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查血常規發現白細胞低,這是怎麼回事,應該怎麼辦聽醫生怎麼說
去醫院看病,難免要做一些檢查,最常做的檢查是 血常規 。
通過血常規,可以了解是不是有貧血,有沒有血小板減少,更重要的是看看 白細胞的數量和構成比例 。
有一位35歲的女性,乙肝病毒攜帶者,沒有肝炎發作,每隔三個月定期復查一次。
但最近患者偶爾查個血常規,發現白細胞減少,只有3400,自覺比較累,肝功能、B超等檢查並沒有什麼問題,沒有引起白細胞減少的肝病因素(主要是肝硬化引起的 脾功能亢進 )
患者前段時間有過一次短暫的「感冒」,表現為發熱、頭痛、打噴嚏、流鼻涕,過幾天就好了。
白細胞減少在臨床上不少見,除了病毒感染性的疾病如「感冒」,肝硬化、傷寒、化療後、打幹擾素等葯物後,等等情況下,都可能出現白細胞減少。
今天,龍大夫就來談談 白細胞低 的問題。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有一些白細胞減少可能是血液系統的疾病,這個需要血液科的專科醫生診治,不屬於本文討論的范圍。
白細胞低,是指外周血白細胞計數 少於4000/μL(即4.0×10∧9/L, 下同),現在很多醫院的血常規參考值不一致,那就以低於報告單上的參考值下限,作為判斷的依據。
白細胞計數,是包括淋巴細胞等在內的一系列白細胞的總數。
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嗜酸性或嗜鹼性粒胞等對白細胞總數有影響,但由於 中性粒細胞占絕大多數 ,其計數值通常是由中性粒細胞數量減少引起的。
通常所說的白細胞低,多指中性粒細胞減少。
中性粒細胞減少,是指外周血中性粒細胞數量 低於1500/μL ,如果同時伴有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減少,比單獨白細胞減少更為嚴重。
中性粒細胞減少明顯,甚至低於1000/μL,會使患者對細菌和真菌的抵抗力明顯下降,容易感染,因為 中性粒細胞是人體抵禦細菌和真菌感染的主要防線 。
中性粒細胞低於500/μL時,稱為 中性粒細胞缺乏 ,容易引發嚴重感染,如敗血症和膿毒血症,這種情況表示病原體不斷在局部感染,還跑到血液裡面興風作浪去了。
機體對感染的炎症反應也降低,比如一些老年人、體弱者或兒童,嚴重感染時,甚至不出現發熱,表現為體溫過低,就和 炎症防禦反應失效 有一定的關系。
人體口腔、管道、皮膚表現的一些平常不致病的常居菌(又叫正常菌群),也能趁機大量繁殖,侵入不常寄居的部位,引起感染,叫做 機會性感染 。
在合並其他減弱人體免疫力的因素的情況下,如癌症時,能夠造成快速、致命性的感染,要特別引起重視。
中性粒細胞低,在人體皮膚和黏膜完整性遭到破壞、營養不良的情況下,對感染也有很大的影響。
嚴重中性粒細胞減少, 最常見的化膿性感染是: 蜂窩組織炎、肝膿腫、癤病、肺炎和敗血症等。
臨床上,發現白細胞減少後,要根據具體的情況,作進一步的處理和決策:
首先,需確定是否有感染存在
對最常發生感染的部位,進行系統的體格檢查,包括皮膚、指甲、黏膜表面(牙齦、咽部等)、尿道口、肺部、腹部、靜脈穿刺點等。
其次,要做檢查確定感染部位
伴有發熱的白細胞減少患者,最好行 血培養檢查 ;
懷疑尿路或肺部感染,需要做 尿、痰液培養 ;
如果腹瀉,糞 的病原學檢查 也很重要的;
反復的發熱和白細胞減少,可能需要 骨髓穿刺塗片和培養 等檢查,以進一步明確病因。
懷疑感染存在急性中性粒細胞減少,需要立即進行治療。
如有發熱,伴血壓低,提示病情嚴重,需要根據醫生的臨床經驗予 大劑量抗生素治療 ,同時補充液體,以 糾正感染引起的血容量不足或休克 。
為防止白細胞減少引發的機會感染,需要注意皮膚和黏膜的衛生,特別是 口腔衛生 。
建議每隔2-3小時用生理鹽水或過氧化氫漱口液 漱口 一次,可減少由口腔黏膜侵入的細菌、真菌感染。
對於食慾不振者,應予 流質或半流質飲食 ,注意維生素的攝入和蛋白質的補充;如增加雞蛋、瘦肉、魚肉、牛奶的攝入,多吃蔬菜、水果。
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 目前已經廣泛應用於嚴重的中性粒細胞減少症患者,以增加中性粒細胞生成和預防感染,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沒有症狀的單純輕度白細胞減少,如果沒有淋巴結腫大、脾腫大等表現,不一定要用升白細胞的葯物。
平時的飲食中,如果缺乏維生素B12、葉酸、銅等,也可能會導致中性粒細胞減少,可以多吃 綠葉蔬菜、穀物、豆類、瘦肉、肝、魚肉和禽肉 等,育齡期女性建議按要求補充葉酸。
如果對作者感興趣,歡迎點擊右上角關注!
#清風計劃##青雲計劃##我的門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