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老年人肺癌的症狀有哪些
88%的肺癌病人的臨床表現,都是隨著原發灶的發展過程及腫瘤所在部位,腫瘤大小,對支氣管的影響,鄰近氣管是否受侵犯或壓迫,遠隔臟器是否有轉移,是否有異位內分泌特性等因素的不同,而出現各種不同的臨床表現。
1.症狀
(1)咳嗽:主要是由於腫瘤或它的分泌物刺激支氣管黏膜所引起,通常為肺癌的首發症狀,中心型肺癌更為突出。腫瘤在支氣管管壁呈浸潤性生長時即出現陣發性刺激性嗆咳,亦稱為乾咳、無痰或存有少量白色泡沫樣黏痰。發生混合感染後痰液可呈膿性,痰量也可增加。若腫瘤位於細小支氣管黏膜上,常無咳嗽或咳嗽不明顯,所以周圍型肺癌以咳嗽為首發症者較中央型肺癌為少。
(2)咯血和血痰:咯血為肺癌首發症狀之一,患者中以咯血為首發症狀者佔35.9%,其特徵為間斷性反復少量血痰,往往血多於痰,色澤鮮紅。偶見大咯血。持續時間不一,一般較短,僅數日,但也有達數月者。在中央型肺癌的發病過程中,由於腫瘤生長在支氣管黏膜上,其表面血管豐富,當劇咳後血管潰破,所以咯血常在中央型肺癌發病早期出現。周圍型肺癌在瘤體較小時,少見咯血,當瘤體增大到一定程度後,腫瘤中心缺血發生壞死而伴有出血。
(3)發熱:肺癌以發熱為首發症狀者佔21.2%,發熱分為2種,一種是由於支氣管阻塞或管腔受壓後引起的炎性發熱。中央型肺癌常因較大的支氣管被腫瘤阻塞或狹窄致遠側的支氣管內分泌物滯留而引起感染發熱;有些肺癌病人,發熱原因很難用上述理由解釋,即使消炎治療,發熱不退,此即所謂癌性發熱。臨床上經常見到肺癌病人以發熱或所謂的感染而起病,經X線透視後以「肺內感染」的診斷進行治療,並可獲得暫時的效果。但X線復查時,肺內陰影不會完全消失。此外,若遇病人在同一部位反復發生肺炎時,應高度懷疑支氣管肺癌的可能。
(4)胸痛:肺癌早期,通常可有不定時的胸悶、壓迫感或鈍痛,這可能是由於腫瘤侵襲所在組織所致。支氣管阻塞發生肺不張,造成壁層胸膜牽引,可能引起反射性胸痛。周圍型肺癌病人以胸痛、背痛、肩痛、上肢痛、肋間神經痛等為首發症狀就診者佔24%。因而切不可輕易地按「肩關節周圍炎」、「頸椎病」、「神經性胸痛」等進行治療,一定要警惕是否有肺內病變。
(5)胸悶、氣急:腫瘤在葉支氣管或主支氣管口時,大支氣管突然被阻,病雖未屬晚期但出現胸悶、氣急等症狀。彌漫性細支氣管-肺泡癌和支氣管播散性腺癌也常出現氣急,以前者為甚,因肺泡上皮已變為癌細胞,通氣/血流比例嚴重失常和彌散功能障礙。
(6)鎖骨上淋巴結腫大及聲音嘶啞:同側或對側鎖骨上淋巴結轉移意味著縱隔內淋巴結存在著廣泛轉移,無疑屬晚期。患側聲帶麻痹和聲音嘶啞則由於肺癌縱隔淋巴轉移或癌瘤直接侵襲喉返神經所致。以往認為這類病人屬於肺癌Ⅲ期,不宜手術,現今學者很多主張仍可手術。
(7)上腔靜脈綜合征:當腫瘤直接侵犯上腔靜脈,或轉移性淋巴結壓迫上腔靜脈和奇靜脈時,靜脈迴流受阻,可產生頭暈、眼花、胸悶、頭頸部水腫等症狀。查體可見頭面部和頸部腫脹,眼結膜充血、水腫,唇部發紺,頸部及胸壁靜脈怒張。
(8)頸交感神經叢和臂叢神經受侵:多見於肺尖癌,當腫瘤侵及第7頸椎和第1胸椎外側近脊柱旁的交感神經節時,可引起Horner氏症,表現為患側眼球凹陷、上眼瞼下垂、瞳孔縮小、瞼裂狹小。同時也可產生臂叢神經的壓迫症狀,該側上肢有火灼樣劇痛,自腋部內側開始向遠端放射,局部皮膚感覺異常。
(9)胸膜轉移:多見於未分化癌及腺癌,鱗癌較少,為肺癌直接侵犯或種植的結果,診斷措施為穿刺抽液細胞學檢查。臨床上常表現為胸液增長極快,抽後不出2~3天,又復增多。血性胸液中常能找到癌細胞。非血性胸液亦不能除外癌症,可能由於胸膜癌灶少之故。
(10)血行性轉移:血行性轉移常見部位是骨、肝、腦,其次為腎、腎上腺、皮下組織等。
①骨轉移:受累骨常見者為肋骨、椎骨、顱骨、髂骨、骶骨等,其中以肋骨轉移最多。局部疼痛最早出現,常在骨質破壞1~2個月之前,轉為局部劇烈頑固性疼痛。脊柱轉移可壓迫或侵犯脊髓造成截癱。
②肝轉移:表現為食慾減退、惡心、消瘦、肝區痛,有時可出現黃疸。診斷的主要特點為肝臟在短期內進行性增大,正常輪廓消失,柔韌度不一致,觸之有結節。轉移灶大於2cm時,超聲波、CT可查出。血清鹼性磷酸酶可呈進行性增高,常超過20個金阿單位,γ-谷氨醯轉肽酶(γ-GT)可能陽性。谷丙轉氨酶及其他肝功能改變不明顯。患者多在短期內死亡。
③腦轉移:預後極差,一般以顱內壓增高的表現較為多見,常有劇烈頭痛,噴射性嘔吐或內耳性眩暈症。轉移到小腦後,可有共濟失調,指鼻、眼試驗,膝腱試驗陽性。有時有偏癱、譫妄、眼球震顫、復視等症狀出現,甚至有少數病例可出現幻覺、妄想、性格改變等症狀。有時第一症狀即出現抽搐和突然昏厥。CT、MRI有助於明確診斷。
④腎、腎上腺及皮下轉移:當腎上腺轉移時可出現阿狄森綜合征,皮下轉移時可出現皮下結節等。
2.肺外症狀現已發現肺癌分泌的異位激素和類似物質,主要有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抗利尿激素(ADH),促性腺激素(GTH),降鈣素(CT),血清素(γ-HT),胰島素類似物,腎素樣物質等,均可引起相應的臨床表現。
(1)類癌綜合征:是血清素(5-羥色胺)引起的皮膚潮紅、腹瀉、水腫、喘息以及陣發性心動過速等症狀。還有黑色棘皮症及皮肌炎、掌趾皮膚過度角化症、硬皮症,以及栓塞性靜脈炎、非細菌性栓塞性心內膜炎、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毛細血管病性滲血性貧血等肺外表現。
(2)庫欣綜合征:是由於未分化細胞癌分泌促腎上腺素皮質激素的結果。臨床表現為向心性肥胖,紫紋,多血質,骨質疏鬆等,各種表現充分者為數很少,因癌細胞分化的大分子量ACTH的活性僅是腦垂體性ACTH的1/10。為了鑒別,必須注意其他代謝方面的異常表現,如低血鉀伴有低氯性鹼中毒,血糖值升高及糖尿病等。
(3)未分化細胞癌:尤其是燕麥細胞癌尚可分泌抗利尿激素(ADH),引起不適當的「抗利尿激素分泌綜合征」。此綜合征表現為低滲透壓性低鈉血症,臨床表現水過多和水中毒症狀,嚴重者有腦水腫表現,尿中持續性排鈉,不伴有腎、腎上腺功能衰竭,治療上僅投給鈉不足,必須限制水攝入量,並輔以強利尿劑才能收效。
(4)某些肺癌產生異位前列腺素,可有高鈣血症表現。常見於鱗癌,病人表現為嗜睡、厭食、惡心、嘔吐和體重減輕及精神變化。
(5)異位促性腺激素綜合征:主要表現是男性乳房發育及性早熟,女性月經失調,多發性卵巢囊腫等,血漿中黃體生成激素(LH)及卵泡刺激素(FSH)增高。
(6)異位生長激素綜合征:主要表現為肺原發性肥大性骨關節病,四肢關節腫脹,疼痛,骨膜增生,杵狀指(趾)及肢端肥大症等,血漿生長激素高達20mg/ml,正常為5~9
② 肺部腫瘤早期症狀
肺部腫瘤,無論良性還是惡性,早期一般都沒有症狀,這也是惡性腫瘤早期難以發現的最大原因,建議定期體檢,便於發現早期腫瘤。
臨床上由於腫瘤生長部位不同,可能引起不同症狀,具體如下:
1、腫瘤生長於肺部外周,患者可能沒有任何症狀;
2、腫瘤生長於氣道,患者可能會出現咳嗽、痰中帶血等症狀,部分老年人可能因腫瘤阻塞氣道出現氣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