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子女父母 > 父母毀子女

父母毀子女

發布時間:2020-11-26 22:53:45

㈠ 父母禍害子女是為什麼

自虐心理,一來通過虐待親生孩子來獲得做父母的尊嚴,二來通過虐待來平衡他們自己因無知造成的痛苦

㈡ 父母會害子女嗎

會。有種母親會害子女。就是沒結婚前做女孩子,喜歡吃喝玩樂,享受,還好吃懶做的女孩子,跟異性男女關系混亂,用身體換錢的女孩子。找個不知道情況的男人結婚,婚後這個女的有家庭有孩子,依舊背著丈夫跟男人鬼混,用私生活混亂換錢的妓女。妓女就是會害自己的孩子,她們會逼孩子去做傷害他們的事,但是她能從嫖客那裡獲利,她會甘願讓孩子被嫖客叫來的人欺負孩子,她也會聽嫖客的話自己折磨孩子。這個世界有父母不會害子女。但是一定不是做妓女的母親。有父母會保護孩子,但是妓女不一定,妓女對於子女大部分都在利用,利用孩子從嫖客那裡獲利。世界上傷害子女的父母,一定有妓女。百分百沒有例外。

㈢ 孩子為什麼恨父母,6種父母只會毀了孩子,記恨父母的

孩子最害怕什麼?玩具丟失了?還是好吃的沒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擔心最害怕的都與父母有關,你們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擔心的事,然後以後注意不要再犯,別再傷害了孩子的心。

爸爸媽媽吵架了

曾有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對3000餘名學齡兒童進行了一次心理狀況調查,其中有一條是「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麼」,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媽媽生氣,怕他們吵架」。

有一個答卷寫得很生動:「我最怕爸爸生氣,他生氣的樣子可凶啦!把媽媽都氣哭了,我嚇得像一隻小老鼠,心裡直撲騰,飯也吃不下去……」

爸爸媽媽又發脾氣了

孩子簡直像極了蠟筆小新,又在惡作劇了,當你都催了十遍他還是不動窩的時候,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吼了起來。

對孩子發脾氣,確實會讓孩子害怕。在恐懼中,孩子那些讓父母心煩的行為暫時看不見了。但他會怎麼樣呢?有這樣幾種可能:

乖乖地聽你指揮,你讓干什麼,就干什麼;

他被嚇呆了,愣在那兒不動;

大哭起來,不會再干你不希望他乾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讓他乾的事;

學著你的樣子,也發起火來,把你心愛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對人的情緒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發脾氣,也一定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和情緒。

但是,孩子還弄不清,父母為什麼發脾氣。也就是說,在很多父母發脾氣的時候,孩子雖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為,但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發脾氣,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發了火,發完脾氣後,最好向孩子解釋清楚,孩子的問題到底是什麼,該怎麼做,同時還要通過行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和愛護。

可能的話,發脾氣前最好提出預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發火了,你能趕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別……」。但是決不能因為發脾氣後的內疚,就放鬆對孩子的要求,該堅持的必須堅持。

在客人面前指責孩子

人來客往,親朋好友相聚,談論各自的孩子,常常成為重要話題之一。

很多父母喜歡在眾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別人訴苦,說自己教育這樣一個孩子多不容易。

但孰不知,自己只顧著吹毛求疵地指責他的短處,這無形中,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沒人賞識他,例如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幹家務不行,讓家人為他受累,也覺得父母對自己不滿意,和父母逐步疏遠。

從以上七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難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應該有友愛、輕松、寬容、民主和活潑的氣氛。相反,他們最頭痛的是氣氛冷淡、緊張、沉悶、專橫、毫無生氣的家庭。

㈣ 9種最毀孩子的父母,有沒有你

9種最毀孩子的父母,有沒有你,最毀孩子的9種家庭教育誤區,你有沒有中槍?
家庭教育,簡稱「家教」、「教養」。家庭教育可不只簡單地教教孩子禮儀知識而已,因為要教的東西太多,而且還有待慢慢探索,自然也存在很多誤區。作為家長,最毀孩子的9種家庭教育誤區,你有沒有中槍?
按自己的願望和標准塑造孩子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為正確的路上走。即使孩子不適合,或者不喜歡。在這種壓力下,家庭變得不快樂,親子的愉快時光成了斗爭大會。犧牲了和諧的親子關系,讓孩子追求一些莫名其妙、不見得正確的父母的理想。
父親沒有上過大學,就將大學夢寄託在兒子身上;母親喜歡芭蕾舞,就讓六七歲的女兒每天勤學苦練……這樣的故事確實在很多80後身上發生過。那是大人的夢想,憑什麼讓孩子幫你實現。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會覺得,那不是他的人生,是他在幫你過你的人生。很多大人認為孩子要多才多藝,在將來才會有立足之地,可這些才藝真的是孩子喜歡的嗎?雖然「技多不壓身」,但是很多孩子的小身板哪裡承受得住每周要學四五種技藝?
當然不是要孩子不考大學、不學技藝,而是換種方式,讓他自己為自己學,學他自己感興趣的技藝。
家庭教育哪種更好——才智VS素質
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庭教育,國內的父母普遍注重孩子的才智教育,從各種補習班、興趣班的火爆就可見一斑;國外的父母,則對於孩子的基本素質培養更加註重,並通過言傳身教灌輸給子女。因此,中國孩子普遍被認為童年不快樂,除了學習還是學習。事實也的確如此。但現在已有更多中國家長有了素質教育的認識,並與孩子一起在努力實現中。
培養孩子哪種價值觀:智能VS體能
孩子認識了多少個字、會背多少首唐詩、會彈多少首曲子,始終是大多數國內父母關注和當作談資的東西。有些父母也表示孩子的快樂是最重要的,不過執行起來卻往往身不由己;國外父母則更多地注重孩子的體能發展,他們認為,孩子在小時候除了快樂之外,也是發展體能的好時機,為以後應付更繁重的擔子打好基礎。
孩子成炫耀比較對象
中國人一方面愛面子,一方面想鼓勵孩子上進。常常說,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績多好,人家又得了什麼獎。這種比較最要不得。況且常常是當著孩子的面說,讓孩子深受打擊。要知道,家長每拿孩子的不足和別人比較一次,就會多帶給他一分不滿和痛苦。
漠視孩子的隱私和權利
父母進入子女房間應該先敲門,移動或用孩子的東西應該得到允許,任何牽涉到子女的決定應該先和子女商量。應該尊重孩子的所有權利,把他當成和自己平等的人來尊重,無關輩分和年紀。不被尊重的孩子以後也很難懂得去尊重別人。
保姆、隔代長輩帶孩子
很多中國父母以為孩子只要有人看著,沒有生命危險就好。其實從出生開始,孩子就需要和別人交流,尤其是和父母交流。我們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沒有關注的環境下長大的,缺乏愛的安全感,終生追求那童年時期失去卻永遠追不回的愛。
認為學習成績代表孩子的一切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的學習成績代表一切。其實是因為學校的成績是最容易衡量也最容易拿來比較的,尤其同年級或同班同學。認定這個比較目標,父母剩下的工作,就是用一切威逼利誘、苦苦哀求,讓孩子來達到他們認定的這個目標。其實學校的成績並不代表一切,反而是自身的天賦,才是影響他們一生的重要因素。因此,關注孩子的成績,不如細心挖掘孩子的天賦;如果沒能挖掘到孩子的天賦,也請培養孩子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等),這些才是會伴隨孩子一生、影響孩子成功的關鍵。

認為孩子晚起就是睡懶覺
在成長中,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可是家長們往往會給孩子安排各種補習班、指定孩子閱讀書籍,讓孩子每天晚上寫完作業還有大量課外的學習。很多孩子每天6點就要起床早讀,晚上也幾乎跟父母一樣十一二點鍾才能睡,導致每天睡眠不足8小時。睡眠不足會影響發育,生長激素在大腦深睡時分泌過少,影響骨骼生長;同時,因睡眠不足,大腦得不到充足的休息,會腦力減退。因此我們需要給孩子充足的睡眠,引導孩子按時早睡,周末和寒暑假可適當晚起,讓孩子的身體得到充分的休息。
以愛之名傷害孩子
很多父母常對子女說的一句話:我們這樣做,也是因為愛你,是為了你好啊!想用這句話堵住子女的反駁。甚至就連打罵孩子都是為了孩子好,「不打不成器」的觀念至今在許多家長心中根深蒂固。的確,教育孩子需要賞罰分明,有賞就該有罰。但最傷害孩子的,往往是父母懲罰孩子的方式、懲罰時冷漠的態度和猙獰的表情。
懲罰孩子有很多方式,有罰站、罰寫字等比較文明的方式,也有鞭打、扇耳光等比較野蠻的方式,作為父母,完全可以選擇比較文明的方式;至於懲罰時的態度和表情,家長們會說:「你樣子不凶一點,孩子根本就不怕你,鎮不住他,還怎麼懲罰?」家長們的威嚴絕不是靠猙獰的表情和兇狠的態度來樹立的。要知道,怕你的孩子就不會親近你。這樣的愛,其實只是傷害。

以上這些,都是我們當下許多家庭在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但這些教育觀念和方式確實會對孩子造成很多不良的影響,值得家長反思。沒有人天生就能當好父母,許多家庭教育的經驗也是一些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探索出來的,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家長成長的過程,但如果能借鑒到一些有用的經驗、走出迷茫的誤區,益於自己和孩子的成長,何樂而不為呢?

㈤ 父母傷害子女應該怎麼辦

一般父母是希望子女有能力的,但罵你沒本事就有點過份。畢竟是父母,你可以好好跟他們勾通,並做給他們看看,你如果已成年,可以不用他們養活,先自己養活自已,努力,上進,做出人樣來給他們看看…。如果他們還改不了,你可以在他們能自理的情況下,自已租房,搬出去住。我想距離產生美,時間一長,他們只有想你的份…

㈥ 父母惡意銷毀子女的戶口本會承擔什麼後果

派出所的民警可以對其批評教育,就是能再辦理,也不能故意隨便損壞

㈦ 在你看來,強勢的父母是如何毀掉一個孩子的

強勢的父母,孩子容易讓父母失望。我遇到一些學習成績很差的學生,媽媽非常強勢,因為學生成績來找我(大學生家長為了成績到學校,成績基本已經差到了極點)我都被鎮住了,那架勢真的要把孩子吞噬。

㈧ 父母究竟能不能毀掉孩子

美國行為主義大師約翰·華生,說出過那段著名的宣言:「如果給我一些健康的嬰兒,在我自己設定好的世界裡把他們撫養成人,不管他們的天賦、愛好、傾向、適應性、種族和家庭背景如何,我保證可以將他們中的任何一個培養成我選擇的類型:醫生、律師、藝術家、商業精英,甚至是乞討者和小偷。」

這段宣言經常被後世的心理學家嘲笑,或許因為這段話透露出的上帝般的自負,或許因為華生自己的親子教育相當失敗。在中國,最新的「華生教授」大概是瀘州的李鐵軍。十一年來他一直堅持「在家教育」自己的女兒,幾年前他曾揚言要在女兒18歲時把她培養成一名生物磁場方面的科學家。現在看來李鐵軍大概是失敗了。
與之對照,去年美國一本初版於1998年、再版於2009年的教育心理學著作《教養的迷思》譯成了中文,在朋友圈相當走紅。作者朱迪斯·哈里斯是一位沒有拿到博士學位的家庭主婦兼心理學家。她這本書當年一經出版,就激怒了無數的同行與讀者,因為她挑戰了一個幾乎是常識的觀念:父母的教養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非常重要的因素。
哈里斯的研究結論是什麼?在第二版里,她抗議了媒體對自己著作的總結「家長不起任何作用」。她說,家長當然起作用!但是他們在哪裡起作用?如何起作用?這是她試圖解答的問題。
哈里斯提出了三個命題:
(1)父母沒有能力塑造孩子的人格。如果孩子的人格與父母相似,那是因為兩代人基因的傳承,而且同屬於一種文化。
(2)孩子在家庭之外的人格,是被同齡人組成的社會環境塑造的。
(3)哈里斯認為自己理論中最重要的一點:孩子不會將家庭中習得的行為模式,轉移到新的情境中去。換句話說,他們知道到哪座山唱哪支歌。
哈里斯對於這三點的論證,非常詳細與全面,有興趣者可以自己去看書。從常識出發,我們最容易認同的大概是第二點。中國有「孟母三遷」的古老故事,還有一個成語叫「一傅眾咻」,很多父母都有類似的感慨:一旦孩子走出家門,他們就會變成越來越陌生,直到與父母完全無法溝通。當然,等他們翻越了青春期的山丘,許多人又會開始與父母某些方面的交流,但此時的孩子,已經是社會化的成人。他們會跟父母談時事新聞,談家長里短,交流對八卦或美食的熱愛,但個人最隱秘的部分,他們寧願與朋友分享。而孩子們對生活,對社會包括政治的看法,往往也與朋友而非父母接近。
如果承認第一點,我想很多父母會更傷心。哈里斯在書中批判了許多流行的育兒理念,比如「有品質的陪伴」。哈里斯說,在傳統社會里,人們甚至刻意地不讓父母在孩子面前出現,而一旦孩子進入同齡人群體,他們肯定更願意與同齡人一起游戲與交流,沒有任何切實的證據表明父母在孩子人格成長過程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我嘗試把這個結論表述得溫和一些吧。父母一定不要高估自己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影響力,這樣也就不會將孩子變成整個家庭的唯一中心。哈里斯說,別人總是問她:「你的意思是我怎樣對待我的小孩都沒有關系嗎?」他們從來不問:「你的意思是我怎樣對待我的丈夫或妻子都沒有問題嗎?」對此哈里斯回答道,她不指望如何對待丈夫,會決定丈夫成為什麼樣的人,但是兩人的相處會影響彼此在家庭生活中是否幸福。配偶與孩子是一樣的,「你沒有辦法決定外面的世界怎樣對待他,但是你有很大的權力決定他們在家裡是否快樂」。
有人會說,配偶可以選擇,孩子只能塑造。是的,在這一點上,家長的權力還是很大的,比如可以像孟母一樣搬家,或是換一所不同的學校,就能改變孩子的成長環境——這聽上去簡直像在為學區房打廣告,不過哈里斯並不反對家庭教學,只要孩子有機會參加社會組織的運動會或俱樂部,不完全與同輩隔離就行。
我認為哈里斯提出的第三個命題最有啟發性。父母有權設定家庭傳統、家庭氛圍、親子關系、教育方向等等。然而,當孩子進入一個新的環境,幼兒園,學校,甚至是別人家,他們並不會將家裡的習慣移置到新的環境中去,他們會學習和適應新環境的新規則——喂,你怎麼解釋熊孩子到哪兒都不管不顧地討人嫌?我想熊孩子只是不恰當地將家庭環境延伸到了外界,一旦失去作為家庭環境象徵的父母,熊孩子能熊多久?
反過來,不管孩子在外面的世界獲得了什麼成就,出息成什麼高人,實現了多少小目標,他們一旦回歸家庭,就會重新回到家庭情境中。這一點可以解釋為什麼那些成熟、親和、理性的成年人,卻往往在原生家庭里顯得手足無措、無能為力甚至判若兩人。很多人能指揮千軍萬馬,決定時代風雲,面對自己的父母或子女,卻莫可奈何。所以你不能說父母不起作用,但父母的作用往往只限於家庭內部,而且將持續一生。
新出版的《教養的迷思》
哈里斯非常反對將一切不快、坎坷或感情缺陷都歸咎於「原生家庭」的流行做法——既然父母沒有能力塑造孩子的社會人格,那麼即使他們在家庭內部受到種種不公、忽視甚至虐待,都不能歸咎於「父母的錯」,極端的例子是《美國醫學會雜志》曾認為一位殺人犯之所以犯罪,是因為他母親在懷孕時讀了太多的懸疑小說!這種思維仍然存在今日大量對兇殺案的報道中,媒體與公眾總希望從殺人犯的經歷中尋到草蛇灰線的端倪,「家庭無溫暖」「父母不和或早年離異」是最佳的答案。甚至有人從白銀連環殺手嫌犯「不打孩子」這一點,懷疑警方抓錯了,又有人根據嫌犯長子面對媒體的冷靜應答,推論出「家庭無溫暖」。讓人非常同意哈里斯說的「教養假設的影響無孔不入,治療師和病人都生活在認為『父母有能力將孩子變成快樂、成功的人,也能把他們的生活變得一團糟』的文化中」。
經過十年的修訂,《教養的迷思》說得夠全面了,還有什麼縫隙可以讓我們射出反駁之箭嗎?有。哈里斯縱論了多種文化,但她切中肯綮的仍然主要是美國白人文化。她在書中將父母分為「太嚴型」「太松型」與「正好型」。按照她的描述,亞裔美國人最喜歡採用「太嚴型」的教育方式,這不是因為亞裔孩子最麻煩,而是亞洲文化認同這種教育方式。與白人社會主流觀點追捧「正好型」相反,「亞裔美國孩子在許多方面都是最能乾的、最成功的」。
且不說亞裔美國人選擇的太嚴型教育方式利弊何在,如果哈里斯來中國社會做一下研究,或許她會發現她的「類化說」正在經受著挑戰。這里一部分家長為了「快樂教育」與學校爭執不休,一部分家長把孩子送去電擊治網癮;一部分家長堅信「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部分家長把補習班填滿孩子每一天;一部分家長無論孩子多麼調皮連重話都不會說一句,一部分家長一感到沒面子就往孩子往死里打……儂告訴阿拉這是同一個「中國文化」衍生出的教育方式?
縱然哈里斯已經無比銳利地刺破了父母的自大感(同時也可能轉化成負罪感),但我依照自己的觀察,仍然覺得《教養的迷思》於父母與子女之間關系的復雜與曖昧,描述得還不足夠。人們總說父母是無私的,或應該是無私的。其實子女優秀開啟的炫耀功能、掌控他人命運的滿足感、子女養成的成就感,乃至「光宗耀祖」的傳統觀念,哪一樣不屬於演化給的胡蘿卜?父母通過獲得這些快樂,平衡撫養子女付出的辛勞,又有什麼羞於啟齒呢?可是一旦父母濫用身份與權力,將子女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予取予求,又會製造怎樣的壓迫與傷害?
從子女一方來說,成長過程也就是不斷索取利益同時反抗支配的過程。人們要求孩子「懂事」,這跟要求父母「無私」是一個道理。前一段時間有篇文章叫《懂事的孩子讓人心疼》,其實「心疼」就是一種補償,父母與社會給予的正面評價與獎賞,是激勵孩子「懂事」的動力。既然「懂事」與「好評」是一種交換關系,那麼其中必然也有一個平衡點。獎賞過多過濫,會助長孩子的自戀情緒;過於吝惜鼓勵,以敲打為主,又會降低孩子的自尊(哈里斯說,不是自尊導致成功,而是成功帶來自尊)。
在這最亂的時候,學校這個龐然大物又摻和了進來。以前總拿園丁比擬教師,園丁是什麼?小王子只種了一棵玫瑰,殺手萊昂只抱著一盆植物,而園丁要面對萬紫千紅。學校從本質上講,就是未成年人的規模化養殖場。它沒有能力承諾家庭式的精細培養,但它正是從家庭到社會的一條擺渡船。要求高的家長當然不可能滿意,但不滿意又如何?是操場而不是家庭養成了孩子的社會人格——這才是學校的本相,教授知識只是其功能之一。
父母、孩子、學校,這就是一出三國演義。多數情況下,父母與學校聯手打壓學生,但父母與孩子聯合起來對抗學校的體制壓迫也不鮮聞(讀經班、華德福什麼的都是極端表現)。當然,學校挾孩子以令家長,更是輕而易舉。這場列王的紛爭,戰火延綿相愛相殺至少十餘年,最後的贏家又是哪個?
照我的想法,如果孩子能順利地被學校與社會接納,在同齡人群體里獲得尊重與友誼,那就算成功了一半;如果孩子經歷了社會化過程,回到父母面前,仍然能用同齡群體中的行為方式輕松應對原生家庭,我覺得就該算皆大歡喜,國泰民安。
問題是,以上兩個目標,父母能起到的作用究竟有多大?我還是不敢相信一切斬釘截鐵的結論,倒是認同「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戒懼心態。小家如大國,火候分寸都很關鍵,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各種因素也超級復雜,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依我看,與其在家裡普及《弟子規》,或在壁上掛「難得糊塗」,還不如細細回味成都武侯祠趙藩的聯句。我改了四個字: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齊家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育兒要深思。

㈨ 三觀不正的父母,對子女傷害多大

父母的三觀,決定了孩子對世界的眼光,對人生的看法,對價值的衡量。
孩子尚小,尚未形成自己的思辨能力與邏輯體系,父母教什麼,他就學什麼,聽風就是雨。
父母的權威感,更會讓孩子把他們的觀念,看成至高的旨意。
三觀不恰當的父母,容易讓孩子走上不適合的道路,把他們置於痛苦的境地。
反之,觀念正確的父母,也能順其自然,喚醒孩子的潛質,培養孩子的特長,幫他們取得優秀的成績。
對待孩子,要抱著寬柔的態度,尊重他們的觀點。
利人就是利己,讓孩子自由,就是讓自己歡喜,讓孩子發展,就是讓自己幸福。
所以,身為父母,不該刻意打壓孩子的想法,強行塑造孩子的觀念,而應該給孩子一個機緣,讓他用獨到的才氣,贏得專屬的運氣。
三觀不正的父母,毀掉孩子輕而易舉;而三觀開明的父母,就能為孩子帶來好福氣。

㈩ 7種父母毀掉孩子,你是嗎

1、挑撥式。「爺爺奶奶不疼你,以後少去他們家,只有媽媽最疼你!」「你爸老出差,都不陪你玩。」
有些父母喜歡把婆媳矛盾、夫妻矛盾的戰火引到孩子身上,講對方家庭成員的壞話。這樣會扭曲孩子的價值觀。孩子對父母雙方都有一種本能的愛和尊敬,這也是他們接受父母教誨的基礎。如果常在孩子面前指責對方,就會破壞對方在孩子心裡的形象,甚至讓孩子感到無所適從。攻擊對方的家庭,更會使孩子的心理健康斷層,缺乏溫暖和安全感,漸漸變得頑劣反抗,甚至懷有敵意。父母要用平和的態度教育孩子,在孩子面前要盡力維護對方。
2、依靠式。「兒子,你就是媽媽的依靠,媽媽的後半生全指望你了。」
在情感上過分依賴孩子,以母親依戀兒子居多。健康的依戀關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但如果母親過分依戀兒子,丈夫反倒成了外人,會使孩子「取代」父親的角色,對未來的婚戀、交友產生影響。找對自己的角色,家庭關系才能正常。不要因為夫妻關系不好,就過分依戀子女,而是要與對方充分溝通,共同營造健康的家庭關系。
3、哀憐式。「爸爸沒本事,賺錢少,不能給你買進口玩具。」
一些父母會在孩子面前表露自卑感,以減輕對孩子的愧疚。這樣容易把自卑感「傳染」給孩子,讓他們覺得,「爸爸沒本事,我又能怎樣!」父母本該是替孩子遮風擋雨的大樹,當孩子發現這顆大樹「漏雨」時,還怎麼能堅定自信呢?當孩子有了攀比心,便會向父母提出許多疑問。這時,父母首先要挺起脊樑,相信自己能給孩子最合適的生活。隨後要用辨證的觀點去貶惡揚善,指引孩子踏上堅實的成長之路。
4、抱怨式。「要不是早上叫你起床你不聽,我上班怎麼會遲到!」「要不是當初生你,我怎麼會落下這個病!」
父母的抱怨如同一劑毒葯,會慢慢侵蝕孩子的身心,直接影響孩子看待問題的方式。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孩子也變得愛抱怨,遇事推脫責任。父母應先做好自己,還要學會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問題。
5、溺愛式。「要什麼盡管說,爸爸什麼都給你買。」「寶貝,媽媽全都聽你的。
被過度寵溺的孩子不知道為人著想,自私自利。父母滿足了他的無理要求,慢慢的孩子心裡就會產生「我是老大」的思想,不懂得讓步和寬容,更受不了委屈,性格驕橫,行為乖張專橫。溺愛有百害而無一利,這樣的父母應盡快反省自己的行為。
6、冷漠式。「媽媽累了,沒時間幫你檢查作業。」「我忙,你自己玩,別煩我!」
4歲的萌萌一放學就跑出教室,迫不及待地向媽媽展示自己親手做的手工。媽媽瞟了一眼,隨口說了句:「嗯,挺好的,趕緊走吧。」萌萌不開心地說:「媽媽都沒好好看!」媽媽聲音也高了起來:「看什麼看!再不走又要堵路上了,媽媽還急著回家做飯呢!」有些父母為人冷漠,養育子女就像是完成任務。這樣的態度會讓孩子與父母疏遠,甚至成為「沒有溫度的人」。因此,除了要讓孩子吃飽穿暖以外,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
7、過望式。「你要把前三名作為永遠的目標,將來考上清華、北大。
有些父母給孩子設置了各種宏偉藍圖,把自己的夢想寄託在他們身上,不斷給孩子施壓。當孩子不斷迎合家長的期許時,就容易失去自我。即使他們真的很「優秀」,但內心卻可能千瘡百孔。調查顯示,大學中有心理障礙的孩子,23%在初高中被公認為「很優秀」。還有些孩子無法達到父母的期許,因而產生自卑和逆反心理。孩子有自己的成長軌跡,也有自己的專長,不妨讓他們自由發展,父母把握好道德方向即可。

閱讀全文

與父母毀子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人導尿管紅怎麼回事 瀏覽:53
老人家拿手去摸寶寶的嘴巴 瀏覽:89
青島市市南區老年大學政務網 瀏覽:645
北京職工多少歲退休工資多少年 瀏覽:754
60歲骨折拆鋼板 瀏覽:726
重陽節的手抄報簡單點的 瀏覽:786
攀鋼企業總公司退休辦地址 瀏覽:542
設計孝順字體 瀏覽:614
小燕子父母都走了小燕子該怎麼辦 瀏覽:515
父母不交社保怎麼處理 瀏覽:658
國家養老保險在哪個資金庫 瀏覽:562
西安職工退休工資怎麼算 瀏覽:50
南京雨花區老年大學 瀏覽:23
超過退休年齡個稅怎麼申報 瀏覽:530
如何勸老婆先低頭給父母認錯 瀏覽:46
怎麼替父母申請行程碼 瀏覽:812
西山區老年大學新生舞蹈系報名 瀏覽:58
國考體檢暈血怎麼辦 瀏覽:124
沒房子但有退休金能申請廉租房嗎 瀏覽:85
老年人渾身發癢 瀏覽: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