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六七膽是什麼意思
六七膽是什麼意思?
在俗語「六七膽」中,「六七」並非指具體的數字,而是用來形容人的膽量。這個成語用來比喻膽子非常大的人,有時也用來形容某些事情的風險程度較高,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決心去面對。
我們平時從書本上學到的都是一些泛泛的大道理,但在實際應用這些知識時,往往感到力不從心。俗語是書本上學不到的,它們往往來源於民間,反映的是人們的生活經驗和智慧,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和實用性。
有些俗語我們耳熟能詳,比如「不撞南牆不回頭」、「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八字沒一撇」、「一家不容三姓人」等等,這些我們不僅經常使用,而且也能理解其背後的含義。然而,有些俗語我們看到後卻感到困惑,比如「窮三富四,霉五膽六」,很多人對此感到一頭霧水。
「窮三富四,霉五膽六」這句俗語中大量運用了數字,那麼「三」、「四」、「五」、「六」和「窮」、「富」、「霉」、「膽」是如何聯系起來的呢?其實,這里的數字背後隱藏著深意。
首先,「窮三」指的是人們在做生意時最忌諱的數字「三」,因為「三」與「散」諧音,有散財的寓意。人們希望財富能夠慢慢積累,而不希望出現散財的情況,因此對數字「三」有所忌諱。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做生意不宜由三個人一起做,因為這樣容易產生矛盾,不易調和。
總的來說,「六七膽」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膽量非常大的人,也可以用來形容某些事情的風險程度較高,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決心去應對。
2. 關於父母與兒女之間的諺語
http://..com/question/5204108.html?md=3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姜還是老的辣.
孔融讓梨的故事.
沉香給父親暖被窩.
爹是一道街,娘是一道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1.百善孝為先
2.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祖孫兩人,更相為命
3.子孝父心寬。(陳元靚)
4、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孟郊)
5.母親的心是兒女的天堂。(義大利諺語)
6.老來受尊敬,是人類精神最美好的一種特權。(司湯達)
7、對老年人的尊敬是自然和正常的,尊敬不僅表現於口頭上,而且應體現於實際中。(戴維·德克爾)
8、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報答,也是對人類勞動的尊重。(俗語)
9、你不同情跌倒在地的老人,在你摔跤時也沒有人來扶助。(印度諺語)
10、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孟子)
11、子曰: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康熙)
哀哀父母,生我劬(qu)勞,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人之行,莫大於孝
烏鴉尚有反哺之孝;羊亦知有跪乳之恩,更何況人乎?
周人養國老於東膠,養庶老於虞庠
夫孝,德之本也
忠臣孝子人人敬,奸臣逆子留罵名
父母唯其之憂
孔子曰: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
1、子孝父心寬。(陳元靚)
2、老年時像青年一樣高高興興吧!青年,好比百靈鳥,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鶯,應該有他的夜曲。(康德)
3、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孟郊)
4、母親的心是兒女的天堂。(義大利諺語)
5、我望著搖籃,我的兒子在成長,我沒有休息的權利!(何塞·馬蒂)
尊老愛幼能體現出個人的品德
1、老來受尊敬,是人類精神最美好的一種特權。(司湯達)
2、對老年人的尊敬是自然和正常的,尊敬不僅表現於口頭上,而且應體現於實際中。(戴維·德克爾)
3、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報答,也是對人類勞動的尊重。(俗語)
4、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也就在於如何愛護兒童。(蘇霍姆林斯基)
5、與其批評孩子,不如做個榜樣。(茹貝爾)
尊敬老人
每個人都會變老,但是尊敬老人卻是每個人的本分。
比如,我們上公共汽車時,碰到老人就會把自己的座位讓給他們。有時候,突然下起大雨,我們看見馬路上有走路不方便的老人,我們就會扶他們過馬路。
還有沒有兒女的老人,如果她是你的鄰居,我們有空時就會過去看望她,跟她聊聊天,幫她做做家務,讓她的生活地開心一點,把所有的煩惱都忘掉。
我和爸爸媽媽出來在外已經好幾年了,奶奶一個人待在家裡。我們每隔兩三天就會打電話去,問問她身體怎麼樣,天氣冷了叫她多穿點衣服,不要著涼。每過一個月我們就會去看望她一次。暑假到了,我就盡快回到老家和奶奶一起過,這時奶奶會非常高興。畢竟奶奶已經八十多歲了,她多麼希望兒女在自己身邊。
我真心希望每個老人快快樂樂地度過每個晚年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事例三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事例四
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毛澤東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李鵬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鵬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
事例五
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
二十四孝_忠孝雙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將沉至緒,有一個獨生女兒,名叫沈雲英。自小聰明好學,跟父親學得一身好武藝。因其父率兵迎異軍死在戰場上,當時沈雲英才十七歲,她登上高處大聲呼曰:「我雖然是一個小女子,為完成父親守城的遺志,我要決一死戰。希望全體軍民保衛家鄉。」大家深受感動,發誓要奪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圍,取得了勝利。沈雲英找到父親的屍體,大聲痛哭,全體軍民都穿上孝服,參加了葬禮。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緒為副總兵,並任命沈雲英為游擊將軍,繼續守衛道州府。後來人們為她建了一座忠孝雙全的紀念祠。有詩頌曰:
異軍攻城圍義兵,娥眉汗馬解圍城;父仇圍難兩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雲思親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傑的人,從小家庭貧困,勤奮好學,後來做了丞相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