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家有育兒怎樣化解與老人的矛盾
在育兒過程中,年輕父母與老人之間由於觀念、經驗、知識等方面的差異,很容易產生矛盾。為了化解這些矛盾,建立和諧的家庭環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增進理解,尊重差異
認識到代際差異:要認識到不同年代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有所差異,老人的育兒觀念可能與現代教育理念不符。理解這一點有助於減少沖突。
尊重老人的經驗:老人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他們的建議往往基於對孩子的關愛。即使不同意他們的觀點,也要尊重並感謝他們的付出。
二、溝通與協商
建立有效溝通機制:定期召開家庭會議,討論育兒問題,讓每個人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看法。通過開放而誠懇的對話,增進彼此的理解。
尋求專業意見:在遇到分歧時,可以共同查閱育兒書籍或咨詢專業人士的意見,以客觀的標准來判斷各種育兒方法的優劣。
協商一致: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尋求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需要保持靈活性和妥協精神。
三、分工合作
明確角色定位:根據家庭成員的能力和特長,明確各自在育兒中的角色和職責。比如,老人負責孩子的日常生活照顧,父母負責教育指導等。
協調一致行動:在執行具體任務時,要保持協調一致,避免在孩子面前出現不同的指令和要求。
四、培養共同興趣
共享育兒樂趣:鼓勵老人參與孩子的游戲和學習活動,共同分享孩子成長的喜悅。
關注老人的需求:關心老人的生活和情感需求,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
五、強化界限與規則
設立家庭規則:制定一些基本的家庭規則,確保每個成員都遵守,包括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和生活習慣等。
界限清晰:在保持尊重的基礎上,明確哪些是年輕父母的職責范圍,哪些是可以由老人參與的部分。
六、保持積極態度
強調積極面:在討論育兒問題時,盡量使用積極的語言,避免指責和負面情緒。
表達感激之情:經常表達對老人幫助的感激之情,讓他們感到被需要和尊重。
總之,通過上述方法的實施,可以有效地化解家有育兒時與老人之間的矛盾,營造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方法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實踐和調整的過程。只有通過持續的努力和相互理解,才能建立起穩固的家庭關系,為孩子的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
❷ 怎樣幫助老年人化解與晚輩之間產生矛盾
老年人在家庭中與晚輩出現矛盾具有很多必然性,但我們也不必過於擔心,解決這些矛盾,需要老年人和年輕人雙方的努力,大家求同存異,彼此諒解,互相忍讓。
而作為我們老年人,應該從以下方面做好心理觀念調整,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家庭生活。
(1)多應理解子女
每個人都有被理解的需要,老年人對子女,也要以平靜的心態,站在朋友的角度上,多看對方的長處。對子女的銳意進取,要給予熱情支持與充分肯定,對他們片面、偏激的情緒,要及時給予引導,並力求糾正。
比如子女確因工作繁忙而一時顧及不到家時,我們老年人應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指責,多一些支持,少一些埋怨,在身體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可承擔一些家務,既當其長輩,又做其朋友,這樣,關系就可自然融洽。
(2)平等對待子女
我國素有「禮儀之邦」著稱,尊老愛幼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子女作為獨立的人,也有被尊重的需要。因為相互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能以老自居,更不能以老壓人,無端指責,甚至打罵。只有對子女平等看待,才能彼此和睦相處。
(3)要有寬容心懷
一家人每天生活在一起,難免會產生一些矛盾,應該說這也是正常現象。問題在於處理矛盾時,應採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則,發揚「難得糊塗」精神。千萬莫要「老字當夫,火氣沖天」以免傷害了雙方情感。
比如子女辦錯了點事,我們老年人應客觀地對待,問明情況,幫助改正。切勿想當然,亂加指責,指導自己的主觀想像施加於人。好讓子女們有個自省的機會與緩沖餘地。這樣,會贏得他(她)們更多的尊敬與愛戴。
(4)心理豁達開朗
老年人能經常保持樂觀向上的情緒,它是反映一個人的思維方式與修養程度的,更是對我們老年人身心健康至關重要的。
如子女們在公休、節假日,回家探親時,有的沒幫老年人幹活,有的沒帶補品等,老年人也不必過多計較,以「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心態來面對現實。來了就好,不來又怎樣。以積極的心態,善待他人,寬心自慰。不然,則欲速不達,只能給自己帶來思想苦惱與精神不快。
若子女在敬孝上缺乏主動性與自覺性時,搶扭的瓜不甜,硬爭來的東西,吃著沒味道。所以,只有解苦變樂,才會給自我與家庭帶來和睦相處之氣氛。用寬容與感動的方法,更應冷靜思考,謙讓包容,讓子女自省自悔,使其變被動為主動。從而,增進尊老愛幼的自覺性。
(5)包容彼此差異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在家庭成員之間,應該是發生糾紛無輸贏。父母與子女,在一些問題上認識不一致是常有的事。遇到各執已見時,要允許發表不同意見,不妨求同存異,伺機再商。
之所以這樣做,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是一種積極進取的表現。切不可互不相讓,為「論高低、爭上下」而傷了各自的自尊心。實踐證明,企圖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的做法,結果,只會適得其反,造成壓而不服,或口服心不服的不愉快結局。從而,傷害了彼此的情感。到頭來,將會給以後的相處留下思想裂痕。
(6)迴避後代吵架
現實生活中,兒子與媳婦吵架,或者女兒與女婿吵架是經常的,此時我們老年人可以迴避一下。
一是小兩口兒吵架,我們盡量不要當裁判。不論小兩口是真吵架或是逗著完,或是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我們都不要評判誰是誰非,否則日後小兩口都可能對我們心有芥蒂。
二是小兩口對罵,我們老年人也應盡量迴避,裝作沒聽見。假使罵語中涉及到老年人,最好也來個難得糊塗,千萬不要介入其中,免得讓矛盾進一步升級。
(7)不包辦代替
既然子女已成人,就應有獨立的人格和決策的權力。有些父母喜歡包辦代替,替自己的子女做決策,可能處於好心,但其結果可能適得其反。做父母的還是聰明一點,對於子女自己的事情,只能當參謀,不能直接拍板。
(8)保持一定距離
已經成人的子女,有小家庭,父母要與之適當拉開點距離,給子女們留有獨立自由的空間。「距離產生美」也適用於父母與成年子女的關系。沒有一點距離,整天粘在一起,肯定有矛盾爆發的一天。
(9)不可過於專斷
不能只是要求子女尊重父母,而自己卻忽視子女的「對話權利」,不尊重子女,不應該說絕對話,做絕對事。如果遇到與子女有分歧,也要善於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能稍有分歧便暴跳如雷,唯我獨尊。
(10)不幹涉孫輩教育
「隔代親」是自然現象,所以,我們作為爺爺奶奶,對孫子孫女總會有點溺愛,加之不放心自己孩子對第三代的教育,就想當仁不讓地「主動」管理孫子孫女的生活以及學習,其實,這是不妥的。
不管小兩口管教孩子是否得當,我們都不要在孫輩面前指責他們,否則非常可能引起孫輩們利用老年人當保護傘撒嬌。這樣不僅不利於正確教育引導孩子,反而容易造成自己與小兩口之間的矛盾,使事情變得復雜。
❸ 隔代育兒的矛盾如何化解比較好
隔代育兒的矛盾大都是因為老人的育兒觀念和年輕人的育兒觀念存在一些沖突,想要化解隔代育兒的矛盾,一定要相互理解,並且把勁兒往一個地方使才好,來一起看看怎麼化解隔代育兒的矛盾吧!
1、理解並且尊重
不論是爺爺奶奶還是姥姥姥爺,為自己的兒女帶孩子都是很辛苦的。大家在抱怨老人帶孩子產生的問題時,也應該想想他們的辛苦付出。帶孩子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體力和時間。帶過孩子的父母們知道,帶孩子絕非易事。同時大家也明白,你的父母並沒有義務幫你帶孩子,如果父母們願意幫忙,那麼大家就應該懷著感恩的心去尊重和理解他們,理解年代的不同帶來的觀念不同,尊重他們的做法,因為他們的本心和你一樣,都是為孩子好。
2、堅守原則
年輕的父母在理解自己父母的同時,也要堅守住原則,當然,這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只要不傷害孩子,大家可以做適當的讓步。但假如爺爺奶奶給孩子隨意吃偏方治病,或者太過於寵溺孩子,父母就必須堅守原則,以委婉的方式告訴老人,這樣做是不可以的。
3、換一種方式溝通
既然大家都是出於同一個目的,都是想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那就沒有什麼矛盾,是不能通過溝通解決的。但大家在和老人溝通時,要注意方式方法,不然很容易傷老人的心,畢竟老人照顧孩子是很辛苦的。其實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父母的性格來規勸他們,試著讓他們接受新的教育觀念,如果你的父母比較適合溫和型,那你可以多誇誇她帶娃的功勞,然後再委婉的說出你給他的建議,相信這樣一來,老人會比較容易接受。其次,如果是爺爺奶奶,最好是爸爸去規勸;如果是姥姥姥爺,媽媽去溝通交流比較好一些。切記不可一味的批評埋怨老人,這樣只會適得其反,而且還會影響家庭關系良好發展。
4、信任孩子並懂得放手
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系,就好像放風箏一樣,如果父母一味的握緊著風箏線,風箏是飛不起來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像放風箏一樣,懂得放手,不能為孩子包辦一切,這樣孩子才能在未來廣闊的天地中,自由馳騁,越飛越高。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要信任孩子,並懂得放手,讓孩子學會獨立,學會堅強。
無論是爺爺奶奶還是姥姥姥爺,如果是隔代育兒的家庭中,想要化解育兒矛盾,一定要相互理解、尊重,並且堅守住一些育兒的原則性問題,重點是要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會獨立自信。
❹ 和老人育兒觀念不和,該怎麼辦
在很多家庭里,如何撫養孩子成了爭論最多的話題。家裡的老人認為,照著以往的經驗育兒就行了;而年輕的媽媽則認為,時代在進步,老的一套在現在已經不適用了,照著書上的方法育兒最科學。
於是乎,一場婆媳間的育兒大戰就此展開??
正當媽媽搬出一整套科學知識時,長輩一句:「你(你老公)就是這么被養大的,不也挺好的」,年輕的父母就瞬間破功,無力反駁。
年輕媽媽稍稍反駁一句,還會被老人念叨「崇洋媚外」、「不尊重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唉,有時也是很心累!
經驗和傳統可以給我們提供很多幫助,這不可否認。
但是時代的進步,知識的開放與更新,註定我們跟老一輩傳統養孩子的觀點會出現分歧。
你小時候,這些我都沒做,你不也好好地?
你小時候我連維生素D是什麼都沒聽過,你不也長得高高壯壯的了?
你上了小學才開始刷牙,也沒見你現在有一顆蛀牙啊?
尿布用了這么多代人,怎麼就比尿不濕差了?
你小時候,這些我都做過,你不也好好地?
誰家放任孩子隨便拉、尿?
一出生就可以把尿了,習慣越早建立越好!
不綁腿怎麼行,尤其是女孩,腿要又長又直啊!
你小時候亂抓亂咬,打兩巴掌就老實了!
面對這些話,要怎麼反駁?
想起之前看過的一個媽媽的評論:就因為小時候是當豬養大的,就沒有資格照書養娃了嗎?!
哈哈哈,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新舊思想大碰撞,作為新一代的年輕父母,該如何說服老人!
時代在進步,所有的情況都和以前不一樣了。就連人,沒過7年都會變成一個全新的自己。環境和條件不一樣了,註定很多事情都會發生變化。
1、早吃鹽VS適當時候吃鹽
媽媽:「寶寶一周歲以後才可以吃鹽!」
長輩:「寶寶早點吃鹽好,吃鹽才有力氣。」
知識普及:寶寶的味蕾是需要培養的,所以要給他嘗嘗各種食物的天然味道,才會慢慢轉向喜歡吃吃蔬菜、水果、穀物等,為其今後一生的口味形成和飲食習慣打下良好的基礎。從生理需要的角度看,寶寶用不著那麼早吃鹽,過早吃鹽容易讓寶寶習慣鹹味,對沒有鹹味的食物不感興趣,形成挑食、偏食的毛病。
和諧解決:可以在寶寶去體檢的時候帶上老人,並主動問醫生。醫生說的話比做小輩的勸老人一百遍都有用。
2、布尿布VS紙尿褲
媽媽:「紙尿褲方便,洗曬尿布太費事。」
長輩:「紙尿褲不透氣、又費錢,還是用布尿布好。」
知識普及:老人普遍認為傳統的布尿布要比紙尿褲來得透氣,而且使用紙尿褲還會增加一筆不小的開銷。而父母則覺得紙尿褲吸水性更好而且使用方便。其實,只要勤於更換,使用方法得當,不管是紙尿褲還是布尿布,對寶寶來說都是合適的。
和諧解決: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天氣太熱時,給寶寶使用透氣的尿布,而且乾的也快。反之就用尿片。
3、餵食VS自己吃
媽媽:「要,可以鍛煉他手眼的協調性和培養自理能力」
長輩:「不要,這么小哪會自己吃!」
知識普及:動手吃飯是一種技能,需要訓練才能完成。只要孩子能自己拿勺子的時候就可以練習。開始會吃的一塌糊塗,老人家們總是看不過眼,其實這就是鍛煉,逐漸提高就能自主吃飯了。而且寶寶在精細動作的發展過程中,會有自己動手吃飯的慾望,不妨順應他,給他「自己吃」的機會。
和諧解決:每天給出一點時間要寶寶學習自己吃飯,還可以准備方便、好用的兒童餐具給寶寶嘗試舀飯。逐漸過渡到寶寶自己動手吃飯,養成好習慣。
4、把尿VS排便訓練
媽媽:「不該!18個月前,寶寶沒有憋尿的意識。」
長輩:「當然要把!可以培養寶寶規律的排便習慣。」
知識普及:老人覺得早點把尿可以培養寶寶排便的規律,還能讓屁屁始終乾乾凈凈的。而父母則認為寶寶太小沒有這個意思,過於強迫可能會影響到寶寶性格的發展。其實,大多數寶寶在18個月前,大腦皮層還沒有完善到可以控制大小便的地步,此時把尿只是培養寶寶「條件反射」的能力。
和諧解決:如果家中老人一定要把尿,建議只在白天進行,以免夜間影響寶寶的睡眠。努力尋找寶寶排尿的規律。但如果寶寶實在拉不出來,就不要勉強了哦。
5、天天洗澡VS隔天洗澡
媽媽:「寶寶新陳代謝快,即使冬天也需要每天洗澡。」
長輩:「冬天太冷,長時間不洗澡也沒關系。」
知識普及:老人總是怕寶寶冬天洗澡凍著了,再說就算一星期不洗澡,寶寶也不臟啊!其實,寶寶新陳代謝的快,身體成長的也快,有條件的最好每天或隔天洗一次澡,但洗完後一定要給寶寶全身抹一層潤膚油,以防止皮膚油脂的流失。
和諧解決:做好寶寶洗澡前的防範措施,做好一切保暖工作,如打開暖空調、讓老人不必擔心寶寶洗澡時的室溫問題。
6、溺愛VS嚴管
媽媽:「不行,這樣會助長他的依賴性。」
長輩:「當然要抱,寶寶哭了讓人多心疼。」
知識普及:如太子、公主般的寶寶長輩們就一哭就心疼得不得了,於是便出現「一哭就抱」的現象,而父母則覺得這樣做事溺愛寶寶。其實,當寶寶還處在不會說話的階段時,只能用哭聲來表達需求或者是生病的呼喊。對不會說話的寶寶來講,對他的哭聲置之不理,會使他缺乏安全感或者忽視了寶寶健康。
和諧解決:和老人一起熟悉和了解寶寶「哭的語言」?細心觀察,正確地理解和尋找寶寶哭聲中所表達的真正含義和原因。
自從有了娃,家庭矛盾有沒有升級並常發生呢?
都是育兒觀不同惹的禍啊!但是,原則是一定不要因為怕傷了和氣而害娃受苦。
可以買一些育兒的書給老人看,一起討論育兒經,沒多久你就會發現,老人比你還小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