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養生 > 中醫養生如何養心養德養情緒

中醫養生如何養心養德養情緒

發布時間:2024-01-08 10:35:58

① 中醫的養生方法有那些

早睡早起,戒煙限酒,睡前泡腳,推拿,按摩這些都是中醫的養生方法。

② 如何滋養心靈,養心養生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日益激烈,人們的內心也越來越浮躁,甚至產生一系列心理和精神問題。如何在這個喧囂的世界保持一份內心的寧靜?學習中醫養心知識,可滋養心靈,養心則養生。

方法/步驟

1/5分步閱讀

以德養心

「積善成德」,德的核心是做善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中醫認為德高者五臟淳厚,氣血勻和,陰平陽秘,所以能健康長壽。可見,道德修養不僅是品質的要求,更是養生的手段。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如參加義務勞動等,雖是小事,但也就實現了助人為樂,自己快樂。

2/5

以仁養心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基本思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具體可概括為恭、寬、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櫻滲櫻等。一個人如果能仁全如此,其心境必定欣慰和寬松,而不是懊惱、憤恨和作姦犯科後的恐懼,因此,「仁者壽」。善良者能獲得內心的溫暖,緩解內心的焦慮,故而少疾,惡意者終日在算計與被算計之中,氣機逆亂,陰陽失衡,故而損害健康。所以應該做到心懷寬容,樂善好施。

3/5

易性養心

「笑口常開,青春常在。」人生在世,難保無憂,關鍵是毋使太過、勿令太久。中醫「易性」的養心一法恰是「對症」良方。可以帶孩子放放風箏,在春光明媚、風和日麗的天氣里踏青問柳,登山脊叢賞花,臨溪戲水,陶冶性情,使自己的精神情志與大自然相適應,充滿勃勃生機。也可以喊猜通過學習、娛樂、交談等方式,來排除內心的悲憤、憂愁等不良情緒,達到內心平衡。

4/5

哲理養心

哲理養生,是要掌握對立統一和一分為二的觀點。明末清初哲學家王夫之總結與力行的「六然」、「四看」堪可借鑒。「自處超然」,即超然達觀;「處人藹然」,即與人為善,和藹相親;「無事澄然」,即澄然明志;「失意泰然」,即不灰心喪志;「處事斷然」,即不優柔寡斷;「得意淡然」,即不居功自傲。「四看」是「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懷」;「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哲理養生與德、仁相輔相成,是道德品質、氣質修養、文化水平、經驗閱歷的集中表現。正確待人待己,做好本職工作,不僅是做人做事的基礎,也是內心平和的前提。

5/5

素情養心

要保持一顆單純的心,想想看孩子們為什麼容易得到快樂,因為他們單純,能做到保持一顆純真的心,就能擁有一份率真的快樂。凡事不要去想那麼多,不要去計較那麼多,把心沉下來,讓整日奔波的你我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裡,擁有一片益安寧靜的精神家園。

③ 從中醫的角度,心悸不安、心煩失眠、焦慮症等,該如何調理養生

從症狀看,屬更年期范疇,是常見的肝氣郁滯,治療時用理肝散(逍遙丸)合歸脾湯;如從中醫角度分析為陰虛陽亢。腎陰不足引起心火過盛,出現心悸不安、心煩失眠、抑鬱、易怒、焦慮等。治療方法滋腎陰、平心陽。如交替丸(黃連、肉桂);黃連阿膠湯等加減。

日常可用葯膳輔助,常用的葯材如:酸棗仁、茯苓、百合、蓮子、桂圓肉、山葯、黑豆、大棗等,互相搭配作為葯膳調理效果更佳。

情緒 心真正安靜下來就好了……

首分虛實。

從實證說又分多種證型:比如上焦不治水泛高原,當水氣凌心時會心悸不安的,這是因為心為臟中之陽,水飲為陰物,水飲凌浸心臟時導致心臟失去正常功能而心悸不安。再比如熱擾心神,當內熱時心臟失於常道,因心胞積熱郁而不泄故感覺心煩,心主神,心受熱而悸動自然無法安眠。此外,還有痰阻經隧,精神傷感導致心理憂郁恐懼,都則或指導致心神不安心煩失眠。

從虛證來說又分多種證型,:如血不養心,心為血臟,大凡血虛之人,不能滋養心臟令其保持正常功能,當然心悸不安心煩失眠。如氣虛者,氣為血帥,血不自行賴氣而行,如果氣虛不達,血行即滯,且氣為陽心為陽臟,心的律動正常與否主要孫配受人體元氣統攝,當元氣不足虛損時,心氣不足影響正常律動,當然會產生心悸不安心煩失眠等症狀。還有腎氣不足,陰火上炎,擾動心神不安,不能水火既濟,所以感到心煩失眠也是常有之事。

這些症狀出現時,已經不是 養生 ,而是而對證治療,單純想 養生 而不治療,恐一時難以奏效。

心悸是中醫病證名,是因外感或內傷,致氣血陰陽虧虛,心失所養;或痰飲瘀血阻滯,心脈不暢,引起以心中急劇跳動,驚慌不安,甚則不能自主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心臟常見病證。

也可作為臨床多種病證的症狀表現之一,如胸痹心痛、失眠、健忘、眩暈、水腫、喘證等。

西醫學各種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動過速、心動過緩、過早搏動、心房顫動或撲動、房室傳導阻滯、病態竇房結綜合征、預激綜合征及心功能不全、神經官能症等

情志調暢,飲食有節及避免外感六淫邪氣,增強體質等是預防本病的關鍵。積極治療胸痹心痛、痰飲、肺脹、喘證及痹病等,對預防和治療心悸發作具有重要意義。

1.可以適當練習八段錦中「搖頭擺尾去心火」和五禽戲的「猿戲」以及24節氣導引 養生 「夏季節氣的動作」。

2.不宜過度勞累,生活盡量規律。

3.心悸患者應保持精神樂觀,情緒穩定,積極配合堅持治療,堅定信心,有助於康復。應避免驚恐刺激及憂思惱怒等。

4.生活作息要有規律。飲食有節,宜進食營養豐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宜低脂、低鹽飲食,忌煙酒、濃茶。

5.輕證可從事適當體力活動,以不覺勞累、不加重症狀為度,避免劇烈活動。重症心悸應卧床休息,還應及早發現變證、壞病先兆,做好急救准備。

1.有些人容易發生心煩口燥、潮熱盜汗、心慌心悸、失眠多夢等症狀,或者伴有頭暈耳鳴、記憶力下降、腰酸腿軟等,很多是屬於腎陰虧虛,肝腎陰虛,虛火內盛,陰虛內熱,腎陰水不足,不能上濟心火,心火亢盛,導致出現的症狀,可稱之為心腎不交。

因為伴有肝腎陰虛的問題,所以容易出現頭暈,記憶力下降,腰酸腿軟,耳鳴等現象。

2.中醫治療滋陰降火、滋補肝腎、交通心腎、清心降火安神為主,臨床上可以使用黃連阿膠湯,有滋陰降火、交通心腎的功效。

3.另外一個方子,天王補心丸也有滋陰降火、寧心安神的功效,適合陰液不足、心火亢盛所導致的上述症狀,也有中成葯可以選擇,比較方便。 4.除此之外要注意固護腎陰,避免耗損過度,比如不要運動過多,出汗過度,避免熬夜勞累傷身體,不要情緒過急動火,暴躁發怒,避免辛辣飲食,保持心態平和。

日常生活中少吃辛辣肥腥之品,以清淡滋潤養陰的為主,可以使用沙參、玉竹、麥冬、石斛、生地熟地、蓮子、百合、棗仁、柏子仁、白木耳、蜂蜜等食材,進行調養治療。

小康最近老是有心悸,相信很多人都跟小康有過一樣的症狀,那心悸嚴重嗎?日常要怎麼調理?

心悸是中醫病團枝證名,是因外感或內傷,致氣血陰陽虧虛,心失所養;或痰飲瘀血阻滯,心脈不暢,引起以心中急劇跳動,驚慌不安,甚則不能自主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心臟常見病證。也可作為臨床多種病證的症狀表現之一,如胸痹心痛、失眠、健忘、眩暈、水腫、喘證等。

什麼原因會產生心悸呢?
1.注意力過於集中

當人過度集中精神,專注於某一件事時,大腦的交叉神經興奮性會增強,導致心搏量增加,神經敏感度增強,這些因素相互結合會引發心悸。

2.熬夜

熬夜是年輕人的常態,熬夜會導致心率過快,心跳加速,容易產生心慌心悸。患者需要調整好心態,遇到事情不要過度緊張,保持良好的心態對心悸的緩解有積極作用。

3.體質差

身體較為虛弱的人,常常會出現心悸症狀,比如更年期的女性,因為更年期女性容易神經衰弱,導致失眠多夢,心悸心慌,疲乏無力,這個階段的女性需要更多的關心和呵護。

心悸嚴重的話是需要去看醫生的,偶爾一次心悸那我們日常生活是可以調理的,通過 健康 的生活習慣和飲食方式。

1. 注意休息

心悸這種情況有時候會發生在我們體力透支的時候,少熬夜總是有好處的。在我們睡覺的時候,我們身體的各類器官也在做適當的休息,這樣才能適應我們第二天的機能調節,那麼,如果我們一直熬夜,第二天不僅會感覺很累,無精打采,同時,對我們各類器官也是非常的傷害,所以,要少熬夜。

2. 調整心態

積極的心態有利於消除心悸,在生活中,我們要避免過度緊張、生氣、喜悅、悲傷等等,要知道,這些極端的心態很有可能會影響我們神經活動能力增強,從而導致我們心臟遭受損傷,這樣是容易引起心悸的。

3. 及時休息

情志調暢,飲食有節及避免外感六淫邪氣,增強體質等是預防本病的關鍵。積極治療胸痹心痛、痰飲、肺脹、喘證及痹病等,對預防和治療心悸發作具有重要意義。

治病需治根,答主既然有「心悸不安、心煩失眠、焦慮症」這些症狀,就要想辦法知道這些症狀的根源在哪裡。

俗話說,「心病還需心葯醫」,如果這些症狀是由於某些客觀原因導致的,那麼不解決根本問題,只想著怎樣改善這些症狀,本質上屬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一般來說,出現這些症狀是由於精神壓力過大導致的。生活中是否有些事情讓你惶惶不安,也許是學生為提高成績而心煩焦慮,也許是上司不停向你施壓,也許是客戶不簽單帶來的壓力,總之,這些症狀基本都能歸結到一些具體的事件上。

1.找到病根

要想改善這些症狀,首先你要找到病根,然後有針對性地進行心態調整,緩解自己的情緒。因為中醫上講,情緒會對五臟造成影響,「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因此,要想緩解自己的心煩失眠焦慮等症狀,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

2.調整情緒

調整情緒並不是讓你壓抑自己的情緒,而是要想辦法緩解釋放,發泄出來,千萬不要把自己的情緒藏起來,長期壓抑情緒是對心理非常不 健康 的,想辦法把負面情緒發泄釋放出來,哪怕是摔杯子、扔枕頭,只要能緩解情緒,就盡管發泄。

3.生活作息

在生活作息方面,不要熬夜,應該規律作息。熬夜或長時間的睡眠不足會加重心悸不安、失眠焦慮的症狀,長期下來,還會危害心臟 健康 。

4.飲食方面

在飲食方面,不要飲酒,減少油膩辛辣食物的攝入,平時可多吃一些疏肝解郁的東西,喝一點玫瑰花茶,安神鎮靜。

祝答主早日恢復 健康 的精神狀態~

大家好!我是譚王頁譚醫生

單純從心悸不安、心煩失眠、焦慮這些症狀,很難准確的判斷具體原因。

最少也要知道年齡和性別。

因為不同的年齡階段和不同的性別發病有一定的規律。

如果單純從調理和 養生 的角度來考慮,

可以給你一些建議,但是未必很准確。

心悸不安失眠首先考慮到心臟本身的問題。

可能會有心火旺、心陰不足、心血虛。。

如果是心火旺盛,往往舌頭紅,舌尖會有紅赤甚至糜爛,心煩容易發怒等。

這樣的情況,可以用蓮子心少量泡水喝,祛心火這些症狀可以減輕。

如果是舌頭沒有苔,舌頭淡白,那就是心血不足,可以適當用些桂圓肉。

如果舌頭紅,少苔或者沒有苔,有可能是心陰不足,有虛火。可以少用些西洋參、桂圓、麥冬泡水喝。

但是也有可以能是肝火旺導致。

也有可能是腎水不足,心腎不交導致的。。。

原因比較多,不能夠一一講完。

給一個比較安排的方法

按摩內關、太沖和湧泉穴。

每天順時針按摩,有一定的效果。

最後,祝願你早日恢復 健康 !

所有的這些,

都可以用中醫的情志來解讀,

情志不好理解,

那我就用心脈兩個字來解釋,

心脈不通就會導致心悸心煩焦慮,

那麼什麼是心脈呢?

那就是血脈 氣脈,

我們的負面情緒如果得不到發泄,

就會積累起來,

最後通過神經反射影響,

造成心脈堵塞,

血脈負責輸送營養,氣脈負責推動

堵塞了,營養沒法輸送大腦,

人就會失眠,

所以治療失眠或者焦慮或者心悸,

打通心脈是關鍵

心脈一通五臟六腑和心臟通暢

各種軀體症狀也會消失,

本人作為一個失眠康復治療師,

有1000名康復經驗,

在我的案例中,

99.99%的失眠焦慮抑鬱都是心脈堵塞導致的,

在我成功康復的過程中,

都是打通他們的心脈作為目標,

作者簡介,知名失眠康復師

成功康復1000名失眠患者

你好,有些人總是會出現易怒、焦慮、心悸或失眠等症狀,其實都與心神不寧有關,但其原因很多,心陰虛、心活動亢進,或氣血不能滋養心臟,痰熱內亂可導致上述症狀。紅鴨子林老師今天來聊聊關於這些問題的 養生 。

心火旺盛,是比較常見的問題之一,除了心悸外,還容易出現口舌酸痛、面部痤瘡、口渴不安等症狀,瀉心丸治療心火多動,有一種最簡單的方法,可以用蓮心茶喝,蓮心約3至5克,加開水茶醫生。上墨時,苦味帶有一絲甜味,可以使用。清心、安心、消除無聊,刺激體液解渴。

從中醫角度看,心悸、焦慮、失眠、焦慮症,除了心火、心陰不足也會導致,可以用麥冬玉壺鴨,取15克麥冬玉竹,適量老鴨,洗凈剁碎,共同加水,慢慢燉約兩次。o小時,加鹽調味;鴨肉涼,適合身體有熱量的人食用,除煩躁熱外。利尿功效強,麥冬缺氧滋潤燥,滋陰潤肺,滋心安神,可改善心陰虛證。

但有些人屬於心悸和氣血不足引起的失眠症狀。此時,宜用人參、當歸、蓮子、龍眼肉、棗子等食物來滋潤心靈。以上食物有益氣養血的作用。它可以和豬心一起燉。根據中醫理論,豬的心臟也有很好的補虛安神作用,所以心悸很嚴重。心煩意亂和做夢等症狀是合適的。

希望上述回答可以幫助到你,歡迎留言討論糾錯

④ 中醫精神養生法

精神養生法,是指通過凈化人的精神世界,自動清除貪欲,改變自己的不良性格,糾正錯誤的認知過程,調節情緒,使自己的心態平和、樂觀、開朗、豁達,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中醫精神養生法,希望對你有用!

中醫精神養生的 方法

一、清心靜神

清心靜神,即保持心神清靜,合理地用神。而清靜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寧靜的狀態,是思想的清靜,需要修煉才能夠達到。因為神氣清靜而無雜念,可達到真氣內存、心神平安的目的。我們提倡的清心靜神主要是心神不妄動,用而不過,思想專一,排除雜念,不可見異思遷,想入非非,從而能專心致志地工作和學習。

近些年來,思想清靜與健康關系的研究越來越多。生理學研究證實,人在入靜以後,生命活動中樞的大腦又恢復到 兒童 時代大腦電波的慢波狀態,也就是人的衰老指標得到了“逆轉”。社會調查發現,凡是經過重大精神挫折和思想打擊之後,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調攝,多種疾病的發病率都有明顯的增加。所以,只有經常保持思想清靜,調神養生,練習氣功,才可以有效地增強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的發生,有益身心健康。

清心靜神,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少思寡慾

少私,是指減少私心雜念;寡慾,是降低對名利和物慾的嗜欲。少私寡慾這個詞最早見於老子的《道德經》中。中醫學認為,妄思嗜欲出於心,嗜欲不止則會擾動精氣,無助於健康長壽。這是因為私心太重,慾望太高或太多,達不到目的,就會產生憂郁、幻想、失望、悲傷、苦悶等不良情緒,從而擾亂清靜之神,使心神處於無休止的混亂之中,導致氣機紊亂而發病。如果能減少私心和慾望,從實際情況出發,節制對私慾和對名利的奢望,則可減輕不必要的思想負擔,使人變得心地坦然,心情舒暢,從而促進身心健康。我們周圍經常可以看到那些高壽的老人,他們盡管滿頭銀絲,但依然面色紅潤,精神矍鑠。這與他們光明磊落、性格豁達、無欲無求的精神境界有莫大的關系。

2、抑目靜耳,養心斂思

養心,即保養心神;斂思,即專心致志,排除雜念,驅逐煩惱,心神內守。要維持心神內守,應注意避免外界事物對心神的不良刺激。眼耳是心神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器官,中醫認為其功能受心神的主宰和調節。因為人生活在社會中,人事相處,耳目所觸,都要反映在大腦里,從而影響心神,故耳目清靜,不讓瑣碎之事縈繞於心,自然會使心情舒暢、放鬆。凝神斂思的養生法,並非無知無欲,無理想無抱負,毫無精神寄託的空耗時光,也不是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它是指在學習工作時專心致志,把名利慾望丟在一邊,則心神內守,思想清靜;在學習工作之餘,寄情於琴棋書畫、花鳥蟲魚,興趣盎然,自然凝神定志,瑣碎煩心之事不能幹擾,亦有利於安定心神,此即所謂“動中求靜,以靜養動”法,這個方法對那些離退休後在家自我感覺無所事事的老年人是尤為適合的。

現代科學的發展已證明,清靜養神這種自我調節方法能避免外界因素對精神的干擾,使人體生理功能處於良好狀態中。只有精神靜謐,從容溫和,神用專一,排除雜念才能做到安靜和調,心胸豁達,神清氣和,樂觀愉快,這樣不僅有利於學習和工作,而且能使整體協調,生活規律,有助於健康長壽。

二、怡養情志

怡養情志,即保持心情舒暢愉悅,並順應外界刺激的變化,適當地控制情緒,以調節自己的情志活動。情志又稱情感,它是人在接觸和認識客觀事物時精神心理的綜合反映。七情六慾,人皆有之,在一般情況下,屬於正常的精神生理現象。因為感情的表露乃人之常情,是本能的表現,而且各種情志活動都是抒發自己的感情並起著協調生理活動的作用。

1、七情的調節

七情,就是指喜、怒、憂、思、恐、悲、驚七種情志變化。七情是人體對客觀事物不同的情感反應。在一般情況下,人的情感能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但是,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精神刺激,並超過人體本身的心理承受力,使氣機逆亂,功能失調,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甚至危及生命。例如我們在生活與工作之中,常可見到大發脾氣之人,往往面紅耳赤,甚至昏厥,這在中醫叫做“怒傷肝”。另外像人逢喜事,激動不已而誘發心臟疾患的,稱“喜傷心”;郁悶思慮過度而無食慾的,為“思傷脾”;悲傷哀號導致胸悶氣憋的,是“憂傷肺”;突然遭受驚嚇以致大小便失禁的,稱之為“恐傷腎”。

正因如此,中醫養生學十分重視對七情的調控,並 總結 出了一套以情勝情的精神治療法。以情勝情,是利用情志分屬五臟,五臟歸屬五行,而五行之間相互資生、相互制約,情志也相應而有相互資生、相互制約的關系,以此解除情志病因所致的情志病證,使恢復或重建心身平衡的狀態。如喜為心志,五行屬火,但過極則傷心氣和心陰。恐,五行屬水,水克火,且恐令氣怯,能避免對抗過喜之象,恰是以水折火,故有“恐勝喜”的療法,這也與現今的情緒轉移法相吻合。

2、和暢性情

保持良好的情緒,樂觀地對待生活,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修養,也是健康防病、益壽延年的重要因素。孔子認為,樂觀有忘憂而不知老的養生作用,樂觀還可使氣血流暢,滋養神氣,使神志和調,胸懷舒暢,久則能防止各種疾病的發生,以盡享天年。特別是老年人,要老有所為,摒除垂暮感和退縮的思想情緒,在閑暇時間參加各種情趣高雅、動靜結合的娛樂活動,以陶冶情操。如欣賞音樂,書法繪畫,種花養鳥,弈棋垂釣以及外出旅遊等。

中醫精神養生治療抑鬱症

中醫解析抑鬱症

抑鬱症是一個現代的詞彙,在我們傳統的中醫學中是沒有這個詞的,但是根據抑鬱症的表現症狀來看,和中醫學上郁證、虛勞、臟躁、百合病、心悸、不寐等病證是非常相似的。

其表現是:情緒低落,對前途悲觀失望,不願主動與人交往,意志消沉,精神委靡不振,怯懦沮喪,頭昏腦沉,嚴重失眠,耳鳴耳聾,兩眼呆滯,怔忡心悸,驚恐易哭,壓抑苦惱, 記憶力 減退,反應遲鈍,大便秘結,以及其他一些身心嚴重不適和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的表現。抑鬱症好發於多愁善感,性格孤僻,心胸狹窄,情緒冷漠,缺乏關愛,疏於交往的人群。

中醫認為抑鬱症之發生與七情內傷、勞逸失調、病後失養、所志不遂、氣郁化火等因素密切相關。這些致病因素造成了機體內的臟腑功能失和,使正常的氣血升降功能發生阻滯,最終導致了人體的陰陽失衡、氣機逆亂而發生本病。清朝醫家李用粹在《證治匯補?郁證》中說:“郁病雖多,皆因氣不調,法當順氣為先。”

這一治療原則既是抑鬱症初發的治療原則,也是治療抑鬱症最基本最重要的法則。本病初發病位尚淺,氣血尚調和,臟腑功能失衡不嚴重,治療效果較好。明朝大醫學家趙獻可在其醫著《醫貫?郁病論》中認為鬱症以木郁即肝鬱為先導,提出“以一法代五法,神而明之,屢獲奇效”。一法即“木郁達之”,抑鬱症初發,肝氣郁結,樞機不利即見郁證發生,治療原則首以疏肝解郁為主兼調他臟,則病可速效。

中醫如何治療抑鬱症?

中醫治療強調辨證施治,臨床治療抑鬱症的辨證中需辨病位、辨病性、辨虛實互相融合,做到全面准確。郁證的發生與五臟的生理功能失調有著緊密的聯系,且五行相因,任何一臟有郁都可影響其他臟腑而致郁,一臟有郁,五臟互累,相互兼夾。最常見的如肝鬱脾虛、心脾兩虛、心肺陰虛、肝腎陰虛等。而氣郁實證多見,在臟以肝、脾、肺多見;痰郁或為實證或虛實夾雜,在臟以脾、肺多見;血瘀,多虛實夾雜,在臟以肝、腎多見;氣血兩虛,在臟以心、肝、脾多見;陰血虧虛,在臟以肝、腎多見。

中醫治療抑鬱症的偏方

補源解郁湯

准備地黃30克,白芍、黨參、合歡花、枸杞子各20克,柴胡、遠志、木香、當歸、白術、茯苓、黃芪、棗仁、甘草、桂枝各10克,薄荷5克,日一劑,水煎。症狀消失後製成丸劑,用10—15天。

黃連阿膠湯

准備浮小麥30克,棗仁15克,黃芩、白芍、菖蒲、柴胡、甘草、鬱金、阿膠各10克,大棗5枚,黃連3克,日一劑,水煎。

解郁安神湯

准備夜交藤30克,五味子25克,柴胡、茯苓、當歸、合歡皮、白芍、炒棗仁各20克,知母10克,日一劑。

平心忘憂湯

准備磁石、礞石各30克,枳實、黃柏、半夏、厚朴、茯苓、神曲各12克,生薑9克,肉桂、蘇葉、菖蒲各6克,日一劑,水煎分3次服。

歸脾湯

准備茯苓25克,人參20克,白術、黃芪、龍眼肉各15克,當歸12克,甘草,棗仁,遠志各10克,木香9克,日一劑。

小柴胡湯

准備黨參20克,柴胡15克,酒黃芩12克,姜半夏、甘草各10克,生薑6片,大棗6枚,日一劑,水煎。

⑤ 情志調攝養生法

中醫的情志調攝養生法,情志活動正常,有益於身心健康,情志活動過極,可導致疾病。下面我給大家介紹情志調攝養生法,希望對你有用!

中醫情志調攝養生法

一、清靜養神:

清靜養神的 方法 很多,這里主要介紹修性怡神法。“性”是指人的性格和情操。現實生活中,高壽的人多性格開朗,情緒樂觀,其中有許多人情操高尚。相反,急躁、焦慮、憂郁和憤怒的性格,常常使人疾病叢生或早夭。講究養生之道,必須注重道德修養,養生貴在養心,而養心首重養德。生活中有許多活動,如閱讀、繪畫、書法、 雕刻 、音樂、下棋、種花、釣魚等均能賞心悅目、怡情養性、陶冶情操、調神健身。

二、調攝情志:

人有各種各樣的情緒,這是人對外界刺激的反應。生活中難免產生這樣或那樣不良的情緒,關鍵在於善於控制和調節。常用的控制和調節情緒方法有以情制情法、移情法、升華超脫法、暗示法、開導法、節製法、疏泄法等。(切記不要把情緒壓抑著,一定要找到方法發泄出來,這樣對自己他人都好)。

三、以情制情法:

以情制情法主要有六種,分別是:

⒈移情法:中醫養生學家認為,當思慮過度心情不快清伍時,應外出旅遊或鍛煉,讓山清水秀的環境調節消極情緒,使人陶醉在大自然里,以舒暢情懷,忘卻煩惱。

⒉升華超脫法:是用理智戰勝不良情緒的干擾,並投身到事業中去,也就是常說伏歷的化悲痛為力量。

3.暗示法:暗示不僅影響人心理與行為,而且能夠影響人體的生理機能。一般多採用語言暗示,也可以採用手勢、表情或採用暗示性葯物及其他暗號等。

⒋開導法:即是以解釋、鼓勵、安慰、勸勉的方法解除患者思想顧慮,提高戰勝病痛的信心,從而配合治療,促進康復。

⒌節製法:即是通過節制調和情感,防止七情過激,從而達到心理平衡的目的。

⒍疏泄法:疏泄法很多,或找朋友解悶,或爭辯一次或大哭一場等。(只要是能將心中不滿的情緒渲泄出來,都不失是一個好辦法,當然這些行為都不可以違法。)

糖尿病的情志調攝保健法

暗示解惑法

採用含蓄、間接的方式,影響病人的心理狀態,以誘導病人“無形中”接受醫生的治療性意見或產生某種信念或改變其情緒和行為,甚或影響人體的生理機能,答廳或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暗示療法一般多用語言,也可採用手勢、表情、暗示性葯物及 其它 暗號來進行。

順情從欲法

順從病人的意志,情緒,滿足病人心身的需要。僅用前幾種方法是不夠的,只有當其生活的基本慾望得到滿足時,疾病才有可能自愈。對於心理上的慾望,應當有分析地對待,若是合理的慾望,客觀條件又能允許時,應盡力滿足其所求或所惡,如創造條件以改變其所處環境,或對其想法表示同情,理解和支持,保證等。

以情勝情療法

正確地運用情志之偏,可以糾正陰陽氣血之偏,使機體恢復平衡協調而對病情有力。

勸說開導法

運用言語對病人進行勸說開導,是意療的基本方法。在一定條件下,言語刺激對心理,生理激動都會產生很大影響,因此,應正確地運用“言語”,對病人採取啟發誘導的方法,宣傳糖尿病的有關知識,提高其戰勝疾病的信心,使之主動配合醫生進行軀體和飲食治療。勸說開導,要針對病人不同的思想實際和人格及個人特徵,做到有的放矢,生動活潑,耐心細致。

移情易性法

就是排遣情思,改易心志。分散病人對疾病的注意力,使思想焦點從病所移於他處,或改變其周圍環境,免於與不良因素接觸,或改變病人的內心慮戀的指向性,使其從某種情感糾葛中解放出來,轉移於另外的人或物身上等等,稱之為“移情”。

情志養生相關 文章 :

1. 黃帝內經情志養生

2. 黃帝內經秋季養生

3. 黃帝內經氣血養生法

4. 小雪節氣情志養

5. 秋季情志養生方法

閱讀全文

與中醫養生如何養心養德養情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年大學教師評優方案 瀏覽:86
下崗人員退休延遲嗎 瀏覽:617
參公人員二等功退休後待遇 瀏覽:112
蘭州有幾個老年大學 瀏覽:792
省內退休人員如何轉社保 瀏覽:22
上虞2016養老金調整 瀏覽:17
疼和孝順 瀏覽:540
90歲長壽奶奶送什麼花 瀏覽:808
體檢完體檢單是在哪裡拿 瀏覽:149
農村養老問題文章 瀏覽:386
老年人便秘不想吃東西 瀏覽:508
惠州企業退休上調今天最新消息 瀏覽:566
拱墅養老服務機構怎麼選擇 瀏覽:946
孝敬心 瀏覽:141
老年人消費調查報告 瀏覽:116
簡單的婆媳孝順的小品 瀏覽:604
蕪湖市老年大學2020年開設的課程 瀏覽:812
有多少人的愛情是敗給父母的 瀏覽:746
老年人吃什麼葯壯陽 瀏覽:436
老年大學劃為公益二類 瀏覽: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