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十四節氣身體保養
二十四節氣養生大全(按時間順序列出)
小寒(公歷 1 月 5~7 日) 宜養腎;中醫認為「寒性凝滯,寒性收陰」。艾灸腎俞、湧泉、足三里、對養腎,保護脾胃有顯著效果。
大寒(公歷 1 月 20~21 日) 潤肺除惡燥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艾灸肺俞、大腸俞、中府並清痰飲食、可潤肺、保暖潤燥。
立春(公歷 2 月 3~5 日) 助陽生發「打春凍人不凍水」陽氣郁積易上火,立春養陽助生發。艾灸百會、風府、風池、肝俞、膽俞、可補陽氣、清熱解毒。
雨水(公歷 2 月 18~20 日) 《黃帝內經》說:「春主肝」,肝臟在春季活動比較旺盛。濕邪易困擾脾胃。艾灸天樞、三陰交、足三里、風市、湧泉可以健脾利濕。
驚蟄(公歷 3 月 5~7 日) 順時養陽春天肝當令,驚蟄護肝正當時,背痛腳涼者。艾灸肝俞、膽俞、三陰交、足三里、肩井可補足陽氣以健身。
春分(公歷 3 月 20~21 ) 要防舊疾發;百草發芽,百病發作,春分防故疾復發。春季眼病高發,調補肝腎是關鍵。艾灸肝俞、腎俞、三陰交、足三里、可以補充肝的精氣。
清明(公歷 4 月 4~6 日) 當防高血壓清明之時,人體肌膚腠理舒展,五臟六腑因內外清氣而潤濡。艾灸神闕、關元、氣海、湧泉、可以預防高血壓。
穀雨(公歷 4 月 19~21 日) 三月百蟲生,風熱感冒也流行,人之氣與自然界是相通的。艾灸足三里、天樞、大椎可以清肺熱、防感冒。
立夏(公歷 5 月 5~7 日) 養心正當時《黃帝內經》特別強調:「夏季「更宜調息凈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夏季心火旺。
小滿(公歷 5 月 20~22 日) 除濕正當時人憑借天地里靈氣而生,順應四季更新變化的規律而成長。小滿濕熱重,當心風疹找上門。艾灸脾胃區域可以除濕、除內熱、除濕邪。
芒種(公歷 6 月 5~7 日) 謹防梅雨傷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講道:「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莓也。」 艾灸肝俞、腎俞健脾祛濕。
夏至(公歷 6 月 21~22 日) 日吃補;從中醫理論講,、夏至也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艾絨汗蒸可以調理脾胃,清暑利濕。
小暑(公歷 7 月 6~8 日) 避暑濕;《道德經》說:「我命在我不由天,善於養生的人長壽,不會養生的人早亡」小暑謹防暑濕至水腫。艾灸豐隆、承山、會陰可以健脾祛濕。
大暑(公歷 7 月 22~24 日) 防中暑;大暑,冬病夏治的好時機,在養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說法。艾灸關元、足三里、背部俞穴對於那些每逢發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痹證等陽虛證,夏季是最佳的治療時機。
立秋(公歷 8 月 7~8 日) 養脾胃;秋來「伏」不去,祛濕養脾胃。《素問 . 金醫直言論》所說「秋氣者病在肩背」。立秋養收,以順應天地之氣。艾灸各個關節、脾俞、足三里、豐隆可以祛濕養胃。
處暑(公歷 8 月 22~24 日) 防溫燥;秋三月,謂之容平,自然界景象因萬物成熟而平定收斂。「早卧早起,與雞俱興」。艾灸腹部穴位,中醫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白露(公歷 9 月 7~9 日) 當養陰《黃帝內經》指出:「四氣調神者,、隨春夏秋冬四時之氣,調肝、心、脾、肺、腎五臟之神志也。」艾灸血海、內關、神闕、關元、氣海、天樞預防著涼易瀉肚,和養陰。
秋分(公歷 9 月 22~24 日) 防燥涼《黃帝內經》講:「肺主宣發肅降,肺是水上之源,肺開竅於鼻,肺主皮毛,諸多憤郁,皆屬於肺,在志為悲,在液為涕,在體合皮毛,在竅為鼻。」艾灸氣海、中脘、關元、天樞、足三里、三陰交可保養肺陰、護肺和養陰。
寒露(公歷 10 月 8~9 日) 防寒涼「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每(年)八月一日已(以)後,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無生意,常欲使氣在下。」意即每年農歷八月初一以後,很快進入深秋和寒冬季節,應當重視足部保暖,防止下肢受寒。
小雪(公歷 11 月 22~23 日)溫腎陽《黃帝內經》講:「夫百病之始生也,皆於風雨寒暑,清濕喜怒。喜怒不節剛傷臟,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這里所說的「風」「寒」「暑」「濕」,包括「燥」「火」中醫稱之為「六邪」。艾灸腎俞、湧泉、足三里可養腎,保護陽氣。
大雪(公歷 12 月 7~8 日) 要溫補避寒冬屬陰,大雪時節是一年中陰氣較盛的季節。這時如果藉助天氣的優勢養陰,則可以調整體內的陰陽平衡,尤其是陰虛的人。中醫認為,水是陰中的至陰,因此隆冬之際,多喝水可養陰。大雪補得當,一年不受寒。艾灸湧泉、腎俞、肺俞可溫補不受寒。
霜降(公歷 10 月 23~24 日)宜進補中醫上有句古話叫「脾是生痰之源,肺是儲痰之器」,痰濕產生的根源在於脾胃功能失調。中醫里還有句話叫「脾為氣之源,腎為氣之根」,就是說氣雖出於肺,但卻是根於腎的,霜降進補,調養脾胃是關鍵。諺語有「補冬不如補霜降。」霜降進補,調養脾胃是關鍵。諺語有「補冬不如補霜降。」
冬至(公歷 12 月 21~23 日) 護陽氣《黃帝內經》上說:「冬三月,此謂閉藏。」也就是要關閉所有開泄的氣機,要收藏住。冬至一陽生,從這一天開始陽氣慢慢回升了。艾灸腎俞、至陽可以保護陽氣,藏住腎精。
Ⅱ 24節氣養生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 文化 遺產和智慧結晶,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下面我給大家介紹24節氣養生,希望對你有用!
24節氣養生: 穀雨
穀雨,斗指癸。太陽黃經為15度。公歷每年的四月二十日前後為穀雨節氣。穀雨,有“ 雨水 生百穀”的意思,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也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常言道“ 清明 斷雪,穀雨斷霜”,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平均氣溫都在12 度以上。穀雨後的氣溫回升速度加快,從這一天起,雨量開始增多,其豐沛的雨水使初插的秧苗、新種的作物得以灌溉滋潤,五穀得以很好地生長。池塘里的浮萍開始孳生,桑樹也張出了翠綠的新葉,正是養蠶人家開始忙碌的時候。此時,春茶也在這時節的前後開始採收,長江以南地區,從丘陵到高山,處處可見汗流滿面的茶農們在辛勤地忙著採茶,茶農家裡忙著制茶,飄香四溢的茶香彌漫著山野村莊。穀雨後的農業生產已經進入到繁忙時期。因此,抓住時機,精耕細作,注意天氣變化,搶種搶栽,不誤農時對秋後收成至關重要。
穀雨節氣後降雨增多,空氣中的濕度逐漸加大,此時我們在調攝養生中不可脫離自然環境變化的軌跡,通過人體內部的調節使內環境(體內的生理變化)與外環境(外界自然環境)的變化相適應,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素問·保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這是說人生於天地之間自然界中的變化必然會直接或間接地對人體的內環境產生影響,保持內、外環境的平衡協調是避免、減少發生疾病的基礎。因此在調攝養生時要考慮穀雨節氣的因素,針對其氣候特點有選擇地進行調養。
穀雨節氣以後是神經痛的發病期,如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等等。這里提醒朋友們一旦發病不要緊張,可根據不同的病因,對症治療。
就肋間神經痛而言,多為臨床常見的一種自覺症狀,表現為一側或兩側脅肋疼痛。中醫將其稱為“脅痛”《靈樞·五邪》曰:“邪在肝,則兩脅中痛。”《素問·藏氣法時論》又說:“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從病因病機上講,肝位於脅部,其脈分布於兩脅,故肝臟受病,往往出現脅痛的症狀。且肝為風木之臟,其性喜調達,惡抑鬱。如遇情志郁結,肝氣失於疏泄,絡脈受阻,經氣運行不暢,均可發為脅痛。若肝氣郁結日久,氣滯產生血瘀或因跌撲閃挫,引起絡脈停瘀,也可導致血瘀脅痛。不論屬於何種病因,其根本都與肝氣不舒有關,因此在治療上都離不開疏肝行氣,活血通絡的原則。
坐骨神經痛是指在坐骨神經通路及其分布區內的疼痛而言。多表現在臀部、大腿後側、小腿踝關節後外側的燒灼樣或針刺樣疼痛,嚴重者痛如刀割,活動時加重。本病屬祖國醫學的“痹證”范疇,痹有閉阻不通的含義。其病因不外乎風、寒、濕邪侵襲經絡,致使該經氣血痹阻不暢所致。根據臨床症狀不同,可分為四種類型:感受風邪為主的,疼痛呈遊走性者,稱為行痹;感受寒邪為主的,疼痛劇烈者,稱為痛痹;感受濕邪為主,表現酸楚、麻木、困重者,稱為著;發病急劇,伴有發熱症狀者,稱為熱痹。凡是患上坐骨神經痛者,都應根據上述四型,辨證施治,以疏通經絡氣血的閉滯,祛風、散寒、化濕使營衛調和而痹病得解。
三叉神經痛是面部一定的部位出現陣發性、短暫性劇烈疼痛。本病多發生於面部一側的額部、上頜或下頜部。疼痛常突然發作,呈閃電樣、刀割樣難以忍受。該病的發病年齡多在中年以後,女性患者較多。其病因病機多為感受風寒之邪,客於面部經絡,致使經絡拘急收引,氣血運行受阻,而突然疼痛。《素問·舉痛論》說:“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另有肝氣郁結,郁而化火,飲食不節,食滯生熱,肝胃之火上沖於面以及素體陰虛,房勞傷精,致陰虛火旺而導致本病的發生。此外,牙、口腔、耳鼻等疾病都能誘發本病。在施治過程中,要究其病因、辯其病症。對感受風寒者,要以疏通氣血為主;肝胃鬱火者,以瀉肝胃之火;陰虛火旺者,應以滋陰降火之法。針刺對該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穀雨節氣的氣溫雖以晴暖為主,但早晚仍有時冷時熱之時,對早出晚歸的人更應加倍小心地呵護自己,避免不必要的痛苦發生。
24節氣養生: 立夏
5月6日是農歷的立夏。此時,“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此時太陽黃經為45度,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日天的開始。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立夏後,是早稻大面積栽插的關鍵時期,而且這時期雨水來臨的遲早和雨量的多少,與日後收成關系密切。農諺說得好:“立夏不下,犁耙高掛。”“立夏無雨,碓頭無米。”民間還有畏忌夏季炎熱而稱體重的習俗,據說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後,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會有病災纏身。江西一帶還有立夏 飲茶 的習俗,說是不飲立夏茶,會一夏苦難熬。早在古代的君王們也常在夏季初始的日子,到城外去迎夏,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
《禮記·月令》篇,解釋立夏曰:“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說明在這時節,青蛙開始聒噪著夏日的來臨,蚯蚓也忙著幫農民們翻鬆泥土,鄉間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爭相出土日日攀長。清晨當人們迎著初夏的霞光,漫步於鄉村田野、海邊沙灘時,你會從這溫和的陽光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深情。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夏三月是指從立夏到 立秋 前,包括立夏、 小滿 、忙種、 夏至 、 小暑 、大署六個節氣。立夏、小滿在農歷四月前後,稱之為孟夏(夏之初),天氣漸熱,植物繁盛,此季節有利於心臟的生理活動,人在與節氣相交之時故應順之。所以,在整個夏季的養生中要注重對心臟的特別養護。《醫學源流論》曰:“心為一身之主,臟腑百骸皆聽命於心,故為君主。心藏神,故為神明之用。”在中醫文獻中對心解釋為血肉之心和神明之。血肉之心即指實質性的心臟;神明心,是指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進行意識、思維、情志等活動的功能。《醫學入門》曰:“血肉之心形如未開蓮花,居肺下肝上是也。神明之心……主宰萬事萬物,虛靈不昧是也。”
心的生理功能:主血脈,主神志。心主血脈包括了主血、主脈兩方面。血指血液,脈指脈管,又稱經脈,是血液運行的通道。心臟和脈管相連,形成一個密閉的系統,成為血液循環的樞紐。心臟不停地跳動,推動血液在全身脈管中循環無端,周流不息,成為血液循環的動力。而血液運載的營養物質能供養全身使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皮毛以及整個全身都得到營養,以維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心臟功能正常則脈象和緩有力,節律均勻,面色紅潤光澤;若心臟發生病變,則會出現血流不暢,脈管空虛而見面色無華,脈象細弱無力,氣血瘀滯,血脈受阻而見唇舌青紫,心前區憋悶和刺痛,脈象結、代或促、澀。
主神志,既是心主神明,有稱心藏神。所謂的神,中醫學對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神,是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它涵概了人體的形象、面色、眼神、言語、應答、肢體活動的姿態等;而狹義的神,即心所主之神志,多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等。神的形成在藏象學中認為,精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機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也是產生神的物質基礎。神由先天之精氣所化生,胚胎形成之即,生命之神也就產生了。在人體生長發育過程中,神依賴於後天水谷精氣的充養,正如《靈樞·平人絕谷》中所說:“神者,水谷之精氣也。”心主神志得生理功也包含了兩個方面。一,在正常情況下,神明之心接受和反映客觀外界事物,進行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其二,神明之心為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在臟腑之中居於首要地位,五臟六腑皆在心的統一指揮之下,才能進行統一協調的正常活動。
心的生理特性表現出:其一,心為陽臟而主陽氣。也就是說心為陽中之太陽,心的陽氣能推動血液循環,維持人的生命活動,使之生機不息,故喻之為人身之“日”。《醫學實在易》稱:“蓋人與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父之陽,日也”。心臟的陽熱之氣,不但維持了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對全身有溫養作用。“心為火臟,燭照萬物”故凡脾胃之腐熟運化,審陽之溫煦蒸騰,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謝、汗液的調節等等,都與心陽的重要作用分不開;其二,心與夏氣相通應。即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自然界的四時陰陽消長變化,與人體五臟功能活動是相互關聯、相互通應的。心通於夏氣,是說心陽在夏季最為旺盛,功能最強。
立夏節氣常常衣單被薄,即使體健之人也要謹防外感,一旦患病不可輕易運用發汗之劑,以免汗多傷心。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氣血瘀滯,以防心臟病的發作。故立夏之季,情宜開懷,安閑自樂,切忌暴喜傷心。清晨可食蔥頭少許,晚飯宜飲紅酒少量,以暢通氣血。具體到膳食調養中,我們應以低脂、低鹽、多維、清淡為主。
Ⅲ 我們將一年分為二十四個節氣,不同節氣有不同的養生方法,你都了解哪些
引言:人們都應該了解二十四節氣,認為二十四節氣與農作物的生長有關系。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二十四節氣來調理身體,從而使自己更健康。所以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在不同的節氣有哪些養生的方法,來讓我們擁有更健康的身體。
我們根據二十四節氣來進行養生,效果會事半功倍,因為我國中醫上就強調著天人感應人體與自然界都是相輔相生的。所以根據適當的節氣來養生,是一項很不錯的選擇。其實在養生中保肝也是很重要的,其中我們不僅要有運動也要保證睡眠,調理自己的情緒也要注意飲食。再根據適當的節氣進行養肝,效果是很明顯的。所以現在讓我們一起做養生人,健康的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我們都要去尋求健康的身體。
Ⅳ 二十四節氣養生 24節氣怎麼養生更健康
導語:二十四節氣除了規定農時,同時也提醒著我們要根據時節的變化來調整自己的生活作息,現在我們進城脫離了土地,但二十四節氣養生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覷的。下面就來看看24節氣怎麼養生更健康吧!
二十四節氣養生 24節氣怎麼養生更健康
春光正好時
立春(2月4/5日):開始進入春天,萬物復甦。
雨水(2月19/20日):這時春風遍吹,天氣漸暖,冰雪融化,空氣濕潤,雨水增多。
驚蟄(3月5/6日):天氣轉暖,春雷震響,蟄伏在泥土裡的各種冬眠動物蘇醒過來及開始活動,所以叫驚蟄。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
春分(3月20/21日):這一天南北兩半球晝夜相等。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清明(4月4/5日):天氣晴朗溫暖,草木始發新枝芽,萬物開始生長,農民忙於春耕春種。人們在門口插上楊柳條,到郊外踏青,以及祭掃墳墓。
穀雨(4月20/21日):天氣較暖,雨量增加,是北方春耕作物播種的好季節,因為有雨水滋潤大地。
春日融融,是令人驚喜的美好時光,也是最適合重新開始的季節。天氣回暖,萬物吐芽生發,潛伏在慵懶身軀里的靈魂已經蠢蠢欲動,等待新生的能量,因此,養生顯得十分重要。
第1招 少發脾氣,多微笑
盡量保持精神愉快,尤其要避免怒氣。科學研究發現,快樂可以增加肝血流量,活化肝細胞。而怒氣不僅傷肝,也是古代養生家最忌諱的一種情緒:「怒氣一發,則氣逆而不順。」
透過發泄和轉移,也可使怒氣消除,保持精神愉快。新的科學研究顯示,主動想一些好玩的、有趣的事,會增加腦內啡分泌,使身心愉悅。
第2招 享受清爽的綠色春蔬
春天肝氣旺盛,相對影響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因此飲食上仍以清淡為主。綠色蔬菜是最好的春季食物。蔬菜含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恰巧可以補充冬季的攝取不足。譬如春天產的菠菜嫩極味美,亦有養血功效,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春天不需要特別進補,「因為氣候上升,溫補葯反而加重身體內熱,」體質較差的人,一般可選用蓮子、芡實、薏仁、花生、核桃、燕窩、豬肝等平性食物。具多醣類成分的銀耳也有防發炎功效,亦可促進肝臟蛋白質合成。
此外,有過敏氣喘體質的人,在春天要特別注意體質的調整,少吃一些冰冷或寒性(如瓜果)的食物以免引發過敏。
第3 招 保暖工作不可少
盡管天氣回暖,保暖工作還是很重要。春天因氣候變化大,加上陽光普照,常讓人忽略初春的善變與寒冷,因此衣著最好慢慢減少。此外,由於膝關節對冷較敏感,因此穿著裙裝時,記得加雙厚一點的褲襪保暖。
第 4招 啟動身體的引擎
冬季人體新陳代謝變慢,陽氣下降,春暖花開之時,正好可以重新補充身體的陽氣。起早運動,舒筋活絡也是養護肝臟的方法之一。
試試看最簡單的呼吸調節法:靜靜坐下或站定,全神貫注在呼吸調節中,慢慢地,一點一點用鼻子吸氣、吐氣,並重復數次。簡單的深呼吸可以排除體內積熱,讓身體重新獲得能量。
夏日當頭時
立夏(5月5/6日):夏天開始,雨水增多,農作物生長漸旺,田間工作日益繁忙。
小滿(5月21/22日):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
芒種(6月5/6日):芒種表明小麥等有芒作物成熟,宜開始秋播,如晚谷、黍、稷等。長江中下游地區將進入黃梅季節,連綿陰雨。
夏至(6月21/22日):陽光直射北回歸線,白天最長。從這一天起,進入炎熱季節,萬物生長最旺盛,雜草害蟲也迅速滋長。
小暑(7月7/8日):正值初伏前後,天氣很熱但尚未酷熱,人們忙於夏秋作物的工作。
大暑(7月23/24日):正值中伏前後,一年最炎熱時期,喜溫作物迅速生長;雨水甚多。
夏熱使人體腠理開泄,加之乘涼飲冷,每易損傷陽氣。如何能做到夏季養陽呢?
調精神:夏季養生重在精神調攝,保持愉快而穩定的情緒,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熱助熱,火上加油。心靜人自涼,可達到養陽的目的。
巧運動:宜通過有益的文體活動來活動筋骨,調暢氣血,養護陽氣。運動要循序漸進,嚴格控制運動量,不要過度疲勞。
慎起居:夏季自然界萬物生長旺盛,起居也應隨之作適應性調節,如清晨早起,洗漱後在室外清靜處散步、慢跑,呼吸新鮮空氣,舒展人體陽氣。
要午睡:中午人體散熱量大,午飯後又昏昏欲睡,通過短暫午睡小歇,可以避開中暑高峰,又可補充夜間睡眠不足。
勿貪涼:老年體弱者,陽氣不足,如長時間對著電扇吹或久居空調室內,反會感到頭暈腦漲,四肢疲乏,精神睏倦,更容易導致受涼感冒等病症。
節飲食:夏季天氣溫熱,應注意飲食調節,切勿極飢而後食,食不可過飽。亦忌極渴而後飲,飲不宜過多。還須慎食瓜果冷飲,以免傷脾胃陽氣。
防中毒:盛夏細菌繁殖迅速,70%的食物中毒發生在夏季。老人小孩胃腸功能薄弱,抵抗力差,發病後極易發生脫水而危及生命,故應做好預防工作。
秋風送爽時
立秋(8月7/8日):秋天開始,氣溫逐漸下降;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開始移栽。
處暑(8月23/24日):氣候變涼的象徵,表示暑天終止,夏季火熱已經到了盡頭。
白露(9月7/8日):天氣轉涼,地面水汽結露。
秋分(9月23/24日):陽光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北方秋收秋種。
寒露(10月8/9日):天氣轉涼,露水日多。
霜降(10月23/24日):天氣已冷,開始有霜凍,所以叫霜降。南方仍可秋收秋種。
秋天有時不太明顯,但從養生角度卻很關鍵。因為由漫長酷熱轉冷冬的短暫交替,正考驗身體機能,要能儲存能量安度寒冬,就得從涼意甚濃的秋天保養起。
第1招:少辛增酸忌寒涼秋天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避免燥邪傷害。少攝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強肝臟功能,因為中醫認為「肺氣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強肝木」 。從食物屬性解釋,少吃辛,以免加重燥氣。多吃酸食有助生津止渴,但也不能過量。至於脾胃保健,多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少吃生菜色拉等涼性食物。就太陽能量來說,秋天陽氣漸收,陰氣慢慢增加,不適合吃太多陰寒食物,菜最好過個火,燙一燙再吃。尤其應避免瓜果,因為「秋瓜壞肚」,像是西瓜、香瓜易損脾胃陽氣。不妨適量吃蘋果、柿、柑桔、梨、葡萄和龍眼。
第2招:養陰補氣中醫師不反對秋天進補,但了解自己是哪種體質很重要,因為「補」的內容也各異。有時出現上呼吸道毛病,以為感冒,其實不然。而是有些年紀大的人唾液腺分泌較少,容易眼睛干澀、乾咳舌燥,並沒有出現紅腫痛的發炎現象,中醫稱為「陰虛」,要適度服用養陰葯,以改善體質。如果屬於過敏體質,著重「補氣」,要偏向溫補,忌吃寒涼食物。
第3招:情緒保守,收斂元氣依照自然界律則,秋天陰氣增、陽氣減,對應人體的陽氣也隨著內收,為了貯存體內陽氣,要早睡早起。《皇帝內經》記載:「秋三月,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在秋主「收」的原則下,情緒要慢慢收斂,凡事不躁進亢奮,也不畏縮郁結。「心要清明,性保持安靜」,在時令轉變中,維持心性平穩,注意身、心、息的調整,才能保生機元氣。
第4招:適當的運動秋天不算太冷,空氣質量較佳,不妨多接近自然、多運動,吸收天地精華。尤其伸展動作,可維持身體靈活度,滋脾補筋,強化循環。伸展具有「運化作用」,能收斂心神。運指呼吸,「運之始暢」,意思是呼吸一旦舒暢開來;「化之始通」,從呼吸帶動的循環系統、腸胃消化到內分泌系統,一路順暢,氣血循環自然活絡。要注意的是,早晚較冷時,不要在外面運動。尤其老年人,容易受寒,需調整運動方式。
第5招:穿明亮衣服有種說法,秋天要多吃白色食物,這是延伸自五行理論(「木火土金水」對應「青赤黃白黑」再對應「肝心脾肺腎」)。秋天萬物枯敗,充滿蕭瑟肅殺氣氛,情緒容易受影響。五行中既然秋天對應白色,代表清爽、明亮,表示要多穿白色、亮度高的衣服,讓心情更愉悅輕快,別人看起來也較有生氣,不致死氣沉沉。
冬掛冰凌時
立冬(11月7/8日):冬季開始,一年的田間操作結束,作物收割之後要收藏起來。
小雪(11月22/23日):氣溫下降,黃河流域開始降雪;北方已進入封凍季節。
冬至(12月21/22日):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
小寒(1月5/6日):開始進入寒冷季節。冷氣積久而寒,大部分地區進入嚴寒時期。
大寒(1月20/21日):大寒就是天氣寒冷到了極點的意思。
冬季,由於自然界陰盛陽衰,寒氣襲人,極易損傷人體的陽氣,所以冬季養生應從斂陰護陽出發,自覺地做到「七要」,就可以有效地預防疾病的發生。
要盡量早睡晚起冬季早睡晚起,保持較長的休息時間,可使意志安靜,人體潛伏的陽氣不受干擾,這是冬季保健必須首先要注意的。
要十分注意背部的保暖背部是陽中之陽,風寒等邪氣極易通過人體的背部侵入,引發疾病。老人、兒童及體弱者冬日要注意保暖背部,避免陽氣受到傷害。
要避寒就暖冬天氣候較冷,人們要注意盡量呆在溫度適中的房間里,減少外出次數。如要外出,就要穿上保暖衣服和鞋襪。
要謹慎對待洗澡冬天洗澡,稍有不慎,就會發生傷風感冒,並誘發呼吸道疾病等。因此應減少洗澡次數,老年人及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更應注意。
要堅持洗腳腳是人體之本,它與大腦、心臟都有密切的關系。冬季臨睡前如果堅持用熱水洗腳,不僅可以促進足部的血液循環,還對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大有裨益。
要嚴防病變科學研究發現,冬至之前是陰寒最嚴重的階段,重病患者往往會病情加重。對此,要採取預防措施,譬如可以給重病患者有針對性地服一些滋補葯品,如人參、大棗、桂圓等,以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要調節飲食根據冬季天氣寒冷的特點,膳食應以補為主,早晨可飲用牛奶、豆漿、各類豆粥等,中午和晚上應選用熱量高、蛋白多的羊肉、狗肉、魚、蛋等食品,同時還應多食用含有維生素B2的食物,以防皮膚干粗、皸裂。要進行適宜的身體鍛煉,冬季鍛煉一定要注意掌握一個「度」,不能透支身體的能量。各人可根據自己的身體現狀,有選擇地進行慢跑、散步、練氣功、打太極拳、習劍等適宜冬季鍛煉的項目。
Ⅳ 二十四節氣養生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4個節氣,傳統的春季指立春到立夏之間,春分正好位於春季正中,平分了春季,所以稱為「春分」。春分與秋分這一天,太陽光幾乎直射赤道,全球各地幾乎晝夜等長。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民間也有「春分秋分,晝夜平分」的說法。
春分有三候:「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元鳥指燕子,是說春分過後,燕子就從南方飛回來了,而下雨的時候,就能夠聽到隆隆的雷聲並且能看到閃電了,此時嚴寒逐漸逝去,氣溫較快回升,春意盎然。
春分過後,氣候轉溫,雨水充沛,楊柳青青,草長鶯飛。春分 養生 ,仍重在養肝,因為春季與肝相應。除了要遵從「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大原則外,由於春分節氣平分了寒暑與晝夜,保健 養生 時更要注意調節體內陰陽平衡,協調臟腑功能,只有陰陽平衡了,人體才不容易生病,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同時,春分也是調節脾胃之氣的良機。下面按照《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所論述在飲食、起居、運動、情志等幾個層面來說一下春分 養生 的要點。
一、飲食要點
首先,春季陽氣生發,飲食仍要以清淡為主,要多吃時令蔬菜,時令蔬菜按照節氣順序生長成熟,得天地精氣,人體攝入之後,也可以順應自然,使人體應時知節,免遭病患。此時的蔬菜主要有韭菜、芹菜、豆苗、蒜苗、春筍、菠菜、萵苣、蒜苗、木耳菜、油菜等。並且綠葉菜顏色多青綠色,五行屬木,與春之肝氣相應,多食之,可疏肝養肝。
春分時節最講究陰陽平衡,我們在食物搭配上也要注意陰陽調和互補,要禁忌飲食過於偏熱或偏寒。有些人禁不住嘴饞,就愛吃魚蝦蟹等寒涼食物怎麼辦,我們可以讓這類食物在烹飪時多搭配蔥、姜、蒜、香菜、酒、醋等溫熱性調料,來緩解魚蝦蟹等寒性食材的寒涼屬性;再比如喜歡吃羊肉、韭菜、大蔥、大蒜、木瓜等溫熱助陽的食物的人,則要配上白菜、蘿卜、鴨蛋、蘑菇、山葯、豆腐、銀耳、百合等滋陰的食物以達到調和陰陽平衡的功效。
特別要注意的是春分時節講究清補,不適合大量肥甘油膩食物的進補,這樣才有利於陽氣生發。所謂清補就是要多吃一些健脾益氣的甘味食品,即山葯、薏米、大棗、小黃米等,少吃酸味助肝火的食物,這就是葯王孫思邈「省酸增甘,以養脾氣」的 養生 原則,早晨喝一個陰陽雙補的開水沖雞蛋最合春分 養生 之意。另外春天肝木旺,易上火,要多喝水,多飲用茶水、粥、湯等,可以除肝熱,健脾胃,及時補充體內流失的水分。
二、起居有常
《黃帝內經·素問》「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是說春季要順應陽氣生發的規律,要按時睡眠,要早睡早起。春分時節,陰陽平和,建議中午也要小憩一會兒,解除疲勞。但這個節氣仍有氣溫忽冷忽熱的情況,不要急於脫厚衣服,要注意下厚上薄,注意保暖,還要注意心態平和。春季肝經當令,情緒波動、肝陽上亢以及冷熱刺激容易導致高血壓、冠心病、眩暈症等病的發病或加重,還要預防眼部疾病的加重和發生,因為肝開竅於目,多吃綠色食物,多睡眠休息,也有助於養護眼睛。
另外,驚蟄後萬物萌動,各種細菌、病毒繁殖迅速,要多開窗通風換氣,勤曬衣被,保持室內空氣清新。
三、適當運動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雲「廣步於庭,被發緩形」,進入春分時節,萬物生長迅速,身體的運動功能也要逐漸增強,來順應春季陽氣的升發。此時要到戶外去,穿寬松的衣服,掄起胳膊,大步快走,到微微出汗為止,這里的微微出汗指的是脖子、腋窩等處微微冒出一曾細汗就可以了,不要使身體大汗淋漓。另外,晨練的時候,不要太早,要迎著初升的太陽開始鍛煉,同時可以做以下幾個動作:
1. 叩齒咽津
養生" img_height="800" img_width="1200" data-src="//imgq7.q578.com/ef/0321/44a0b2e3aa6c55bc.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逍遙子導引決》有「津液滿口,分三次咽下」的記載,可以與叩齒動作配合使用,做的時候微閉眼,平心靜氣,舌抵上齶,先叩齒36次,深呼吸36次,待津液滿口,分3次咽下,每次三度九咽,可早晚各一次。長期堅持可使人神旺氣足,容顏不枯,香口固齒,耳聰目明,代謝旺盛。
2. 梳頭百下
養生" img_height="1200" img_width="801" data-src="//imgq7.q578.com/ef/0321/a425c491d6feff90.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養生 論》有「春三月,每朝梳頭一二百下」的說法,春天梳頭,最符合春季 養生 的要求,用木梳或者牛角梳,從前向後,輕輕梳頭至百下,以不刮破頭皮為度。具有疏利氣血,滋養頭發,安神助眠,改善循環,通達陽氣的功效。
3. 春曬
俗話說:「春天曬背,能活百歲」。上一年體內積聚了寒濕、濁氣等,春天陽氣升發,正是排出的最佳時機,可以邊曬邊捶打後背,也可以配合背部的針灸、拔罐等治療,使足太陽膀胱經疏通,以袪除臟腑的寒濁之氣。陽光還可以促進維生素D生成,利於鈣的吸收,預防骨質疏鬆,紫外線還是天然「消毒劑」,可以殺死多種病原體。
除了曬後背,還可以曬手心、曬百會,都可以起到通暢百脈、補陽氣的作用,特別對陽虛的人、手腳冰涼的人最有益處,心臟不好,心陽不足的人,多曬太陽,血脈得以充盈,到了夏天,心悸氣短的症狀也會得到改善。曬太陽還可以升陽運脾,對脾虛運化不足的患者也很有益處。注意最好早晚來曬,不要陽光直射,以免灼傷皮膚。
四、條暢情志
春季與肝相應,肝「喜條達而惡抑鬱」,也就是說這個季節條暢良好的情緒對養肝是最好的,不要使自己壓抑、煩悶、暴怒。《黃帝內經》有「怒傷肝」的記載。情緒佳為陽,主升主散,情緒壞為陰,主凝主聚。春季情志不暢,肝臟疏泄功能失調,肝氣不疏,容易造成心理疾病,尤其對女性的身心 健康 不利,因為女子以肝為先天。
春分時節,春暖花開、風和日麗,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去踏青賞花,曬太陽,緩解緊張、焦慮的情緒,好的情緒也是治療的一個方面,對治療情志疾病也是非常有益的。
最後祝大家更加陽光地面對生活,告別感傷,不負春光。
Ⅵ 24節氣養生法
24個 節氣 ,每個節氣都對應不同的 養生 法。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24節氣養生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二十四節氣養生· 立春 篇
新正過後是青陽,萬木復甦柳梢黃,踏青不忍問花信,唯恐寒流倒春狂。
二月四日是立春。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 “立”開始之意,立春揭開了春天的序幕,表示萬物復甦的春季的開始。此刻“嫩如金色軟如絲”的垂柳芽苞,泥土中躍躍而試的小草,正等待著“春風吹又生”,而“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形象地反映出立春時節的 自然 特色。隨著立春的到來,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天漸長,太陽也暖和多了,氣溫、日照、降水也趨於上升和增多。人們按舊歷習俗開始“迎春”,我國的台灣還將立春這一天定為“農民節”這是冬三月農閑後的最後一天休息。農諺說得好:立春 雨水 到,早起晚睡覺。農事活動由此開始,這時人們也走出門戶踏青尋春,體會那最細微的最神妙的春意。立春養生
春季養生 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始生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於一個“生”字。按自然界屬性,春 屬木 ,與肝相應。(這是 五行 學說,以五行特性來說明五臟的生理活動特點,如肝喜調達,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發的特性,故以肝屬“木”)肝的生理特點主疏泄,在志為怒,惡抑鬱而喜調達。在春季精神養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郁,做到心胸開闊,樂觀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態。同時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發陳”之時,借陽氣上升,萬物萌生,人體新陳代謝旺盛之機,通過適當的調攝,使春陽之氣得以宣達,代謝機能得以正常運行。
立春養生
春季氣候變化較大,天氣乍寒乍暖,由於人體腠理開始變得疏鬆,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所以,初春時節特別是生活在北方地區的人不宜頓去棉服,年老體弱者換裝尤宜審慎,不可驟減。《千金要方》主張春時衣著宜“下厚上薄”,《老老恆言》亦雲:“春凍半泮,下體寧過於暖,上體無妨略減,所以養陽之生氣”。春天在起居方面,人體氣血亦如自然界一樣,需舒展暢達,這就要求我們夜卧早起,免冠披發,松緩衣帶,舒展形體,多參加室外活動,克服倦懶思眠狀態,使自己的精神情志與大自然相適應,力求身心和諧,精力充沛。
飲食調養方面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在五臟與五味的關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飲食調養要投其臟腑所好,即“違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欲者,是本臟之神所好也,即補也。苦者是本臟之神所惡也,即瀉也。”明確了這種關系,就能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柔肝養肝、疏肝力理氣的草葯和食品,草葯如枸杞、鬱金、丹參、元胡等,食品選擇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靈活地進行配方選膳。
春季養生另一方面,就是要防病 保健 。特別是初春,天氣由寒轉暖,各種致病的細菌、病毒隨之生長繁殖。溫熱毒邪開始活動,現代 醫學 所說的 流感 、流腦、麻疹、猩紅熱、 肺炎 也多有發生和流行。
為避免春季 疾病 的發生,在預防 措施 中,首先要消滅 傳染 源。
二要常開窗,使室內空氣流通,保持空氣清新。
三要加強鍛煉,提高機體的防禦能力。
四要注意口鼻保健,阻斷溫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路。
此外立春的飲食葯膳應以“升補”為主,可選擇:
首烏乾片( [功效]補肝腎,益精血,烏發明目),
蝦仁韭菜([功效] 補腎 陽、固腎氣、通乳汁),
珍珠三鮮湯([功效]溫中益氣,補精填髓, 清熱 除煩)。
食物禁忌:豬肝忌與黃豆、豆腐同食(同食易發痼疾);忌與魚肉同食(同食令人傷神)。
二十四節氣養生·雨水篇
公歷每年二月十八日前後為雨水節氣。雨水,“斗指壬為雨水,東風解凍,冰雪皆散而為水,化而為雨,故名雨水。”雨水不僅表示降雨的開始,也表明雨量開始增多。
隨著雨水節氣的到來,雪花紛飛,冷氣浸骨的天氣漸漸消失,而春風拂面,冰雪融化,濕潤的空氣、溫和的陽光和蕭蕭細雨的日子正向我們走來。杜甫有詩雲:“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詩人生動描述了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需要雨水的時候,它就來了,這春雨伴隨著和風,當夜幕降臨時悄悄地、無聲地、細細地下著滋潤著萬物。詩人用擬人的手法,把雨擬人化,說它“知時節”懂得滿足客觀需要。在春天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正需要雨水的時候,雨就下起來了。一個“好”字,不但贊美“雨”,同時也贊美那些為需要幫助的人送去及時雨的人。詩人盼望這樣的“好雨”,喜歡這樣的“好雨”。
人們常說:“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季如何看雨水。對農民來說,雨水正是小春管理、大春備耕的關鍵時期,而我們的生活也充滿了新的希望。
根據雨水節氣對自然界的影響,聯繫到養生篇中我著重強調雨水節氣“調養脾胃”的重要性。因為 中醫 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強弱是 決定 人之壽夭的重要因素。明代醫家張景岳提出:“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在五行與五臟的關系中,五行中的土對應於五臟中的脾)《圖書編·臟氣臟德》指出:“養脾者,養氣也,養氣者,養生之要也”。可見,脾胃健旺是人們 健康 長壽的基礎。
春天之肝木何以與脾土相關?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中,以五行的特性來說明人體五臟的生理功能。肝屬木,木性可曲可直,條順暢達,有生發的特性,故肝喜條達而惡抑鬱,有疏泄的功能。脾(胃) 屬土 ,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的特性,脾又有 消化 水谷,運送精微, 營養 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之功效,為氣血生化之源。其五臟在生理上相互聯系,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在五行相生相剋關系傳變中,木旺乘土,即肝木過旺克伐脾土,也就是說由於肝木疏泄太過,則脾胃因之而氣虛,若肝氣郁結太甚,則脾胃因之而氣滯,兩者皆肝木克脾土也。《難經》稱為“逆傳”即肝病傳脾。所以,春季養生中既要注意春季陽氣生發的特點,扶助陽氣,又要避免傷及脾胃。
中醫學稱脾胃為“水谷之海”,有益氣化生營血之功。人體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營衛、氣血、津液、精髓等,都化生於脾胃,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臟腑功能才能強盛;脾胃又是氣機升降運動的樞紐,脾胃協調,可促進和調節機體新陳代謝,保證生命活動的協調平衡。而人身元氣是健康之本,脾胃則是元氣之本。元代著名醫家李東垣提出:脾胃傷則元氣衰,元氣衰則人折壽的觀點。在他的《脾胃論》中:“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非胃氣不能滋”。並指出:“內傷脾胃,百病叢生”。說明脾胃虛弱是滋生百病的主要原因。
《本草衍義總論》說:“夫善養生者養其內,不善養生者養其外。養外者實外,以充快、悅澤、貪欲、姿情為務,殊不知外實則內虛也。善養內者,使臟腑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飲食常適其宜。”由此可知,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歷代醫家、養生家都很重視脾胃的護養。現代醫學實驗證明,調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防老抗衰。
調養脾胃的具體方法可根據自身情況有選擇地進行飲食調節、葯物調養和起居勞逸調攝。
飲食調節:春季氣候轉暖,然而又風多物燥,常會出現皮膚、口舌乾燥,嘴唇乾裂等現象,故應多吃新鮮蔬菜、多汁水果以補充人體水分。由於春季為萬物生發之始,陽氣發越之季,應少食油膩之物,以免助陽外泄,否則肝木生發太過,則克傷脾土。唐代養生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五行中肝屬木,味為酸,脾屬土,味為甘,木勝土。所以,春季飲食應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養脾臟之氣。可選擇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薺菜、春筍、山葯、藕、芋頭、蘿卜、荸薺、甘蔗等。
《千金月令》:“正月宜食粥,……一曰地黃粥,以補腎。”(鮮地黃150克,搗汁備用,粳米50克洗凈,冰糖適量,同入鍋中加適量水,煮成粥後,將鮮地黃汁倒入粥內,文火煮20分鍾即好。)二曰防風粥,用以祛四肢之風。取防風一份,煎湯去汁煮粥。三曰紫蘇粥,取紫蘇一份,炒至微黃,略有香氣時,煎汁煮粥。”少吃生冷粘雜食物,以防傷及脾胃。
葯物調養:要考慮脾胃升降生化機能,用升發陽氣之法,調補脾胃。可選用沙參、西洋參、決名子、白菊花、首烏粉及補中益氣湯等。
精神調攝:“凡憤怒、悲思、恐懼,皆傷元氣”,因此在精神調攝方面要靜心寡慾、不妄作勞,以養元氣。
起居勞逸調攝:起居有常,勞逸結合。即順應自然,保護生機遵循自然變化的規律,使生命過程的節奏,隨著時間、空間和四時氣候的改變而進行調整,使其達到健運脾胃,調養後天,延年益壽的目的。
忌食食物:正月忌食羊肉、狗肉、雀肉,不得生食蔥蒜,花生宜煮不宜炒。
二十四節氣養生· 驚蟄 篇
驚蟄,一年中的第三個節氣。農歷書中記載:“斗指丁為驚蟄,雷鳴動,蟄蟲皆震起而出,故名驚蟄。”所謂斗即斗綱,也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勺三顆星。它們隨著天體的運行,斗綱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在陽歷中,斗指丁時,太陽黃經為345度。
驚蟄,是“立春”以後天氣轉暖、春雷初響、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的時候,此時過冬的蟲卵也要開始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但真正使冬眠 動物 蘇醒出土的,並不是隆隆的雷聲,而是氣溫回升到一定程度時地中的溫度。驚蟄時節,我國有些地區已是桃花紅、李花白,黃鶯鳴叫、燕飛來的時節,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春耕季節。有 諺語 雲:“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雷打驚蟄穀米賤,驚蟄聞雷米如泥”。這是說驚蟄日或驚蟄日後聽到雷聲是正常的,風調雨順,主好年景。有些地區忌諱驚蟄日前聽到雷聲,並總結出“驚蟄未到雷先鳴,大雨似蛟龍”的氣象規律。由此可知,節氣的轉換對農民朋友的重要。除此之外,對我們現代人來說,無論你是從商的生意人還是醫生或是其他的職業,積累一定的物候知識,對你的生活和工作都會有所幫助的。
二十四節氣養生· <wbr>驚蟄篇
驚蟄節氣的養生也要根據自然物候現象,自身體質差異進行合理的精神、起居、飲食的調養。而體質差異實際上是指體質養生中因人養生的一個方面。由於人體稟賦於先天,受制於後天多種因素的影響,在其生長發育和衰老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心理、生理功能上的相對穩定的某種特徵,這種特徵往往又決定著機體對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變過程中的傾向性,因此在養生中要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
中醫所說的體質不同於人們常說的氣質。氣質是人體在後天因素影響下所形成的精神面貌、性格、行為等心理功能方面的總和,也就是“神”的特徵,而體質是形與神的綜合反映。二者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即體質可以包括氣質,但氣質不等於體質。
古羅馬醫生蓋倫(公元129—公元200年)在體液學說的基礎上曾把人的氣質分為四種類型,即性情急噪,動作迅猛的膽汁質型;性情活躍,動作靈敏的多血質型;性情沉穩,動作遲緩的黏液質型;性情脆弱,動作遲鈍的抑鬱質型。近代著名科學家巴普洛夫把人分為興奮型、活潑型、安靜型和脆弱型等四種類型,與蓋倫的分類基本相當。上述四分法在西方醫學界頗具影響。而我國早期的醫學著作《靈樞·陰陽二十五人》則根據人的形體、膚色、認識能力、情感反映、意志強弱、性格靜燥以及對季節氣候的適應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將體質分為木、火、土、金、水五大類型,又根據經絡氣血在頭面、四肢所反映出的生理特徵,將每一類再分為五類,即靈樞所稱的“陰陽二十五人”。
雖說中西醫學對人的體質都有分類,但迄今為止,西方醫學對人體體質的各種分類學說,都無法直接指導臨床治療與養生康復,惟有中醫學可對人體體質進行有效的臨床指導和養生康復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