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養生 > 養生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養生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1-31 22:00:35

A. 順時養生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順時養生是根據氣候時間變化防寒避暑,順從四季、時辰、氣候等特點調養身體,從而達到養生保健之目的。在古代,人們把一天分為12個時辰,這也是中醫說的五臟六腑以及經絡與十二時辰密切相關。
子時——睡覺保護陽氣
子時是23點到1點的時候,是膽經值班。此時為晝夜更替之時,陽氣虛弱,因此最好用睡覺來養護臟腑。
丑時——肝經造血時間
丑時是1點到3點的時候,是肝經值班。肝臟要解毒造血,就是在這個時候進行,所以不應熬夜。
寅時——號脈的最好時機
寅時是3點到5點的時候,是肺經值班。此時,天剛剛亮,這時候中醫號脈是最準的時候。這個時候往往是肺病患者最愛咳嗽的時間。
卯時——空腹喝水,排出毒素
卯時是5到7點鍾的時候,是大腸經值班。卯時起床後要喝一杯水,以利排便。
辰時——早餐營養要均衡
辰時是7點到9點的時候,是胃值班了。這個時候吃早飯最宜接納食物。
巳時——工作學習的第一個黃金時間
巳時是9到11點,是脾經值班。脾經是主消化的,要吸收營養。這個時候也大腦是最具活力的時候,是一天當中的第一黃金時間,是老人鍛煉身體的最好時候,是上班人最出效率的時候,也是學生效率最高的時候。
午時——睡好午覺養陽氣
午時是11點到13點的時候,是心經值班。心經值班的時候我們要吃午飯、睡午覺。體質陰虛的人午時只需休息半小時到一小時就能起到養陽護心的作用。
未時——保護血管多喝水
未時是13點到15點的時候,是小腸經值班。小腸經吸收食物里的營養送到了血液,這個時候必須要喝一杯水,用來稀釋血液。
申時——工作學習的第二個黃金時間
申時是15點到17點的時候,是膀胱經值班。膀胱經是一條通過腦部的經脈,在申時,氣血容易上輸於腦部,所以學習效率很高。
酉時——預防腎病的最佳時期
酉時是17點到19點,是腎經值班。此時再喝一杯水,可以清洗的腎和膀胱,以遠離腎結石、膀胱癌、腎炎等疾病。
戌時——工作學習的第三個黃金時間
戌時是19點到21點,是心包經值班。是一天當中的第三個黃金段,可以學習、可以散步鍛煉身體。
亥時——准備休息
亥時是21點到23點,是三焦經值班。三焦指連輟五臟六腑的那個網膜狀的區域。一般來說,人體心肺屬上焦,中間脾胃屬中焦,肝腎屬下焦。這時候都應該休息,所以23點前就一定要上床

順時養生是中醫養生中一條非常重要的原則。人體只有適應四季變化的規律,才能與環境保持協調平衡,從而達到祛病強身的目的。那麼大家在平日里應該要如何順時養生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中醫養生順時養生應該遵循的四大原則吧!
一、要做到「天人相應、道法自然」。
《秦問·上古天真論》中有記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忘作為。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百年,度百歲乃去。」因此,首先要做到生活有規律,不吸煙、少喝酒,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若是「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時間長了,健康肯定會受到影響。
二、「精神樂觀,積德行善」。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的概念。因此,提倡民眾用樂觀的心態、積極的態度去看待和解決問題。因為樂觀是一種開放的心態。孫樹椿說,人高興時身體會分泌內啡肽,它能使人心情愉快,性格變得樂觀、開朗,對身體健康非常有益。
三、生命在運動。
無論哪個年齡階段的人都應該增加散步的時間,若散步後身體能微微出汗,效果最好。正確的散步方式是,保持從容又清閑的心態,「左顧右盼,勝似閑庭散步」。另外,冬季氣候寒冷,應適當減少戶外運動的數量和時間。
四、「飲食有節、各取所需」。
《素問·六節臟象論》中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人的盲目主觀規定不符合客觀規律是不行的,當你想吃什麼東西的時候,就是你的身體缺乏這種東西,就應該攝入這些食物。「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飽、晚上要吃少」的養生觀點並不能適用於所有人,應該按照不同人群的生活習慣、工作情況而決定飲食的次數和數量。

B. 養生的基本原則是

養生的基本原則就是要保護好自己。多參加1些體育運動,早睡早起。注意葷素搭配的飲食,這些都是飲食的好習慣。這就是養生的基本原則。

C. 中醫養生的基本觀念和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中醫養生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食物養生:
老中醫的順口溜, 可做參照與踐行。
生梨潤肺化痰好, 蘋果止瀉營養高。
黃瓜減肥有成效, 抑制癌症獼猴桃。
番茄補血助容顏, 蓮藕除煩解酒妙。
橘子理氣好化痰, 韭菜補腎暖膝腰。
蘿卜消食除脹氣, 芹菜能治血壓高。
白菜利尿排毒素, 菜花常吃癌症少。
冬瓜消腫有利尿, 綠豆解毒療效高。
木耳搞癌散血淤, 山葯益腎浮腫消。
海帶含碘散淤結, 蘑菇抑制癌細胞。
胡椒驅寒兼除濕, 蔥辣姜湯治感冒。
魚蝦豬蹄補乳汁, 豬肝羊肝明目好。
益腎強腰吃核桃, 健腎補脾吃紅棗。
2、中醫養生基本觀念是「治未病」
中醫學從《黃帝內經》開始就把養生防病作為主導思想,講「上醫治未病」。「養生」最早見於《莊子•內篇》,所謂「生」,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保養、調養、補養、護養之意。「養生」的內涵,一是如何延長生命的時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質量。
3、中醫養生講究四時陰陽,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自然界的規律。人應該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比如,春天的時候,要有一種生發之氣,被發緩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張揚、太發散,萬物處於秘藏。中醫養生主張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中醫養生包括形神共養、協調陰陽、順應自然、飲食調養、謹慎起居、和調臟腑、通暢經絡、節欲保精、益氣調息、動靜適宜等一系列養生原則,而協調平衡是其核心思想。
4、房中養生:男女居室,人之大倫。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人道不可廢者。成年之男女,若長期沒有性生活,對身體也是不利的。但是也要防止另一個極端,這就是縱欲。《黃庭經》曰:「長生至慎房中急,何為死作令神泣?」這方面歷代養生家論述極多,毋用贅言。至於有的人淫樂成性,嗜欲無度,說什麼「寧可花下死,作鬼也風流」,那是咎由自取。漢代枚乘《七發》雲「明眸皓齒,命曰伐性之斧,如戲猛獸之爪牙」。呂純陽詩雲:「二八佳人體如酥,腰間代劍斬愚夫,雖然不見人頭落,暗裡教君髓骨枯。」這些決非聳人聽聞之語,而應永為警戒的。
5、氣功養生:學會吐納法: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里提出:「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唏、呵、噓、呬,皆出氣也。」吐氣的時候,不能把嘴張得太大,要無聲,長氣,吐完為止。吐氣的時候,根據每個字發音的不同,口型有輕微的變化,吐氣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氣出到最長。練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可以達到胎吸。胎兒在母親身體里,雖然沒有呼吸,但也有生命,這就是胎吸。練氣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來,去除一切雜念,進入狀態。按照方法做完氣之後,會發現滿口生津,古書稱「上池之水」,然後把津液咽下去。津液是一種重要的生命物質,不能隨便吐掉,應做到「津常咽」。

D. 養生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聯盟執行委員會主席周子認為:人的心態很重要,專家說管住自己的嘴,邁開自己的腿,很有道理。

E. 養生的四大基本原則,你了解過這些嗎

了解養生知識,淺談關於養生的四大基本原則

養生的基本原則:順應自然、形神兼具、動靜結合、調養脾腎

一、順應自然

人與自然息息相通,人類生活在自然環境中,大自然是人類生命的源泉,而自然界的各種變化,無論四時氣候,晝夜晨昏的交替,還是日月運行,地理環境的演變等,都是會直接或者間接第影響人體,產生相應的生理或者病理反映。人類必須掌握和了解自然環境的特點,順乎自然界的運動變化來進行護養調攝,與天地陰陽保持協調平衡,是人體內外環境處於和諧的狀態,這樣才有益於身心健康。

1、春夏季節,順應陽氣升發的趨勢,夜卧早起,多進行戶外運動,漫步於空氣清新質地,舒展身形,使陽氣更加充盛。

2、秋冬季節,氣候轉涼至寒,風氣勁疾,陰氣收斂,必須注意防寒保暖,適當調整作息時間,早卧玩起,以避肅殺寒涼之氣,使陰精潛藏於內,陽氣不致妄泄。

二、形神兼養

養神:主要是指攝養人體內臟,肢體,五環九竅及經氣血津液等。

調神:主要指調攝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等。

三、動靜結合

動:包括勞動和運動,運動可以增強人的體質,促進氣機通常,氣血調合,經絡通達,九竅和利,提高防禦病邪的能力。

靜:主要指保持精神上的清凈,還包括形體活動的相對安靜狀態。只有心靜方能神凝,神凝方能心定,如此神藏而不妄耗。

四、調養脾腎

腎:腎為先天之本,水火之宅,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是元氣,陰精的生發之源,生命活動的調節中心。腎中精氣陰陽盛衰,與人的生長發育以及衰老過程有著直接的關系。腎氣充足,則精神健旺,身體健康,壽命延長;腎氣衰少,則精神疲憊,體弱多病。

脾: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飲食中的精微物質必須依靠脾的吸收和傳輸,才能化生為氣血,營養與周身,維持個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

F. 養生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1)適應自然

人是自然界的生物之一,時刻都離不開自然環境,古代醫者通過長期生活和醫療實踐逐步認識到,人類生存於自然界之中,與自然環境有著密切關系。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種種必要條件。這些條件的異常變化一旦超出人體的適應能力,就會使人患病。《內經》把人與自然的關系稱方為「人與天地相應」。《素問》雲:「天復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這「天」和「地」代表的是自然界,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要依賴天地之氣而生存,都要受四時氣候變遷的制約。人也如此。比如春夏季,氣候溫熱,人體陽氣行於體表;秋冬季,氣候寒涼,人體陽氣內斂閉藏。由於人體能適應自然界的氣候變化,方能在生理上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活動,從而促進機體的成長和發育。祖國醫學認為,人體五臟的生理功能,和自然界的生、長、化、收、藏的自然規律,也是密切相關的。張景岳說:「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夏應脾而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可見人的生命活動,時時受著大自然的影響,因此,研究養生長壽之方,首先要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

所謂氣候變化對人體的影響,是指四時六氣而言。四時,就是春、夏、秋、冬,這四個季節的氣候特點是:春溫、夏熱、秋涼、冬寒。這四種不同的氣候,按其性質來分,可歸結為二類:溫與熱是一類,涼與寒是一類。用陰陽來說,前一類屬陽,後一類屬陰;亦即春夏為陽,秋冬為陰。四時變化是一切生物在其正常生命活動中所必經的過程,所以古人總結出一條規律就是生→長→化→收→藏。《素問》雲:「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說的就是這條規律的重要性。

寒熱溫涼,僅僅是四季氣候的簡單變化。其實自然界中還存在著其他各種復雜的氣候變化,古人通過長期觀察,又歸納出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變化因素,或稱「六氣」。當這六種氣候變化因素處於正常狀態時,就為生物的生長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例如春三月溫暖、多風,夏三月由暖而熱、多暑濕等,這都是在某一固定時期出現的氣候變化。但這種變化要有一定的限度,既不太過,亦無不及。一切生物都能適應四時的轉移和六氣的變化而發展成長,這是一種正常的規律。

一切事物有常必有變,有順必有逆。氣候變化也不例外。一般來說,反常的氣候變化會給生物帶來不利的影響。所謂反常變化,是指氣候的太過和不及而言。比如,春天已到,氣候應溫而反寒,秋天已到,氣候應涼而反熱,這是不及;夏天應熱而反涼,冬天應寒而反溫,這是太過。太過與不及都是反常氣候。上述的六氣——風、寒、暑、濕、燥、火,——處於反常氣候中就會對一切生物的生長發展不利,所以中醫又把反常氣候中的「六氣」稱為「六淫」。

除了天時變化外,地土方宜也是對人體有影響的,中國人口眾多,土地廣闊,因此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水土環境,人民也有不同的生活習性。比如西北地區,氣候寒冷,地高多燥;東南地區,氣候溫和,地卑多濕。由於自然環境的差異,人體的生理變化,也有顯著的不同。由此不難理解,「人與天地相應」的理論在祖國醫學領域里已成為中醫整個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攝生預防,其特點之一,就是認識到人類的生存,與氣候變化、存在有密切關系。因此,人的生活起居和思想活動,都應隨時適應四時生、長、化、收、藏的規律,以保持內外協調,做到養生、養長、養收、養藏。這種攝生防病的思想,就是建立在人與自然為統一整體的思想基礎之上的。

(2)協調陰陽

祖國醫學認為,世界萬事萬物都具有既對立又統一的陰與陽兩個屬性。例如天為陽,地為陰;晝為陽,夜為陰;男為陽,女為陰;氣為陽,味為陰等等,陰與陽是同時存在的。如果有陰無陽,或有陽無陰,勢必造成「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則一切都歸於靜止寂滅了。

陰陽的關系,並不是靜止不變,而是相互頡頏,相互作用,不斷出現此消彼長、此進彼退的運動變化過程。正常情況下,由於陰陽之間相互制約,因此雙方都不會偏盛偏衰。由於陽得陰濟,就不致過分偏亢;陰得陽和,也不致過分衰沉,所以陰陽雖有消長變化,卻又不會越出一定常度,總是維持在相對平衡的狀態中。比如,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四時遞變,就是陰陽消長的一種形式。同樣,人體在進行各種機能活動的時候,必然會消耗一定數量的體液或營養,這就是陽長陰消的過程;在化生各營養成分時,又必須消耗一定能量,這就是陰長陽消的過程。顯而易見,這種消長變化,正是推動人體不斷發展變化的必要條件,同時又是維持人體生理平衡的必然過程。

人與自然密切相關,人體內的陰陽,往往會受到自然界的影響而起變化,因此要保持體內的陰陽平衡,必須做到與自然界的陰陽變化相適應。《素問》中說:「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又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所有這些都說明適應自然界的陰陽變化,維持內外環境的統一,不使陰陽偏盛偏衰,是養生防病的關鍵問題。如果不善養生,不能適應四時陰陽的變易,那就會破壞陰陽的平衡,容易受外邪的侵襲,終而生病,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內經》明確指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此外,除了陰陽四時的外部因素可以影響人體陰陽的變化外,人體內在因素,同樣會導致人體陰陽的不平衡而引起病變。《內經》中說:「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就是一個例子。也就是說,要保持人體陰陽的平衡,還必須注意調節情志方面的活動。

(3)形神合一

「形神合一」學說,是中醫心理攝生的理論依據。中醫學將各種心理活動統稱為「神」。認為神的活動是人體臟腑活動的表現,也就是說,把五臟看成是精神所賴以產生的器官。《內經》中說:「形者神之質」,「無形則神無以生」;又說:「五臟: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舍也,邪弗能容之,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屍五臟主藏精氣、血液、津液,是人體生命的核心,而人的精神產生於精氣津血,所以五臟與精神活動密切相關。五臟氣血充盛則精神正常,形神統一,精神聰慧。《內經》中說:「血氣已和,營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人之氣血精神者,所以奉於生而周於性命者也」。反之,五臟氣血虧虛則精神疲憊,神志恍惚,甚至死亡。《靈樞》中說:「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這里所說「神氣皆去」不見得專指百歲老人,任何年齡組的人,如果不注意調養,傷害了五臟的藏精功能,久而久之,都會招致同樣後果。

祖國醫學的形神觀,在認識神對形體的依賴關系的同時,還認識到神對物質的反作用;認為精神對臟腑氣血有統攝和主宰作用,人的心理活動制約著人的生理活動,這是祖國醫學形神觀的特點之一。神對形體活動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神能協調臟腑、氣血、陰陽,維持人體內環境的平衡;二是神能調節臟腑陰陽,使之主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緩沖由外部因素而引起的情志刺激,從而維持人體與外環境的平衡。所以《內經》特別重視養神的重要性,認為「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總之,神依附於形體,無形則神無法存在;而精神反過來又能主宰和支配形體的一切活動,沒有神的形體無異行屍走肉。因此,祖國醫學在養生方面特別重視心理攝生,即通過人的自覺的心理修養,注意心理衛生,達到心理健康,利用積極的心理活動去影響生理活動,以達到神形共旺,身心同健,以終其天年,歷百歲而不衰。這一點也得到現代醫學的重視。比如,英格蘭普通感冒研究小組的研究人員,為健康的自願受試者做了心理方面的測試。把受試者的心理壓力分成等級,然後向體內注射感冒病毒。結果,心理壓力大的一組及性格內向的一組比心理壓力小的一組及外向性格的一組患病的程度嚴重。這說明心理不平衡和性格內向的人,經不住感冒病毒的打擊。這也充分說明心理衛生,在維持人體內外環境平衡方面的重要性。

神與精氣、津液、血存在著內在關系。精、氣、神三者,古人稱為三寶。精是後天水谷之精微所化生的物質,是人體各種活動的物質基礎;氣是由精而化生,是產生機體一切生理功能的主要物質;神是精氣共同作用的表現,是人體一切生理心理活動的概括。由此可見,它們三者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氣產生於精,精的化生又有賴於氣,精氣共同作用而形成神。因此,精氣充足的人,神一定也很旺。反之,神不旺盛的人,其精氣必然不足。如過度耗損了精,便會減弱了氣的產生;過度耗傷了氣,也會降低了精的產生和化生,精損氣虧就會使神表現出不足。反之,如因精神活動過度損傷了神,神有不足也會影響精與氣的生理功能,使人形體衰弱。這就是精氣神三者在人體中的辨證關系,也即形神合一觀。

津液、血也都來源於水谷之精微,中醫常提到精、氣、津、液、血、脈等名稱,實際上它們不但同源,而且是相互資生,相互作用。所以當津液耗損時,氣血也同樣虧虛;而氣血的不足,也會導致津液的虧損。《內經》里說的「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就是這個道理。因為汗為津液所化生,津液不足的自然少汗或無汗;反之,汗出太多,也會損傷津液。因此,保持津血的正常生理功能,也就是養神。

(4)預防疾病

未病先防的思想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理論之一。《內經》雲:「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不亦晚乎?!」這說明早在兩千年前的戰國時期人們對治病以預防為主的戰略思想就有了深刻認識;西漢《淮南子》中也提到:「良醫者常治無病之病,故無病。」古代對預防醫學評價很高,有句名言說:「上工治未病」,就是把善於防病的醫生看成一流醫生。在預防醫學的影響下數千年來我國人民普遍養成許多良好的衛生習慣。

相傳笤帚、簸箕的發明者生於夏朝。傳說雖不足信,但「帚」字見於甲骨文確是事實。陝西出土的商周青銅器上就有「子持帚作灑掃形」銘文,說明當時就已用掃帚掃塵了。《禮記》中有「凡內外,雞初鳴……灑掃室堂及庭」的記事,說明兩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已沿用合乎衛生學要求的濕式掃塵法了。

我們祖先十分重視個人衛生,甲骨文中就有「沐浴」二字。「沐」字形如散發洗面,「浴」字狀似人在盆中洗澡。我國古代文物中有一種叫「虢季子白盤」的,就是現存最古的浴器,距今已有兩千六百多年了。大約從宋朝開始我國就有了城市浴室設施和專業理發師。古人早就認識到隨地吐痰是壞習慣,唐孫思邈曾明確指出「常習不唾地」。他在所著《千金方》中還提到口腔衛生,說:「凡食畢漱口數過;令人固齒。」植毛牙刷發明於公元七世紀的遼代,較西方早600多年。元朝《飲膳正要》中還說:「凡清旦刷牙,不如夜刷牙,齒疾不生。」我們應當繼承和發揚古人留下的這些良好的衛生傳統。

古人對飲食衛生非常重視,據《周禮》記載,周朝就有專管飲食衛生和營養的「食醫」,《論語》中特別指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魚餒而肉敗不食,沽酒市脯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千金方》更明確指出:「勿食生肉傷胃,一切肉惟須煮爛。」人以胃氣為本,並借水谷之精氣而生長,如果飲食不加節制,縱情口腹,脾胃受傷,便影響運化功能,產生疾病。過食厚味會生濕、生熱、生痰;過食不潔食物,可得腹瀉痢疾。過食生冷,腸胃陽氣受損,會引起腹痛、腹脹。我國自漢代起就提倡喝開水,至晉代更養成了飲茶習慣。公元前二世紀我們祖先為保護水源,以防污染,就已經開始「鑿井而飲」了。這些習慣無不有助於防止腸道傳染病的發生。

我國古代也很重視環境衛生。早在戰國時代就已經有了陶質陰溝,考古工作者從當時燕國下都所在地(今河北省易縣)掘出的陰溝管從構造上看具有相當高的水平。甲骨文表明我國商朝就有清掃垃圾的勞務,南宋時的臨安(杭州)每天還有清掃工維持清潔衛生。漢代的「都廁」則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廁所。

勞動是人類的本能,是生活組成的重要部分,體育鍛煉也是來源於勞動。早在原始時代,就出現體育活動的萌芽。夏商周時代頻繁的戰爭推進了體育事業的發展,推廣了軍事上的騎術與騎射等。春秋戰國時期的游水、操舟、投石、擊劍、拳術,秦漢三國時期的導引、吐納,華佗五禽戲以及民間流行的鞦韆、投壺、象棋等,都是體育鍛煉防病的好手段。古語說:「戶樞不蠹,流水不腐」,華佗弟子吳普堅持五禽之戲而活了90多歲。現在的「八段錦」、「太極拳」就是從「五禽戲」演變而來。只要堅持體育活動,就可暢通血脈,有利於健康,但是,過猶不及,如運動過度,勞倦太甚,反倒對健康不利。《內經》指出:「久視傷血,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勞則氣耗」。這些都說明勞力過度,會耗傷人體氣血和筋骨,而致疾病。

此外,「節房室」也是古人養生的重要內容之一。所謂「節房室」,是指色慾不宜過度。祖國醫學認為,色慾過度,會損傷腎中所藏的真氣,《內經》說:「若入房過度,……則傷腎。」人體以腎為藏精之所,是先天之根本。若精氣充沛,身強力壯,內則五臟調和,外則肌膚潤澤,容顏光彩,耳目聰明。如果一味縱欲貪色,則腎陰、腎陽因此虧損,形成精氣不足,身弱體衰,容易受病邪侵襲,長期難愈,甚至早夭。泱泱中華,歷史悠久,養生之道,源遠流長。

G. 運動養生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

很多朋友在空閑時間選擇了運動,他們知道生命在於運動,這是一種既經濟而又有實際效果的養生方法,正確的運動方法讓養生事半功倍,可在運動養生過程中要堅持五大原則。

第一條協調統一,形神兼煉

運動養生,並非指要持久不停地運動,而要有張有弛、有勞有逸,才能達到養生的目的。緊張有力的運動,要與放鬆、調息等休息運動相交替;長時間運動,一定要注意適當地休息,否則會影響工作效率,導致精神疲憊,甚至影響養生健身。

第五條持之以恆,堅持不懈

鍛煉身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注意經常堅持不能間斷。名醫華佗那句「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一方面指出了「動則不衰」的道理,另一方面也強調了經常、不間斷鍛煉的重要性。因此,只有持之以恆、堅持不懈進行適當的運動,才能收到養生健身的功效。

為了我們的身體健康,戒煙少酒多運動,早睡早起精神好。一日三不可少,心態平衡也重要。以上本文講解的五大運動大家一定要了解哦。

‍‍
閱讀全文

與養生的基本原則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見父母視頻發朋友圈說什麼 瀏覽:177
洛基亞老人機如何開機 瀏覽:97
江蘇無錫江陰市什麼頭養老院 瀏覽:144
黑龍江省退休人員卸寒津貼45元 瀏覽:244
2016不能補交養老保險 瀏覽:492
我省養老金上調青島多少 瀏覽:494
主任醫生退休工資 瀏覽:332
父母心疼孩子有哪些表現 瀏覽:751
養老機構醫療服務規范 瀏覽:53
手掌看長壽怎麼看 瀏覽:766
父母為什麼白天不讓我睡覺 瀏覽:396
養老保障有什麼難題 瀏覽:668
為什麼對父母有無盡的恨 瀏覽:315
老年人喝什麼油最好 瀏覽:533
河北河間農村老人養老金是多少 瀏覽:735
給老人的紅包一般多少錢 瀏覽:776
幼兒園重陽節活動老師致辭 瀏覽:77
父母做好自己發朋友圈怎麼說 瀏覽:859
孝敬親老古詩 瀏覽:986
工人退休金誰發 瀏覽: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