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運用音樂來進行有效的養生方法
自古代中醫就有說明「五音療疾」的理論,音樂能讓人舒神靜性、頤養身心,聽音樂是一種享受對身體會有非常好的療效效果,生活中多聽聽音樂對五臟六腑很不錯的哦,具體哪些情況讓我們來看看吧。
五音養身給你聽據說在古代,真正好的中醫不用針灸或中葯,用音樂。一曲終了,病退人安。
中醫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五音療疾」的理論,《左傳》中更說
音樂像葯物一樣有味道,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長壽。古代貴族宮廷配備樂隊歌者,不純為了娛樂,還有一項重要作用是用音樂舒神靜性、頤養身心。
聽音樂是一種享受,同樣也會對我們的身體有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多多的聽一聽!
百病生於氣,止於音
古代的音樂和現在有所不同,只有五音:角、徵、宮、商、羽。這五個音階分別被中國傳統哲學賦予了五行的屬性:木(角)、火(徵)、土(宮)、金(商)、水(羽)。這一點,恰恰被中醫利用了。
音樂可以深入人心,在中醫心理學中,音樂可以感染、調理情緒,進而影響身體。在聆聽中讓曲調、情志、臟氣共鳴互動,達到動盪血脈、通暢精神和心脈的作用。
生理學上,當音樂振動與人體內的生理振動(心率、心律、呼吸、血壓、脈搏等)相吻合時,就會產生生理共振、共鳴。這就是「五音療疾」的身心基礎。
「百病生於氣」!這個「氣」不僅是情緒,五臟的臟氣也包含其中。根據每個人自身的身體結構不同,五臟在臟氣上的差異,配合不同的音樂,就可以使五音防病、養身。
當然,我們並不是用某個音去調理某個臟器,而是運用五行原理,使它們相生、相剋,又相互制約,五音搭配組合,適當突出某一種音來調和身體。
用音樂如用葯
在繁體字中,貳、三字同源,音樂與葯物、治療具有天然的聯系。音樂可以舒體悅心,流通氣血,宣導經絡,與葯物治療一樣,對人體有調治的能力。
音樂有歸經、升降浮沉、寒熱溫涼,具有中草葯的各種特性。而且音樂需要炮製,同樣的樂曲,可以使用不同的配器、節奏、力度、和聲等等,彼此配伍,如同中葯處方中有君臣佐使的區別一樣。
用音樂治療,也有正治、反治。讓情緒興奮者聽平和憂傷的樂曲,是最常用的方法,還可以使樂曲與情緒同步,幫聽者宣洩過多的不良情緒,例如以如泣如訴的樂曲帶走悲傷、以快節奏的音樂發泄過度興奮的情緒。
陰陽五行體系
五行: 金、木、水、火、土
五臟: 肺、肝、腎、心、脾
五音: 宮、商、角、徵、羽
五竅: 鼻、目、耳、舌、口
為了適應讀者的五行排序,本文以「金」打頭
中國音樂追求的清、靜、淡、遠的意境,與中醫學提倡順應自然「恬蔥槲」的法則出一轍。
心--五臟中的君主
心臟通常不會偷懶,它一刻不停的搏動完全符合屬於火的特性。心臟掌控著精神和血液的循環,然而,現實的生活和工作壓力、不斷在減少的睡眠、很少運動的身體……無一不在傷害我們的心,所以很容易心臟系統的不適。
心常見不適: 失眠、心慌、心胸憋悶、胸痛、煩躁、舌尖部潰瘍。
屬心的音階: 徵音,相當於簡譜中的「5」.徵調式樂曲:熱烈歡快,活潑輕松,構成層次分明,性情歡暢的氣氛,具有「火」之特性,可入心。
最佳曲目: 《紫竹調》。心氣需要平和,這首曲子中,運用屬於火的徵音和屬於水的羽音配合很獨特,補水可以使心火不至於過旺,補火又可使水氣不至於過涼,利於心臟的功能運轉。
最佳欣賞時間: 21:00-23:00.中醫最講究睡子午覺,所以一定要在子時之前就要讓心氣平和下來,過早過晚聽都不太合適。
伴茶: 准備一杯紅茶,略加少量綠茶,可以補益心臟。
『貳』 論古琴的養生之道
宇宙萬物都有著它的震動頻率,
任何的震動都會產生聲音,
聲音療愈就是通過創造和諧共振的音訊,
使彼此交流,
進而凝聚能量、啟動療愈,
有科學研究指出,
透過聲音與身體內部的頻率同步,
可以改變身體失衡部位的震動頻率,
從而使身體重新回到平衡狀態。
音樂療養
古有記載。不少文獻稱音樂能養生治病、益智延年。《漢書·禮樂志》載,漢元帝為太子時曾患健忘症,皇帝命人於太子殿奏樂曲《洞策頌》,並配合誦讀典籍而使太子恢復記憶。
古人音樂養生中,特別注重以樂器演奏營造舒適的生活環境,並首推古琴。
古琴音樂沉靜、精緻,好聽不鬧,除了能陶冶人的情操,達到修身養性的效果之外,經常撫琴還能祛除病痛。據史料記載:舜帝善彈五弦琴,歌南風之詩,壽享110歲;唐代琴家趙那利享年76歲;明代虞山派琴家嚴天池享年78歲……
陰陽平衡 才能保持真正的健康,而古琴的彈奏要求完全符合平衡原則。
人常說「十指連心」,此話一點不假,手指與人體心臟、大腦神經密切相關,經常運動手指,尤其是彈奏古琴(其接觸琴弦最廣,力量均衡),能夠很好地促進手指末梢神經的血液循環,降低心臟血液的迴流及供血的壓力。同時由於呼吸及音樂節奏的和諧把握,可增強心臟功能,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有氧運動;同時修身養性。
古琴樂曲無論在題解、後記、演奏和欣賞中,均體現一種沉靜、思考的音樂語言,其頻率與音色都能讓大腦平靜。著名的《醉漁唱晚》便是「 靜其神,始得 」。古琴音樂的意境是將人生哲理和極為抽象、不可言傳的東西深刻地落實在—個「 境 」、一個「 道 」中,這種形式在生理及心理上產生了復雜的變化過程,起到一種調節作用。
彈奏古琴的坐姿大多數是端坐凝神、虛靈頂勁,上身脊柱挺直、立身中正,下肢平肩坐姿、足底平行著地,兩膝相合、松胯收腹、松肩重肘、順腕、微含胸拔背等。彈奏古琴的坐姿相近於武術中的太極拳、站樁。如《意、氣、力在古琴演奏中的作用》一書中提到「 知三節、明三竅、曉三合 」的練法。知三節,即肩到肘關節、肘到腕關節、腕到指關節的協調配合。這種彈琴的姿態和形體要求,使操琴者達到靜與松的境界。
『叄』 音樂如何養生
音樂也可以作為葯劑,實現「清熱、滋補、理氣、潤燥」等效果,達到調節身心,舒緩壓力,平穩和諧地修養心靈,從而獲得健康快樂的作用!
數千年來,中醫的主要精華就是研究人體腑臟的心理功能於病理變化為內容。而心、肝、脾、肺、腎五臟是最重要的課題。人體五臟功能正常與否,強與弱,都會直接影響人的生命過程,所以五臟保健最重要。 為活化五臟功能,古人更將五臟配合五行(金木水火土)與五音(宮商角徵羽,中國傳統音樂的五個調式,),形成一套完整的音樂養生概念。益脾的音為宮音,五行屬土,利消化系統;健肺的音為商音,五行屬金,利呼吸系統;活肝的音為角音,五行屬木,利免疫系統;養心的音為徵音,五行屬火,利血液循環系統;補腎的音為羽音,五行屬水,利分泌系統。 古曲《賽龍奪錦》等明快活潑的樂曲好比是清熱方劑,主要針對於壓力過大和身體疲勞等症狀,能令人心情愉快,精神開朗,有減輕生活壓力,消除憂慮的效用。 而古典曲目《漁舟唱晚》悠揚悅耳,是滋補方劑中的一貼良葯,這首曲子描繪了夕陽西下,晚霞斑斕,漁歌四起,漁夫滿載豐收的情景。寧靜安詳的古箏樂韻,如潤物無聲的細雨,滋補了浮躁的心靈。 《娛樂昇平》等曲調清新活潑,樂觀向上,可作為理氣方劑對煩悶氣滯、情緒低落、食慾不振等症狀十分有效,能帶來樂觀的生活態度,提高人們的身體機能,提升工作的效率。 當上火或者口乾舌燥的時候,可以聽聽潤燥方劑里的音樂,比如《織出彩虹萬里長》,平穩柔和的樂曲,令人心平氣和,情緒安寧。某些音樂甚至能形成優美溫馨的音波磁場,巧妙地與人體五臟(心、肝、脾、肺、腎)相感應,誘發五臟的健康運作,真正達到以聽音樂的方式為現代人減壓、強健身體、保養心靈。心,在五行屬火,與五音之「徵」相應(徵=D),本曲能誘發心的健康運作,平穩和諧地修養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