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程凱養生說:肝經不疏肝,疏肝找膽經
「疏肝不找肝經」,那找哪條經脈,咱們待會再說,先得 說說肝經不疏肝這件事。 因為很多朋友的腦海當中,在經絡的這種理解當中,都會有這樣的一種模糊的認識, 不準確的認識:有肺的事我得找肺經,有心的事我就找心經,有腎的事我得找腎經。那麼當然有肝的事就找肝經。
在經絡學說當中,不能這樣去簡單的對應,臟腑是有臟腑的功能,有它的特點,經脈也有經脈所說的事,經脈所說的是裡面一定程度會包容臟腑的事,但也不能這樣簡單的一一對應。特別明顯不能對應的就是 肝經 這條經脈。
這條經脈在早期的時候應該准確地把它叫做足厥陰,您看在跟老百姓溝通的時候,經常會說肝經。但是實際上,在的經絡教學當中,專業的語言當中,一般都會用手太陰、足少陰、足厥陰,這樣的描述語言去形容這條經脈。
以手太陰為例,大家都會叫它肺經,但是會叫它手太陰,這就代表了經脈所在的位置信息,手代表上肢,陰代表內側,太陰代表上肢內側靠近拇指這條線,於是手太陰就有明顯的位置信息,便於 經絡診斷。 然後把您上肢的靠近內側拇指這條線,跟肺這個臟腑,以及肺的區域相應的器官聯系起來,這就是經脈的一種表述方式。
那麼到了足厥陰這條經脈,大家會知道 十二經脈體系 也是從不完整到完整的一個發展過程。在早期的時候,只有十一脈,或者有一個階段,叫做十一脈的理論階段。那麼那個時候經脈的名稱並不像現在這樣,手足相應,並且跟臟腑一一關聯。那個時候,足厥陰特指的就是下肢內側終末於陰器的那條脈。厥就是終末的意思,陰就是陰器,前陰部的問題,也就是這條經脈在下肢內側,終末於前陰部位。因為那時候還沒有手厥陰這條脈,所以一提到厥陰就一定是下肢內側,所以根本連足都不用提,厥陰就特指在下肢內側,終末於陰器這條脈。
那麼到了十二脈的階段, 需要建立十二經脈和臟腑一一對應關系 ,並且臟腑經脈之間也是兩兩表裡相合的關系的時候,就把這條經脈跟足少陽膽經聯絡在一起,形成表裡相合的關系。這條經脈才走到了軀幹部,但是經脈線並不到軀幹部,怎麼辦?就藉助了足少陽膽經的這條路線走到了的軀幹部,走到了脅肋的兩側,在後期路線當中,還藉助了足少陰的路線而到達於巔頂。
所以大家看足厥陰這條經脈,它的經脈當中一共有十四個穴位,這十四個穴位,有十二個都分布在陰部以下的部分,並且這十二個穴位都是以治療前陰病為主體的。比如說在它經脈病候當中,就有這樣的描述,叫做「丈夫㿉疝,婦人少腹腫」,㿉疝,就是一個病字頭加一個寶貴的貴,字念「kui」,指的是疝氣,一種特殊的疝氣,這是前陰病。婦人少腹腫,也是指的前陰出現的腫脹的情況,所以這條經脈主要是以治療前陰病為主的。
而這十二個穴位以外的另外兩個穴位, 一個是章門穴,一個是期門穴 ,在的胸脅的兩側,腰部的兩側,這個部位的穴位在早期的古文獻當中,《外台秘要》以前的文獻當中:一個歸屬到足少陽膽經 ,一個歸屬到足太陰脾經。可以說厥陰經,真的是只終末於陰器。正因為這樣,經脈線向上走到腹部的經脈線是藉助了足少陽膽經。經脈並不到腹部,穴位也是可以歸屬到膽經,也可以歸屬到脾經。所以,從經脈的原始面貌上來看,這條經脈主要是解決陰器的問題。
這時候有的朋友會提出反問,說這條經脈當中有一個穴位比較獨特,就是太沖。太沖穴,是在的足大趾和次趾之間的位置,有點像虎口地方,就是合谷穴所在的位置,合谷配太沖開四關,曾經講過一期 "疏肝理氣開四關" 這樣的一個保健方法,還送了一個三花茶。所以合谷和太沖是疏肝理氣,我說太沖穴確實有這樣的作用,但是這個作用比較獨特,在足厥陰的這條經脈當中,剛才所說的十二個在陰部以下的穴位當中,可能只有這個穴位是具備了這種疏肝的作用。
而它之所以有這種疏肝的作用,就是因為這個穴位的位置所決定的。它跟合谷穴都是位於虎口這樣的一個獨特的地方,這兩個部位被稱為叫人體手足的關口。所以叫開四關,那麼 對人體的氣機的運轉非常有幫助 ,而這種氣機不是特指的肝的氣機,而是人體整個的氣機的流動。所以對人體的整體的氣血運行狀態是有大的整體的調節作用的。因此說它不是單純疏肝的穴位,而是調暢氣機的穴位。不能夠把它這一個穴位的作用,囊括在整個的經脈的所有的穴位當中。
那麼問題來了, 既然肝經不是以疏肝的作用作為這條經脈的主體,有作用的穴位要麼位置獨特,要麼以前不隸屬於這條經脈,那麼疏肝該找哪條經脈?
大家還記不記得前一階段在講肺結節,甲狀腺結節,肝囊腫,卵巢囊腫這些身體當中出現結節、囊腫的疾病都跟一條經脈有關。講完那一講之後,還有很多朋友特別關心話題,於是又深入地講了,第二講,這條經脈跟人體的氣機的運轉很有關聯,就是足少陽膽經,就是調控人體的疏泄功能、氣機的運轉功能,為什麼?大家可以去詳細地看那條經脈當中所講解的那些解剖的知識,以及跟身體當中穴位的對應的關系。所以疏肝要找膽經。
Ⅱ 程凱養生說:胃不動了,是胃不能動,還是脾不讓它動
說一說 胃蠕動 ,說到這個話題還要從北京市政協組織到平谷,大華山地區做義診:
當時我遇到了一位患者:
患者是一個五十多歲的女性患者,人比較瘦,向我描述的時候,說我胃腸不蠕動,吃東西都不能夠消化。我就問,我說你都做過什麼樣的治療,她說,我去檢查,我描述我症狀,我想吃,但是吃了以後不消化。
所以,很多的醫生都給我開一些助消化的葯,促進胃腸蠕動的葯,可是我吃著好像有點效果,但是也沒有那麼明顯,總是不能夠明顯的緩解。
後來,我也學習了一些 養生 保健的方法,聽著你們在電視台,或者是一些網路當中的一些講課的內容,所以我就想我這應該算胃不蠕動,應該算脾胃虛弱。我應該做做艾灸,結果我就在胃這也做了一段時間的艾灸,但是就不蠕動,效果就是不明顯,您看看怎麼辦吧?我也不想吃葯了,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夠緩解症狀。
對大家來講,大家比較熟悉的就是脾胃虛寒,也就是說 胃不蠕動這件事實際上是胃的蠕動能力下降了 ,那麼,如果給他一些溫熱的刺激,比如說出現這種情況的人經常是,容易吃涼的東西,胃腸蠕動下降了,或者是自幼的時候胃腸功能就比較弱,所以導致胃的蠕動比較慢,比較緩,於是出現了下降。
那麼這種虛弱的表現用艾灸的方法,或者用一些促進消化吸收的葯物,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像什麼帶焦字的這些葯物,像焦神曲、焦山楂呀,炒麥芽,炒谷芽等等,這些都可以 幫助胃腸道蠕動 ,再加上一些行氣的葯物,肉豆蔻、廣陳皮等等這樣的一些東西能夠行氣寬中溫中等等這樣的方法。甚至有些朋友會吃成方當中的理中丸,就解決這種脾胃比較虛寒的情況,吃完了以後胃腸蠕動加快,吃什麼能夠消化吸收了,人體也會逐漸地胖起來,變得比較 健康 ,變得比較有氣力起來,所以這都是虛證的表現, 虛寒證 的現象。
但是剛才的朋友卻用了這些類似的方法,頻繁的使用,多次的使用,但是沒有取得效果,那麼她又是什麼樣的原因,,這就是另外一種情況。經常會形容的身體當中的脾胃這兩個功能, 胃的功能是消化、是吸收、是蠕動,屬於六腑之一。 而脾是五臟之一,脾要主運化,要管理胃,也就是說,胃的蠕動的節律是歸脾來進行管理的, 脾對胃要起到一個管理作用 ,也就是說你的蠕動,該動的時候我讓你動,該不動的時候,我讓你不動,這就是脾的作用。
怎麼來理解脾,記得在以前,在健脾的那點事還有以及最健脾的穴位,這幾集節目當中給大家詳細的講解過關於 從經絡角度認知脾這個臟腑的含義。
脾在一定程度上,在一部分程度上,指的是的腹部,腹壁結構,它所具備的腹壓的能力,也就是說,通過腹壁的收縮能夠讓的腹腔之內的胃腸道以及腺體,它們能夠有良好的空間環境能夠有自然的節律,能夠配合的飲食的節律,有很好的消化吸收的能力,有轉運的能力,也有排出的能力,這就是脾的作用,所謂脾的管理作用。
所以前面所說的脾胃虛寒指的是什麼呀?說脾的能力沒有發揮作用,胃在那兒蠕動,脾對胃的這種蠕動的支撐的作用比較弱了,可以說脾是一個松軟的狀態,沒有很好的調控腹壓,所以這時候你給了一個熱的刺激,胃蠕動起來,通過胃的蠕動帶動了脾,帶動了腹壓的變化。所以先是胃蠕動,帶著腸蠕動,胃腸都動起來了,那麼腹腔的壓力就增加了,於是脾就開始逐漸的健運起來,就開始逐漸的發揮作用了。
所以這時候應該去 艾灸中脘穴,神闕穴,氣海穴這三個穴位。 肚臍的正中間是神闕,從肚臍的中間到胸劍聯合,也就是胸骨下緣和劍突交界的位置,中點的位置就是中脘穴,治胃的中部,加上肚臍中央的神闕,再加上神闕穴下兩指的位置,一點五寸的位置的氣海穴。這幾個穴位,以前都詳細介紹過。
那麼這三個穴位,中脘穴對著胃,氣海穴對著小腸,神闕穴在兩者之間。這三個穴進行艾灸,就可以讓的胃腸道蠕動起來,那麼艾灸的順序是從上向下,先是中脘穴先讓胃蠕動,然後再是神闕穴,因為神闕穴下有豐富的腹腔靜脈網和神經叢,通過這塊的刺激,對整個腹腔的興奮性是一個比較好的良性刺激。再加上下邊的氣海穴讓小腸蠕動起來,所以這樣三個穴位的連續的從上到下的艾灸可以幫助增加胃腸的蠕動,進而讓脾開始變得健運起來,增加脾也就增加腹壁對胃腸蠕動節律的良好的管理作用,這是常規的,這是多見的情況,或者說大家比較熟知的情況。
但是剛才的那個患者可不是這種情況,別忘了她比較瘦,胃腸蠕動比較弱,時候腹壁處於一個高張力的情況,腹壁的壓力比較強,意味著脾的管理過亢過強了,胃被脾的壓制,導致胃的蠕動減弱了。並不是胃不想動,你也給了溫熱的刺激,你給了一些這種促進蠕動的葯物,想動,可是總捆著一根繩,總外面綳著一層皮,不讓你動,所以這種胃的不動是脾不讓它動。
怎麼辦?應該讓脾鬆弛下來,所以經常說這種方法就是叫減弱腹壓,緩解過抗的腹壓的方法。 有個穴位叫做腹哀,「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是足太陰脾經的病候之一 ,此病侯描述的就是腹壓過亢的表現,出現了腹脹。
腹脹帶來的一個結果不就是導致胃不蠕動 ,所以對胃不蠕動這件事情,大家要分析,分清虛和實,虛是有胃的虛弱,脾的虛弱,所以脾沒有對胃的正常的蠕動產生一個良好的節律的影響,管理的作用。於是要讓胃蠕動加快,腸蠕動加快,然後讓脾的調節能力增強。
那麼如果是脾的管理能力太強了,腹壓太高了,胃本來沒事,結果導致胃的蠕動減弱,或者胃有事,但是因為管理作用太強。所以導致葯物也好,外部的物理刺激也好,都很難發揮作用。
怎麼辦? 應該去調節脾的功能 ,所以這時候並不是一個健脾的方法,反而是疏肝的方法,通過調節肝脾之間的關系,肝就像那個調節的閥門一樣,松的時候,您就直接用胃腸蠕動去調節脾的功能;緊的時候,那就是肝鬱乘脾,導致脾過度的壓制,所以要去疏肝。
疏肝的位置還是用了脾經的穴位,就是腹哀。 因為它是腹直肌和橫膈交界的那個地方,找到了那個結聚的點的地方,在那兒去彈撥。像剛才那個患者,她出現這種情況一判斷,是屬於肝鬱乘脾,所謂肝鬱也不見得一定就有情志的問題,但總之脾是對胃是一個過抗的壓制的情況,脾的功能也很難發揮出來。
所以這種情況下應該去 疏肋弓的腹哀穴 ,於是我就用了一個非常細的針,很短,輕輕的點在那個位置,輕輕的挑一下那個小的筋膜區、結聚點,結果咕嚕一聲就看到她那個原來綳得很緊的腹部就松下來了,然後整個胃腸道的蠕動就開始增加了。
開始的時候,肚子這兒有一塊氣結聚在這很明顯,她向我形容的時候,他就說我的位置下面有一橫梁的感覺,有的時候有,有的時候沒有。這種描述,這種症狀就符合所說的病機的特點,於是就用腹哀。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就一下軟了,所以輕輕的刺激一下腹哀穴,很快他的胃腸就咕嚕咕嚕響了起來,就過了一會兒,就說,我覺得我有餓的感覺了。
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所以大家想像一下應該怎麼辦?您手裡可能沒有針,但是你用我交給您的方法就是去 撥弄彈撥,或者疏利肋弓部位的腹哀 ,我也教給那個患者自我保健的方法,每天您自己用你的掌根放在你肋弓的下緣,來回的擦摩,這是最簡單模糊的方法,精確的方法,那個叫疏肋弓。找到腹直肌和的肋弓交界點上,肋弓的下緣你去觸摸,摸到有那個筋結的位置來進行彈撥,會非常的酸痛,這就是腹哀的刺激的方法。
兩種方法都可以起到不錯的效果,試一試這種方法,但是您一定要辨別清楚到底是胃自己不能動,還是胃想動脾管著不讓胃動呢!
Ⅲ 程凱養生說:緩解胃痛、腹痛,小腿部精準選穴方案
說一說「胃痛腹痛」,腹痛的穴位精準選穴方法。
胃痛是涵蓋在整個腹痛的范疇,或者這樣來規范:整個從橫膈以下到恥骨聯合以上范圍之內,都叫做腹腔。胃痛是在偏上腹的位置,然後,腸出現的疼痛,包括大腸小腸所出現的疼痛是在偏中下腹的位置。這些位置疼痛引起的原因是不一樣的,所講的內容主要局限在此范圍之內所引起的消化道功能異常導致的疼痛,包括胃痛,也包括腹痛的范疇。這些疼痛,難道都用一個穴去解決,還是根據疼痛的部位不同,選穴有所不同,當然,答案是後者。
治療胃痛,都知道會用足陽明胃經的足三里穴。 關於足三里,以前專門講過一集取穴的方法。怎麼樣才能取得准,以及穴位有什麼樣的特殊的作用?足三里穴是治療胃脘部疼痛的非常重要的有效的穴位。
不光足三里,在足三里穴的下面,還有兩個穴位也很重要。
一個穴位是,足三里向下數四指,也就是三寸,叫上巨虛,在脛骨的外側邊緣,大約一指寬的地方叫做 上巨虛,是大腸的下合穴。
另外,還有一個穴位是在上巨虛,再往下數四至三寸的位置,也在脛骨的外側邊緣一指寬,叫做下巨虛。 下巨虛,是小腸的下合穴。
原來,這是胃大腸,小腸,這三者對應在的小腿部分別是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以下合穴命名,說明"合治內腑"。說明它們都擅長治療腑病。
有 這樣的概念
足三里專門治療胃病,是胃的合穴和下合穴,它是治療胃病,胃痛。上巨虛,是大腸的下合穴,治療大腸的痛。小腸下合穴下巨虛,那下巨虛就治療小腸的痛,這是普遍的觀點。
這時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什麼問題?就是按照的生理的順序,食物進到胃裡面,經過胃的腐熟、消化變成食糜。然後進入到小腸,十二指腸、小腸。小腸的泌別清濁,把好的東西加以吸收利用,把壞的東西傳導糟粕,傳導到大腸。大腸傳導糟粕排出體外。生理的順序應該是胃,小腸,大腸應該是這個順序。怎麼你的 小腿部位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分別對應的胃,大腸,小腸。 這個順序怎麼跟人體的生理順序不一致?會不會有這樣的可能性,是古代認識錯了。
查閱了古代的文獻,發現古代對胃、大腸、小腸的認識,和現代生理學當中的解剖學當中的這種臟器的結構認識是幾乎一致的。它向你描述,胃是一個口袋斜著放在那,上面口,下道口,胃大彎,胃小彎,它都能描述出來。也描述了小腸有多長,繞了多少個圈。也描述了大腸像一個回字形的形狀一樣,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這都是古代認識到了。說明古代對大腸小腸為它的名詞的概念的描述是清晰的,沒有認識錯。
那會不會把它的功能對應錯了?
結果 在查閱古書,發現足三里確實治療胃的相關性的疾病。 比如像消化吸收的問題,胃疼,胃脹,像足三里穴艾灸就像喝老母雞湯一樣,促進胃腸蠕動消化,而胃的各種酶的分泌也明顯的增加,確實對應到胃。
到了上巨虛穴位也確實對應到了大腸 ,因為在穴位專門治療便秘。在臨床當中用上巨虛穴位,有人做過實驗:比如說急性腸炎的患者有腸激惹、腹瀉,這時候測腸電圖,用刺激上巨虛穴位的方法,發現腸電圖發生了明顯的良性的改變。說明這個穴位對大腸腸激惹引起的腹瀉有止瀉的效果,對便秘也有通便的作用,確實對應到大腸。
而下巨虛也確實對應到小腸 ,到底什麼原因讓人體當中的生理性的順序胃、小腸、大腸的排列,跟的小腿部的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變成了胃、大腸、小腸那個順序不一樣了?這兩者之間到底存在著怎樣的區別?哪兒沒有認識到?沒有想到?唐代的著名醫家王冰在註解《黃帝內經》的時候,他是這么說的,他是說要註解到的腰骶部的穴位,他說 「大腸近臍在前。小腸附脊在後」 。因此而在的足太陽膀胱經上就大腸俞和小腸俞,所以大腸俞要在靠上的位置,小腸俞要在靠下的位置。
翻譯過來是說,為什麼大腸的穴位對應到大腸的是要偏上,對應小腸的穴位要偏下?因為 大腸像一個回字形,環繞在的腹腔的靠外的部位,靠近肚臍而靠外;而小腸的是靠近小腹以內,靠近脊柱而靠里靠下。 所以從解剖部位的順序來講,胃緊接著對應到十二指腸,然後小腸繞回來大腸,而大腸的位置恰恰在小腸和胃的解剖位置的之間。
所以通過解剖部位,看到這些臟器在腹腔之內所居的解剖部位:先是胃,然後是近臍靠外的大腸,當然,後面是十二指腸,然後再往下是附脊靠下的小腸,附脊就是靠近脊柱的意思。
所以這是人體腹腔之內,這些胃腸道所在的解剖部位,下肢的穴位居然和解剖部位之間進行了對應,進行了有效的對應。因此就給了一個臨床當中非常有意思的解決方法就是,如果你有腹痛,你判斷這可能跟消化功能相關,就跟消化功能不相關也沒關系,不管是功能性的疼痛,還是這長了個東西器質性的疼痛,您不是作用,不是想止痛嗎?
我告訴你止痛怎麼做,怎麼緩解疼,或者脹,或者各種不舒服的症狀?如果您能夠明確地感知到,你的腹部出現症狀的那個准確部位,判斷一下它是在胃的區域之內,還是在的以肚臍為中心的上腹,還是在以髂脊連線分界的下腹,這就是三個區域。
把這三個區再跟大家說一下:
1、 以胃中心的區域:中脘穴(肚臍中央為神闕,胸劍聯合地方為中庭,這兩者之間的中點處為中脘)下一寸就是下脘穴,從下脘穴往上范圍之內,都是胃疼痛的范圍。
2、 下脘穴以下,在兩側髂嵴連線以上的范圍,這都屬於中段。也就是剛才所說的大腸區的范疇。
3、 從這再往下到恥骨聯合以下在盆腔范圍之內,這都屬於下腹的范疇。
於是就找到了這樣一個 針對性的選穴處方原則 ,就是您根據疼痛的部位,如果是在胃的區域出現疼痛,那就選足三里穴。看足三里穴那兒是不是有一些陽性反應點,是不是有血管怒張,是不是有痛點,是不是有結節,你刺激那個部位。
如果是從下脘到中段位置,髂嵴連線以上,此范圍之內出現了疼痛,那把它叫做大腸區的范圍內。在這個部位之內可以刺激上巨虛穴,往往在上巨虛那裡肌張力都是比較高的,血管是比較怒張的,容易找到那種怒張的靜脈,叫做浮絡,或者是在那個位置會有硬或硬結、結節的現象。
如果是在盆腔底部,偏下的叫小腹少腹范圍之內所出現的疼痛,可以找一找下巨虛,看看它有沒有陽性變化。
這樣三個點,您去針對性的去點揉,緩解腹部的這些症狀就更加的有針對性,這就是 穴位的定位,穴性。 一個穴位有它治療的那個針對性的部位,如果能夠知道這樣的特點,就跟打靶一樣,帶著瞄準去按穴位,當然效果就變得更好了。
Ⅳ 程凱養生說:內臟有病,找找脊柱痛點
Q: 「內臟有病」的時候,應該在哪兒找有陽性反應的痛點呢?
A: 一個特殊的部位可能被你忽略掉,在經絡學說當中,當人體的軀干內部,內臟功能發生特異性變化的時候,可以在身體的很多地方都可以找到痛點。比如說臟腑是歸某一條經脈來進行管理和聯系的,在這條經脈上遠端的部位就容易找到痛點。
比如說咳喘是歸到肺,手太陰肺經,在它的前臂部,大拇指這一側,手太陰肺經循行的路線上就容易找出來一些陽性反應點,那刺激這些陽性反應點,就可以緩解肺部的咳喘的症狀,這是普遍的理解。
但是實際上,除了這個處理的方法之外,古人還給留下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你的脊柱周圍。在脊柱的兩側,有一個特殊的穴位,這就是"華佗夾脊穴"。夾行在脊柱兩側的。一側17個穴位,兩側加在一起有34個穴位。為什麼是17呢?因為的胸椎是12節,腰椎是5節,加在一起就17。 在椎間隙的旁邊,這就是"華佗夾脊穴"非常著名的一串穴位。
這一串穴位對人體的內臟功能有非常好的調節的作用,為什麼?可能你聽說過那個背俞穴,就是膀胱經兩側距離脊柱旁開1.5寸的12背俞穴,對應到人體的12臟腑。 "華佗夾脊穴"有點像這種簡易版的"背俞穴"。 在針刺過程當中更安全,是因為脊柱縫隙裡面穿行出來有脊神經,而脊神經的有主管運動的,也有主管內臟感覺的,還有交感神經的纖維,所以對內臟功能就會起到很好的調節作用,這不僅能夠反映內臟功能的一些特異性變化。當它出現一些異常變化的時候,它就通過這些神經纖維反映在的體表,特別是人體的背腰部,脊柱的兩側會出現一些陽性反應點。通過刺激這些陽性反應點,就可以去調節內臟的功能的變化,這就是一種對應性的治療。
因此,簡單來講,如果您的身體當中的某一個臟器出現了問題,比如說肝肝、膽、脾、胃不同的臟器出現問題的時候,那在相應的脊柱當中的脊神經出來的那個位置,或者相應的那個椎間隙旁邊的"華佗夾脊穴",你在那個位置去循按一下、彈撥一下,你都會發現在那個部位會有非常明顯的痛點,甚至是條索、結節。
如果你是一個急性的問題,往往是反映出來是痛點,症狀過去了,問題解決了,就沒有了。
比如說急性的膽絞痛,那就會容易在第九,第十胸椎棘突的兩側,會找到這樣的陽性疼痛的部位。
如果是一些慢性的,長期的疾病,內臟性的變化,比如說咱們都知道糖尿病,冠心病。糖尿病會責之於脾,脾的轉運功能異常,那在第十一胸椎附近容易找到陽性點。如果是心臟功能的異常,冠心病容易在胸五、胸六位置兩側找到陽性反應點。
總之,在不同的地方,就容易找到不同臟器所對應的那個陽性問題,如果你一旦找到這樣的問題,用手去彈撥這個部位。
"華佗夾脊穴"在脊柱兩側,每一個椎間隙旁開0.5寸都是穴位。 首先找到大椎,從大椎開始,下面全是胸椎,胸椎12個,腰椎5個,一共是17個。找椎間隙的方法可以推薦給大家有兩種。一種直接就用拇指指腹按壓,找到一個接著找下一個這樣的方法。另外還可以用兩指夾住兩側,明顯的感覺到這有一個一個的凸起,有一個一個的凹陷的縫隙,找到每一個椎體。
大椎是第七頸椎的棘突下方凹陷處。兩側肩胛骨的下腳水平連線,通過第七胸椎的棘突或者是棘突下,從大椎往下的7個錐體,這個段落,正對著人體的心肺功能。所以,當人體的心肺功能出現異常的時候,比如心慌,心悸,心痛,胸悶氣短,有哮喘等等,就會 在這個部位棘突的兩側,明顯會找到一些痛點或者是條索,這是第一個節段。
第二個節段,在人體的軀乾的側面 ,找到第12肋端,就是最後一個游離肋的肋端,兩個肋端水平連線,通過第二腰椎的棘突或者是棘突下方,也就是第二腰椎,從上往下數第14椎,這個段落是中段,中三分之一,它對應的是肝膽,脾胃的問題。
再向下到尾骨末端這一段落,腰骶部這段路屬第三節段 ,就是後三分之一,對應著泌尿生殖系統的疾病。所以臨床當中從上到下找到,只要你能夠找到,一個明顯的痛點,看一下代表哪方面的問題,跟症狀之間進行對應。
同時, 對於慢性病患者來講,可以做彈撥 ,用拇指點下去,撥弄;點下去,撥弄。特別是那些特別疼,有條索結節的部分,就可以做這樣的彈撥,拇指要立起來,力量要滲透。這樣彈撥以後,患者會覺得非常的舒適,症狀也可以快速地減輕。
這時候有的朋友會問說一邊17個,記不得住多,不知道什麼問題到哪去找。您跟我說,第十,第九我找不清楚,找不清楚沒關系,不要求你記得准確。但是你現在是不是腦海當中已經有了概念, 內臟功能的變化會在你的脊柱的兩側出現陽性反應 ,而且這種兩側不見得是在同側,可能只在出現在一側。
如果你有概念,已經接受了一個醫學的理念,叫做 脊柱相關性疾病 。內臟發病不都是內臟的功能的變化,可能是因為脊柱的功能的變化,最終導致了內臟功能變化,或者是兩者之間互為因果。
因此 在臨床治療當中,特別注重人體的形體。 如果你的形都歪了,你想像一下你內臟功能能正常嗎?如果你內臟功能變化時間已經很長了,你想像一下你的形體能不去代償嗎?所以在外周形體上的這些刺激是非常有意義的,不管是從神經節段來講,還是通過人體的形變和氣變的功能變化來講,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所以我 建議您能夠讓別人幫助你去觸摸一下你脊柱的兩側。 或者您的家人有很多慢性病,你想幫他進行日常的保健,又不知道該怎麼做的時候,這個方法應該是說可以適用於所有的人群的。
你讓他取俯卧位趴在床上,躺平了,身體完全放鬆下來,或者你讓他取坐位,但是不要靠著椅背,坐著一個小凳子上,把脊柱、脊背裸露出來。這時候,你就 用你的拇指側立起來,放到它的脊柱的兩側往下按 ,就是往下、往內、往脊柱的方向這樣去循按,一個一個這樣按下來。如果你很細心,手感很好,你就會發現,當你按到某一個部位的時候,這個地方不對,好像突然變龐大了,或突然變凹陷了,或者左右好像錯縫了,這都是問題所在。而如果這時候你用力按下去,患者往往都疼,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哪裡疼,而且這種疼痛往往早於自己內臟功能出現很嚴重的這種變化之前,也就是說它有預警的作用。
提前去發現,提前去刺激,如果你發現了就去彈撥它。就做一個特別簡單的方法,就是 彈撥 ,有條索的,有韌帶的,你去彈撥。患者就會覺得很疼,但是疼過之後一種鬆弛感,一種舒適感自然而然地產生。
內臟疾病看脊柱,脊柱 健康 ,內臟就 健康 了。
Ⅳ 百年程氏養生經 程凱博士簡介
程凱博士簡介:
程凱1971年7月出生,是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程氏針灸第四代傳承人,截止2020年,現任北京市政協委員,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針灸學重點學科後備學科帶頭人。
中國針灸學會耳穴診治專委會主任委員,中國針灸學會腧穴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針灸學會流派傳承與研究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醫葯信息研究會養生分會副會長。
中國醫師協會養生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針灸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工作委員會執委,世界中醫葯學會聯合會康復保健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北京市針灸學會現代針灸研究專業委員會理事,北京市針灸學會現代針灸研究專業委員會委員。
(5)程凱養生說他在哪裡坐診擴展閱讀:
程凱2013年受國務院僑辦之邀,作為主講專家赴澳大利亞等國家參加「文化中國·名家講壇」中醫巡講活動,2016年5月7日至9日,應紐約州執照針灸醫師聯合公會和美國中醫葯針灸學會邀請,在紐約法拉盛舉行為期三天的大型學術活動。
作為北京市政協委員,力促護眼計劃啟動,對5歲至12歲孩子進行視覺監測和干預預防近視。2018年1月26日,北青網兩會直播間,提出要對中醫人才培養給予更好的支持。
2019年2月11日 出席北京市政協第十三屆二次會議,呼籲盡快明確青少年近視防控經費來源 。 受邀在央視《健康之路》、《天涯共此時》、《文明之旅》、北京衛視《養生堂》、江蘇衛視《萬家燈火》和山東衛視《養生》等電視欄目錄制了數百期中醫健康科普節目。
Ⅵ 程凱養生說:膀胱經第二側線上的養生秘密
在膀胱經第二條側線上蘊含的 養生 秘密,前面介紹過 足太陽膀胱經第一條側線的穴位取穴的方法 ,以及操作的一些方法,像拔罐這樣的一些操作方法。而且特別提到了在足太陽膀胱經第一條側線上會有背俞穴,不僅僅是背俞穴,上面還有很多的穴位。這些穴位都位於督脈,也就是脊柱正中旁開一點五寸的位置。上次也提到過,當人體取直立體位或者是俯卧體位,雙臂自然下垂放在大腿的兩側,這時候兩個肩胛骨,靠近脊柱的內側的邊緣,距離到後背部正中線之間為三寸,三寸的一半就是一點五寸,膀胱經的第一條側線就走在一點五寸的位置上,從上向下排列著很多穴位。
有的朋友說我記不住,我現在就告訴你,古代的這些醫家編撰了一些這種歌訣類的東西,幫助大家記憶。到現代的時候,近代,很多的教學工作者也都編撰了這樣的內容,舉兩個例子。
比如說 我的祖父程莘農院士,他當時記憶穴位的時候 ,就採用了 京 劇唱段的方式 ,來用他比較熟知的唱段,把歌把穴位可以編進去,然後他就可以記下來了。
第二個例子就是教學當中會 編一些歌訣 :
比如 足太陽膀胱經在第一條側線上的穴位的歌訣: 「 第一大杼二風門,三椎肺俞四厥陰,心五督六膈俞七,九肝十膽仔細分,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十四腎,氣海十五大腸六,七八關元小腸俞,十九膀胱廿中膂,廿一椎旁白環俞 」。
那麼這些穴位當中, 凡是以臟腑的名稱來命名的就是背俞穴 ,比如說心有心俞,肺有肺俞,肝有肝俞,脾有脾俞,三焦俞,小腸俞,大腸俞等。比較特別的就是沒有心包俞,而是厥陰俞,這樣是不是就能夠大體上記住了。而且你也能記住,這些穴位對應的那個解剖部位,就是在第幾胸椎、第幾腰椎在下面旁開一點五寸。這是簡單的一種方法,你只要背下來,經常的背,慢慢的就形成一種習慣,然後臨床當中的去觸摸,去找,就能夠找准相應的穴位點。
今天要說的不是第一條側線了,很多朋友會忽略第二條側線。包括很多的臨床醫生,都會忽略第二條側線。我先給你提個問題,像前面講解,在背部做拔罐走罐,閃罐這樣的方法的時候,也說了背部的肌肉比較豐厚,所以往往會用一些比較大的罐來進行這樣的操作。在實際的針灸臨床當中,很少去在人的後背拔得滿滿的罐,你看那個網路當時流傳的,在人的後背一大堆的罐印,或者拔了一大堆的罐,做得跟密密麻麻的,甚至有點那個密集恐懼症那種感覺的,那都是非常不專業的做法。
我們盡量地用一些, 比較輕柔的刺激,對人體比較適宜的這種刺激 ,來起到治療的效果,特別是足太陽膀胱經背部的這些穴位。要知道你用一個比較大的罐拔在那個位置的時候,既在膀胱經的第一條側線上的穴位,也包容了第二側線上的穴位。而這些部位的穴位起效的原理,是因為脊神經從這穿出。那麼脊神經,有運動支,有感覺支,還有交感支,是一個混合性的神經。但同時在背部的兩側,膀胱經第二側線,那個位置上,還有副交感神經的分布,而副交感神經又和人的交感神經,兩者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拮抗的。如果它們倆之間達到平衡,人體的身體的臟腑功能,和人體的很多的情志,人體的調節汗、心率、腺體的分泌都會達到一個良性的平衡狀態。
因此,在這個部位上,如果用這種比較輕柔的刺激的時候,比較適宜的刺激的時候,往往人都會覺得身體會非常的舒適,非常的愉悅,能夠緩解疲勞,能夠平衡臟腑功能,這就是 達到陰陽的一種平衡的方法。
所以,很多朋友都特別喜歡,一天工作之後之餘,回家以後,在背部刮刮痧拔拔罐。但是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如果不是針對於某種特定性的問題去解決的話,一種 養生 保健的操作的話,我非常建議你採用的是比較輕柔的,像閃罐法像走罐法比較輕的,這種走罐法,這些方法,我覺得比較適宜,包括留罐法,也用的時間相對來短一點,就可以起到比較舒適的作用。
再繼續說一說足太陽膀胱經第二側線,這些容易被忽略掉的穴位。這些穴位當中蘊含著 養生 的秘密。從穴位的名稱上來看一看,我首先得給大家背誦一下 第二側線取穴的歌訣: 「 二三附分魄戶當,四椎膏肓神堂五,六七譩譆膈關藏,第九魂門陽綱十,十一意舍二胃倉,十三肓門四志室 」 。這組穴位當中很多的穴位都有特殊的名稱,能夠通過這一串穴位的名字,找到蘊含的 養生 秘密。
下面這張表格當中,展示的就是 五行和人體的各種機能之間的對應關系 , 包括自然界的四季、方位,這樣的一些變化。五行和自然界的屬性和人體的功能變化之間的對應屬性的表格當中,就會有典型的兩類。一類是肝心,脾,肺,腎,還有稱為五臟,五臟統領著人體的六腑。那麼與之相對應的還有人體的神,叫做 五神 ,神五個名稱叫魂神意魄志。 五臟 當中蘊含著神,那麼這五神,五種表述,但是他各自有各自的含義了。如果跟肝,心,脾,肺,腎,木,火,土,金水相互對應的話,就意味著 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
五臟跟五神之間是一一對應關系 ,當給了這樣一個線索,回過頭來再去看足太陽膀胱經第二側線上的穴位,穴位名字當中居然蘊含著肝,心,脾,肺,腎對應的五神,就是魂神意魄志。
大家從上往下數 ,有魄戶、神堂、魂門、意舍、志室。 那麼這五個穴位當中,名字既有肝心,脾,肺,腎所對應的魂神意魄志。
同時,又有五個字跟它來搭配,而這五個字恰恰是,人居住周圍的那個生活環境。你在家裡面的某種位置,某種功能的一個地方的代言。比如說這裡面有戶有門,戶和門是不一樣的。戶指的是大門,就是外面是街,進到你們家裡面大門,進到你的自己的空間當中的那個大門,這叫戶。而門,往往指著你家裡面,一般來講有人有三進、有兩進的院落,至少有兩進,一進指的是,外面接待客人的部位,往往是用廳、堂來代表。後面的往往是你居家住宿和女眷、孩子所呆的部位,往往是用舍,室來代表。所以,門是指著中間第二進的門。前面可以叫廳可以叫堂;後面可以叫舍,可以叫室。
用這樣的一個方式來命名,意思是說你的身體當中的神是是你自己,你自己所居的環境,用周圍的這樣一個生活環境來進行命名,來提示你的心裏面,你的肺里邊,你的肝裡面,你的脾裡面,你的腎裡面,他們都居住著一個能夠調控你的身體功能的,這樣一個神智的能力。你的五臟六腑就是你的身體所需的這樣一個家,這樣一個概念。
所以,這五個穴位起名是這樣的。同時 這五個穴位的位置恰恰是和肝,心,脾,肺,腎這五臟的背俞穴是相平的。 也就是說,比如說肺俞,在第三胸椎的棘突下旁開一點五寸。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的位置,叫魄戶。心俞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一點五寸,旁開三寸的位置就是神堂。同理,肝俞,魂門相對,是平著第九胸椎的棘突下。脾俞跟意舍相對,是平著第十一胸椎的棘突下方。第二腰椎棘突下方平是腎俞和志室,這就是形成了這樣一種概念,
那麼其中的 養生 秘密又是什麼?
回顧一下前面講的那個內容,脊神經出來以後,是有運動支、感覺支和交感支,是一個混合性的神經。在我的背部,還會分布著副交感神經,那麼交感和副交感,這就是人體的植物神經系統,還記得原來曾經錄過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導致的身體出現的一系列復雜的症狀。其中這些症狀當中往往會伴有情志,睡眠,認知等等這些方面的一系列變化。這就是對人的神的影響。
五臟當中就是藏著神,而這樣的神,古人是通過 魂、神、意、魄、志 這樣的方式來描述。那現在要認知它不是指的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而是指的是人體的五臟六腑,人體的臟腑功能之間的平衡性的問題,這恰恰是自主神經系統或者叫做植物神經系統,它的功能的調節。
因此,在背部,膀胱經上是以拔罐的方法, 對人體的自主神經系統是有益的一種調節 ,是一種非常舒緩性的調節。但是也請大家注意,操作方法當中我也曾經講過補和瀉的概念。就是過強的刺激,人體難以承受的刺激往往是瀉的作用,比較適宜的輕柔的刺激,是補益的方法。
因此,對於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這種比較敏感型的變化來講,過度的刺激往往就會加重紊亂。因此,建議大家,如果對輕度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可以採用在背部輕拔罐的方法 ,比如說就用這種閃罐, 輕的的抖罐,輕的留罐,輕的走罐 ,總之是輕,不以留罐印為主要目的。就是不要去追求留出來比較深的、比較多的,拔的量大,留的時間長。如果您是習慣於這種方式,總覺得他特別的爽、特別舒服,但時間長了以後,不僅會造成皮下組織的一些損傷,造成肌筋膜的一些粘連,炎症。更重要,對您的自主神經系統,不見得是一個良性的刺激,覺得還是大家嘗試一下,用一些比較輕柔的方法,可能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就是足太陽膀胱經第二條側線告訴的 養生 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