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子女父母 > 論文獨生子女

論文獨生子女

發布時間:2020-11-27 14:10:35

① 在就業多元化、年輕海員獨生子女佔多數的新形勢下,探索船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與途徑以論文形式。

什麼年代了,還思想政治?
為了完成作業,上網去搜就是了,什麼職業都行,別扯上海員。
都是為了賺錢,結果還沒賺錢到錢,先被培訓學校,中介坑了一把,還思想政治,這些人殺人的心都有。

② 《獨生子女》的議論文

觀點:

(1)國外權威雜志研究發現,獨生子女一代「互信程度較低,情緒上更悲觀,更傾向於規避風險,更喜歡穩定的工作」; (2)有的說,中國的獨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愛,自私自利;有的甚至稱其為「垮掉的一代」;
(3)但也有的認為,獨生子女在享受家庭全部資源的同時,也承擔著全部希望,壓力更大; (4)中國學者的一項研究則表明,「獨生子女在人格開放性、生活滿意度、外向性和情緒穩定性方面更好」。
再歸類,可以概括為兩類:
其一,合並(1)(2),是從反面看獨生子女,揭露獨生子女心理、性格、思想等品質方面的缺點,「自私自利」,不「信」任人,「悲觀」,喜「穩定」怕「風險」,甚至稱其為「垮掉的一代」;
其二,合並(3)(4),是從正面看獨生子女,肯定獨生子女心理、性格、思想等品質方面的優點,「開放」「外向」,「滿意」「穩定」,「承擔」「希望」和「壓力」。
最後,材料後面還有一個省略號,允許考生對「獨生子女」話題有不同於以上的新思考新看法。
再看寫作要求。
第一個要求:「這樣的議論,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或聯想?」
「這樣的議論」自然指對「獨生子女」問題發表的種種看法。要說「引發你怎樣的思考或聯想」,也自然是要求考生對「獨生子女」種種看法進行思考和評析,表明自己的認識和觀點。當然也允許以「獨生子女」現象為基點進行「聯想」引申。考生可以同意四種看法,也可按材料尾的省略號表達自己的新見解。體現了較好的開放度。
第二個要求:「必須在上述材料內容範圍內」。
有此明確要求,限定為就核心話題「獨生子女」問題談看法。這體現「材料作文」和考場選拔性作文的限制性。
第三個要求:「自定角度,自定立意,自擬題目,自選文體(詩歌除外),不少於800字。」
這個要求,是普適性要求,體現開放性
命題由所提供的材料和寫作的要求兩部分組成。
先看所提供的材料。
通讀所給作文材料,核心話題就是「獨生子女」,各方對「獨生子女」問題發表看法,可以分為四種觀點:
(1)國外權威雜志研究發現,獨生子女一代「互信程度較低,情緒上更悲觀,更傾向於規避風險,更喜歡穩定的工作」; (2)有的說,中國的獨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愛,自私自利;有的甚至稱其為「垮掉的一代」;
(3)但也有的認為,獨生子女在享受家庭全部資源的同時,也承擔著全部希望,壓力更大; (4)中國學者的一項研究則表明,「獨生子女在人格開放性、生活滿意度、外向性和情緒穩定性方面更好」。
再歸類,可以概括為兩類:
其一,合並(1)(2),是從反面看獨生子女,揭露獨生子女心理、性格、思想等品質方面的缺點,「自私自利」,不「信」任人,「悲觀」,喜「穩定」怕「風險」,甚至稱其為「垮掉的一代」;
其二,合並(3)(4),是從正面看獨生子女,肯定獨生子女心理、性格、思想等品質方面的優點,「開放」「外向」,「滿意」「穩定」,「承擔」「希望」和「壓力」。
最後,材料後面還有一個省略號,允許考生對「獨生子女」話題有不同於以上的新思考新看法。
再看寫作要求。
第一個要求:「這樣的議論,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或聯想?」
「這樣的議論」自然指對「獨生子女」問題發表的種種看法。要說「引發你怎樣的思考或聯想」,也自然是要求考生對「獨生子女」種種看法進行思考和評析,表明自己的認識和觀點。當然也允許以「獨生子女」現象為基點進行「聯想」引申。考生可以同意四種看法,也可按材料尾的省略號表達自己的新見解。體現了較好的開放度。
第二個要求:「必須在上述材料內容範圍內」。
有此明確要求,限定為就核心話題「獨生子女」問題談看法。這體現「材料作文」和考場選拔性作文的限制性。
第三個要求:「自定角度,自定立意,自擬題目,自選文體(詩歌除外),不少於800字。」
這個要求,是普適性要求,體現開放性

第一段,引述材料後,以最後一句「獨生子女的喜與憂只有我們深有感觸」點題,從身為獨生子女的角度,現身說法,「只有」二字顯出當仁不讓、以證視聽之氣魄。 第二段,段首句為分論點:「獨生子女,獨享與孤獨的雙重『享受』。」分論點說「獨享」與「孤獨」雙重享受,承應總論題「喜與憂」,同樣展示了該考生辯證思維的品質。然後論述,由「獨享」到「孤獨」,情感真切,對「分擔苦痛的兄弟姐妹」的「渴望」,令人動容。
第三段,同樣段句為分論點句,脈絡清晰。「獨立與壓力」雙重體驗,同樣體現辯證思維。但論述中,「學會獨立」與「承擔壓力」,如何對應「喜」與「憂」,並沒有說清楚,扣題說理不如上一段。 第四段,由「喜與憂」的現象進一步「深思」,論及獨生子女如何「更好的發展」,是對前面的遞進提升。而且措施明確,一是父母方面正確的教育,二是獨生子女正確的心態,三是社會的理解,三方面共同努力。觀點明確而有條理,簡潔有力。
第五段,駁「垮掉的一代」觀點,揚「充滿希望的朝陽一代」,鏗鏘有力地作結。

③ 中國獨生子女提倡者,當年是那位學者教授提的論文

資料是構成論文寫作的基礎。在確定選題、進行設計以及必要的觀察與實驗之後,做好資料的搜集與處理工作,是為論文寫作所做的進一步准備。
論文寫作資料可分為第一手資料與第二手資料兩類。前者也稱為第一性資料或直接資料,是指作者親自參與調查、研究或體察到的東西,如在實驗或觀察中所做的記錄等,都屬於這類資料;後者也稱為第二性資料或間接資料,是指有關專業或專題文獻資料,主要靠平時的學習積累。在獲得足夠資料的基礎上,還要進行加工處理,使之系統化和條理化,便於應用。對於論文寫作來說,這兩類資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當地將它們運用到論文寫作中去,注意區別主次,特別對於文獻資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適當引用,不要喧賓奪主。對於第一手資料的運用也要做到真實、准確、無誤。

④ 談談獨生子女現象——從社會學的觀點看小論文

從《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形成性考核冊》中得

⑤ 教育心理學論文當今社會獨生子女教育最缺乏的是什麼你有何建議

首先復是溝通,不要一味的要制求孩子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輕者罵重者打,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
耐心傾聽,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心平氣和的與談話交流溝通。
其次感恩教育,獨生子女被溺愛慣了,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交際能力不和諧,對父母的愛不知感恩。
再次挫折教育,面對挫折如何處理,培養其堅強的毅力及自信心!

⑥ 談談獨生子女現象

「獨生子女」,當代中國的一個普遍而特殊的群體。
「獨生子女現象」,當代中國一個獨特的社會文化現象。
「獨生子女教育」,當代中國社會、學校、家庭、個人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和進步,現在大部分家庭是獨生子女家庭,獨生子女家庭中的長輩們圍繞著獨根獨苗的生長、發育和成材轉,望子成龍,盼女成鳳,所以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享有更多更優越的物質和精神方面的有利條件。比如:父母和社會可以給他們更多的愛撫和關心,能以較多的精力關心他們,使他們體智德美,全面發展,培養多樣化的興趣和愛好,這樣便形成了獨生子女特有的優點:身體健康、活潑樂觀、聰明好學、積極向上、興趣廣泛等。一般說來,現在的獨生子女有著優良的素質,掌握著現代科技知識,擅長運用網路、成長平順;他們關注自身發展、敢於冒險、富有激情、重視權利。他們更注重規則意識,知識面廣,表現出了極好的學習、接納能力。但是,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由於時代、家庭、社會的影響,他們又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
1.「不好協作」:獨生子女的心高氣盛、好高騖遠、目中無人是自我為中心意識的強烈表現。在學習和工作中就表現出缺乏責任心、不尊重夥伴和合作對象,缺乏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
2.「不守紀律」: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被無限遷就和放縱,缺乏紀律和約束。在學習中就出現了不願意接受紀律和制度的約束、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沒有組織和集體的觀念,嬌氣、感情脆弱、缺乏心理承受力、不願意接受批評等現象。
3.「動手能力差」: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被過度包辦和代替,其生活的知識和能力相對低下;過度的保護,使其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也「發育不足」。因此,在學習和生活中表現出了應對實際工作和解決具體問題能力的不足和欠缺。獨立能力弱、依賴心理強。
情感上、智力上、物質上優裕是獨生子女健康成長的有利因素,但如果家長不給予正確引導和教育,則會對獨生子女發展造成影響和障礙。比如:父母過分溺愛、事事有求必應、明知不對,因怕孩子哭鬧、撒潑而無原則地遷就,有些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就過多地灌輸書本知識,使孩子失去愛玩天性,還有家長不注意孩子飲食習慣,吃零食,偏食,致使營養不全面、消化不良,身體不佳,此外,多數父母還沒認識到獨生子女結伴玩耍的重要性等等諸多不利因素,也形成了獨生子女特有的缺點,固執、任性、自私、孤僻、獨斷專行、事事以我為中心。目前,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已經引起了許多家庭的重視,成功的家庭也不少。但是,目前很苦惱的家庭也不在少數。困難和問題同在,希望和可能並存,喜憂參半,有些事情說也說不清楚,最鬧心的還是爸爸媽媽。任性——對抗——傷感——失管——放棄,這種惡性循環常常纏繞著長輩們。鑒於以上情況,對於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做家長都應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把握分寸,揚長避短,做到恰到好處。下面,我結合教育兒子和學生的實踐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擺平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
有很多家長愛用「小太陽」、「小皇帝」、「小霸王」字眼來比喻獨生子女,這無疑把獨生子女放在了一個特殊、不可侵犯的位置,要知道,獨生子女不是生來就與非獨生子女不同的,孩子間,先天素質差別人人都有,並沒有什麼特別地方。如果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心理特徵上有所不同,那也是後天的環境和教育條件造成的,而這些差別都是可以改變。
愛孩子,是家長的天性和職責,但不能任意嬌寵、不加約束,使孩子形成以自我為「核心」,全家人都得圍著他打轉,自己說一不二,產生目無尊長的特殊觀念和優越感,但是也不能對於那些明辨是非能力差、情緒變化無常的孩子施以壓制、侮辱和體罰的方式來迫使他們就範,順從。做為家長首先應該創造一個和諧家庭氣氛,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樂趣,然後通過日常生活讓孩子深切體會到父母是他們尊敬的長輩也是他們敬愛的老師,更是他們最親密的朋友。讓孩子養成尊敬長輩、關心家人的病痛和冷暖,樂於為長輩服務,與別人分享食物、用品的良好習慣,使孩子懂得每個家庭成員在家庭里的地位,知道每人在家裡都有一定的權利和義務,養成尊重別人,剋制自己,服從全家這個整體的良好意識。我的兒子在他們兄弟五個中排位最小,加之我們是與公婆在一塊生活,自然他便成了家中的「小霸王」,記得他兩歲半那年,一次,他的哥哥到家來,我隨手給侄子從冰箱里拿了一根雪糕,兒子發現了,當即從哥哥手裡奪過雪糕,大聲嚷:「這是我的雪糕,不讓哥哥吃!」爺爺見狀順手把雪糕又拿過來給了我侄子,兒子一看,使出絕招了,一屁股坐在地上哇哇大哭。奶奶說:「算了,孩子還小。」又對我侄子說:「一會兒奶奶給你買一根。你是哥哥,應讓著弟弟。」 當時,侄子也很懂事,說:「哥哥不吃了,留給你吃吧!」本來這事到此可以不了了之,可我還是把兒子抱起來,耐心地給他講:「哥哥把他的最喜愛的書也讓你看了,把他的衣服也讓你穿了,你到他家他也捨得讓你吃東西,為什麼你連根雪糕也不讓人家吃呢?好吃的大家一起吃才香甜。」兒子一聽,想了想,隨後主動拿了一根雪糕給了哥哥。從此,侄子一到我家,兒子就會把最好吃的東西拿給哥哥吃。不但如此,每次吃好吃的,兒子都能考慮到家裡的人,經常先給爺爺、奶奶吃。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對獨生子女進行勞動教育。
由於是獨生子女,家長把寶寶看得都很重,真可謂捧在手時里怕飛,含在嘴裡怕化,所有的家務活,多數都是家長包辦,我曾經看過這樣一幅漫畫:有一個十三、四歲的小女孩,面對著煤火上燒開了的一壺水張著嘴、瞪著眼,顯得手足無措,漫畫的下面 有一句話:媽媽,水開啦!這副漫畫雖然有些誇張,但從中可以看到普遍的現象:現在獨生子女的自理能力相當差,試問:一個連自己都照顧不了的人將來對社會、對國家能貢獻出什麼呢?將來的社會是進步還是倒退?
作為家長應該給孩子從小鍛煉的機會,讓他自己的事情自己來做,能做的事情就讓他來做,從洗手帕,洗 襪子到洗衣服,不但洗自己的,還要洗家人的,既鍛煉了幼兒動手的能力,又培養了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從擺放碗筷到收拾洗涮餐具,教育孩子關心、幫助別人,又能體會到勞動的意義和樂趣,在家中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要讓他親自動手摸一摸,試一試,即使做的不好,也無關緊要,家長應給予支持和鼓勵,從小養成愛勞動的習慣將使孩子受益終生。
第三。給獨生子女尋找游戲夥伴。
我是多年代低段學生的老師,我發現現在的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姊妹在一起相處,往往缺乏相互競爭、忍讓、分享食物、玩具的樂趣,時間久了,容易產生孤僻、自私、膽小、不合群等毛病,所以在家庭中為獨生子女尋找游戲夥伴是很重要的。
1、讓玩具充當孩子中的角色,家長可以賦予玩具的生命,如家長提示:你看那邊有輛小汽車在等你呢?娃娃的臉臟了,我們來給她洗一洗吧。小貓餓了,你來給小貓釣一條魚吧,在家長的啟發誘導下,孩子主動被玩具所吸引,不會感到孤僻,認為這些玩具都願意陪他,都是他的朋友,所以玩具能給孩子帶來無窮的樂趣。
2、鼓勵孩子同別人交往,對孩子良好個性的形成會產 生很好很大的影響。比如:走出家門去和夥伴一起玩耍,或邀請夥伴來家玩,讓孩子把糖果拿出來和夥伴一起分享,共同做游戲,主動把心愛的玩具讓給夥伴玩,游戲中尊重別人的建議,遵守游戲規則,游戲結束後共同收拾好玩具……,在整個玩的過程中,有僅培養了孩子關心他人相互謙讓、活潑開朗的良好品德的個性,而且訓練了孩子和自我服務、自我控制能力。
3、家長和孩子共同游戲,家長應該尋求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與材料與孩子進行游戲,這樣,不但可以增強體質,開闊視野,活躍思維,而且可以增進家長和孩子間的感情。在游戲當中,家長可以當配角,聽從孩子安排,充分發揮孩子的聰明才知,有時,也可以提一些合理的建議,啟發引導孩子去思考、創造發明等,有了家長參與,孩子會很高興和自豪,也使他們游戲因此而更有意義。我經常利用接孩子的路上時間與孩子玩「對句子」游戲。比如,我是小花花,我是小瓜瓜。我會種花,我會種瓜。我教你種花,我教你種瓜。你教我種瓜,你教我種花。我的花紅,我的瓜大。這樣,在游戲中不但發展了兒子的語言,還發展了兒子的思維。我還把人們深惡痛絕的麻將作為與兒子游戲的玩具,我拿出麻將中的「一筒」對他說:「這像什麼?」兒子說:「像太陽。」我說:「你能找到其他的三個太陽嗎?」兒子蠻有興致地找出了其他三塊「一筒」。麻將成了訓練分類的好學具,分好類以後還可以訓練排列,或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我經常利用麻將跟兒子玩捉迷藏游戲,找10塊麻將,讓他看一會兒,然後閉目,我藏一塊讓他猜我藏的是什麼。開始兒子猜的不是很准,我引導他先分類就能記住,猜的時候一一排除。有了方法後,兒子總能猜對。
總之,未來社會,「獨生子女」是社會的主體,是構成社會的最基本的元素。因此,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將是一個長期的問題,並將隨著獨生子女群體的變化而變化。我們對獨生子女教育的研究,也將是一個長期的工作,是一個隨時代變化而變化的工作,是一個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對自己至關重要的工作。讓我們共同祝願這些獨苗苗茁壯成長!

⑦ 農村獨生子女養老論文答辯ppt怎麼寫

農村獨生子女養老論文這方面的我這里不少哦。

⑧ 關於獨生子女引發議論的作文800字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給你說下方法吧:
觀點:

(1)國外權威雜志研究發現,獨生子女一代「互信程度較低,情緒上更悲觀,更傾向於規避風險,更喜歡穩定的工作」; (2)有的說,中國的獨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愛,自私自利;有的甚至稱其為「垮掉的一代」;
(3)但也有的認為,獨生子女在享受家庭全部資源的同時,也承擔著全部希望,壓力更大; (4)中國學者的一項研究則表明,「獨生子女在人格開放性、生活滿意度、外向性和情緒穩定性方面更好」。
再歸類,可以概括為兩類:
其一,合並(1)(2),是從反面看獨生子女,揭露獨生子女心理、性格、思想等品質方面的缺點,「自私自利」,不「信」任人,「悲觀」,喜「穩定」怕「風險」,甚至稱其為「垮掉的一代」;
其二,合並(3)(4),是從正面看獨生子女,肯定獨生子女心理、性格、思想等品質方面的優點,「開放」「外向」,「滿意」「穩定」,「承擔」「希望」和「壓力」。
最後,材料後面還有一個省略號,允許考生對「獨生子女」話題有不同於以上的新思考新看法。
再看寫作要求。
第一個要求:「這樣的議論,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或聯想?」
「這樣的議論」自然指對「獨生子女」問題發表的種種看法。要說「引發你怎樣的思考或聯想」,也自然是要求考生對「獨生子女」種種看法進行思考和評析,表明自己的認識和觀點。當然也允許以「獨生子女」現象為基點進行「聯想」引申。考生可以同意四種看法,也可按材料尾的省略號表達自己的新見解。體現了較好的開放度。
第二個要求:「必須在上述材料內容範圍內」。
有此明確要求,限定為就核心話題「獨生子女」問題談看法。這體現「材料作文」和考場選拔性作文的限制性。
第三個要求:「自定角度,自定立意,自擬題目,自選文體(詩歌除外),不少於800字。」
這個要求,是普適性要求,體現開放性
命題由所提供的材料和寫作的要求兩部分組成。
先看所提供的材料。
通讀所給作文材料,核心話題就是「獨生子女」,各方對「獨生子女」問題發表看法,可以分為四種觀點:
(1)國外權威雜志研究發現,獨生子女一代「互信程度較低,情緒上更悲觀,更傾向於規避風險,更喜歡穩定的工作」; (2)有的說,中國的獨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愛,自私自利;有的甚至稱其為「垮掉的一代」;
(3)但也有的認為,獨生子女在享受家庭全部資源的同時,也承擔著全部希望,壓力更大; (4)中國學者的一項研究則表明,「獨生子女在人格開放性、生活滿意度、外向性和情緒穩定性方面更好」。
再歸類,可以概括為兩類:
其一,合並(1)(2),是從反面看獨生子女,揭露獨生子女心理、性格、思想等品質方面的缺點,「自私自利」,不「信」任人,「悲觀」,喜「穩定」怕「風險」,甚至稱其為「垮掉的一代」;
其二,合並(3)(4),是從正面看獨生子女,肯定獨生子女心理、性格、思想等品質方面的優點,「開放」「外向」,「滿意」「穩定」,「承擔」「希望」和「壓力」。
最後,材料後面還有一個省略號,允許考生對「獨生子女」話題有不同於以上的新思考新看法。
再看寫作要求。
第一個要求:「這樣的議論,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或聯想?」
「這樣的議論」自然指對「獨生子女」問題發表的種種看法。要說「引發你怎樣的思考或聯想」,也自然是要求考生對「獨生子女」種種看法進行思考和評析,表明自己的認識和觀點。當然也允許以「獨生子女」現象為基點進行「聯想」引申。考生可以同意四種看法,也可按材料尾的省略號表達自己的新見解。體現了較好的開放度。
第二個要求:「必須在上述材料內容範圍內」。
有此明確要求,限定為就核心話題「獨生子女」問題談看法。這體現「材料作文」和考場選拔性作文的限制性。
第三個要求:「自定角度,自定立意,自擬題目,自選文體(詩歌除外),不少於800字。」
這個要求,是普適性要求,體現開放性

第一段,引述材料後,以最後一句「獨生子女的喜與憂只有我們深有感觸」點題,從身為獨生子女的角度,現身說法,「只有」二字顯出當仁不讓、以證視聽之氣魄。 第二段,段首句為分論點:「獨生子女,獨享與孤獨的雙重『享受』。」分論點說「獨享」與「孤獨」雙重享受,承應總論題「喜與憂」,同樣展示了該考生辯證思維的品質。然後論述,由「獨享」到「孤獨」,情感真切,對「分擔苦痛的兄弟姐妹」的「渴望」,令人動容。
第三段,同樣段句為分論點句,脈絡清晰。「獨立與壓力」雙重體驗,同樣體現辯證思維。但論述中,「學會獨立」與「承擔壓力」,如何對應「喜」與「憂」,並沒有說清楚,扣題說理不如上一段。 第四段,由「喜與憂」的現象進一步「深思」,論及獨生子女如何「更好的發展」,是對前面的遞進提升。而且措施明確,一是父母方面正確的教育,二是獨生子女正確的心態,三是社會的理解,三方面共同努力。觀點明確而有條理,簡潔有力。
第五段,駁「垮掉的一代」觀點,揚「充滿希望的朝陽一代」,鏗鏘有力地作結。

⑨ 0—3歲行為習慣研究論文

0-3歲獨生子女行為特點及教育策略

0-3歲是人整個一生發展的起點和基礎,早期教育是終身教育的起點和基礎。2003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的《關於幼兒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將0-3歲教育納入整個國民教育體系進行統籌規劃,在確定今後5年我國幼兒教育事業發展的總目標中指出:「要全面提高0-6歲嬰幼兒家長及看護人員的科學育兒能力。」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家長優生優育的觀念日漸加強,教育從零歲開始的理念的宣傳與實踐將成為國家、社會對教育的必然要求,成為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自1979年實行計劃生育政策至今,「獨生子女將近1億」 。如今處於現代社會的獨生子女的生活環境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生活在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物質豐富,大眾流行文化、信息技術和和電子媒體發達的時代。社會、家庭、教育環境等因素對成長中的一代獨生子女們產生了復雜的影響,給新時期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帶來全新的挑戰。
一、獨生子女的問題行為表現
1、獨立性差
由於家長,尤其是隔代老人的過度保護,除學習活動之外,孩子在家中幾乎沒有什麼動手機會。尤其對於3歲前的孩子,家長認為寶寶還小呢,理應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孰不知這樣一來,將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孩子覺得自己離開了大人的照顧,就什麼都不會做,無法生活,他們從心裡覺得自己能力低下。
心理學家的研究已經證實,自信心是獲得工作和學習成功、獲得生活幸福的關鍵因素,而孩子自信心就是在他完成一件又一件的事情、解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的過程中樹立的。
2、耐受挫折性差
耐受挫折性,就是對挫折的忍受能力。現在我們常常看到媒體報道,有些人因為對挫折的忍受能力差而灰心、抑鬱甚至去自殺。這個特徵在獨一代孩子身上已經顯現,現在在獨二代身上更加明顯。
獨生子女,一般都是在家長的贊美聲中成長的,很多家長把「寶寶你真棒!」掛在口上,即使孩子做錯了事情,也無原則地護著孩子,生怕孩子受一點兒委屈。例如,大人說話時,孩子任意打斷大人的談話、隨便插嘴,此時有幾個家長能認真地對孩子進行必要的禮儀教育?很多家長都是笑眯眯地等著寶寶發表「高見」,聽完之後還不忘贊美幾句「寶寶說得真好!」
3、精神孤獨
我們都說,現在的孩子,物質上極為豐富,但精神上更加孤獨。由於家庭結構簡單,沒有兄弟姐妹,缺少同齡夥伴,獨生子女容易陷入孤獨之中。他們從小就習慣與電視、電腦相伴,習慣了自己一個人玩,到了現實生活中,就缺乏與人進行社會交往的基本技能。
4、知識面廣,而體育鍛煉不足
現在的孩子,由於接觸世界的方式更加多種多樣,小小年紀就積累了很多自然知識,他們知道哪些是世界未解之迷,他們知道天上、海底的生物特性,然而,過多的知識學習,佔用了孩子的戶外活動時間;在進行幼兒發展測評時我發現,現在孩子的體能普遍比20年前孩子的體能差。這個問題應該引起家長的充分關注。
5、自我中心特點顯著
獨生子女,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媽媽的呵護下,那是絕對的一個中心,眾星捧月之勢尤為顯著。在這樣的環境里成長起來的孩子,眼裡只有自己沒有他人,是再自然不過的。自我中心的特點,可以延伸出自私的特徵,事事只考慮自己不考慮他人,不就是自私嗎?家長們想想,一個自私的人,能在社會上獲得大家的支持嗎?
二、問題行為形成的原因
處在兒童期的獨生子女,生理和心理正發生著一系列的變化,在這個時期,他們的可塑性很大,如果他們接受了不良的道德影響,就容易讓他們形成不良的行為習慣和錯誤的世界觀,而讓他們接受良好的道德影響,就會讓他們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正確的人格特徵。在家庭中,與孩子接觸最多的是父母,因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最經常的教育者,父母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影響是十分重要的。
兒童由於年齡偏小,認識事物、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差,對父母,他們保持著一種依賴的心理狀態。對事物的認識,他們認同於於父母的觀點,父母的言行,不管是正確還是錯誤,在孩子們眼裡他們都認為是正確的,是積極向上的。因而,父母作為孩子在家庭中接觸最多的成年人,他們的道德、人格狀況,道德修養水平都將成為孩子道德認可的標准。父母良好的道德、人格,高水平的道德修養,都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處於兒童期的獨生子女善於模仿,孩子在為人處事,言談舉止等方面,常常會把與他們朝夕相處的父母作為自己的模仿對象,所以說,父母的處事態度,言行舉止都會對孩子起示範作用。父母在家庭中將自己的道德觀念,道德行為傳導給孩子,就會使孩子形成有利或不利,好與壞,善與美等觀念,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孩子的辨別和評價能力,並付諸道德實踐。
兒童處於人生的基礎階段,他們從無知無識到有了基本的道德規范,但他們的道德情感認識、觀念習慣等,都可以通過教育而獲得、改變、提高,也有可能會由於教育的不到位而出現偏頗。在家庭中,父母對兒童道德品質的形成將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
1、溺愛性教育,導致孩子的「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勢和行為特點。由於獨生子女成了家中「小皇帝」,全家人圍著孩子轉,一切順從孩子,為著孩子,父母可「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由此,漸漸形成了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在行為上表現為唯我為我,難與同伴相處。孩子的一些不良習慣也在父母的嬌慣中滋生。
2、溫室教育,導致孩子面對困難與危險無所適從。過多保護,過多照顧,使孩子對父母過分依戀,無志在四方之氣,心理易遭挫折,產生情緒障礙。自理能力差,勞動觀點淡薄,缺乏艱苦奮斗的精神。因為只有一個孩子,父母對孩子往往是含在嘴裡怕含化,拿在手裡怕捏疼。對孩子的活動多加限制,不讓其與其它孩子交往,不讓外出單獨活動,不讓其從事有對抗性或具有一定風險性的活動,長此以往造成孩子軟弱、無主見,遇事不知所措,對環境適應性差。由於包辦子女的一切事物,養成孩子的依賴、懶惰乃至不負責的習慣,不願幹家務,不愛勞動。
3、神童教育,導致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有些家長不管孩子的基礎如何,一味追求卓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甚至把自已沒有實現的願望寄託在孩子身上,使孩子過早承擔其不應該承擔或超越了他的承擔極限的東西。神童式的施教,過多、過高的要求,充滿枯燥的學前教育,種類繁多的補習,學了書法、學彈琴,打了籃球,踢足球,學了作文,有英文。時間排得滿滿的,扼殺了兒童活潑好動的天性,使他們在父母為其設計的模子里成長,讓他們失去了自主探究世界的歡樂與主動,進入學校後,同樣接受程序化的教化,這能有創新的一代嗎。
4、智能中心教育,導到道德教育的匱乏。超限度的施教,忽視情感陶冶與人格培養,忽視道德教育,這樣孩子們的精神與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造成性格孤僻、感情脆弱,心理承受力差,易走極端等不良心理現象。同時「一俊遮百丑」的暈輪效應充斥在家庭教育中,也忽視了對孩子不良品德的矯正。因此出現因高壓而導致弒父殺母,違法犯罪的事件多有發生。一時社會呼籲關愛孩子,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5、價值導向出現偏差。很多家長對孩子定位於考上名牌大學,今後當工程師、企業家、學者等,很少定位於普通的勞動者,使兒童從小就滋生鄙視社會服務性工作和體力勞動,對各種社會角色缺乏正確的認識。要知道隨著社會的發展,分工越來越細,社會對人的需求是多層次、多角度的,知識經濟的到來,絕大多數人將成為普通勞動者或一般技術人員。
三、0-3歲獨生子女教育對策
1、不妨做個「懶」家長
家長如果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有自信的人,就要注意讓孩子從小自力更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讓孩子自己穿衣、吃飯等等。例如,孩子2歲開始,就讓他們自己用勺吃飯,家長不要再那麼「勤勞「地給孩子喂飯了。到了4歲,就讓孩子自己練習使用筷子,手巧而心則靈啊。雖然在我們成人看來,吃飯、穿衣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但對於3歲前的孩子來說,這些就是事關重大的任務。
2、「無批評教育」
尊重孩子的特點;因為孩子的經驗少、能力有限,他們還處在發展過程中,對於他們所犯的錯誤,要在尊重他們的基礎上給予幫助和糾正。例如在上例中,大人說話時孩子亂插嘴,無批評的做法就是,堅定地告訴孩子:請你等待2分鍾,我們把事情說完,再認真聽你說話;而不是簡單粗暴地說:「你這孩子,怎麼這么討厭!」「大人說話時不要隨便打斷!」
如果孩子做到了安靜等待2分鍾,之後大人也要履行自己的承諾,認真傾聽孩子的談話;如果孩子做不到,也要告訴他因為他不能安靜等待,所以大人要花更多時間來處理自己的事情,也就沒辦法聽他說話。這樣做,既尊重了孩子又告訴他正確的做法,才是真正的無批評教育。
3、做孩子的朋友
對於孩子的精神孤獨,一方面家長可以多了解孩子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多陪孩子參加他們喜歡的活動,做孩子真正的朋友;另一方面,家長要努力為孩子創造同伴交往的環境,和同齡夥伴的交往會使孩子互相學習、受益良多,家長之間也能互相交流、互取育兒的經驗。
4、身體玩兒中練
在孩子3歲以前,家長就應該幫助孩子養成喜歡戶外活動、喜歡體育游戲的習慣,爬爬山、游游水,哪怕是在樓下你追我趕地瘋跑幾圈,都能鍛煉孩子的體能。等孩子5、6歲以後,家長就可以幫助孩子選擇一項易於堅持的體育活動,打球、游泳、跆拳道或者是舞蹈,讓孩子鍛煉出一個好身體,以便擔當未來繁重的學習、工作任務。
5、規矩早建立
若想培養出不自私的孩子,家長還要在觀念上更新一番,例如,家裡買了好吃的東西,不要急急忙忙、首先就塞到2歲孩子的嘴裡,而要體現出家中的長幼順序:老人辛苦一輩子了,第一個給老人;爸爸辛苦承擔著養家重擔,第二個給爸爸……如果孩子從小是在這種秩序環境中成長的,那麼他們就不會事事先考慮自己,而是首先思考規則、遵守規則。
對於獨生子女的狀況,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及護理專家紛紛提出了相關建議。
6、兩代媽媽育兒觀念要一致
年輕父母們首先要跟自己的父母溝通好,爭取兩代媽媽在育兒的觀念上先保持一致。
現在很多家庭出現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一家人爭帶一個寶寶的局面。可是由於年輕父母們與上輩在育兒方面,特別是觀念上存在著很大偏差,產生了很多問題。「這樣的情況現在越來越普遍了,因為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意見不一致,本來一個很和諧的家庭往往鬧得不愉快。」這樣的環境會對孩子的成長帶來負面影響,所以年輕父母和爸爸媽媽應該對教育孩子有一致的看法。
7、父母應及時再「充電」
獨生子女的核心問題還是教育的問題,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家庭教育應該側重於責任感的培養。中華民族一直有著非常優秀的家教傳統,一些名人的家訓、家書至今仍然被我們津津樂道,比如曾國藩家訓、傅雷家書等,雖然這些都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一些優秀的家教傳統還是應該繼承並發揚下去。
在對待喂養寶寶的問題上,父母們不能滿足於已經掌握的有限知識,要不斷及時學習,有空多「充電」,使喂養寶寶保持相對的科學性。可以通過閱讀一些關於兒童生理和心理方面科普知識的書籍,或者其他渠道獲得一些比較科學的育兒信息,及時把握兒童的生長發育和心理發育規律。
8、謹防「母性剝奪」
對於年輕家長將自己的子女全權交給家裡的父母養育或請保姆照顧孩子的做法,華僑大學心理學教師趙冰潔也發表了看法:如果將年幼的孩子完全交託給爺爺奶奶或是外公外婆照顧,特別是與孩子在一起溝通交流的時間很少的話,就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母性剝奪」。這樣做會使得孩子不能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系,與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的關系也是一種「焦慮性的親密關系」,害怕再一次被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拋棄。
如果孩子們稍大一些,再回到父母身邊生活,他們就會再度面臨分離,第二次受到傷害,而且重新與自己的父母相處也需要很長的過渡期和適應期。童年時期與父母分離的孩子容易形成分離的焦慮和對愛的焦慮,不太相信別人會愛他們,對自我的認同低。如果孩子們與父母生活在一起,而日常生活都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顧的話,情況會相對好一些,但是仍存在一定的心理影響,畢竟兩代人的教育方式和觀念有很大的不同。
隨著我國計劃生育的實行,將來會出現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家庭,在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問題上的研究也將會更多。「孩子是一本書,從童年到少年,從少年到青年,父母都在一頁頁往後翻,但要真正讀懂它卻十分不容易。」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在這一問題的研究上會更加成熟。

⑩ 求有關家庭角色感受的幾篇論文

父母的家庭角色分工與子女的家庭觀念
———對城市獨生子女家庭與非獨生子女家庭的比較分析
摘要:對城市青少年及其父母的調查結果表明,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在家庭觀念上受父母家庭
角色分工影響程度的差異與兩類家庭性別角色分工的傳統程度有明顯關系;獨生子女父母態度對子女
的影響力大於非獨生子女父母,父親態度的影響力大於母親;兩類家庭在家庭權力方面傾向於夫妻平
權,在家庭義務方面仍然基本保持著傳統的性別角色分工,而兩類青少年對父母承擔家庭義務方面的不
平等較缺少批判性。
關鍵詞:獨生子女;家庭角色分工;性別角色
家庭是個人社會化過程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也是一個獨特的社會化場所。由於家庭是人與人之間關系最為
親密的社會群體,因而兒童是把家庭作為一個參照群體來與之認同的,並把家庭的規范變成自己的一部分。在兒
童的社會化過程中,不僅家庭中的某些成員為孩子的行為提供了模式,而且成員之間的互動范型本身也可以成為
一種模式。家庭角色是青少年將來要扮演的角色,然而在扮演之前,青少年對兩性的家庭角色分工已經形成了自
己的行為准則,為將來的角色扮演做好了主觀准備。而對家庭角色的扮演,最重要、最便利也是最經常的學習場所
就是家庭,父母的家庭角色分工就是青少年最直接的參考模板。
當代中國的城市家庭是由獨生子女家庭佔主導地位的。獨生子女家庭不僅在家庭規模上與非獨生子女家庭
相異,而且在家庭結構、家庭功能、家庭關系、家庭觀念等方面也出現與非獨生子女家庭不同的特點。那麼,兩類青
少年在家庭觀念方面受父母的家庭角色分工影響是否也有所不同呢?
本文的資料來源是2006年3月筆者對鄭州、開封兩城市青少年所做的抽樣調查。該調查通過多階段隨機抽
樣方法,在兩個城市先各隨機抽取一個區,再從這兩個區的普通層次的中學各隨機抽取一所初中和高中,然後在抽
中的學校隨機抽取初二和高二各四個班。被抽中的班級的學生及其家長構成兩個調查樣本,並且中學生樣本與中
學生家長樣本嚴格一一對應。本調查共發放問卷805份,有效問卷為619份,有效回收率為77%。其中獨生子女
佔66.4%,非獨生子女佔33.6%;男孩佔47. 0%,女孩佔53. 0%。本文擬從兩性家庭內外事務分工、兩性家庭事
務決策權分配和兩性家務勞動分工三個方面來探討父母的家庭角色分工對子女家庭觀念的影響。
一、兩性家庭內外事務分工
父母在家庭中誰主外,誰主內,以及父母中誰掙錢更多、誰在事業上更有成就,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子女對兩性
家庭角色分工的看法。本研究把家庭內外角色分工分為「夫妻誰主外、誰主內」、「夫妻倆誰掙錢更多」、「夫妻倆誰
在事業上更有成就」三個方面的問題,①青少年對兩性家庭角色分工看法②與父母家庭角色分工的相關統計結果見
表1。
從表1我們看到,在兩性家庭內外事務分工方面,獨生子女的觀念與父母的實際分工只具有弱相關關系,而且
二者的相關與獨生子女的性別因素有較大的關系,即只有男孩的看法與父母的行為之間存在弱相關關系。而非獨
生子女對兩性家庭內外事務分工的看法與父母的實際分工不存在相關關系
那麼對於自己家庭中的兩性家庭角色分工,父親和母親的滿意度是否會對子女產生一定影響呢?
比較控制「父親對家庭角色分工的滿意度」前後青少年對兩性家庭角色分工看法與父母家庭角色分工的相關
系數發現,獨生子女中男孩的家庭觀念與父母行為的弱相關受父親對家庭角色分工的滿意度的一定影響,而父母
的家庭角色分工對女孩所起的示範作用大小與父親對這一分工的滿意程度也有較大的關系。也就是說,在獨生子
女家庭中,父母的家庭角色分工對子女的示範作用是以父親對自己家庭中夫妻角色分工的滿意度為中介的。同樣
可以發現,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的家庭角色分工對子女的示範作用也受母親對自己家庭中夫妻角色分工的滿意度
的一定影響,但比父親的影響作用要小。同時我們還發現,無論是控制還是不控制父親和母親對家庭角色分工的
滿意度,非獨生子女對兩性家庭角色分工的看法與父母的實際行為之間都不存在相關關系。可見非獨生子女的家
庭觀念受父母行為的影響非常小。
之所以會出現以上情況,可能與兩類家庭中父母的角色分工方式有關。方差分析的統計結果顯示,在夫妻家
庭角色分工方面,獨生子女家庭的均值為1.10,非獨生子女家庭的均值為1.49,F值為8.826,顯著度為0.003。從
中可以看出在兩性家庭角色分工方面,非獨生子女家庭比獨生子女家庭更為傳統,即更傾向於丈夫主外、丈夫比妻
子掙錢更多、比妻子在事業上更有成就。
可能是因為在獨生子女家庭中夫妻分工比較平等,即父親在家庭中的優勢與傳統的性別角色分工模式相比有
較大程度的下降,因此父親對自己優勢下降的態度對子女接受父母的角色分工模式起著較大的影響作用。而母親
在家庭中的優勢與傳統模式相比有較大程度的提高,其滿意度對子女的影響相對較小。非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的
角色分工較為傳統,這一因素可能是導致非獨生子女對父母角色分工的接納程度較低的重要原因,同時也說明非
獨生子女的家庭觀念可能受家庭之外的因素影響更大。
二、兩性家庭事務決策權分配
如果說夫妻在家庭內外事務上的分工更多地體現了「男主外,女主內」的整體意義上的夫妻角色分工模式,那
么家庭事務決策權和後面將要分析的家務勞動分工則體現的是兩性在家庭內部的角色模式。家庭事務決策體現
的是權力,然而對不同事務的決策體現的權力性質也不相同。西方學者沙菲里阿斯-羅斯柴爾德提出對婚姻權力
的研究要區分出誰做重要的與不重要的決定,誰偶爾做決定與誰經常做決定,以及這些方面的交叉。「僅僅做出
重要的、偶爾決定的權力不侵犯他們的時間,但可以決定家庭的生活風格以及他們家庭的主要特徵和面貌」,這種
權力是一種「指揮權力」。具有「指揮權力」的配偶處於有利的地位,他們能夠不為決定瑣事而消磨時間。而做出
習以為常的、不重要的決定,則被稱為「執行權力」,因為做這類決定的人實際上是在執行先前所做出的決定。具
有「指揮權力」的配偶設置了一個界限,在這個界限內讓具有「執行權力」的配偶行使處理權。①在傳統的家庭角
色模式中,丈夫一般是擁有「指揮權力」者,而妻子是擁有「執行權力」者。
在本文中,「家庭重大事務決策權」和「家庭重要事務決策權」可看做是「指揮權力」,「家庭日常事務決策權」
可看做是「執行權力」。青少年對家庭事務決策權的看法與父母的角色分工之間的相關統計結果見表2。
在兩性家庭事務決策權的分配方面,對於重大家庭事務,獨生子女的觀念和父母的行為存在弱相關關系,而且
男孩和女孩與父母的相關程度大致相當,非獨生子女的觀念和父母的行為則沒有相關關系。
對於兩性重要家庭事務決策權的分配,獨生子女的觀念和父母的行為存在弱相關關系,但女孩與父母的相關
程度高於男孩與父母的相關。非獨生子女家庭中的情形與獨生子女家庭相似,即非獨生子女與父母也存在弱相關
關系,但不同性別的非獨生子女與父母的相關存在明顯差異,即只有女孩與父母具有相關關系,男孩的觀念與父母
的行為無相關關系。
在家庭日常事務決策方面,無論是獨生子女還是非獨生子女、男孩還是女孩,其觀念與父母的行為都不存在相
關關系。
那麼父母在家庭事務決策權的分配上對子女的示範作用是否也受父母對家庭角色分工滿意度的影響呢?
控制「父親對家庭角色分工的滿意度」之後發現,獨生子女對兩性家庭重大事務決策權的看法與父母行為的
相關系數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具體表現為獨生子女(包括男孩與女孩)與父母的相關由弱相關變為無相關。
可見獨生子女(包括男孩和女孩)對父母家庭重大事務決策權分工的接受程度受父親態度的影響較大。而控制
「母親對家庭角色分工的滿意度」後,獨生子女對兩性家庭重大事務決策權的看法與父母行為的相關系數並沒有
明顯的變化,可見獨生子女在接受父母對家庭重大事務決策權的分工模式上受母親態度的影響很小。然而非獨生
子女在控制父母對家庭角色分工滿意度前後都與父母的行為表現出無相關。
比較控制「父親對家庭角色分工的滿意度」前後獨生子女對兩性家庭重要事務決策權的看法與父母行為的相
關系數,發現變化比較明顯的是女孩的看法與父母行為的相關,表現為相關的程度增強。非獨生子女中同樣是女
孩與父母的相關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但是由相關顯著變為不顯著。而在控制了「母親對家庭角色分工的滿意度」
之後發現,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的看法與父母行為的相關都沒有顯著的變化。可見,無論是在獨生子女家庭還
是非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在家庭重要事務決策權分配方面對女兒的示範作用受到父親對家庭角色分工滿意度的
較大影響。
而比較控制「父親對家庭角色分工滿意度」前後青少年對兩性家庭日常事務決策權的看法與父母行為的相關
系數發現,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與父母的相關都沒有發生變化。控制「母親對家庭角色分工滿意度」後發現同
樣如此。可見,在受父母家庭日常事務分工的影響方面,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既不受父親態度的影響,也不受母
親態度的左右。
在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家庭中,為什麼女孩對兩性在家庭重大事務和重要事務上的決策權的看法與父母的
行為相關程度較高,並且女孩受父母態度的影響較大?而父母在家庭日常事務決策權方面對子女的示範作用很
小,並且這種示範作用受父母態度的影響很小?首先讓我們從兩類家庭在家庭事務決策權的現實分配狀況來尋找
原因。
從表3我們看到,在家庭重大事務決策方面,雖然兩類家庭都向夫妻平權靠攏,但非獨生子女父親的權力明顯
大於獨生子女父親。對家庭重要事務和日常事務決策權的分配,兩類家庭沒有明顯差異,對於前者,都傾向於夫妻
平權,對於後者,都以母親決策居多。也就是說,在「指揮權力」方面,雖然兩類家庭都表現出父親的權力較大,但
親的優勢與傳統性別角色相比已大大降低,特別是在獨生子女家庭中,因此男孩(獨生子女)在接受父母家庭權
的分工時父親的態度就顯得非常重要,而女孩比男孩更看重男女平等,因而對於父母在家庭「指揮權力」的較為
等的分配接受程度較高。然而由於父母在「指揮權力」上又沒有完全平等,特別是非獨生子女家庭,只是介於傳
與現代之間,因此父親和母親的態度對子女(特別是女孩)都有較大的影響。在「執行權力」方面,兩類家庭都表
出較強的傳統色彩,因而兩類青少年對父母行為的接受程度較低,但在夫妻地位較為平等的獨生子女家庭中,父
的態度對於男孩接受父母在「執行權力」方面的分工顯得較為重要。
三、兩性家務勞動分工
在一個家庭中,夫妻承擔義務的多少也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雙方在家庭中的地位。父母在家務勞動方面的分
從一個側面為子女提供了一個兩性家庭角色的樣板,對其家庭觀念產生較大的影響。
從表4我們看到,在兩性家務勞動分工方面,對於日常家務分工,獨生子女的觀念與父母的行為存在顯著相
關,並且不同性別的獨生子女與父母的相關程度相當,而非獨生子女的觀念與父母的行為沒有相關關系。對於知
技術性、體力性家務分工,獨生子女的觀念與父母的行為存在顯著相關,但從性別的角度看,只有男孩與父母存
·33·
在相關關系。非獨生子女則與父母存在中度相關關系,而且這種中度相關表現在不同性別的非獨生子女與父母之
間。對於照顧家庭成員家務分工,獨生子女的觀念與父母的行為不存在相關關系,非獨生子女雖然從整體上看與
父母沒有相關關系,但如果分性別看,則發現女孩的觀念與父母的行為存在顯著相關。
控制「父親對家庭角色分工的滿意度」後發現,在日常家務分工和照顧家庭成員家務分工方面,獨生子女的看法
與父母行為的相關沒有明顯變化,而在知識技術性、體力性家務勞動分工方面,獨生子女中男孩和女孩的看法與父母
行為的相關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可見父親的態度對獨生子女接受父母在傳統的男性家務方面的分工有著顯著的影
響。同樣可以發現,非獨生子女中男孩對兩性日常家務分工的看法以及男孩和女孩對知識技術性、體力性家務勞動分
工的看法與父母行為的相關系數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由此可見非獨生子女在接受父母對知識技術性、體力性家務勞動
的分工以及男孩在接受父母對日常家務勞動的分工方面,受父親的態度影響較為明顯,而在接受父母對照顧家庭成員
方面的分工非獨生子女不受父親態度的影響。
控制「母親對家庭角色分工的滿意度」後發現,獨生子女中只有男孩在對日常家務分工方面的看法與父母行
為的相關發生了變化,非獨生子女只在知識技術性、體力性家務分工方面的看法與父母行為的相關系數發生了較
大變化,由此可以看出獨生子女中只有男孩在接受父母日常家務勞動分工方面受母親態度的影響,而非獨生子女
(包括男孩和女孩)在接受父母對傳統的男性家務勞動分工方面受母親態度的影響較大。
以上結果表明,在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在日常家務和知識技術性、體力性家務方面的分工與子女看法的相關
程度高於在照顧家庭成員家務方面的相關,然而在前兩類家務上獨生子女的觀念與父母行為的相關受父母對家庭
角色分工滿意度的影響較大,並且男孩受母親態度的影響較大。非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在照顧家庭成員家務和
知識技術性、體力性家務方面的分工與子女看法的相關程度高於在日常家務方面的相關,而父母的家務勞動分工
對子女的示範作用受父親態度的影響大於母親的態度,男孩比女孩更多地受父母態度的影響。
以上結果中所顯示的各種差異可能與獨生子女家庭與非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的家務勞動分工有一定的關系。
從表5顯示的結果看,兩類家庭在很大程度上還遵循著傳統的家務勞動性別分工,即在日常家務勞動和照顧家庭
成員家務分工方面,都以母親負責居多,在知識技術性、體力性家務勞動方面,都以父親為主。但在日常家務分工
方面非獨生子女家庭比獨生子女家庭更為傳統。
在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的家庭角色分工與傳統的性別分工模式相比,母親所擁有的權力增加,而承擔的義務
沒有明顯減少。對於接受了較多的男女平等思想的青少年,能否接受父母在家務勞動方面的傳統分工方式,父母
的態度就顯得比較重要,特別是對於父親承擔較多的男性家務和母親承擔較多的女性家務,父親對前者的態度和
母親對於後者的態度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而男孩對父母的態度更為敏感,可能是因為觸動傳統的兩性家庭角色分
工,特別是家務勞動方面的分工,男性得到的不利最多,而男性從社會得到的支持要小於女性,因此男孩更多地參
考父母的態度。此外,與日常家務和知識技術性、體力性家務相比,在照顧家庭成員家務方面,獨生子女家庭中母
親承擔得較多,但獨生子女並不認同父母的分工方式,並且也不受父母態度的影響,這可能是與獨生子女從小就被
灌輸了無論兒子還是女兒都要承擔贍養父母的責任這一思想有關。
非獨生子女家庭中的兩性角色分工更為傳統,即父親擁有的權力大,承擔的義務(主要是日常家務)少,因此
子女對父母的日常家務分工很少認同,但男孩的態度與父親的態度有一定的關系。而對於知識技術性、體力性家
務,由於非獨生子女家庭中母親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因此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較為認同由父親來承擔這類家務。
四、結論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在家庭觀念方面受父母的家庭角色分工影響具有明顯的差
異,但二者也不乏相同之處。從對二者的比較中我們發現有以下幾個問題值得特別關注:
首先,和非獨生子女相比,獨生子女在家庭觀念上受父母的家庭角色分工影響更大,但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
表現出差異的地方,都是兩類家庭的性別角色分工有明顯差異的地方。也就是說,在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受父
母影響更大的方面,都是非獨生子女父母的角色分工比獨生子女父母更為傳統的方面。因此可以說,兩類家庭中
父母的角色分工對子女家庭觀念的影響與其分工符合傳統性別角色模式的程度有一定的關系,兩類家庭性別角色
分工的差異導致了對子女影響程度的差異,或者說導致了子女對父母的角色分工接受程度的差異。
兩類青少年雖然在受父母家庭角色分工的影響方面有差異,但從其差異中可以發現二者的共同之處,即其觀
念與父母行為的一致程度與父母行為偏離傳統的程度有較為明顯的關系,因此可以認為,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
在家庭觀念上的趨向是一致的,即都傾向於接受男女平等的家庭角色分工,只是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更多地在
家庭中得到生活經驗的支持。
其次,在接受父母的家庭角色分工方面,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受父母的態度影響更大,可見在獨生子女家庭
中父母對子女的影響力更大。同時還可以發現,兩類青少年都是受父親的態度影響較大。這可能是因為在宣揚男
女平等的社會氛圍中,改變家庭中傳統的性別角色分工觸動的是男性的利益,女性作為受益者極少有不贊同的,因
而男性的態度極為重要,它表明了社會對打破傳統分工的接受程度,所以青少年更為看重父親對家庭角色分工的
滿意程度。
另外,調查結果發現,可能是由於非獨生子女父母的文化程度和職業地位普遍低於獨生子女父母,非獨生子女
家庭的性別角色分工比獨生子女家庭更為傳統,但兩類家庭也有明顯的共同之處,即都更傾向於「丈夫主外,妻子
主內」,在家庭事務決策上偏向夫妻平權,而在家務勞動分工上偏向於傳統模式。即與傳統的家庭角色分工模式
相比,女性的家庭權力增加幅度要大於其家庭義務的減少幅度,而兩類青少年對兩性家庭權力分配的看法與父母
的行為呈弱相關,對家務勞動分工的看法與父母的行為呈中度相關,從中反映出我國男女平等運動實踐中普遍存
在的一個問題。即在倡導男女平等的過程中,我們強調的是婦女地位的提高,而婦女地位的提高主要用女性向男
性的靠攏程度來衡量,側重的是女性權利的增加,並且婦女解放的參與者主要是女性。在這一過程中忽視了男性
對性別平等所起的重要作用,忽視了女性義務的減少。因為在家庭中真正意義上的男女平等,或者說夫妻平權,不
僅僅是男性放權給女性,還在於男性應分擔傳統上屬於女性的義務。這一點不僅被現在的父母一代忽略了,也沒
有被青少年一代所重視。由此可以看出,在家庭角色分工方面要實現男女平等,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參考文獻
[1]風笑天.獨生子女———他們的家庭、教育和未來[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2.
[2]沈崇麟等.當代中國城市家庭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5.
[3]雷靂等.青少年心理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4]麗莎·斯岡茨尼等.角色變遷中的男性和女性[M].潘建國等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5]譚琳等.女性與家庭:社會性別視角的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1.
[6]風笑天.獨生子女青少年的社會化過程及其結果[J].中國社會科學, 2000, (6).
[7]風笑天.城市中學生與父母的關系:不同視角中的圖像[J].青年研究, 2002, (8).
[8]風笑天.中國獨生子女研究:回顧與前瞻[J].江海學刊, 2002, (5).
[9]郝玉章等.城市中學獨生子女家庭特徵的調查分析[J].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 1998, (3).
[10]郝玉章等.家庭與中學獨生子女社會化[J].青年研究, 1998, (1).
[11]郝玉章等.親子關系對獨生子女成長的影響[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2, (6).
[12]沈峻?五十年來婚姻家庭中婦女地位的變化和面臨的挑戰[J].天津師大學報, 2000, (3).

閱讀全文

與論文獨生子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莘縣2018年5月退休人員 瀏覽:878
不願意養老父親怎麼辦 瀏覽:677
老年人聽說書 瀏覽:676
去醫院看老人送什麼好 瀏覽:704
銀行體檢合格證明怎麼開 瀏覽:193
重陽節小故事幼兒園 瀏覽:938
普寧哪裡有批發養生茶 瀏覽:347
乳腺活體體檢查什麼 瀏覽:795
哪些生肖最孝順 瀏覽:582
英明養老院 瀏覽:550
失能老人樓層有什麼活動 瀏覽:356
香港老人在哪裡辦公交卡 瀏覽:442
長壽方法為什麼專家說法不同 瀏覽:2
中老年人送禮送什麼 瀏覽:44
私企退休退休金誰發 瀏覽:803
中國以後如何養老保險 瀏覽:141
退休返聘人員工資算成本嗎 瀏覽:720
垃圾分類中老年人 瀏覽:268
50歲的男人最重要什麼 瀏覽:887
老年大學唱什麼歌 瀏覽: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