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北京哪裡有那種老年人和重病病人長期住的醫院
北京市隆福醫院:是集醫、教、研、防、社為一體的以老年病做為特色的綜合性醫院。
㈡ 北京市松堂臨終關懷醫院之行
12:45 發車去松堂臨終關懷醫院
一個小時後抵達。
心情有點沉重,沒精打采。可能是最近的生活狀態太過頹廢,沒有規律,作息也不是很好。(要加油呀!)
醫院建築很好,古風樓閣庭院的模樣,有一些佛教的事物。一些老人或坐在輪椅上,或坐在椅子上,圍成一個圈,中間是一位醫生帶著老人做活動。進門的時間有些晚,看到以老師為起點圍了一個圈,然後聽一位先生簡單的做的一番講話,有高談闊論之勢。旁邊時不時傳來北京慈善組織錄制視頻的聲音,有些打擾了他的講話。大概可能有十分鍾,他有事先走了。這時才知道他是松堂的院長先生。接著看了一小段的短視頻,介紹松堂臨終關懷醫院創立的歷史和發展的過程,看完之後由一位工作人員,蠻帥氣的小哥哥來給同學們講解松堂的照片牆和發展的過程,了解到志願者的支持對松堂醫院的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松堂臨終關懷醫院可以說是中國第一家以臨終為主題的醫院,在它創立之初,多不被人認可,有過六次搬家的經歷,也是因為社會對它的不予認可是他們被迫離開原來的地方重新尋找住址。轉折發生在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的志願支持工作,這兩所學校首先對它伸出了志願上的援助之手,也是因為這兩所學校和諸多的因素,社會對松堂的態度開始改變。不同媒體先後都曾來到過這里進行采訪慰問,主持人白岩松、魯豫,演藝界的孫楠、魏晨等都來過這里。松堂也成為了世界上擁有最多志願者團隊服務的臨終關懷醫院。介紹完之後,因為來的人數較多,分兩批先後進行病房的探護和院中活動的參與。先去了病房中。同學們在醫師的安排之下三三兩兩進入病房中與老人聊天。我們是四個人在一個語言能力尚可的老奶奶床前與她進行交談。老奶奶今年86歲,沒有了牙齒,話語有的不是很清晰,但基本能知道她要表達的意思。她說她是老北京人,年輕時做過電工,做馬達,喜歡縫紉,在當時組織的婦女學習中學習裁剪和縫紉。言語之中對自己當年的學習能力有自誇,真是一位可愛的老奶奶。聊了很長一段時間,基本是一位小姑娘與老奶奶進行的對話。許久之後,醫師進來提醒我們到了要下去到院中的時間了。我們起了身,但老奶奶還是很想繼續談話。又談了一小段時間,內容是重復她年輕時的縫紉經歷。醫師再一次進來了,她們有了幾句交談,說出了她曾是公交車售票員,這時候感覺老奶奶有些顧忌,回了句對,我是老北京人,在我聽來有些強調的意味。這個信息是在我們的對話中沒有提及的事情。醫師帶了兩個同學進來替換了我們。我們按照原路返回下了樓,互相交談,發現一個讓人很難受的問題。在我們與老奶奶進行交流的時候,那個屋子裡還有四位老人躺在床上,也不說話,靜靜地躺在那裡,眼神看著交談的奶奶和同學。他們不能表達,牆上掛著的一台畫面不是很清晰的電視,老人們也不會去看,他們只是躺在床上,什麼都不能做。很想去握著他們的手,靜靜地看著他們,講幾個故事,可這是沒有實現的。到了院中,同學們在亭子的一側遠遠地站著,醫生帶著老人們唱歌,老人們鼓掌,看起來還是很快樂。醫生唱罷之後,老師說可以走近一點,給老人們唱一首歌,但實際上並沒有幾個人在唱,也沒有那個氛圍,老人靜坐了幾分鍾,覺得甚是尷尬。彷彿我們只是去進行參觀活動,並沒有融入進去,當老人或者病人與我們接觸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是退卻避讓,不是一個平等的交流姿態。也許更多時候我們需要多去與人接觸,去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