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養老院社會實踐報告總結
社會實踐的目的是讓學生提早進入社會,下面就是養老院社會實踐報告總結,請看:
篇一:養老院社會實踐報告總結
一、實踐目的:
通過對敬老院的訪問,了解目前中國老年人療養情況,以及老年人社會工作的發展狀況。
實踐單位為樂頤敬老院,選擇的原因為:該敬老院的規模和服務質量屬於中等水平,能較好的反映當代社會敬老院的發展狀況。
二、實踐內容
1.實踐方案:本次實踐以小組為單位,四到五個人為一個小組,負責兩個老人。
主要以談話和表演節目、做游戲的方式進行,另外一些小組還主動幫助老人料理一些生活,比如洗頭、喂飯等。
通過與老人建立良好,和諧的關系,了解他們日常生活以及內心的想法。
另外,還通過實地觀察,以及與該單位工作人員的交流,調查敬老院實際工作狀況、工作中的困難和老年人社會工作整體發展。
2.具體過程:我們一大早就來到樂頤敬老院,該敬老院的地理位置不是很好,位於幾棟高大建築之間,很難接受到充足的陽關,這對老人的身體是很不利的,特別是現在冬天,一些身體不好的老人很容易生病。
敬老院的規模不是很大,一座簡單構造的兩層小樓房,房前一個狹窄的小院子,院內是些簡單的花花草草和健身器材。
裡面的老人並不是特別多,我們去的時候他們可能剛剛起來,都在院子里活動。
整個敬老院給我的感覺並不是很好。
首先對於我們的到來老人似乎並沒有表現出很大的熱情;其次。
工作人員的態度也並不是很好,對老人的照顧也不是很盡心。
雖然給我這樣一些負面的印象,但是我們仍然抱著很大的積極性去開展活動。
在與老人的互動中,大部分老人還是比較配合的在表演節目和做游戲的環節,氣氛也十分融洽,但是一些老人由於身體原因,聽的不是很清楚或者說話不清楚也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了不便。
我們為了這次實踐活動准備了幾個節目,包括兩首合唱的歌曲和兩段舞蹈,還排了一個小型的話劇,老人們在觀看的過程中都很認真。
在做游戲環節,一些會手工的同學還提前准備了一些作品作為游戲的獎品,這也提高了老人們的參與熱情。
在與老人的交談中,我們盡量做到不觸及老人的隱私和一些傷心事,因為大部分來到這里的老人都是由於兒女不願意照顧他們或是不想照顧他們,他們渴望家的溫暖,親人的陪伴。
我覺得這是無論再好的生活條件都不能替代的。
實踐中我們發現很多這里的工作人員都不是很盡心地在照顧老人,老人的穿著都不是很好,住宿條件都很差,生活用品都很久,而一些工作人員還在一邊很悠閑地看電視,也不經常和老人進行交流,所以很多老人都感覺很孤獨、寂寞,都不喜歡這里,更別說把這里當成是家了。
他們感覺自己被拋棄、遺忘,只有等待死亡,這些都令我們同學感到很難過,卻又無能為力。
三、實踐結果以及分析
結束了當天的實踐後,我感到很不輕松,從這些老人的眼中,我讀到一種深深的絕望,孤獨,我想這除了是因為他們的兒女不孝順造成的外,還有一部分原因在於社會。
這里的老人大多身體不是很好,甚至有些都不能自理,他們覺得自己不再被兒女需要,不再被社會需要,只是一個累贅,等待死亡,所以他們不把敬老院看作是自己的一個家,這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收容所,一個社會唯一能容納他們的地方而已。
這令我反思,究竟怎樣為老人提供良好的養老環境?僅僅只是提高老人的生活條件嗎?我並不這樣認為。
人活著的意義不僅在於吃飽穿暖,還要有精神上的滿足,就像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介紹的一樣,人首先需要生理上的保障,這是人類維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
然後是安全上的需要,包括: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資源所有性、財產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職位保障、家庭安全。
其次是情感和歸屬的需要,這就包括了親情。
接著是尊重的需要,包括: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對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
最後是自我實現的需要,這是最高層次的需要,它是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達到自我實現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決問題能力增強,自覺性提高,善於獨立處事,要求不受打擾地獨處,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的需要。
只有在低層次的需求滿足後,才回有高層次的需求。
我們國內的很多養老機構大多隻重視老人的最基本的需求,及生理需求,而忽略了其他的需求,或者根本就認為老人沒有更高層次的需求,這些都是我們老年人社會工作中的思想誤區。
在這點上,國外的養老機構的做法很值得借鑒。
有報道新聞說國外有家養老院,為老人們制定了一整套延緩衰老、保持年輕的課程,每天都給老人們布置作業,鼓勵他們開動腦筋。
這就是為了滿足老人自我實現的需要。
反觀我們的養老院,最常見的情景是老人們在一塊兒閑聊,除了偶爾打牌下棋,就是毫無興致地翻翻報紙雜志,或獨自散步,或呆坐著曬太陽。
院方開展的集體活動很少。
不動腦筋,精神空虛,會加速人的衰老,可我們的很多養老院顯然沒意識到這一點,把對老人的關心、體貼單一地表現在物質條件改善、生活待遇提高上,精神方面卻很少顧及,老人在養老院只能消磨時光,閑度餘生。
有些老年人剛進養老院時還挺有精神,幾個月呆下來,便蒼老了許多,衰老的速度很讓家人擔心。
只有當一些學校組織的志願者來到養老院時,和老人們做游戲、聊聊天,他們才會很開心地笑。
其實國外養老院的不老經早已告訴我們,讓老人們快樂、充實一點,有時並不需要多大的成本。
(一)對我國未來養老模式的思考與建議
由於我國老年人口基數過大,同時由於計劃生育政策的執行,養老問題更加突出。
目前我國的養老模式仍以傳統的家庭養老為主,但在社會服務系統完善以前,這種養老方式已越來越難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而社會養老又存在明顯的不足,同時很難設想政府能夠拿出一筆巨大的資金建立眾多的養老機構。
因此我們的當務之急,一是要發揮社會各界力量,調動社會各界的積極性,通過各種方式建立完善的服務系統,通過良好的社會服務幫助老年人在原有住所內安度晚年;二是要建設適合老年人居住的住宅,或對現有住宅進行改造,以適應老年人需要,使家庭養老成為可能。
老年人退休後仍住在原有社區,保持原有社會關系的連續性;同時鼓勵活躍期和自理期的身體健康的老年人發揮原有專長,投入到社區建設中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負責社區安全巡視與監管,參與幼兒園和托兒所的工作。
這樣,老年人參與社區服務機構的工作,不僅能為社區建設貢獻余熱,而且能通過勞動充分肯定自身的社會價值,樹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延緩衰老過程。
既有利於老年人身心健康又可減輕政府負擔。
(二)關於老年居住環境的創造
採用社區服務與家庭養老結合的養老模式,應注重創造適合老年人的居住環境,並注意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1.住宅建設上應考慮老年人的生活需要。
日本建設省在1995年推出了長壽社會對應住宅設計指針,規定今後所有住宅建設都應考慮老年人生活需求,盡可能在同一樓層配置門廳、廁所、浴室、老年卧室,在樓梯、廁所、走廊等空間設置扶手,廁所、浴室盡可能確保可供護理的空間,為老年人創造獨立生活的居住環境,為家庭養老創造條件。
結合我國具體情況,在住宅建設中至少應在多層住宅的底層按照老年住宅的要求進行設計,或為改造成為老年住宅創造條件,如減少室內外高差、將踏步改為坡道、將浴缸與洗臉盆分開以做到干濕分離等等。
2.建立完善的社區服務體系和社區文化設施。
目前在大多數居住區中服務設施十分欠缺,社會服務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老年人僅有的娛樂場所就是條件簡陋的麻將室。
這種狀況亟待改變,建議在居住區規劃中配套建設老年人活動設施,如修建老年人活動中心,為老年人提供休閑、娛樂和交往場所;修建老年人日托中心,白天可為老年人提供餐飲等服務,晚上老年人可回到家中與兒女團聚,共享天倫之樂;建立社區醫療服務機構,為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詢、衛生保健等服務,同時可吸收身體健康的老年人參與到社區服務中來。
❷ 女兒給患老年痴呆的父親布置作業,這種做法你怎麼看
孝順是一種美德,然而我們如果僅僅是盡孝,按照道德來而不是按照實際效果來,就會成為愚孝,就像是《都挺好》裡面的蘇明哲一樣,只會給家庭帶來災難。
1. 父母有老年痴呆,需要的是體貼的照顧和體面的老去。所以最好的情況是僱傭專業的護理人員。個人從事自己擅長的工作,這樣就可以掙到更多錢,然後用這些錢僱傭專業的護理人員,其實比自己照顧會更好。
當然,也有照顧好的,有慢慢恢復的,有減輕的,這就是最大的成功!祝老人們晚年幸福安康!😃
❸ 如何做好社區老年人的過年娛樂活動
「敬老愛老」一向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為了弘揚優良傳統,貫徹落實「三個代表回」重要思想,答使長者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同時,充分體現青年人對長者的關懷,讓青年度過一個有意義的青年節,本文是本人精心編輯的,希望能幫助到你! 社區老年人活動方案 「敬老愛老」一向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為了弘揚優良傳統,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使長者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同時,充分體現青年人對長者的關懷,讓青年度過一個有意義的青年節,我街道黨工委號召廣大社區青年參加街道青年中心和街道義工聯在青年節前組織的「社區青年敬老愛老」探訪活動。 一、活動意義: 為社區青年人與老年人一個很好的互動機會,增進他們相互的溝通與交流; 豐富社區老人的晚年生活,讓他們充分體會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體現當代青年關愛老人、奉獻社會的高尚品德,同時為青年人展現才華和愛心提供一個很好的機會。 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有利於在街道營造「敬老愛老」的良好風氣。
❹ 56歲兒子17年間堅持為母親留作業,究竟是怎麼回事
老人患有老年痴呆,56歲兒子為了讓母親能找到自己的價值,這才17年間堅持為母親留作業的。
❺ 老人玩具該如何設計與生產對老人有什麼樣的好處
安全性是最重要的,因為很多老人反應力已經變得遲鈍,所以玩玩具也有助於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
❻ 淺談如何加強老年人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社區、單位加強退休老人的宣傳工作;網路、電視等媒體加大宣傳力度;子女注重對家中老人的政策解讀;比如通過學校布置作業的方式,讓孩子回家跟老人一起學習,因為隔輩親,或許孫倍的話,他們更愛接受