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朝的皇帝為什麼都不能長壽
明代十六帝,除去、成祖逾越六十周歲,其他均不短壽。嘉靖抵達六十虛歲,萬曆抵達五十八虛歲,已經算此中較好的,其他天子大多在四十歲附近去世。最短壽的天啟,只需二十三虛歲,正德也只需三十一虛歲。中國現代壽命大多不長,但雲雲短壽也實屬少見。明清官員逾越六七十歲的,一抓就是一大把,明代內閣官員入閣的時分基本在五十歲以上,首輔經常年過七十。清代後期除去順治因天花去世,其他天子大多較短壽。為何明代天子早死?
明代天子身材本質遍及欠好,或許是招致早逝的啟事。成化不到30歲,就感喟「老將至」;孝宗即位前身材就欠好(或許是後天缺少);嘉靖、隆慶、萬曆三代的身材都欠好,以是招致蝸居深宮不出;泰昌、天啟的身材更是差到頂點。奇特的是,同樣是朱家子孫,零碎的藩王卻大多很短壽。出自的親王、郡王,活到七八十歲的很罕見,有的以致生養上百個兒子,可見明代皇室並不是生成身材欠好。
問題在於,成祖朱棣或許傳下了某些遺傳疾病,招致永樂一系子孫遍及身材欠好。我們來看看永樂一系留下的子孫數目和此中成年的人數,便可略知一二:
永樂有兩個封為藩王,一人因造反被除國。
洪熙有九個兒子被封為藩王,此中一人短壽,為追封;有四個藩王沒有留下子嗣而除國;只需四個藩王傳了下去。短壽和無子而終的比例逾越一半(無子者大多年事較輕即去世)。
宣德有七個兒子被封為藩王,此中三人因為無子而被除國,靠近一半。
正統(天順)只需一個成年的兒子,即成化。
景泰的兒子,包含太子,全盤未成年而短壽。
成化有十個兒子被封為藩王,此中六人因為無子而被除國,抵達一半。固然,此中一人是地動而死,並不是自然滅亡;其他都是病死。沒有子嗣就因病去世的抵達一半。
弘治只需一個成年的兒子,即厥後的正德。
嘉靖有六個兒子被封為藩王,此中四人短壽,為追封,還有一人被追封太子;兩個成年的藩王,有一個在嘉靖去世之前即病死,無子國除。嘉靖在位四十五年,卻只留下隆慶一支後世。
隆慶只需一個兒子被封為藩王,而且傳承了下去。
請留神,從弘治末尾,明代皇室大批(嫡派)人丁極度稠密,弘治只需一子,正德無子而終招致嫡派隔斷,嘉靖死後只需一子,隆慶也只需兩子!假定萬曆在成年之前,那末皇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將是他唯一的弟弟潞王,第二順位繼承人將是成化的後世益王,與皇室的血緣已經相隔四代,屬於相稱疏遠的干係。正德、嘉靖、隆慶的後宮生存都很一般,以致可以說豐盛多彩,卻要末生不出兒子,要末生出兒子紛紛短壽,真是不太一般。
2. 古代皇帝吃得好用得好,為何不長壽
在古時候所有男人的夢想都只有一個,那邊是做皇帝。做了皇帝這天下都是自己的,而且這天下數不盡的美女自己可以隨便的挑,每天都是王公大臣們三拜九叩來迎接自己,可以說這樣的日子好不風光。實際上做皇帝真的有那麼好好嗎?其實不然,皇帝這個職位可以說相當難做的,而且大多數都不一定有好下場,這些都是有歷史依據的。根據專家的統計,在封建社會時期的皇帝們壽命都非常的短,而且大多數皇帝都是身染疾病。據正史所記載,出生年月日和去世年月日都有所記載的皇帝一共有兩百人,在這兩百個皇帝里,他們平均的壽命大概只有三十八九歲。
說實話做皇帝是一件不難的事情,只要有純正的皇室血統就可以了,但是難就難在如何治理好國家。古代皇帝那麼多,但是真正有成就的卻是那麼的少,歷史中好幾百位皇帝大多都是一個過客而已,真正能讓人記住的還是那些大有作為的君王。
3. 為什麼明朝的皇帝基本壽命都不長
並不是明朝皇帝基本壽命都不長,歷史上每個王朝都是如此,歷史之中長壽皇帝也只有區區數人而已。自秦始皇滅六國自稱皇帝到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退位大約一共559位,死後被追封皇帝有73位,當然這個數據把不是大一統王朝的皇帝也算入其中,可是他們的平均壽命只有區區44個寒暑。明朝皇帝相對而言在歷史上的壽命要低於其他王朝的皇帝,其中只有朱元璋和朱棣超過了花甲之齡,其他皇帝基本上都低於歷史帝王的平均壽命,個人認為明朝皇帝壽命短有幾個原因造成的。
通過以上我們除了可以知道古代皇帝壽命不長的原因之外,我們更能知道一個人想要長壽首先不要給自己太多的壓力,不要讓自己太過辛苦,勞逸結合養成良好的習慣並經常鍛煉身體才是長壽之道。
4. 為什麼歷朝歷代的皇帝大多都不長壽呢
在談及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說說權力這個問題,說書人在年輕的時候打工,被領導呼來喝去的時候,也沒嘗到過權力的味道,所以對一些歷史上那些朝代的權力之爭也不過是當作了一件很平凡的事情,不就是爭著當大統領嘛,但是直到後來,說書人成立自己的小工作室之後,手下的員工對自己客客氣氣,端茶倒水的,倒是很享受其中的那一點一滴,而後身邊的人,對你的笑臉也逐漸增多之後,你會發現,原來權力光輝下的那一個位置,會讓你的心態逐漸的變化,甚至最後變成了曾經厭惡的那種人,這就是權力的魅力。
總結:其實古代的皇帝短命,只是一種片面的說法,在我看來,甚至要比民間百姓都長壽,只是他們有耀眼的一面,人們關心的多一點罷了。
5. 古代皇帝為何都不長壽是因為嬪妃太多嗎
有一定的關系,畢竟有不少皇帝都是死於縱欲過度。
回歸正題當然也不完全是了,畢竟有的勤勉的統治者一天到晚,也是不停的批改奏摺,開各種會議,經常熬夜不午休也會容易猝死的。
6. 從皇帝命到皇帝短命,為何皇帝多不長壽呢
歷朝歷代皇帝不長壽原因
(1)皇帝壓力大,精神長時間高度緊張導致的心力交瘁影響壽命。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眾所周知,我國幅員遼闊,而封建王朝權力又高度集中於君主一人之手,天下大大小小的國計民生、內政外交等事情都要經過皇帝的手後才去辦理,這一累積下來便是繁重的奏摺任務,為了趕工完成任務,我們的秦始皇每天強迫自己看完120斤竹簡才休息;雍正皇帝也每天早上4點就起床,晚上12點才睡覺,每天只睡4個小時或者更少,一年之中只有過年當天和自己生日那天才各放假一天,不得不說,他們的工作負荷與工作壓力確實是異常巨大的!
武則天影視形象
總結:養尊處優的皇帝享受著至高無上的權勢,他們號稱「萬歲爺」並時常幻想能長生不老,終究因為皇帝命、服食丹葯、近親結婚等五大人禍而致使有些皇帝短命,不免令人唏噓!而且,除此以外,影響皇帝壽命的原因還有古代科技不發達、醫療水平不高,皇帝飲食、作息不規律等諸多因素;所以說,世人皆羨皇帝命,卻不知皇帝盡短命,一得一失,好似因果,畢竟有些東西強求不得,大概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吧!
7. 為什麼古代的皇帝都不怎麼長壽的
1:古代科技水平低,醫療、衛生條件差。人均壽命本來就很低。即使是皇帝也要受他所在的時代的條件限制。比如康熙得天花差點死點,在現在人眼裡天花算是威脅嗎?
3:做皇帝壓力大,累。做皇帝是壓力最大的工作,一個人要對全國人負責,要維護統治。打造自己在史書中的地位,各種勾心鬥角。全國軍國大事都要裁決,攤上個太平盛世還好點,要是天下有事,比如崇禎,勞累半輩子還得上吊。
2:風險大:各種宮廷陰謀、政變啥的。那麼多人在盯著皇帝的位子,一不留神就掛了。
4:縱欲,就像樓主說的,一個正常男人,擁有無限量極品美女,全國美女任君採摘……
不過做皇帝也有最好的養生條件,有最好的醫生服侍、吃最好的補品。所以也不乏長壽的。
比如漢武帝七十歲、康熙六十九歲,在當時算長壽的。
8. 為什麼歷朝歷代的皇帝大多都不長壽
縱觀中國封建2000多年,從秦始皇開始到末代皇帝溥儀,封建王朝的皇帝總數為494人,通過這494人,你會發現,皇帝其實是一個最不長壽的“職業”,最長壽的皇帝要求清高宗了,也就是咱們熟悉的乾隆皇帝,活了89歲,也算是高壽了,然而皇帝大多數都不長壽,能活到75歲的就很少,皇帝大多都不長壽,主要原因:
1.皇帝的作息時間不規律
3.非正常死亡
還有一個主要原因,使皇帝大多都不長壽,那就是大部分皇帝不能壽終正寢,而是死於非命,皇位只有一個,人人都想當皇帝,就出現了篡位、爭奪皇位、謀殺,大家熟悉的“李世民玄武門政變”、“康熙皇帝九子多嫡”、“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等等,這在歷史上見怪不怪,據統計272個皇帝非正常死亡。
可見當皇帝,存在很大的風險性,不像正常人壽終正寢,皇帝面臨的國家大小事務、也面臨著後宮佳麗三千,還有很多不安定的因素。諸多的因素加在一起,就導致了皇帝不長壽。
9. 為什麼歷史上的皇帝沒有長壽的
自嬴政自稱「始皇帝」開始,皇帝便成了中國專制等級社會中最高統治者獨有的尊稱。但養尊處優的皇帝,真的都能長壽嗎?
根據《中國帝王皇後親王公主世系錄》中記錄的中國皇帝壽命列表,統計發現,自秦始皇嬴政到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302位皇帝平均壽命僅有40歲,其中257位皇帝的壽命不超過60歲。
除去醫療條件等客觀原因,皇帝的壽命短,也多與生活習性有關。
舉天下以奉一人
飲食無度,肥胖導致慢性病高發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古代帝王們擁有著當時最好的物質生活條件,養尊處優,飲食肥甘厚味,往往易患「膏粱之疾」。
宋明帝劉彧(yù)即位時,年僅27歲,正值生理黃金期。然而,由於身體過於肥胖,錦衣玉食之下,身體狀況也是一日不如一日。據《宋書》記載,即位後的劉彧不再勵精圖治,過上了驕奢淫逸的生活,貪吃多睡,且經常暴飲暴食。吃用蜂蜜腌制的鱁(魚鰾﹑魚腸用鹽或蜜漬成的醬),一次可以吃幾升;吃烤豬肉,一次能吃兩百塊。食量大得驚人。《宋書》還記載,劉彧甚至因為肥胖失去了生育能力。
即便病倒,劉彧食量依然不減,重病在身依然能一口氣吃下好幾升食物。《南齊書·良政傳·虞願》記載:帝素能食,尤好逐夷,以銀缽盛蜜漬之,一食數缽」,最後一次吃得最多,吃到嗓子眼,立刻就要斷氣,僕人給飲下數升酢酒緩解症狀,但腹脹更加厲害,他依然不停地吃糟汁(米酒),一頓三升。結果沒多久離世,年僅34歲。
清太宗皇太極也是一個體型肥胖的皇帝。據《清史稿》記載:大清國第一帝皇太極中年發福,長得很胖,身體笨重,行動遲緩。朝鮮史書《李朝實錄》說,皇太極過於肥胖導致中風、高血壓等病症,猝然駕崩。
《皇帝內經》指出:「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 由於肥甘食物膽固醇含量高,易使動脈粥樣硬化而發生心、腦血管疾病、肥胖症等。
健康時報記者統計,在300餘位皇帝中,其中病亡者有208人,其中導致死亡的疾病中,心、腦血管疾病是高發疾病之一。兩宋尤其是北宋皇帝的死亡原因大多是高血壓引發的腦血管疾病。北宋九位皇帝中——真宗、仁宗、英宗、神宗都患有腦血管疾病。
除了古代帝王,隨著如今生活條件的改善,肥胖致病越來越成為尋常百姓家不容忽視的問題。全球營養改善聯盟(GAIN)發布的最新《全球營養不良狀況報告》顯示,中國有超3億人屬於超重和肥胖人群,居世界首位。
以一人而率天下
日夜操勞易患精神類疾病
康熙皇帝曾在遺詔中解釋過為什麼歷代皇帝短壽:自古帝王多享年不永,皇帝面對政務之煩,使人不勝其勞。當了皇帝,就沒有退路,不能退休。
在享受「萬人之上」的待遇同時,皇帝也承受著巨大的身心壓力,也增加了精神疾患等的易患性。根據二十四史本紀部分中,各朝代皇帝傳記中記載,有近四分之一的皇帝有人格異常甚至精神分裂的症狀。
明光宗朱由檢在位期間,面臨內憂外患,朝政動盪不安。每天睡眠時間不到兩個小時,不到二十歲就頭發盡白,眼角布滿了魚尾紋。
《明史·本紀第二十四》記載,朱由檢在位十七年間,內宮從未聽過管弦之聲,公雞還未打鳴,就開始伏案疾書,批閱文件。
不過,1644年4月,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後,年僅35歲的朱由檢無法面對亡國的現實,自殺身亡。
北魏道武帝拓跋圭患的似為躁鬱症。拓跋珪早期南征北戰,戰功赫赫,但是在建立北魏之後,卻陷入兩難境地,中原地區大量保留著蒙古的風俗,不能像漢族皇帝一樣輕易駕馭政權,處處受人制約,皇位也不斷受到威脅。
據《魏書·太祖紀》記載,災變屢現,憂懣不安,或數日不食,或不寢達旦。追計平生成敗得失,獨語不止。疑群臣左右皆不可信,歸咎群下,喜怒無常。
說的就是,拓跋圭經常幾天不吃飯、整晚不睡覺,一直去思考自己平生的成敗得失,有時候會自言自語一個晚上。對於身邊的大臣,拓跋圭也都充滿了不信任,見到大臣臉色有異,或言辭失措,就大叫而起。在精神疾病長期困擾之下,拓跋圭於39歲離世。
壓力導致的精神類疾病,如今也並不鮮見。2017年5月,原國家衛生計生委公布一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精神心理疾病患病率高達17.5%,總體呈現上升趨勢。
嗜酒沉醉 逐美貪色
不良生活習慣影響壽命
盡管造成這些帝王早死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一條,無疑跟生活習慣太壞有關。酒,滿足皇帝們在禮儀、社交與聯絡臣下感情的需要。然而,過量飲酒也是導致皇帝身體疾病乃至身亡的因素之一。
據《北齊書》記載,北齊文宣帝高洋,「沉酗既久,彌以狂惑」,「暨於末年,不能進食,唯數飲酒,曲櫱成災,因而致斃」。 高洋長期酗酒,後來甚至不吃飯只喝酒,導致死亡。高洋離世時,年僅31歲。
元太宗窩闊台也可能是急性酒精中毒致死。根據《元史》記載,十三年十一月,窩闊台出門狩獵返回時,「帝歡飲,極夜乃罷,辛卯遲明,帝崩於行殿」。大量飲酒,酒中的乙醇等有毒物質在體內迅速的蓄積,抑制大腦呼吸中樞,導致呼吸衰竭或急性腦血管疾病而亡。
白天狂飲大醉讓酒精的毒害深入骨髓,夜晚縱欲以耗損精血元氣。東漢末年哲學家、文學家仲長統撰著《昌言》一書中,「那些帝王將相及其貴族子弟,無不宮妃數千,妻妾成群,生活極度奢靡。他們整天飽食肥甘,嗜酒沉醉,逐美貪色,縱欲無度。其結果弄得一個個體弱多病,夭折短命」。
仲長統指出,這些人大多在尚未成年之時就已早婚早育,使其子女更加柔弱多病。這種體質低劣的孩子再度重復其父輩那種荒淫放縱的生活方式,誰也無法避免重蹈覆轍,於是病弱者代代相傳,個個都很短命,乃至形成惡性循環。
以東漢時期的帝王壽命為例,整個東漢時期總共有14個皇帝,除了5個死於幼兒或少年時期的不計以外,在9個成年皇帝中,活到40歲以上的僅有3人,其他6人都是英年早逝的短命者。
湖南中醫葯大學教授周貽謀表示,如今,很多人在發家致富之後,便嗜好美色,生活放縱,有的青少年亦染上不良的生活習慣,致使其身心健康不斷受到損傷,甚或招致其重病或減損壽命。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王隴德教授曾指出,國民要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與行為,必須進行一場涉及面廣、內涵深刻,甚至是脫胎換骨的膳食、行為革命。
「長生葯」不治病反致命
神醫、神葯不可信
葯物中毒是皇帝們常見的疾病之一,在病亡的208位皇帝中,中毒位於死因之首。自秦漢時期,許多帝王為追求長生,希望通過服食丹葯達到長壽的願望。但不乏因服食丹葯中毒甚至喪命的帝王。
皇帝迷信神效「丹葯」的起因,多為聽信方士之言,而這些丹葯中,常有危害身體成分。
東晉哀帝司馬丕迷戀服食丹葯,希望能夠長生不老,漸漸有了依賴。興寧二年(公元前364年)三月,司馬丕一次性服食了過量丹葯,身體出現了中毒反應,由於葯物毒性發作,身體機能出現嚴重受損,一年後離世,年僅25歲。據《晉書》記載,東晉哀帝司馬丕,「雅好黃老,斷轂,餌葯以求生,服食過多。遂中毒,不識萬機」。
雖有司馬丕的前車之鑒,還有很多皇帝為治病養生而服用丹葯。以唐朝為例,據《歷史研究》期刊「試釋唐代諸帝多餌丹葯之謎」一文,在唐朝21位皇帝當中,至少有11位皇帝迷戀丹葯,其中唐太宗、唐穆宗、唐武宗都是所謂「長生葯」,中毒導致不治身亡。
明清皇帝也有不少皇帝熱衷於服食丹葯,其原因除了追求更長的壽命,還有治療疾病。明成祖朱棣因為風濕,服食「靈濟宮符葯」,由於葯性多熱,服用之後多暴怒,導致失音。清世宗也由於痴迷丹葯導致身亡。
宣稱包治百病、治癒癌症、甚至起死回生……如今,類似保健品冒充「萬能神葯」的廣告隨處可見,讓不少老人深受其害。
自稱「蒙醫後人」的劉洪斌,自稱「清宮御酒」的保健品酒、添加違禁品的「清宮丸」等,這些打著皇家、御用的旗號常常能吸引一大批消費者。以清宮御酒為例,日前深圳警方就破獲一起近千萬元的非法保健酒案,該酒涉嫌違法添加西地那非等化學物質,長期服用對人體具有一定危害,對患有心血管系統疾病、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的身體危害極大,嚴重者可致
心肌梗死。
養生四訣 十常四勿
80歲長壽皇帝的長壽經
健康時報記者統計發現,中國歷代皇帝中80歲以上的鳳毛麟角,清朝乾隆(89歲)、南北朝梁武帝蕭衍(85歲)、唐朝女皇帝武則天(82歲)、宋高宗趙構(81歲)。
乾隆是歷代皇帝中壽命最長的一位,年近90依然身體健壯、神智清醒。他曾總結出養生四訣:吐納肺腑,活動筋骨,十常四勿,適時進補。早上不睡懶覺,黎明即起,到戶外作呼吸運動。進補時應隨季書變化,年齡大小和健康狀況而異。
「十常四勿」是乾隆帝日常堅持的保健動作,也即:齒常叩,津常咽、耳常彈,鼻常揉,睛常轉,面常搓,發常梳,足常摩,腹常旋,肛常提;食勿言,卧勿語,飲勿醉,色勿迷。
具體而言:運動強健體魄,乾隆自幼習騎射、直到80歲高齡依然去狩獵;旅遊調節心境,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一生中曾六下江南、三上五台山;讀書修身養性,一生作文1300多篇,寫詩4萬余首;起居飲食有規律,膳食以新鮮蔬菜為主,少吃肉類,且從不過飽,不好抽煙。
梁武帝蕭衍則認為酒為「惡本」,他曾寫《斷酒肉文》一文,酒者是何臭氣,水谷失其正性,成此別氣,眾生以罪業因緣,故受此惡觸,立誓「永斷酒肉」,這被認為是蕭衍高壽的原因之一。
談及宋高宗趙構長壽,學者普遍認為是因其良好心態。明代學者龍遵在其養生學專著《食色紳言》中提到,高宗長壽,是因為先天稟賦和後天寡慾。趙構精通醫術和養生,曾親筆寫下《養生論卷》一書,講究清虛靜泰,少私寡慾。在歷經國破家亡、母親被俘等一系列變故後仍鎮定自若,56歲的宋高宗趙構以「倦勤」,想多休養為由退位,在山水湖色的滋潤中,悠哉之極,樂享人生之道,活到八十一歲高齡。
由此可見,其長壽的共同特點,在於深諳養生之道。這與世界衛生組織指明的健康方法不謀而合: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
或許,這正是我們獲得長壽的最優解。
參考文獻:
①柏楊:《中國帝王皇後親王公主世系錄》,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②房玄齡:《晉書》,中華書局,1972年
③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56年
④趙翼:《新舊唐書·唐諸帝多餌丹葯》,中華書局,1984年
⑤宋濂等:《元史》卷二《太宗記》,中華書局,1976年
⑥李百葯:《北齊書》卷四《文宣帝紀》,中華書局,1972年
⑦趙爾巽:《清史稿》,中華書局,1977年
⑧ 崔寔、仲長統:《政論·昌言》,中華書局,2014年
⑨王永平:《試釋唐代諸帝多餌丹葯之謎》,歷史研究,1999年
⑩史泠歌:《帝王的健康與政治-宋代皇帝疾病問題研究》,河北大學,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