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樣對待疾病纏身而產生的情緒消沉
心理學研究表明:疾病對人的心理影響是明顯的。如患明顯的心血管系統和神經系統疾病的老年人,其記憶力明顯地低於正常老年人;患高血壓、冠心病的老人還容易變得焦慮、急躁、惱怒。一些長期被疾病折磨的老人,心情也容易變得惡劣、沮喪、抑鬱、消沉,對治療失去信心,甚至整天沉默寡言、心情沉重,不願與任何人接觸;有的「破罐破摔」,不與醫護人員合作,不遵醫囑服葯;有的老年病人因久病卧床,生活不能自理,靠他人照料伺候,時間一久,覺得自己成為家人或親友的累贅或負擔,思想焦慮、內疚、痛苦,產生不如早死的念頭。
老年病人的上述心理狀態,不僅對治病無益,恰恰相反,還會加重病情的發展,使病體更難早日康復。因此及時排除久病老人的上述消極心理情緒,對配合醫生積極進行治療是至關重要的。
其一,要正確對待疾病。俗話說得好:「人吃五穀,哪能無病。」人到老年,機體逐漸老化,易生各種疾病,本是意料之中的事,符合事物發展規律,大可不必驚慌失措,六神無主。每個老年人對晚年生病應有充分的思想准備,有思想准備與無思想准備,甚至疑慮重重,其治病效果是大不一樣的。
其二,既來之則安之。有了疾病,就得配合醫護人員積極治療,要及時排除各種影響治病的消極心理情緒。須知,隨著現代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絕大多數疾病都是能夠得到治療或使病情減輕的,即使是癌症,只要早治,也能得到有效地控制或根治。老人對治病應抱有信心,不急躁,不消沉,不畏懼。要始終保持鎮定、冷靜、沉著、樂觀、開朗的心情,與病魔作頑強的抗爭。
其三,鬆弛自己的精神緊張——放鬆療法。
放鬆療法是建立在養生學基礎上的,它的基本原則是在安靜、沒有精神負擔和體力負荷的條件下,學會放鬆自己的精神,降低你的緊張、焦慮意識,使你應付困境的信心增強。放鬆療法一般要經歷以下幾個步驟:
(1)選擇一個空氣清潔、四周潔靜的環境。
(2)選擇一種自我感覺較舒適的姿式,站、坐、躺均可。如果是白天,或是精神活動比較興奮的狀態,最好選取站或坐姿,如果要進入休息狀態或睡眠狀態,那麼可以選擇坐或躺的姿式。假如想使自己放鬆,使身體形成一種舒適的姿式十分必要,這就要求你的肌肉可以不必用力而能支撐住身體。比如採取坐式時,就應該輕松地坐在沙發上,雙臂和手平放在沙發扶手上,雙腿自然前伸,頭與上身輕輕靠住沙發的後背,這便是放鬆所要求的舒適姿式。
(3)在放鬆療法之前,要松開個人所有的緊身衣物(如皮帶、領帶等),同時應摘下妨礙放鬆練習的珠寶首飾、手錶、眼鏡等物,脫掉鞋、帽。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減少觸覺刺激,而觸覺刺激是導致肌肉緊張的原因之一。
(4)放鬆身體各部分。閉目,舌抵上顎,由頭至腳,循序放鬆全身各部份關節和肌肉。為了測試自己是否放鬆了肌肉,可以先輕輕地握拳頭,以感受肌肉的鬆弛程度。如此反復感受,可以達到放鬆各部分肌肉和關節的目的。
(5)保持呼吸的自然、舒暢。呼吸的調節是很不容易掌握的,因為呼吸既受自律神經的支配,又可用你的意識去調節和支配。那麼,怎樣的呼吸最自然、舒暢呢?這只有當人根本不注意自己在呼吸,只靠身體的自然起伏帶動呼吸時,這樣產生的呼吸最自然,它既緩慢,又均勻,使人處於一種舒適、安逸的狀態。也就是要在一種自然過程中忘掉呼吸,而不是直接有意識地去控制呼吸,那樣往往適得其反。
(6)放鬆意識,注意力集中。這一步比較難做,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意識,方法是意守身體上某個部位,如意守丹田,默念一個簡單的字,想像一棵樹,來達到放鬆的目的,當意識放鬆時,你的意識可以達到一種清靜與舒適的清醒狀態。
通過放鬆療法,使得身心兩者均能放鬆,就可主動調養身體,利於病體的康復。這是通過機體內部的「自我調節」而自然地實現的。醫學心理專家認為,任何患病的器官,都有在良好條件下自我修復的功能。而放鬆療法,則是給身體創造了最佳的康復條件。
放鬆療法剛開始進行時,最好每天兩次,每次30分鍾左右。隨著對整個療法過程的掌握,每次的時間可減少20分鍾左右或更短一點。放鬆療法的時間一般應安排在午飯過後一小時或晚間睡覺之前。這樣,進行放鬆療法的時間比較固定,同時在臨睡前進行也有助於提高睡眠質量,增強放鬆效果。
由於放鬆療法要求病人放鬆意識,注意力集中,而注意力集中又是不少人難以保持的,為此特向你介紹兩個鍛煉人專注能力的小訓練:
一個是節拍器法,找一個節拍器,擺正姿式靜坐好,然後專心聽那嘀嘀嗒嗒的聲音。起初聽到的聲音比較遙遠和微弱,隨著你的注意力的集中,就會感到那節拍器的聲音象是在自己胸膛里的振盪,甚至象是在從室內周圍的牆壁上反射回來一樣。如果沒有節拍器,可用鍾或表來代替,比如把表貼在自己的耳朵上,聆聽表針發出的嘀嘀嗒嗒的聲音,即可進行鍛煉。
另一個是線擺法。把20多厘米長的線拴在古銅錢或螺絲母上,然後用手捏住繩子的另一端,讓銅錢或螺母靜止地垂在自己的鼻尖前面,兩眼盯住銅錢和螺母的小孔。當注意力集中到這兒以後,在心裡反復默念「左右動,左右動」,不一會兒,你就會發現銅錢或螺母真動了起來。這時你心裡可再默念「擺大些,擺大些」。結果,擺的幅度會真的變大起來。注意力越集中,反應就越強烈。如果注意力不集中,是毫無效果的。
其四,心寂則痛微,心躁則痛甚——奇妙的心理鎮痛法。心理學的研究與臨床的大量觀察證明,心理因素既可以誘發與加劇疼痛,也可以延緩與抑制疼痛。因此利用心理方法控制疼痛是當今控制疼痛的四大方法之一(其他三種方法分別為外科手術、葯物鎮痛和生理學方法)。心理鎮痛方法之所以有效,是由於疼痛的本質是由一些「發痛物質」引起的心理和生理現象。當人體受到各種不良刺激時,會引起刺激部位細胞的破裂,使某些發痛物質從細胞內跑出來接觸神經而發疼,比如「鉀」就是一種發痛的物質。鉀離子主要儲存於人體中大約60多億個細胞內,平時它沒有與神經末梢相接觸的機會,只有在細胞受到損傷時,鉀離子便會從細胞內逃出,刺激神經末梢,引起痛覺。那麼疼痛怎會與人們的心理有關呢?原來細胞的損傷還與肌肉的緊張有關。當人們心理處於一種緊張狀態時,會使人的肌肉也隨之緊張起來,這將導致血管發生痙攣,使組織細胞缺氧、缺血,鉀離子就會跑到細胞外面引起疼痛。
心理鎮痛主要包括:
(1)意志控製法:俗話說,越不怕疼,就越不疼。在堅定的意志和信心支持下,對於巨大的疼痛,人體就會產生巨大的抗痛力量,以致能使其反應緩解。大家都知道劉伯承在戰爭中眼睛受傷的故事,劉將軍愣是在沒有任何麻醉的情況下,堅持做完手術,使得給他做手術的外國醫生嘆道:「真是個軍神。」
(2)轉移注意法:患者不要把注意力總放在疼痛的部位上,那樣會造成越注意越疼痛的不良循環。因此要嘗試著用各種方法,使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對自己有意義或有趣的事情上去,如看電影、讀書、聽音樂,這樣疼痛就會減輕或消失。
(3)情緒穩定法:情緒穩定與鎮靜會使患者的痛覺感受遲鈍,疼痛反應減少。為此,老年人患重病必須堅信並不意味著死亡,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病人的家屬也要注意不在病人面前過分難過,以免導致病人的心緒不良。要經常與病人一起回憶過去美好的時光,展望未來美好的前景,使患者感受到人間溫暖。病人心情好了,就會大大增強對疼痛的耐受力,減輕疾病造成的疼痛。
(4)自我鼓勵法:在疼痛時,病人可運用自我暗示的方法,在自己心中默念:「不疼」,「沒關系」,「一會兒就會好」,這往往能收到很好的鎮疼效果。如果有條件的話,老年患者之間也可進行相互鼓勵。
其五,心理調節好,疾病康復早——病人不良心理的消除法。老年人患重病後容易形成三種不良的心理狀態:
一是急躁心理:老人患重病後,由於心情不好,肝火太旺,所以變得特愛發脾氣,常常為一些芝麻大點的小事大動肝火,俗稱「無名火」。在這種情況下,病人的親人,最容易成為他們發脾氣的對象。
在醫治過程中,急躁心理表現為總想速戰速決,企望馬上顯示療效。性急導致患者在療效尚未顯示出來時,就想換醫院、換醫生。然而心理越急躁,醫院大夫換得越勤,病就越不容易治好。
二是多疑心理:老人由於自己得了「絕症」,心理壓力較大,內心有一種空虛和不確定感,所以對周圍的許多事物都非常敏感,問題也想得較多,以至產生了一種多疑的心理。
懷疑醫生:病人先是容易懷疑醫生可能是給自己誤診了,確診後又愛懷疑醫生的醫治水平不高。人在多疑時就很敏感,總傾向於收集印證自己看法的證據,導致自己的疑心越來越重。
懷疑家人:老人患病後的自尊心變得特別的強,因此,對於家人對待自己的態度,也就疑心特重。比如和家人稍有點矛盾,病人就懷疑家人是不是已討厭自己了,是在埋怨自己連累了他們,是希望自己早死………,這樣越想越多,越想越偏,成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懷疑病情:老人患重病後,由於生命受到威脅,於是總擔心和猜想自己是不是已死到臨頭了。猜疑心理使得他們不相信醫生和親屬向他們所講的病情,會懷疑是一些騙自己的安慰話,因此內心總是處於一種不安的狀態。
三是焦慮心理:當老人患上「絕症」以後,最明顯的情緒反應之一,是意識到自己有死亡的危險而產生的焦慮感。焦慮是一種憂慮、恐懼和焦灼兼有的情緒體驗。焦慮產生於一種危險將至而又不能十分確定的狀況:自己的病能不能治好?自己還能活多久?這些焦慮導致心理活動增強,以至出現心跳加快、頭痛、驚慌、緊張、恐懼等現象,重者可坐卧不寧,寢食俱廢。焦慮心理也是病人攻擊欲增強的一種重要的誘因。
老人患病後出現的上述不良的心理反應,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同時你必須認識到,它們對於病情的治癒又是十分不利的。所以重要的是,在出現上述心理後要能及時而恰當地予以消除,尤其是在接受手術、化療和放療時,更應配合醫生搞好心理調節,幫助自己建立有利於治療和康復的最佳心理狀態。為此老年患者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消除疑心。病人想要為自己選一個好醫院、好醫生,這種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選准後,就要對所在的治療醫院和醫生,有一個基本的信任,認准就一定要堅持下去,不能朝三暮四,結果反而貽誤了治病的良機。所以在內心深處,一定要相信自己是能夠治好的,醫生是會有辦法的。這樣配合治療,一定會起到十分積極的效果。
此外,不要主觀任意誇大自己的病情,認為自己是重病在身、死期將至,這樣對病情也無任何好處。如果確有疑慮,也應將自己的疑慮坦誠地向醫生和自己的家人擺出,讓對方作出解釋或給予心理上的疏導,及時消除自己心中的疙瘩。
(2)謹防急躁。在老年病人的心理中,常常希望吃葯後「立竿見影」,術後手到病除。但是願望歸願望,事情卻沒有這么簡單,不可能是速戰就能速決了的。病人如果因此產生了急躁心理,失去了治療信心,會使病情更為惡化。因此,你應對自己的病,要有打大仗、打惡仗、打長仗的思想准備,內心不急不躁,一切按治療的「既定方針」辦。
(3)處好關系。病人與周圍人的關系是否和睦,對於他的病情能不能好轉,十分重要。如果能和各方友好相處,就能減輕內心的壓力,心情愉快,集中「兵力」去與疾病作斗爭。為搞好各方面的關系,病人首先一定要學會心理換位,凡事多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多把家人往好的方面想想。要能理解家人照顧自己的艱辛與巨大的壓力,體諒他們的不容易。其次要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以病賣病」,無所顧忌地隨意發泄,只管自己的嘴巴痛快,全然忘了別人內心的痛苦。在情緒快要爆發時要及時進行自我提示:「不要發火」,「又來了,不能這樣」。不讓自己對人隨意發火,並不意味著不讓自己的不良情緒得以宣洩,而是說一定要有個合理的宣洩方式,而不能只拿自己的親人當攻擊的目標。最後要注意多與他人交流,並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多對他人盡一點自己的關心與照顧之意。大家關系處好了,自己的情緒也就不容易變壞了。
(4)減輕焦慮。當人的生命受到威脅時,焦慮本是一種很好的警告信號,使人對面臨的威脅及時警覺並作出相應的反應。然而長期的、嚴重的焦慮,可引起人的內分泌功能失調,進而破壞其自然防禦系統,當然會影響對病情的治療。
病人應了解自己焦慮的真正原因,這樣才能採取針對性的措施。比如,如果病人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治療活動一無所知,常會引起或加重自己的焦慮感。因此這時就應主動去了解一些治療的進展情況,降低或消除自己的焦慮。患者還可以有意識地通過一些活動,來分散自己對所焦慮問題的注意力,比如打太極拳、看電視、練氣功、聽音樂、讀書、寫字等。此外,適量服些抗焦慮葯,對幫助恢復情緒的正常,也十分有效。
其六,音樂也有回春力——音樂輔助療法。音樂療法在我國源遠流長,兩千多年前的《樂記》,就指出音樂能調劑人的和諧生活、涵養德性、增進健康。宮、商、角、徵、羽就是古代的「五音」。《內經》認為,五音分別通五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的情緒。根據中醫的學說,五音和五臟經由五行(金、木、水、火、土)而彼此產生作用,如宮音雄偉、寬宏,具有「土」之特性,可入五臟中的「脾」,商音清凈、肅穆,具有「金」的特性,可入肺等等。
音樂為什麼能治病呢?音樂治病有物理和心理兩方面的作用。從物理作用來說,音樂是一種有規律的聲波振動,能協調人體各器官的節奏,激發體內的能力。大家都知道,人的軀體無處不在進行著振動,腦有電波,胃腸有蠕動,心臟有搏動,緊張和鬆弛,收縮和伸展,這些振動都有一定的節律,就像人的生物鍾一樣是有規律、節奏的,當音樂的節奏、旋律和自己體內所感受到的節奏吻合時,你就會產生快感和愉悅。國外有人用電子儀器測定發現:節奏感強、音調高昂的樂曲可增強肌力;節奏徐緩、音調和諧的樂曲可使呼吸平穩、心跳規律、血壓下降,並且還有助於調整植物神經功能。
音樂治療的主要功能是心理作用。音樂作用大腦,可以提高神經細胞的興奮性,改變情緒狀態,喚起積極、健康的情緒,通過神經及神經體液的調節,促進機體分泌一些對健康有益的激素、酶、乙醯膽鹼等物質,能調節血流量,增加胃腸蠕動和消化液分泌等,從而促進整個身體的代謝功能,增強抗病能力,達到減少疾病和恢復健康的目的。國內的心理學家就曾用音樂試驗了對人的心身反應,他們首先用《春江花月夜》等幽靜柔和的樂曲,發現被試對象在軀體反應上,表現出喚醒水平的下降,感到有放鬆的效果,並用生理記錄儀測得被試者軀體反應,如「胃腸活動」、「皮膚電反應」、「肌電反應」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其次,使用《歡樂的景頗之寨》等奔放歡樂的樂曲,被試對象則產生相反的效應,喚醒水平提高,整個人也感到興奮起來,人的情緒好像受到感染一樣,會隨音樂而情不自禁地進入興奮的境地。
當老年人患重病後,會對情緒產生巨大的消極影響,在心理上產生緊張、恐懼、焦慮、壓抑、狂躁等不良情緒反應,因此,如何運用音樂來調節情緒,這對於戰勝病魔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當你聽到一曲優美的音樂,特別是與自己的心境完全合拍的音樂時,那麼正處於此種心境的你,就會感到有一種神奇的功效,使你忘卻了心中的隱痛,而漸漸進入一種使人變得心境平和的狀態之中。
針對老年人的心理特點,向你介紹如何選用曲目來調節自己的情緒:
失眠及神經衰弱:舒曼的小提琴小夜曲《幻想曲》、《聖母頌》、《搖籃曲》,海頓的《G大調托利奧》,比才的《卡門》,莫扎特的《催眠曲》,門德爾松的《仲夏夜之夢》,德彪西的鋼琴協奏曲《夢》,舒伯特的《小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