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格列夫游記》每卷主要經歷概括600字左右
第一部分 《小人國游記》
第一章首先簡要介紹「作者我」的家境、身世、學歷、學業、職業。這個「我」
當然不是本書真正的作者喬納森·斯威夫特(黑點前是名,後是姓),而是虛構的作者「我」格列佛。「格列佛」是姓,根據小說以後的交代,作者「我」的名是「勒牧爾」(Lemuel)。「我」是個好學、正派、文明的青年,父親很重視「我」的培養和教育,而恩師貝茨對「我」的幫助也很大。後來學醫、在海船上當過醫生,在倫敦開過診所,最後一次航行,在駛向東印度的途中,被猛烈的風暴沖到了澳洲的凡迪門蘭的西北。「我」船沉遇險,泅水逃生,被押往「小人國」的京城。當時「我」已經四十歲。
第二章主要寫「我」被關押在古廟初期(約五個星期)的生活經歷。
被關押的第二天,皇帝帶著皇後以及公子駙馬們來看「我」。皇帝和隨員們跟「我」談話約兩小時,他們走後,留下一支強大的衛隊。「我」帶著鎖鏈在古廟門旁度過了大約兩個星期。
隨著「我」的來到,消息傳遍王國,引得無數富人、閑人和好奇的人們前來觀看。因為「我」的到來,朝廷面臨困難,進退維谷;但由於「我」的友好態度,「我」倖存下來,得到必需的物質供應。此外,他們派來了學者,教授我小人國的語言。大約三個星期後,皇帝召見「我」。徵得「我」的同意,在「我」的積極配合下,兩個官員走進我的衣兜,搜查了「我」的全身。
第三章主要寫宮廷的娛樂。首先具體地描寫了「小人」的兩種娛樂活動:一、在拉直的繩子上舞蹈、表演、蹦跳(實際上是指踩鋼絲之類的雜技);二、在兩根平行的竿子上跳來跳去,或在竿子下前後爬行。參加者的表現是考核、選拔、獎勵官員的重要依據。作家顯然藉此揭露封建皇朝上層生活的腐敗與無聊。
接著,小說描寫了兩次重要的軍事活動:一、騎兵演練(這是「我」組織、主持、操辦的);胯下行軍(皇帝命令陸軍部隊從「我」胯下通過)。中間還描寫了「小人」用六匹馬拉回「我」丟下的那頂帽子的情節。這些都寫得生動有趣。
以上這些都是「我」獲得自由前的活動,是「我」帶著鎖鏈參加的。後來,為了獲得自由,我只好與皇帝簽約,並宣誓履行簽訂的所有條款。
第四章前一半寫「我」參觀小人國的皇宮。「我」這樣一個龐然大物,或者「大山巨人」是怎樣參觀小人國皇宮的?「我」想出了什麼辦法呢?原來他花了三天工夫,砍樹木做了兩條凳子,憑著這兩條凳子,雙腿跨過了皇宮的屋頂!挺新鮮的想像,真有趣的想像!「小人」的唯一特點是「小」,本章就在這個「小」字上大做了文章。
後一半寫內務大臣對「我」的一次長篇談話。他談了國內外的形勢:內有黨派紛爭,外有強敵入侵。他還談了許多具體情況,諸如:憑鞋跟的高矮劃分黨派,根據吃雞蛋的方法,從哪一端打破雞蛋而分成「大端派」和「小端派」,皇帝拉一派打一派,皇帝憑個人的喜好用人,皇帝因某種個人原因規定與頒布法令,甚至為此挑起國內爭端與引起叛亂,最後爆發兩國間的流血沖突和長年的戰爭,等等。
第五章主要寫大山巨人「我」為小人國立了兩件大功。小說前半部描寫「我」涉水海峽,拖來了約五十艘敵人的戰艦,因為這件事,皇帝賜給「我」朝廷最高的榮譽稱號,但海軍上將因此感到臉上無光,威望掃地,從此成為「我」的死敵。但後來由於「我」拒絕幫助皇帝打敗並吞並對方而失寵。這里反映了作家反對戰爭、熱愛和平、希望各國和諧相處的觀點和願望,揭露宦海浮沉、伴君如伴虎的官場現象。後半部描寫一段新鮮有趣的故事:「我」急中生智,撒尿滅火,雖然立功,卻也犯法,從此皇後很之入骨,幾乎惹來殺身之禍。
第六章譯文約六千五百字,是《小人國游記》里最長的一章,也是反映作家政治觀點比較最明顯的一章。「我」首先介紹了小人國的一般情況,特別是法律和教育,也顯然是藉此表達自己有關的看法與理想。實際上,「小人國」在一定意義上與一定程度上也是作者「我」的理想社會。「這是建立在商品經濟基礎上的、法治健全、教育完善的理想社會。作者「我」當時關於法律的觀點今天讀來也饒有趣味。
然後,作者「我」簡要介紹了自己在小人國居住九個月零十三天的日常生活。其中關於皇帝來訪,與「我」共餐同樂的場面,「我」為財政大臣的夫人洗刷不白之冤的細節(證明兩人沒有不正當的男女關系),寫得也頗精彩,引人入勝,耐人尋味。
第七章寫小人國的一位要人深夜秘密來訪,將朝廷的四位大臣陰謀陷害「我」的計劃與內幕,包括皇帝與內閣會議的內容詳細地告訴了「我」,在他走後「我」准確記錄下來該陰謀計劃的要點。作者「我」在自己只剩下三天人身自由的緊急關頭,當機立斷,利用小人國國王以前「恩准」的出境護照,不辭而別,逃往布勒夫斯庫島國。可以說,這是《小人國游記》故事情節發展的高潮,關繫到主人公的生死存亡,是小說最吸引讀者注意力的部分。
第八章簡要地敘述了「我」在布勒夫斯庫島國皇帝陛下的支持與幫助下,修補好小船,製造了船上的用具(漿葉、桅桿、風帆、等),航行出海,途中遇到祖國的一艘商船,然後搭船回到英國。這樣給《小人國游記》一個圓滿的結局。
第二部分 《大人國游記》
第一章譯文約八千字,在《大人國游記》八章中篇幅最長。寫「我」隨同十二個水手上岸尋找淡水,水手們被巨人嚇得坐舢板逃回去了,惟獨「我」一人被大人國的農民發現,由農場主帶回家,由階下囚成為座上客。對比《小人國游記》與《大人國游記》,饒有趣味。《小人國游記》著重描寫「小」,《大人國游記》著重描寫「大」,二者都「虛構」得合乎情理,生動有趣。兩個寓言,如本章所寫,都「能幫助哲學家開拓思路與豐富想像,從中吸取對社會與人生的教益。」
第二章主要寫一件事:「我」主人拿「我」表演賺錢。最先在鄰近的鎮上給趕集市的人演,以後在主人的家為本村人演,最後在去京城的旅途中演,演了一路,演演走走,三千英里走了一百天(從1703年8月17日到同年10月26日)。指導「我」演出的是農場主的九歲女兒,她是關心「我」、照顧「我」、愛護「我」、平時教「我」該國的語言,臨場指導「我」表演的「保姆」和「老師」。我們的
關系可以說是親密無間,形影不離。
第三章譯文約六千五百字。寫了五點內容:一、皇後用一千金幣從農場主手裡買了「我」,實際上挽救了幾乎勞累至死的「我」。這里「我」明顯地在揭露農場主惟利是圖、貪得無厭、殘酷剝削的險惡嘴臉。二、三位大學者在皇帝面前辯論「我」的存在與生存問題,最後一致得出結論:我只是一個「天然的畸形」。這結論與歐洲現代哲學一致:「是醫治百病的妙方」。三、皇帝在餐桌上向「我」詢問「我」祖國的情況,並發表評論。這里作家借「我」之口對當時的世界霸主英國痛心疾首,對世界和人類大聲疾呼:人類的尊嚴何在?人與其他動物還有無差別?我們都應該為此「感到羞恥」!四、濃墨重彩、生動有趣地寫了皇後用餐的情景。皇後的食量之大,刀叉碗盤之大,碗里乳酪之多,她吃骨髓用的骨頭之粗,小貓、小狗、老鼠、甚至、蒼蠅、黃蜂的身軀之大與兇猛可怕,繪聲繪影,趣味橫生。五、侏儒對「我」兩次惡作劇。備受高個子人群欺侮、譏笑、捉弄的侏儒,見了比自己還矮小的「我」,同樣也要欺侮、譏笑與捉弄。這里實際上也多少反映了人際關系的復雜與險惡。
第四章譯文約三千字。寫「我」根據自己的見聞向讀者介紹大人國的概況:一面靠山、三面環海的地理環境;得天獨厚、動植物茂盛的自然狀況;魚產豐富、靠水吃水的生活條件;六千來英里長,三千到五千英里寬的疆土;眾多的城市和人口,城市有五十一座,有城牆的城鎮接近一百個,僅首都就「有八萬多戶人家,居民約六十萬」。「我」還具體介紹了京城的一些情況:穿城而過的河流、皇宮的建築、全國最大的廟宇、街上的乞丐、國王的廚房與騎兵,等。這些當然只是支離破碎的見聞,但也都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親身經歷,非常具體。這些見
聞給予讀者突出的印象還是一個「大」字。這里,「我」外出觀光的交通工具「旅行箱」,當然更是描寫的重點。
第五章譯文一萬二千多字。里邊主要寫「我」幾件危險經歷,特別是有關動物的幾則故事,讀來饒有趣味。特別是花園里的那條獵狗,寫得活靈活現。但也只能當成作家的想像與虛構,讀者不會去考慮它的真實性。但猴子通人性,連三歲的娃娃都是知道的。《西遊記》里的孫悟空是小朋友最喜愛的文學藝術形象。本章寫的那個猴子,也寫得真實、生動、有趣。
第六章譯文約五千五百字,重點地、集中地寫「我」與國王陛下的接觸與交談。前部分寫了鬍子與頭發的妙用:用鬍子做梳子齒,用頭發編藤椅,織錢包;還寫了用棍子敲擊鋼琴。小讀者一定會喜歡。後部分主要寫「我」向國王介紹自己國家的議會制度。
第七章譯文四千多字。主要介紹大人國的學術、法律、軍事等方面的情況。王國與外界隔絕;小農經濟,重農輕工商,軍隊(民兵)由手工業者和農民組成;「學術十分貧乏,只有倫理、歷史、詩歌和數學」;法律簡潔、准確;「文風明了、雄健、流利」;但國王孤陋寡聞,不提倡科學技術;對於「我」關於製造大炮的建議,談虎色變,認為是「非人道思想」,這里也反映他的反戰思想;《道德經》第十三章里「兵者不祥之器」的觀點,簡直是不謀而合!本章內容頗有點老子《道德經》里的「無為而治」、「道法自然」、「小國寡民」的味道。特別是本章重點介紹的那個小冊子,它論述人類及其與自然的矛盾,很有意思與風趣。
第八章譯文約六千五百字。寫「我」從大人國脫險獲救回國的過程。「我」在箱子里的感覺,寫得很細膩;「我」與船長的對話,寫得很風趣;「我」與妻子女兒見面的情景既有趣,又動情。
第三部分 《飛行島(磁浮宮)、科幻國、巫師國、長壽國、日本國游記》
第一章譯文三千五百多字。寫「我」開始第三次航行遇險,被「飛行島」(或譯「磁浮宮」)接納。故事情節如下:第二次航行脫險歸來,在家呆了不到兩月,就應「好望號」的船長威廉·羅賓遜重聘,開始又一次去東印度群島航行。一七○六年八月五日啟航,經過近半年的航程,一七○七年的四月十一日抵達「聖喬治要塞」(Fort St。 George)。在那裡停留、休整了三周,然後繼續航行,抵達東京;船長決定親自在那裡購物與辦事,他買了一隻單帆船,裝載了一些貨物,派了十四名水手,指定「我」做船長,繼續航行。航行不到三天,海上遇到了大風暴;到第十天,又遇到了海盜,後來「我」一人被放進獨木舟,被迫在海上漂流了五天,先後在五個島上棲身過夜。第六天早上,天空飛來一座島嶼,上面有人,「我」大聲求救,最後「我」被救上島去。
第二章譯文約五千五百字。簡要地介紹了「飛行島」的風土民情。「飛行島」,
只指「王宮」。整個王國、包括它的首都都在大地上。可見,「飛行島」可以比擬現代的超大型飛機。如今我們坐飛機,就幾乎不感覺飛機在運動。另外,
為什麼國王和朝廷大臣經常處在沉思狀態,都要有「拍手」輕輕拍打嘴和右耳來提醒,看來是由於宇宙間的星球發出的響聲震耳欲聾。
本章寫「我」進宮後的一個月來的經理與活動。首先是學習該國的語言。「我」以前就學國多種外語,這方面是內行,他採用了翻譯與實物等多種手段學習外語,在有利的外語環境里,一個月就勉強掌握了該國語言。
本書的作者或小說主人公「我」顯然是一個天文愛好者。他的科學幻想饒有趣味。但當然也只能看成科學幻想。至於「再過三十一年」地球被彗星毀滅的擔憂,這是飛行島的杞人憂天。
第三章譯文約四千五百字。主要從天文學、天體力學、特別是磁學說明「飛行島」的飛行原理。本章開頭寫道:
「我主要是想知道『飛行島』是由於什麼原因,是人工還是憑借自然的力量運行的?現在我就要給讀者一個哲學的解釋。這里所謂「哲學」,實際上主要就是「天文學」。
本章主要寫了兩方面內容:一、「飛行島」的磁石功能;這種寓言使人聯想到今天已經出現的磁浮列車;既然「飛行島」只是該國的王宮,所以可以意譯成「磁浮宮」;二、地上老百姓造反與國王的鎮壓。作家顯然在告戒世人:國王的壓迫,老百姓的造反,統治者的鎮壓,鎮壓愈烈,反抗愈烈,這種惡性循環,造成人類社會的大災難,結果通常是兩敗俱傷,甚至同歸於盡。雖然統治者和老百姓雙方都不願意,但百姓逼上樑山,統治者殘酷鎮壓,中外古今,概莫能外。萬物之靈的人類啊!怎麼才能實現和諧的社會,怎樣才能讓科學為人類造福,而不讓它成為屠殺人類自己的工具啊?
第四章譯文約四千字。寫「我」從「磁浮宮」下到「科幻國」後的初步見聞。主要揭露了社會改革過程中常見的「浮誇之風」以及它帶來的嚴重惡果。同時也寫了一個不隨波逐流的總督罷官或退休後的真情實感。本章有的段落,乍看平淡無味,實則深藏寓意。譯者原先想根據此寓意將「巴爾尼巴比」譯成「浮誇國」。後來考慮到從第一章到第六章的整個內容,將「巴爾尼巴比」譯成「科幻國」。
第五章譯文約四千五百字。集中寫了參觀《科幻國》的首都科學院,描寫了那裡各種稀奇古怪的科研項目。揭露與諷刺了科學院不講科學的種種荒謬可笑行為。作為科幻寓言小說,作家這里仍然不是憑空虛構,也不是空穴來風,而是要
依據現實,要利用當時已知的科學道理或科學現象,通過故意誇大或扭曲這些科學道理和現象揭露與諷刺非科學或反科學的作風與行為。但同時,它也不能不對未來科學的發展包含一定的預見性。
第六章譯文約三千五百字。寫「我」參觀科學院的「政治設計分院」。重點有三:一、一位通曉政治的醫生建議用葯物醫治政治家的各種毛病;二、兩位教授對征稅方法的截然相反的兩種主張:「對罪惡和愚蠢征稅」與「機靈、勇敢和禮貌征稅」(包括「對婦女的美貌征稅」);三、一篇論文闡述偵破反政府陰謀詭計的方法;以及「我」做的補充。這些建議雖然荒唐,但幽默有趣。
第七章譯文約兩千五百字。迄今為止,是本書最短的一章。內容很簡單:「我」離開「科幻國」的首都,來到海港。因為一個月內沒有船開往拉格奈格大島(再從那裡去日本),臨時決定去附近的「巫師國」遊玩。「我」受到該國總督的熱情接待。總督精通巫術、即招魂術,他親自陪「我」參觀,並授權「我」招來許多歷史名人的鬼魂。其中有愷撒、龐培和布魯圖。「我」特別崇拜為民主、共和獻身的布魯圖。由此就可知,作家這里根本不迷信鬼神,而是借鬼魂之口,抒發自己的思想、觀點與感情。一個仁愛、正直、主張共和、反對獨裁的喬納森·斯威夫特鮮活地出現在我們面前。
第八章譯文約三千五百字。作家繼續借鬼魂之口,抒發自己的思想、觀點與感情。首先「我」見到了古希臘詩人和盲人歌手荷馬,古希臘哲學家、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古希臘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伊壁鳩魯,以及1596——1650年的法國哲學家、自然科學家笛卡兒;並借學術泰斗亞里士多德之嘴對科學的發展說了一番頗有見地的話。接著,「我」尖銳地批評歷史學家顛倒事實的做法,同時深刻地揭露了歷史上帝王將相的丑惡與腐敗;最後寫到農民向市民的蛻變。語言既辛辣幽默,又痛快凌厲。
第九章譯文約兩千三百字,迄今為止是篇幅最短的了。情節也很簡單:「我」離開「巫師島」,回到海港,再搭船來到「長壽島」,在這個島國呆了三個月。作者重點寫了國王發明了一種「賜死」大臣們的特殊方法:地上撒滿了毒粉,讓大臣匍匐前進到自己的寶座之下,滿嘴毒粉,中毒而死。「伴君如伴虎」,這就是本章的主題。
第十章譯文約五千五百字。集中地寫了「長生不死者」問題。「我」來到「長壽國」後,起初也幻想長生不死,並且還規劃好了自己未來的一生:首先要成為全國的首富;其次要做一個偉大的學者與先知;最後要當一個傑出的歷史學家。「我」的這個計劃中,首要的是「發財致富」,但同時「我」要求自己堅持節儉,以防止腐化。所謂「勤能補拙,儉能養廉」。這當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如何抑制腐敗這個毒瘤的發展與蔓延,是中外古今沒有解決、而又必須解決的大問題,它關系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和各國當局本身的生死存亡。
「我」從島內高層人士詳細了解了關於長壽者的情況,聽到、甚至見到六個已經活到二百歲的長壽老人。他們與我國神話小說中的「神仙」截然不同,「神仙」不僅長生不老,而且神通廣大。這種人只是長生不死,不是長生不老。而且他們想死不能死,傷感自己「老而不死」。本書作者從生理上、心理上描寫了老年人、尤其是八十歲的老年人的特點,非常合乎實際,總之,本書作者的「虛構」是有現實根據的,包括王國對八十歲老人的法律規定。特別有趣的是:本書作者相當科學地虛構了長生不死(是「老而不死」)者這樣的可憐人物,其寓意原來就深藏在本章結尾一段當中。我們現在將領導終身制的弊病,主張幹部年輕化,與本書作者這里的深刻寓意不謀而合。
第十一章篇幅最短,譯文只有兩千來字。寫「我」帶著長壽國國王的介紹信搭荷蘭人的船來到日本,再在日本天皇的關照下回到英國與家人團聚。與小說的所有各章不同,本章寫的都像是真人真事,似乎沒有絲毫虛構成分。小說第三部寫的「飛行島、科幻國、巫師國、長壽國、日本國游記」到此結束了。前面的幾個島國都是「假」的,但後一個「日本國」是真的,以真支撐假,讓假變成真,真真假假,真假難辨,虛構巧妙,饒有趣味。
第四部分 《神馬國游記》
第一章譯文約四千五百字。寫「我」航海落難到神馬國。情節如下:「我」重又離家遠航南洋,這次是當船長;航行途中,新招來的水手與原來的船員狼狽為奸,陰謀奪取了船隻,把「我」禁閉在船艙里,後來把「我」拋棄在淺灘上。「我」涉水上岸,進入陸地,在路上碰上了一群猢猻之類的動物——「野猴」,「野猴」是沒有或喪失了人性或理性的猢猻類動物。「我」被四十頭「野猴」團團圍住;就在這危險關頭,「野猴」們被一匹灰色的「神馬」嚇跑。「神馬」就是一種通人性、有理性的馬。後來,兩匹「神馬」堵住「我」的去路,最後由其中那匹灰色的「神馬」領著「我」去找安身地或庇護所。
第二章譯文約四千字。寫「神馬」把「我」當成「野猢」帶回家中後的安排,重點寫了「我」的飲食問題,當然也描寫了「我」主人的家及成員、他的僕人、以及他圈養的一群「野猢」。從情節的描寫中讀者可以進一步認定:這一家子都是好馬、駿馬、寶馬,是有理智、有智慧、有自己的語言、通人性、懂禮貌、能
用屁股坐的「神馬」。小說用人稱代詞he代替「神馬」;用人稱代詞it代替「野猢」。
第三章譯文約三千五百字。專門寫「我」學習「神馬」的語言。「我」在「神馬國」住了五年,當然要學習「神馬」的語言。但用一章專門寫外語學習的,在整個小說里,僅有這一次。小說的作者是外語教學的內行。本章的有關內容很合乎外語教學法,合乎成年人學習外語的心理過程。
第四章譯文約三千五百字。主要寫主人(「神馬」)與「我」(主人眼裡的特殊「野猢」)的對話。確切地說,是「我」用主人(「神馬」)的語言比較勉強、生硬地向主人(「神馬」)介紹「我」的生世、來歷、特別是自己最後一次航海的遭遇。這一次艱難的長時間談話佔去了他們好幾天。談話內容涉及到「放縱、怨恨、嫉妒、淫慾、特別是權力欲與財富欲的可怕後果」,揭露了人性中的劣根頑症。
第五章譯文四千多字。寫了兩個主題:戰爭與法律。關於戰爭的原因,「主人」與「我」的對話,特別是「我」的回答,語言生動、幽默、有趣;觀點也很明確。本書作者借「神馬」之口,把戰爭的原因歸結為人類失去理性(所謂「理性的墮落」)。關於法律,主要寫了律師和法官。這里對「吃了被告吃原告」的那種法官與律師,揭露得淋漓盡致。但同時也提到那些保持人性與尊嚴的好律師與好法官。
第六章譯文約四千五百字。通過「我」與主人「神馬」的交談,主要是「我」的談話,揭露了當時英國的朝廷與上層社會的種種弊病,尖銳地提到了金錢社會貧富懸殊的社會矛盾,描述了醫生與疾病,揭露、諷刺、甚至痛斥了當時英國的首相大臣的陰險奸詐、口蜜腹劍,也揭露了貴族階層的腐敗墮落。
第七章譯文約五千字。人性、或著人的理性的腐化墮落,是本章的主題,其實也是《神馬國游記》、甚至是《格列佛游記》全書的主題。本書作者又一次借「神馬」之口,揭露了人類在生理上、特別是心理上、也就是本性上的嚴重缺陷。本章具體地寫到喪失「人性」(天良)、「理智」(良心)的我們人類與本來沒有「理智」的「野猢」之間的「相似之處」,從而諷刺了人類社會的種種弊病。
第八章譯文約四千字。前一半寫「野猢」的生理特徵與生活習性、主要是「野猢」的野性:「淫盪與刁怪」;後一半寫「神馬」的美德,主要寫他們夫妻和睦、教育子女有方、對待同類熱情友好。
第九章譯文約三千五百字。前一半介紹「野猢」的來歷,原來「野猢」也是像「我」一樣漂泊落難來的海員。後一半介紹「神馬」的習俗與文化。作者對「神馬」的詩歌、語言,特別是他們對死的態度,虛構得合乎情理,饒有趣味。
第十章譯文約五千字。寫「我」在「神馬」當中安家落戶的打算與修身養性的愉快生活,「我」羨慕他們友愛的人際關系,喜歡他們內容豐富、言簡意賅的談話,從中獲得很多教益。特別是「我」的主人,言傳身教、耳濡目染,對「我」的道德修養幫助極大。因此「我」羨慕、欽佩、崇拜充滿人性的「神馬」,留戀這個理想的國家,恐懼與厭惡充滿野性的祖國同胞——「野猢」,不願回祖國、
甚至人類社會。但由於「我」的「野猢」身份,「我」被迫離開寄託作者理想的國度。本章末尾寫主人要「我」離開的理由與主僕告別的情景,雖然純屬虛構,但合乎情理,頗有人情味。
第十一章譯文約五千字。寫「我」從「神馬國」、經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回英國故土的過程:「我」最先劃船到一個小港灣;然後到一個小島,被當地野人追趕,左膝蓋中了一箭;後來「我」被葡萄牙商船派來取水的船員們發現,被他們帶到船上,受到船長熱情的接待,免費搭乘該船到了里斯本;最後又搭乘另一艘商船回英國,與妻子和家人團聚。「我」在神馬國五年,受「神馬」們教化,本來不想回自己的國家,不願再見他心目中的「野猢」,包括他的「妻子與家人」。這種反常心態可以說明許多。留待年輕的讀者思考吧。
第十二章譯文四千多字。它是《神馬國游記》的結束語,其實是全書的結束語,也就是《跋》。它首先寫了本書作者的寫作宗旨與寫作原則:「嚴格遵守真實」;「寫作是為了教導人類」。作者接著表明了自己反對侵略戰爭的鮮明立場:「但是我不會建議去征服那樣一個高尚的民族,反而希望他們能夠或者願意派足夠數量的「神馬國」居民來開化歐洲,把榮譽、正義、真理、節制、公心、剛毅、貞潔、友誼、仁愛、忠誠等基本原則教給我們」。作者最後還著重批評驕傲自滿。把它看成嚴重的毛病、甚至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