾」,「少吃長壽,多吃多災」。

三是「葯膳調養」,根據身體情況,選用相宜的葯物與食物一起烹調,做成既有營養又有治療作用的葯膳,既祛病又延年。

7.葯物抗衰的葯餌學派

早在秦漢之際的《神農本草經》中就記載了165種葯物可以「輕身延年」,此後歷代醫、葯學家都很重視抗衰老葯物的研究。現代已經證實確有不少葯物具有一定的增強免疫功能,延緩衰老的作用,如枸杞、首烏,黃精、人參、刺五加、核桃、海參等。後世人在《仁壽錄》中收錄了109首延年益壽方劑,其中爐火龜靈集、蟠桃祝壽丹、五加皮酒、養元粉等從補腎健脾入手,臨床上確有良好的效果。有關具體方葯將在後面介紹。

8.自幼防衰的早防老派

《內經》說:「渴而穿井,斗而鑄兵,不亦晚乎!」意思是說人到了老年才注意防老已為時太晚。元代王在《泰定養生主論》中也明確提出了自幼就要養生防衰的主張。

王充在《論衡》中提出少生少育有利於子女長壽;張華在《博物志》中還記載了懷孕時進行「胎教」,「以此產子,必賢明端正壽考。」「胎教」也是攝生保健的一種方法,胎教屬於現代優生學的范疇,不少醫學家指出,防老益壽,應從胎兒及嬰兒時期就開始。胎教及在嬰幼兒及青少年的各個生長發育階段注意營養、鍛煉、養生防病、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無疑與晚年的健康長壽有密切關系。

我國的許多老一輩仁人志士革命家大多在青年時期為了強身報國,有意識地鍛煉身體,磨煉意志,雖到老年仍能擔當國家的重要工作,這也說明了早年開始健身防老的重要性。

9.全面保養的正宗學派

所謂正宗學派就是主張遵循《內經》的養生之道,全面進行養生防老的正統派。《素問》說:「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忘作勞,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故能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明李說:「此保養之正宗也」。認為只要按照《內經》所說的飲食、起居、勞作、精神各個方面去養生,就可延年益壽。

人們遵照《內經》等所提出的養生之道養生,活到百歲的歷朝歷代並不乏人。

相傳,漢代竇公180歲,冷壽光160歲;晉代許遜136歲;唐代孫思邈101歲,甄權102歲,慧昭290歲;宋代尤時泰120歲,薛道光114歲,樂長180歲;元朝賈銘106歲;明代林春澤104歲,郭貞順125歲,龔來富138歲,冷謙150歲;清代謝啟祚102歲,牟太醫120歲,孫見龍159歲……

總之,各學派都有不少著述,都積累了不少養生經驗,但人體生長於大自然中,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因此養生也應是綜合而全面的。明、清以後更主張動靜結合,食葯相輔,四時起居綜合調理。明?袁昌齡說:「治身養性,務謹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凡聚小所以就大,損一所以至億也。若能受之於微,成之於著者,則知道矣。」強調養生也要防微杜漸,處處、時時注意。以後諸家反復論述了「寡慾、慎動、法時、卻疾」四大原則。《養生四要》中將「節飲食、慎風寒、惜精神、戒憤怒」稱為保生四要;《醫學心悟》認為,老年人安養、延齡,應從居處、調攝、保形、節欲、按摩、氣功、葯餌等方面入手。到明代由於綜台養生學的發展與廣泛傳播、老年保健有術,特別是醫學家優先掌握了綜合養生學後身體力行,許多名醫都獲得了高壽。據《中國醫學人名志》統計,獲80歲以上高齡的醫學家有107人,其中明代就佔86人。

所以,我們應當總結,繼承前人的綜合養生之法,並廣為傳揚,使更多的人了解我國的養生經驗,獲得長壽健康。中年時期,是生命健康的轉型時期,也是科學養生的關鍵時期。走過了來生的你我,也許身心疲憊,但仍要善待自己,善待生命。也許心滿意得,但仍需注意保養,投資健康。

閱讀全文

與抑目靜耳屬於什麼情志養生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長壽花為什麼突然死亡 瀏覽:624
如何不讓父母看你微信 瀏覽:292
法律法規子女贍養父母一月多少錢 瀏覽:33
山東大學老年大學官方網站 瀏覽:730
養老院基本情況調研報告 瀏覽:9
沈陽什麼時候可以補交養老保險 瀏覽:218
60歲的女人右腳疼痛腳背紅紫 瀏覽:742
70歲男人能硬起來嗎 瀏覽:910
老人90歲全身發燒是什麼病 瀏覽:333
80歲的老人打架 瀏覽:879
重陽節老幹部座談會的感受 瀏覽:919
老年人卡住怎麼急救 瀏覽:989
孝敬老人的方式作文議論文 瀏覽:231
電焊工最新退休年齡 瀏覽:930
68歲的老人得了肝癌能活多久 瀏覽:246
第一次中風90歲 瀏覽:683
非事業單位編制的教師退休有退休金嗎 瀏覽:219
在企業上班女失業退休符合那些條件 瀏覽:99
武漢漢陽去哪裡體檢 瀏覽:193
80歲奶奶化妝 瀏覽: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