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族親送家族老人去世的花圈稱呼怎麼寫
一:父族稱呼:
(1)祖父之胞兄弟:稱伯叔祖大人,自稱侄孫。
(2)父之胞兄弟:稱伯叔大人,自稱脈侄。
(3)父胞兄弟之妻:稱伯叔母,自稱脈侄。
(4)兄嫂:稱尊嫂,自稱夫弟。回稱,賢叔,自稱愚嫂。
(5)侄婦:稱賢侄媳,自稱愚叔。伯父,回稱伯叔翁。
(6)弟婦:稱賢弟婦,自稱夫兄,回稱尊伯,自稱愚弟婦。
(6) 祖母之父:稱外曾祖大人,自稱愚外曾孫。
(7)祖母之親伯叔:稱外曾伯叔祖大人,自稱愚外曾又侄。
(8)祖母之胞兄弟:稱舅祖大人,自稱愚甥孫。
(9)祖母之胞姊妹:稱姨祖母,自稱愚姨侄孫。
(10)祖母之胞脈侄:稱表伯叔大人,自稱表侄。
(11)祖母胞兄弟之婿:稱表姑父,自稱表內侄。
(12)祖母胞姊妹之婿:稱姨表姻兄,自稱愚姨表姻弟。
二:母族稱呼:
(1)母之父:稱外祖父大人,自稱愚外孫。
(2)母之內伯叔:稱外伯叔祖大人,自稱愚外侄孫。
(3)母之姑夫:稱外祖姑夫大人,自稱愚姻內侄孫。
(4)母之親姊妹夫:稱姨丈大人,自稱愚姨甥。
(5)母之脈侄女之夫:稱表姊夫,自稱姻弟。
(6)母胞姊妹之婿:稱姨表姊妹夫,自稱姨表姻弟。
(7)母胞兄弟:稱舅父大人,自稱愚外侄或甥。
(8)母之親表兄弟:稱表舅,自稱愚姻侄。
(9)母之母:稱外祖母,自稱愚外孫。
(10)母胞內伯叔母:稱外伯叔祖母,自稱愚外侄孫。
(11)母胞兄弟之妻:稱勐母,自稱愚甥或愚外侄。
(12)母服內侄媳:稱表嫂或表弟婦,自稱表夫兄弟。
(13)母胞姊妹:稱姨母,自稱姨甥或姨侄。
(14) 母胞姊妹之女:稱姨表姊妹,自稱愚兄弟。
三:妻族稱呼:
(1)妻之曾祖:稱岳曾祖大人,自稱愚曾孫婿。
(2)妻之祖父:稱岳祖父大人,自稱愚孫婿。
(3)妻之父:稱岳丈大人,自稱婿。
(4)妻胞兄弟:稱賢內兄弟,自稱姊妹夫。
(5)妻之母舅:稱內大人,自稱愚甥婿。
(6)妻之表兄弟:稱內表兄弟,自稱愚表姊妹夫。
(7)妻之親表侄:稱賢表內侄,自稱表姑夫。
(8)妻胞姊妹之夫:稱襟兄弟,自稱愚襟兄弟。
(9)妻姑母之子:稱內表兄弟,自稱表姊妹夫。
(10)妻胞兄弟之媳:稱賢內侄媳侄,自稱愚內姑夫。
(11)妻胞姊妹之子:稱賢姨侄,自稱黍子婿。
(12)妻母之母:稱岳母大人,自稱黍子婿。
(13)妻之族母:稱岳庶母大人,自稱愚甥婿。
(14)妻胞兄弟之妻:稱姻嫂,自稱姻侍生。
(15)妻之外祖母:稱姻外祖母,自稱愚外孫婿。
(16)妻胞姊妹:稱賢姊妹,自稱愚姨夫。
(17)妻胞姊妹之婿:稱賢婿,自稱黍姨丈。
(18)妻胞姊妹之女:稱賢侄女,自稱黍姨丈。
(19)妻胞兄弟之子:稱賢內侄,自稱愚夫母。
五:姻戚稱呼:
(1)祖親家:稱老太翁先生,自稱姻內侄。
(2)父之親家:稱姻太翁先生,自稱姻侄(晚)。
(3)親家之父:稱姻太翁先生,自稱姻侄(晚)。
(4)子之親家:稱姻台,自稱愚弟。
(5)婿之伯叔:稱姻兄台,自稱姻愚弟。
(6)親家:稱姻翁×老大人,自稱愚姻弟。
(7)親家母:稱姻母×老孺人,自稱眷侍生。
六:各親稱呼:
(1)女之夫:稱賢婿,自稱黍岳丈或愚岳氏。
(2)侄女之夫:稱賢侄婿,自稱愚伯叔。
(3)女之子:稱賢外孫,自稱黍外祖(黍上祖母)。
(4)侄女之子:稱賢外侄孫,自稱內兄弟。
(5)姊妹之夫:稱姊妹夫,自稱內兄弟。
(6)姊妹之子:稱賢外侄或賢外甥,自稱愚舅氏。
(7)姊妹之翁姑:稱姻太翁(母),自稱姻晚。
(8)姑夫:稱姑丈大人,自稱愚內侄。
(9)姑母之子:稱表兄弟。
(10)女之婿:稱賢外孫婿,自稱黍姻外祖。
(11)姊妹之婿:稱賢甥婿,自稱愚內舅。
(12)姑母:稱×府姑母,自稱脈侄。
七:師友稱呼:
(1)業師:稱老師,自稱受業或學生(門生)。
(2)業師之妻:稱師母,自稱學生。
(3)業師之父:稱太老師大人,自稱門下晚生。
(4)業師之母:稱師太母,自你門下晚生。
(5)業師之子媳:稱世兄嫂,自稱世愚弟世侍生。
(6)業師之女:稱世姊妹,自稱世侍生。
(7)子之業師:稱老師,自稱世侍生。
(8)學生:稱賢友賢世侄,自稱友生。
(9)學生之父:稱仁兄,自稱世愚弟。
(10)同鄉:稱仁兄,自稱鄉愚弟。
B. 九十多歲的男老人過世的訃告怎麼稱呼!
如果是子女可以稱為先父,如果是外人可以稱為**老先生
訃告
先父XXX於公元XXXX年XX月XX日XX市病專故,享年九屬十歲。茲定於XX月XX日X午X時,在XX火葬場火化,並舉行追悼會。謹此訃告。
XXX哀告
XXX年XX月XX日
C. 老人死後怎麼稱呼
父親死後先考,母親是先妣。
先含有懷念、哀痛之情,是對已死長者的尊稱,如對已離世的父親稱先父、先人、先嚴、先考,對母尊稱先母、先妣、先慈,對祖父稱先祖,等等。
亡用於對已死卑幼者的稱呼,如亡妹、亡兒。對已故的丈夫、妻子、摯友,也可稱亡夫、亡妻、亡友。
(3)男老人過世如何稱呼擴展閱讀:
1、按特殊原因
為某事捨命為「殉」,戰爭中死於陣地者謂之「陣亡」,現作「犧牲」。死於外地謂之「客死」,死於非命謂之「凶死」。
2、按不同宗教
和尚死謂之「圓寂」、「雲寂」;喇嘛死謂之「涅磐」;道士死謂之「羽化」;基督教教徒死謂之「歸主」,回民伊斯蘭教教徒死謂之「無常」。
3、其他
民間對死的敬稱,有借道家「仙逝」、「返真」、「登遐」者,有引用陰陽家「就本」、「星隕」者。
一般稱人死為「辭世」、「過世」、「去世」、「逝世」、「作古」;在弔唁時見之於書面的一律稱「千古」;靈牌、引魂幡上一律寫「已故」。
D. 各個年齡段死亡的叫法分別是
0——20歲為夭折
21——30歲為短壽
31——40歲為強壽
41——50歲為艾壽
51——60歲為周壽
61——70歲為稀壽
71——80歲為耋壽
81——90歲為耄壽
91——100歲為期頤
古時男女稱呼年齡是有區別的,一般來講,男性稱X壽,而女性是不稱壽的,一般稱福。
在雲南羅平富樂有一塊古匾「期頤人瑞」,說的是該村王姓一女老人曾經活到一百多歲,所以有這個稱呼。
該村何姓有一匾「冀衍耄耋」,是女兒送的,其中冀是期望、希望的意思,衍在這兒有延長、達到的意思,耄耋的本意是八九十歲的人,在這兒引申為高壽。整個的意思為期望父親身體健康,永享高齡(壽),活到八九十歲。
相關信息介紹:
長逝:稱年高有德的人之死。
百年 :稱年高的長輩之死。
四游 :舊時稱老年人之死。
登仙:舊時稱老年人之死。
作古:舊肘稱年長者之死。
逝世:稱一般成年人之死。
謝世:對一般成年人之死的雅稱。
溺:稱末成年人之死,亦稱找死者。
天:稱幼年人之死。
崩:是稱天子之死。
升霞:是稱天子之死
星駕:是稱天子之死。
賽:是稱諸侯之死。
卒: 稱大史之死。
不得:是稱士人之死。
壽終正寢:稱成年男子特別老年男子的正常死亡
壽終內寢:是稱成年女子特別是老年婦女的立含死亡。
失信:是自言父親之死。
失持 :是自言母親之死。
殉國:稱那些為國難、為國家民族利益而台生者。
殉道 :稱那些為國難和正義而捨生者。
殉節:是稱那些為節義而捨生者。
遇難:稱因被迫害或發生意外而死亡者。
被准:是稱因災禍或重大變故而死亡者。
揭難:稱遭受災禍或疾病而死者。
藏難:是稱領袖人物、革命志士遭受人為的災禍而死者。
遇害:稱因意外之事而死者。
田徑:是稱為了正義事業舍棄生命者。
就義:稱為了正義事業被敵人殺害者。
逝世:稱一般成年人之死。
謝世:對一般成年人之死的雅稱。
長逝:稱年高有德的人之死。
百年:稱年高的長輩之死。
四游:舊時稱老年人之死。
登仙:舊時稱老年人之死。
作古:舊肘稱年長者之死。
永別:稱親朋好友之死。
分手:是丈夫稱容於或妻子稱丈夫之死
隕:是稱元帥、大將之死。
困:古稱上等人物之死。
隨 稱餓死者。
羽化:古稱成仙為羽化,稱年高或尊長者之死。
棄養:對父母去世約婉稱。
遷化: 謂一般人之死。
因寂:是稱佛或僧侶的逝世。
見閻王:謂作過壞事的人之死。
上西天:含貶義,對作過壞事為人的死亡代稱。
去世:稱一般成年人之死。
殉難:稱為國家或為正義而台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