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寓意堅持的古詩詞
鄭板橋在《竹石》中寫道:「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這句詩描繪了竹子在惡劣環境中依然堅韌不拔的形象,寓意著無論遇到多少困難和挑戰,都要堅持到底,不放棄自己的信念。
曹操的《步出廈門行》中有這樣一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里的「老驥」比喻年老但仍懷有雄心壯志的人,即使到了晚年,心中依舊充滿鬥志,不願停下追求的腳步。
這兩首詩不僅富有哲理,也富含深刻的寓意。它們通過自然界的景象和歷史人物的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要堅持自己的夢想和目標,不被外界環境所動搖。
竹子在惡劣的環境中依然堅韌,展現了不屈不撓的精神;而老驥即使年邁,依然懷有遠大的志向,這正是對「堅持」精神的最好詮釋。無論是面對自然的考驗,還是人生的挑戰,我們都應該像竹子和老驥一樣,保持內心的堅韌和決心。
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堅持尤為重要。無論是在學業上追求卓越,還是在職業生涯中不斷努力,亦或是面對生活的種種困難,我們都應當銘記這兩句詩的精神,勇敢地面對挑戰,堅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夢想。
堅持是一種力量,它讓我們在逆境中成長,在困難中堅強。正如竹子和老驥所展現的那樣,只有堅持到底,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成就一番事業。
❷ 《師曠論學》這篇文言文怎麼解
原文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暮,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
燭之明,秉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選自西漢劉向編《說苑· 建本》)
譯文
晉平公對師曠說:「我今年七十歲了,想要學習,恐怕已經晚了。」師曠回答說:「為什麼不把燭燈點燃呢?」平公說:「哪裡有為人臣子而戲弄自己的國君的人呢?」師曠說:「雙目失明的我怎麼敢戲弄我的君主呢?我聽說,少年時喜好學習,就如同初升太陽的陽光一樣燦爛;中年時喜好學習,就像正午太陽的陽光一樣強烈;晚年時喜好學習,就像拿著蠟燭照明,人生哪有不拿著燭火照明的時候呢?點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相比,哪個更好呢?」平公說:「說得好啊!」
文章點評
晉平公想要學習,卻擔心自己年齡已老。而師曠認為,人的一生都應該不斷學習。他形象地比喻;少年好學,好像初升的太陽,壯年好學,好像正午的陽光;老年好學,好比蠟燭的光明,也可以照亮人生的里程,雖然光線微弱,但總比摸黑走路要好得多。這一比喻,很形象,人們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所以晉平公為之稱善。本篇的特點,在於採用形象的比喻。師曠的說辭,不是陳述抽象的道理,而是用日常生活的常識來闡發自己的主張。為了吸引對方的注意,師曠有意利用漢語一音多義的特點,用雙關的手法故意曲解晉平公的語意。晉平公所說「欲學,恐已暮矣,」其中的「暮」字,指的是年齡老大,已入暮年。師曠卻將「暮」字解釋為太陽已落,天色將晚,所以說:「暮,何不炳燭乎?」這樣的曲解,形同戲弄,正因為如此,師曠的話才引起晉平公的高度注意。以下師曠由「炳燭」自然導引出關於學習的比喻,留給對方的印象也就更為深刻了。先秦游說之士的說辭往往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其訣竅也就在這里
注釋詞語
1.晉平公:春秋時期晉國國君。
2.於:向。
3 吾:我
4.師曠:字子野,春秋時代晉國樂師。他雙目失明,仍熱愛學習,對音樂有極高的造詣。
5.恐:恐怕,擔心。
6.暮:本來是「天晚」的意思,這里指「晚」的意思。
7.何:為什麼。
8.炳燭:點燭,當時的燭,只是火把,還不是後來的燭。
9.安:怎麼。
10.戲:作弄,戲弄。
11.盲臣:瞎眼的臣子。師曠為盲人,故自稱為盲臣。
12.臣:臣子對君主的自稱。
13.聞:聽說,聽聞。
14.而:表並列,並且。
15.陽:陽光。
16.秉燭之明,孰與昧行乎:點上燭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個好呢?
17.孰與:相當於「……跟(與)……哪個(誰)怎麼樣?」。
18.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19.善哉:說得好啊!
20.日出之陽:初升的太陽,早晨的太陽。
21.日中之光:正午(強烈)的太陽光。。
22.好:愛好。
23.為:作為。
24.少:年少。
25.善:好
朗讀節奏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 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
作者簡介
劉向(約公元前77—公元前6)原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原名更生,字子政。楚元王劉交四世孫。宣帝時,為諫大夫。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我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治《春秋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 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 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
閱讀提示
文中的晉平公年七十想要學習,但是怕自己這時學習為時已晚,而師曠卻勸他炳燭而學。接著師曠又打了三個比喻,年少時喜歡學習,好像是太陽剛剛出來時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正午的陽光,老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點燃蠟燭照明時的光亮。師曠很巧妙地點明老年時讀書雖然趕不上少年和壯年時,但與摸黑走路相比較,仍舊好得多。從而成功地說服了晉平公,達到了勸學的目的。
啟示
1人生學無止境,任何時候都應該抓緊學習。終生學習,受益終生。
2「老而好學」雖比不上「少而好學」和「壯而好學」,但總比不好學好。要活到老,學到老。
3如果想立志學習就應該從當下開始,這樣才能成就一番事業。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學到老。年紀性別和成功無關,只要有目標、有恆心、有決心,一定能成功。
核心句
核心句: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意思是學習要趁年輕,越早越好。而我們也要活到老學到老。
❸ 寫給年過五十的你:當你老了,請學會「自私」一點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50歲是人生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到了50歲的時候,一定要認清現實。畢竟都到了這個年紀,只有踏踏實實地過日子,才能讓自己的餘生過得更加幸福。
在每一個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應該有所領悟和收獲,尤其是到了「知天命」的年紀,更應該明確後半生的活法。
人都會有老的那一天的,這是自然規律,誰也逃不過的。過了五十歲,人生已經走了一半的路了。不知道是否已經為你的後半輩子打下良好的物質基礎。
50歲對於每個人而言,都是告別年輕走向老年的轉折點。寫給年過五十的你:當你老了,請學會「自私」一點。
從孩子出生開始,父母的一輩子似乎就被無形的線牽住了,孩子每個階段的成長,沒有一處不讓父母在為孩子操心。
多少老人,一輩子嘔心瀝血為了子女在城裡買房子,花光了自己的全部積蓄,結果子女有了房子,卻沒有老人住的地方。
孩子的榮光和人生的價值應該靠自己去爭取,而不是靠父母的饋贈。兒孫只有兒孫福,放手、放心、放下,順其自然才好!
當兒女成家後,自己也成了別人的父母,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決定了。而作為年老的父母,也不要再像以前那樣,什麼事情都要操心了。
人過五十,已然過了大半輩子,曾經也辛苦過,現在該是享福的年紀,何必非得去操心沒有意義的問題。
年輕的時候總想成就一番事業,總想給家人創造更好的生活,風里來,雨里去,辛酸自知。
當你老了,卻不得不面對人老近黃昏的悲傷。你也忙了大半輩子,接下來就是好好地享受自己的生活了。
人到了晚年,沒有 健康 做支撐,日子就會難過很多。因此過了五十歲,要愛惜自己,沒事多鍛煉鍛煉身體。
過了五十歲,咱不是年輕時期的毛頭小夥子了,不能再學著逞強了,沒有一個 健康 的身體,其他的都是空想。
身體是自己的,一定要注重自身的 健康 。過了逞強的年紀,就不要逞能,也不能忽略定時去做體檢,這樣才不會讓自己的身體陷入困境。
靠誰也不如靠自己,養老不容易,只有自己把自己老了的生活安排好了,才能夠真正避免晚年凄涼。
時間最是無情,轉眼間,你從青蔥的少年,走到了人生的暮年。
人到了五十歲,應該深刻認知到人生的艱難。無論如何一定要給自己存點錢,無論如何,指望自己永遠比指望別人要更加可靠一點。
有的人認為可以依靠自己的孩子,但誰又能說得准呢?「久病床前無孝子」,有時候並不是子女真的不孝,而是迫於生活的無奈。
人終究還是得靠自己,兒女孝順,能夠給父母養老,只能說是錦上添花的事情。老子之前一定要給自己留下這條後路,不然老了活受罪。「人到老年,要學會自私點,才能活得更幸福」
所以,你要做的就是早早地做好安排,手頭里要多存一些錢,有一個安穩的住處。不要到老了還居無定所、身無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