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心臟衰竭吃什麼好
心肌衰竭又稱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指心臟不能泵出充分的血以滿足身體的需要而引起的症狀和體征。許多心臟病如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高血壓心臟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臟病等皆可引起心力衰竭。心外的疾病如甲狀腺技能亢進、貧血等亦可引起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可分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左心衰竭症狀有呼吸困難、咳嗽、咯血、乏力、倦怠等;右心衰竭則表現為納差、尿少、肝區脹痛、浮腫;左右心都受累的為全心衰竭,兼有兩者症狀。
心力衰竭常因感染、體力負荷增加、食入的食鹽過多、心律失常、妊娠、未按醫囑服葯而加劇。
注意事項:
1. 輕度心力衰竭病人,限制體力活動。較重心力衰竭病人以卧床休息為主;心功能改善後,應適當下床活動,以免下肢血栓形成和肺部感染。
2. 減輕胃腸道負擔,宜少量多餐,適當控制每日進食總量。宜用低鹽飲食,每日食鹽不宜超過5克(1錢);忌食鹽腌制食品及含鹽炒貨。
3. 嚴禁煙、酒,不喝濃茶或咖啡。
4. 嚴格按醫囑服葯,不得隨便改變葯物的用法和用量,特別在服用利尿劑和地高辛時更應如此,以免發生不良後果。
5. 感冒、腹瀉、發熱或病情變化時要及早就診。
6. 育齡婦女要做好避孕工作。
心衰患者如何調護和掌握活動量?
首先保持病室環境安靜、舒適整齊,空氣新鮮,冬天注意保暖,以防止呼吸道感染而加重病情。氧療可改善機體缺氧,促進組織代謝,維持生命活動,是心功能不全治療的重要措施之一。給氧應從小流量開始,待病人適應後根據需要調節流量。心功能不全患者,應根據心動能不全程度,採取適當體位配合治療。一般病人應採取高枕位睡眠;較重者採取半卧位或坐位,可以減少夜間氣短、喘憋等呼吸困難症狀。嚴重心功能不全或急性左心功能不全竭者,應採取端坐位,同時雙下肢下垂,使回心血量減少,隔肌下降,胸腔容積擴大,肺活量增加,可緩解呼吸困難;對於輕度心功能不全患者,不宜做重體力活動,如允許可限於日常生活活動。對於中度心功能不全患者,增加卧床休息,避免激烈運動項目,較適於散步一類輕活動,出現心功能不全症狀即止;對於重度心功能不全患者應絕對卧床休息,待心功能改善後,根據病情恢復情況盡早活動,以防止長期卧床而導致肌肉萎縮、消化功能減退、靜脈血栓形成等,活動應注意循序漸進。
如何正確對待心功能不全(心衰)?
盡管心功能不全是各種心臟病發展的終末階段病症,患者只要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正規葯物治療,保持心情愉快、注意休息、預防感冒、避免暴飲暴食、精神刺激等不良誘因,心功能不全是可以得到緩解和長期控制的,同樣可以保證生活質量,延長壽命。任何緊張、焦慮、恐懼、精神抑鬱、煩躁等引起的不良刺激可加重心臟負擔,不利於患者的康復。 故健康的心理,對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康復是十分必要的。
心衰病人康復期日常生活應注意什麼?
保持起居有規律:
做好心理調節、提高自控能力。首先要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同樣患心功能不全,但情緒不同,預後則顯著不同。情緒沉悶,精神壓力過大,可增加心臟負擔,加重心功能不全。
強調動靜結合:根據心臟功能情況,適當活動和鍛煉。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堅持每天午休1小時左右。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適當的活動,一方面可避免形成褥瘡和靜脈血栓,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心功能儲備力,增強抗病能力,減少感染,因為感染是誘發心功能不全的主要病因之一。在運動時,患者應掌握「度」,以活動時不感到疲乏、活動時最高心率每分鍾不超過120次為度,如心功能1級患者,可以慢跑,打太極拳,做操。心功能Ⅱ~Ⅲ級患者,可以到室外平地散步,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動。
保持室內溫度維持相對恆定:冬季最好在20攝氏度左右,夏季需使用電扇應避免直接吹風,使用空調時要注意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
室內通風:冬季室內每日至少通風兩次,每次半小時,但要注意病人能自身保暖,避免空氣對流時引起感冒。
預防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可誘發心功能不全, 外出時應根據季節增減衣服,同時要注意口腔衛生。
飲食的調理:通常食物應選擇富含必需氨基酸的優質蛋白,如牛奶、瘦肉、淡水魚等,熱量勿過高。避免飲用刺激性的飲料,如濃茶、咖啡、汽水等,同時戒煙戒酒。注意氯化鈉的控制,攝入量每天不超過2克,可以多做一些糖醋和醋溜口味的菜餚,注意避免隱性高鹽食品,如皮蛋、醬菜、腌肉等。勿暴飲暴食,宜少食多餐,尤其是晚餐勿吃的過飽,以免增加心臟負擔。
保持大便的通暢:避免便秘時過度用力。
自身監測:心功能不全者平時注意觀察自己脈搏、血壓、面色、尿量、體重的變化。最好每天(排尿後)同一時間稱體重,穿類似重量的衣服。夜晚睡覺前應觀察踝部是否腫脹,夜間睡眠是否有被憋醒感。注意每天的尿量,最好用容器收集一天的尿量:當出現心慌、咳嗽呼吸困難、難以平卧、浮腫、惡習心、嘔吐、尿量減少,一天之內體重增加1000克以上,說明心功能不全病加重,應立即去醫院就診,以便醫生用時調整治療方案。
隨便停葯、減葯危害大:利尿劑用於控制液化氣體瀦留,涉及電解質的平衡,患者自行減量、加量或停葯,均可導致水鈉瀦留用電解質紊亂等,可產生嚴重的心律失常。另一重要的一類葯物β-阻滯劑,在產生長期療效前,都會出現短期負性肌力作用。患者很容易在看不到療效時自行停葯,這對於心功能不全的長期控制與預後極為不利。
定期隨訪:心功能不全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病情穩定時每隔2-3周必須到心功能不全門診或者心血管科的專家門診就診,用時調葯,並定期做超聲心動圖,心電圖等檢查。
堅持服葯葯物的服用及保管:記住所服葯品的名稱,放在固定的地方,明確服葯方法,按時服葯。到葯店購買處方或非方葯品時,應主動告訴劑師正在服用的葯物,以便葯劑師判斷葯物能否一起使用。
目前有哪些治療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的葯物?
治療心功能不全的葯物有強心劑、利尿劑、擴張血管劑、血管緊張素酶抑制劑、腎上腺能阻滯劑幾類,其功能各有不同。
先說強心劑
強心劑的主要功能是通過增加心肌的收縮力,來保證足夠的血液排出量。洋地黃是常用的強心葯物,可使心率明顯減慢,使心室舒張壓降低,因而有利於心肌代謝的恢復與心功能的改善。強心劑對左室功能異常及多種心律失常有效。但在應用洋地黃時應嚴格控制劑量,以免引起中毒。
至於利尿劑
顧名思義,是增加尿量以促進體內水份和電解質的排出,從而減輕心臟工作負擔,消除全身組織和器官如肺、足踝部水腫的葯品。 值得注意的是,用有些利尿劑會過多的排出身體所必需的鉀,引起血液中鉀離子的濃度過低和電解質紊亂,因此許多利尿葯必須間歇使用,並需要根據病情調整劑量。患者應多吃一些富含鉀離子的食物(如水果和蔬菜,特別是橘子汁),或根據醫生的指示補充鉀鹽。
服用利尿葯的時間不要太晚,以免夜間多次起來上廁所而影響休息。另外,最好在每天的同一時間測量體重,以監測體重減輕的程度(因為滯留在體內的體液被排出),並做記錄,等下次復診時提供給醫生作評估葯效的參考。
血管擴張劑通過鬆弛血管平滑肌來降低血壓,使血液流動更通暢,並可減少心臟泵血時的阻力,以泵出足夠的血液滿足身體的需要。
這類葯物的常見副作用有過敏反應,如出現皮疹、顏面腫脹;胃腸道反應如惡心、嘔吐、腹瀉、頭暈、以及低血壓。因此,要特別注意用葯期間必須定時(如每天1次)測量血壓,並做記錄。另外,每次站起來時動作要慢,以免出現頭暈眼花,甚至昏到。有些葯物可減慢患者的反應靈敏度,如果服葯後出現頭暈或反應不靈活,就不要駕車或操作機器,以免發生意外。
還有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 這類葯物作用比較復雜,主要作用在神經內分泌系統。由於在心功能不全的發病原理中神經內分泌系統的過度激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鑒於以上葯物的副作用都很明顯,現代醫學研究已將注意力集中到了我國傳統的中醫中葯上。
這類葯物作用一般比較溫和,長期效果很好。目前我國首創的「中葯強心劑」參桂膠囊是最典型的代表,該葯無毒副作用、療效穩定持久,其益氣通陽、活血化瘀的功效,適用於心衰病人各個階段的治療,特別是填補了心衰病人慢性病程階段治療的空白和盲區。但是對於急性症狀比較明顯的患者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配合西葯同時使用。
慢性心功能不全(心衰)患者應吃些什麼?
飲食應清淡、易消化、富有營養,晚餐宜少食,防止夜間心臟病發作。
控制鹽量,一般在5克/天以下,中度心功能不全3-2.5克/天,病情重者每日不超過1克,對於食慾差、進食少、使用強利尿劑者,不宜過分忌鹽,並適當增加調味品,如醋、胡椒、蔥、姜等;
減少刺激性飲食,禁用濃茶、咖啡或辣椒等;
多吃新鮮蔬菜、水果、豆製品; 禁止飲酒吸煙;
宜食用湯粥類:如人參粥、黃芪粥、百合蓮子粥、山葯薏米粥、赤小豆粥、龍眼丹參湯等;
蔬菜尤以多食冬瓜為宜;
便秘時服用潤腸葯,保持大便通暢。
心力衰竭飲食治療
(1)限制鈉鹽的攝入:以預防和減輕水腫,應根據病情選用低鹽、無鹽、低鈉飲食。低鹽即烹調時食鹽2克/天;食鹽含鈉391毫克/克,或相當於醬油10毫升。1天副食含鈉量應少於1500毫克。無鹽:即烹調時不添加食鹽及醬油,全天主副食中含鈉量小於70/毫克。低鈉即除烹調時不添加食鹽及醬油外,應用含鈉在100毫克%以下的食物,全天主副食含鈉量小於500毫克。大量利尿時應適當增加食鹽的量以預防低鈉綜合征。 (2)限制水的攝入:充血性心力衰竭中水的瀦留主要繼發於納的瀦留。身體內瀦留7克氯化鈉的同時,必須瀦留1升水,才能維持體內滲透壓的平衡,故在採取低鈉飲食時,可不必嚴格限制進水量。事實上,攝入液體反可促進排尿而使皮下水腫減輕。國外學者認為,在嚴格限制鈉鹽攝入的同時,每日攝入2000~3000毫升水分,則鈉和水的凈排出量可較每日攝入量1500毫升時為高,但超過3000毫升時則不能使鈉和水的凈排出量有所增加,考慮到這種情況,加上過多的液體攝入可加重循環負擔,故國內學者主張對一般患者的液體攝入量限為每日1000~1500毫升(夏季可為2000~3000毫升),但應根據病情及個體的習慣而有所不同。對於嚴重心力衰竭,尤其是伴有腎功能減退的患者,由於排水能力減低,故在採取低鈉飲食的同時,必須適當控制水分的攝入,否則可能引起稀釋性低鈉血症,這為頑固性心力衰竭的重要誘因之一。一旦發生此種情況,宜將液體攝入量限制為500~1000毫升,並採用葯物治療。 (3)鉀的攝入:如前所述,鉀平衡失調是充血性心力衰竭中最常出現的電解質紊亂之一。臨床中最常遇到的為缺鉀,主要發生於攝入不足(如營養不良、食慾缺少和吸收不良等);額外丟失(如嘔吐、腹瀉、吸收不良綜合征);腎臟丟失(如腎病、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代謝性鹼中毒、利尿劑治療)以及其他情況(如胃腸外營養、透析等)。缺鉀可引起腸麻痹,嚴重心律失常,呼吸麻痹等,並易誘發洋地黃中毒,造成嚴重後果。故對長期使用利尿劑治療的病人應鼓勵其多攝食含鉀量較高的食物和水果,例如香蕉、桔子、棗子、番木瓜等。必要時應補鉀治療,或將排鉀與保鉀利尿劑配合應用,或與含鉀量較高的利尿中草葯,如金錢草、苜蓄草、木通、夏枯草、牛膝、玉米須、魚腥草、茯苓等合用。 另一方面,當鉀的排泄低於攝入時,則可產生高鉀血症,見於嚴重的心力衰竭,或伴有腎功能減損以及不謹慎地應用保鉀利尿劑。輕度患者對控制飲食中鉀和鈉以及停用保鉀利尿劑反應良好,中度或重度高鉀血症宜立即採用葯物治療。 (4)熱能和蛋白質不宜過高。一般說來,對蛋白質的攝入量不必限制過嚴,每天每公斤體重1克,每天50~70克,但當心衰嚴重時,則宜減少蛋白質的供給,每天每公斤體重0.8克。蛋白質的特殊動力學作用可能增加心臟額外的能量要求和增加機體的代謝率,故應給予不同程度的限制。已知肥胖不論對循環或呼吸都是不利的,特別是當心力衰竭發生時,由於它可引起膈肌的抬高,肺容積的減少及心臟位置的變化,因而成為一個更加嚴重的因素。此外,肥胖還將加重心臟本身的負擔,因此宜採用低熱能飲食,以使患者的凈體重維持在正常或略低於正常的水平,而且,低熱量飲食將減少身體的氧消耗,從而也減輕心臟的工作負荷。 (5)碳水化合物的攝入:供給按(300克~350克)/天,因其易於消化,在胃中停留時間短,排空快,可減少心臟受胃膨脹的壓迫。宜選食含澱粉及多糖類食物,避免過多蔗糖及甜點心等,以預防脹氣、肥胖及甘油三酯升高。 (6)限制脂肪:肥胖者應注意控制脂肪的攝入量,宜按(40克~60克)/天。因脂肪產熱能高,不利於消化,在胃內停留時間較長,使胃飽脹不適;過多的脂肪能抑制胃酸分泌,影響消化;並可能包繞心臟、壓迫心肌;或腹部脂肪過多使橫膈上升,壓迫心臟感到悶脹不適。 (7)補充維生素: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一般胃納較差,加上低鈉飲食缺乏味道,故膳食應注意富含多種維生素,如鮮嫩蔬菜、綠葉菜汁、山楂、鮮棗、草莓、香蕉、橘子等,必要時應口服補充維生素B和C等。維生素B1缺乏可招致腳氣性心臟病,並誘發高排血量型的充血性心衰竭。葉酸缺乏可引起心臟增大伴充血性心力衰竭。 (8)電解質平衡:充血性心力衰竭中最常見的電解質紊亂之一為鉀的平衡失調。由於攝入不足,丟失增多或利尿劑治療等可出現低鉀血症,引起腸麻痹、心律失常,誘發洋地黃中毒等,這時應攝食含鉀高的食物,如干蘑菇、紫菜、荸薺、紅棗、香菜、香椿、菠菜、莧菜、香蕉及谷類等。如因腎功能減退,出現高鉀血症時,則應選擇含鉀低的食物。鈣與心肌的收縮性密切相關。高鈣可引起期外收縮及室性異位收縮,低鈣又可使心肌收縮性減弱,故保持鈣的平衡在治療中有積極意義。鎂能幫助心肌細胞解除心臟的毒性物質,能幫助維持正常節律,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可因攝入不足、利尿劑等葯物導致排出過高或吸收不良,均能使鎂濃度降低,如不及時糾正,可進一步加重心力衰竭至誘發洋地黃中毒。增加鎂的攝入對治療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