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寒濕體質乃百病之源,艾灸能消除困擾,艾灸哪些穴位可以改變濕寒體質呢
俗話說,「十病九寒」。寒是冬季的主要表現,邪寒侵入皮膚,表證稱為傷寒。寒邪直接影響臟腑,有內證者稱為「中寒」。《黃帝內經》有這方面的記載。我們的大多數疾病都是由受寒引起的,幾乎占所到了99%。寒邪導致氣退。當人們感覺到寒邪發病後,會引起皮膚收縮、汗孔不開、筋脈拘急等症狀。這就是為什麼一些病人抱怨他們不流汗,感覺很不舒服,並且到處尋找治療出汗的方法。
選擇適當的位置長期艾灸,對改善寒濕體質很有幫助。一般來說,選擇的穴位有關元、足三里、三陰交、氣海等。艾條點燃後,建議在穴位上方約1~3厘米處熏蒸或焚燒艾條,通常在每一點熏蒸約10分鍾,直至皮膚溫熱發紅,而又不會引起灼痛或燒傷為宜。也可用各種艾灸裝置,如溫灸盒、溫灸架等。主要用於固定艾條,使用方便。
㈡ 程凱養生說:健康長壽,養生一訣—三步摩腹法
說一說 三步摩腹法 ,我以前推薦過給大家,是一個非常好的, 對神闕以及神闕周圍的相關穴位進行刺激的方法。 以前,比較從中醫的角度上來進行講解,這次增加一點現代醫學的內容。
首先講第一個操作——摩熱神闕。
這是三部摩腹法的第一步,神闕在的肚臍中央。闕就是標志的意思, 神闕是神出入之標志。 這是胎兒在母親的子宮當中跟母體之間進行營養交換、信息交流,最後生出來以後留下來的一個天生的瘢痕標志,所以叫做神闕。
古人對這個位置非常的重視,因為這個位置不僅下面有非常豐富可以促進代謝的腹腔靜脈網,而且的臍壁的神經叢也是非常的豐富,對外部的刺激也是非常的敏感,所以古人要特別強調對這個部位進行保養。
比如說孩子,在夏天的時候什麼都不穿都沒關系,但是一定要帶一個肚兜,把肚臍眼給蓋住。在臨床當中給患者做治療的時候也特別有意,即使不需要做艾灸,不需要給太多的熱刺激,但是也會用一個熱烤燈會把肚臍周圍溫熱起來,防止受風。這個位置是非常容易進風的,當然也是容易對外部的刺激敏感的部位。
平時的時候比較少刺激這里,接下去就教給大家簡單方法。第一步摩熱神闕穴。怎麼做?就是將自己的手掌外凸,注意不是直接蓋住肚臍,而是掌心外凸,用你的掌心對著神闕。掌心是手厥陰心包經的穴位叫做勞宮,此位置是應心火,心屬火,火性炎上,是溫暖的。
所以,你的心火會永遠得熱,但是熱得過旺了,你就容易焦慮,煩躁。但是這里永遠是溫熱的,跟你的體溫是最適宜的,所以用溫熱的掌心放在你的神闕穴上,如果你的手掌比較涼怎麼辦,兩個手掌掌心相對互擦,把它擦熱,擦的特別熱,燙了以後,迅速地放在神闕穴上,不要隔著肚臍,那麼在位置原地做頻率比較快,但是幅度比較小的摩動。
注意是擦摩,不要向下用力,不要向下按,而是在原地擦摩范圍小,頻率快,就堅持做。這手累了,換這只手,兩只手交替進行, 讓肚臍神闕穴出現溫熱的感覺,並且向深部逐漸放射 , 大概要做三到五分鍾的時間。如果您有氣力,多做一點時間,更溫熱一點,效果會更加的明顯。
這個方法會有什麼樣的作用?之前講過,很多的自主神經紊亂的患者,比如說經常有這出汗,那不出汗,或者這熱那涼,情緒波動、焦慮、煩躁等等,這是特別好的一個平衡調節自主神經系統的方法。
建議如果您有這樣的症狀, 平時經常去做摩擦神闕的方法會幫助自己安靜下來 ,並且內臟的功能也得以平衡,而這類的患者也往往伴有腸蠕動的異常,有的人減緩,有人變快,都適合用這樣一個簡單的摩熱神闕的方法。
第二步在摩熱神闕的基礎上,就開始把范圍擴大,但是頻率要放慢。這樣的一個動作是摩熱 以肚臍為中心的上下腹部,上可以到中脘,側可以到天樞大橫按,下可以到氣海。
這樣的一個摩動,很多朋友會說我能不能加點勁,促進腸蠕動。您可以在動作的基礎上稍微加一點向下的力量。由於摩動的范圍區域主要集中在小腸區,所以這個方法會促進小腸的蠕動,所以當做這樣一個動作大概三分鍾,五分鍾以後,你就開始會肚子出現咕嚕咕嚕響的情況,也就是腸鳴音出現了。
那麼這代表了的小腸受到了一個溫熱的刺激,受到了一個機械性的刺激,它開始蠕動起來。小腸是特別可愛的,你稍微輕輕刺激它,它就開始晃開始蠕動,這時候消化吸收就逐漸增加了,所以這 特別適合於體虛的,或者是體瘦的、消化不良的這樣的患者 ,來摩熱以神闕為中心的整個的腹部,所以第二個摩腹的方法叫做真正的摩腹了。前面摩的是神闕,是一個提前的動作,是一個平衡自主神經紊亂的方法,那麼現在摩熱整個的腹部。
有的朋友會問,那我到底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因為你往下的力量不夠強,不是很大,所以沒有關系,而且你刺激的主要趨勢以小腸為中心的區,所以 順逆時針都沒有關系 ,因為你沒有太向下用力,只是以刺激小腸區為主,以促進吸收為主。
那麼現在教給大家第三步。 第三步的摩腹法叫做揉腹晃腹的動作 ,還是在剛才大范圍的摩動的基礎上增加向下的力量,有一點推動的動作了。當然當做到腹側的時候,你要有意識手指往對側摳往,手的掌根往對側推。
這個操作就跟你大腸的狀態有關聯了,如果你是便秘的情況,那麼你就順時針推動揉動,就會促進大腸的蠕動來排便。
如果你是一個腹瀉的患者,那你就逆時針來操作,來抑制大腸的蠕動。當然,如果你逆時針操作的時候,掌根往對側推的動作就要減弱,就不要做了。如果你是順時針做促進腸蠕動的時候,那麼推的動作拉扯動作要結合上,這樣能夠讓你的大腸的蠕動加快,刺激到大腸區。所以第三部的方法主要刺激的是大腸區。
這三個方法從 第一步的摩神闕,到第二步的摩腹,到第三步的揉腹推腹晃腹 ,那麼主要解決的是不同的問題。 摩神闕解決的是自主神經紊亂 ,讓你的神志安定下來,讓你心情平復下來。那麼 摩腹的方法是促進小腸的蠕動,增加人體的吸收。 那麼, 揉腹推腹晃腹的方法又是促進大腸的蠕動 ,來改善人體便秘或者是腹瀉的情況。所以這三個方法,大家那要分情況來用。
當然,在日常保健當中,沒有什麼特異性症狀的朋友,我建議您的三步都做。先把神闕摩熱,然後再擴大范圍,縮小頻率,減弱頻率,把整個的腹部都摩熱,然後再去推動揉動晃動整個的大腸,讓你的代謝增加。這樣既可以讓你的心情變得舒暢,自主神經系統平衡,內臟功能協調同時,又可以促進您的吸收,也加快您的代謝,讓你的身體變得更 健康 。
㈢ 程凱養生說:健脾益氣穴和健脾利濕穴(上)
健脾益氣穴和健脾利濕穴 ,有的朋友問還有這樣的區別?的確區別可大了,以前專門講過健脾穴,這些穴位當中健脾最好的穴位,你記得是哪一個嗎?專門講過穴位有一集的內容,同時還專門錄過第二集,就講一講穴位健脾的道理。
結果在第二集播出之後,有朋友就問我問題說:您說的健脾穴,我認為不對,就是最健脾穴位不應該是那個章門穴,脾的募穴,在第十一游離肋的肋端。他說是陰陵泉,陰陵泉是足太陰脾經的合穴,合治內腑。那脾就是身體的內在的臟腑。所以此穴位是專門治療脾的問題的,所以健脾穴非陰陵泉莫屬。
他在底下給我留言,我想我得給大家解釋解釋回答回答為什麼?這關乎於對穴位的認識,一個穴位它有不同的作用,也有不同的性質。就像咱們的中葯一樣,每味中葯,它的作用可能會有非常細微的一些區別,或者各自的偏性,各自的優勢。因此在應用場景上就會有所不同,如果你想發揮非常好的作用的話,那你要對功效非常相近的一些穴位,它的特長,它的差異要細微的去品鑒。
穴位也是一樣,如果作為 養生 保健者說,我就大概了解一下吧,知道一下,可能也無所謂。但是如果你想取得更好的效果的話,那麼我覺得 對穴性的理解和追求 ,應當是更加的細致一些。那就來在 健脾的角度 上再一次解讀一下, 為什麼章門穴它是健脾之性,而陰陵泉穴是另外的一種特性。
首先還是要說一說,章門穴所在的位置 ,跟前面的內容重復的,我就不在這兒多多的贅述了。在這講一講更加提高的一些知識,但是我要稍微回顧一下以前對脾的那個認識,中醫學當中脾,有多種的概念。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的腹部的腹壁,也就是腹部,通過腹壁產生的腹壓的調節功能。而調節功能對胃腸道以及相關消化腺體,都產生了一個調節節律性的作用,讓它具備良性的生物學節律。這樣的您才能有正常的消化,吸收,胃腸蠕動,人體的才能正常的排泄代謝。
那麼,在這個基礎上,脾的功能就跟腹壁的功能聯系在一起了,當然腹壁是一個多層次的結構,還包括腸上面附著的這些大網膜,還包括壁腹膜,而臟腹膜,有保衛保護的作用。 中間還有一些神經,毛細血管,能夠 起到調節代謝和神經反射的一些作用。 再加上腹部外層的一些肌肉。那麼這些組成的一個腹壁,它有多重的作用,既可以調節腹壓,又可以有代謝的功能,同時還有一些神經調控的能力。
因此,還在腹壁的這種調節上就特別的重要, 中醫學當中特別強調升降浮沉 ,腹部的壓力的變化就是浮沉,張開收緊這樣一個過程。
那麼章門穴為什麼說它是脾的募,它是獨特的一個穴位?大家可以看一看這張圖,在這張圖上,大家可以看到把皮膚隱去之後,露出了下層的一個肌肉。這層肌肉是的腹外斜肌,它非常的寬,非常的大,覆蓋在整個的腹部,最表面的這層肌肉。那麼這種肌肉,在內是和腹白線相連,在上是和肋弓相連,在下是和髂骨相連。那麼這樣的一個蒙在了整個腹部的這層肌肉, 它的張力決定了腹部的一定的功能。
而 章門穴恰恰是處於一個關鍵的位置上,章門穴是在十一游離肋端。 所謂游離肋,以肋骨是12個,前五個形成了胸肋關節,後五個形成了肋弓,而十一肋、十二肋是游離肋,出來以後沒有形成肋弓,有一個可以彈動的軟骨頭。所以章門穴就在十一肋的軟骨頭上面,也就意味著它是可以彈動的,它是可以調節的。那麼如果整個的腹外斜肌覆蓋在它的上面的時候,上面和肋弓相連,下面跟髂骨相連,中間跟腹白線相連。那麼哪個地方更容易出現彈動的變化,調節?那麼就是可以彈動的十一肋端。
這個穴位就出現了兩個力的關系,一個力的關系的是橫向的關系,可以從肚臍到了十一肋端,它們之間產生了一種牽扯的關系。那麼同時章門穴往下到髂骨上面,有個縱向的關系。此換句話說,穴位既可以調節腹壁的左右,又可以調節腹壁的上下,通過這樣左右上下的調節,來調節腹壓,讓的腹部出現浮和沉的變化,這就是一種調節,這是人體非常智能化的一種調節的方式。
為什麼在中醫學的很多 養生 保健的方法當中特別注重於 呼吸的訓練 ,就是通過呼吸訓練,通過腹壓的變化來調節身體當中這種膈的運動,臟器和腺體的生理學的節律。
正因為這樣一點,沒有另外一個穴位可以替代章門穴獨特的位置和獨特的對腹壓的調節的作用。因此章門穴就稱為當之無愧,稱之為叫脾的募穴。什麼是募穴? 募穴,就是募集臟腑之氣的關鍵穴位。
而且還知道章門穴還是八會穴。
什麼叫八會穴?
古人認為臟腑氣血筋脈骨髓八者,精氣匯聚的八個穴位。章門穴還是人體當中的臟會,就是五臟的功能,精氣都會匯聚於此,也就是說,它不僅能夠調節脾這種主消化吸收,主人體運化代謝這樣能力的一個後天之本的,氣血生化之源的這種臟腑功能。更重要的它通過調節脾,同時對腹腔之內的這些諸多臟器,以及相關的橫膈上端的胸腔之內的心肺功能,它都能產生調節。所以此穴位才叫做臟會,那你說它是不是最重要的最健脾的一個穴位。
提到健脾的時候,往往後面都會加上兩個字叫 健脾益氣。 因為脾要 發揮作用,就靠脾氣來發揮作用,因此穴位說是健脾益氣第一穴,當之無愧為脾的募穴。
㈣ 人體九大養生保健穴位
人體九大經典經典養生保健穴:足三里、關元、氣海、合谷、內關、大椎、腎俞、三陰交、湧泉。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人體養生保健穴位,希望對你有用!
人體養生保健穴位1、解腰背酸痛穴:委中
委中穴位於膝內窩腘窩處中點。
中醫講,“腰背委中求”,長期久坐、姿勢不當造成腰背和肩膀不舒服的上班族或常感腰酸背痛的老年人,常按委中穴可以通暢腰背氣血。
按揉委中穴時,力度以稍感酸痛為宜,一壓一松為1次,一般可連續按壓20次左右。值得提醒的是,腎虛引起的腰痛還是要以補腎為本。
人體養生保健穴位2、舒筋活絡穴:陽陵泉
陽陵泉在小腿上,找它的時候要端坐不動,用手摸腿,膝關節外下方有一個突起,叫腓骨小頭,腓骨小頭前下方的凹陷就是陽陵泉的位置。
平時按揉陽陵泉,再配合活動肩膀,可以緩解肩膀周圍的疼痛。此外,陽陵泉還對乳房脹痛、兩肋脹痛,肋間神經痛有緩解作用。
人體養生保健穴位3、滋陰養顏穴:三陰交
三陰交被稱為女人的穴位,位於小腿內側,腳踝骨的最高點往上3寸處。
按揉三陰交,有助於打通人體淤塞,保養子宮和卵巢,還有調月經、除斑、祛皺、祛痘,治療皮膚過敏、皮炎、濕疹的作用。
從經期前三天開始,每天按揉三陰交,堅持三個月,可以緩解月經不調、痛經等問題。按揉時,將拇指直立放在穴位上,先向下按壓再揉,每次1分鍾左右,停歇後再揉。
因為按揉三陰交有調暢人體氣血運轉的作用,所以不適合孕婦。
人體養生保健穴位4、解頸部僵硬穴:肩井
用中指按住對側的肩井穴,並轉動與肩井穴同側的胳膊,按壓力度以感到“舒服的微痛”為最佳。
如果在辦公室備一個小吹風機,休息時間溫暖肩部,效果會更好。
人體養生保健穴位5、明目醒腦穴:風池
中醫講“頭目風池主”,就是因為風池穴能治療大部分風病。
風池穴位於後頸部,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處,與耳垂齊平,常與攢竹穴、太陽穴、睛明穴、四白穴等配合,治療眼部疾病,緩解眼部症狀。
按揉以上穴位,同時配合頸椎矯治,對治療近視眼有很好的療效。
此外,按揉風池穴和周圍肌肉,可以有效地緩解頸椎病、外感風寒、內外風邪引發的頭痛,以及長時間低頭工作導致的頸部疲勞。
工作間隙,輕叩風池穴,可起到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的作用。
人體養生保健穴位6、養胃穴:中脘
中脘穴在腹部正中線上,胸骨下端與肚臍連接線中點處,按壓時會有酸痛感。胃不好的人可以常按中脘穴。
急性胃刺痛患者可點按中脘穴,用手指按壓10秒,松開,再壓,如此反復,三五分鍾就可緩解症狀;慢性胃不適患者可按揉中脘穴,用手掌輕揉,可促進消化;急性胃腸炎患者在按揉中脘穴的同時,還可以按揉天樞穴(位於肚臍旁2寸處)、大巨穴(位於臍下2寸旁開2寸)配合治療。
人體養生保健穴位7、補腎固元穴:關元
肚臍以下3寸(約為除拇指外四根手指並攏的寬度)處就是關元穴。
按揉關元穴可補充腎氣,延緩衰老。
對男性來說,按揉關元穴可以緩解腎虛、腰酸、掉發等問題。
對女性來說,按揉關元穴可以治療和緩解很多婦科病。
按揉關元穴前,要先搓熱手掌,將掌心對准腹部的關元穴做搓揉的動作,由輕到重,直到感覺發熱。
人體養生保健穴位8、養護心臟穴:內關
伸開手臂,掌心向上,握拳並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間有兩條筋,內關穴就在離手腕距離兩個手指寬的兩條筋之間。
按揉內關穴有助於血氣暢通,用大拇指垂直往下按,每次按揉3分鍾左右,直至局部感到酸麻。
除了保護心臟,內關穴還是個救急的穴位,在病人突發心臟病時,先讓病人平躺,在等待急救期間,配合按揉內關穴可起到緩解疼痛的效果。
此外,按揉內關穴還能緩解頭疼、口乾、嗓子疼、頸椎病、肩周炎、腰部疼痛等病症。
人體養生保健穴位9、清熱止痛穴:合谷
合谷穴又稱虎口,位於拇指和食指合攏後,隆起肌肉最高處。
合谷穴有清熱解表、鎮靜止痛的作用,對頭面部疾病,有很好的緩解和治療作用。
由於風熱感冒引起的頭痛發燒、上火牙疼,吃了葯不能馬上見效,均可通過指壓合谷穴來緩解,力道以感到酸、麻、脹為宜。
如果伴有發燒,可用瓷湯勺刮頸後部皮膚或用手指揪拉周圍皮膚,直到發紅發紫,有助於排出熱毒,較快退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