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心神清靜才能健康長壽
——《道德經》養生智慧之五
□ 湖 山
「守靜」是老子提倡的一種養生方式,萬物產生於「靜」,又回歸於「靜」,不斷地循環往復,復歸原來的本性。使心靈達到「虛靜」,才合乎天地自然的變化規律。心靜才能涵養心性,蓄養心神,使人健康長壽。「守靜」先要「心凈」,要不斷地滌除內心的污垢,節制過分的慾望,清虛過多的雜念。其次要心態平和,大度包容,神情恬淡,使心靈達到虛靜的境界。效法自然,順其自然地生活就是最好的養生。
一、「靜」是萬物根本
《道德經》16章說 :「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 。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 意思是:心虛無欲達到了極點,守住清靜做到了堅定。萬物都在不斷地生長變化,我觀察它們的循環往復。萬物雖然紛繁多樣,但都會各自返回到它們的根本。返歸到根本就叫做「靜」,這就是復歸到原有的本性。萬物回歸原有的本性叫做和「常道」,認識「常道」就是明白事理。
老子認為,萬事萬物的運動規律就是「各復於其根」,「道」在靜態中產生萬物,萬物在動態中生長變化,最後又回歸本根就的靜態。比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永遠是循環往復的;植物的發芽、生長、開花、結果,永遠是循環往復的;一活了一輩子,最後入土為安,回歸於無。這種靜——動——靜地循環往復,就是萬物產生於「道」,又回歸於「道」的過程。這個生命周期的變化過程雖然紛繁復雜,但萬物的本根、本性是虛靜的。這個本根、本性就是「道」,「道」是萬物萬物的總根源。所以修身養性應當恢復到生命的靜根,使心靈達到虛靜的境界,這才合乎天地自然的變化規律。
二、要靜心先攝心
中醫也認為, 「 養靜為攝生首務 」, 人長壽的關鍵是養神,養神的關鍵又在於養靜。養靜十分重要,人如果心煩意亂,什麼病都可能產生;人如果心境清靜,許多病都可以調養好。因為清靜能夠平衡人的心態,減緩新陳代謝,改善血液循環,調節身體的荷爾蒙水平,增強人的免疫功能,使人健康長壽。
心靜才能涵養心性,蓄養心神。「欲靜心先攝心」,將心靈攝持凝聚,使之不向外馳縱,才能靜心。如果心不在焉,神不守舍,即使你天天鍛煉身體,也不能幫助你長壽。
「攝心」就是要「虛其心」,「虛」就是心中空虛無物,而且要「虛極」,最大限度地排除一切雜念,不為外界的刺激所誘惑,使頭腦處於空白寧靜的狀態。還要「守靜篤」,保持住高度入靜、意識清靜的狀態。那麼人怎樣才能保持清靜呢?
老子在《道德經》十章中說 : 「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 玄覽,鏡子。古人常把心靈比喻為鏡子。如果心鏡沾染了世間的種種紅塵,就會心神不安。因此,要攝持心性,就必須不斷洗汰、清除內心的污垢,使心鏡能夠潔凈,只有心凈,才能心靜。「滌除」就是把心中的一切慾望都去掉,如果一心追求功名利祿,貪戀聲色犬馬,心就「實」了、「滿」了,就被污染了,心也就無法平靜了。
唐代盛行的《劉子· 清神第一》所說: 「 形者,生之器也。心者,形之本也。神者,心之寶也。故神靜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則心盪,心盪則形傷。將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養神,則自安於內。清虛棲心,則不誘於外。神恬心清,則形無累矣。」 「 虛室生白,吉祥至矣。」
這段話什麼意思呢?人的形體,是生命的器物。心,是身體的根本。神,是心的寶藏。所以心神寧靜才能心情平和,心情平和才能身體健康。如果神情躁動不安就會心靈動盪不安,心靈不安就會傷害到身體。要達到身體健康,首先要清理心神。所以恬淡平和的養神,必須要自己的內心安詳。清靜虛空心境,就不會受到外界的誘惑。神情恬淡,心境清靜,身體就不會感到勞累。人們的心室能清虛沒有雜念,道心自然就會產生,吉祥也就會來臨。
三、虛極靜篤是修道的最高境界
老子講的「致虛極,守靜篤。」是一種十分重要的修道功夫,一般的「虛靜」並不難做到,但要「虛極」、「靜篤」卻很難做到,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按照道家內丹派的說法,要經過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化虛三個階段之後才可以達到這個境界。
張其成先生認為:「虛極靜篤」其實就是進入了潛意識狀態,潛能狀態。人的潛意識佔到了95%到97%,人的意識只佔到3%到5%,潛意識儲存著潛能,潛意識能為你釋放出讓你難以置信的潛能,所以說人的潛能可能有90%以上一輩子都沒有開發出來呢。我們的潛意識里儲存著我們聽過的、看過的、經歷過的所有的信息,還有我們祖先流傳下來的信息,有我們祖先本來具備,但後來卻消失的各種潛能,平常它不會浮現出來,只有在你遇到特殊情況的時候,比如極度危機的狀態下,你的潛能才會發揮出來。當然我們不能以生命為代價來開發我們的潛能。「致虛極,守靜篤」就是老子教導我們開發潛能的最好辦法。在「虛極靜篤」的時候,用的是右腦思維,是直覺、體悟、靈感的思維。儒、釋、道三家共同的修行方法,如果用一個字來說,就是「靜」;用兩個字來說,就是「虛靜」。虛靜要達到頂點,才能開發和釋放潛意識中的潛能。
四、心性清靜才能健康長壽
老子所說的「虛靜」,是得道之士的境界,一般的人是很難達到這種境界的。在市場經濟大潮洶涌澎湃,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背景下,又有多少人能「滌除玄覽」,耐得住寂寞,坐下來守靜養心呢?
其實,老子講的是一種修道的功夫,並不是苛求人們去達到這種境界。老子的基本觀點就是 「道法自然」, 順其自然就是合乎「道」。人的天性也是一種自然,如果壓抑人性,就是違背了自然,也就與「道」不相符了。老子講的「虛靜」,主要還是要人們保持一種清靜、平和的心態,心態平靜平和,就是自然地守靜養神。
老子在《道德經》十章中又說 :「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不認識常道,就會輕舉妄動,難免招致凶險。了解常道,才能包容萬物。包容才會公正,公正才會周全,周全才能治理天下,治理天下才會效法自然,效法自然才能符合道,符合道才能長治久安,這樣終身都不會有危險。老子認為最重要的是認識自然規律,不要違背自然規律亂來,要有一種包容的心態,順其自然就是最好的。
順其自然就是要經常清除心靈的污垢,保持心情的平和寧靜,寬容大度,節制慾望,看淡名利,無需刻意地追求那種不現實的人生目標,這就是最自然、最科學的養生之道。世界上那些長壽的老人,都沒有刻意地追求養生,而是過一種自然健康的生活。這些長壽老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心態平和,心情清靜,沒有過多的慾望。
Ⅱ 心靈也要好好養,記住長壽養生之道四句精髓,老少均適用
文/ 張其成 北京中醫葯大學 教授
養生 ,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大多數人對 養生 的理解,只是追求好身體。其實,體魄康健只是 健康 的一個層面,精神層面的 健康 也是 養生 之道的精髓。
追求 健康 長壽,也要追求生存質量。
人的生命境界里不只是有 健康 、長壽,還有快樂和智慧。
一個完整的人生命應當既考慮生命的長度——這是對 健康 長壽的需求,也要考慮生命的高度——這是生存質量的需求。
沒有 健康 ,再多的財富、理想、目標都將毫無意義。
健康 的含義是豐富的,它指的不僅是沒有患上什麼疾病,還要求具備良好的整體 健康 狀況。它不僅旅橘是體檢表上各項指標正常的體現,更是自己內心感受良好、心態平和。
如果因為暫時的挫折就鬱郁寡歡,則很有可能陷入可悲的惡性循環。
追求快樂的人生、享受生活體現在許多方面,比如品嘗 美食 、欣賞藝術、享受運動、維護完整美滿的家庭生活、追求事業上的成功、在精神上變得更加富足等。 無論目前處於怎樣的境況,都不應該放棄快樂的權利。
因為處於快樂狀態的人,更有改變現狀的能力,而如果因為暫時的挫折就鬱郁寡歡,則很銷滑有可能陷入一種可悲的惡性循環中。
身體有時候走得太快了,需要停下來等等靈魂。
很多長壽的國醫大師,他們在 養生 的某些方面比如飲食、運動多多少少會有一些差異,但有一條是必須的,那就是心態好。
換個說法,就是懂得「養神」。若要「拆斗團養神」,就要具備生活的智慧。 無論處於什麼樣的境遇,都能調適好自己,這樣就能達到「養神」的目的。
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在自己的日常言行中, 時刻遵循「和」的宗旨,盡自己之所能,愛護自然環境,尊重幫助身邊人,將自己的快樂與幸福融入群體的快樂與幸福之中,時常以分享、感恩的心待人處事, 如此才能擁有屬於自己的智慧人生。
Ⅲ 怎麼調理精氣神
病情分析:,您好,您這種情況還是主要以自身調節為主。可以適當的做一些運動,調節一下神經系統。,意見建議:,食療的建議如下:,多吃些富含脂類、蛋白質、糖、維生素C、維生素B族、維生素PP(煙酸與煙酷胺)和維生素E的食物。這些都對神經衰弱有不錯的治療效果。,希望能夠幫到您。
Ⅳ 如何預測一個人的壽命
《黃帝內經》告訴我們一種預測、判斷壽命的方法:
先觀「使道」是不是深長。「使道」就是人中。人長不長壽,首先要看人中。如果人中比較深、比較長,那麼這個人就會長壽。
為什麼從人中穴位置能看出壽命?因為這里是人體兩條重 要經脈———任脈和督脈的交匯點。反映出的是人體氣血流動的盛衰狀況,它的深淺和長短,直接體現出人的健康狀況,當然 也就可以據此判斷人的長壽與否。深長反映出的就是氣血的強盛,人就能長壽。這個穴位不但可以判斷人的壽命,而且還是一個急救穴。就是因為它是人體兩條重要經脈陰陽之氣的交匯點。
判斷一個人長壽與否,還需要看「基牆」是不是飽滿有力。「基牆」就是耳朵下方的肌肉。有一句話:「天庭飽滿,地閣方圓。」這里的地閣就是指「基牆」,「地閣方圓」就是指 「基牆」的肌肉飽滿,不是皮包骨,說明這個人的五臟氣血強 盛,營衛氣血運行通暢。加上面部的「三部三里」,就是三停———從額到眉毛為上停,從眉毛到鼻下為中停,從鼻下到下巴為下停,高起而不下陷,肌肉飽滿,骨骼高起,說明身體健康,能長壽,活到一百歲。
有的人認為,這是在看面相,是迷信,不科學。實際上,我們要看的不是人的相貌長得怎麼樣,而是看精氣神是否充足。望相主要是望神,一個人如果有了神,說明他的精氣足,身體自然就健康,也就可以推測出他能長壽。
Ⅳ 養生不對反傷身,如何才能正確養生
養生不對反傷身,如何才能正確養生?
養生不對反傷身,所以要做到正確養生,如何才能順時養生呢?
順時養生,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經過炎夏的消耗,身體也進入了一個脆弱期。而乾燥的秋天,又加劇了身體的損耗,舊病復發,新病上門。如何才能預防未病、治癒舊疾?順應天時也!
秋季要養「收」,如果肺臟養護得不好,就容易影響下一個季節——冬季,導致冬天容易患上一種叫「飧泄」的病,也就是吃進去的東西是完好的,但就是不消化。不消化之後就容易發生泄病,使人適應冬天潛藏的能力降低了。「順天者存,逆天者亡」,養生更要順應天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