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養生主》中文惠君領悟到的「養生之道」具體指什麼
指修養身心,以期保健延年的方法。【出處】《莊子·養生主》:「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唐·成玄英疏:「遂悟養生之道也。」
《養生主》是戰國時期哲學家、文學家莊周創作的一篇文章,載於《莊子·內篇》。這是一篇談養生之道的文章。全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全篇的總綱,指出養生最重要的是秉承事物中虛之道,順應自然的變化與發展。
第二部分以庖丁解牛的故事比喻人之養生,說明處世、生活都要遵循事物的規律,從而避開是非和矛盾的糾纏;第三部分說明聖人不凝滯於事物,與世推移,以游其心,安時處順,窮天理、盡道性,以至於命的生活態度,體現了作者的哲學思想和生活旨趣。
創作背景
莊子生活的戰國中期是歷史上非常激烈的社會轉型時期,中國社會經歷了一次滄桑巨變,身處亂世的人們對人生和前途充滿了迷茫。
莊子針對人在殘酷現實中不能任其本性無拘無束生活、面臨無情摧殘難以盡享天年的現實,謹慎藏鋒,適時順應,無求遠害,找縫隙求餘地,避免被摧殘或奴化,以保全本性,修養延續精神生命。這篇文章就是在這種心境下創作的。
B. 莊子的「養生之道」,「養生」具體指什麼「養生之道」的精髓是什麼
莊子在〈養生主〉一文中論述了他的養生哲學。 「養生主」意思就是養生的要領。莊子認為,養生之道重在順應自然,忘卻情感,不為外物所滯。 具體體現為遵從自然的中正之路並把它作為順應事物的常法,這就可以護衛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給父母留下憂患,就可以終享天年。 莊子為人豁達,善於攝生,享年83歲。他的養生之道主要體現在少私、寡慾、精心、超然四個方面。
C. 求:莊子《養生主》的內容大意和主題思想。
養生主
【題解】
這是一篇談養生之道的文章。「養生主」意思就是養生的要領。莊子認為,養生之道重在順應自然,忘卻情感,不為外物所滯。 全文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盡年」,是全篇的總綱,指出養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緣督以為經」,即秉承事物中虛之道,順應自然的變化與發展。第二部分至「得養生焉」,以廚工分解牛體比喻人之養生,說明處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虛「有間」,方能「游刃有餘」,從而避開是非和矛盾的糾纏。餘下為第三部分,進一步說明聽憑天命,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的生活態度。 莊子思想的中心,一是無所依憑自由自在,一是反對人為順其自然,本文字里行間雖是在談論養生,實際上是在體現作者的哲學思想和生活旨趣。
【原文】 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無涯②。以有涯隨無涯③,殆已④;已而為知者⑤,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⑥,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⑦,可以保身,可以全生⑧,可以養親⑨,可以盡年⑩。
【注釋】 ①涯:邊際,極限。 ②知(zhì):知識,才智。 ③隨:追隨,索求。 ④殆:危險,這里指疲睏不堪,神傷體乏。 ⑤已:此,如此;這里指上句所說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無盡的知識的情況。 ⑥近:接近,這里含有追求、貪圖的意思。 ⑦緣:順著,遵循。督:中,正道。中醫有奇經八脈之說,所謂督脈即身背之中脈,具有總督諸陽經之作用;「緣督」就是順從自然之中道的含意。經:常。 ⑧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⑨養親:從字面上講,上下文意不能銜接,舊說稱不為父母留下憂患,亦覺牽強。姑備參考。 ⑩盡年:終享天年,不使夭折。
【譯文】 人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勢必體乏神傷,既然如此還在不停地追求知識,那可真是十分危險的了!做了世人所謂的善事卻不去貪圖名聲,做了世人所謂的惡事卻不至於面對刑戮的屈辱。遵從自然的中正之路並把它作為順應事物的常法,這就可以護衛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給父母留下憂患,就可以終享天年。
【原文】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①,手之所觸②,肩之所倚③,足之所履④,膝之所踦⑤,砉然向然⑥,奏刀騞然⑦,莫不中音⑧,合於桑林之舞⑨,乃中經首之會⑩。 文惠君曰:「嘻(11),善哉!技蓋至此乎(12)?」庖丁釋刀對曰(13):「臣之所好者道也(14),進乎技矣(15)。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16),官知止而神欲行(17)。依乎天理(18),批大郤(19),導大窾 (20),因其固然(21);技經肯綮之未嘗(22),而況大軱乎(23)!良庖歲更刀(24),割也;族庖月更刀(25),折也(26)。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27)。彼節者有閑(28),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閑,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29),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30),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31),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己解(32),如土委地(33)。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34),善刀而藏之(35)。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36)。」
【注釋】 ①庖(páo):廚房。「庖丁」即廚師。一說「庖」指廚師,「丁」是他的名字。為(wèi):替,給。文惠君:舊說指梁惠王。解:剖開、分解。 ②觸:接觸。 ③依:靠。 ④履:踏、踩。 ⑤踦(jǐ):用膝抵住。 ⑥砉(huā)然:皮肉分離的聲音。向(向):通作「響(響)」,聲響。「向(響)然」,多種聲音相互響應的樣子。 ⑦奏:進刀。騞(huō)然:以刀快速割牛的聲音。 ⑧中(zhòng):合乎;「中音」,意思是合乎音樂的節奏。 ⑨桑林:傳說中的殷商時代的樂曲名。「桑林之舞」意思是用桑林樂曲伴奏的舞蹈。 ⑩經首:傳說中帝堯時代的樂曲名。會:樂律,節奏。 (11)嘻(xī)(xī):「嘻」字的異體。 (12)蓋:通作「盍」,講作何,怎麼的意思。一說為句中語氣詞,讀如「蓋」。 (13)釋:放下。 (14)好(hào):喜好。道:事物的規律。 (15)進:進了一層,含有超過、勝過的意思。乎:於,比。 (16)神:精神,心思。 (17)官:器官,這里指眼。知:知覺,這里指視覺。 (18)天理:自然的紋理,這里指牛體的自然結構。 (19)批:擊:郤(xì):通作「隙」,這里指牛體筋腱骨骼間的空隙。 (20)道:同「導」,循著。窾(kuǎn):空,這里指牛體骨節間較大的空處。 (21)因:依,順著。固然:牛身體本來的結構。 (22)技(zhī):通作「枝」,指枝脈。經:經脈。「技經」指經絡結聚的地方。肯:附在骨上的肉。綮(qǐ):骨肉連接很緊的地方。未:不曾。嘗:嘗試。 (23)軱(gū):大骨。 (24)歲:每年。更(gēng):更換。 (25)族:眾;「族庖」指一般的廚師。 (26)折:斷;這里指用刀砍斷骨頭。 (27)發:出,這里指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硎(xíng):磨刀石。 (28)閑(jiàn):縫,間隙;這個意義後代寫作「間」。 (29)恢恢:寬廣。游刃:運轉的刀刃。 (30)族:指骨節、筋腱聚結交錯的部位。 (31)怵(chù)然:小心謹慎的樣子。 (32)謋(huò):牛體分解的聲音。 (33)委:堆積。 (34)躊躇:悠然自得的樣子。滿志:滿足了心意。 (35)善:這里講作擺弄、擦拭的意思。 (36)養生:其後省中心語,意思是「養生之道」。
【譯文】 廚師給文惠君宰殺牛牲,分解牛體時手接觸的地方,肩靠著的地方,腳踩踏的地方,膝抵住的地方,都發出砉砉的聲響,快速進刀時刷刷的聲音,無不像美妙的音樂旋律,符合桑林舞曲的節奏,又合於經首樂曲的樂律。 文惠君說:「嘻,妙呀!技術怎麼達到如此高超的地步呢?」廚師放下刀回答說:「我所喜好的是摸索事物的規律,比起一般的技術、技巧又進了一層。我開始分解牛體的時候,所看見的沒有不是一頭整牛的。幾年之後,就不曾再看到整體的牛了。現在,我只用心神去接觸而不必用眼睛去觀察,眼睛的功能似乎停了下來而精神世界還在不停地運行。依照牛體自然的生理結構,劈擊肌肉骨骼間大的縫隙,把刀導向那些骨節間大的空處,順著牛體的天然結構去解剖;從不曾碰撞過經絡結聚的部位和骨肉緊密連接的地方,何況那些大骨頭呢!優秀的廚師一年更換一把刀,因為他們是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廚師一個月就更換一把刀,因為他們是在用刀砍骨頭。如今我使用的這把刀已經十九年了,所宰殺的牛牲上千頭了,而刀刃鋒利就像剛從磨刀石上磨過一樣。牛的骨節乃至各個組合部位之間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幾乎沒有什麼厚度,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和組合部位間,對於刀刃的運轉和迴旋來說那是多麼寬綽而有餘地呀。所以我的刀使用了十九年刀鋒仍像剛從磨刀石上磨過一樣。雖然這樣,每當遇上筋腱、骨節聚結交錯的地方,我看到難於下刀,為此而格外謹慎不敢大意,目光專注,動作遲緩,動刀十分輕微。牛體霍霍地全部分解開來,就像是一堆泥土堆放在地上。我於是提著刀站在那兒,為此而環顧四周,為此而躊躇滿志,這才擦拭好刀收藏起來。」文惠君說:「妙啊,我聽了廚師這一番話,從中得到養生的道理了。」
【原文】 公文軒見右師而驚曰①:「是何人也?惡乎介也②?天與,其人與?」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獨也③,人之貌有與也④。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澤雉十步一啄⑤,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⑥。神雖王⑦,不善也。 老聃死⑧,秦失吊之⑨,三號而出⑩。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則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11),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12),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13),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14),忘其所受(15),古者謂之遁天之刑(16)。適來(17),夫子時也(18);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19)。」 指窮於為薪(20),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注釋】 ①公文軒:相傳為宋國人,復姓公文,名軒。右師:官名,古人常有借某人之官名稱謂其人的習慣。 ②介:獨,只有一隻腳。一說「介」當作「兀」,失去一足的意思。 ③是:此,指代形體上只有一隻腳的情況。獨:只有一隻腳。 ④與:舊註解釋為「共」,所謂「有與」即兩足共行。一說「與」當講作賦與,意思是人的外形當是自然的賦與。 ⑤雉(zhì):雉鳥,俗稱野雞。 ⑥蘄(qí):祈求,希望。畜:養。樊:籠。 ⑦王(wàng):旺盛,這個意義後代寫作「旺」。 ⑧老聃(dān):相傳即老子,楚人,姓李名耳。 ⑨秦失(yì):亦寫作「秦佚」,老聃的朋友。 ⑩號:這里指大聲地哭。 (11)其人:指與秦失對話的哭泣者。老聃和秦失都把生死看得很輕,在秦失的眼裡老聃的弟子也應都是能夠超脫物外的人,但如此傷心地長久哭泣,顯然哀痛過甚,有失老聃的遺風。 (12)向:剛才。 (13)彼其:指哭泣者,即前四句中的「老者」和「少者」。所以:講作「……的原因」。會:聚,碰在一塊兒。 (14)遁:逃避,違反。倍:通作「背」,背棄的意思。一說「倍」講作「加」,是增益的意思。 (15)忘其所受:大意是忘掉了受命於天的道理。莊子認為人體稟承於自然,方才有生有死,如果好生惡死,這就忘掉了受命於天的道理。 (16)刑:過失。「遁天之刑」是說感傷過度,勢必違反自然之道而招來過失。一說「刑」即刑辱之意。 (17)適:偶然。來:來到世上,與下一句的「去」講作離開人世相對立;這里的「來」、「去」實指人的生和死。 (18)夫子:指老聃。 (19)帝:天,萬物的主宰。縣(xuán):同「懸」。「帝之縣解」猶言「自然解脫」。在莊子看來,憂樂不能入,死生不能系,做到「安時而處順」,就自然地解除了困縛,猶如解脫了倒懸之苦。 (20)本句旨意歷來解釋紛紜,不得要領。根據前文所述可這樣理解:「指」、「薪」即脂薪,又稱燭薪,用以取光照物,「窮」是盡的意思,油脂燃盡於浸裹的柴薪,但火種卻不會熄滅,傳之於無窮。 【譯文】 公文軒見到右師大吃一驚,說:「這是什麼人?怎麼只有一隻腳呢?是天生只有一隻腳,還是人為地失去一隻腳呢?」右師說:「天生成的,不是人為的。老天爺生就了我這樣一付形體讓我只有一隻腳,人的外觀完全是上天所賦與的。所以知道是天生的,不是人為的。」 沼澤邊的野雞走上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走上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可是它絲毫也不會祈求畜養在籠子里。生活在樊籠里雖然不必費力尋食,但精力即使十分旺盛,那也是很不快意的。 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喪,大哭幾聲便離開了。老聃的弟子問道:「你不是我們老師的朋友嗎?」秦失說:「是的。」弟子們又問:「那麼弔唁朋友像這樣,行嗎?」秦失說:「行。原來我認為你們跟隨老師多年都是超脫物外的人了,現在看來並不是這樣的。剛才我進入靈房去弔唁,有老年人在哭他,像做父母的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輕人在哭他,像做孩子的哭自己的父母。他們之所以會聚在這里,一定有人本不想說什麼卻情不自禁地訴說了什麼,本不想哭泣卻情不自禁地痛哭起來。如此喜生惡死是違反常理、背棄真情的,他們都忘掉了人是稟承於自然、受命於天的道理,古時候人們稱這種作法就叫做背離自然的過失。偶然來到世上,你們的老師他應時而生;偶然離開人世,你們的老師他順依而死。安於天理和常分,順從自然和變化,哀傷和歡樂便都不能進入心懷,古時候人們稱這樣做就叫做自然的解脫,好像解除倒懸之苦似的。」 取光照物的燭薪終會燃盡,而火種卻傳續下來,永遠不會熄滅。
D. 《養生主》養生指什麼
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
E. 」養生主「三個字讀時該如何中斷其中「主」字的意思是什麼
「養生」修飾「主」偏正結構,「主」是要領的意思
F. 所謂養生之道是指什麼
文章共五段,各段大意如下∶
第一段∶說明養生之道,就是要順應自然。
第二段∶描寫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藝。
第三段∶寫文惠君對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藝的贊嘆。
第四段∶庖丁自述解牛的見解。
第五段∶以文惠君的話總結全文,並點明文章的題旨。
內容分析
全文共五段,可歸納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段,是養生主全文的總綱,說明了養生之道,就是要順應自然。重點如下∶
(1) 作者以有限的生命和無限的知識作對比,指出若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
知識,那就會使人疲睏不安,容易危害生命。
(2) 為了免除對身體的危害,人應忘卻一切善惡的觀念,不要為善以追求好名聲,
不要為惡以遭受刑罰。
(3) 為忘卻善惡、免傷身心,則凡事都要順著自然的中道以為常法,這便可以保
全性命、保全天性、存養精神、盡享天年。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至五段,作者以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闡釋養生之道。這部分的重點如下∶
(1) 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術∶
A ) 庖丁解牛時,用手按著,用肩膊靠著、用腳踏著、用膝蓋抵住要支解的
牛, 手、肩、足、膝各部分的動作純熟配合,合於桑林舞的節拍旋律。
B) 庖丁運刀解牛時發出的聲響,無不合乎音律,合於經首樂章的節奏韻律。
(2)文惠君的贊嘆∶
由於庖丁解牛的動作熟練,而且富於美感和節奏感,令文惠君贊嘆不已∶贊嘆
地說:「技術何以竟達到這樣的境地?」
(3)文惠君的贊賞,引出庖丁解牛的一番見解∶
庖丁先指出他解牛的總則∶「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他追求的是道,是事物中蘊含的道理、哲理,已超過於一般的技術了。
庖丁自述解牛的經驗∶
(i)解牛的三個階段∶
(a) 初期∶庖丁解牛之初,因為不了解牛體的自然結構,看不見筋肉骨節間的空隙,所以將整頭牛看成一個整體。
(b) 三年後∶因為庖丁解牛的經驗多了,對牛體的結構已非常熟悉,所以解牛時他所看到的,再不是整頭牛,他所注意的只是牛體筋肉骨節間的空隙罷了。
(c) 現在∶他解牛時只用心神跟牛體接觸,而不需用眼睛去觀看。這是因為他順著牛體的自然結構,在筋肉骨節間的空隙運刀,不會碰著筋肉盤結的地方。
(ii) 庖丁用「族庖」、「良庖」襯托自己的技藝高超:
(a) 「族庖」每月更換一把刀,因為他用刀硬把骨頭砍斷。
(b) 「良庖」每年更換一把刀,因為他用刀截斷筋肉。
(c) 庖丁的刀已用了十九年,解牛數千,但刀刃仍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似的。因為牛的骨節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則沒有厚度,以沒有厚度的刀刃深入有空隙的骨節中,自然寬廣非常,很有運轉的餘地。所以他的刀雖已用了十九年,但仍鋒利如新。
(4) 庖丁從解牛經驗中得出的感受∶
(i) 做事要小心謹慎∶雖然庖丁解牛的技藝高超,但當他遇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時,絕不掉以輕心,他會戰戰兢兢地提高警惕,集中視線,放慢動作,謹慎小心地輕刀宰割。正如人遇到困難時,應謹慎小心,以免出錯。
(ii) 做人要斂藏自處∶當牛分解開了,他自然感到心滿意足,於是把刀抹凈後收藏起來。正如人解決困難後,應收斂鋒芒,以免招至妒忌。
G. 莊子《養生主》中,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到底是如何翻譯的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這句話出自莊子《養生主》的最後一句話。
別看這句話很簡單,但是古今註解可謂五花八門,令人眼花繚亂。閑話少說,直接說我的闡釋。
原來薪柴代指有限的生命,吾生也有涯。而火代指無限的知識,知也無涯。用薪柴燒火,代指以有涯隨無涯。如此,這句話的翻譯所要表達的道理就很清楚無誤了。
可以說,這一句話的闡釋,古今得其味者,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