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四大養生穴位艾灸順序_艾灸應該注意什麼
艾灸不僅可以治療常見疾病,更是養生抗衰的好 方法 。那麼艾灸的穴位順序是怎麼樣的呢?下面我給大家介紹養生的相關穴位,快來看看吧!
艾灸養生穴位
1.灸神闕穴
神闕(肚臍)屬任脈經.又名臍中。艾灸神闕穴,有溫補元氣,健運脾胃,固脫復甦之功效。現代研究發現,艾灸實驗性關節炎大白鼠的神闕穴,其炎症區壞死程度及細胞浸潤明顯減輕,隔鹽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闕穴,其殺傷細胞活性,在24小時內迅速升高,72小時至120小時復原,若間日連續灸,則活性升高可維持更長的時間。
神闕穴多採用隔鹽灸,還有一種叫做神闕灸臍法的保健灸法,其法是,先以生五靈脂24克、生青鹽15克、乳香3克、沒葯3克、夜明砂6克(微炒)、木通9克、干蔥頭6克、麝香少許,研成細末備用(以上諸葯在中葯店有售)。施灸時取麵粉適量,用水調和作圈置於臍周。取葯末6克,另用槐樹皮剪成圓幣形,將臍上的葯末蓋好,每歲一壯,灸治一次換一次葯末,每月可灸1次,午時灸為宜,多用於身體虛弱者,並可強健脾胃功能,預防疾病。
灸神闕還能治泄瀉、便血及病後大便不通。據《竇材灸法》載:“腸癖下血,久不止,此飲食冷物,損大腸氣也,灸神闕穴三百壯;虛勞人及病後大艾灸神闕穴,對泄瀉、繞臍腹痛、脫肛、中風脫證、角弓反張、產後尿瀦留、慢性腹瀉、皮膚瘙癢、蕁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2.灸氣海穴
氣海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下1.5寸。灸氣海有延年益壽、養生保健的作用。據們《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五載,柳公度年八十餘,步履輕便,當有人問其養生之術時,他說:“吾初無術,但未嘗以元氣作喜怒,氣海常溫耳。”灸氣海能生發和培補元氣,滋榮百脈,益腎固精,保健強身,解除疲勞等。據《竇材灸法》記載:“上消病,日飲水三至五升,及心肺壅熱,又吃冷物,傷肺腎之氣……春灸氣海,秋灸關元三百壯,口生津液。”認為灸氣海能預防治療糖尿病。日本代田文志(現代日本針灸學家)認為用艾灸氣海可預防闌尾炎,可以灸20~3O壯。
現代研究認為:艾灸氣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遺尿、遺精、陽 痿、滑精,閉經、崩漏、帶下、子宮脫垂,中風脫證、脘腹脹痛、氣喘、疝氣,失眠、神經衰弱、腸炎等。
3.灸關元穴
關元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下3寸。該穴為小腸之“募穴”,足三陰經、任脈之會,一身元氣之所在。別名“丹田”。《難經·六十六難》集注中楊玄操說:“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氣之根元,太子之府也。”中醫學認為,關元其部位為真陽所居、化生精氣之處。艾灸關元能使清陽上升,濁陰下降,元陽溫暖,血液充盈,能培腎固本,補氣回陽,通調沖任、理氣活血。艾灸關元,能治積冷,男子疝氣,夢遺淋濁,女子瘕聚,經產帶下,諸虛百損。現代研究發現:艾灸關元可使血液動力學改變,對心肌具有正變力性作用,從而使得每博指數(SI)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數(LVSWI)穩定增加。艾灸關元還可改變動脈血氧運輸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機體代償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緩休克的發展。艾灸關元可防治遺尿、尿頻,隆閉、少腹脹痛,脫肛、疝氣、遺精,白濁、早泄,月經不調、經閉、痛經、崩漏、惡露不盡、不孕,中風脫證、虛勞贏瘦等。
4.灸大椎穴
大椎穴屬督脈,在第7頸椎與第1胸椎之間,大椎穴又名百勞穴,是督脈、手足三陽經、陽維脈之會,有“諸陽之會”和“陽脈之海”之稱。此穴有解表、疏風、散寒,溫陽、通陽、清心、寧神、健腦、消除疲勞、增強體質、強壯全身的作用,現代研究發現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細胞的數量,提高淋巴細胞的轉化率和E一玫瑰花環形成率,具有提高機體細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於老年人項背畏寒,用腦過度引起的疲勞、頭脹、頭暈,伏案或低頭過度引起的項強不適、頸椎病,血管緊張性頭痛等。
大椎穴還有明顯的退熱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氣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還可用於肺氣腫、哮喘的防治。
艾灸穴位的順序
古代著作中關於艾灸的順序都有詳細的論述,被後人譽為“葯王”的孫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中就清楚地記載著:艾灸應當遵循先陽後陰,先左後右,向上後下的原則。中國古代先民多以農耕為作,臉朝黃土背朝天,因此,中醫將背部、上身歸之於陽;腹部、下身歸之於陰。在陰陽學說中,頭為陽、足為陰;左為陽、右為陰。
所以按照傳統的中醫理論,施行灸療的順序,一般是先灸上部,後灸下部;先灸背部,後灸腹部;先灸頭身,後灸四肢;先灸左側,後灸右側。中醫講究辯證施治,有些疾病的調理灸療順序也不是一成不變,可以先緩解症狀,比如先灸阿是穴和其他重點穴位等。總之是以人為本,患者舒適為宜。
據《內經·靈柩》記載:古人又將一天分為春夏秋冬四個時期,早晨為春、日中為夏、日落為秋、半夜為冬。一般來說,晚9點到凌晨3點是一天的冬季,叫日冬;凌晨3點到上午9點是一天的春季,叫日春;上午9點到下午3點是一天的夏季,叫日夏;下午3點到晚上9點是一天的秋季,叫日秋。
早晨人的精氣神開始生發,病易人體;日中人的精氣神最旺,能戰勝病邪。所以在一天中灸療的最佳時間,是在午時(中午11~1點)前後。這段時間人體與自然的陽氣逐漸轉旺,並在正午的時候達到頂點,此時療效最好;所以古人講"三伏灸",冬病夏治就是這個道理。而清晨卯時、辰時(上午5~9點)與傍晚酉時(下午5-7點)、戌時(下午7-9點),人體與自然均處於陰陽之氣交接的時候,此時灸療,效果會因環境氣溫偏低稍有降低。
所以,葯物加穴位,再加上一個較為恰當的治療時機,三者完美地結合,才能讓灸療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夏天艾灸注意事項
1、要專心致志,耐心堅持。施灸時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時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條移動,不在穴位上,徒傷皮肉,浪費時間。對於養生保健灸,則要長期堅持,偶爾灸是不能收到預期效果的。
2、要注意體位、穴位的准確性。體位一方面要適合艾灸的需要,同時要注意體位舒適、自然,要根據處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證艾灸的效果。
3、防火。施灸時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時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滾脫落。用艾條灸後,可將艾條點燃的一頭塞人直徑比艾條略大的瓶內,以利於熄滅。
4、要注意防暑。因施灸時要暴露部分體表部位,在夏天高溫時要防中暑,同時還要注意室內溫度的調節和開換氣扇,及時換取新鮮空氣。
5、要防止感染。化膿灸或因施灸不當,局部燙傷可能起瘡,產生灸瘡,一定不要把瘡搞破,如果已經破潰感染,要及時使用消炎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應按先背部後胸腹,先頭身後四肢的順序進行。
7、注意施灸的時間。有些病證必須注意施灸時間,如失眠症要在臨睡前施灸。不要飯前空腹時和在飯後立即施灸。
8、要循序漸進,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劑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時間短一些,壯數少一些。以後再加大劑量。不要一開始就大劑量進行。
9、防止暈灸暈灸雖不多見,但是一旦暈灸則會出現頭暈、眼花、惡心、面色蒼白、心慌、汗出等,甚至發生暈倒。出現暈灸後,要立即停灸,並躺下靜卧,再加灸足三里,溫和灸10分鍾左右。
10、注意施灸溫度的調節。對於皮膚感覺遲鈍者或小兒,用示指和中指置於施灸部位兩側,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溫度,做到既不致燙傷皮膚,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猜你喜歡:
1. 四大養生穴位艾灸順序
2. 艾灸四大養生穴位
3. 艾灸四穴養生法
4. 艾灸十大養生穴
5. 艾灸養生穴位
6. 艾灸熏穴位的方法
㈡ 人體穴位艾灸養生
艾灸是我國中醫里的一種特殊療法之一,同時穴位是我們中醫治療疾病的關鍵,所以艾灸與穴位的結合會產生很好的保健養生的功效。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人體穴位艾灸養生的 方法 ,希望對你有用!
8個艾灸養生的穴位
1.灸神闕穴
神闕(肚臍)屬任脈經.又名臍中。艾灸神闕穴,有溫補元氣,健運脾胃,固脫復甦之功效。現代研究發現,艾灸實驗性關節炎大白鼠的神闕穴,其炎症區壞死程度及細胞浸潤明顯減輕,隔鹽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闕穴,其殺傷細胞活性,在24小時內迅速升高,72小時至120小時復原,若間日連續灸,則活性升高可維持更長的時間。
神闕穴多採用隔鹽灸,還有一種叫做神闕灸臍法的保健灸法,其法是,先以生五靈脂24克、生青鹽15克、乳香3克、沒葯3克、夜明砂6克(微炒)、木通9克、干蔥頭6克、麝香少許,研成細末備用(以上諸葯在中葯店有售)。施灸時取麵粉適量,用水調和作圈置於臍周。取葯末6克,另用槐樹皮剪成圓幣形,將臍上的葯末蓋好,每歲一壯,灸治一次換一次葯末,每月可灸1次,午時灸為宜,多用於身體虛弱者,並可強健脾胃功能,預防疾病。
灸神闕還能治泄瀉、便血及病後大便不通。據《竇材灸法》載:“腸癖下血,久不止,此飲食冷物,損大腸氣也,灸神闕穴三百壯;虛勞人及病後大艾灸神闕穴,對泄瀉、繞臍腹痛、脫肛、中風脫證、角弓反張、產後尿瀦留、慢性腹瀉、皮膚瘙癢、蕁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2.灸氣海穴
氣海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下1.5寸。灸氣海有延年益壽、養生保健的作用。據們《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五載,柳公度年八十餘,步履輕便,當有人問其養生之術時,他說:“吾初無術,但未嘗以元氣作喜怒,氣海常溫耳。”灸氣海能生發和培補元氣,滋榮百脈,益腎固精,保健強身,解除疲勞等。據《竇材灸法》記載:“上消病,日飲水三至五升,及心肺壅熱,又吃冷物,傷肺腎之氣……春灸氣海,秋灸關元三百壯,口生津液。”認為灸氣海能預防治療糖尿病。日本代田文志(現代日本針灸學家)認為用艾灸氣海可預防闌尾炎,可以灸20~3O壯。
現代研究認為:艾灸氣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遺尿、遺精、陽 痿、滑精,閉經、崩漏、帶下、子宮脫垂,中風脫證、脘腹脹痛、氣喘、疝氣,失眠、神經衰弱、腸炎等。
3.灸關元穴
關元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下3寸。該穴為小腸之“募穴”,足三陰經、任脈之會,一身元氣之所在。別名“丹田”。《難經·六十六難》集注中楊玄操說:“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氣之根元,太子之府也。”中醫學認為,關元其部位為真陽所居、化生精氣之處。艾灸關元能使清陽上升,濁陰下降,元陽溫暖,血液充盈,能培腎固本,補氣回陽,通調沖任、理氣活血。艾灸關元,能治積冷,男子疝氣,夢遺淋濁,女子瘕聚,經產帶下,諸虛百損。現代研究發現:艾灸關元可使血液動力學改變,對心肌具有正變力性作用,從而使得每博指數(SI)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數(LVSWI)穩定增加。艾灸關元還可改變動脈血氧運輸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機體代償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緩休克的發展。艾灸關元可防治遺尿、尿頻,隆閉、少腹脹痛,脫肛、疝氣、遺精,白濁、早泄,月經不調、經閉、痛經、崩漏、惡露不盡、不孕,中風脫證、虛勞贏瘦等。
4.灸大椎穴
大椎穴屬督脈,在第7頸椎與第1胸椎之間,大椎穴又名百勞穴,是督脈、手足三陽經、陽維脈之會,有“諸陽之會”和“陽脈之海”之稱。此穴有解表、疏風、散寒,溫陽、通陽、清心、寧神、健腦、消除疲勞、增強體質、強壯全身的作用,現代研究發現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細胞的數量,提高淋巴細胞的轉化率和E一玫瑰花環形成率,具有提高機體細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於老年人項背畏寒,用腦過度引起的疲勞、頭脹、頭暈,伏案或低頭過度引起的項強不適、頸椎病,血管緊張性頭痛等。
大椎穴還有明顯的退熱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氣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還可用於肺氣腫、哮喘的防治。
5.灸中脘穴
中脘穴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中脘穴有調胃補氣、化濕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甲乙經》載:“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中脘主之,亦取章門。”又載:“傷憂思氣積,中脘主之。”《玉龍歌》說:“黃疽四肢無力,中脘、足三里。”實驗觀察發現,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後能使胃的蠕動增強,幽門立即開放,胃下緣輕度提高,空腸黏膜皺襞增深、腸動力增強。艾灸中院有利於提高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和增強人的抵抗力,對於胃脘脹痛、嘔吐、呢逆、吞酸、食慾不振等有較好療效。
6.灸身柱穴
身柱穴屬督脈,在項後第三胸椎與第四胸椎之間。身柱有理肺氣,補虛損,解療毒,寧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溫補元陽,調和氣血,促進青少年的生長發育,現代研究認為,灸身柱可以調節人的神經系統,可以防止神經衰弱,失眠症,頭痛的發作,可以防止疲勞,促進肌體體力的恢復。灸身柱對小兒的胃腸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瀉,食慾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對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統的哮喘、氣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養生一言草》載:小兒每月灸身柱、天樞,可保無病。
7.灸三陰交穴
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位於小腿內側,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後緣。三陰交是足三陰經(脾經、腎經、肝經)的交會穴,對肝、脾、腎三臟的疾病有防治作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濕,疏肝益腎,調經血,主生殖的功能。中醫學文獻記載,三陰交能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不思飲食,痹痛身重,四肢不舉,腹脹腸鳴,溏泄,小便不利,疝氣,夢遺失精,臍下痛不可忍,漏血不止,月水不止等。《甲乙經》載:足下熱脛痛,不能久立,濕痹不能行,三陰交主之。《外台秘要》集驗:灸丈夫夢泄法,灸足內踝上名三陰交二七壯。
現代醫學認為灸三陰交可以防治夜尿增多,小便不利,膀胱炎,急、慢性腎炎,睾丸炎,遺精,遺尿,月經不調,經閉崩漏,產後血暈。艾灸三陰交對神經系統的失眠、神經衰弱、心悸,心腦血管方面的冠心病、高血壓,消化系統的脾胃虛弱、腸鳴腹脹、泄瀉、消化不良、腹痛、便血、便秘等都有防治作用。
8.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位於小腿的前外側,在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足三里是胃經的主要穴位.具有調理脾胃.健運脾陽,溫中散寒,補中益氣,調和氣血.宣通氣機,導氣下行,補虛強身的作用。《甲乙經》載:“五臟六腑之脹,皆取三里,三里者,脹之要穴。”《外台科要》載: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氣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氣也。《醫說》羹:若要安.三里莫要干。《針灸大成》載:中風預防灸,若有中風先兆時“便宜急企三里絕骨四處,各三壯”,“春交夏時,夏交秋時.俱宜灸.常令二足(足二里)有灸瘡為妙。《江間式心身鍛煉法》載:“無病長壽法.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穴,壽至二百餘歲。”現代研究認為艾灸足三里穴.能調節高血壓病初期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具有降血壓的作用.能使纖維蛋白降解產物下降,可以改善血液出黏滯度.並有擴張血管,降低血液凝聚的作用,可以預防腦血管意外的發生。艾灸足三里,還能增強消化吸收能力,改善銅、鋅代謝.減少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的發生。
艾灸足三里,對消化系統的胃腸功能低下、食慾不振,消化吸收不良、急慢性胃炎、口腔及胃潰瘍、胃下垂、腹瀉、便秘,對心腦血管系統的高血壓、低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心絞痛、腦血管意外,對呼吸系統的感冒、肺結核,對泌尿生殖系統的尿頻遺尿、小便不通、遺精,早泄等也均有防治作用。艾灸足三里還能增強體力,解除疲勞,調節神經,有較強的延緩衰老的作用,是養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艾灸養生的方法
1、足三里穴艾灸祛濕
足三里穴是位於外膝的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左右的位置,艾灸10-15分鍾即可,需堅持一段時間,很快可以看到祛濕的效果。
2、豐隆穴艾灸祛濕
豐隆穴位於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為鼓起的位置,針對這個穴位祛濕,效果較佳。每日艾灸15分鍾可以有效健脾祛濕。
3、解溪穴艾灸祛濕
解溪穴位於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濕的穴位,對於解除下肢的水腫有較好的效果。每日對解溪穴艾灸15分鍾,堅持一段時間,能夠很好祛濕。
4、三元穴艾灸祛濕
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的位置,屬於養生保健的穴位。長期對關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於調理氣血、補腎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鍾,能夠幫助祛濕。
5、中脘穴艾灸祛濕
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的位置上。每天艾灸10-15分鍾,能有效緩解胃部不適的症狀,同時有助於祛濕。
6、谷穴艾灸祛濕
合谷穴是大腸經的總開關,有“顏面合谷收”的說法,當面部皮膚有紅血絲時,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緩解效果。
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濁、宣通氣血的功能,但體質較差者不宜給予強刺激,孕婦更要禁忌。
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個關節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
手法:艾灸距離穴位3-5厘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發紅即可,10次為一療程。每次艾灸10-15分鍾,每天一次。
7、池穴艾灸祛濕
曲池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意為脈氣自四肢末端至此,最為盛大,猶如水流合入大海。曲池穴具有祛除風濕,調理氣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煩滿,改善周邊血液循環。
取穴:屈肘時肘橫紋外側端。手法:用艾條灸每天1次,每次10分鍾。
8、白穴艾灸祛濕
脾經的重要穴位。和消化密切相關的兩條經脈,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分別循行和相交於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
取穴:在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0.1寸。手法:艾條灸5-20分鍾。
挑選艾條的方法
1、看外觀
好的艾條中的艾絨是土黃色的,非常柔軟細膩;而普通的艾條的艾絨是偏青色的,看上去非常粗糙。
2、聞味道
高質量的艾條的味道是溫和的,聞起來清香舒服,而普通的艾條聞起來很刺鼻,非常不舒服。
3、艾灸感覺
用好的艾條灸,皮膚感覺很溫暖,溫熱的感覺慢慢滲入皮膚,較為舒服;而差的艾條就會有燒灼感,感覺刺痛。並且,好的艾條燃燒的時間偏長。
4、不要選無煙艾條
無煙艾條在碳化的過程中已經加入化學粘合劑,已經失去艾的葯性,不能起到祛濕的作用。
㈢ 艾灸四穴養生法
艾灸不僅可以治療常見疾病,更是養生抗衰老的好方法,您不需被復雜的穴位所困擾,只需記住四大養生要穴,中脘、足三里、關元、命門,通過艾灸四大養生穴位,能補氣助陽,溫益脾腎,調節臟腑功能,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體質,延緩衰老。下面我給大家介紹艾灸養生法,希望對你有用!
艾灸養生法穴位
艾灸不僅可以治療常見疾病,更是養生抗衰老的好方法。您不需要被繁復的穴位所困擾,只需用記住人體四大養生要穴——關元、命門、中脘、足三里,通過艾灸四大養生穴位,能補氣助陽、溫益脾腎,調節臟腑功能,促進衡滾弊機體的新陳代謝,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增強體質、延緩衰老。
方法:艾條溫和灸,春夏每周1~2次,秋冬每周2~3次,每穴15分鍾。
關元穴:又名丹田,在臍下三寸處。關元穴是人體重要補穴之一。
主治:陽痿早泄、夢遺滑精、遺尿癃閉、小便瀕數、尿濁尿血等泌尿生殖系統疾病;月經不調、閉經、痛經、崩漏帶下、產後出血的婦科常見病;腹脹腹痛、腹瀉痢疾、脫肛便秘等胃腸系統疾病。
命門穴:又名精宮,督脈之穴,在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其氣與腎通,是生命之根本,是維護生命的命門。
主治:五勞七傷、虛損腰痛、尿頻、遺尿、陽痿、早泄及各種虛寒病狀。
中脘穴:又名太倉,任脈之穴,在臍正四寸。具有調胃和中、補虛益氣、健脾化溼之功效。
主治:胃脘痛、惡心嘔吐、呃逆、反胃、腹脹、腹瀉、潰瘍病、胃下垂、淺表性胃炎、胃痙攣、消化不良、腸炎、胃神經功能症等一切腸備含胃病症,虛勞百損、四肢乏力等癥候。
足三里穴:外膝眼下三寸一橫指處。具有補益脾胃、調和氣血、驅邪防病的功效,是養生保健的第一要穴。
主治:胃痛、腹脹腸鳴、嘔吐、便秘、腹瀉、水腫、神經疾病、急慢性乳腺炎、腸癰等。
四季艾灸養生
春季艾灸好處多,勝過參湯和燕窩
春季養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始生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於一個「生」字。按自然界屬性,春屬木,與肝相應。春季要充分利用、珍惜大自然「發陳」之時,借陽氣上升,萬物萌生,人體新陳代謝旺盛之機,通過適當的調攝,使春陽之氣得以宣達,代謝機能得以正常執行。
夏季艾灸好處多,冬病夏治莫錯過
冬病夏治是中國傳統醫學的一個重要特色。中醫主張「春夏養陽」,冬病夏治,就是利用夏季氣候炎熱、人體陽氣最旺盛的客觀條件,鼓舞陽氣,疏通經絡,調理氣血,健脾和胃,增強機體的免疫咐族功能,從而達到促進血液迴圈、祛除寒邪、提高衛外功能的效果。中醫實踐證實,「冬病夏治」在慢性病治療方面,尤其是風溼類的疾病,哮喘,免疫力低下,慢性疾病,過敏性疾病等等都適合夏天艾灸,治療效果較為顯著。
秋季艾灸好處多,虛寒體質能調和
入秋後,摸摸你的小腹和胃部,感到比別的部位涼么?如果感覺涼,多半是夏天受了寒涼。胃部發涼,則消化不良、胃痛、面色不佳;若小腹發涼,女性則容易內分泌失調,長小肚腩,頻發痛經,不易懷孕。《本草》「入秋小腹多冷者,用熱磚熨肚,三五度,瘥。」此時,須趕緊用艾灸溫暖,不要任其滯留。秋冬季節,體質偏寒的朋友一定要注意調理,預防寒邪。
冬季艾灸好處多,溫陽補腎最適合
數九寒天,人體陽氣斂藏,氣血不暢,面板乾燥,毛孔閉塞。冬季養腎,這是中醫養生常識,「腎為五臟之母」,是生命之源。所以在冬季務必要養好腎臟,過一個溫馨的暖冬。中醫認為,溫補者,莫過於灸法。灸者,乃艾之火攻,能壯人陽氣,益人真陰。冬季補腎艾灸療法有6大功效:通經活絡、行氣活血、祛溼逐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防病保健
艾灸養生穴位及禁忌
1、春季養生美容 春季與人體五臟之一的肝相應,春天肝氣當旺,借春季的天時重點調養肝的陰陽。
艾灸穴位:肝腧穴
2、夏季養生美容 長夏氣候特點偏溼「溼氣通於脾」,因此長夏是健脾、養脾、治脾的重要時機。
艾灸穴位:心腧、脾腧、胃腧
3、秋季養生美容 早秋氣溫高為溼燥,晚秋氣溫降為涼燥,面板乾燥,體液缺乏,一切新舊病患容易產生,因此,秋天養生以潤燥保陰為主。
艾灸穴位:大椎、肺腧、大腸腧
4、冬季養生美容 冬季是養生之重點。
艾灸穴位:腰陽關、命門、腎腧
注意事項
1、溫灸時先灸左方,再灸右方;
2、溫灸後,不要冷水洗手或洗澡;
3、溫灸後要喝較平常多量的溫開水***絕對不可喝冷水或冰水***,以幫助排泄器官排出體內的毒素;
4、飯後一個小時內不宜溫灸;
6、孕婦禁用溫灸 *** ;
7、脈搏每分鍾超過90次以上禁灸;
8、過肌、過飽、酒醉禁灸;
9、身體發炎部位禁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