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胸口痛是什麼原因
辨析胸口痛的病因 原來不少人都曾胸口疼痛。有人以為心臟病發,更多的人不聞不問。沒錯,它可能是冠心病的病徵,但也可能只是微不足道的胸壁疼痛,或者胃酸作怪。弄清楚,便不會心慌慌。 個案胸口疼痛像火燒 四十九歲的蔡先生,從事建築行業。三年前,覺得自己兩邊肩膀疼痛,左肩特別痛得厲害。加上心臟又跳得特別快,懷疑自己心臟有事,便到公立醫院看醫生。 熟悉蔡先生病情的醫生說,其實他還有其它病徵,像胃部不適,胸口疼痛兼且感到像被火燒的灼痛,躺下時更因胃酸上涌而不能入睡。 香港腸胃動力學會委員關治邦指出,胃酸反流的人也可能同時患冠心病,尤其像蔡先生般有三項心臟病高危因素——男性、吸 及高膽固醇,醫生也憂慮他們會否同時患兩種病。 證實只患胃酸反流 蔡先生在公立醫院排期等候做各樣檢查時,仍擔心得很,終於他去看私家心臟科醫生。醫生指沒理由患冠心病會胸口灼熱,他又服過控制心絞痛的「 底丸」兩次,但胸口疼痛依然。 蔡先生聽聞冠心病病發時的痛楚,好比三本書壓在胸口上,他也拿三本書試試,可是那感覺跟自己所受的完全兩回事。 最後,半年間他做過三項不同心臟檢查,醫生確實找不到他患心臟病的證據,加上照過胃鏡,才肯定蔡先生患上胃酸反流及食道炎。 胸口痛有不同成因 心臟專科醫生高德謙指出,很多胸口疼痛的病人通常會猜想是心臟病發作。事實上,向心臟科醫生求診的病人中,大部分卻是因其它疾病而有胸口疼痛。 普遍排名:第一 ■胸壁疼痛(chestwallpain)又稱肌肉骨骼疼痛(musculoskeletalpain) 特色 ●疼痛的地方只集中一點,病人能明確地指出來。 ●疼痛時間不長,每次通常只維持一、兩秒,有機會復發。 ●病人深呼吸、咳嗽、打噴嚏或轉身時,胸口即刺痛,甚至劇痛。 ●痛楚可能比其它疾病引起的胸痛更強烈,但大多數於數天至兩、三星期內好轉。 ●任何年齡皆會患上。 病因 ●病人扭傷肋骨間的軟骨並發炎,即肋骨軟骨炎(costochondritis),是較常見的胸壁疼痛疾病之一。 ●由流行性感冒等病毒引起發炎,此為Tietze'ssyndrome。(流感本身亦會令人全身骨痛。) ●較罕見的為肋骨斷裂,但也最痛楚。 治療 ●發炎的地方不服葯也會自行痊癒,醫生或處方止痛消炎葯(例如異丁苯丙酸孝首,ibuprofen)。 ●肋骨斷裂的話只能待傷口自行癒合。 ●不必服抗生素,因為它不能對病毒產生任何作用。 焦慮致胸口痛 普遍排名:第二 ■焦慮引起胸口疼痛(anxiety-relatedchestpain) 特色 ●病人聲稱痛楚維持數小時、數日、數年,甚至十年以上。 ●整個胸部任何位置都可能痛,通常病人感覺「翳」、「悶」。 ●靜止時,例如坐下、躺下或沒有工作在手滑帶,病人便開始感到胸口不適 ●工作時或運動時卻不會。 ●病人看醫生甫坐下,便急 數出多種「病徵」:頭暈、冒汗、惡心、氣促、怕熱、怕冷、手腳或嘴唇麻痹,很想醫生快點「治」好他的病。 病因 太緊張所致。 治療 重點處理精神狀態,詳細解釋病人的胸口疼痛與心臟無關。高德謙稱,通常說到這里,病人已安心許多。「還要耐心地跟他們談,引導他們怎樣容易地應付壓力。嚴重時需要找精神科醫生或臨 心理學家協助。」 普遍排名:第三 ■冠心病所引發的心絞痛 ■病情最嚴重 特色 ●與由焦慮引起胸口痛的病徵相反,即走路、運動、追巴士、上樓梯等運動量大時才痛;停下來時痛楚亦停止。 ●痛楚維持五至十分鍾。 ●胸口,特別是上胸位置有壓迫感或感到被對象「頂住」。 ●如果疼痛持續十五至三十分鍾,並且冒汗,可能是心肌梗塞,必須立即到急症室。 病因 供應心臟養分的冠狀動脈栓塞。 治療 冠心病人心絞痛時服「 底丸」能令血管擴張,紓緩病情。或接受「通波仔」、心臟搭橋手術,回復正常血流量。 普遍排名:第四 ■胃食道反信慎蘆流症(GERD) 特色 ●吃太飽、躺下或睡覺時有東西湧上來。 ●胸口有「脹住」及火灼感,口裡甚至有酸酸的味道。 ●坐起來情 改善。 病因 食道與胃之間的「閘口」(一組括約肌)鬆弛,胃酸乘機上涌。 治療 ●改變生活習慣,如不要吃得太飽。 ●服葯控制胃酸分泌。 ■膽囊發炎 特色 ●吃得很飽時痛。 ●范圍集中在下半胸至胃之間 ●有「頂住」或「脹住」的感覺。 ●持續痛數小時。 病因 膽內生石以致發炎。 治療 需動手術切除膽囊。 胃酸反流與胸口痛 胃酸反流的病人感到胸口灼痛,而冠心病的病人同樣胸口感到不適,胃與心雖屬不同器官,但關治邦解釋,原來兩者都由同一條神經線發出疼痛信息。 另外,他亦指出,治療胃食道反流症引起食道炎的葯物,並非直接治癒食道炎,而是葯物能壓抑胃酸分泌。胃酸上涌少了,刺激食道的時間及次數也減少,受損的食道才有機會慢慢癒合。
❷ 黃芪泡水,適合老人補虛
廣東讀者王先生問:我70多歲了,患有心衰,常常會感到憋氣和氣短。有個朋友告訴我,黃芪有補氣的功效,於是我每天泡黃芪水喝,半個月後,氣短症狀有了明顯改善。想問問專家黃芪泡水能不能長期喝,有沒有什麼禁忌?
廣東省佛山市中醫院副主任中葯師任劍雄答:從中醫辨證角度看,王先生證屬心氣不足。老年人大多陽氣虛衰,心失溫煦,心陽不振,無力鼓動血脈運行,以致心脈瘀阻,出現胸悶、氣短等症狀。黃芪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使用 歷史 ,古代稱之為「黃耆」,黃是指其顏色,耆是長者的意思,意為「眾補葯之長」。黃芪味甘性溫,入肺、脾二經,有補中益氣、扶正固本、利水消腫的功效,中醫主要運用復方或單味黃芪,治療氣虛引起的心悸氣短、頭暈乏力、怕冷怕風、虛人自汗、反復感冒、眼臉或四肢浮腫、內臟脫垂等症狀。所以,王先生每天喝黃芪水是符合中醫辨證原則的。在中醫的補氣葯中,黃芪葯力較和緩,不像人參那樣大補元氣,往往需要連續服用一段時間才能奏效,故適用於慢性氣虛患者。
黃芪泡水能不能長期喝,主要取決於患者有沒有陽氣不足的症狀。中醫認為,「有虛才有補」,只要患者陽氣虛的症狀持續存在,服用後也沒有出現不適,是可以長期喝的。如果氣虛症狀已基本消失,或久服黃芪「上火」了,應暫停服用,觀察後再決定停用或繼續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同是黃芪,炮製方法不同,葯效也會有差異。如加蜂蜜炒制的炙黃芪相對於生黃芪來說,重在補氣升陽,更容易「上火」。此外,相對於黃芪單味泡水喝,黃芪與其他中葯配伍使用,如玉屏風散、黃芪建中湯等,更能兼顧整體症狀,精準治療,但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