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養生 > 在中醫中養生的根本是什麼

在中醫中養生的根本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9-04 12:34:44

⑴ 中醫養生的實質是什麼呢

中醫養生就是調整五臟六腑的,並不像西葯那樣單一的治療一種疾病的,像這樣的情況,最好的辦法就是選擇中醫養生,才能徹底治癒好。

⑵ 中醫養生的原則

中醫養生的原則

中醫養生的原則,生活中常吃的食物的功效和作用我們都有所了解,不同的使用方法對人體產生的作用也不一樣,吃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我今天和大家一起來看看中醫養生的原則的相關資料。

中醫養生的原則1

(一)順應自然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法成。人生於天地之間,依賴於自然而生存,也就必須受自然規律的支配和制約,即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這種天人相應或稱天人合一學說,是中醫效法自然,順時養生的理論依據。順應自然養生包括順應四時調攝和晝夜晨昏調養。晝夜變化,比之於四時,所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人為秋,夜半為冬。白晝陽氣主事,入夜陰氣主事。四時與晝夜的陰陽變化,人亦應之。所以,生活起居,要順應四時晝夜的變化,動靜和宜,衣著適當醫|學教育網整理,飲食調配合理,體現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

人不僅有自然屬性,更重要的還有社會屬性。人不能脫離社會而生存。人與外界環境是一個統一整體。外界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因此,中醫學認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社會環境一方面供給人類所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約著人的心理活動。隨著醫學模式的變化,社會醫學、心身醫學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日益顯示出重視社會因素與心理保健對人類健康長壽的重要性:社會因素可以通過對人的精神狀態和身體素質的影響而影響人的健康。所以人必須適應四時晝夜和社會因素的變化而採取相應的攝生措施,才能健康長壽。故曰:「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靈樞。本神》)。

(二)形神共養

形神合一,又稱形與神俱,形神相因,是中醫學的生命觀。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形為神之基,神為形之主;無形則神無以生,無神則形不可活:形與神俱,方能盡終天年;因此,養生只有做到形神共養,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長壽:所謂形神共養,是指不僅要注意形體的保養,而且還要注意精神的攝生,使形體強健,精神充沛,身體和精神得到協調發展,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長壽。中醫養生學的養生方法很多,但從本質上看,統而言之,不外「養神」與「養形」兩端,即所謂「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形神共養,神為首務,神明則形安。神為生命的主宰,宜於清靜內守,而不宜躁動妄耗。故中醫養生觀以調神為第一要義,守神以全形。通過清靜養神、四氣調神、積精養神、修性怡神、氣功練神等,以保持神氣的清靜,增強心身健康,達到調神和強身的統一。

形體是人體生命的基礎,神依附於形而存在,有了形體,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方能產生精神活動和具有生理功能。形盛則神旺,形衰則神衰,形謝則神滅。形體的`動靜盛衰,關系著精、氣、神的衰旺存亡。中醫養生學主張動以養形,以形勞而不倦為度,用勞動、舞蹈、散步,導引、按摩等,以運動形體,調和氣血,疏通經絡,通利九竅,防病健身。

靜以養神,動以養形,動靜結合,剛柔相濟,以動靜適宜為度。形神共養,動靜互涵,才符合生命運動的客觀規律,有益於強身防病。

(三)保精護腎

保精護腎是指利用各種手段和方法來調養腎精,使精氣充足,體健神旺,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精是構成人體和促進人體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精氣神是人身「三寶」,精化氣,氣生神,神御形,精是氣形神的基礎,為健康長壽的根本。精稟於先天,養於水谷而藏於五臟。五臟安和,精自得養。五臟之中,腎為先天,主藏精,故保精重在保養腎精。中醫養生學強調節欲以保精,使精盈充盛,有利於心身健康。若縱情洩慾,則精液枯竭,真氣耗散而未老先衰。節欲並非絕欲,乃房事有節之謂。保養腎精之法甚多,除節欲保精外,尚有運動保健、導引補腎、按摩益腎、食療補腎和葯物調養等。

(四)調養脾胃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強弱是決定人之壽天的重要因素,「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當以脾胃為先」(《景岳全書。脾胃》)。脾胃健旺,水谷精微化源充盛,則精氣充足,臟腑功能強盛,神自健旺。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脾胃協調,可促進和調節機體新陳代謝,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因此,中醫養生學十分重視調養脾胃,通過飲食調節、葯物調節、精神調節、針灸按摩、氣功調節、起居勞逸等調攝,以達到健運脾胃,調養後天,延年益壽的目的。

先天之本在腎,後天之本在脾,先天生後天,後天養先天,二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凋補脾腎是培補正氣之大旨,也是全身形而防早衰的重要途徑。

中醫養生的原則2

一、協調臟腑

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的統一體。五臟是人體生命的根本,五臟陰陽是人體陰陽之本,五臟功能正常協調,化生精氣血津液充足,臟腑形神得以充養,是健康的基本保障。五臟間的協調,即是通過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生克制化的關系來實現的。有生有制,則可保持一種動態平衡,以保證生理活動順利進行。

臟腑協調在生理上的重要意義決定了其在養生中的作用。從養生角度而言,協調臟腑是通過一系列養生手段和措施來實現的。協調的含義大致有二:一是強化臟腑的協同作用,增強機體新陳代謝的活力。二是糾偏,當臟腑間偶有失和,及時予以調整,以糾正其偏差。這兩方面內容,作為養生指導原則之一,貫徹在各種養生方法之中,如:四時養生中強調春養肝、夏養心、長夏養脾、秋養肺、冬養腎;精神養生中強調調情志舒暢,避免五志過極傷害五臟;飲食養生中強調五味調和,不可過偏等等,都是遵循協調臟腑這一指導原則而具體實施的。又如:運動養生中的「六字決」、「八段錦」、「五禽戲」等功法,也都是以增強臟腑功能為目的而組編的。所以說,協調臟腑是養生學的指導原則之一,應予以足夠重視。

二、暢通經絡

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只有經絡通暢,氣血才能川流不息的營運於全身。只有經絡通暢,才能使臟腑相通、陰陽交貫,內外相通,從而養臟腑、生氣血、布津液、傳糟粕、御精神,以確保生命活動順利進行,新陳代謝旺盛。所以說,經絡以通為用,經絡通暢與生命活動息息相關。一旦經絡阻滯,則影響臟腑協調,氣血運行也受到阻礙。因此《素問·調經論》說:「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氣血,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所以,通暢經絡往往作為一條養生的指導原則,貫穿於各種養生方法之中。

暢通經絡在養生方法中主要的作用形式有兩種:一是活動筋骨,以求氣血暢通。如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等,都是用動作達到所謂「動行以達郁」的鍛煉目的。活動筋骨,則促使氣血周流,經絡暢通。氣血臟腑調和,則身健無病;二是開通任督二脈,營運大小周天。在氣功導引法中,有開通任督二脈,營運大小周天之說。任脈循行於胸、腹部正中線,總任一身之陰脈,可以調節陰經氣血;督脈循行於背部正中線,總督一身之陽脈,可以調節陽經氣血。任督二脈的相互溝通,可以使陰經與陽經的氣血周流,互相交貫。由於任督二脈循行於胸腹、背,二脈相通,可以促進真氣的運行,氣血運行如環周流,故在氣功導引中稱為「周天」。因其僅限於任督二脈,並非全身經脈,故稱為「小周天」。在小周天開通的基礎上,周身各經脈皆開通,則稱為「大周天」。所以謂制之開通,是因為在氣功、導引中,要通過意守、調息、以促使氣血周流,打通經脈。一旦大、小周天能夠通暢營運,則陰陽協調、氣血平和、臟腑得養,精充、氣足、神旺,所以身體健康而不病。開通任督二脈,營運大小周天其養生健身作用都是以暢通經絡為基礎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暢通經絡這一養生原則的重要意義。

三、清靜養神

人的精神活動是極其復雜的,情志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中醫將人的情志活動歸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等7種表現,簡稱為「七情」。七情的變化既可以改變人的行為活動方式,又可以改變人的臟腑機能狀態,從而導致人體生理病理變化。在機體新陳代謝的過程中,各種生理功能都需要通過神來調節,故神極易耗傷而受損,因此,中醫養生主張形、神俱養,首重養神。

神,是一切生命活動的主宰,是生命存亡的根本。中醫認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但調神攝生,首貴靜養。《內經》說「靜則神藏,躁則神亡」。因此,養神之道貴在一個「靜」字,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保持在淡泊寧靜的狀態,做到摒除雜念,內無所蓄,外無所逐。因為在這種狀態下,有利於防病祛疾,促進健康;有利於抗衰防老,益壽延年。但是,清靜養神的方法,並不是要人無知無欲,無理想,無抱負,也不是人為地過度地壓抑思想或毫無精神寄託的閑散空虛,而是主張專心致志,保持精神靜謐,「寡言語以養氣,寡思慮以養神」,避免「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要做到少思寡慾,須有賴於思想的純正,克服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提倡知足者常樂;在生活中保持達觀的處世態度,避免無原則的糾紛。要做到心神寧靜,須注意閉目定志,眼為心靈之窗,閉目養神有利於心靜神凝。尤其在人的精神緊張、情緒激動、身心疲勞的情況下,閉目養神片刻,往往能使人心平氣和,思緒冷靜,精神內守,坦然舒暢。

四、節欲保精

由於精在生命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使身體健康無病,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養精則是十分重要的內容。《類經》明確指出:「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保精的意義,於此可見。

保精的另一方面含義,還在於保養腎精,也即狹義的「精」。祖國醫學認為,人的生長發育和衰老過程,均由腎所主,故有「腎為先天之本」之說。腎在人體臟腑中極為重要,而且也是藏精之要地。「夫精者,身之本也」。精、氣、神又是人身三寶,五臟之陰取之於腎陰,五臟之陽取之於腎陽。古人認為「若入房過度,則傷腎,腎精耗傷,流失過多,下元虧虛,腎陰或腎陽偏亢,即陰陽失調,而陰陽失調則百病由生」。中醫常把腎的功能衰減作為衰老的徵象,所以養生把節制房事作為極其重要的防衰老措施,精足,則人之生源充足,生源足則防老抗衰有術。男女生殖之精,是人體先天生命之源泉,不宜過分泄漏,如果縱情洩慾,會使精液枯竭,真氣耗散而致未老先衰。《千金要方》中指出:「精竭則身憊。故欲不節則精耗,精耗則氣衰,氣衰則病至,病至則身危」。告戒人們宜保養腎精,這是關繫到機體健康和生命安危的大事。足以說明,精不可耗傷,養精方可強身益壽,作為養生指導原則,其意義也在於此。

欲達到養精的目的,必須抓住兩個關鍵環節。其一為節欲。所謂節欲,是指對於男女間性慾要有節制,自然,男女之欲是正常生理要求,欲不可絕,亦不能禁,但要注意適度,不使太過,做到既不絕對禁慾,也不縱欲過度,即是節欲的真正含義。節欲可以防止陰精的過分泄漏,保持精盈充盛,有利於身心健康。在中醫養生法中,如房事保健、氣功、導引等,均有節欲保精的具體措施,也即是這一養生原則的具體體現。其二是保精,此指廣義的精而言,精稟於先天,養於水谷而藏於五臟,若後天充盛,五臟安和,則精自然得養,故保精即是通過養五臟以不使其過傷,調情志以不使其過極,忌勞傷以不使其過耗,來達到養精保精的目的。在傳統養生法中,調攝情志,四時養生,起居養生等諸法中,均貫徹了這一養生原則。

五、調息養氣

養氣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保養元氣,一是調暢氣機。元氣充足,則生命有活力,氣機暢通,則機體健康。

保養正氣,首先是順四時、慎起居,如果人體能夠順應四時變化,則可使陽氣得到保護,不致耗傷。《內經》所說:「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四時養生、起居保健諸法,均以保養元氣為主。保養正氣,多以培補後天,固護先天為基點,飲食營養以培補後天脾胃,使水谷精微充盛,以供養氣。而節欲固精,避免勞傷,則是固護先天元氣的方法措施。先天、後天充足,則正氣得養,這是保養正氣的又一方面。此外,調情志可以避免正氣耗傷,省言語可使氣不過散,都是保養正氣的措施。

至於調暢氣機,則多以調息為主。《類經》指出:「善養生者導息,此言養氣當從呼吸也」。呼吸吐納,可調理氣息,暢通氣機,宗氣宣發,營衛周流,可促使氣血流通,經脈通暢。故古有吐納、胎息、氣功諸法,重調息以養氣。在調息的基礎上,還有導引、按摩、健身術、以及針灸諸法。都是通過不同的方法,活動筋骨、激發經氣、通暢經絡,以促進氣血周流,達到增強真氣運行的作用,以旺盛新陳代謝活力。《素問·舉痛論》曰:「百病生於氣也」,強調氣機失調是導致疾病乃至衰老的主要原因。而人體的氣機條暢,又與肝之疏泄功能密切相關。肝主疏泄,具有調暢全身氣機,調節精神情志,推動津血運行等作用。肝之疏泄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調和,經絡通利,臟腑協調,陰陽平衡。若肝失疏泄,氣郁不達,則氣機失調,進而導致氣滯血瘀,或痰氣郁結,或氣郁化火,或犯脾克胃,累及他臟而生百病。足以看出,在諸多養生方法中,都將養氣作為一條基本原則之一,而具體予以實施,足見養氣的重要。

六、綜合調養

人是一個統一的有機體,無論哪一個環節發生了障礙,都會影響整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所以,養生必須從整體全局著眼,注意到生命活動的各個環節,全面考慮,綜合調養。

綜合調養的內容,不外著眼於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臟腑、經絡、精神情志、氣血等方面。具體說來,大致有:順四時、慎起居、調飲食、戒色慾、調情志、動形體,以及針灸、推拿按摩、體控電療、葯物養生等諸多方面內容。恰如李梴在《醫學入門》中指出的:「避風寒以保其皮膚、六腑」,「節勞逸以保其筋骨五臟」,「戒色慾以養精,正思慮以養神」,「薄滋味以養血,寡言語以養氣」。避風寒就是順四時以養生,使機體內外功能協調;節勞逸就是指慎起居,防勞傷以養生,使臟腑協調;戒色慾、正思慮、薄滋味等,是指精、氣、神的保養;動形體、針灸、推拿按摩、體控電療,是調節經絡、臟腑、氣血,以使經絡通暢、氣血周流,臟腑協調;葯物保健則是以葯物為輔助作用,強壯身體、延年益壽。從上述各不同方面,對機體進行全面調理保養,使機體內外協調,適應自然變化,增強抗病能力,避免出現失調、偏頗,達到人與自然、體內臟腑氣血陰陽平衡統一,便是綜合調養。

⑶ 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一、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

1.順應自然

在「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思想指導下,《素問·寶命全形論》提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類生存於自然界中,人的生命活動與自然界息息相關。《靈樞·邪客》稱之為「人與天地相應」。在自然界的變化中,存在著以四時、朔望、晝夜為標志的年月日周期性節律變化,並由此產生了氣候變化和物候變化所呈現的生長化收藏規律等。人類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與之近乎同步的生理節律和適應外界變化並做出自我調適的能力。因此,人若能順應自然而攝生,各種生理功能便可循其常性,節律有序而穩定,機體則處於陰陽和諧的健康狀態;若違逆自然,則各種生理功能節律紊亂,適應外界變化和防禦抗邪能力減弱,而易罹患疾病。誠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所以,順應自然是中醫養生學的重要原則之一。養生順應自然,旨在要求人們在掌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主動採取各種綜合措施來順應其變化,使人體生理活動與自然變化節律同步,保持機體內外環境的協調統一,以避邪防病,保健延衰。對此,《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提出了根據四季變化以調養形神的原則與方法,並強調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

2.形神共養

形,指形體,即臟腑身形;神,指以五神、五志為特徵的心理活動。形神共養,是以形神統一的生命觀為其理論基礎。一方面,形體為生命的基礎,形具而神生,五臟及其所藏的精氣是產生「五神」活動的物質基礎。《靈樞·天年》說:「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藏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葛洪《抱朴子·內篇·至理》以堤和水、燭和火的關系比喻人體形與神關系時說:「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於堤,堤壞則水不留矣;方之於燭,燭糜則火不居矣。身勞則神散,氣竭而命終。」強調神依賴於形。另一方面,神乃形之主,為生命的主宰。人體臟腑的功能活動、氣血津液的運行,都受神的主宰和影響。張介賓《類經·攝生類》說:「雖神由精氣而生,然所以統馭精氣而為運用之主者,則又在吾心之神。」強調神可以反饋地作用於精和氣,影響甚至調控整個生命過程。對於形神的辯證關系,明末醫家綺石在《理虛元鑒》中曾精闢地歸納說:「以先天生成之本體論,則精生氣,氣生神;以後天運用之主宰論,則神役氣,氣役精。」正由於形神統一是生命的基本特徵,故中醫養生強調形神共養,養形以全神,調神以全形,最終達到「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的目的',正如《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原道論》所言:「全生之術,形氣貴乎安,安則有倫而不亂;精神貴乎保,保則有要而不耗。故保而養之,初不離於形氣精神。」

二、中醫養生最講究的還是這

心養,包括「德養」在內,是大師們養生心得中被列為第一位的要務。「思無邪僻是一葯,行寬心和是一葯,心平氣和是一葯,心靜意定是一葯。」這幾句話是《大藏經》中說的,強調的是心養的至上功能。《黃帝內經》中有形式不同而意義完全一致的表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養生必先養德,大德方得其壽;養生必重養心,心寬方能體健」的理念;「靜以養神,淡泊名利,修德潤身」的觀點等,都是大師們在一生實踐、一生歷練中用心編織出的妙法錦囊。

食養,是最基本的養生內容。人之健康與否,無非在於氣血、津液、精血,而它們無不來源於機體對食物的受納、生化、吸收、利用。「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合五味,宜清淡,吃暖食」、路志正教授的「調養脾胃,注重三杯茶(上午綠茶,下午烏龍茶,晚上普洱茶)」、「飲食有節,定時、定量、定性」、「七分飽,減肥胖,忌吸煙,慎飲酒」、「做到細嚼慢咽,切忌暴飲暴食」等論述,都是取之有據、行之有效、仿之有驗的食療真經。

體養,包含與身心健康有密切關系的體能鍛煉和愉悅身心的多種文體活動。任繼學教授力倡「漫步四季,因時而動」的行為,堅持「搓臉、轉睛、叩齒、挺腹、太極拳」的綜合程式,重視清晨不間斷的光浴、氣浴、風浴的「三浴法」,賀普仁教授自創經絡引導養生的「六步功」等,都是極具個性特點的體養妙訣。

葯養,強調的是葯物對於人體健康的重要意義。除了對相關疾病進行有效的治療外,利用葯物的特性,在自然養生中雜以葯物的支持或輔助,以為人體的健康提供有力的促進和支撐。這些中醫造詣非凡的大師們,在為他人提供各種葯養良方的同時,也為自己量身定製出極具個性特色的葯養方法:常服六味地黃丸,他認為該葯有延緩衰老的作用;於在通利大便上做文章,他認為上下通暢是預防多種疾病發生的不二法門;每天早晨上班前要喝一杯自製的菊花、麥冬、枸杞茶,他認為此茶能夠養精提神、護衛正氣……如此豐富多彩的葯養法,或據於對醫理的拓展,或據於對葯物的效用,或據於對時令的把握,或據於對地域的考慮,或據於對體質的辨識,點滴中折射出大師們的高深學問和審慎精神。

三、中醫養生與健康的關系是什麼

養生保健指保養、調養、頤養生命。即以調陰陽、和氣血、保精神為原則,運用調神、導引吐納、四時調攝、食養、葯養、節欲、辟穀等多種方法,以期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甩手治失眠

每天練5分鍾甩手功,會感到神清氣爽,精神抖擻。很多人用此功治好神經衰弱、失眠、健忘等症狀。

具體方法:馬步,十趾輕輕抓地,微微提肛,舌抵上齶。緩緩上抬手臂至與肩平行,再自然甩落至身後。1次5—10分鍾,1日2—3次。這套動作可以活動手三陰手三陽六條經絡,因此能調節氣血,平衡陰陽,升清降濁。

抖一抖軀體,在氣功中叫 做「斗翎」,即仿效倦鳥棲枝,振羽翼、渾身顫動,用以去疾解乏。堅持「斗翎」練習,可改善血液循環,使心腦獲得充足的血氧,促進胃腸蠕動,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甘油三酯。

具體方法:挺胸直立,兩足分立與肩同寬,兩臂自然下垂,雙腿微屈,軀體有節奏地左右顫抖,顫抖時盡量使臀部擺動,以牽動上身及兩臂顫抖。全身放鬆,其速度由緩慢而逐漸加快,幅度以自我感覺胸肌振動為度,不宜用力過猛,以舒服為佳。時間3 ̄5分鍾,亦可適當延長。

揉腹治消化不良

對於消化不好的人來說,睡前或起床前揉揉「神闕穴」

揉腹

揉腹,也就是肚臍,可很好地幫助消化。

具體方法:平躺,全身放鬆,雙手重疊,以肚臍為中心旋轉按揉,男性宜順時針由小圈到大圈,然後逆時針由大圈到小圈來按摩,女性則是先逆時針後順時針。按摩時以感覺到胃腸的蠕動為標准。一般按摩後好好睡一覺,白天會感覺消化功能有所改善。但潰瘍出血者禁揉腹,以免出血增多,加重病情。

每天下蹲可強腎

中醫認為腎是先天之本,腎強則抵抗力強,下蹲動作可有效按摩命門,從而起到補腎的作用。

具體方法:先鬆鬆腰,輕輕旋轉一下腰部,然後做下蹲動作,同時挺直腰板。下蹲時將意念集中在腰部,腰部的命門處為腎之所在。

站起時意念則集中於頭頂的百會穴處,感覺自己的頭上有一根線提拉著,這樣能保證身體挺拔。下蹲站起為1次,根據時間共做9或9的倍數次,每天也就花幾分鍾,最好早晨做這套補腎操,如果忘記了,中午前一定得補上。

四、如何正確看待中醫養生

中醫養生必須注重兩個方面:一是科學性,二個是時代性。

現在有的人過分強調古代的養生方法,其實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比如過分強調吃素,事實上並不是吃素就能把所有的病都吃沒了,人體還是需要合理的營養結構的。低膽固醇血症和高膽固醇血症都是有害健康的,甚至低膽固醇血症對健康的危害更大,因為在我們的生命代謝過程中,許多基本物質,如維生素D3、性激素等,都是以膽固醇為原料合成出來的,並且近年來的科學研究發現,血液中適宜的膽固醇含量具有一定的「抗癌功能」。

從時代性來說,傳統中醫有許多過時的東西是應該更新的。中國古代有著深厚的養生文化,但許多養生方法都有它特殊的時代背景,就像人們說話有特殊的「語境」。一樣。比如在《三國演義》里漢代人講出了明朝後才有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就不合時宜。

古代養生阱究冬藏,就是冬天蟄伏,少動,少外出,不要出汗,不要洗澡。這與古時人們的食物有限、保暖不及密切相關。寒冷的冬天,萬物凋零,食物更少,少活動就少消耗,可以減少體力的支出;同時古代人的衣衫單薄,沒有現在這么講究,就是裡面一件單衣,外面套一件大棉襖,多動、出汗,身體發涼,遇冷風一吹就容易感冒,感冒了又缺醫少葯,很多人的肺部就可能被感染,肺部感染再治療不好就容易死亡。同理,古人講冬天不能洗澡也是因為當時生活條件所限,天寒地凍。

取暖設施欠缺,洗澡極易感冒,感冒後治療不及時又容易得其他疾病……正如我們國家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前,人們洗澡就要上大澡堂子,一個月去一二次,那時人們穿的也沒現在這么齊全,裡面一件單衣,外面套一件大棉襖,洗澡時稍不注意,著涼受風就容易感冒。

但現在的情況就大不相同了,勤洗澡、勤換衣是非常良好的衛生習慣。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以後,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有一類疾病較之建國初期明顯減少,如癰、瘡、腫、癤等感染性皮膚病幾乎絕跡了。這些都是講究個人衛生,勤洗澡、勤換衣帶來的好處。

所以我們還是要講究科學。有的人誤導老百姓:「冬天不要出汗,冬天不要洗澡」,結果許多人來問我,我說我們在繼承古人養生經驗和傳統的時候,一定要強調科學性。

⑷ 中醫養生原理是什麼

中醫葯學將人體看作有機的整體,機體的各部分相互影響。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直接影響著人體的機能狀態,五臟六腑皆秉脾胃之氣以生息。元氣的扶植就是從根本上健脾養胃,而調理脾胃的關鍵是祛濕寒。寶氣元食品通過祛除脾胃之濕氣、寒氣,從而扶植體內元氣。

⑸ 養生之道:什麼才是真正的養生

養生 的根本是什麼?

對於「 養生 」和「養身」,有什麼區別嗎?

養身就是保養身體、調理身體,偏重在具體的身體機能上,而且不會太具備長遠性。比如說「孕婦剛生產完,要注重養身」;「某運動員受傷後做了手術,要請假養身」等等。

養生 是保護生命、延年益壽。我國中醫及佛學十分重視預防保健,稱為 養生 ,通過精神調養、食療葯膳、 養生 功法等等整體綜合措施。達到體質增強、防治疾病、防止衰老,延長生命的目的。

養生 ,動詞也,亦可為名詞。原指道家通過各種方法頤 養生 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養,即調養、保養、補養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長之意。現代意義的「 養生 」指的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

保養,是指遵循生命法則,通過適度運動,加之外在護理等手段,讓身體機能及外在皮膚得以休 養生 息,恢復應有機能,這是 養生 的第一層面;

涵養,是指開闊視野、通達心胸、廣聞博見,通過對自身的道德和素質的修煉和提升,讓身心得到一種靜養與修為,從而達到修心修神的目的;

滋養,是指通過適時適地適人,遵循天地四時之規律,調配合宜食療,以滋養調理周身,達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

實質上, 養生 就是保養五臟,使生命得以綿長的意思。

養生 學是一門涉及諸多學科的綜合科學,它包括中華中醫學、康復學、營養學、美學、心理學、國學、物理學、化學、藝術、烹飪、運動學、佛學、道學、儒學等等。

從古代詩人的詩詞中,也能看出許多 養生 的信息來。

《攝養詩》——明代龔廷賢

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食惟半飽無兼味,酒至三分莫過頻。

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炎涼變詐都休問,任我逍遙過百春。

譯文:保精、益氣、養神為 健康 長壽之根本,若欲延年益壽,減少私慾雜念,不要操心太多。做到食勿過飽,勿求厚味,飲酒應以少量為好,切莫貪戀杯中物。

要經常保持樂觀,開口常笑。一個人在處於逆境的時候,不但一般人對你冷漠,連平時很親近的朋友也會逐漸和你拉開距離,對此要從容面對,不要放在心上,一定要忍得,自在逍遙,樂享百年。

《抱朴子·極言》——晉代葛洪

治身養性,務謹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

譯文:修身養性,即使是極其微小的地方,也務必要謹慎,不能因為小的進步微不足道就不再修養,也不能因為小的損害對大體沒有影響就不加以提防。

《證類本草·衍義總序》——唐代唐慎微

夫善 養生 者養內,不善 養生 者養外。

譯文:善於保 養生 命的人保養內心,不善於保 養生 命的人保養外表。

《退庵隨筆·攝生》——清代梁章鉅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勿過極,少勿過虛。

譯文:形體應當常勞動,飲食要常節制,這樣有益於 健康 。但勞動不要太過度,節制不要太過虛脫。

《丹溪心法》——元代朱震亨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

譯文:與其等到生病後才積極診斷治療,不如在沒病的時候就攝取養分,提高免疫力,做到未病先防的效果。

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飲食習慣,在條件允許的基礎上多加鍛煉,預防比治療更有用,只要身體素質提上去了,還怕不能長命百歲嗎?

閱讀全文

與在中醫中養生的根本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父母親給你做過哪些事 瀏覽:539
2019年淄博企業退休工資什麼時候發放 瀏覽:23
50歲女人乳房增大 瀏覽:894
養老金與社保卡合並怎麼辦 瀏覽:111
一個月的體檢報告多少錢 瀏覽:334
教師如果死了繼承退休工資誰來繼承 瀏覽:196
老人家手指關節痛是怎麼回事 瀏覽:345
杭州濱江哪裡招聘養生館學徒 瀏覽:874
父母離婚孩子想不開該怎麼辦 瀏覽:211
男友父母做小生意沒有養老金 瀏覽:512
長壽冰糖白柚多少錢 瀏覽:327
孝敬父母學會感恩記錄 瀏覽:785
智慧高端養老院包含哪些內容 瀏覽:519
50歲了還能辦醫療保險的嗎 瀏覽:209
60歲以上申請駕駛證 瀏覽:998
姜堰區個人養老院 瀏覽:643
老年大學課程讀書 瀏覽:92
養老金統籌都有哪個省 瀏覽:482
台灣養老保險制度發展歷史 瀏覽:803
吃素養生三高人群如何健康飲食 瀏覽: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