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養生
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養生是指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養生的基本原則。適應自然規律,人的生命活動是遵循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而進行的,人體自身具有與自然變化規律基本上相適應的能力,如果人能掌握其規律,主動地採取各種養生措施適應其變化,就能避邪防病,保健延衰。例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這種「順時攝養」的原則,就是順應四時陰陽消長節律進行養生,從而使人體生理活動與自然界變化的周期同步,保持機體內外環境的協調統一。重視精神調養。1、避免不良刺激 避免不良刺激,主要包涵著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要盡量地避免外界環境的不良刺激對人體的影響。其二,要積極地治療軀體性疾患,防止其內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軀體疾患既可給患者造成痛苦等不良刺激,重病或久病常易形成患者的精神負擔,其內源性刺激還可產生異常的情志變化,加重病情,影響康復,遂致早衰。
提高自我心理調攝能力,過激、過久的情志刺激,只有在超越人的心理調節范圍時才能成為致病因素。要求人們能通過養生活動善於自我心理調攝,通過經驗認識及思想活動過程來轉移情緒情感反應,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房事有節,性生活適當,不但有利於個人的健康,同時對民族的繁衍昌盛,社會和家庭的安定和睦都有重要意義,所以歷代醫家未有不重視性生活者。
『貳』 養生學是怎樣的
養生學是提供給人們平時如何修身養性的學問是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方法,懂得養生的知識就可以使自己的生活質量得到提高。
『叄』 什麼是養生學
漫長的人類發展歷史中,健康與長壽一直是人們嚮往和追求的美好願望,因而養生文化不斷豐富和發展,遍布世界。下面我給大家介紹養生學的相關知識,希望對你有用!
養生學的基本內容
養生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它源遠流長,亘綿數千年。我國醫學(中醫)對養生保健的研究由來已久,從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開始,歷代有眾多的醫家、佛家、道家對養生之道作過詳細而深刻的發掘和論述,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統的中醫養生理論。
概括起來,有下述八個要訣:
一、說情志.
二、戒私慾.
三、遠房室.
四、適四時.
五、節飲食.
六、常運動.
七、順性情.
八、服葯餌.
養生的最高境界,是古人的一句至理名言喝則學思想——天人合一。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認識到入與自然的密切關系,認為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人的生命現象是自然現象的一部分,人體的機能要和自然界的變化保持一致才能維持生命。
《內經》地人系統中的人與天相通的總原則是:好衫同氣相求,同類相應。順則利己,逆則為害。中醫認為,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無時無刻不受天地的影響。實質上,“人身小宇宙’’在《內經》中絕非泛泛而談,《內經》認為人體與宇宙之間存在著某種數理上的一致性。如《內經》論述人體呼吸悶襪閉完全與太陽的運行聯系一起,將呼吸與天地相通、氣脈與寒暑晝夜相呼應的規律。與太陽的周日運行規律聯系起來。強調了天人一致的內在本質。正因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體的五臟功能活動、氣血運行都與季節的變化息息相關。就像魚在水中,水的變化,一定會影響到魚。同樣的,。天地的所有變化都會影響到人。所以中醫養生強調天人一體。養生的方法隨著四時的氣候變化,寒熱溫涼,做適當的調整。
養生重在養心
1、正——正心、正行、正氣浩然;
真正身心健康的人一定是一身正氣的。而正氣何來呢?首先要放正自己的心態,無論身處何境,都能做到隨遇而安,心氣平和,不怨不悔,不驚不怖。不要因處境的不同,待遇的不同而心生高下,比較來比較去,越比較越心不平,覺得這個世界上什麼事情都對你不公平,很委屈。這就是沒有放正自己的心態,任其發展,甚至會致使心態扭曲,產生嚴重的異常心理。很多不幸的發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要警惕。
心正則行端,行為端莊,自然浩氣充盈,浩氣充盈,自然慧根生長,形成了良性循環,那麼你的氣息就會暢通無礙,諸病難侵了。
2、清——清心、清明、清心寡慾;
在物慾橫流的社會里,人想做到“清心寡慾”是不容易的事情。好像在這個功利主義的時代,每個人都要遵循“金錢至上”這個法則才能過的滋潤一些。其實,這個不是一概而論的,很多人擁有了很多財富但是照樣每天在“八苦”之中沉浮、掙扎,透過他珠光寶氣的矯飾,你會看到他的蒼白、迷茫和痛苦。幸福是買不來的。
竊以為,萬事隨緣多好,來就來了,順其自然,去就去了,無須掛懷。本來名利就是浮雲,螞裂又怎能留得住呢?倒不如兩袖清風、瀟灑自在的好,盡量少受些名利的羈絆,盡量讓自己的身心清凈些,盡量給自己營造一個安詳、清靜、寡慾、自在的生活環境,我想,這恐怕是很多名利場中人夢寐以求的。
做到這個很容易,兩個字“放下”就是了,諸位可以了解一下布袋和尚,看他是如何“放下”的。我們的負累本來已經很重,盡量的給自己身體、給自己的心靈減負不好嗎?如果你願意,誰都能做到。
3、明——明心、明理、明辨是非;
人起碼要做到“明理”的,俗話叫做:明事理,或曰:通情達理。要做到這個,首先就要做到“明心”,因為明心才能見性,才能甚深定性里觀照出“是非曲直”來,才不至於被各種幻象所誤導,才會盡量的減少不必要的誤會、誤解和矛盾,也能盡可能的為他人廓清迷霧、認清真相,並找出解決問題和矛盾的方法。最起碼,心氣清明,會使你面對世事無常時,冷靜分析、理智對待、正確處理。由於明心則不昧,不昧則事理圓融,圓融則諸事順暢。同時,由於因此而定性很好,便不易被各種突如其來的變故所擊倒,能夠沉著應對,就不會因此而損傷自己的情志,情志傷,則百病侵。
4、舒——舒心、舒氣、舒筋通絡;
無論身處何地,無論環境多麼糟糕,都要設法讓自己處於一種舒暢的心態。舒心的狀態下,氣息自然舒順,有了以上幾方面的修養,自然就會常常保持一種舒心的狀態,這個狀態非同小可,如果能時時保持,沒有阻礙,那就等於進入了一種很高層次的功態,什麼病也會離你遠去的。同時,要注意調整好自己的姿態,盡可能的舒服些、舒展些,努力疏通自己的筋絡,保持身體各個部位的協調,避免肩周炎、頸椎病等疾病的發生。要做到這些,就要注重身體的鍛煉,尤其是辦公人員,更要注意這個。就算在自己的辦公室里,也要堅持每工作1到2個小時,就要調整一下自己的姿勢,做哪怕是十分鍾的不太劇烈的、適合自己的運動。其他一些總是長時間固定一個姿勢的工作人員同樣要努力做到這些,對你的身體、工作效率和質量都會很有益。很多知名大企業的管理者就十分注重這個問題,在一些辦公環境里,設置一些適宜的健身器材,既體現了人文關懷,又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還有效減少了員工病假率,一舉幾得,真是明智之舉。
5、安——安心、安逸、隨遇而安;
心不安定的表現如:心神不定、彷徨、驚慌失措、心驚肉跳等等,你看,這些詞語都是對身心有害的。所以,我們要保持一種安心的狀態,安心,不僅是定力的一種表現,更是對世情洞悉的結果。由於看透了事物的本質,所以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能做到隨遇而安,安然處之。一方面積極應對,另一方面讓心境處於一種安之若素的狀態。這是大家風范、大家氣派,會給人一種信任感。這是需要深厚的綜合素養為前提的,也是“善於養心”的重要表現之一。
這樣的人,無論面對任何情況,都能使自己處於一種超然的、淡定的和有利的處境。
安心是養心的關鍵,很多國學大師之所以長壽,就是因為他們做到了:安心,做到了“心安理得”,自然“理直氣壯”,自然身心康健。
6、靜——靜心、松靜、平心靜氣;
到處都是浮躁的,人們在浮躁里迷失了自己,揮霍著自己,六神無主。於是現代很多人都想在休假的時候,逃離城市的喧囂,遠涉千山萬水,甚至窮鄉避壤,就為了尋求一份寧靜。這世界,真的想找到一份安靜的地方還真不易,所以,存一份松靜的心態,有一個安靜的環境,平心靜氣的看看書、聽聽音樂或和好友聊聊天,便成了一種奢望。“做人當有靜氣”,這個靜不只是對環境的要求,更是對自身素養的修煉。“清靜無為”說著容易,又有幾人能做到?在濁浪滔天的浮躁里安守一份沉靜,頗有“我自閑庭信步”的范兒。這樣的心境自會營造一種靜謐的環境,身心在這樣的狀態下是無比的愉悅的,不只是精神上的享受,對身心也是一種難得的陶冶。
但是,有個前提,那就是要懂得享受“寂寞”。如有個機緣,可以與清風為伍、與明月作伴,賞雅士撫琴、聽鳥兒問答,這該是何等的蕭逸,何等的愜意啊。
常處於這樣的意趣里,身心自然清爽無比,病從何來?
靜,是養心的客觀要求,也是養心的功用之一。
以上六者,即相輔相成,又互為因果;即承前啟後,又互為促進。乃養心的“六字真經”,如能做到,定能收到“有病祛病、無病健身”之功效。
如能再輔以適合自己的鍛煉方法,勤加練習,以做到“養練結合、動靜結合”,那就事半功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