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與身患重病即將去世的老人交流應該注意些什麼
我覺得還是像往常一樣,平靜對待,不要表現的太悲觀。不要讓老人看出來。平時可以幫著做些按摩還有語言方面的舒緩,告訴她康復了很多了。要加油之類的。讓他有希望感。
② 家裡老人如果瀕臨去世,最應該做什麼你知道嗎
臨終期一般為10-14天(有時候可以短到24小時)。在這一階段,醫生的工作應該從「幫助病人恢復健康」轉向「減輕痛苦」。
臨終病人常處於脫水狀態,吞咽出現困難,周圍循環的血液量銳減,所以病人的皮膚又濕又冷,摸上去涼涼的。你不要以為病人是因為冷,需要加蓋被褥以保溫。相反,即使只給他們的手腳加蓋一點點重量的被褥,絕大多數臨終病人都會覺得太重,覺得無法忍受。
呼吸衰竭使臨終病人喘氣困難,給予氧氣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但他們已失去了利用氧氣的能力,此時給他們供氧無法減輕這種「呼吸飢餓」。正確的做法是:打開窗戶和風扇,給病床周圍留出足夠的空間。另外,使用嗎啡或其他有類似鴉片制劑的合成麻醉劑是減輕病人喘氣困難和焦慮的最好辦法。
當吞咽困難使病人無法進食和飲水時,有些家屬會想到用胃管餵食物和水,但瀕死的人常常不會感到飢餓。相反,脫水的缺乏營養的狀態造成血液內的酮體積聚,從而產生一種止痛葯的效應,使病人有一種異常歡欣感。這時即使給病人灌輸一點點葡萄糖,都會抵消這種異常的欣快感。
而且,此時給病人餵食還會造成嘔吐、食物進入氣管造成窒息、病人不配合而痛苦掙扎等後果,使病人無法安靜地走向死亡。靜脈輸液雖然能解決陷入譫妄狀態病人的脫水問題,但同時帶給病人的是水腫、惡心和疼痛。
在生命的最後階段,甚至在死前三個月之久,不少病人與別人的交流減少了,心靈深處的活動增多了。不要以為這是拒絕親人的關愛,這是瀕死的人的一種需要:離開外在世界,與心靈對話。
一項對100個晚期癌症病人的調查顯示:死前一周,有56%的病人是清醒的,44%嗜睡,但沒有一個處於無法交流的昏迷狀態。但當進入死前最後6小時,清醒者僅佔8%,42%處於嗜睡狀態,一般人昏迷。所以,家屬應抓緊與病人交流的合適時刻,不要等到最後而措手不及。
隨著死亡的臨近,病人的口腔肌肉變得鬆弛,呼吸時,積聚在喉部或肺部的分泌物會發出咯咯的響聲,醫學上稱為「死亡咆哮聲」,使人聽了很不舒服。但此時用吸引器吸痰常常會失敗,並給病人帶來更大的痛苦。應將病人的身體翻向一側,頭枕的高一些,或用葯物減少呼吸道分泌。
瀕死的人在呼吸時還常常發出嗚咽聲或喉鳴聲,不過病人並不一定有痛苦,此時可用一些止痛劑,使他能繼續與家屬交談或安安靜靜地走向死亡。記住,沒有證據表明緩解疼痛的葯物會促使死亡。
③ 誰在父母床前盡孝過嘗試過一個月跟病中的老人是怎樣度過的嗎
誰在父母床前盡孝過?嘗試過一個月跟病中的老人是怎樣度過的嗎?
孝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順是人之本分,孝順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品質。我國從古代就有著關於孝順的說法,父母老了,為父母盡孝,這是我們的義務和責任。不少地區都流傳著關於孝順的說法,他們認為,孝順是一輩子的事,無論是人在少年、青年、中年甚至是老年,都要有著為父母盡孝的想法和行動。孝順並不只是說說而已,孝順是我們作為子女的一件終身的事業。
老人說過,人如果不孝,那麼他的人品也不會怎麼樣,今後在社會上的地位也不會很好。對此有網友提出一個問題:誰在父母床前盡孝過?嘗試過一個月跟病中的老人是怎樣度過的嗎?
04父母是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我們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人之一。所以,為父母盡孝和盡責,都是我們應該做的事。
以上僅為筆者個人看法,歡迎評論指出。
④ 高齡老人離世前的徵兆
你好,下面回答你的問題
回答
6. 手指冰冷
在臨終前的幾小時內,血液循環內縮至重要器官周圍,易出現四肢變得特別冰冷,指甲也會呈現藍色或白色。
7. 靜脈血管紋路
血液循環下降也會引起皮膚表面蒼白,並且浮現紫色或藍色的斑駁血管(類似靜脈曲張,通常會在腳底處最先發現這種現象。
生命終究會有盡頭,看著現在每天川流不息的人群,在外的孩子們,你們有多久沒回家了。有空記得給父母打個電話,抽空回家陪陪父母。時間總是在你不經意的時候慢慢的流走,想要再找回來是不可能的。最後也希望天下的父母親都能身體健健康康;也希望那些已經去天堂的父母親們能夠在另外一個國度幸福快樂,不再受疾病的折磨。
⑤ 病床上的老人,他們最需要的是什麼呢
需要的其實是陪伴和安慰。因為長時間呆在床上,所以它們長時間處於一種比較寂寞的狀態,所以他們需要別人花時間陪著他們聊天,或談論一些話題,這樣的話才不至於著急。還有他們需要尊重。不要對他們表示出不耐煩,或嫌棄的眼神。
⑥ 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你應該怎樣照顧生病的父母
父母生病時,情緒會較低落,感情也變得脆弱,安全感降低,孤獨感增強,並變得患得患失,甚至在一些事情上表現得非常固執。可以說,父母的轉變,無非是想讓子女多關心自己。
總結:30年看父敬子,30年後子敬父。養孩子為了啥?不就是老了以後有個寄託嗎?父母生命不算事兒,最怕的是病床前面沒有「子」,多陪伴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