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過年需要給壓歲錢嗎
壓歲錢
春節習俗之一,年夜飯後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
在新年倒計時時由長輩分給晚輩,表示壓祟。包含著長輩對晚輩的關切之情和真切祝福。
一般給未成年人,有的能延續到找到工作為止。
過年給壓歲錢,一般情況下只要沒有結婚,就會有壓歲錢拿。當然每個地方的習慣不同。
如果給了壓歲錢就應該拿著,是長輩對晚輩的一個祝福。
一般成年的不給壓歲錢,或已工作的不給.其他的一般未成年會給一點的.
過年給壓歲錢是長輩給晚輩的心意,一般給未成年人,有的能延續到找到工作為止。不過一般年齡大了,就算沒工作也不好意思要了。所以給不給壓歲錢和要不要壓歲錢都無所謂的,有道是長者賜不敢辭,長輩給就拿著。
三農 農民 農村 客家人 江西 過年壓歲錢是年三十給還是初一給,這可是有講究的,你可別給錯了
2. 浙江春節的民風民俗
春節又稱元日、元旦、無正、元辰、元朔、歲旦、歲首、歲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過年,為夏歷新年的第一天。由於歷法不同,各代歲首之日不盡一致:夏代為正月初一,商代為十二月初一,周代為十一月初一,秦代為十月初一,漢武帝時又恢復到正月初一,並延續至今。
「春節」,各代所指也有區別。漢代指立春這一天,南北朝指整個春季,到了近代才指正月初一。它是我國歷史最悠久、活動內容最豐富、禮儀最隆重、場景最壯觀、食品最精緻的一個傳統節日,全國56個民族中的53個(除去藏、白、傣族)都要舉行盛大的家宴或族宴慶賀,故又稱「元日大慶宴」。
春節的起源
據史籍記載,春節在唐虞時叫「載」.夏代叫「歲」,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義指穀物生長周期,穀子一年一熱,所以春節一年一次,含有慶豐的寓意。又傳,春節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的「臘祭」,當時每逢臘盡春來,先民便殺豬宰羊,祭祀神鬼與祖靈,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免去災禍。他們用硃砂塗臉,身披鳥羽,唱跳吃喝,熱鬧非凡。至於
互相拜年宴請,則起自漢初,對此《通典》有所記載。
歷代春節食俗
※東漢時期,祭祖是春節的重要活動和習俗。據崔提《四民月令》稱:「正月之朔,是為正日。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家室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
※南朝時期,春節闔家互相拜賀、飲宴,並開展娛樂活動。據粱人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欽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還有畫雞、燃爆竹、懸索、乞如願等游戲。
※唐宋元明清時期春節食俗中的禮儀成分逐漸加重。據南宋吳自收《夢梁錄》記載:「土大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梵天廬叢錄》記載:「男女依次拜長輩,主者牽幼出謁親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清波雜志》載:「宋元佑年間,新年賀年,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親朋拜年,主家必須設宴款待,酒肉異常豐盛。據《嘉泰會稽志》記載:「元旦男女夙興,家主設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詣親屬賀,設酒食相款,日歲假,凡五日而畢。」至清代,《帝京歲時紀勝》雲:「士民之家,添衣冠,肅佩帶,祀神祀祖;焚楮帛畢,味爽闔家團拜,獻椒盤,斟柏酒,扶蒸糕,呷粉羹。出門迎喜,參葯廟,謁影堂,具柬賀節。路遇親友,則降輿長揖,而祝之日新禧納福」,對於前來拜年春,「縱非親厚,亦必奉節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爛醉!俗說謂新正拜節,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車馬喧闐,追歡竟日,可謂極一時之勝也矣」。
春節各地食俗
漢族的春節食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九、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
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如年夜飯,尤為講究:一是全家務必聚齊,因故未回者必須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體現團圓之意;二是飯食豐盛,重視「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餃子叫」萬萬順」,酒水叫「長流水」,雞蛋叫「大元寶」,金魚叫「年年有餘」;這條魚准看不準吃,名為「看余」,必須留待初一食用.北方無魚的地區,多是刻條木頭魚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為祖輩居上。孫輩居中,父輩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飲酒。吃飯時關門閉戶,熱鬧盡興而止。
除夕的家宴菜餚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舊時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飯,燉豬肉、牛羊肉、燉雞,再做幾個炒菜。陝西家宴一般為四大盤、八大碗,四大盤為炒菜和冷盤,八大碗以燴菜、燒菜為主。安徽南部僅肉類菜餚就有紅燒肉、虎皮肉、肉圓子、木須肉、粉蒸肉、燉肉及豬肝、豬心、豬肚製品,另外還有各種炒肉片、炒肉絲等。湖北東部地區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為蒸全魚、蒸全鴨、蒸全雞;「三糕」是魚糕、肉糕、羊糕;
「三丸」是魚丸、肉丸、藕丸。哈爾濱一帶一般人家炒8個、10個或12、16個菜不等,其主料無非是雞鴨魚肉和蔬菜。贛南的年夜飯一般為12 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為「十大碗」,討「十全十福」之彩,以雞鴨魚肉及各種蔬菜為主。江西南昌地區一般十多道菜,講究四冷、四熱、八大菜、兩個湯。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種或幾種必備的菜,而這些菜往往具有某種吉祥的含義。比如蘇州一帶,餐桌上必有青菜(則安樂菜)、黃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懇懇)。湘中南地區必有一條一公斤左右的鯉魚,稱「團年魚」,必有一個3公斤左右的豬肘子,稱「團年肘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兩條魚,一條完整的鯉魚,只能看卻不許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餘,另一條是鰱魚,可以吃,象徵連子連孫,人丁興旺。祁門家宴的第一碗萊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筍、蝦米、鮮肉等製成,含義為「和氣生財」。
合肥的飯桌上有一碗「雞抓豆」,意思是」抓錢發財」。管家人要吃一隻雞腿,名為「抓錢爪」,意味著明年招財財進寶。安慶的當家人要在飯前先吃一碗面條,叫「錢串子」。南昌地區必食年糕、紅燒魚、炒米粉、八寶飯、煮糊羹,其含義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魚、糧食豐收、稻米成串、八寶進財、年年富裕。
北方地區春節喜吃餃子,其寓意團結,表示吉利和辭舊迎新。為了增加節日的氣氛和樂趣,歷代人們在餃子餡上下了許多功夫,人們在餃子里包上錢,誰吃到來年會發大財;在餃子里包上蜜糖,誰吃到意味著來年生活甜蜜等等。
3. 2022年春節前,退休老人將收到一筆最高2000元的過節費,有3件事要早做准備
2022年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了,但是一提到春節,大家都自然而然的想到了花錢,在我們國家不管是長輩還是晚輩在春節的時候都會有很大的花銷,晚輩需要孝敬長輩,而長輩也給晚輩發壓歲錢。但是年輕人普遍有工作,都有自己的收入來源,而長輩沒有工作,只能靠領取養老金。寧波市在2021年是這樣規定的:2021年春節,對本市退休人員一次性發放2000元的過節費補貼。那是不是其他地方春節也能夠領取2000元過節費呢?答案是不一定的,大部分地區都有過節費待遇有多有少。今天就來聊聊關於領錢的這些事情,大致內容如下:
1、今年二月份退休人員能領兩筆錢,看看你符合條件嗎?
2、想要在2022年1月份正常領取這筆錢,我們需要怎麼做?
3、還能怎樣可以多領養老金?
4. 寧波的節日風俗,盡量完整
http://wurenxiaozi.i.sohu.com/blog/view/7648567.htm
春節
正月初一為春節,舊稱元旦。是日,人們早起,著新衣、戴新帽、穿新鞋,以示辭舊迎新。謂穿未下過地的新鞋,新的一年可腳輕手健。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詞先開門,放炮仗於門口,稱「開門炮」。開門炮一般放三個,要「帶四放三」,留一個作「備炮」,寧波話「備炮」出典於此。炮仗放得越高越響,示意新年吉利。若是「吹、吹、吹」的啞炮,則示為不吉,要馬上就說:「哦,吹吹響,今年會發財。」並立即補放一個。
大族、大戶人家供奉祖先遺容畫像於祠堂或中堂(堂前間),一般懸五代之內的祖宗像,稱為「供幀子」、「供影子」、「供金紫(昔繪像皆金冠紫衣) 」,均同義。有的宗祠族規,男子l6歲才可拜祭,女子不在內。由輪著當辦者分發麻餅(亦稱吉餅)一雙或碗兩只。各家幼者依序拜尊長,稱「拜歲」。除夕夜巳分「壓歲錢」,用紅紙包起來壓在幼者枕頭底下,故謂「壓歲」。
是日,早上吃湯團(湯圓),寓意團團圓圓。有些人家全家吃素一天。這天習俗最大特點是讓家裡日用器物「休息」一天,也即讓家庭主婦休息,不掃地、不乞火(不向別人點火、點香煙)、不殺牲、不動刀剪、不倒馬桶、不洗滌衣服,也不打罵孩子、不講不吉利的話。早晨見面忌說「早」字,謂說了要招來今歲跳「蚤」多。走路如跌跤,要馬上說:「哦,元寶一跌。」此晚,未昏即眠,不點燈火,謂點燈將招來今歲蚊蠅多。睡前,放「關門炮」。晚上不出門,俗稱過「太平夜」。
初二至初七八,遲的到十五,各家出門走親戚「拜歲」,一般先至親後遠親,少拜長以婿拜翁、甥拜舅、侄拜姑等為重,互相款待酒席,稱「歲飯」、「歲酒」。
初五,為財神日,經商人家最重此日,「請財神」後才開門營業,稱「開市」。信佛者,有的於初七夜走七座橋,且不走回頭路,初八拜八個寺院,俗稱「走七橋」、「拜八寺」。
其間,民間娛樂活動有舞龍燈、跑馬燈、大頭和尚等。與別地稍異者有「佯掃地」,即乞丐(此時稱「發財人」)背負筐,手握綴有紅球的掃帚,佯作掃地狀,口唱俚歌:「撩起金絲帚,瑞格(象聲)一把掃。掃到東,老闆屋裡有青龍,青龍盤米缸,黃龍盤谷倉;掃到南,老闆屋裡發大財,大元寶使籮抬,小元寶使船載。」
建國後,賀年等習俗不變,迷信色彩多已消失。機關團體舉行團拜,開展擁軍優屬、擁政愛民活動,慰問老幹部、老工人、老教師、老科技人員、敬老院老人和春節期間堅持生產、工作的職工。路上熟人相逢,拱手或握手,互祝吉祥。
元宵
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因是一年中最早一次月圓,故稱上元節。十三日為「上燈夜」,十八日為「落燈夜」,期間為「燈節」。有的地方行燈會、演「燈頭戲」。祠廟和民家懸燈,稱「燈祭」。燈的花樣紛呈,較佳者有十二月連環走馬燈,較多者為兔燈,意示玉兔伴著月宮(廣寒宮)嫦娥,以地上的兔燈和「玉兔東升」相呼應,以慰其寂寞。
上燈夜,興吃蘆穄湯果。十四夜,有「照蛇蟲」習俗,兒童手提紙燈遍照屋角、牆腳、灶下等陰暗處,有的手持小銅鑼,邊敲打邊吆呼:「嗄去,噠去,趕到茅山(鄞縣南鄉地名)喂草籽!嗄去,噠去,趕到深山去吃爛番薯! 」是日,農家在田頭、田塍點火燒野草「驅邪」,俗叫「驅煌蟲」,田塍乾草燃著時猶如條條火龍,故又稱「譚火龍」。此為歲時習俗和農業生產除蟲害相結合的一種習俗。
元宵夜,鬧花燈,放鞭炮,吃湯圓。有的行燈會與「社火」相結合。鎮海興吃「丫頭羹」,類似現在的百果羹。相傳有家富豪吃厭了山珍海味,要門下各丫環每日輪做一道時新小菜,有個丫環集甜酸苦辣咸五味果品調煮成羹,後競相仿效,遂相沿成習。是夜,少女相約於廁間、豬欄迎祭紫姑,亦叫迎祭廁姑,並扶乩,以卜長大後的智愚和婚姻。相傳廁姑名何媚,山東壽陽李景之妾,因不容於李妻,常役以穢事,於是日悲憤而死,後奉為廁姑,俗叫「屙缸姑娘」。
30年代後,燈會漸少。70年代末起,有的團體舉辦彩燈展覽,民間有孩童提燈活動。
清明
農事節氣與習俗相融合。舊時,各家的門、窗插、掛楊柳,婦女頭發簪柳梢,小孩頭上戴柳圈,寓「思青(親)」意。俗諺「清明戴楊柳,下世有娘舅」。
寧波習俗重祭祀,尤其以上墳祭祖、做清明羹飯為重,海內外遊子多歸里上墳。舊時,上墳節令食品為青糍、麻糍(烏米飯)糕,並擔牲禮祭祖,富家還雇吹鼓手吹打。上墳時清除雜草,鏟新土壓墳頂,插上掛有紙球的筱竹梢,以示後代子孫已盡孝祭祖,同時亦寓意祖宗保佑全家平安、興旺發達。祀畢,分麻糍或麻餅給當地農家,以期照顧墳墓。因按人領取爭先恐後,俗稱「搶麻糍」。麻糍要切成菱形。除墓祭、家祭做清明羹飯外,有祠堂田(亦稱太公田)的大族還有祠祭,由各房輪值,當辦者按菜譜置菜請族人,稱吃清明羹飯。主菜要過秤,若未辦到要在空碗內放上相等價值的錢,由吃者分取。盤內鵝頭頸則歸族長吃,意為「帶頭者」。還按人分碗或分豬肉。有的把婦女排除在外,或在有婦女吃的桌上減少酒的壺數(男桌2壺,有婦女的桌上放1壺)。
建國後,掃墓寄託哀思,仍沿襲,做羹飯、燒紙錢改為送花圈,以緬懷先烈和祖先。
端午
五月初五端午節,為民間傳統節日,本名端五,亦稱端陽,鄉間稱「彤紅」。各家門口插菖蒲及艾,俗稱「蒲劍斬千妖,艾旗招百福」,有的還在艾旗下面掛一個大蒜頭。有用菖蒲根削製成艾人孩,懸於床。相傳是日為楚國愛國詩人、三閭大夫屈原投汨羅江身亡的日子,為紀念屈原,民間有懸香袋、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節操馨香溢世;粽子,原為防止魚把屈原的屍體吃掉,後演變成為節日食品;劃龍舟,則表示競相營救屈原。此日,葯鋪結清賒帳,並向老客戶贈雄黃、香料粉。民間姑娘,忙於製作虎形、人孩形、雞心形、粽子形、菱形、綉球形等各種色彩的香袋,內塞棉花摻入香粉,掛在孩童胸前或懸在床帳或搖籃上,謂可驅邪。此日午時有喝雄黃燒酒解百毒習俗,先將雄黃燒酒曬在太陽下,並摻放切細的菖蒲根,每人啜一口,謂可解毒。又有噴雄黃燒酒於屋角,亦有倒寫「蛇」字貼壁上。鄉間還有吃「五黃六白」習俗,黃瓜、蛋黃、黃魚、黃鱔、黃蛤稱「五黃",豆腐、茭白、小白菜、白條魚、白斬雞、白切豬肉叫「六白」(各地稍有不同)。尚有罕聞者,是日午時,有吃蜒蚰螺(蝸牛)燉蛋和清燉癩蛤蟆習俗,謂端午日午時前(尤以午時為佳)捉到的癩蛤蟆、蝸牛、蜈蚣均可入葯,故端午節又稱「葯送節」。有將蛋鑽個小孔,把蝸牛肉塞進蛋內,封口後清燉,謂食後可清涼解毒。各家均裹粽子。
舊時習俗,女婿多備「端午擔」禮送岳父母家,少者四色,多者八色,其中魚要成雙,鵝頭頸塗紅顏色,路上鵝叫得越響越好,說越叫越發,稱「吭吭鵝」。這天大人給小孩手臂繫上五色手繩,叫「健繩」,待以後棄繩時,要粘上糯米飯,拋至屋瓦上讓飛鳥含去(粘去),謂孩子可無病無痛、長命百歲。
民國張延章《鄞城十二個月竹枝詞》說:「五月端陽老虎畫,艾旗蒲劍辟群妖;雄黃紅蘸高梁酒,蒼術還須正午燒。」描端午老虎、做布虎是寧波過端午的另一習俗,就是用「百獸之王」的老虎來鎮住蛇、蜈蚣、蜥蜴、蜘蛛、蠍子「五毒」。是日,用雄黃在嬰孩額上寫上「王」字(示獸中之王),有給孩子穿虎紋的衣服,縫制布虎和老虎枕頭,謂「年年端午五月五,剝過粽子做布虎」。與別地稍異者,寧波的端午老虎雕版印刷花色特多,在約四五寸見方的紙上,繪有一虎一孩、一虎二孩、一虎三四孩,有二虎一孩、二虎二孩、二虎三四孩,虎、孩姿態各異,尚有李存孝七歲打虎、楊香虎下救父等故事圖。30年代時,曾有人收藏至150餘種。將黑色版畫「端午老虎」紙供孩童添上紅藍等顏色戲玩,稱「描端午老虎」,描好後貼在門或牆上,謂可辟邪。
解放後,端午節迷信色彩大減,吃粽子、小孩掛香袋、懸蒲艾仍行。近年,未婚男青年 (俗稱毛腳女婿)向女方家中送端午節禮品花費趨重。
七夕
七月七日,傳說天上銀河兩岸的牛郎織女一年一度鵲橋相會,民間稱「乞巧節」、「汰頭節」。舊時婦女於此日採摘槿樹葉揉成汁液,放入水中洗頭發,相傳織女用槿葉汁洗頭,故頭發烏黑。是夕,婦女陳列瓜果於月下,乞求得到織綉技巧,在月下以線穿針,以能穿過且穿得快者為「得巧」;仰望星空,認准一組七顆星,連念「鎖星犁星,七簇扁擔稻桶星,念過七遍會聰明」,一口氣念七遍,成者,謂乞巧。亦有相約去茄樹叢中卧地貼耳聽聲響,聽得鏘鏘聲音者以為織女來臨,視為得巧。亦有以三條長凳搭橋,兩條相接,另一條擱於上端,少女相扶走過凳子,稱七女「走仙橋」。
在此季節,男子有吃「童子雞」習俗。農民於此時挑新雞娘上市賣,每隻一斤至一斤四兩,論只出售,價稍貴。雞的煮法與平常不同,用陶罐放在鑊里燉,用紅稻草(早稻草〉燒,燒完三腳(撮)即可。吃法亦異,要一人吃一雞連湯喝光,謂可滋補。
解放後,牛郎、織女相會的神話故事仍廣為流傳,「乞巧」活動已不行。
中秋節
八月十五中秋節,全國皆然,是個大節,唯寧波興十六日為中秋。中秋,最早源於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禮制,後演變成賞月、團圓的風俗,「月是故鄉明」,使旅外遊子思鄉歸里闔家團聚。寧波以十六日為中秋的來由,按民國《鄞縣通志·文獻志·習俗》載:中秋本八月十五日,相傳元末方國珍以已生日改之(見《桃源志》);一說為史越王(即南宋宰相、鄞人史浩)之母以十六日生故易之。以後傳說各異,一說史浩從臨安返里過節,歸途馬失前蹄,坐騎受傷,夜宿紹興,於十六日才到,故百姓也等至此日過節;另一說謂史浩之子史彌遠,時任宰相,歸途受官員宴請而延期,此說已為乾隆《鄞縣志》糾誤。清時袁鈞《鄮北雜詩》雲:「鄮峰(指史浩)壽母易中秋,七百年中俗尚留;從此非時來競渡,家家十六看龍舟。」又記:「吾鄉以十六為中秋,始於史忠定(即史浩),聞志以為彌遠非也。」
清時萬斯同《鄞西竹枝詞》雲:「鄞俗繁華異昔年,田家何事尚依然;西郊九日迎燈社,南郭中秋斗畫船。」民國《鄞縣通志》載:「各鄉祠廟為會祀神,以龍舟競渡,謂之報賽,與各處端午競渡不同。今則競渡之風已息,演戲敬神者尚有之。」民國張延章《鄞城十二個月竹枝詞》雲:「八月中秋月餅圓,節筵都作一天延;城東更比城西盛,鼓吹通宵鬧畫船。」
中秋以吃月餅示團圓,寧波月餅以苔菜、水晶月餅別具風味。此時新鴨肥嫩,全鴨燉芋艿子為時新佳餚,俗稱「鴨撲芋」。解放後,每逢中秋,各家團聚、吃月餅,親友間亦互相饋贈月餅。一些團體舉行聯歡活動。民間有吃「鴨子芋艿」、水拖糕等習俗。
重陽
九月初九為重陽節。《鄞縣通志》載:「士人登高燕賞,以茱萸汛酒飲之。各家制角黍(昔時尚有牡丹糕,不知所昉,想亦象形),親戚互相饋遣,謂之挑重陽擔。設酒饌以祀祖先,祀畢,家人歡聚享食。惟登高之風,今已不行。」尚有裹重陽粽子、吃重陽糕習俗,有謂糕與高諧音,寓登高意。農歷九月正菊花盛開,今常舉辦菊花展覽。
除夕
歲末,叫「過年」。除夕,稱三十年夜,月小稱廿九夜。處於辭舊迎新的這天,是一年到頭最忙碌的一天。舊時「過年」,多圍繞祀神祭祖、祈求吉祥進行。易門神,貼春聯,房門貼寫有「青龍吉慶」字樣的青龍紙或笑呵呵和合兩仙,農家谷倉亦貼青龍紙。此夕,做年夜羹飯祭祖,祭畢,家人聚食,稱「吃年夜飯」。席間長輩挾菜給孩子吃,講吉利話,討新歲彩頭。對全魚多不動筷,留至新歲,寓「年年有餘」意。餐畢,長輩分「壓歲錢」給孩子,壓於枕下。此夜,要把次日(正月初一)需動刀的食物切好。地也掃好,掃時要從外面掃進來,邊掃邊說「元寶掃進來了」,將畚斗里垃圾倒在灶前火缸里。掃地畢,洗凈掃帚,柄上扎元寶年糕,敬「掃帚公公」和「掃帚婆婆」。以米篩盛酒饌擱凳上,在卧室祀床公床婆,祈小孩終歲平安。農家還在地頭祀「地孔大王」,牛欄、豬舍、雞籠祀各神,祈求五穀豐登,家畜平安。傳灶神廿三夜上天,除夕夜下界,清點名冊,故媳婦須在夫家過年。此日,各家水缸都要挑滿水,米缸盛滿米,置元寶年糕、如意年糕和魚、肉、飯各一碗於米缸內,謂之缸缸滿、甏甏滿。各室點燈,大戶人家高燒明燭,通宵達旦,有的燃一斤重的龍鳳紅燭,從日落點起至初一日出止,謂之「接光」。信佛婦女坐夜待曉,或徑至寺廟坐夜「守歲」。
解放後,破除迷信。各家打掃衛生,籌辦年貨。除夕晚合家聚宴,近年飯後觀看電視,多不出門。長輩分給小孩「壓歲錢」,數額趨增。除夕l2點來臨,鞭炮齊響迎接新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