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養生 > 中醫學講的養生怎麼樣

中醫學講的養生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3-09-01 03:14:29

Ⅰ 對於中醫健康養生,你是怎麼理解的

對於中醫健康養生,你是怎麼理解的?

醫理療養生,可以起到輔助作用,暫時性的緩解身體狀況,在中醫養生過程中更多的是提醒患者注意生活習慣,飲食習慣,達到標本兼治的作用,最好的葯房是廚房,最好的醫生是自己中醫、草葯醫、推拿、按摩、拍打、拔罐、針灸等中國傳統調理治病方法,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看貌似簡單隨意,實則醫道醫理深奧淵博,講究醫者功力深厚、辯證精準,還要熟悉經絡。

中醫養生的優勢

中醫葯在治療疾病的優點在於防病於未然,治未病!比如癌症,在癌症沒有發病之前,高明的中醫先生,可以通過望聞問切的特殊診斷方法,診斷出蛛絲馬跡,對於癌前的體征狀況,用適當的治療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甚至預防疾病的發生!

中醫葯一個獨特的地方是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尤其是虛則補之!人體受之父母,稟賦條件好的,屬於先天因素好!稟賦不足的,就需要用先天不足後天養的方法,來糾正病因!可是這是現代醫學不能辦到的!人參大補元氣!黃芪補肺氣聖葯!靈芝提高免疫,抑制腫瘤!鹿茸補腎壯陽!肉蓯蓉補腎填精!熟地黃滋陰補腎,養血潤腸!等等!都是其他醫學根本無法比擬的。

Ⅱ 中醫養生有什麼好處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預防疾病,治未病。中醫理論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黃帝內經》。中醫養生來自古代精華醫學,當代中醫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醫值得後人繼續開發和研究。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如《內經》雲:「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故養生重在養心,保養精、氣、神。即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Ⅲ 中醫養生特點

中醫養生學最突出的特點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它運用陰陽五行學說、藏象學說、經絡理論等,對傳統的養生學說進行了創新和發展,使得中醫養生學更加具備科學性、實用性。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中醫養生特點,希望對你有用!

中醫養生特點

(1)適度

中醫養生學講究適度,認為養生者只有有所節制,保持適度,才能真正達到養生的效果。例如,中醫養生學認為,七情不能波動過大,要注重調攝;人體不能過於勞倦,勞動時要注意勞逸結合,房事不要過於頻繁。

(2)持之以恆

中醫養生學認為養生貴在堅持,養生不能三心二意,不能“兩天打魚,三天曬網?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時間久了,“水滴石穿”,自然能達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壽的效果。

(3)因人、因時、因地而異

對於養生,不能一刀切,沒有絕對永恆的養生之道,它是因人、因時、因地而異的。中醫養生學注重養生的變通性,認為養生者應該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合適的養生 方法 。

(4)以中醫理論為指導

中醫養生學最突出的特點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它運用陰陽五行學說、藏象學說、經絡理論等,對傳統的養生學說進行了創新和發展,使得中醫養生學更加具備科學性、實用性。

(5)天人相應

中醫養生學非常注重人與大自然的關系,在認識人的生命、健康時往往同自然規律相聯系,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協調性。

(6)用於日常生活

中醫養生學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話,而是實實在在的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此,中醫養生學主張將養生寓於人們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去,讓人們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進行養生。

女人中醫養生法

1、保持身心舒暢 多吃膠質食物

腎精足,衰老慢

中醫常說“腎主藏精”,“精”相當於人體的固定資產。腎為先天之本,也就是說,這筆固定資產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父母給的,所以有的人天生腎精足,好比“富二代”,有的人則天生孱弱。無論窮富,都要節約,若揮霍無度,都會腎虛。

說到“腎虛”,很多男人會主動給自己扣上這頂“帽子”,但其實,腎對女人也尤其重要。女性腎虛的表現很多。腎陰虛可以有失眠多夢、手足心熱、潮熱盜 汗、頭暈耳鳴、經少甚至閉經等症狀,舌紅少苔,脈細數。腎陽虛表現為手足冷、面白或黢黑、精神不振、浮腫、腹瀉、白帶清稀、不孕、性慾低下、小便清長、夜 尿多等症狀,舌淡胖大,脈微細。還有些症狀如腰膝酸軟、脫發、白發、 記憶力 減退等,難以歸為陰虛或陽虛,但可以看作腎精不足。女性的衰老尤其和腎虛關系密 切,面色晦暗、黃褐斑、更年期提前等,都有腎精不足的原因。

男性陽氣較旺,肝氣相對舒暢,對腎臟基本以補為主。女性屬陰,疏泄功能稍微差一點,如果疏泄不利,往往會有經期乳脹等症狀,嚴重的還可能導致閉經。所以女性不僅要補腎,還要注意疏通。

具體怎麼護腎呢?首先,作息要規律,熬夜最傷腎;其次,要緩解身心壓力,女性更應該注意心情舒暢,才能使肝腎協調地工作;最後,不可性生活過度。如果生活中注意了這些,腎虛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可以考慮適當進補。

無論腎陽虛、腎陰虛,都以填補腎精為基礎,須選擇一些質重黏稠的葯物(天下養生網),如地黃、枸杞子、阿膠、龜板膠、海參、核桃等。需要注意的是,腎陽虛忌諱純用溫熱葯,即在填補腎精的基礎上,用一點熱葯就夠了。女性除了補還要注意調,一要疏肝,可用當歸、白芍、陳皮、枳殼等,把氣機梳理開;二是通腎,如六味地黃丸 中澤瀉的作用。

腎陰虛的女性日常還可以適當吃些肉皮凍,腎陽虛者可以用適量鹿角膠熬粥。總之,肉皮凍、阿膠、龜板膠等動物膠,都是補腎的好食品。

2、調寒熱,知冷暖

在中醫看來,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的兩綱。《黃帝內經·素問》中說:“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就是對寒熱的描述。很多年輕女性不怕冷,冬天也穿得很 少;而有些女性年輕時特別怕冷,但到了一定年齡就怕熱了。這說明,人的體質是先天稟賦,體質各異,對寒熱的感受就不同。

陽虛型體質的女孩是“怕冷族”,特別是在月經前後,會渾身發冷、手腳冰涼,容易疲乏,易感冒。這類人平時要注意保暖,不要貪食生冷,可以吃一些溫補脾 腎陽氣的食物,如牛肉、羊肉、韭菜、大蒜、黑米、桂圓、紅棗、荔枝、桂皮、枸杞等,也可在煲湯時加入黃芪、熟地、橙皮、肉桂、當歸等。

痰濕型體質多見於胖女孩,表現為身體沉重、腹部肥滿松軟、額頭油脂分泌多、上眼瞼腫。這樣的女性,往往既怕冷又怕熱。飲食上,宜食清淡,多吃宣肺、健 脾、益腎、化濕的食物,如冬瓜、山楂、赤豆、白蘿卜、紫菜、海蜇等,少吃肥肉和甜食。要堅持運動,夏天不要長期呆在空調房裡。

另外,無論是哪種體質的飲食調理,都應強調順應自然變化,“春天減酸增甘以養脾氣,夏季減苦增辛以養肺氣,秋天減辛增酸以養肝氣,冬天減咸增苦以養心氣。”

3、氣血旺,精神足

女人氣色好不好,與氣血有直接關系。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楊力告訴《生命時報》記者,氣血對女人的重要性遠大於男人。

“如今,盲目減肥、壓力過大等因素是年輕女性氣血不足的主要原因。”楊力說,40歲以上的中老年婦女氣血不足多與以往的經帶胎產(月經、白帶、懷孕、生小孩)及勞累、不重保養有關。女性氣血不足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脾虛引起。表現為胃口不好、消化不良、整天沒有精神、上班哈欠連天。調理的關鍵是健脾,可多吃山葯、扁豆、粳米、土豆、薏仁等。食療方:人參黃芪山葯燉雞(或排骨)湯,具體做法為:人參6—10克,黃芪15—30克,山葯30克,白術30克,雞一隻,熬湯吃肉。

元氣不足引起。中老年婦女最常見,主因是腎虛,主要表現有乏力、胃寒、舌苔白、四肢發涼、愛拉肚子,勞累時更明顯。食療方:乾薑肉桂黨參白術燉雞,做法為:黨參15—30克,白術15克,乾薑10克,肉桂10克,雞一隻,熬湯吃肉。

此外,不少女性血虛或氣血兩虛。血虛引起的氣血不足,主要是與月經、懷孕、生小孩等有關,建議多吃點牛奶、雞蛋等食物。氣血兩虛的女性,多表現為沒精 打采、頭暈眼花、胃口差、消化不良、容易拉肚子,嚴重的還會心慌。推薦食療方:當歸生薑羊肉湯,當歸15—30克、生薑10—15克、羊肉300克一同熬 制。

另外,楊力教授提醒,女性調氣血注意三點:一要保持心情愉快;二要勞逸結合,每天保證8小時睡眠;三是多做面部按摩,可以按摩陽白(瞳孔上方1寸)、四白(瞳孔下方1寸)、足三里(膝眼外下四指處)、三陰交(內踝上3寸凹陷處)等穴。

4、脾胃和,臉色好

脾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健康,則氣血旺盛,容光煥發。反之,人必精神萎靡,面色淡白,皮膚無光澤。因此,現代女性若要靚麗有神,應從調理脾胃做起。

武漢市中心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全毅紅介紹,脾胃虛弱的女性很常見,她們往往面色晦暗、皮膚粗糙、斑點叢生、皺紋累累,辨證多為脾胃氣虛和脾陽虛。氣虛 者多氣短乏力、頭暈、胃脹胃痛、面色萎黃;脾陽虛則胃腹冷痛。一般血虛、血熱等問題都容易導致脾胃虛弱,所以女性要注意益氣、養血、活血。

專家指出,可通過飲食健脾養胃。飲食應有規律,三餐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平時多吃易消化食物,少吃生冷、酸辣、油炸、干硬和黏性大的食物;多吃富 含優質蛋白質、微量元素(鐵、銅等)、葉酸和維生素B12的食物,如紅棗、蓮子、龍眼肉、核桃、山楂、黃鱔、海參、烏雞、雞蛋、菠菜、胡蘿卜、黑木耳、黑 芝麻、蝦仁、紅糖等,增加營養的同時,兼具益氣、健脾、養血、活血的功效。

在生活作息上,要勞逸結合,以養元氣,同時保持樂觀愉悅的心情,工作忙碌的職業女性尤其要注意。可參與 瑜伽 、 太極拳 、保健氣功等舒緩運動,也有利於健運脾胃。

全毅紅大夫推薦了2個食療方:1.紅棗茯苓粥。大紅棗20枚,茯苓30克,粳米100克,紅棗去核,茯苓搗碎,一同熬粥。2.糯米小麥粥。糯米50克,小麥仁60克,煮成粥後加糖適量,調味服用,能健脾益中氣。

5、月經暢,身體壯

經前羊肉溫陽 經後雞湯進補

從14歲左右初潮,到49歲上下絕經,女性一生約有35年與月經為伴,之間只有在妊娠、哺乳期會生理性中斷。可以說,月經是女性獨有的健康風向標。

月經的周期性取決於女性身體陰陽消長的動態平衡。月經期,陽盛極而化陰,如果平時身體失衡,就會出現疼痛、惡心嘔吐、腹瀉等症狀。經後期,陰長而陽 消,女性多安靜、嫻雅。隨著氣血漸漸旺盛,白帶開始增多,清澈明晰,性慾增加。若陰血不足,則白帶稀少;如體內偏熱,則帶下黃稠。到了排卵期,陰極而生 陽,如果氣血不足或有澀滯,則磕磕絆絆,不能順利轉化,會出現異常出血、排卵疼痛、腰酸下墜等問題。經前期,陽漸長,氣血上行,女性常出現心浮氣躁、手腳 發脹。如果體內有火,面部或前胸後背就會長痤瘡;若肝火上沖,則出現偏頭痛、煩躁易怒;脈絡不暢則表現為乳房脹痛怕碰。直到陽極化陰,氣血驟然下聚子宮, 經血再次來臨。

由此可見,女性月經的周期、量、色異常以及前後伴隨的症狀都是陰陽消長轉化中的問題造成的。一旦出現這些情況,要充分意識到身體發生了故障,或不足、 或過剩、或阻塞、或失衡,需要及時糾正。中醫的治療是補充缺失,祛除多餘,通暢脈道,平衡內外、上下、左右,使陰陽互根互用的運行趨於圓順,如陰陽魚圖一 般。

女性月經的保健要訣就是“順其自然”。月經期,陽化陰,多休息調養;排卵期,陰轉陽,增加運動有助於排卵。由於這兩個階段變動明顯,要避免起居不規 律、寒熱無節制、飲食欠均衡。月經前後,順其陰生陽長,可以適當增加調補。經前期,陽漸生,適當多吃溫性的食物,如羊肉、韭菜、蔥蒜等;經後期,陰漸長, 可進補雞湯、排骨,多吃百合、山葯、大棗等。當然調補要適度,不能偏頗。

Ⅳ 中醫養生真的有用嗎

中醫養生,中醫綠色療法就是在傳統中醫養生術的基礎上,結合現代醫學理論創編的一套簡單易學,且適合不同年齡尤其對中老年各種慢性病(包括某些癌症的輔助治療)均有顯著療效的養生方法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養生是指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Ⅳ 中醫養生學專業怎麼樣

謝邀,本人中醫專業大二生來回答一下。

首先,中醫養生學屬於中醫學的范疇,想要學中醫養生學,必須有中醫學的理論基礎做支撐,它是在中醫學理論的指導下,探索和研究人類生命生長發育,壽夭衰老的成因、機制、規律,闡明如何頤養身心、增強體質、防治疾病,以獲得更好的生態狀態、延年益壽的理論和方法的綜合實用性學科。他的概念也說明了這一點,它的基本原則天人相應,平衡陰陽,形神共養,養調養臟腑,疏通經絡,扶正祛邪,三因調養等等,這些都與中醫基礎連接,想要學養生,就要先學中醫,明白什麼是陰陽,什麼又是臟腑,經絡,以及中醫講的神又是什麼,除了中醫基礎,還有了解針灸和推拿,拔罐和刮痧,中醫養生也包括了這些的養生,還有內服葯物的養生,也就說明你也要知曉葯物的基本配伍原則,也要明各類體質的人需要不同原則的養生,因時因地因人,所謂「三因養生」。

中醫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它強調整體觀念,若你想學中醫養生專業,入門就要學中醫,現在年輕人的體質多多少少都有點問題,但又不至於去靠葯物調節,養生就可以達到增強體質的作用,它也是一門不錯的專業。也是中醫文化歷史的傳承。

Ⅵ 對中醫養生的認識

對中醫養生的認識

對中醫養生的認識,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壽命也得以延長,而現今越來多的人對健康觀念的意識不斷加深,所以對中葯養生越來越了解,下面是關於對中醫養生的認識,歡迎大家閱讀和了解。

對中醫養生的認識1

一、中醫學對人體健康的概括

中醫學認為,人體生命是氣的產物,精、氣、神是生命的構成要素。精、氣、神三者互相依存,互相為用,盛則同盛,衰則同衰。三者充盈,則臟腑功能保持動態平衡,人體健康無病,益壽延年;精、氣、神不足或虧虛,將導致生命活動的減退或早衰,甚至多病。換言之,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維持生命活動是「氣」,而生命的體現是「神」。

中醫評價一個人的健康狀況,就是從精、氣、神三個方面考慮的。善養生者,定會養其精,精氣充盈了之後氣就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體健康,身體健康則長壽少病。

因此,中醫學對人體健康用精、氣、神做了概括:

形體壯實,比例恰當;眼睛有神,柔亮有光;

面色紅潤,表情舒展;眼睛有神,靈氣盪漾;

呼吸從容,不急不慢;食慾旺盛,美食三餐;

牙齒堅固,不蛀不傷;聽覺靈敏,耳內不響;

聲音洪亮,氣息悠長;腰腿靈敏,不痛不酸;

二便便利,排放正常;舌紅苔薄,脈象勻緩。

採用現代標准,就是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以下幾方面:

①精力充沛,能從容不迫地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②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任務而不挑剔;

③善於休息,睡眠良好;

④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各種環境的變化;

⑤對一般感冒和傳染病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⑥體重適當,形體勻稱,頭、臂、臀比例協調;

⑦眼睛明亮,反應敏銳,眼瞼不發炎;

⑧牙齒清潔,無缺損,無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

⑨頭發光澤,無頭屑;

⑩肌肉、皮膚富有彈性,走路輕松。

二、影響健康的因素

從中醫學角度來講,影響健康的因素有:精氣不足、營養不良、五臟損傷、情志失控、勞逸失度、遺傳稟賦、氣候環境等。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影響健康的`因素有:自然因素、生物因素、社會因素、個人因素等四個方面的內容。自然因素包括空氣、水質、土壤、噪音、噪光、氣候、放射線輻射等;生物因素包括生物致病菌的侵襲、疾病與意外傷害等;社會因素包括職業、醫療條件、戰爭等;個人因素包括遺傳、性別、身高、生活方式、飲食情況、心理因素、勞動強度等。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每個人的健康與壽命,60%與自己的日常養生有關,15%取決於遺傳因素,10%與社會因素有關,8%與醫療條件有關,7%與地理、氣候環境有關。

三、一語道破健康養生真相

1、人是「死在嘴上,懶在腿上」。 一個人一定要從年輕開始,保持標准體重。一旦超重了,就要減肥。減肥的關鍵是控制嘴,邁開腿。走路是一種不錯的減肥方法。當然,走也是有講究的,要快走(逐步快走),程度達到1分鍾走130步,心跳要達到1分鍾120次,才能達到鍛煉心臟的目的。堅持半年,則心肺功能可以提高30%~50%,體重也會明顯下降。

2、人不是老死的,是「氣」死的。 《黃帝內經》講「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悲傷腎,百病皆生於氣」。很多人不是老死的,不是病死的,而是氣死的。有的人甚至為一點小事整天不愉快,鬱郁寡歡。這樣不生病才怪呢。喜怒憂思悲恐驚,這是人的「七情」,是感情豐富的表現。假如人只有一種感情,就不健康。但千萬記住:一是不要過度,二是過度了但持續時間不要過長,學會很快調整過來。這才是健康的。

3、科學吃好三餐。 俗語說:「早上吃好,中午吃飽,晚上吃少。」有些人卻秉行「早上馬虎,中午對付,晚上大吃大喝,常常夜宵」。這就是百病之根。如晚上過飽,易誘發肥胖、糖尿病、冠心病、胰腺炎等疾病。早上這頓飯,等於吃補葯,一定要吃營養早餐,包括牛奶(或豆漿)、蔬菜、水果、雞蛋等。如只吃兩種以下,就屬於低質量早餐。

4、健康生活記住「1~8」: 即每天一盤蔬菜、兩種水果、三勺清油(不得超過25克)、四兩米飯或四個饅頭、五種優質高蛋白(肉、蛋、奶、魚、豆),每天食鹽總量不超過6克,每天保證7個小時的睡眠,每天喝8杯水。

春夏季中醫養生保健

一、養陽

春季是大自然氣溫上升、陽氣逐漸旺盛之時,此時養生宜側重於養陽。根據春天裡人體陽氣生發的特點,可選擇平補和清補飲食,平補適合正常人和體弱的人,如蕎麥、薏仁、豆漿、綠豆及蘋果、芝麻、核桃等。

什麼是清補呢,其實,清補就是指選擇一些偏涼性的食物,比如百合、梨、藕、薺菜等之類的。

二、養陰

陰虛內熱體質者,春季易虛火妄動,加重病情,宜多食養陰之品。可選大米粥、赤豆粥、蓮心粥、青菜泥等食物,切勿食用甜膩、油炸多脂、生冷粗糙食物。有些虛病在春天加重,可適當服用蜂蜜等養陰食物以增加療效。

三、養氣

老年慢性支氣管炎也易在春季發作。春季陽氣生發,人體之陽氣亦隨之而生發,為扶助陽氣,在飲食上應該注意,可常食用蔥、荽、豉、棗、芪等,還要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補腎養肺的食物,如枇杷、梨、蓮子、百合、大棗、核桃、蜂蜜等,有助於減輕症狀。

四、養腦

春天,肝陽上亢的人易頭痛、眩暈。每天吃香蕉或橘子250克—500克;或用香蕉皮100克,水煎代茶頻頻飲之。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用芹菜以及紅棗煮水當茶喝。

五、養脾

「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這是因為春季為肝氣旺之時,肝氣旺會影響到脾,所以春季易出現脾胃虛弱之症,而多吃酸味食物會使肝陽偏亢,故春季飲食調養宜選辛、甘溫之品,忌酸澀,應多食用蔬菜以及山野菜等。

六、養胃

「飲食上應避免攝取含肌酸、嘌呤鹼等物質豐富的豬肉湯、雞湯、魚湯、牛肉湯及菠菜、豆類、動物內臟和刺激性調味品,因上述食物有較強的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也易形成氣體導致腹脹,增加胃腸負擔。飲食宜清淡,易消化。

七、養腎

春天天氣舒爽,是腎功能不佳患者養腎與調理的好時機,此時服用強腎配方與固腎葯膳,對腎功能損害初期的療效較高,患者要注意春季生活調理,飲食以清淡甘味為主。可食用清淡蔬果,如山竹、藕、薏仁、黃瓜及香瓜等。

八、養熱

早春時節氣候仍冷,消耗熱量使人體耐力和抵抗力減弱。另一方面,人體為了禦寒也需要消耗熱量來穩定基礎體溫。所以,早春期間的飲食要保證一定的熱量供給。除谷類製品外,還可選用糯米製品及黃豆、芝麻粉、花生、核桃等食物,以及時補充能量。

對中醫養生的認識2

養生是一門學問,是一門中國的傳統學問,有理論也有方法。這門古老的學問,目前越來越受到今人的重視,正在煥發新的活力。養生學是中醫學的組成部分,是中醫關於「治未病」的學說體現。是研究個人如何通過自我修養,合理安排好個人的生活、工作、學習、休逸,並進行適當的鍛煉和飲食葯餌調養,以達到預防疾病、延緩衰老、獲取健康長壽的目的。從養生方法分析,養生的基本內容有心身修養、功法鍛煉、葯餌補養、祛病養病幾個主要方面。其中防病治病是一項重要內容。

中醫認為,疾病的發生,是人體內外環境正邪斗爭的結果,是人體陰陽氣血失調所致。人與自然,人體臟與臟,臟與腑等內外環境是有機的統一整體,在某些致病因素的影響下,機體陰陽平衡遭到破壞,從而導致疾病發生。

現今中醫把致病因素分為五大類:

1、 自然因素: 包括天時因素(風、寒、暑、濕、燥、火六淫)、地理因素和生物因素。

2、 生活因素: 包括情志因素(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勞逸、飲食、葯邪、環境等幾個方面。

3、 意外因素: 主要是指外傷、一些物理因素致傷和一些化學因素致傷。

4、 病理因素: 是指在疾病過程中形成的病理產物又成為致病因素,包括痰飲、瘀血、結石等。

5、 體質因素: 是人體在機能、結構與代謝上存在著潛在的致病傾向因素。

由於以上各種致病因素(一種或同時多種)的影響,造成人體中以五臟為核心的臟腑陰陽失調,因而產生各種疾病。如:

腎虛時: 會出現腰膝酸軟、脫發、白發、健忘、耳鳴、盜汗、遺 精、月經不調、骨代謝發生障礙、造骨功能下降、易發生骨質疏鬆與骨折等。

脾虛時: 會出現食後飽脹、腹部冷痛、腹瀉便溏、消化功能下降、貧血、氣短無力、易患傳染性疾病等。

肝虛時: 會出現頭暈眼花、四肢發麻、面臉蒼白、胸脅隱痛、眼睛干澀、視力下降等。

心虛時: 會出現心悸、氣短、肢冷、浮腫、疲乏無力、心煩失眠等。

肺虛時: 會出現咳嗽、咽干、痰血、盜汗、氣短無力、體軟等。

當今推崇的各種養生措施,如食療養生、葯療養生、運動養生、休閑娛樂養生、心理養生、生活起居養生等,其實質就是保持或恢復人體五臟陰陽平衡。

中醫養生調理的作用

本館用食品膠囊對顧客進行中醫養生調理,目的是使顧客保持或恢復五臟六腑的陰陽平衡,達到身體健康的目的。中醫養生調理的作用:

一、預防疾病。 預防疾病的實質,就是預防人體五臟六腑陰陽失調,保持人體五臟六腑的陰陽平衡,人就不會得病,所以經常進行中醫養生體檢和調理很有必要,一出現失調,馬上調理。

二、祛除亞健康狀態。 由於現代人的工作緊張、生活節奏快、精神壓力大,所以好多人的身體都處在亞健康狀態,如果及時進行調理,則能迅速恢復健康,否則任其發展,則會向疾病方向轉化,很有可能釀成大病。

三、美容養顏。 特別是年輕女性,通過中醫養生調理,保持了五臟六腑的陰陽平衡,就能迅速改善呼吸、消化、代謝、微循環、內分泌、免疫系統的功能,達到容顏紅潤、皺紋少、皮膚細膩和潤澤的美容效果。

四、自愈疾病。 人體的所有疾病(包括癌症),都是由於五臟六腑陰陽失調而產生的,有病通過中醫養生調理,恢復五臟六腑陰陽平衡,提高人體自身的免疫功能,疾病就能逐漸自愈,就連疑難雜症(包括癌症),也會慢慢痊癒。

五、延緩衰老。 中醫理論講,人的衰老是由於腎氣虛(先天之本)、脾氣虛(後天之本)等臟腑虛損造成的。通過中醫養生調理,可以減慢腎、脾等臟腑的虛損速度,就能起延緩衰老作用,人會顯得更有精神、更年輕,所以長期堅持養生調理的人不易老。

「潤物細無聲,王道無近功」,養生調理必須要堅持,才會產生效果。

Ⅶ 對中醫養生的看法

說實話,中醫中葯在養生保健,防病,治未病方面有獨到之處,不容置疑。下面我給大家介紹對中醫養生的看法,希望對你有用!

中醫養生看法1:中醫養生觀

養生和生活的關系決定了養生觀點的多面性。那麼,什麼是養生?為什麼要養生?如何養生?讓我們從養生文化高峰論壇上各位專家的精彩發言中,領略養生文化的悠久歷史和豐富內涵。

中醫養生主要有預防觀、整體觀、平衡觀、辯證觀。

1. 未病先防、未老先養。

2.天人相應、形神兼具。

3.調整陰陽、補偏救弊。

4. 動靜有常、和諧適度 。

中醫養生看法2:中醫養生法則

養生就是“治未病”,是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各種方法去實現的,是一種綜合性的強身益壽活動。

深度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養生觀。中醫認為,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無時無刻不受天地的影響,就像魚在水中,水就是魚的全部,水的變化,一定會影響到魚,同樣的,天地的所有變化都會影響到人。所以中醫養生強調天人一體,養生的方法隨著四時的氣候變化,寒熱溫涼,做適當的調整。

其二,陰陽平衡的健康觀。陰陽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養生的目標就是求得身心陰陽的平衡。什麼是陰呢?陰就是構成身體的物質基礎。什麼是陽呢?陽就是能量,陰陽是相對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動的、發熱的、都屬於陽;凡是向下的、往裡的、發冷的、都屬於陰。身體之所以會生病是因為陰陽失去平衡,造成陽過盛或陰過盛,陰虛或陽虛,只要設法使太過的一方減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陰陽再次恢復原來的平衡,疾病自然就會消失於無形了。所以,中醫養生高度強調陰陽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體觀。中醫養生注重的是身心兩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體的鍛煉保養,更注意心靈的修煉調養,身體會影響心理,心理也會影響身體,兩者是一體的兩面,缺一不可。

延長生命

《黃帝內經》在開篇《上古天真論》首起問題就是關系功能衰退和壽命的問題:“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神農本草經》則不斷提出“不老”的概念。聶文濤在《求索神農智慧》一書中指出:中醫學和中葯學的發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經驗積累,而是大量先哲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進行的探索。

《道德經》上曾經講到,那些善於養生的人們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傷害。他們知道如何通過正確的飲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從而獲得健康,也會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長久。當人們能夠遠離病痛,自然就能延緩衰老,延長壽命。

中醫養生看法3:中醫養生影響因素

首先,中醫養生貴在養德,這是健康和長壽的最重要條件。中醫養生歷來重視精神衛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書《黃帝內經》中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明確提出養生應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上古天真論中的養德,主要是體現在合同與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才能有利於壽蔽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而長生不老和福壽無疆的理想境界,必須是從生活方式病和社會方式病入手轉變,必須從人類的身心素質和道德素質的根本點改造好,將身心素質和道德素質負增長的下士,力挽狂瀾地改造好和奮起直追,將庶人(中士)和身心素質和道德素質比較優越的上士們一起,向賢人、聖人、至人、真人、神聖人的福壽無疆境界利己利他,這就是合同與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和此其道生促成的科學革命成果。

養生的第二個關鍵因素就是進行有規律的運動。生病的人需要運動,沒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過運動從而得以預防。在運動的同時,達到強身健體,增強意志、促進消化循環,增強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點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養生要求我們要培養健康的精神,穩定的情緒,這樣才能避免精神極端、心理波動,和情感不穩定。根據中醫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觀點,進一步說明情緒,精神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切對人體不利因素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緒。人的精神狀態正常,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會增強,從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中醫養生看法4:健康、平衡的飲食也是養生的必備因素。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四大基石:均衡營養、適量運動、充足睡眠、良好心態。膳食平衡首選即個性化科學食療,檢查偏食後補缺食、限過食達到膳食平衡——異病同治。個性化科學食療可以預防近百種常見身心智疾病,對於已病人群有促進康復作用。

數千年以來,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認定是達到長壽的關鍵因素,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則被認為是使健康出現問題的根源。預防疾病也是養生的重要一環。通過有規律的鍛煉,正確使用葯物,適當的進行食補,以及其他的有益於健康的活動,每個人都可達到強身健體,延緩衰老之目的。

中醫養生看法5:葯浴的好處

葯浴作用機理概言之,系葯物作用於全身肌表、局部、患處,並經吸收,循行經絡血脈,內達臟腑,由表及裡,因而產生效應。葯浴洗浴,可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淤、驅風散寒、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調整陰陽、協調臟腑、通行氣血、濡養全身等養生功效。現代葯理也證實,御眾堂葯浴後能提高血液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增強肌膚的彈性和活力。具體而言葯浴有以下功效:

1、檢測身體最真實的健康狀況(特別是亞健康,在打通的過程中);

2、檢測患病狀況和患病的部位(很多時候體檢的數據是無法檢測出身體最真實的健康狀況的,諸如亞健康、一些慢性病、身體隱形疾病及發展趨勢);

3、疏通經絡、打通全身血脈和小血管、打通全身氣血路、經絡路、臟腑及組織系統等通路;

4、祛風寒、除濕熱、散內毒、通過發汗排除體內毒素;

5、祛死血、生活血;

6、協調臟腑、通利關節、調理五行、平衡陰陽;

7、活化細胞、增強免疫力、提高血液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

8、增強肌膚彈性和活力、美容肌膚、抗衰老。

中醫養生看法6:中醫對靈芝葯用價值的認識

在中醫沿革的歷史中,靈芝深受歷代醫家的推崇,並以“太上之葯”的高貴形象和靈驗功效深入人心。我國現存最早的葯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共收錄了365種葯物,所載葯品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葯皆為有效、無毒者,靈芝即名列上品之最。

中醫認為,靈芝是所有補虛中葯中惟一歸腎、肝、心、肺、脾五經的葯物,既可補益肝、肺、腎,又可養心安神,健脾助消化。

所以,凡元氣不足、精虧神傷、齒落、發白、腰膝酸痛、關節不利、頭暈、耳聾、心悸、失眠、健忘、咳喘、氣短、乏力、納呆、腹脹等等,均可服之。

由於靈芝可大補五臟虛損、平衡陰陽、調和氣血,因此在中醫里,它被視為“輕身不老、延年神仙“的珍品。

Ⅷ 中醫養生的認識

樓主你好! 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

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提前預防疾病,治未病。

中醫理論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黃帝內經》。

中醫養生來自古代精華醫學,當代中醫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醫值得後人繼續開發和研究。

簡述 所謂 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

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

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養生是指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中國傳統養生強調對人與自然的關系,認為人應順應自然環境、四時氣候的變化,主動調整自我,保持與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

《周易》雲「一陰一陽之謂道」;「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

(《易·系辭上》)《老子》雲「道法自然。

」就是中醫養生的基本要求。

中醫養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養生是以培養生機、預防疾病、爭取健康長壽為目的。

中醫養生有食養、葯養、針灸、 *** 、氣功等豐富多樣的養生技術。

古人認為養生之法莫如養性,養性之法莫如養精;精充可以化氣,氣盛可以全神;神全則陰陽平和,臟腑協調,氣血暢達,從而保證身體的健康和強壯。

所以精、氣、神的保養是最重要的內容,為人體養生之根本。

中醫學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質與功能活動概括為精、氣、神,認為這是生命之根本,是維持人體整個生命活動的三大要素。

早在兩三千年前,《周易》、《黃帝內經》、《老子》裡面已經有一套很完整的養生原理,就像一個永遠也挖不完的寶庫,值得我們再三探索。

中醫的養生觀包括天人合一、陰陽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寶。

編輯本段歷史古代中醫 中國歷史上有裂拿"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傳說,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在與自然和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發現葯物、積累經驗的艱苦過程,也是中葯起源於生產勞動的真實寫照。

早在夏商周時期(約公元前22世紀末--前256年),中國就已出現葯酒及湯液。

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的《詩經》是中國現存文獻中最早記載有葯物的書籍。

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典籍《內經》提出了"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臟苦欲補瀉"等學說,為中葯基本理論奠定了基礎。

現存最早的葯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是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了先秦以來豐富葯學資料而成書的。

本書載葯365種,至今尚為臨床所慣用。

它的問世,標志著中葯學的初步確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國已經有關於醫療衛生告運以及十多種疾病的記載。

周代已經使用望、聞、問、切等診病方法和葯物、針灸、手術等治療方法。

秦漢時期,形成了《黃帝內經》這樣具有系統理論的著作。

此書是現存最早的一部中醫理論性經典著作。

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專門論述了多種雜病的辨證診斷、治療原則,為後世的臨床醫學奠定了發展的基礎。

漢代外科學已具有較高水平。

據《三國志》肆友搭記載,名醫華佗已開始使用全身麻醉劑"麻沸散"進行各種外科手術。

從魏晉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脈診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晉代名醫王叔和所著的《脈經》歸納了24種脈象。

該書不僅對中國醫學有很大影響,而且還傳到了國外。

這一時期醫學各科的專科化已趨成熟。

針灸專著有《針灸甲乙經》;《抱朴子》和《肘後方》是煉丹的代表著作;制葯方面有《雷公炮炙論》;外科有《劉涓子鬼遺方》;《諸病源候論》是病因專著,《顱囟經》是兒科專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葯典;眼科專著有《銀海精微》等等。

另外,唐代還有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燾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書。

唐代(公元618--907年)經濟繁榮,促進了中葯學的發展。

唐 *** 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編修工作。

全書載葯850種,還增加了葯物圖譜,進一步完善了中葯學的規模格局。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醫學教育中,針灸教學有了重大改革。

王惟一著有《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後來,他又設計製造等身大針灸銅人兩具,教學時供學生實習操作。

這一創舉,對後世針灸的發展影響很大。

明代(公元1368--1644年)時,有一批醫學家提出把傷寒、溫病和溫疫等病區分開。

到了清代,溫病學說達到成熟階段,出現了《溫熱論》等專著。

從明代開始,西方醫學傳入中國,一批醫學家們主張"中西醫匯通",成為當代中西醫結合的先聲。

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醫葯學家李時珍歷時27年,完成了中葯學巨著《本草綱目》,全書載葯1892種,成為中國本草史上最偉大的集成之作。

現代中醫 1、西方醫學進入 1568年澳門區主教卡內羅在澳門創辦了中國境內的第一所西醫教會醫院,從此西醫來華就未曾間斷,但那時他們的主要活動只是在澳門、廣州一帶,而且大多是傳教士醫生,主要工作是傳教,行醫是接近民眾獲得良好印象的傳教輔助方式。

現代醫學進入中國時,奎寧等一些中國原來沒有的葯物豐富了治病手段。

但是,當時西方西學是相對落後的。

那是西方西學也自覺地把自己的醫術作為針對中醫病症所進行的補充治療。

他們所使用的漢文概念大都直接取自中醫學。

如感冒、傷風等。

晚清進士唐容川,認為中醫比西醫高明,但西醫也有所長,「西醫初出,未盡周詳;中醫沿訛,率多差謬」,所以應該「不存疆域異同之見,但求折中歸於一是」,這是他著名的《中西匯通醫經精義》的基本主張。

甲午戰爭之後,中醫丁福保和海歸西醫顏福慶創辦的兩個醫學團體「中國醫學會」和「中華醫學會」。

那時,醫學會內部並不強分中西門戶,因為醫學會的宗旨是博採各種醫理,改良醫學。

丁福保主持的中國醫學會其章程中明確說:「研究中西醫葯學,交換知識,振興醫學。

」引進西醫的目的依然體現了改良主義的主張。

也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2、現在醫學的沖擊 辛亥革命後,再次重新制定政策,1912年,北洋 *** 在新頒布的學制及各類學校條例中,只提倡醫學專門學校,這針對的只是西醫,因為只有西醫有專科學校,而中醫是師徒傳習的。

因為條例中完全沒有涉及中醫,各地中醫以為,「是可忍,孰不可忍」。

揚州中西醫學研究會創始人袁桂生首先公開批評北洋 *** 的醫學教育政策,並指責清末民初兩次制訂學制都以日本體制為藍本,日本早在明治維新就已推行廢除中醫的政策,不列中醫的意圖無非是效法日本。

這就是近代醫史上的「教育系統漏列中醫案」。

此後,廢除中醫與捍衛中醫的問題一直存在至今。

可見,現代醫學沖擊中醫行為開始於政治家的治國方略。

在此背後,是西醫學不斷吸收現代科學成果,逐步發展成為現代醫學科學。

3、中西醫結合 新中國成立後, *** 主席提出中西醫結合的指示。

這從表面上看,依然是政治下的醫學發展。

背後的原因是,中醫學在現代醫學的不斷沖擊下,並沒有真正失去市場。

中醫學對眾多疾病的治療效果,成為其存在的療效基礎。

中醫學完整的體系,符合中國人的思維模式,這成為中醫學存在的文化基礎,或者說因為中醫文化的存在。

目前的中西醫結合,更主要的是表現在臨床上中西醫技術的同時獨立使用。

因此,聶文濤先生認為,這更多的是技術層面的結合,還為實現理論上的結合。

4、中醫現代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醫界眾多科技工作者都在嘗試用現代科學來理解中醫學。

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的院士們為此進行了長期的努力。

影響了一代學者。

比如上個世紀末,本世紀初,1996年,清華學界對中醫氣本質,經絡實質,陰陽,五行,藏象,中醫哲學觀等都有了新的全面整體創造性的認識和解說。

如,鄧宇等發現的:氣是流動著的『信息-能量-物質』的混合統一體;分形分維的經絡解剖結構;數理陰陽;中醫分形集:分形陰陽集-陰陽集的分形分維數,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維數;分形藏象五系統-暨心系統、肝系統、脾系統、肺系統、腎系統;中醫三個哲學觀-新提出的第三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論等。

編輯本段理論基礎 中醫具有深度的養生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養生觀。

中醫認為,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無時無刻不受天地的影響,就像魚在水中,水就是魚的全部,水的變化,一定會影響到魚,同樣的,天地的所有變化都會影響到人。

所以中醫養生強調天人一體,養生的方法隨著四時的氣候變化,寒熱溫涼,做適當的調整。

其二,陰陽平衡的健康觀。

陰陽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養生的目標就是求得身心陰陽的平衡。

什麼是陰呢?陰就是構成身體的物質基礎。

什麼是陽呢?陽就是能量,陰陽是相對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動的、發熱的、都屬於陽;凡是向下的、往裡的、發冷的、都屬於陰。

身體所以會生病是因為陰陽失去平衡,造成陽過盛或陰過盛,陰虛或陽虛,只要設法使太過的一方減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陰陽再次恢復原來的平衡,疾病自然就會消失於無形了。

所以,中醫養生高度強調陰陽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體觀。

中醫養生注重的是身心兩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體的鍛煉保養,更注意心靈的修煉調養,身體會影響心理,心理也會影響身體,兩者是一體的兩面,缺一不可。

養生的目的就是為了延長生命、預防衰老和擁有健康。

《黃帝內經》在開篇《上古天真論》首起問題就是關系功能衰退和壽命的問題:「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神農本草經》則不斷提出「不老」的概念。

聶文濤在《求索神農智慧》一書中指出:中醫學和中葯學的發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經驗積累,而是大量先哲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進行的探索。

《道德經》上曾經講到,那些善於養生的人們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傷害。

他們知道如何通過正確的飲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從而獲得健康,也會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長久。

當人們能夠遠離病痛,自然就能延緩衰老,延長壽命。

編輯本段因素 首先,中醫養生貴在養德,這是健康和長壽的最重要條件。

中醫養生歷來重視精神衛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書《黃帝內經》中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明確提出養生應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

道家也強調人應該善良,忠誠、富於愛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願意幫助他人的美德。

這些美德不但有益於自身更有益於社會。

而那些可以擁有這些美德的人則會更能體會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

養生的第二個關鍵因素就是進行有規律的運動。

生病的人需要運動,沒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過運動從而得以預防。

在運動的同時,達到強身健體,增強意志、促進消化循環,增強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點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

養生要求我們要培養健康的精神,穩定的情緒,這樣才能避免精神極端、心理波動,和情感不穩定。

根據中醫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 肺、恐傷腎的觀點,進一步說明情緒,精神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切對人體不利因素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緒。

人的精神狀態正常,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會增強,從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飲食也是養生的必備因素。

數千年以來,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認定是達到長壽的關鍵因素,不合理的飲食習慣責備認為是使健康出現問題的根源。

預防疾病也是養生的重要一環。

通過有規律的鍛煉,正確使用葯物,適當的進行食補,以及其他的有益於健康的活動,每個人都可達到強身健體,延緩衰老之目的。

希望我能夠幫到你! 呵呵~

閱讀全文

與中醫學講的養生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長壽理發 瀏覽:579
夢見父母姐弟孩子是什麼意思 瀏覽:588
滿歸林業局退休人員 瀏覽:417
去敬老院的心得體會1500字 瀏覽:477
滕州養老金多少錢 瀏覽:331
武漢養老院哪家比較好 瀏覽:719
稱沱小學長壽 瀏覽:453
父母語言暴力該怎麼調節自己 瀏覽:708
西安老年大學詳細地址 瀏覽:104
老人舌頭紅喝什麼葯 瀏覽:364
12歲被父母遺棄怎麼辦 瀏覽:397
上海查詢養老保險用什麼app 瀏覽:89
寺巷敬老院電話 瀏覽:799
機關養老金新老 瀏覽:615
參保21年個人賬戶63萬退休金多少 瀏覽:203
退休人員招聘信息順義 瀏覽:852
養生長壽之道 瀏覽:866
企業退休金一般有多少錢 瀏覽:200
退休人員工資待遇2018 瀏覽:377
四川綿陽養老院 瀏覽: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