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道家的養生之道,是如何內外兼修的
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十二段錦,易筋經,六字訣,這么多功法同時練可以肯定的說是不科學的,不可以同時練。練養生氣功不同於吃滿漢全席,這樣的大雜燴式的練法人的身心是吃不消的,很容易出偏差,造成氣機紊亂,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他們三種功法能不能同時練習,那就得先了解,這三種功法,都屬於哪一類功法,是氣功,是進擊類的硬氣功,還是進擊類的陰柔功,對比之下他們都不是。硬氣功是順式呼吸法。
八段錦,五禽戲與太極拳不是一個平台的東西,前二者屬健身小功法,誰都可學可練,效多效少率性而為。太極拳屬武術,既養生健身,又具技擊功能,以根噐論,有人可練,有人不可練,或說有的人根本練不好。
⑵ 道家是怎麼養生的
道家的飲食養生之道:道家對於合理的飲膳是十分重視的。道家認為:飲入口而緩咽,食入口而細嚼;溫熱之飲,精細之食;微渴而飲,微飢而食,飲不過多,食不偏食;善食蔬果,節食魚肉,晚餐食少,早餐食好;晨起兩口熱水徐徐咽,飯前兩口飯湯緩緩喝。虛寒忌涼冷,實熱忌飽食;空腹忌飲酒,飢餓忌暴食;練功忌醉酒,練功忌飽飯,練功忌暴飲;忌強飲、強食;五穀變餿為忌,五果變腐為忌,五畜變味為忌,隔夜茶水忌飲,隔日蟹蚌勿食。
⑶ 道家有何等養生方法
方法/步驟
一、道教養生要求人們重視自己思想道德晶質的修養,這是養生長壽最重要的前提條件。道教先賢曾這樣教導養生者,「養生者,不但餌葯餐霞,其在兼於自行。自行周備,雖絕葯餌,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也就是說,道教在修煉養生中常講的要修仙道,必先修人道,人道不修,仙道難成。
為了強化養生者的思想道德修養,道教制定了許多清規戒律,強調必須要做到與人為善,積功累德,忠孝友悌,正己化人,諸惡莫作,諸善奉行,救人之急,憫人之孤等。通過這些具體的道教行為規范,凈化社會,凈化人們的心靈,最終就可達到不求壽而壽自延的目的。
養生 道家有何等養生方法
二、道教養生素重煉氣之法。這是一種動靜結合以養護元氣為主的養生之道。道教認為,人的元氣為生命之源,得元氣則生,失元氣則死,欲保生命之體,就必須養氣。養氣分為服氣和行氣兩個方面。服氣即吸收天地之生氣,具體操作時應該注意:時間以每天清晨為主,以晴天為主,端立或平坐,閉目叩齒,舌抵上顎,津液回咽,吸氣平穩適度有力。
行氣的要求是以我之心,行我之氣;適我之體,攻我之疾。實際就是用體力真氣抵抗外部邪穢之侵襲,從而達到氣血兩旺,身體免疫力增強的效果。道教服氣、行氣早已成為氣功修煉的基本要領,同時也被醫學界所推廣,用於治療很多慢性頑固性疾病。如養生治病的呼吸行氣的「呵、呼、咽、吹、噓、唏」六宇訣即是最好的例證。
養生 道家有何等養生方法
三、道教養生十分注重適度鍛煉,而且必須持之以恆。生命在於運動,這是養生的基本要求。有病者要注意鍛煉,無病者也應該經常加以鍛煉。鍛煉身體能夠強筋骨、健精神、增食慾、活氣血、增強身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為此,道教的修煉者發明了武當拳、太極拳、形意拳、太極劍、八段錦等等。
當然,鍛煉的方式很多,打拳舞劍、長跑短跑、散步淡心、跳舞做操等。人們可以根據身體的承受能力選擇其中的若干項作為鍛煉的基本方式。鍛煉身體切記要做到持之以恆、堅持不懈,不要一暴十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只有堅持不斷才能收到強身健體的理想效果。這是益壽延年、養生強身的治本之道。
⑷ 道家怎樣養生
道家養生注重陰陽二字。動靜相宜,由動及靜,由靜及動。如同太極般,萬法自然。心態平和,上善若水。
⑸ 修習道家的人們 你們好 能說一下你們是怎麼養生的 以致達到長生的
努力掙錢吃飯,別餓死就已經長生了。
⑹ 道家養生秘訣
一
靜坐養生
靜坐在傳統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對於靜坐不必拘泥於形式,主要是調心靜神,神是生命活動的最主要元素,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安穩,可保養元氣,使五調安和,並有助於提高於提高身體免疫力、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
這里武當道家認為,人的大部分生病現象是人體在調節、清理身體垃圾時所表現的現象,是人體自動調節平衡所表現出的狀態,所以應該把它們當成正常的生理現象,而不應該去把它當成病因來消滅。
所以當人在生病的時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要靜坐以安定內心,心定則氣順,氣順則血暢,氣順血暢則百病消。
二
動功養生
動態的鍛煉方式,古人認為「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鍛煉和運動只要合理得當,適合自己身體當下的狀態,是有益於健康的。
武當養生太極拳、無極功等動形修煉功法,都是動功養生方式,長久持之以恆練習,可強身延年。武當太極拳舒緩柔和,能排出體內毒素,破壞細胞滋生環境,可以使人保持心情舒暢,而且能提高大腦功能。
練武當太極拳首先講究的是調理身心,做到松靜自然。通常通過簡易的練習,也就是通過外形的肢體運動,帶動呼吸吐納,增強體內代謝功能,達到內壯的功效。生命在於運動,所以武當道家推出動靜結合的養生修性方式,動以強身,靜以修性。
三
飲食養生
對於飲食合理安排搭配,可以調養精氣,平衡五臟之陰陽,防治疾病,提高陰陽的吸收消化。所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又要重視五味調和,達到營養均衡、強健體質。
武當道家自古以來對膳食尤為考究,道家養生飲膳法,本於飲食有節,求其相合相生;基於飲食適中,六味以淡為主。
武當道家飲食宜忌:飲入口而緩咽,食入口而細嚼;溫熱之飲,精細之食;微渴而飲,微飢而食;飲不過多,食不偏食;善食蔬果,節食魚肉;晚餐食少,早餐食好;晨起兩口熱水徐徐咽,飯前兩口飯湯緩緩喝。
⑺ 道家養生 如何做到天人合一
編者按:道是宇宙的本源,它是統治著一切宇宙運動的法則。道家養生概括了古代中醫學和氣功,結合道家的修練達到長壽的目的。而「天人合一」則是道家養生的最高標准。 「善養生者,上養神智、中養形態、下養筋骨。」。養生不單單是鍛煉身體養筋骨,吃飽吃好養形態,更要滋養我們的心神,榮養我們的心智。 而現在的社會環境,壓力很大,每個人都在忙忙碌碌的為了名利生活。無暇顧及自己的情志與健康。往往當一個人功成名就之時,他的神智也耗散了,健康也就失去了。那麼,如何滋養自己的神智呢?如何讓自己達到養生的最高境界呢?這就需要讓人們認識一下我們最古老的傳統文化——道。 道,是宇宙的根本。而道家養生,最關鍵的就是——天人合一。 如何做到天人合一? 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道既規律,規律又有大小之分。一定時空下的規律不是永恆不變的。例如冬天,北方零下十幾度,而南方還是溫暖如春。 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指宇宙中的這個大規律,這種大規律是無始無終,小至精微,大到無窮。你看不見她,但是你又無時無刻的在體驗著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風霜雨雪,寒來暑往…… 養生能懂得順其自然,也就是真正開始接近了天地萬物。才能夠,天人合一。 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各有自身的獨到之處。而每個人又都或多或少的接受的來自自然和大宇宙的信息和靈感。當人體的小宇宙,與自然的大宇宙十分的吻合,毫無偏差的時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這時,養生的意義就不單單是健康的生活,而是以超越一幫常人的壽命,健康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現在的大眾養生,還只是停留在健康的基礎上。認為吃的健康一點,運動合理一點,就能夠健康一點。生活質量也就隨之提高一點。但還沒有人提出活的長久一點。活的自在一點的觀念。而道家的很多東西,都揭示了長壽的秘密。 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謂限度,是指自然壽命可以活到的年齡,中醫學稱之為「天年」。那麼,究竟人應該活到多少歲數呢? 《黃帝內經》認為是一百歲,如《素問·上古天真論》里說:「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禮記》稱百歲為「期頤」。《尚書》又提出「一曰壽,百二十歲也」,即活到120歲,才能叫做活到了應該活到的歲數。大哲學家王充提出:「百歲之壽,蓋人年之正數也。猶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晉代著名養生家嵇康認為,「上壽」可達百二十,「古今所同」。 據上所述,人的壽命應該是100-120歲左右。但社會的現實告訴我們,絕大多數的人達不到自然壽命的。 為什麼不能享盡「天年」?根本原因是做不到天人合一。做不到順應自然。 人生最寶貴的是什麼?——生命 生命最珍貴的是什麼?——健康 健康最可貴的是什麼?——養生! 養生最關鍵的是什麼?——自然!
⑻ 道家養生
「追求道,體悟真」是道家養生思想的最高境界。
道家尊奉老子,其最高信仰是「道」,以信道、學道、修道、得道為目的。延年長生是道家養生的中心思想,成道必須修煉。道家養生吸取了中國古代醫學和氣功方面的知識並加以發展,與道家的修煉結合起來,主張性命雙修、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以復歸於自然之道。
道家養生以自然天道為主,它的注意力主要著眼於人本身,強調自我生命活動的切身體驗。道家追求生命本質的解脫和精神的安寧,尤其強調精神的超然於人格的獨立。道家養生術方法眾多,特色鮮明而自成體系。其理徹上貫下,上及自然之道,下至人體經脈氣穴。其法更是門派眾多、形式萬千,有直承老、庄的自然法門、清靜法門、虛無法門,也有從有為法術入手的導引養生法、呼吸吐納養生法、氣功養生法、內外丹養生法、房室養生法、飲食起居養生法等等,真可謂禮法完備、萬類俱全。
⑼ 道家養生的秘訣有哪些
五穀雜糧食物大多偏鹼性,因此,可以有效中和人體內的酸性體質,對於經常食用肉類脂肪食物所引起的疲勞現象,具有舒緩和改善的效果。
五穀雜糧還具有排毒功效,可有效清除體內的垃圾,還有保留身體必要水分的作用,因此,能夠使身體的肌膚光滑細致,發揮良好的美容效果。
預防心血管疾病
膽固醇是一咱血液中的脂肪類物質,五穀雜糧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可減少腸道對膽固醇的吸收,進而促進膽汁的排泄,幫忙降低血膽固醇的水平,抵制體內脂肪的堆積,對心肌梗塞等心臟病的發生,也有較好的預防作用。如果能避免高蛋白質、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對身體造成危害,就能有效預防冠心病和高血脂症的發生
若穀物纖維的提取量過少,發生心臟病的幾率會比較高。由於蔬菜纖維並不能替代穀物纖維的保健作用。因此,要有效補充穀物類纖維,只能從穀物類食物中提取。
實驗證明黃豆及其製品對心血管有特殊的作用。經常食用黃豆食品,可有效地降低血清膽固醇,並幫助解除動脈血管壁已遭受的損害。一些學者研究發現,用醋泡過的黃豆可用於治療高血壓和肥胖症。因為黃豆里的皂素能排除貼在血管壁上的脂肪,並能減少血液里膽固醇的含量。
增強抗病能力
在我們的身體中,多多少少都會因為飲食的緣故而在體內留有一些毒素,這些毒素若無法有效地代謝,則會降低我們身體的抵抗力,進而形成可怕的致因素。
而五穀雜糧中的膳食纖維具有解毒能力 ,能促進腸道蠕動,有效縮短如腸道分解產生的酚、氨等毒物,以及減少細菌、亞硝胺等致癌物在腸道中的停留時間。
膳食纖維能有效地吸收水分而膨脹,使腸內食物的體積變大,這樣可以對毒物發揮稀釋的作用,減少了毒素的對腸道的影響。
能夠預防中風
與中風有關的生活方式,如吸煙、飲酒、不當鍛煉、絕經後使用性激素等。研究表明,大量食用穀物食物(粗糧),可使患中風的危險性顯著降低,與每天食用不到半片全麥麵包或等量全麥食品的婦女相比,食用粗糧多者(相當於每天吃2-3片全麥麵包),患缺血性中風的可能性低30%-40%,即使是每天把1份細糧食物換成粗糧,也會明顯有助於降低患缺血性中風的危險。
幫助降低血壓
五穀雜糧的熱量低,而體積相對也較大,在腸胃中滯留的時間比較長,因此,容易使人產生飽脹感,對於高血壓患者而言,可以幫助平衡想要多食用高脂肪食物的慾望。
以甘薯為例,研究發現甘薯中的粘蛋白質是一種多糖和蛋白質混合物,屬膠原和粘多糖類物質,可減輕疲勞,提高人體免疫力,促進膽固醇的排泄,維護動脈血管彈性,防止動脈硬化,從而降低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吃鮮甘薯還可降低血漿血脂濃度,對防止高血脂症和動脈硬化有益。
可以降低血壓
五穀雜糧中的膳食纖維進入胃腸後,會不斷地吸收水分,然後膨脹成為膠狀,這樣可增加食物的粘稠性,有效延緩身體對於葡萄糖的吸收。
膳食纖維在胃和腸道內吸水後,會使胃和腸道擴張,產生一種飽腹感,而這就會讓大腦發出已經飽足信號,因此,可以抑制人體吃更多食物的慾望。
膳食纖維還可以減少對糖的攝取,可防止飯後血糖急劇上升,對於控制血糖與調節血糖很有幫助,因而,五穀雜糧是糖尿病患者應該多食用的主食。
醫學實驗已經證實,五穀雜糧如燕麥、蕎麥、大麥、扁豆等,可明顯緩解糖尿病病人餐後的高血糖狀態,減少血糖的高低波動和胰島素的分泌,對於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有很好的成效。
幫助減肥
五穀雜糧中的膳食纖維,可以在胃腸內限製糖分與脂肪物質的吸收,有效增加飽腹感,進而減少熱量的攝入,所以有助於減肥。
另外,五穀雜糧中的粗纖維能夠吸水後膨脹,腸內容物體積增大,會使糞便變軟,變松,並且能促進腸道的吸收和蠕動,縮短腸內容物通過腸道的時間,達到潤腸通便的作用,對於治療便秘與痔瘡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
五穀雜糧食療養生的功效有哪些?以上就是相關介紹,多吃了精細食物和油膩食物的現代人,不放多吃點五穀雜糧來養生。更多五穀雜糧文章推薦閱讀——五穀雜糧養生到底怎麼養?
除此之外,膳食纖維還能吸附致癌物質並使之排出體外,從而增強抗病能力,有效提高吞噬細胞的活動,增強人體的免疫能力。
幫助身體排毒
五穀雜糧含豐富的鐵和鎂,鐵和鎂可加強身體能量,加速體內廢物的排除。另外,五穀雜糧中所含的膳食纖維在腸道內不易被消化,還可吸附小分子,促進食物殘渣或毒素沿腸道下行,達到排毒的效果,其所含的維生素E則可以幫助血液循環,加速排毒的作用。
⑽ 從道家文化中學習如何養生
道家養生導讀:養生保健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所追求,那麼我們具體要怎麼去進行養生呢?其實,我們可以學習一些道家養生法。養生之道網推薦你去看看《中國傳統道家養生文化經典》這一本書,對你的日常養生幫助很大。 作者簡介: 席春生,北京人,生於1951年。自1972年春開始拜道家全真龍門派第十二代內丹養生學傳人、千峰第一代弟子牛金寶為師,系統學習中國傳統道家養生文化。他所承襲的的道家養生文化,源遠流長,至今已流傳數千年,且歷代傳承清楚,被學術界廣泛認可,在海內外享有極高的聲譽。 近30年來,在養生領域里,席春生本著科學的態度,用辨證的觀點和方法,對中國流傳幾千年的傳統文化進行了廣泛而卓有成效的研究,並參加了大量的社會活動及相關的學術研討。 在繼承中華內丹養生學的基礎上,他歸納整理了天人合一學說、生命學說、傳統生殖學說、命門學說、經絡中的奇經八脈學說、病因病機學說等,以實踐證實了內丹養生可以有效地改善和延緩衰老,從而煥發新的生命活力,防止多種中老年疾病的發生,同時對優生優育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此外,席春生還拜武當太極拳師崇煥文學習武當太極拳,並從師楊氏太極拳第四代正宗傳人楊振基學習楊氏傳統太極拳,吳式太極拳師於振廷、賀春生學習吳式太極拳,及其餘師友學習傳統養生技法。席春生根據學習的傳統養生技法整理的《渾元氣功》一書曾於1993年在台灣公開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