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黃芪泡水,適合老人補虛
廣東讀者王先生問:我70多歲了,患有心衰,常常會感到憋氣和氣短。有個朋友告訴我,黃芪有補氣的功效,於是我每天泡黃芪水喝,半個月後,氣短症狀有了明顯改善。想問問專家黃芪泡水能不能長期喝,有沒有什麼禁忌?
廣東省佛山市中醫院副主任中葯師任劍雄答:從中醫辨證角度看,王先生證屬心氣不足。老年人大多陽氣虛衰,心失溫煦,心陽不振,無力鼓動血脈運行,以致心脈瘀阻,出現胸悶、氣短等症狀。黃芪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使用 歷史 ,古代稱之為「黃耆」,黃是指其顏色,耆是長者的意思,意為「眾補葯之長」。黃芪味甘性溫,入肺、脾二經,有補中益氣、扶正固本、利水消腫的功效,中醫主要運用復方或單味黃芪,治療氣虛引起的心悸氣短、頭暈乏力、怕冷怕風、虛人自汗、反復感冒、眼臉或四肢浮腫、內臟脫垂等症狀。所以,王先生每天喝黃芪水是符合中醫辨證原則的。在中醫的補氣葯中,黃芪葯力較和緩,不像人參那樣大補元氣,往往需要連續服用一段時間才能奏效,故適用於慢性氣虛患者。
黃芪泡水能不能長期喝,主要取決於患者有沒有陽氣不足的症狀。中醫認為,「有虛才有補」,只要患者陽氣虛的症狀持續存在,服用後也沒有出現不適,是可以長期喝的。如果氣虛症狀已基本消失,或久服黃芪「上火」了,應暫停服用,觀察後再決定停用或繼續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同是黃芪,炮製方法不同,葯效也會有差異。如加蜂蜜炒制的炙黃芪相對於生黃芪來說,重在補氣升陽,更容易「上火」。此外,相對於黃芪單味泡水喝,黃芪與其他中葯配伍使用,如玉屏風散、黃芪建中湯等,更能兼顧整體症狀,精準治療,但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2. 黃芪泡水喝的功效 黃芪泡水的葯理功效
5很多高血壓患者,特別是老年患者,很容易出現下半身浮腫的情況,喝黃芪水能夠起到很好的消除水腫、降低血壓的作用。針對老年人高血壓伴有下肢浮腫者,常用防己黃芪湯加葛根。有較好的消除水腫以及降壓作用。防己黃芪湯是《金匱要略》方,經驗用量為:黃芪30g、白術12g、防己12g、甘草3g、生薑3片、紅棗10粒,常去甘草,加葛根30g,如果伴有血脂高者,加澤瀉20g,胸痛頭暈者,加川芎10g、丹參12g。
6如果患者患有缺鐵性心臟病,那麼每天取出五十克的黃芪用水煎煮,然後將葯液分為三次服用。科學家為此還做過實驗,發現黃芪和丹參片進行對比,發覺黃芪的效果要好得多。喝黃芪水的好處除了能夠緩解心絞痛的情況之外,還能夠有效的改善許多臨床的客觀指標,對於令身體恢復健康有著很好的作用。喝黃芪水的好處,能夠有效的緩解心絞痛的情況。
7和黃芪水的好處有很多,其中還包括了針對脾氣虛證的情況。常見的脾氣虛證主要表現為人體精神倦怠、氣短、痰多等等情況。將黃芪和黨參、白術、茯苓等等一起煎水服用,能夠有效的緩解脾虛的情況。
8這種疾病可以將黃芪與當歸、生地和白蒺藜,四種中葯各准備三十克,然後用水煎服兩次,每天早晚喝一次,值得信賴。(使用前請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